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下册 7.3《印度》导学案(无答案)人教新课标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

课题: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5日编号08一、学习目标:1、印度的地理位置||。
2、印度的地理地形||。
3、分析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分钟)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主题1】印度的地理位置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0||,结合图7.32||,图7.34||,翻到课本P4图6.5||,明白印度的位置及其邻国||。
知识生成:1、纬度位置:线穿过印度中部||,印度领土位于带和带||,印度是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图中描出回归线)2、海陆位置:①印度南部是洋||,东部临湾||,西部邻海||。
(在图中填注)②陆上邻国:在图中填出(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③在图中填出克什米尔地区||,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制?3、比一比||,查一查:以上知识点谁记得快!【主题2】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结合图7.34||,了解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1、读图7.34||,发现印度地形区的分布特点是从南到北||,由三大地形区组成:北面有山脉||,中部平原||,南面有高原||。
由此得出印度的地势特点是:||。
2、印度的重要河流塑造了平原||。
3、☆易错题:结合P7页的图6.8||,印度河主要流经(国家)||。
4、①是________(城市)②是________(城市)③是印度首都________(城市)【主题3】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劣势学法指导:研读课本P31——32内容||,结合图7.36和阅读材料||,思考印度的人口特点及印度未来人口增长趋势||。
知识生成:1、图7.35说明印度是一个的国家||。
互助组就自研时不会的问题进行交流||。
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进行帮扶||。
共同体四人或五人一小组||,对随堂笔记的答案进行统一||。
进一步讨论答案不相同的小题及互助时未解决的问题||。
对子组确定主题||,研究展示方案||,参照展示要求||,分派好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展||,准备精彩展示||。
[推荐学习]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 7.3 印度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
![[推荐学习]初中七年级地理下册 7.3 印度导学案1(无答案)(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eb7491bee06eff9aef80798.png)
第三节印度1学习目标:1.结合地图,记住印度的地理位置及首都2.知道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3.记住印度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课前检测:老师提问,学生回答新知探究:1.地理位置:印度位于____________以南至___________之间,东临___________,西临____________,是南亚面积_______的国家,其首都是__________。
2.邻国:印度北邻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东北与________、________接壤,西北与_________毗邻,东南,西南分别与_________、_________隔海相望。
3.三大地形区:北部是____________山脉,中部是_________平原,南部是_________高原。
4.人口:2011年印度人口达到______,仅次于______,居世界第二位。
南亚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印度大部分地区处于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气候为主,它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印度的旱季在______________,盛行________,________为印度的雨季,盛行________。
6.印度的西南季风很不稳定,导致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_______频繁。
综合提升:下图是“印度及其邻国相互位置略图”。
把图中代号所表示的地理事物名称填在下面相应的空格上并回答下列问题:(1)邻国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 _________,④ ________。
(2)河流名称:⑤________。
(3)地形区名称:⑥ ___________。
(4)首都名称:⑦ _________。
(5)海、湾、洋名称:⑧____________,⑨ _____________,⑩ ____________。
七年级地理下册7_3印度第2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

《印度》导学案(第2课时)教师寄语:认真做事把事做对,用心做事把事做好。
【学习目标】1、知道“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能结合印度地形、降水分布图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2、了解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构成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
体会政治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的含义。
3、知道印度主要工业部门,知道工业布局靠近原料产地的分布规律。
4、知道印度主要工业中心的名称与分布。
学习重点:知道“绿色革命”对印度农业发展的巨大促进作用。
能结合印度地形、降水分布图分析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念。
学习难点:了解印度独立前后工业部门构成的巨大变化,特别是高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
体会政治的独立是经济发展的前提的含义。
教学过程:★自学自测:开启智慧之门,相信自己的能力!1、20世纪60年代印度开展的“”,重点是改良作物品种,改进生产技术,使粮食生产状况逐步得到改善。
2、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是与。
生产主要集中在高原和半岛西北部。
生产主要集中在半岛东西两岸和西北部地区。
3、独立前,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以和为主。
独立后,现代工业如:、、和具有一定规模。
4、印度的高科技产业如:、、等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5、印度是世界软件大国,软件出口量仅次于。
6、印度盛产黄麻和棉花,是其最大麻纺织工业中心。
是其最大的棉纺织工业中心。
★师生互动:发扬团队精神,会让你获益更多。
活动一:农作物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1、对照课本P38图7.41与课本P35图7.34,分析小麦、水稻的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2、对照课本P38图7.41与课本P39图7.42。
讨论小麦、水稻的分布与降水量分布的关系。
主要分布地区地形降水多少小麦水稻活动二:读课本P40图7.43,结合课本P40活动1,分析工业分布与原料产地的关系:活动三:读课本P40活动2的三则材料,请同学们谈感想:说一说我们该如何走强国富民之路。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课题: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5日编号08一、学习目标:1、印度的地理位置。
2、印度的地理地形。
3、分析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二、学习策略: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分钟)题签署协议。
按照停火线,印度占据克什米尔3/5的地区,人口约400万;巴基斯坦占据2/5的地区,人口约100 万。
但双方在非军事化和公民投票问题上陷于僵局。
后来,印巴两国为解决争端曾多次举行会谈。
1953年,两国总理会谈后发表联合公报,表示争端“应该遵照该邦人民的愿望加以解决”,“确定人民愿望的最实际的方法是举行公正无私的公民投票”。
此后,巴基斯坦一直主张举行公民投票,而印度则以巴基斯坦参加东南亚条约组织和巴格达条约组织为理由,宣布举行公民投票的原则已不适用。
1956年11月,印占克什米尔制宪议会通过宪法,宣称克什米尔“是印度联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75年2月,印度政府宣布印占克什米尔“加入印度联邦”,成为印度的一个邦。
巴基斯坦政府对此表示抗议。
近年来,印巴双方都在力求通过谈判解决克什米尔问题,以扫除实现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这一重要障碍。
第三节印度(第二课时)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7日编号09一、学习目标:1、分析了解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2、分析印度气候条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2、了解印度迅速发展的服务外包产业。
二、学习策略: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分钟)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主题1】印度的热带季风气候及特点学法指导:阅读课本P33,结合图7.38和图7.39,明白印度的气候类型及特点。
知识生成:1、印度绝大部分地区处于和,以为主。
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全年,分明显的为两季。
2、冬季风特点:至为印度的,盛行东北季风。
东北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气流干燥,降水稀少。
3、夏季风特点:为印度的雨季,盛行季风。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7.3《印度》精选导学案

