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学-呼吸系统
生理学呼吸系统(一)2024

生理学呼吸系统(一)引言概述:生理学呼吸系统是指人体内负责呼吸的一系列器官和功能。
它包括呼吸道、肺部、呼吸肌肉等组织和器官,扮演着将氧气吸入体内并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对生理学呼吸系统进行详细介绍,包括呼吸道的结构和功能、肺部的解剖和生理、呼吸肌肉的作用等方面。
正文:1. 呼吸道a. 鼻腔:作为空气进入体内的通道,具有过滤、加湿、预热空气的功能。
b. 喉咙:连接鼻腔和气管,包括喉头、会厌和声带等重要结构。
c. 气管:分支为左右支气管进入肺部,内壁有纤毛和黏液细胞,用于排除异物和黏液。
d. 支气管和支气管末梢:支气管进一步分支为细支气管,最终形成肺泡。
2. 肺部a. 解剖结构:由左右两个肺叶组成,外覆有胸膜,内部被分隔成许多小囊泡即肺泡。
b. 气体交换:在肺泡中,氧气通过肺泡壁进入血液,二氧化碳从血液中通过肺泡壁排出体外。
c. 肺循环:肺动脉将含有二氧化碳的血液输送到肺部,肺静脉将含有氧气的血液返回心脏。
3. 呼吸肌肉a. 膈肌:位于胸腔底部,是呼吸的主要肌肉,收缩时向下运动,扩张胸腔。
b. 外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收缩时提高胸腔容积。
c. 内肋间肌:位于肋骨之间,收缩时降低胸腔容积。
d. 扁桃体和腺样体:位于咽喉和扁桃体周围,参与免疫反应和抵抗感染。
4. 呼吸功能a. 吸气和呼气:通过收缩和放松呼吸肌肉,使胸腔容积变化,从而实现气体的吸入和排出。
b. 换气:肺泡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c. 呼吸频率和容量:由神经调节和代谢要求控制。
d.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的一部分,控制呼吸节律和深度。
5. 呼吸系统的调节a. 神经调节:通过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对呼吸进行调节。
b. 血气调节:高二氧化碳和低氧气水平在体液中起到呼吸刺激作用。
c. 呼吸适应性:人体对海拔高度、氧气浓度等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总结:生理学呼吸系统是人体内负责呼吸的一系列器官和功能,包括呼吸道、肺部和呼吸肌肉。
呼吸道通过鼻腔、喉咙、气管和支气管将空气输送到肺部。
呼吸系统生理学

(一)吸气和呼气的发生
1、吸气过程的发生:平静呼吸时,主要的吸气 肌群收缩。
2、呼气过程的发生:平和呼吸时,呼气动作是 被动的。当动物用力呼气(主动)时,除了吸气 肌群的舒张外,还有呼气肌群的参与。
(二)胸内负压及其意义
无论在吸气还是呼气过程,胸内压始终是低于大气压, 因此,通常将胸内压称为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保证呼吸时肺泡张缩。
②利于静脉血和淋巴液 回流。
脏层胸膜 壁层胸膜
负压降低中心静脉压, 促进回流; ③利于呕吐和反刍。
胸膜腔
图27
091
(三)呼吸式、呼吸频率和呼吸音
1.呼吸式:三种 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呼吸(正常家畜)
2.呼吸频率:每分钟的呼吸次数。 3.呼吸音:呼吸运动时,气体通过呼吸道及出入 肺泡(只能)时产生的声音。
奋→迷走神经传入纤维→吸气中枢兴奋→吸气。 意义 • 肺张反射有利防止吸气过深过长,加速由吸气向
呼气转换。 • 肺缩反射有利阻止呼气过深,防止肺过度萎缩。
(二)体液调节
CO2浓度增高、缺氧、H+浓度增高 中枢(主)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兴奋
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
肺通气增加
• 好哭的小孩为达到一定目的,嚎啕大哭,哭声强度 节节攀升,突然一下子没有了声音,连呼吸也嘎然 而至,这一幕让家长好生紧张。你说为什么呢?
