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认识科技和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多以故事性为主,对科技和文化成就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科技和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难点:科技和文化成就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3.学具:笔记本、笔4.教室环境:座位分组,便于合作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板书设计
当堂达标1.(四川眉山中考改编)至迟成书于东汉时期的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提到了很多多面体体积的算法,主要是有关筑堤、造台、开河、掘窖的体积问题,以及谷仓、米囤、粮密的容量问题。

由此可知中国古代( B )
A.数学家多出身于农民家庭
B.数学知识与农业生产相关
C.数学普及促进农业的发展
D.数学成就领先于其他国家
2.(河北唐山乐亭期末)司马迁著的《史记》体例完备、史料翔实、叙事简洁、文笔生动,成为后世编写史书的典范,这部史书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历史史实的重要参考资料。

下列历史史实在《史记》中能查到的是( A )
A.武王伐纣
B.蔡伦改进造纸术
C.设置西域都护府
D.华佗发明“麻沸散”
教学反思在本课教学中,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是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讨论探究、教师讲述等形式,突破了本课重点。

为了突破难点,通过自主学习的方法,分析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领域取得新成就的原因,认识秦汉四百年的政治统一、文化积累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整节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 人教版2024)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素养提升教案( 人教版2024)

2024新版统编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素养提升教案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一、课标内容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

了解道教产生的背景。

二、素养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传播历史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2.时空观念:知道道教兴起和佛教传入及其发展状况,理解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3.史料实证:识读《悬泉置遗址出土的西汉简牍》《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汉朝造纸工艺流程想象图》,了解这些史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尝试运用史料说明历史问题。

4.历史解释:了解张仲景、华佗和司马迁的生平及著作,分析他们各自的成就及其著作的影响。

5.家国情怀:学习张仲景、司马迁等人为了理想,直面挫折、坚韧不拔、努力拼搏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史记》。

【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边这幅画描绘的是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

图上两个人抬着的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朔的奏本。

这个奏本用了三千片竹简,需两个人才能抬动。

为了轻便,后来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经过反复试验,人们终于造出纸张。

纸张出现最早在什么朝代,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二)新课探究探究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教师提问:根据上图,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缺点?学生回答:纸发明前,人们把文字写在甲骨、竹简、丝帛和青铜器等上。

缺点是这些材料分量重、成本高、不易携带和推广。

教师提问: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学生回答:我们的祖先最终发明了纸。

教师提问:有人说是蔡伦发明了纸,你认为对吗?学生回答:不对。

在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掌握了造纸的基本方法,东汉蔡伦的主要贡献是改进了造纸工艺。

七上历史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七上历史第十五课教学设计

七上历史第十五课教学设计引言: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设计一堂七年级上学期历史课,以“七上历史第十五课教学设计”为标题,内容围绕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系统的阐述。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古代的统一战争,包括秦国统一六国和汉朝统一了中原地区。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秦国统一六国和汉朝统一中原地区的过程和影响。

三、教学内容:1. 引入部分:教师通过提问和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古代的分裂与统一现象。

2. 知识讲解:教师简要介绍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影响,重点讲解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3. 案例分析:通过分组讨论和展示汉朝统一中原地区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此次统一战争的重要性,并分析影响。

4. 总结归纳: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四、教学方法:1. 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

2. 归纳总结法: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点,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3. 图片展示法: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想象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学习态度、合作意识和回答问题的能力等,对学生进行评价。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应的作业,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记分汇总:将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相结合,进行记分汇总,按照学生的等级进行评定和反馈。

六、教学设计亮点:1. 引入部分的设计:通过提问和图片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引导学生进入新的学习内容。

2. 合作探究的设计: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

3. 归纳总结的设计:通过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升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程标准: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教材分析:本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联系到当时的时代背景,在秦汉时期,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完成了国家的大一统,推动了科技、文学、宗教的发展,反过来文化、科技的发展又促进了国家的进步。

