躯体化障碍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比较

合集下载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持续操作测验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持续操作测验

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持续操作测验【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持续性注意功能。

方法:对48例符合ICD - 10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6个月,在治疗前、后给予持续操作测验(CPT),同时测验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患者组的测验结果进行自身前后比较、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患者组治疗前、后CPT 得分比较,在无干扰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干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组治疗前CPT 得分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无干扰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干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持续性注意功能障碍,但经过治疗可以改善。

【关键词】躯体化障碍;持续性注意功能;持续操作测验(CPT)The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 in 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ontinuous attention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 . Methods: Forty-eight somatization disorder patients who met the ICD-10 were treated for 6 months, they were measured with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and fifty healthy peoples were measured with CPT as control group .The test results of patients group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and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Results: Compared the CPT scores between patients group of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n’t found in no interfere stimulus( P>0.05), but they could be found in interfere stimulus (P<0.05). And the same results also be found between patients group of before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atients group of after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 have continuous attention dysfunction, But the continuous attention function have improved after therapy.〔Key words〕somatization disorder; continuous attention function;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神经认知功能包括注意、记忆和执行功能等,注意又包括选择注意、持续注意和分散注意等,持续操作测验(CPT)可以用来检测患者的持续性注意功能。

躯体化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

躯体化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

躯体化障碍的诊断与心理治疗躯体化障碍是指个体长期存在的多种体感症状,这些症状导致个体在生活、工作和社交方面出现明显困扰或功能受损。

躯体化障碍的诊断和心理治疗是一个复杂而关键的过程,本文将对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和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探讨。

一、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躯体化障碍的诊断需要依据《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手册》(DSM-5)中提供的标准。

根据DSM-5,躯体化障碍的主要特征包括:1.多种不定性身体症状的存在,这些症状对个体的日常生活造成了明显的困扰和功能损害。

这些症状可能涉及多个身体系统,包括呼吸、消化和神经系统等。

2.症状的持续时间至少为6个月。

这些症状可能会有波动或变动,但持续存在并导致功能障碍。

3.症状不能完全通过医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或身体疾病来解释。

这意味着无法找到生理上的明确病因。

4.个体关注和担忧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躯体症状上。

个体通常会频繁就医、接受多次不同检查和治疗,但都无法改善症状。

二、躯体化障碍的心理治疗方法躯体化障碍的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和心理教育。

以下是这两种治疗方法的相关介绍:1.认知行为疗法(CBT):CBT是目前治疗躯体化障碍最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

CBT的目标是帮助个体识别和改变不健康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以减轻躯体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CBT的主要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认知重构:帮助个体辨别和改变不健康的信念和思维模式。

(2)行为活动计划:通过鼓励个体参与积极的活动来减轻身体不适感。

(3)应激管理:教授个体应对压力和焦虑的技巧和策略,减少躯体症状的加重。

(4)渐进曝露:帮助个体逐渐面对恐惧和不适感,以改变对症状的恐惧和回避。

2.心理教育:心理教育是躯体化障碍治疗的一部分,旨在帮助个体理解躯体症状的心理机制,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巧来管理症状。

心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和心理的相互关系:解释身体和心理之间的相互作用,帮助个体理解身体症状可能与心理因素相关。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

躯体化障碍的特征是存在一种或多种躯体症状

躯体化障碍是躯体形式障碍中较常见的一类亚型。

它是一种可以影响到多系统的具有多种症状的精神障碍。

躯体化障碍有过许多名称,其研究历史也非常复杂。

4000年前古埃及人首次描述了此综合征,并将其称为“癔症”。

他们认为该障碍源子宫的自然移位,并尝试通过将“游走的子宫”拖回原位来治疗这种疾病。

1859年,Briquet在巴黎的一所医院里观察了430以多种躯体症状为主的患者,将其称为“癔症”,在1951-953年间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确立了癔症涉及多个系统的念。

在其专著中进一步将癔症定义为在缺乏器质性病变的前下出现的多种戏剧性的和过分的躯体不适。

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自我防御机制在癔症转换症状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通过这种机制“心理能量”被转换成躯体症状。

