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军行·从军玉门道翻译赏析

合集下载

从军行李白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李白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李白翻译及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言凤阙,铁骑拖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拜见皇宫,将军手持兵符而回去;围敌守城,精锐部队骑兵骁勇善战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搞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比不上当个白面书生只可以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二者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下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派兵所用之兵符,分成两块,相异处呈圆形牙状,朝廷和主帅各谓其半。

指代受命出战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存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谢,此所指丧失了艳丽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响起,引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轻易表明军情应急,听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应急整体表现出了。

一个“照”字图形了紧绷气氛。

“心中自不平”,就是由烽火而引发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打发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整体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下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代了整个事件进行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及紧紧直奔颔联,诗人把握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交战时的紧绷场面。

从军行古诗诗意注释

从军行古诗诗意注释

从军行古诗诗意注释:
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⑶长云:层层浓云。

⑷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⑸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⑹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⑺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

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篇1原文:《从军行》李白〔唐代〕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译文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简析《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名家点评高棅《批点唐诗正声》:起句壮逸,断处伤气。

气象温厚。

《唐诗分类绳尺》:悲壮精健,不为儿女态者。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绵延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连绵不断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闭壳肌,壮志不攻灭,不击败攻打之敌,誓不回到家乡。

【作品赏析】和古从军行七首系则唐代边塞小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可说是就是名篇中的名句,说明边塞将士拼死身先士卒的气概。

【作者简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著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表示,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存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诗人概述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绘变为轻易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归纳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辛,敌军之彪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归纳锋芒。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李白的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李白的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李白的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李白〈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李白的《从军行》:“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其意思大致为:从玉门出发前往边疆从军,去金微山追逐敌人。

战士们吹奏起《梅花落》的曲子,手中的刀像明月一样明亮锋利。

战鼓在海边敲响,军队的气势直逼云霄。

战士们都怀着一个愿望,那就是砍下单于的头颅,长驱直入使铁关得以安宁。

衍生注释:- “玉门”,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常被视为出征之地。

- “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是古时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

- “梅花曲”即《梅花落》,是古代军中乐曲,其曲哀怨,在这里战士们吹奏此曲或许有思乡之情,但更多的是激励士气。

- “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这里泛指敌军的首领。

赏析:这首诗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在边塞诗中的体现。

诗的开篇就点明从军出征的路线,直接将读者带入紧张的从军氛围中。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两句,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从侧面反映出战士们的生活与战斗状态,笛声的悠扬与刀光的凛冽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感。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更是夸张地写出了军队的浩大声势,将战斗的氛围渲染得十分浓烈。

最后两句表达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体现出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一生渴望入仕一展抱负,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游历四方,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等,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运用片段:例子1:我读李白的《从军行》,就像看到一群热血男儿从玉门雄赳赳地出发。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那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啊!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脚步声,整齐而有力。

在行军途中,他们吹起了《梅花曲》,我想那曲子一定充满了思乡之情,可又被战士们化为杀敌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从军行·从军玉门道翻译赏析
《从军行·从军玉门道》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前言】《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第二首诗为七言绝句,以疏简传神的笔墨,叙写了唐军被困突围的英勇事迹,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边庭健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⑵玉门:即玉门关。

⑶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遣耿夔等破北匈奴于此。

《后汉书·窦宪传》:“宪以北虏微弱。

遂欲灭之,明年,复遗右校尉耿夔、司马尚任、赵博等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

”⑷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

萧士赟注《古今乐录》:“鼓角横吹五曲中有《梅花落》,乃胡笳曲也。

”⑸明月环:古代大刀刀柄头饰以回环,形似圆月。

⑹海:瀚海,大漠。

⑺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⑻铁关:即铁门关。

《新唐书·地理志》:“自焉首西五十里过铁门关。

”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翻译】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

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赏析】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十九“相和歌辞”。

其中第一首又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五,
诗作述写了战士的作战经历、从军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愿望。

《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此诗反映的就是军旅之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