学情分析:学生们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对许多历史人物贡献等常识性的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本课属于时代性总结,对一个时期的史学、医学、宗教、科技的系统性总结。

学生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老师的设计,去完成本课的学习。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领会司马迁著史的宗旨。

通过改进造纸术、发明麻沸散,著有《伤寒杂病论》,了解蔡伦、华佗、张仲景的历史贡献。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预习1、在纸问世之前,人们甲骨、简帛作为书写材料,或者将文字铸造在青铜器上形成金文。

西汉时期,人们发明了造纸术,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人们广泛书写的材料,便利文化传播。

2、东汉名医张仲景著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理论和治疗方法,张仲景被后世成为医圣。

东汉末年华佗擅长用针灸、汤药为人治病,并发明麻沸散,实施外科手术。

华佗模仿熊、虎、猿、鸟、鹿五种动物的活动姿态,创造出五禽戏,帮助人们强身健体。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课标要求】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参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学习目标】1.了解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情况。

2.概括造纸术的意义:世界各国的造纸术,大多是从我国直接或间接传去的。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人民对世界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思考和概括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初步认识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学习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难点:1、造纸术的改进对社会发展的贡献。

2、正确分析认识两汉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基础解读】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出现以前的书写载体。

2、造纸术的发明(视频展示)蔡伦改进造纸术历史人物档案卡3、论从史出‚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①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②蔡伦制造的纸被称为什么?蔡侯纸③这种纸有什么优点?轻薄柔韧,取材容易、来源广泛、价格低廉成本低,很快就得到了推广应用。

4、蔡侯纸的制作流程汉代造纸工艺流程5、造纸术的传播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①人物基本信息②人物贡献《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还提出了‚治未病‛理论,提倡预防疾病。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坐堂医生‛的来源与张仲景有关。

2、华佗①人物基本信息②五禽戏华佗提倡养生之道。

他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俗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户枢不朽也‛。

华佗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的预防理论,为年老体弱者编排了一套模仿猿、鹿、熊、虎、鸟等五种禽兽姿态的健身操——‚五禽戏‛。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教案 新人教版 教案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西域;X骞;X骞通西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管辖;丝绸之路名称的由来、路线、作用等基本史实。

(二)过程与方法:(1)能够正确识读“X骞通西域路线图”、“汉朝疆域图”和“丝绸之路示意图”等,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能够正确认识X骞在西汉民族交往中的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初步培养培养学生归纳、比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

(3)通过设计丝绸之路导游词的设置,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语言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学习X骞等人为报效祖国,百折不挠、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精神,强化爱国意识和刚毅坚强、开拓进取的意识。

(2)通过对丝绸之路意义及启示的探讨,认识到丝绸之路是中国的骄傲;认识到交流的重要,开放改革关系一个国家和民族有兴衰。

二、教学重点本课重点:一是X骞通西域,二是丝绸之路。

三、教学难点本课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法五、板书设计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一、X骞通西域1、西域:2、目的3、意义二、丝绸之路1、概念:2、起始点:六、教学过程处的?汉武帝时期,经济军事势力的增强,统治者就希望从军事上打垮匈奴。

汉武帝之前:和亲更加了解。

为了稳操胜券,汉朝也希望找到一位盟友与其协同作战。

因此,汉武帝想到了哪一个国家?生:大月氏。

学生查彩图18页地点:大月氏,并在填图册上填出。

使学生脑中有直观印象对。

汉武帝从匈奴投降者口中了解到,匈奴打败大月氏时,曾以大月氏国王的头骨做成饮酒器。

大月氏逃向西方后,深恨匈奴而图报复,但苦于找不到盟友。

于是下令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

X骞挺身而出,自愿前往。

(出示X骞简介)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两次出使西域的情况。

学生自由讨论,踊跃发言。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历史人教版7年级上(2024)第三单元 第15课 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第15课秦汉时期的科技与文化【课程标准】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重点难点】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

