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珠江三角洲为例(第2课时)

合集下载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优质课件2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优质课件2

第一阶段
工业基础薄弱 1979 年 矿产资源贫乏 劳动力 丰富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
___密集 主导产业 劳动 型产业
附加 低 值__
珠江三角 洲地区工 业增加值 增长较慢 ____

1990 年
__________ 政策、侨 ______ 引进 ____ 资金、技 建立 生活消费品 加工厂 乡 ___优势 术、_____ 设备 改革开放 初期 外商投资 规模___ 小 吸引外资额 增长_____ 较慢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台湾产业转向大陆。
P81活动: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外资企业建立 个体私营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
边贸发展
国有大中型企 业发展
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
以看到除云南德宏是因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外,大多数
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 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 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过去的深圳
深圳东门工地
深圳梅林社区
今天的深圳
1、工业化与城市化的 关系? 2、发展中国家是如何 推进工业化与城市化 的?
珠三角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小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 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 庆共9个地级市。 大珠三角:包括广州、深圳、珠海、 东莞、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 庆共9个地级市与香港、澳门。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因素
D.科技因素
3、良好的区位条件
区位优势:
地理位置: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答案:1.
城市人口/万 人 长江三角洲地 区 城市数/ 个 珠江三角洲地 区 城市数/ 个 0 2 1 7 8 1 2 5 10 27 >500 100~ 500 50~ 100 20~ 50 <20
2.距离上海较远的城市,因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 挥。给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 影响。 3.南京应呼应上海,辐射周边。一方面呼应上海,另一 方面南京要形成新的辐射,南京与周边的镇江、扬州、马 鞍山、芜湖和滁州等地,已形成了“一小时车程范围的都 市圈”;南京又同上海、武汉、重庆一起,构成了长江流 域四大区域经济中心,这使得南京担当了向西辐射和传递 上海辐射的“要角”。 4.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战略将定位于:中国及国际 (东亚经济区)的重要经济、金融贸易区及高新技术产业 基地,其产业结构总体呈现“二、三、一”的基本格局, 第二产业以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为支柱,第三产业以贸 易、金融、咨询、信息服务、旅游业为主导。第一产业 应抓好城郊农业和市场农业,保障城市供给。
二、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的问题 与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典例剖析】
(2013 年广东文综,9 题)城市首位度是指区域内人口最多的城市与 第二多的城市的人口数量的比值,用以表征区域发展要素在首位 城市的集聚程度。下表是我国四大城市群两个年份城市首位度数 值,与 2008 年相比,2011 年下列首位城市集聚效应弱化最明显的 是( )
解题思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是对统计数据进行定量的 分析和比较。第(1)题,读图中的数据可知,第一产业比 重在1998年略有回升,并没有持续快速下降,第二产业在 1990年时并不占主导地位,目前以第二产业占主导,比重 最大。从产业结构的变化看,第三产业的比重在上升,第 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并且所占的比重较小,这些都说明 产业结构在逐渐优化。第(2)题,从目前产业结构看,促 进该市产业结构进一步升级就是要继续增大第三产业的 比重,因此应把劳动密集型的产业转移出去,引进高新技 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而大量引进国外化工、机 械项目是不现实的,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只是优化的第 一产业结构。 答案:(1)D (2)B

第二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二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第二讲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基/础/梳/理 ► 一、对外开放的前沿 1.特定的国际、国内背景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变化→第 二 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 三 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内部结构变化→ 劳动力 和 资源 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知识 密集型产业比重上升产业转移情况→发达国家的 劳动力 密集型和 资源 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国家或地区转移(2)国家的 对外开放 政策。

2.有利的地理条件 (1)良好的区位。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 ,靠近 东南亚 参与国际分工(2)全国最大的 侨乡 之一。

二、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三、问题与对策1.问题产生的原因(1)受地区产业基础和市场腹地等条件的限制,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2)缺乏合理的规划与管理。

2.问题与对策1.珠江三角洲的范围(1)狭义: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

(2)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2.珠江三角洲的“前店后厂”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东南部,与香港、澳门相邻。

前店后厂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经济合作中地域分工与合作的独特模式。

其中“前店”指港澳地区,“后厂”指珠江三角洲地区,主要是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关系。

3.珠江三角洲发展装备制造业的原因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以轻工业为主,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

为此,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在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教/材/释/疑►1.工业化并不是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工业化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直接原因,但不是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城市化水平高并不一定工业化水平高许多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如南美洲许多国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PPT教学课件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PPT教学课件