随后Steke1首次提出了躯体化的概念,认为这一概念等同于Freud的转换概念[1]。

病因和发病机制躯体化障碍的病因学机制尚不确定,不同研究从生物、心理、社会学的角度进行了探索。

遗传学因素躯体化障碍具有家族聚集性特点。

研究显示,患者女性一亲属中约20070达到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

躯体化障碍的家聚集性可以受到遗传、环境因素或两者共同的影响。

寄养子究发现,若是女性在3岁前被寄养,并且其养父母有酗酒或反社会的问题,她们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增加5倍。

随着寄养父母社会地位的不同,寄养子罹患躯体化障碍的风险也会相应改变[2]。

生物学因素早期的“癔症性”信息处理理论认为,患者大脑对信息的加工缺陷导致了许多临床症状,这种缺陷可能是躯体化障碍患者及其生物学亲属躯体不适、症状无明确定位的精神状态和病理性赘述及一些社会、人际关系、职业功能受损等的基础。

神经心理实验结果提示躯体化障碍患者注意和记忆功能缺陷。

功能性神经影像学研究进一步发现躯体化障碍患者的一些特点,如双侧额叶对称性功能缺陷,优势大脑半球的功能障碍抑郁障碍患者更严重(亦见诸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非优势半球前部的功能障碍比后部的严重等。

临床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认知行为治疗现状

临床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认知行为治疗现状

临床躯体形式障碍临床表现、发病原因及认知行为治疗现状躯体形式障碍是一类以各种躯体症状作为其主要临床表现,不能证实有器质性损害或明确的病理生理机制存在,但有证据表明与心理因素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的一种精神障碍。

诊疗过程中,即使患者有时存在某种躯体疾病,但其所患躯体疾病并不能解释其症状的性质和程度或病人的痛苦与先占观念。

患者症状出现往往与不愉快的生活事件或内心冲突密切相关,但病人通常拒绝探讨心理原因,常有一定程度寻求注意的行为。

临床表现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临床表现多样:疼痛为躯体形式障碍患者最常见临床表现,部位多不固定,可涉及身体的所有部位,如四肢、胸腹、头颈等,随情绪好转后疼痛感减轻或消失。

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可表现为明显的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如心悸、出汗、脸红、震颤,又有非特异的症状附加了主观的主诉,如部位不定的疼痛,烧灼感、沉重感、紧束感、肿胀感,患者坚持把这些症状归于某一特定的器官或系统,但检查并不能证明有关器官或系统出现了器质性疾病。

自主神经紊乱常累及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胃肠系统。

发病原因躯体形式障碍发病机制与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有关:1、人格因素躯体形式障碍患者中以神经质人格较为常见,此种人格缺陷是此病发生、发展的基础。

2、心理因素躯体形式障碍发生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当患者不能用语言表述内心,而是倾向于用「器官语言」表达自己的心理、情绪问题时,便会患有躯体形式障碍。

3、生理因素有研究表明此病或与扣带回、尾状核、小脑、丘脑、岛叶等部位功能失调有关。

4、社会因素如童年期不幸遭遇、亲情冷淡、母亲过度保护等。

治疗现状躯体形式障碍者普遍存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对客观事物的错误认知、判断、评价均可导致其行为的缺陷。

认知行为治疗包括:1、对患者体验症状的痛苦等事实,医生完全接受,并在此基础上表达医生的关心,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疑虑和想法,然后与患者一起讨论症状的生物学和精神病学机制,提出可能的替代性解释。

2、同患者讨论对健康的焦虑与躯体症状的联系,对身体感知方面注意聚焦,增强了躯体不适的敏感性。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如下:概述部分旨在对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简要的介绍和概括。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疾病,其特点是患者表现出多种体征和症状,但无法通过医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找到明确的生理学或病理学解释。

这种疾病可以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巨大的困扰,并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本文将对躯体化障碍的定义和特征进行详细描述。

我们将探讨躯体化障碍的流行病学数据,并深入研究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是医生诊断该疾病的重要依据,它有助于医生对患者进行准确的诊断,并设计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最后,我们将对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对该疾病的研究方向。

