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绕不开的哲学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真理标准与哲学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真理标准与哲学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真理标准与哲学问题》在人类智慧的长河中,哲学始终以其深邃的思考和无尽的探索,引领着我们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
而哲学的基本问题,尤其是真理标准与哲学问题,更是这一领域的核心所在。
首先,我们要明白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也就是谁是世界的本原;其二,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真理标准的问题,在哲学的思考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是真理?简单来说,真理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但如何判断我们所认为的“正确反映”真的就是真理呢?这就涉及到真理的标准。
在历史的长河中,关于真理标准有过多种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权威是真理的标准,即只要是权威人物或权威机构所认定的就是真理。
然而,这种观点显然存在缺陷。
权威并不总是正确的,而且权威的认定也可能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权力、利益、偏见等等。
还有人主张多数人的意见是真理的标准。
但多数人的看法也未必就是正确的。
在很多时候,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
例如,在科学研究的领域,一些新的理论和发现最初可能只有少数科学家支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研究的深入,最终被证明是正确的。
那么,真正的真理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能够把主观的认识变为客观的现实。
通过实践,我们可以验证我们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
如果实践的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那么我们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真理;如果不符,那就说明我们的认识存在偏差,需要进行修正。
比如,科学家们提出的各种理论和假说,都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等实践活动来验证。
如果一个理论能够在多次实践中得到证实,并且能够预测和解释新的现象,那么它就更有可能是真理。
哲学问题的范畴极其广泛,从宇宙的起源到人类的意识,从道德伦理到社会政治,几乎涵盖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五大无法驳倒的哲学命题

五大无法驳倒的哲学命题
❶唯我主义:问题:我怎么会没有立场?——命题内容:【我是唯一存在的,意识就是我对自身的主观反应,客观事物是我对外界的感知。
】
❷宿命论:问题:我的生存都是在被牵制吗?——命题内容:【历史的发展是由一种不可抗力的规律所决定,一般将来时是由不可知的命运所牵制。
】
❸目的因:问题:我是谁?——命题内容:【所有人类都无法证明造成世界推动的第一原因。
】
❹伦理学二难:问题:我自私吗?命题内容:【在没有任何法律约束的情况下,我们人类的任何行为都不符合道德。
】
❺经典怀疑论:问题:我有自由意志吗?命题内容:【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实,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
哲学家解决不了的八大终极问题

哲学家解决不了的八大终极问题哲学所研究的是硬科学、自然科学无法,或者不会研究的领域。
哲学家是世界上被许可的,可以“胡思乱想”的人群:从形而上学到道德。
好的一方面是,哲学家可能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本质性问题的答案,比如关于人类的存在。
不过坏的就是,有太多哲学问题根本就超出了人类的理解范围,而这也导致了这些问题至今无解。
下面提出的这些问题,可能人类永远都找不到答案。
1、为什么哪里都有“存在”而没有绝对的虚无?我们在宇宙中的存在因为太随机,太费解而无法用语言表述。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俗世已经将人类的存在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总有一些时候你会从人类的自大中走出来,进入关于人类存在意义的思考,然后你会问:为什么宇宙中到处都有“物质”?为什么这么大一个宇宙都能被一些很精准的定律法则所牵制?我们生活的宇宙里为什么会同时存在螺旋状星云,北极光,海绵宝宝,痞老板这些互相不相干的东西呢?宇宙学家 Sean Carroll 指出,“现代物理学中还没有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使用的是这样的物理法则的内容,不过现在倒是经常听见物理学家说——‘如果我们当时认真考虑哲学家的话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了’。
”这样的问题,哲学家们的对策是想出了一种“人择原理”(anthropic principle)——简而言之,即谓正是人类的存在,才能解释我们这个宇宙的种种特性,包括各个基本自然常数。
因为宇宙若不是这个样子,就不会有我们这样的智慧生命来谈论它。
宇宙是为观测者而形成的——不过这个概念有很多科学家都“不喜欢”。
2、我们的宇宙真实吗?这是一个很经典的问题。
“为了追求真理,必须对一切都尽可能地怀疑,甚至像“上帝存在”这样的教条,怀疑它也不会产生思想矛盾”,这是笛卡尔式的怀疑。
本质上这个问题就是:人类是怎么知道我们所看见的一切不是一场奢华的幻觉而是真实存在的?有看不见的巨大力量在控制我们吗?近几年这个问题被重新阐述为“桶中的大脑”问题,或是“模拟论证”。
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

100个让人想破头的哲学问题并且有一定的内容深度中国的高等教育自古便有其一定的研究价值,这就得益于学者们对哲学问题的探讨与思考。
从答:什么是真理?到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会如何发展?从答:什么是审美?到答:我们的思想形式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都可以从哲学问题中获得指导意义。
其实,诸多哲学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深刻普遍的话题上,有时需要转移我们的思维模式才能寻得真谛,所以尤其对于一些“你的理解可能会变”的复杂思想,只有经过艰苦的、深刻的理解,才能有着非常有趣的结论存在。
1.什么是真理?真理并不是简单的原则或者定律,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普遍性理解。
当我们在思考世界、理解自身时,实际上是拼命寻找真理之路,有时候这一路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但有时也会发现它其实是活生生的,也是赋予生命无限乐趣的深刻思考过程。
2.什么是美?美不仅仅是一张精致的脸庞,也不仅仅只是一件精美的家具,它是一种把主体与环境结合起来的,发出醉人的美感和深度的意境。
有时,这种美仅仅是一瞬间的历程;而有时,这种美却会令人着迷,绸缪一段含蓄的追求中。
所以,一切充满细节的情景都可以成为眼前的美景,释放出万般令人心潮澎湃的情绪。
3.人是否应该有自由?自由是一种崭新而充满幻想的精神,它使得人们感受到权力比任何其它事情都更珍贵。
但在有限的范围内,自由也会产生混乱,甚至严重地威胁国家安定与引发暴力纷争,因此自由只能以适度的原则来获得,千万不能在一定程度上被拒绝或是过度放任。
4.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其实是有待研究的,它可能是一种复杂而迷人的结构,可能拥有超越轮回的本质,也可以被视作一个巨大的拼图,将不可分割的实体和现实联系在一起。
可是,无论如何看待这一切,每一个人与这。
“真理”相关问题练习(含答案、解析)