腹地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发展石化、钢铁、 原材料工业 汽车、造船
装备制造业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城市规模膨胀 结构不合理
分工?规划? 管理?
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 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生态环境日趋严重
加强规划与管理
大气污染大气污水染污染 土壤 耕地 噪声
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 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 理,外来人口的管理
长三角VS珠三角
海南热带喀斯特地貌
贵州锥状喀斯特地貌
四川石海洞乡
四川石海洞乡
石海洞乡
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特征的昆明石林
云南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
路南石林
贵州天星桥的特殊喀斯特地貌
神农架溶洞
西安溶洞
圈层相互作用案例分析 —剖析桂林“山水”的成因
1.喀斯特名称的来源和发展


城市化快速推进,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

为密集的地方之一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生态问题日益严重
问题和对策
产业结构调整、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和管理
思考问题:
1.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 关系。
2.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 3.一般发展中国家如何推进工业化和城市
水的溶蚀

水圈
生物 圈
水文 生物
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 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漓江 南北纵横,水的流动性强
亚热带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 质的积累,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 量较高,水的溶蚀力强
喀斯特地貌是在一定的大气、气候和生 物条件下,水对岩石的溶蚀、侵蚀及淀 积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水、生 物、岩石、大气的相互作用。桂林山水 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共同 作用的结果。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2讲课文档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2讲课文档
第十四页
(2017·广东六校联考)目前,广东大力推进珠三角地区一体化进程,打造的广佛肇、深 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下图)成效初步显现,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回答下题。
解析: 珠三角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可
B 1.珠三角地区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 持续发展,三大经济圈应统一规划,
展,三大经济圈应( )
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产业错位发展
第八页
3.(2016·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省与福建省隔海相望,省内80%人口的祖籍是福建。两岸“三通”的启动 和《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的实施,加深了两岸的经贸往来。 目前福州、
厦门等地已建成多个台商投资区。
说明台商投资区集中在福建省福州、厦 门等城市的原因。
距离近
政策鼓励
地域文化相 同,有个人
第五页
第二阶段 1990年以后
工业实力大大增强
政策优势已不明显,劳动成本低的优势逐 渐丧失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 国家与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
高新技术产业 对外资的吸引力下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
后劲日显不足;支撑产业升级的动力 正在减弱;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 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拓展延伸]
说明2007~2010年舟山市第二、三产业就业 构成的变化特点,并说明其对推动城市化作 用的差异。
答业案比:重上对 动第升作城二。用市产第较化大发业二展就产推业业比就重业下人降数;增第 人 呈第加三 数 上三较产 、 升产少业 比 趋业,就 重 势就对业 均 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小;第三产业就业人数 增加较多,对城市化发展推动作用较大。
重比重由 35%上升到
43%,处于中
期阶段。
D 1、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广东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地理必修三人教版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2课件

广东惠州市惠阳一中实验学校地理必修三人教版4.2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2课件

酸雨
固体废弃物
探究二;问题与对策
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有哪些方面的劣势?
1.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科 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同时,外商投资区位的选 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化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 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因此许 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地区迁往长江三角洲及国内的其 他地区。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间缺少___分__工__合__作___,竞争力明 显下降。“___城__中__村_____”现象普遍。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日益加剧,为全国酸 雨中心之一;水污染严重,“__水__质__性____”缺水严重;噪声
D.东北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浙江温州地区、苏南地区
2.与长江三角洲、津京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的不足之处
是( )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 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
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①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③④
3.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是 酸雨出现的频率较高,总。体趋势上升,但有波动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其主要原
因有BDE
(填正确项字母)。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
B.海水养殖业发展迅速
C.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D.生活污水排放增多
E.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3)该地区发展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大__气__污__染_或__酸__雨__污__染_;__②__水__污__染_;__③__噪__声__污_染________。
扰民,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 减少,_水_土__流__失______日趋严重。 3.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以___ 广_州__市__为基地,发展石化、钢 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___装__备__制__造_____工业,推动 产业升级。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公开课[可修改版ppt]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公开课[可修改版ppt]
4.20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变化和工业总产值的增长
第一阶段(1979-1990):工业总产值增加较慢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工业总产值迅猛增长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 1979年至1990年 1.工业化的推进
工业基础 薄弱 矿产资源 贫乏
主导产业 劳劳__动动_密密集集 型产业
附加 值_低_
劳动力丰富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早期外资工厂生产的一般模式
_政__策__、__侨___乡优势
引进
资__金__、技 术、设__备___
建立 生__活__消__费__品__ 加工厂
工业增
加值增 长较___慢_
改革开放 外商投资 吸引外资额
初期
规模_小__
增长_较__慢__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二阶段:1990年以后
受南岭阻 隔,腹地 范围小
产业基础 雄厚 薄弱
科技实力 强 较弱
人才队伍 大 较小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思考: 广州城市建设相对落后体现在哪些方面?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问题
o 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o 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对策?
对策 1
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 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对策 2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 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对策 3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⑴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 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
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 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PPT课件(上课用)25 人教课标版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以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PPT课件(上课用)25 人教课标版