我们希望通过深入研究和了解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篇长文的撰写,我们希望能够加深对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理解,为临床实践提供有用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我们也呼吁医学界加强对躯体化障碍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该疾病的本质和机制,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断和治疗。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讨论和分析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1. 引言:首先,我们会在引言部分对本文的主题进行概述,介绍躯体化障碍的基本定义和特征,以及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接下来,在正文部分,我们将分为三个小节来详细探讨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

首先,我们将介绍躯体化障碍的定义和特征,以便读者对此概念有清晰的认识。

其次,我们将根据最新的流行病学数据,探讨躯体化障碍的发病率、患病人群的特征以及相关风险因素,使读者对其现实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

最后,我们将讨论目前被广泛采用的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包括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等系统,深入分析其构成要素和具体要求。

3. 结论: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概括其核心内容和主要特点。

此外,我们也会展望未来关于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研究方向,探讨可能存在的改进和创新之处。

躯体化障碍诊疗的处理方案和基本原则

躯体化障碍诊疗的处理方案和基本原则

躯体化障碍诊疗的处理方案和基本原则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症状表现为身体上无法解释的疼痛、不适、疲劳等,导致患者常常反复到医院就诊,却难以得到明确的诊断和治疗。

以下是躯体化障碍诊疗的处理方案和基本原则。

处理方案:
1.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和行为治疗是躯体化障碍的主要心理治疗方法。

通过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的心理因素和行为,从而让患者掌握面对疾病的能力,消除心理上的不安感,减轻疾病的痛苦。

2.药物治疗:对于躯体化障碍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可以通过使用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等药物进行治疗。

但是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明显,不能根治疾病。

3.生物反馈治疗:通过让患者接受神经系统反馈,让其掌握自我调节的能力,减轻身体上的疼痛和不适。

基本原则:
1.认真了解患者的心理和身体状况:对于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了解其身体状况和心理需求。

2.注意心理疏导:在医疗过程中,医生应该倾听患者的心声,给予积极
的回应和建议。

3.避免过度检查:过度的体检和检查会加重症状,让患者产生不必要的恐惧感。

4.综合治疗:同时运用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等综合方法,让患者全面得到治疗。

5.尊重患者的需求和选择:医生应该作为患者的朋友和搭档,尊重患者的选择,与患者一起寻找最佳的治疗方案。

6.加强患者自我管理:通过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心态,帮助患者控制病情,降低再次发作的可能性。

躯体化障碍的人格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

躯体化障碍的人格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

躯体化障碍的人格特征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关系张朝辉;穆俊林;宋景贵【摘要】@@ 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诉但却没有可证实的相应器质性病变基础的神经症,其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好.已有研究表明,躯体化障碍患者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并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病基础之一,而且疾病的发生也与此类患者的敏感或扩大的知觉认知方式可能有关[1].临床中可观察到患者的人格特征与认知相关,但二者关系究竟如何尚未得到证实.故本研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期刊名称】《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年(卷),期】2011(037)004【总页数】3页(P209,217,225)【关键词】躯体化障碍;人格;事件相关电位【作者】张朝辉;穆俊林;宋景贵【作者单位】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心身二科,新乡,45300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心身二科,新乡,453002;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心身二科,新乡,453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9.91躯体化障碍是一种以多种多样、经常变化的躯体症状为主诉但却没有可证实的相应器质性病变基础的神经症,其临床治疗效果往往不好。

已有研究表明,躯体化障碍患者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并可能是其重要的发病基础之一,而且疾病的发生也与此类患者的敏感或扩大的知觉认知方式可能有关[1]。

临床中可观察到患者的人格特征与认知相关,但二者关系究竟如何尚未得到证实。

故本研究对二者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1.1 研究对象:来自2006年6月到2007年7月在河南省精神病医院神经症门诊就诊和住院的躯体化障碍患者。

均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标准,排除相关躯体疾病、器质性精神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疑病症、精神分裂症等。

共56例患者,男性15例,女性41例;年龄18~72岁,平均(46.9±10.5)岁;小学文化14例,初中28例,高中/中专10例,大学4例;病程2~40年,中位数6.50年。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方法探索一个案例报告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方法探索一个案例报告

躯体化障碍的治疗方法探索一个案例报告躯体化障碍的治疗方法探索:一个案例报告摘要: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为身体症状的存在但无法通过医学检查解释的疾病。

