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合集下载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郑和下西洋的时间、目的、概况、影响;知道戚继光抗倭;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2、能力目标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哥伦布远航,提高学生比较、理解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①通过学习,认识到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增强民族自豪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精神。

②学习戚继光抗倭事迹,感受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教材分析】明朝初期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郑和下西洋是在国家富强、科技发达的前提下进行的和平友好交往,标志着我国古代航海事业发展到了顶峰,表现了中国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郑和远航架起了中国同亚非各国友谊的桥梁,同时为人类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而且和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相吻合,意义深远。

明朝中后期国力衰微,倭寇猖獗,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澳门的居住权,冲突与战争又为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作了铺垫。

而戚继光不为名利,以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在我国历史上,每当遭受外敌侵略之际,都会成为一面激励人民的旗帜。

【重点难点分析】重点:郑和下西洋影响至今,意义深远,是一个重点。

戚继光抗倭是我国历史上反抗外来民族侵略的第一次胜利,而他的优秀品质对端正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积极作用,故确定为另一个重点。

难点:正确评价郑和下西洋。

由于郑和下西洋是为了执行明代初期的对外政策,并不是中国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的结果,所以没有继续发展下去,其航海活动长期以来并没有得到西方学者的肯定和恰当的评价,但这并不能抹杀郑和远航是史无前例的空前的壮举,以及郑和远航中传递的那种和平交往、睦邻友好的外交理念,这也为当今世界各国的和谐相处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所以郑和本人作为一名伟大的航海家、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先驱,是当之无愧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积极地创设历史情境与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比较的方法,由浅入深掌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识记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时间、概况、意义,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澳门居住权等基本史实。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郑和下西洋的概况及意义、戚继光抗倭的史实2.难点:对明朝中外关系特点的认识三、教学策略和手段建议1.导入出示《坤舆万国全图》,可以对其进行介绍《坤舆万国全图》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第一幅出现美洲的世界地图,学者们认为这幅图制作时期是在郑和时代。

而这幅图体现了明朝人眼里的大世界:欧洲人为了寻求财富、传播宗教的目的,在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下来到了东亚,世界历史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很多失去军职的武士成为海盗,不断在中国边境侵扰;世界历史的风云变幻中,大明王朝将何去何从?2.新课⑴直挂云帆济沧海——郑和下西洋让学生根据课本注释在地图中指出“西洋”的地理范围。

根据历史数字故事梳理郑和下西洋的况,从中可以归纳出郑和远航的特点。

依据材料分析郑和成功远航的原因,联系微课结合课本内容讨论郑和下西洋的地位及意义。

⑵一片丹心风浪里——戚继光抗倭首先设问:风浪何来?丹心何去?在学生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了解“倭寇”“倭患”等名词含义。

然后出示《凯歌》,让学生朗诵,并分析“主将”是谁?军队的特点、被誉为什么?了解戚继光和戚家军。

再通过设问“戚家军杀尽倭奴了吗?具体事迹有哪些?”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并归纳戚继光抗倭的史实。

结合文字材料讨论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⑶活动与探究——明朝对外关系的特点设计学生活动,分析明朝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呈现出明朝对外关系既有友好往来也有边疆冲突,不仅反映了明朝从强盛走向衰落,也体现了处于封建社会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从强盛走向衰落的趋势。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明朝的对外关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对外关系的概况。

通过分析戚继光抗倭取得成功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与戚继光这二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郑和成功实现远航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称颂。

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寇的呢?二、新课讲授郑和下西洋1学习与探究:郑和下西洋的“西洋”,指的是今天的什么地方?2.(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答案提示: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3.(出示问题:郑和下西洋的时空范围)读教材,学生抢答郑和下西洋的概况答案提示:时间:1405-1433年。

空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4.出示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答案提示: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鼓励对外交往;造船技术的发达、指南针的运用、航海技术的掌握;郑和个人吃苦耐劳、勇于探索5.对比郑和下西洋概况和欧洲航海家航海情况,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案提示: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目标导学二戚继光抗倭1.(展示倭寇形象图)教师简短介绍倭寇情况(9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2.(出示问题:戚继光抗倭的基本情况)根据材料和教材,分组讨论戚继光平息倭寇的情况答案提示: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1.通过阅读教材P70-74,说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的背景、概况和意义。