活动探究
长三角城市的协调发展,完成教材P78~79活动。 答案 1.填表略。 长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结构完整(五个 级别均有),形成了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等级体系,以上 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城市中心,兼顾、辐射其他 城市,是单核模型。珠江三角洲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相对单调, 缺少规模巨大的“龙头”城市,以广州、深圳为区域中心,是 双核模型。
2.距离上海较远的城市,因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 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 3.南京呼应上海,辐射周边。一方面呼应上海,另一方面 南京要形成新的辐射,南京与周边的镇江、扬州、马鞍山、 芜湖和滁州等地,已形成了“一小时车程范围的都市圈”;南 京又同上海、武汉、重庆一起,构成了长江流域四大区域经 济中心,这使得南京担当了向西辐射和传递上海辐射的“要 角”。
自主预习
1.问题出现的原因:受地区① 产业基础 和② 市场腹地 等条
件的限制,珠江三角洲地区对外资的吸引力正在下降,工业
化与城市化的后劲不足;加之缺乏合理的③
,该
区工业化与城市化出现了一系
(1)④ 产业升级 面临困境
与长江三角洲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⑤_______
①上海将加快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大力发 展附加值高、关联带动大的信息、金融、商贸、汽车、成套设 备、房地产六大支柱产业,使之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支撑; 积极培育生物医药、新材料、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四大新兴产 业;优化发展石化、钢铁两大基础产业,严格限制高能耗和有 污染的产业。浦东开发继续加快以陆家嘴为中心的金融贸易区 的整体功能开发,吸引国内外金融保险、商贸流通、信息服务、 会展旅游、中介服务等高层次服务业向该区域集中,吸引大公 司总部和融资、营销、管理中心的集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
• 1992-1993年,两地国际直接投资额占比均明显下降 • 1993年之后到1999年间比较平稳 • 1999年以后,长三角呈明显上升趋势,珠三角呈下降趋势7
• 珠三角在1992-1998年,占有很高的份额并且比较稳定
• 珠三角在1999年之后呈明显下降趋势
• 长三角在1992-2007年一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深圳与香港,广州 经济结构日益趋相同,使其在珠江三角洲 的分工越来越模糊。
吸引力下降,增长减缓 目前,深圳的吸引力大不如以前,外资企 业外迁,增长速度减缓。
2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二)
——以我国P75 课本P76 讨论
活动题(规范语言表述) 思考题(规范语言表述) 提纲、课本中的疑惑
对策 —加强规划与管理 12
课堂练习 填空
珠三角模式 温州模式 苏南模式 东北模式

工 业 化
13
城市化
4
P75 活动 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动力的差异?
城市化
珠三角模式 对外开放
外资企业
温州模式
小商品经营 个体私营企业


苏南模式 大城市扩散 乡镇企业发展 化
东北模式
森林、矿产 资源开发
国有大中型 企业
5
P76“思考”
“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 ” 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原因?
对策 — 产业结构调整 10
2.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1
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2
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间缺少分工合作, 城市竞争力下降。
3
对外来人口管理不善,引发居住、交通、教育 和治安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 现象普遍。
对策 —构造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11
3.生态环境日趋严重
1 大气污染日益加剧,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 2 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 3 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4 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 5 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8
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3.生态环境 2.城市建设 1.产业升级
9
1.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
自 产业基础、科技实力、 身 人才队伍处于劣势
原 因
南岭阻隔,国内腹地范 围较小
外 长江三角洲地区崛起
部 原 外商投资区位改变
因 降低成本
扩大市场
外资企业由珠三角迁往长三角及国内其他地区 支撑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动力减弱
课前提问
1 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地 理背景条件有哪些?
2 两个阶段的主导产业分别是什么?
3 第一阶段珠三角工业增加值增长较慢的原因是 什么?
1
深圳的出路何在?
地理位置促进飞速发展 深圳位于广州与香港之间,在改革开放以 后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人口过百万 的现代化大都市。
经济结构趋同,问题显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