2.医学家张仲景和华佗。

3.历史巨著《史记》。

难点:道教和佛教。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汉时期南阳有一位名医叫沈槐,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无子女,后继无人,没法将医术传给子孙,慢慢愁出病来。

他的病谁也看不好,且越来越严重。

张仲景知道后,给他开了一个药方,用五谷杂粮各一斤,搓成团,外用朱砂涂上,叫他一顿吃完。

沈槐看了药方,觉得很好笑,叫家人按方做好药丸,挂在屋檐下,逢人就指着药丸取笑张仲景,天天如此,不知不觉间病就好了。

沈槐这才恍然大悟,对张仲景感到又佩服又惭愧。

张仲景去拜望他时说:“我们做郎中的就是为百姓造福,先生无子女,我们这些年轻人不都是先生的子女吗?何愁后继无人?”沈槐听了,感到很有道理,便把自己的医术全部传授给了张仲景和其他年轻郎中。

张仲景谦虚好学,成为东汉末年的名医,两汉时期还有哪些科技成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起来领略这段历史的风采。

新课探究一、造纸术的发明1.造纸术的发明【史料链接】材料一书写材料的变化陶器龟甲、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材料二蔡伦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旧渔网造成纸。

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人称这种纸为“蔡侯纸”。

【问题探究一】在纸发明以前,用做书写的材料有何缺点?答案提示:陶器不易保存;甲骨数量少,不易找到;青铜器贵重;竹木简笨重;帛价格昂贵,都不利于文化的传播。

【问题探究二】结合材料一、二,我国书写材料是怎样演变的? 这种变化有何意义?答案提示:意义:随着技术的改进,书写材料的成本逐渐降低,文化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2.造纸术的传播及意义(1)造纸术向外传播(2)意义【史料链接】材料美国人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将蔡伦排在第七位,排在我们熟知的哥伦布、爱因斯坦、达尔文之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与大秦的交往: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师生共同小结本课内容,出示板书。
作业设计
第二课集中练习与评讲学程导航50-51页的作业。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计划
教学内容
15、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共几课时
2


新授
第几课时
1-2




1、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张骞、班超这两个历史人物为报效祖国不畏险阻、勇于开拓的献身精神,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丝绸之路示意图》和相关图片。
两汉经营西域,“丝绸之路”沟通中西,张骞起了重要作用。他对中国历史和今天的现实生活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有谁知道张骞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都遇到了哪些挫折?
在马来西亚发掘出与汉代陶片纹饰相似的陶片,在印度尼西亚出现了汉代钱币和陶器。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重点: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
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在中西方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








学程导航第49页1-5页
施教日期年月日
学程预设
导学策略
调整与反思
一、引入
今天的新疆,两汉时属西域。西域在哪里?大家可知道历史上的张骞、班超通西域?请听本节两汉对内对外关系。
二、预习讨论
分组讨论回答
张骞通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打通了“丝绸之路”,进而有利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对促成汉朝的兴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条丝绸之路,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我国当今的对外经济
结合图表的内容,用精炼的语言,向皇上(学生)上奏各自出使西域的情况。
“丝绸之路”(陆上):长安→()→()→()→欧洲。
调整与反思
文化交流既是班超经营西域的重要一环,也是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重要一笔。
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波斯湾,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的使臣来到东汉。
四、小结
陆上“丝绸之路”: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西亚→欧洲。
海上“丝绸之路”:广东沿海→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印度、斯里兰卡。
学生对照预习题阅读课文,
讨论预习情况。
三、自主学习
对外关系
西域何时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受何机构管辖?这个机构的职能是什么?它的建立有何意义?
汉通西域后,中国同西方的贸易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转运欧洲,被上层社会视为珍品。穿着中国的锦衣绣服,成为罗马男女贵族的一种时尚。中国也被称誉为“丝国”。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