2.通过阅读所给材料,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路线和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P72-74,辩论抗倭战争的性质。

导学过程新课导入PPT出示郑和、戚继光二人的塑像,并出示两段对二人的评价性文字。

教师要求学生从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概括郑和、戚继光的主要成就。

学生自由发言。

过渡:郑和是15世纪中国对外交往的友好学生认真观察郑和、戚继光二人的塑像,并阅读文字材料,积极与教师互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郑和:七下西洋,开创了人类史上最早的大规模航海活动。

戚继光:前半生抗倭,后半生抵御蒙古,一生为明朝边患倾注了心血。

学生认真听教师的过渡语,认识到郑和与通料,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同时训练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部分班级学生可能无法用较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教师可提示一些关键词。

完成导入目标,将学生引入本课学习的第自主学习在教室内巡视观察,关注每一小组学生填写导学案的情况,检查1-2感知部分的填空题。

通过完成基础感知部分,80%的学生应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背景、目的、概况)、戚继光抗倭(背景、经过、性质)等基本史实。

每一小组学生核对填空题的答案,确认无异议后,讨论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经过一轮讨论,确定答题的方向和思路,二轮讨论过后,确定答题的要点,组通过小组内核对填空题的答案,100%的学生应能了解郑和下西洋(背景、目的、概况)、戚继光抗倭(背景、经过、性质)等基本史实。

通过一轮和二轮讨论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请每一组1-2名学生起立口述本小组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的答案,允许其他小组学生起立补充或修正,并要求回答问题的学生清晰地陈述要点。

每一组1-2名学生起立口述本小组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的答案,他组发言而本组有不同意见时,积极起立补充或修正。

通过口述、补充、修正深入学习部分的材料题或综合题,学生应能依据材料,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起点、最远达到的地区和突出特征;并能结合教材辨析出戚继光抗倭的性质。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3)分组讨论:结合材料二讨论戚继光取得胜利的原因。
(4)感悟:戚继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答案:(1)原因: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弛。后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
(2)概况: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随后,戚继光又平息福建、广东地区的倭患,使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评价: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以及戚继光抗倭的背景、过程;了解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的史实。
2.通过史料分析探究郑和下西洋具备的条件、影响和戚继光抗倭的性质、胜利的原因。
3.通过本课学习,感受郑和、戚继光的人格魅力,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
(2)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教材,请你谈谈明朝我国能够完成远洋航海的条件是什么?
材料四 我国当代明史专家吴晗曾指出,下西洋“规模之大,人数之多,范围之广,那是历史上所未有的,就是明朝以后也没有。这样大规模的航海,在当时世界历史上也没有过”。
(3)依据材料四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材料五
(4)结合材料五,谈谈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结束语: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郑和下西洋同亚非各国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频繁,属于友好往来。明朝中后期,国势日渐衰落,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倭患严重,戚继光领导了反侵略的抗倭斗争,并取得了胜利,属于冲突与战争。明末,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明代对外交往特点的演变,非常直观地反映了当时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落伍了。
(5)通过上述问题,请用概括性的语言归纳明朝的对外政策,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一、教学目标1、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的基本史实,理解其意义,知道明朝对外交往的方式;2、通过识读路线图、图片以及阅读史料、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以及分析整理能力;3、感受郑和下西洋的大无畏精神和戚继光的爱国精神,培养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教学难点:明朝对外交往方式三、教学过程:1、导入:以字谜导入,引出“太监”一词,讨论对太监的印象,展示郑和纪念馆相关图片,形成强烈反差,进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周我们学校举办了七年级的篮球比赛,我们班的表现可谓是可圈可点,最终也脱颖而出。

可以说,作为一项运动,篮球我们很拿手,但是当篮球化为文字,我们还能轻松应对吗?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个字谜:单人带球,上篮得分。