第三节《印度》知识梳理型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地形特点。
2、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会分析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导学过程:一“世界第二人口大国”1、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或最小)的国家,目前人口已经超过亿,仅次于,居世界第位。
2、读32页图7.36印度人口的增长,从图7.36上分析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是3、阅读32页预读材料的文字材料,请你针对印度的人口问题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
4、阅读33页活动2的表7.2内容,众多的人口给印度带来资源,环境,经济发展。
5、认真观察图7.32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①纬度位置:印度大部分在纬线和纬线之间,所以主要位于带。
②海陆位置:印度位于大陆南部,洋以北,东濒湾,西临海。
6、读图7.34,“印度的地形”,①从图上找出印度的陆上邻国,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北部与、、国家相邻,西邻国,东邻国。
②找出喜马拉雅山脉,恒河平原,德干高原所在的位置,然后填写到右面的空白图上。
③从上面的读图我们可知,印度的地形分布有以下特点:北部是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二、热带季风气候与粮食生产1、读33页图7.38,图7.39南亚1月、7月风向图回答问题。
(1)孟买每个月气温都超过______℃,其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月。
(2)孟买降水量较多的是从__ _月至____月,风向是_ ,风从吹向。
(海洋或陆地)这时是季。
(3)孟买降水量较少的是从_____月至_____月,风向是_ ,风从吹向。
(海洋或陆地)这时是季。
(4)印度属于气候,该气候的特点是。
易发生灾害。
练习:(一)填空题1、目前印度人口已超过________亿,居世界第________位。
2、印度主要是气候,特征是4、北部是山脉,中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
(二)选择题(下列各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下列属于南亚文明古国的南亚国家是()A.斯里兰卡B.印度C.中国D.埃及2、下列关于印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印度每年分为旱季和雨季,l~6月为旱季,7—12月为雨季B.印度的降水主要来自太平洋C.印度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无答案)课题: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第一课时)班组名姓名日期:3月5日编号08一、学习目标:1、印度的地理位置。
2、印度的地理地形。
3、分析印度的人口增长特点。
二、学习策略:自研自探环节(20分钟)合作交流环节(10分钟)展示提升环节(20分钟)【主题1】印度的地理位置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0,结合图7.32,图7.34,翻到课本P4图6.5,明白印度的位置及其邻国。
知识生成:1、纬度位置:线穿过印度中部,印度领土位于带和带,印度是面积最大的国家。
(在图中描出回归线)2、海陆位置:①印度南部是洋,东部临湾,西部邻海。
(在图中填注)②陆上邻国:在图中填出(中国、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缅甸、巴基斯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
③在图中填出克什米尔地区,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制?3、比一比,查一查:以上知识点谁记得快!【主题2】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学法指导:阅读课文P31,结合图4,了解印度的地形、河流、城市1、读图4,发现印度地形区的分布特点是从南到北,由三大地形区组成:北面有山脉,中部平原,南面有高原。
由此得出印度的地势特点是:。
2、印度的重要河流塑造了平原。
3、☆易错题:结合P7页的图6.8,印度河主要流经(国家)。
4、①是________(城市)②是________(城市)③是印度首都________(城市)【主题3】印度人口众多的优劣势互助组就自研时不会的问题进行交流。
一对一的帮扶对子进行帮扶。
共同体四人或五人一小组,对随堂笔记的答案进行统一。
进一步讨论答案不相同的小题及互助时未解决的问题。
对子组确定主题,研究展示方案,参照展示要求,分派好任务,同时进行组内预展,准备精彩展示。
展示单元一展示内容:主题一①画出地图,结合地图展示印度的地理位置:a/在图中描出回归线位置;b/标注字母,说出濒临的海洋;c/在图中标注数字,说出邻国。
d/在图中找出克什米尔地区,说明它由哪两个国家实际控制,并找出相应的范围。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7.3 印度