吸气中枢兴奋----呼气中枢抑制 → 吸气运动 呼气中枢兴奋----吸气中枢抑制 → 呼气运动
2、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调整呼吸的节律性和深度
3、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 使呼吸变慢、加快或暂时停止。
4、反射调节Biblioteka 肺牵张反射 • 肺吸气扩张 →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中牵张感受器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化学感受器的调节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
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感受 动脉血中O2分压降低、CO2分压 升高和H+浓度升高的刺激,反射 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
中枢化学感受器
位于延髓外侧部浅表部位,感受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浓 度变化,对CO2刺激更敏感,也 参与呼吸运动的调节。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相互作用
萎陷,维持肺泡稳定性。
02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的调节作用
基本呼吸节律的产生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脑桥 ,通过产生和调节呼吸节 律性放电来控制呼吸运动
。
呼吸调整中枢
位于大脑皮层、脑干和脊 髓等部位,对呼吸运动进 行精细的调节,如改变呼 吸频率、深度和类型等。
长吸中枢和长呼中枢
分别控制吸气和呼气时相 的长短,从而调节呼吸周
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 物理溶解,即氧气分子直接溶解于血浆中; 二是化学结合,即氧气与红细胞内的血红蛋 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 是氧气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氧含量 的98.5%。
二氧化碳的运输方式
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有两种形式,一 是物理溶解,即二氧化碳分子直接溶解于血 浆中;二是化学结合,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 形成碳酸,或与血红蛋白的氨基结合形成氨 基甲酰血红蛋白。其中,化学结合是二氧化 碳运输的主要形式,约占血液总二氧化碳含
01
利用呼吸描记器记录呼吸运动曲线,分析呼吸频率、深度及节
律。
呼吸肌电图检查
02
通过肌电图仪记录呼吸肌电活动,评估呼吸肌气量、肺顺应性等多项指标,全面评估肺功
能。
气体交换与运输的实验方法与技术
1 2
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生理学重点内容

呼吸系统生理学重点内容
1. 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呼吸系统包括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组织等部分。
- 其主要功能是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并参与维持酸碱平衡。
2. 呼吸过程
- 呼吸过程主要分为呼吸道通气、肺泡通气和肺毛细血管气体
交换三个阶段。
- 呼吸道通气是指空气从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进入肺部。
- 肺泡通气是指氧气从肺泡进入肺毛细血管,而二氧化碳则相反。
- 肺毛细血管气体交换是指氧气从肺毛细血管进入血液,而二
氧化碳则相反。
3. 呼吸控制
- 呼吸的调节主要由呼吸中枢和感受器控制。
- 呼吸中枢位于延髓和脊髓,受到血液氧气、二氧化碳浓度以
及酸碱平衡的反馈调节。
- 感受器包括呼吸感受器和化学感受器,能感知和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
4. 呼吸肌肉
- 呼吸肌肉主要包括膈肌和肋间肌。
- 膈肌是主要的呼吸肌肉,通过膨胀和收缩来控制呼吸。
- 肋间肌则帮助扩张和收缩胸腔,增加肺的容积。
5. 呼吸与运动
- 呼吸与运动息息相关。
- 运动时,呼吸加快、加深,以满足肌肉对氧气的需求,并排出产生的二氧化碳。
6. 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
- 呼吸系统在正常情况下会出现生理变化,例如婴儿和年老者的呼吸频率较快,肺功能也有所不同。
以上是呼吸系统生理学的一些重点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生理学 呼吸系统

70-120升
通气储备百分比(最大通气量-每分通气量)×100% >93%
最大通气量
24
无效腔(dead space)
从鼻到肺泡无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
解剖无效腔(anatomical dead space)
鼻到终末细支气管这部分的呼吸道的容积。
肺泡无效腔(dead space)
未能发生气体交换的肺泡容量。
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能增加的呼出气量
余气量 (RV, residual volume)
最大呼气后,肺内仍残留不能呼出的气量
21
(二)肺容量
是基本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组合气量。
1 深吸气量(IC,inspiratory capacity):从平静呼气末做最大吸气使所能吸入的 气体量。(衡量肺最大通气潜力)=潮气量(TV)+补吸气量(IRV) 2 功能余气量(IC,inspiratory capacity):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体量。 (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气氧和二氧化碳分压的变化幅度)=补呼气量(ERV)+ 余气量(RV) 3 肺活量(VC,vital capacity):尽力深吸气后,所能呼出的肺内气体总量。 (反 映每次通气最大能力,个体差异大)= 潮气量(TV)+补吸气量(IRV)+补呼气 量(ERV) 4 用力肺活量(FVC, forced vital capacity):尽力深吸气后,尽力尽快呼气所呼 出的最大气体量。 5 用力呼气量(FEV,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或时间肺活量:在一次尽力吸气 后,尽力尽快呼气,在特定的时间段所呼出的气量。(反映肺活量和通气 速度, 是评价肺通气功能好的动态指标) 头三秒钟内所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数,正常值为80%、96%、99%。 6 肺总量(TLC, total lung capacity):肺最大扩张时所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 =肺活量(VC)+余气量(RV)
