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从军行·从军玉门道翻译赏析
从军行李白翻译及赏析

从军行李白翻译及赏析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言凤阙,铁骑拖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译文及注释译文边塞的报警烽火传到了长安,壮士的心怀哪能够平静。
拜见皇宫,将军手持兵符而回去;围敌守城,精锐部队骑兵骁勇善战异常。
大雪纷飞,军旗黯然失色;狂风怒吼,夹杂咚咚战鼓。
我宁愿搞个低级军官为国冲锋陷阵,也比不上当个白面书生只可以雕句寻章。
注释从军行:为乐府《二者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下军旅生活。
烽火:古代边防告急的烟火。
西京:长安。
牙璋:古代派兵所用之兵符,分成两块,相异处呈圆形牙状,朝廷和主帅各谓其半。
指代受命出战的将帅。
凤阙:阙名。
汉建章宫的圆阙上存有金凤,故以凤阙指皇宫。
龙城:又称龙庭,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的东岸。
汉时匈奴的要地。
汉武帝派卫青出击匈奴,曾在此获胜。
这里指塞外敌方据点。
凋:原意指草木枯败凋谢,此所指丧失了艳丽的色彩。
百夫长:一百个士兵的头目,泛指下级军官。
赏析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
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响起,引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
诗人并不轻易表明军情应急,听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应急整体表现出了。
一个“照”字图形了紧绷气氛。
“心中自不平”,就是由烽火而引发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打发在笔砚之间。
一个“自”字,整体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下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代了整个事件进行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
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
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及紧紧直奔颔联,诗人把握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交战时的紧绷场面。
从军行古诗诗意注释

从军行古诗诗意注释:
诗意: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⑴从军行:乐府旧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多是反映军旅辛苦生活的。
⑵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⑶长云:层层浓云。
⑷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⑸孤城:即玉门关。
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
一作“雁门关”。
⑹破:一作“斩”。
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
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⑺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没少做古诗词鉴赏吧?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精神活动,是对作品更深层次的探讨和领悟。
相信很多人对古诗词鉴赏都是一知半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从军行原文翻译及古诗词赏析篇1原文:《从军行》李白〔唐代〕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注释:①玉门:指玉门关。
②金微山:即今天的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在此击破北匈奴。
③梅花曲:指歌曲《梅花落》,是横吹曲辞。
④海上:瀚海,大漠之上。
⑤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⑥铁关:指铁门关。
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
译文在玉门关从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
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
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斥在云间。
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关靖虏安边。
简析《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李白在这首诗里抒发的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创作背景盛唐时期,国力强盛,君主锐意进取、卫边拓土,人们渴望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有所作为。
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建功立业,诗人则为伟大的时代精神所感染,用他沉雄悲壮的豪情、谱写了一曲曲雄浑磅礴、瑰丽壮美而又哀婉动人的诗篇。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
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
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名家点评高棅《批点唐诗正声》:起句壮逸,断处伤气。
气象温厚。
《唐诗分类绳尺》:悲壮精健,不为儿女态者。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从军行》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所写的描写戍边战士边塞生活的组诗,其中第四首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九课《古诗三首》。
下边整理分享这首诗的原文、译文及赏析。
【原文】从军行[唐]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赏析】王昌龄,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从军行七首·其四》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的读者。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深入地解读这首诗,感受其中所蕴含的深深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下诗的内容:“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是一首描绘战争景象的诗,通过四个画面,展现了边塞将士的英勇形象和坚毅决心。
“青海长云暗雪山”,这一句以宏大的自然景色为开篇,给人以震撼之感。
这里的“长云”,象征着战争的阴霾,而“暗雪山”则寓意着战争的严峻和残酷。
这样的开头,既揭示了主题,又为后面的描绘打下了基调。
“孤城遥望玉门关”,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孤城的凄凉景象。
这里的“孤城”,既是实指边塞的军事要塞,又是象征边塞将士孤独的处境。
而“玉门关”,则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通道,象征着国家的边疆。
这一句,通过对边塞孤城和玉门关的描绘,展现了边塞将士孤独而坚定的形象。
“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诗以黄沙和金甲为对比,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这里的“黄沙”,象征着战争的艰难和困苦,而“金甲”,则是士兵们保护自己的装备。
这一句,通过对比,突出了士兵们在战争中坚韧不屈的精神。
“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诗表达了士兵们的决心和信念。
“不破楼兰”,意味着他们不会放弃战斗,直到取得最后的胜利。
“终不还”,则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即使牺牲生命,也要保卫国家,绝不后退。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

《从军行》古诗词鉴赏《从军行》古诗词鉴赏1《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湖上乌云密布,遮得连绵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1.青海: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2.雪山:祁连山脉。
3.孤城:当是青海地区的一座城。
一说孤城即玉门关。
4.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
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
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5.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
西汉时,楼兰国与匈奴联合,屡次遮杀汉朝派往西域的使臣。
傅介子奉命前往,用计刺杀楼兰王,"遂持王首还诣阙,公卿、将军议者,咸嘉其功"(《汉书·傅介子传》)。
此以楼兰泛指西北地区的敌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
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
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
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
“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
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
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
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