(打一古代称谓)生:略(字谜略有难度,老师给予相应提示)师:谜底就是太监,这个名词相信大家应该都不陌生。

不管是在之前的学习也好,还是日常的书籍、电视剧中,大家应该都接触过太监这个名词。

对于这样一个名词,同学们有怎么样的印象呢?或者说太监在你脑海中的形象是怎样的?生:略师:每个人对太监的印象可能不尽相同,总体上来说,我们对太监是一个比较负面的印象。

但是,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明朝有这样一位太监,他的名字叫郑和,当今,在许多地方都有关于他的纪念馆(展示国内外郑和纪念馆图片及郑和雕塑像,使其与太监在学生中的负面印象形成强烈对比)。

三宝庙印尼爪哇岛师:那么郑和是做了什么,使得他给人们留下了如此正面的印象呢?这就是我们第15课要学习的内容。

2、具体过程:(1)、郑和下西洋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郑和其人,(展示关于郑和的生平资料),在郑和的一生中,最值得称颂的一件事就是郑和下西洋。

我们利用我们的语文知识来分析下“郑和下西洋”这个标题,郑和是主语,是人名,“下”可以理解为去的意思,也就是说郑和到西洋去,可是西洋是哪儿呢? 展示地图以及《明史》中关于“西洋”的材料,让学生概括西洋的范围。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剿灭那里的倭寇。
——鲁教版《中国历史》
(4)戚继光的杰出领导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戚继光抗倭胜利的原因?
倭寇
葡萄 牙
戚继光抗倭 1553攫取澳门居住权
葡萄牙攫取澳门
1、明朝时期,骗取我 国澳门居住权的侵略 者是__________。
2、澳门居住权被骗取 的时间是在_________ 年。
1999年12月20日, 中国收回了澳门主权。
材料
结论
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 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都表示热 烈欢迎;许多外国使臣搭载郑和 宝船回访中国,明成祖期间访华 次数为明代最高,达到318次;
沿途的百姓纷纷用香料、珊 瑚去换取中国的丝绸瓷器……, 南洋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因郑 和到过而聚居了更多的华人、华 侨,促进了当地的发展。
增进了中国与亚 非国家和地区的 相互了解和友好 往来;
明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先进的造船技术、航海技术; 指南针在远洋航海中的广泛运用;
主观 郑和个人吃苦耐劳的英雄气概
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之一!
姓 名:戚继光
生活朝代:明朝中期
主要事迹:带领“戚家军” 荡平了倭(wo) 寇。
今山东蓬莱人
倭寇
戚继光抗倭
论从史出
材河(料内1一积):满这大千是肆船一毁。场掠反,…侵…略杀的人正无—义数—战。《城争倭边变流事血略数》十里,
健全朝贡(体2系)。明成祖的鼓励与支持
材料三: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 水平大为提
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 步,航海的勘探
等(,3)海外先地进理的知造识船也日技见术丰、富航。海技术和指南针的
应用
根据上述材料,思考郑和七下西洋成功 远航的条件是什么?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最新)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4.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B 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 (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5是.搜某集同和学整整理理资的料郑、和制下作西知洋识的卡资片料是,学其习中历表史述的错一误种的重一要项方是法。以(D下
台州。九战九捷。 (4)你如何评价材料二的诗作者?
他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553年,葡萄牙 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
1999年12月20日,中国 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课后活动P74
1.在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些地名、庙宇是以 “三宝”命名的,如泰国有“三宝塔寺”“三宝城”, 马来西亚有“三宝镇”,马六甲有“三宝庙”,爪哇 有“三宝庙”“三宝井”“三宝洞”,新加坡有“三 宝山”。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 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①目的:提高军队战斗力,彻底打败倭寇