生理学 呼吸系统

吸气阻力 肺泡内液体内聚 稳定大小肺泡容积
弹性纤维:弹性回缩力
吸气阻力,呼气动力
分类
胸廓:双向弹性体:弹性回位力
顺应性:外力作用下,弹性体扩张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1/弹性阻力=容积变化/压力变化 L/cmH2O 粘滞阻力
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 气道阻力(最常见)
►影响因素:呼吸道口径:与气道r4呈反比 气流速度 气流形式:层流、湍流
在 组 织 氧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在 肺 脏 氧 与 二 氧 化 碳 运 输 形 式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 中枢神经系统内产生和调节呼吸运动的神经细胞群。
(一)分布:大脑皮层、间脑、脑桥、延髓和脊髓。
1、脊髓:支配膈肌(颈段)、肋间肌和腹肌(胸段)的运动N元
2、低位脑干:脑桥+延髓:呼吸节律发源地
►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内吸入或呼出肺的气量。
=潮气量×呼吸频率
通气贮量百分比=最大随意通气量-每分通气量 最大随意通气量
×100%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有 效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频率
无效腔:从鼻到肺泡无气体交换功能的管腔。
解剖无效腔:鼻到终末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CO2的运输
O2的运输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运输形式:物理溶解(必需步骤) 化学结合(最为有效)
一、氧的运输 1、氧合:氧和血红蛋白的结合,无铁离子的电子转
移,可逆结合,不属于氧化,生理学称为氧合。
2、血氧饱和度:(氧含量/氧容量)×100% 动脉:98%,静脉:75%
(一)物理溶解:(1.5%)
(2)N元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节律性呼吸依赖
2024年《生理学》呼吸

2024年《生理学》呼吸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2024年版的《生理学》教材,主要涵盖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过程、气体交换以及呼吸运动的调节等方面的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1. 呼吸系统的组成:包括呼吸道、肺泡和肺血管等;2. 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3. 气体交换:包括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4. 呼吸运动的调节: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调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功能;2. 掌握呼吸过程和气体交换的基本原理;3. 理解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呼吸过程和气体交换的详细机制;2. 教学重点: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运动的调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课件、模型肺、呼吸机等;2.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引发学生对呼吸系统的兴趣;2. 教材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呼吸过程和气体交换的详细机制;3. 模型演示:利用模型肺和呼吸机等教具,直观地展示呼吸运动的过程;4. 例题讲解: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习题,分析并解答;5. 随堂练习: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并及时给予反馈;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六、板书设计1. 呼吸系统的组成;2. 呼吸过程和气体交换;3.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七、作业设计1. 习题一:简述呼吸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答案:呼吸系统由呼吸道、肺泡和肺血管等组成。
呼吸道负责气体进出,肺泡是气体交换的主要场所,肺血管为肺泡提供血液供应。
2. 习题二:阐述呼吸过程和气体交换的原理;答案:呼吸过程包括外呼吸和内呼吸。
外呼吸是指氧气进入肺泡,二氧化碳排出体外的过程;内呼吸是指组织细胞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气体交换原理是基于分压差,氧气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二氧化碳相反。
3. 习题三:分析呼吸运动的调节机制;答案:呼吸运动的调节主要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进行。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2.肾上腺皮物质激素促进表面活性物质产生.
新生儿肺透明膜病:呼吸窘迫综合征
(2)胸廓的弹性阻力
胸廓的弹性阻力则是由胸廓的弹性组织所形成
①胸廓处于自然位置时(肺容量≈67%),不表
现有弹性回缩力;
②胸廓缩小时(肺容量<67%),胸廓的弹性回
缩力向外=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基本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
前提条件:保持气道的通畅
方法:负压吸气式:压胸法
•
主要用于小孩
• 正压吸气式:口对口呼吸法,徒手心肺 复苏.