古诗从军行王昌龄【作品原文】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
【白话译文】青海湖上乌云密布,绵延雪山一片黯淡。
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连绵不断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闭壳肌,壮志不攻灭,不击败攻打之敌,誓不回到家乡。
【作品赏析】和古从军行七首系则唐代边塞小诗人王昌龄的名作,其中“黄沙百战穿金甲,崩楼兰终不还”可说是就是名篇中的名句,说明边塞将士拼死身先士卒的气概。
【作者简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著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存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表示,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存有《王昌龄集》。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诗人概述王昌龄 (—),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赏析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
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
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
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绘变为轻易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就是归纳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密,战斗之艰辛,敌军之彪悍,边地之荒芜,都于此七字中归纳锋芒。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从军行》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昌龄。
其古诗全文如下:【前言】《从军行》是汉代乐府《平调曲》名,内容多数写军队的战斗生活。
唐代以来,王昌龄等都有以此为名的诗篇流传,表达一种士子从戎,征战边庭的过程和心情,从而表达了国家有事,匹夫有责的使命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翻译】青海上空的阴云遮暗了雪山,遥望着远方的玉门关。
塞外的将士身经百战磨穿了盔和甲,攻不下西部的楼兰城誓不回来。
【鉴赏】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
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
青海与玉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
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
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
“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 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
古诗《从军行》翻译及赏析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翻译】烽火城西面的'楼高有百尺,黄昏时我独自坐在那里,沐浴着青海湖来的秋风。
羌笛吹奏《关山月》的乐曲被秋风从远处带来,无论如何也消除不了我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思念。
李白的从军行古诗的意思

李白的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李白〈从军行〉古诗的意思》李白的《从军行》:“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其意思大致为:从玉门出发前往边疆从军,去金微山追逐敌人。
战士们吹奏起《梅花落》的曲子,手中的刀像明月一样明亮锋利。
战鼓在海边敲响,军队的气势直逼云霄。
战士们都怀着一个愿望,那就是砍下单于的头颅,长驱直入使铁关得以安宁。
衍生注释:- “玉门”,在今甘肃敦煌西北,是古代通往西域的重要门户,常被视为出征之地。
- “金微山”,今阿尔泰山,是古时匈奴等游牧民族活动的地区。
- “梅花曲”即《梅花落》,是古代军中乐曲,其曲哀怨,在这里战士们吹奏此曲或许有思乡之情,但更多的是激励士气。
- “单于”,匈奴首领的称号,这里泛指敌军的首领。
赏析:这首诗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风格在边塞诗中的体现。
诗的开篇就点明从军出征的路线,直接将读者带入紧张的从军氛围中。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两句,一写听觉,一写视觉,从侧面反映出战士们的生活与战斗状态,笛声的悠扬与刀光的凛冽形成鲜明对比,丰富了画面感。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更是夸张地写出了军队的浩大声势,将战斗的氛围渲染得十分浓烈。
最后两句表达了战士们英勇杀敌、保家卫国的强烈愿望,体现出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
作者介绍: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他的一生渴望入仕一展抱负,又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游历四方,其诗歌风格豪放飘逸、意境奇妙,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山水诗、边塞诗、送别诗等,都展现出极高的艺术造诣。
运用片段:例子1:我读李白的《从军行》,就像看到一群热血男儿从玉门雄赳赳地出发。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那是怎样的一种豪情啊!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的脚步声,整齐而有力。
在行军途中,他们吹起了《梅花曲》,我想那曲子一定充满了思乡之情,可又被战士们化为杀敌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从军行·从军玉门道翻译赏析
《从军行·从军玉门道》作者为唐朝诗人李白。
其古诗全文如下: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前言】《从军行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
第二首诗为七言绝句,以疏简传神的笔墨,叙写了唐军被困突围的英勇事迹,热情洋溢地歌颂了边庭健儿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全诗从侧面反映了作者欲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
【注释】⑴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旧题。
⑵玉门:即玉门关。
⑶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
东汉窦宪曾遣耿夔等破北匈奴于此。
《后汉书·窦宪传》:“宪以北虏微弱。
遂欲灭之,明年,复遗右校尉耿夔、司马尚任、赵博等击北虏于金微山,大破之,克获甚众。
”⑷梅花曲:即古乐府曲《梅花落》。
萧士赟注《古今乐录》:“鼓角横吹五曲中有《梅花落》,乃胡笳曲也。
”⑸明月环:古代大刀刀柄头饰以回环,形似圆月。
⑹海:瀚海,大漠。
⑺单于:匈奴称其王为单于。
⑻铁关:即铁门关。
《新唐书·地理志》:“自焉首西五十里过铁门关。
”故址在今新疆焉耆西库尔勒附近。
【翻译】从军到过玉门关,逐虏上过金微山。
笛声高奏《梅花落》之曲,手中的大刀的刀环像明月一样圆。
瀚海之上战鼓咚咚,杀气直冲云霄。
愿斩敌阵单于之首,长驱直下铁门关,永息战尘。
【赏析】这组诗载于《全唐诗》卷十九“相和歌辞”。
其中第一首又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五,
诗作述写了战士的作战经历、从军感想以及征战杀敌实现和平的愿望。
《乐府解题》曰:“《从军行》,皆军旅苦辛之辞。
”此诗反映的就是军旅之事。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