②举措:大力整顿 军队,招募农民和 矿工,进行严格训 练,操练新阵法
戚家军
③结果:他统领的军队,由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 能征善战,被人们誉为“戚家军”
戚继光的军事著作
鸳鸯阵
戚继光针对倭寇的作战特点和江南的地理情况, 创造了“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小组,长短兵 器结合,协同作战,攻防两便,战斗力大为增强。
二、戚继光抗倭
1、背景
材料: ……海防松弛,东南沿海的奸商勾引倭寇上 岸,共同抢劫分赃。他们到处烧杀掳掠,使百姓的 生命财产惨遭损害。
材料二描述的是什么现象?当时政府采取了什么应 对措施?
现象:东南沿海倭寇猖獗。 应对措施:明政府派戚继光抗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
①文天祥抗元 ②澶州之战 ③戚继光抗倭 ④郾城大捷
A.①② B.②③④ C.③ D.③④
A 9.“以和为贵”、“和平交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古代
对外开放中体现这一优良传统的是
()
①丝绸之路②鉴真东渡③郑和下西洋④戚继光抗倭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条件: 明朝国力强盛 2、原因: 明成祖称帝后,拍郑和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3、目的: 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
国富强”,同时也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 的奇珍。
4、西洋的地理范围: 明初人们把今文莱以西的东南亚 和印度洋一带海域及沿岸地区称 为“西洋”。
5、时间: 1405年-1433年; 次数: 七次; 物品:优质丝绸、精美瓷器、上等茶叶、和漆器等。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登州
平定了浙江的倭寇
台州 福建 广东
扫除福建、广东的 倭寇
倭患基本解除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拓展延伸(小组内讨论)
戚继光抗倭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1.他进行的抗倭斗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符 合人民的利益 ; 2.他带领的戚家军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3.与其他爱国军民团结合作; 4.戚继光卓越的军事韬略和指挥才能。
答:抒发了戚继光不追求个人名利、以 国家和民族安危为己任的爱国情怀。
1.派遣郑和下西洋的明朝皇帝是 A.明太祖 B.建文帝 C.明成祖 D.崇祯帝
2.下面对郑和下西洋原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开辟到欧洲的新航线
( C) A ( )
B.到西洋去“取宝”,满足统治者的需求
C.宣扬国威
D.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危害:所到之处,他们杀居民,劫财货,无恶不作,沿海各地遭到
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性质: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 评价: 戚继光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抗倭经过:
(1)大力整顿军队,招募农民和矿工,进行严 格训练,组建 戚家军 。 (2)率戚家军南下浙江抗倭,1561年在 台州 九 战九捷,平定了浙东地区的倭患。 (区3的)倭与寇其,他基抗本倭解将除领东消南灭沿福海建的倭患、。广东 地
3、课后活动 (1)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 有怎样的历史信息?
答: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 满了爱戴和敬意。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说明郑 和的船队曾经到过这些地方;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 国与这些国家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2)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 的情怀和抱负?
6.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广为流传一首民谣“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
C 家小二郎;倭寇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这首民谣反映的是
哪一历史时期的史实