本文通过一个案例报告,探讨了躯体化障碍的治疗方法。

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教育和药物治疗的综合应用,患者的症状得到显著改善,并帮助其提高生活质量。

关键词:躯体化障碍,治疗方法,认知行为治疗,心理教育,药物治疗一、引言躯体化障碍是一种被广泛研究和关注的心理障碍,其特点是出现一系列身体症状,但无法通过医学检查找到明确的身体原因。

患者常常寻求多个医生的帮助,但始终无法缓解症状,严重影响了生活质量。

因此,研究并探索躯体化障碍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治疗方法2.1 认知行为治疗认知行为治疗是一种通过调整患者的认知和行为来改善心理障碍的方法。

对于躯体化障碍患者,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他们认识到症状与身体病理无关,并教授他们应对和管理症状的技能。

首先,治疗师可以与患者一起探索潜在的心理因素,并帮助他们意识到身体症状与情绪之间的关联。

通过认知重构,患者可以转变对症状的认知,认识到自己的症状并非由身体疾病引起,从而减少担忧和关注。

其次,治疗师可以教授患者一些应对策略,如深呼吸、逐步放松等,帮助他们缓解身体症状。

此外,认知行为治疗还可以通过建立目标和制定行动计划来增强患者的自我效能感,促进症状的改善。

2.2 心理教育心理教育在躯体化障碍的治疗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治疗师可以向患者解释躯体化障碍是一种心理障碍,与身体疾病无关,并且告诉他们医学检查结果的正常。

通过心理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症状,并减少对身体病变的担忧。

此外,心理教育还可以帮助患者认识到症状的发作与心理因素的关联,如压力、焦虑等。

治疗师可以与患者一起探索生活中的心理压力源,并教授应对技巧,如放松训练、应对策略等,以减少症状的发作。

2.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躯体化障碍的治疗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躯体化障碍患者神经认知功能比较【摘要】目的:探讨躯体化障碍患者神经认知功能障碍的特点。

方法:对60例符合ICD - 10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给予药物治疗8周,在治疗前、后给予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持续操作测验(CPT),同时测验5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

患者组的测验结果进行自身前后比较、并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

结果:患者组治疗前、后WCST 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0.01)。

患者组治疗前WCST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组治疗前、后CPT 得分比较,在无干扰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干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组治疗前CPT 得分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无干扰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干扰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存在神经认知功能障碍,但经过治疗可以改善。

【关键词】躯体化障碍;神经认知功能;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持续操作测验Comparison of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 . Methods: sixty somatization disorder patients who met the ICD-10 were treated for 8 weeks, they were measured with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 and 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CPT)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And fifty healthy peoples were measured with WCST and CPT as control group .The test results of patients group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and they we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Results: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trials, number of completed classification, preservative errors, nor-preservative errors of WCST were observed betweem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of patients group (P<0.05~0.01). And the same results was also found between patients group befor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p<0.05).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also found between patients group after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p>0.05). Compared the CPT scores between patients group of before and after therapy, th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n’t found in no interfere stimulus( P>0.05), but they could be found in interfere stimulus (P<0.05). And the same results also be found between patients group of before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patients group of after therapy and control group(P>0.05). Conclusion:Patients with somatization disorder have neurocognitive dysfunction, But the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have improved after therapy.〔Key words〕Somatization disorder; Neurocognitive function; 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Continuous Performance Test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患者存在神经认知功能(以下简称认知功能)障碍[1,2],而国内外有关躯体化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研究报道还很少。

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以下简称WCST)和持续操作测验(以下简称CPT)是常用的认知功能测评方法,本文应用WCST和CPT对躯体化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加以探讨。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患者组入选标准: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心身科门诊病人,符合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ICD-10) [3]和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4]躯体化障碍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

排除标准:抑郁症、焦虑症、恶劣心境、应激障碍、其他神经症以及伴酒精依赖、人格障碍和严重躯体疾病者。

治疗前均由家属签知情同意书。

正常对照组为我院健康体检者。

1.2治疗及疗效评价方法治疗药物为西酞普兰片(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批号:080909661,每片20 mg),平均剂量(34.38土9.54)mg/日,治疗8周。