• 呼吸机:麻醉和重症监护
心肺复苏
呼吸机
3.胸内压
(1)概念: 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2)测定方法:
间接法:气囊测定食管内压以间接反映胸内压 直接法:
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 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 界大气压间的压力差。
呼吸肌
收缩
舒张
扩张
胸廓 缩小
肺脏
扩张
缩小
肺内压<大气压 肺内压>大气压
吸气
呼气
1.呼吸运动 (1)型式:
按呼吸深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按动作部位分:
混合呼吸:正常成人。 腹式呼吸:婴儿、胸膜炎、胸腔积液。 胸式呼吸:严重腹水、腹腔有巨大肿块、
肺总量(L)
来源: 肺的弹性阻力
肺弹性组织回缩力:1/3 肺泡表面张力:2/3
Ⅰ.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内的液-气界面,因界面层的液体分子 受力不均匀,表现的内聚力(表面张力)方向 是向中心的→使肺泡缩小。
根据Laplace定律: P(N/cm)=—2T—r((N—c/mc—)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道(respiratory tracts)
• 上呼吸道:鼻、咽、喉 • 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
管及分支直至呼吸性细支气 管。共分支23级,管壁的软 骨组织逐渐减少,平滑肌细 胞渐增,管壁内有粘膜和黏 液腺 • 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因素的 调节改变气道口径和阻力, 调整通气量
• 肺通气的动力 • 肺内压与胸内压的变化 • 肺通气的阻力
1. 肺通气的动力
driving force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 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 压之差
• 原动力则是呼吸肌的舒缩 •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造成
的胸廓的扩大与缩小称为
呼吸运动(respiratory
movement)
第三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gas exchange
• 气体交换包括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 和组织换气(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都 通过扩散方式实现
• 气体交换的原理 •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一. 气体交换的原理
principles of gas exchange
• 气体的分压
各种气体扩散的 方向取决于该气 体的分压差,而 某气体的分压与 它所占的容积百 分比成正比
膈肌是主要的吸气肌
2. 肺内压与胸内压的变化
intrapulmonary pressure and intrapleural pressure
2. 肺内压与胸内压的变化
intrapulmonary pressure and intrapleural pressure
• 平和呼吸的肺内压呈周期性变化,幅度 3-4mmHg,吸气时为负,呼气时为正
呼 吸 Chapter 10.
respiration
呼吸(respiration)
• 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 气体交换过程
• 意义:呼吸运动必须不停地进 行,才能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 进行和内环境稳定
呼吸过程由三环节构成
• 外呼吸 external respiration ➢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 肺换气 gas exchange in lung •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Inspiration expiration
胸式呼吸 thoracic respiration 腹式呼吸 abdominal respiration
• 吸气为主动过程,吸气肌(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做功;平 静呼气为被动过程,不需吸气肌做功,但用力呼气时需呼气 肌(肋间内肌)做功;用力吸气时辅助吸气肌也参加收缩
transport of gas in the blood • 内呼吸 internal respiration ➢ 组织换气 tissue respiration ➢ 细胞呼吸 cellular respiration
第一节. 呼吸的功能结构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respiration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液体层--肺泡上皮层 --间质--毛细血管 基膜层--内皮层
• 肺泡表面活性 物质具有降低 表面张力的作 用,防止肺泡 塌陷
吸气肌
胸廓(thorax)
胸廓由肋骨、胸骨、胸椎 构成骨架,附着的软组织 构成其四壁,底部由膈肌 封闭的弹性的中空结构
呼气肌
胸廓(thorax)
呼吸肌克服弹性和非弹性阻力完成肺通气 所做的功,反映呼吸耗能
二. 肺通气能力评价
evaluation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二. 肺通气能力评价
evaluation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 肺容量(lung capacity)
潮气量0.4-0.5 补吸气量1.5-2.0 补呼气量0.9-1.2 余气量1.0-1.5 肺活量3.5/2.5 时间肺活量 肺总容量5.0/3.5
• 胸内压是胸膜腔内压,通常为负压,也 随着呼吸运动发生节律性变化,胸内负 压由肺的回缩力造成
•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有利于肺通气; ➢ 降低CVP,有利于静脉回流。
3. 肺通气的阻力
resistances in pulmonary ventilation
• 胸壁和肺的弹性阻力,70% • 气道阻力(非弹性阻力),30% • 呼吸功(. 气体交换的原理
principles of gas exchange
• 肺换气 (pulmonary exchange)
• 组织换气 (tissue exchange)
二.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factors influencing gas exchange
Lungs Anatomy
肺泡(alveoli)
• 肺的功能单位,单层上 皮细胞构成,上皮外是 丰富的毛细血管网,3 亿多肺泡,气体交换面 积达70m2
• 呼吸膜 •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呼吸膜(respiratory membrane)
• 肺部气体交换所经历的 肺泡毛细血管膜,电镜 下有六层结构,总厚度 不到1微米,通透性大
• 肺的节律性扩 张是由胸廓的 节律性舒缩活 动引起的
第二节. 肺通气
pulmonary ventilation
•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维持肺泡内高浓度O2和低浓度CO2环境
• 肺通气的原理 • 肺通气能力评价
一. 肺通气的原理
principles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二. 肺通气能力评价
evaluation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 肺通气量(ventilation volume)
➢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6.0-7.5L/min) 每分最大通气量可达100L/min
➢ 每分肺泡通气量 解剖无效腔(anatomic dead space)与肺泡无效腔合称 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al dead space) 每分肺泡通气量=(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呼吸频率, 约为肺通气量的70%,深慢呼吸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