7.戚继光纪念馆位于浙江台州。纪念馆的正门上悬挂“功昭日
月”的牌匾,其中的“功”是指
(D)
A.收复台湾
B.发明麻沸散
C.开拓丝绸之路 D.平定沿海倭寇 8.下列事件中,捍卫了中华民族利益的有
5是.搜某集同和学整整理理资的料郑、和制下作西知洋识的卡资片料是,学其习中历表史述的错一误种的重一要项方是法。以(D下

①目的: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②起止时间1405—1433年③
远航次数:7次④所到地区:到达亚欧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
海沿岸和欧洲西海岸
A.目的 B.起止时间 C.远航次数 D.所到地区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唐、元的对外交往
玄奘西游天竺 鉴真东渡日本 马可·波罗来华
在明朝的对外关系史上, 郑和与戚继光是最著名的人物,他 们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被后世所 称颂。为什么说郑和的远航是世界 航海史上的壮举?戚继光是怎样率 领广大军民浴血奋战,最终荡平倭 寇的呢?
一、明确目标(齐声朗读)
大号宝船:长151.8米 宽61.6米
பைடு நூலகம்
明代罗盘 郑和船队编形图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580周年纪念邮票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的半身画像。郑和
身穿蟒袍,披青布斗篷,身

后是波涛汹涌的大海,海上
一 枚
有郑和的宝船,反映了郑和 决心完成远航使命的英雄气
概。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到达占城,占城国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澳门被葡萄牙攫取居住权
澳门被攫取居住权的原因?
明朝国力衰退。
澳门在1999年被祖国收复回主权的原因?
中国国力上升,外交努力等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三、处理习题(分组分题讨论)
1、材料研读 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2、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3、课后活动
迎郑和。人们高兴地手 舞足蹈,郑和抱拳向人
们表示感谢。
友好交往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拓展延伸(小组内讨论)
郑和下西洋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明朝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军事力量保障。
(物质条件) 2.明成祖朱棣的支持。 (统治者的支持)
3.唐宋以来领先世界的先进航海技术、造船技术。
(科技条件)
4.郑和杰出的航海、外交才能,以及郑和不畏艰险,勇
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
概。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
(视频)
学习要求:阅读教材P73-75页,小组合作,勾画出学 案问题的答案。
郑和下西洋的背景、西洋的地理范围、目的、时间、次数、物 品、到达范围、活动、意义(贡献)等。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3.历史上郑和的足迹最远到达了
A ( )
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B.地中海沿岸和非洲西海岸
C.印度洋沿岸和好望角
D.大西洋沿岸
4.明朝初年,我国沿海地区不断遭受倭寇的侵扰。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B 和民族利益,先后扫平浙江、福建、广东倭患的爱国将领是 ( ) A.岳飞 B.戚继光 C.郑成功 D.文天祥
第 二
王骑象欢迎郑和的情景。

郑和与国王同坐在大象身
上,四周是载歌载舞欢迎
郑和到来的占城人民。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第三枚
郑和的船队到达阿拉 伯,明朝的使者用丝绸、 瓷器同当地人民交换产品。 人们态度友好,气氛和谐。
经济交流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的船队到达非洲,

当地的国王穿着礼服欢
四 枚
倭寇、倭寇猖獗的原因、危害、抗倭经过、性 质及评价。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倭寇: 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
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 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倭寇猖獗的原因:
明朝中期,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朝国 力渐弱,海防松弛,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2、问题思考: 为什么说抗倭战争是反侵略战争? 答: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对中国沿海的
武装抢劫猖獗。所到之处,倭寇杀居民,劫财货, 无恶不作,威胁到沿海地区民众生命财产和国家 安全。因此,戚继光等人领导的抗倭斗争,是正 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是一场反侵略战争。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掌握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概况、 历史意 义及评价。 2.知道戚继光抗倭的史实及评价。 3.学习郑和和戚继光的高尚品质。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一】郑和下西洋
郑和:原名马和,小字三宝,云南回族,年幼时被明军掳去,当了宦官。
后随朱棣南下夺位有功,赐姓郑,被封为“三宝太监”。他从小听说了许多
6、到达范围: 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 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7、活动: 郑和访问当地的首领,赠送物品,表达通好 的意愿,同时与当地居民进行交易;一些国家还派出 使者随船来到中国。
8、意义: 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 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不仅增进了了中国与亚非国家 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 印度洋之间的海上航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做出了伟大 贡献。
于进取的精神。(个人才能)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二】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山东蓬莱人。明代杰出军事家,
17岁承袭父职,担负起防御倭寇的任务。先后
在东南沿海抗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其军
队被称为“戚家军”。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的
民族英雄。
(视频)
学习要求:阅读教材P76-78页,小组合作, 勾画出学案问题的答案。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盛况
时间 次数 规模
人数 到达范围
长 1405~1433年 多 先后7次 大 最大的海船长44丈【约150米】,宽18丈【约
60米】。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
多 每次出海约2.7~2.8万人
广 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 海沿岸和非洲东岸。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想一想,为什么用“三宝”命名呢?其中含有怎样的 历史信息?
(2)说一说,这些诗句抒发了戚继光怎样的情怀和抱负?
第15课 明朝的对外关系
1、材料研读 想一想:这首军歌表现了怎样的战斗意志? 答:这首军歌说明戚家军军纪严明,训练有素,
能征善战,上下团结,作战能力强;也表达了戚家 军同仇敌忾、不除倭患誓不罢休的决心。因此,这 首军歌表现了戚家军面对侵略者誓死捍卫国家安全 以及面对困难毫不退缩的坚强意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