已在用药的病人先经1周清洗期。

疗效评价工具为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项[5],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末各测评1次。

疗效评价方法以HAMD减分率为标准,≥75%为临床痊愈,≥50%为有效,<50%为无效。

1.3 WCST和CPT检测均在计算机上完成。

WCST包括4张刺激卡,128张反应卡。

按颜色(红、黄、绿、蓝)、形状(三角形、十字形、圆形、五角星形)和数量(1、2、3、4)的不同而绘制。

测试指导语:“请找出与反应卡图案相匹配的刺激卡,并用鼠标点中,电脑会告诉你选对了还是选错了 ,如果选错了请你不要更改,争取把下一张选对就是了”。

测试过程:首先在屏幕上出现1个红三角、2个绿五角星、3个黄十字和4个蓝圆形的4张刺激卡,要求被试者根据这4张刺激卡的特点对128张反应卡进行分类,分类的顺序是按数量、形状、颜色、数量和形状依次进行,一种分类累计完成10张正确卡片,即转换成下一个分类。

累计完成正确分类数6个(即60张正确卡片)或用完128张反应卡结束。

操作时不把分类顺序和原则告诉被试者。

WCST结果的评价:1、总应答数:范围为60-128; 2、完成分类数:范围为0-6;3、正确应答数:范围:0-60; 4、错误应答数:范围0-128;持续性错误数:指在分类原则改变后,被试者不能放弃旧的分类原则,固执地继续按原来的分类原则进行分类,非持续性错误数:即错误应答数与持续性错误数之差。

CPT检测分为三项测验,无干扰时CPT(1) :数字连续在屏幕上一个一个出现, 每当出现“3”时按鼠标;有干扰时CPT(2):看到“3”前面任一个数字时按鼠标;另一种干扰CPT(3):看到“3”前面一个“7”时按鼠标。

最后对以上三项测验的正确反应数进行统计。

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各测评一次。

正常对照组只测评一次。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 10.0 for windows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使用t检验等统计方法。

2结果2.1一般情况患者组共入组69例,脱落9例(原因分别是疗效不好5例、不良反应2例、失访2例)。

最后完成60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平均年龄(41.55土9.32)岁,平均病程(4.23土2.69)年,平均受教育程度(12.68土5.74)年;正常对照组50例,男20例,女30例,平均年龄(40.56土9.49)岁,平均受教育程度(13.36土6.24)年。

2组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正常对照组的WCST结果比较患者组治疗前、后WCST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自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

患者组治疗前WCST的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数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正常对照组的WCST结果比较见表1。

表1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正常对照组的WCST结果比较(_χ±s)注:与患者组治疗前比较,a P<0.05,b P<0.01,与患者组治疗前比较,c P<0.01, d P<0.001 2.3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正常对照组的CPT得分结果比较患者组治疗前、后CPT 得分比较:在无干扰时CP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干扰时CPT(2)和CP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2.08 ,均P<0.05)。

患者组治疗前CPT 得分与正常对照组组间比较:在无干扰时CPT(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干扰时CPT(2)和CPT(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2.54,均P<0.05),治疗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正常对照组的CPT得分结果比较见表2。

表2 患者组治疗前、治疗后以及正常对照组的CPT得分结果比较(_χ±s)WCST项目患者组治疗前患者组治疗后正常对照组(n=60)(n=60)(n=50)总应答数 85.86士17.54 78.94土16.89a 76.66土13.31c 完成分类数 3.95 士2.39 4.85 土1.63a 5.13土1.45c正确应答数 50.31 士14.44 52.75土 12.66 53.22 土 12.83 持续性错误数 16.29土8.27 12.13土5.78b 10.78土5.36d 非持续性错误数 19.25士10.32 14.03土7.59b 12.54土5.83dCPT得分患者组治疗前患者组治疗后正常对照组(n=60)(n=60)(n=50)CPT(1) 53.73士8.71 55.26土8.16 56.68土8.39CPT(2) 24.29士5.11 26.46土5.54a 27.03土5.72aCPT(3) 14.72士4.59 16.54土 3.96a 17.23土 5.11a注:与患者组治疗前比较,a P<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