七年级地理下册导学案课题7.3印度课型讲授课主备审核学习目标1、利用地图说出印度的位置、首都、地形特点。
2、学会运用文字和数字资料说明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以及人口过度增长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3、学会分析降水图,了解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及水旱灾害频频的原因。
学习重点印度的地形、气候特点;水旱灾害贫乏的原因学习难点地形气候对水旱灾害的影响与它们之间的联系预习案1.海陆位置:东临________湾,西临________海。
2.相对位置:印度位我国的________面(填位),是________(填地区)面积最大的国家。
3.纬度位置:大部位7°N和34°N之间。
4.读课本P31图7.34,填空:印度的地形区分为北部________山脉、中部________平原,南部________高原。
5.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仅次________,位世界第________位,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印度推行________。
6.气候:绝大部分地区属________带和v带,以________气候为主。
气候特点为全年________,有明显的________两季。
7.西南季风很不稳定,使得印度降水量的________,________频发。
8.________和________是印度的主要粮食作物,________使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9.印度是南亚面积________的国家,目前人口已经过________亿,仅次________,居世界第________位。
10.印度在世界中的位置:①纬度位置:印度位________至________(纬度)之间,大部分位________带。
②海陆位置:印度位________大陆南部,________洋以北,东濒________湾,西滨________海。
11.陆上邻国:北部与________、________国家相邻,西邻________,东邻________、________。
初一春季《地理》(人教版)第七章第三节 印度导学案

1.课题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三节《印度》
2.学习任务:
(1)对照地图和课文,说出印度的地理位置;巩固在地图上指出某一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的方法。
(2)运用资料分析印度的人口特点及人口众多的优势和劣势;学会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某一国家的人口特点的方法。
4.学习方式和环节:
(1)通过图文资料,结合印度的自然环境背景,分析印度人口众多对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方面造成的影响。
(2)通过资料,说明印度热带季风气候特点、主要粮食作物及生产的不稳定性,思考粮食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3)依据材料,了解印度是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
(3)对照印度的水稻和小麦分布图、地形图、气候统计图,找出印度水稻、小麦分布与降水、地形的对应关系;巩固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某一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案例的基本思路。
(4)阅读课文和其他资料,了解印度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现状。
3.学习准备:
观看微课,利用课本和地图,完成老师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第三节印度导学案
教学重点:
印度的人口情况,热带季风气候
教学难点:
分析印度多水、旱灾害的原因
导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展示《西游记》动画图片,让学生解说介绍图片,把学生带入情境。
二、欣赏图片,感受印度文明。
展示宗教文化图片和生活图片,了解印度宗教文化知识。
介绍典型图片。
承接:展示人头攒动的图片,过渡到人口。
三、小组合作,分析印度人口问题。
1、读印度人口增长趋势图,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1)目前印度人口总数达到_________人。
(2)印度每间隔10年增加人口数有什么变化特点?
(3)印度总的人口变化趋势有什么特点?
这些信息说明了什么问题?
2、展示人口文字资料,你能获取哪些信息?
3、谈谈印度人口问题给中国带来的警示。
小结:人口的增长应该与 _______、_______相协调,与_______发展相适应。
承接:印度众多的人口生存在怎样的自然环境下?
四、图说印度——位置、邻国、地形
1、看图描述印度的地理位置。
(1)半球位置:_____半球和_____半球。
(2)海陆位置:位于亚洲的_____(分区),南临_____,东临____,西临______。
(3)纬度位置:大部分位于_____(度数)到______(度数)之间,位于________带,位于
_________纬度(低中高纬度)。
2、看图找出印度的邻国和隔海相望国家。
(1)北部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国家接壤。
(2)西北与________(国家)接壤。
(3)东北部与________、_________(国家)接壤。
(4)南面与________(国家)隔海相望。
3、看图总结出印度的地形分布特点。
北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中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南部以________(地形类型)为主,主要地形区是________________。
五、刨根问底——分析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小组合作探究印度水旱灾害频繁的原因。
读“孟买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冬季风、夏季风示意图”。
问题:(1)印度以_______气候类型为主,其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一年分为___________两季。
1
月份
风向 吹向 降水季节 6~9月
10月~次年5月
2六、出谋划策——针对水旱灾害
角色扮演(讨论完成):如果你是印度的官员,怎样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水、旱灾情?
七、课堂拓展:中国和印度有哪些相似之处?两国发展有什么可以相互借鉴的吗?
八、收获平台
通过这节课学习,你认为印度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
?灾 ?灾 西南风的变化 来得早,退的晚,风力强 来的晚,退的早,风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