“真理”问题相关练习真理和谬误相伴而行真理总是在实践中不断超越自身实现发展单选题1.以色列科学家达尼埃尔·谢赫特曼因发现准晶体独享2011年诺贝尔化学奖。
早在1982年4月8日,谢赫特曼便首次在电子显微镜中观察到一种反常理的现象——铝合金中的原子是以一种不重复的非周期性对称有序方式排列的,而按照当时的理论,具有此种原子排列方式的固体物质是不存在的。
他的发现引起极大争议,因坚持己见,他被迫离开所在研究小组。
但这一发现促使科学家开始重新思考物质结构,准晶体在科学研究中不断被发现。
这表明()①认识总是在不断推翻以往真理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发展②原子排列方式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显现和改变③关于原子排列方式的真理性认识在发展中不断超越自身④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是科学活动不断取得进展的重要因素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答案】B【解析】真理是客观的,真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原有真理不会被推翻,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原子排列方式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实践的发展推动了人们认识的深化,认识了不同的原子排列方式,②说法错误;谢赫特曼坚持己见,并不断研究,终于有了重大发现,启示我们要敢于批判和勇于创新,这样才能使科学活动不断取得进展,④说法正确。
该题选B。
考点:本题考查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坚持革命的批判精神。
2.有科学家指出,质子的半径比以前认为的要小4%。
如果这个结论在未来进一步得到证实,那就意味着,要么阐释光和物质相互作用的量子电动力学理论本身有问题,要么许多基于现有质子大小计算所使用的里德伯常量是错误的。
不管是何种情况,都意味着我们需要重写基础物理理论。
科学家在已形成结论的领域进行不断研究、反复论证,甚至改写相关理论体系,这说明①物理学上现已获得的真理性认识都是特定过程的产物,都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物理学现有的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都包含着谬误的成份③真理和谬误相伴相长于物理学研究的全过程④研究对象的无限性及其绝对运动的属性,决定了物理学任何研究成果都只是相对正确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A【解析】题肢②说法错误,因为真理就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是正确的认识,真理中不可能包含谬误的成分,故排除;题肢④说法错误,错在了中“任何”说法太绝对,故排除;题肢①③符合题意,故答案选A。
真理和虚假的哲学问题

真理和虚假的哲学问题在哲学领域,真理和虚假的问题常常是我们必须面对并探讨的核心议题。
尽管现代科技发达,人类已经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或推翻很多事物的真实性,但对于真理与虚假的判断仍然没有一个明确和固定的答案。
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对真理与虚假的哲学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什么是真理。
在哲学的定义中,真理并不是一个绝对且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可以根据个人的理解和经验来做出构筑的观念。
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时代都可能对真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想象。
然后,我们再来看看虚假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把未能符合事实的陈述称为虚假。
但在哲学中,虚假与真理一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
虚假也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事物的理解有限,或者由于人们的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的差异,而产生的对事实的误读或误解。
接着,我们要讨论如何判断真理与虚假。
尽管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需要判断事物的真伪,但在哲学领域,这种判断却是非常复杂的。
因为这可能涉及到对个人或社会价值观的挑战,也可能会引发对人类知识极限的思考。
首先,如何判断一个陈述或理念是真理还是虚假,这关系到我们对知识的理解。
有些人认为,只有经过科学验证的陈述才能算是真理。
然而,有些人则认为,真理并不完全依赖于科学,人类的感觉、经验和直觉也是获取真理的重要途径。
其次,假如我们采取相对主义的观点,那么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虚假,可能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
因为在相对主义看来,真理与虚假都是相对于观察者而言的。
换句话说,你认为是真理的,对我来说可能就是虚假;反之亦然。
最后,无论真理还是虚假,都是人们对现实的一种解读。
有一种观点认为,真理和虚假的界限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人类知识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调整和改变的。
这里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的观点是,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核心部分。
无论是真理还是虚假,它们在人类的文化构建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真理是我们努力寻求的目标,虚假是我们努力避免的陷阱。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

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示例文章篇一:哇塞!一听到“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是不是觉得超级深奥?其实呀,我一开始也这么觉得,但是后来发现,这里面可有意思啦!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好多好多超级聪明的人,他们都在琢磨到底啥才是真理的标准。
这就好像我们在争论到底是冰淇淋好吃还是蛋糕好吃一样!比如说,有个叫柏拉图的老爷爷,他觉得真理就像是天上的星星,高高在上,只有特别特别聪明的人才能看到。
这是不是有点奇怪?难道我们普通人就没办法找到真理啦?还有个叫亚里士多德的大叔,他说真理得从观察和经验中来。
这就好像我们通过一次次尝试骑自行车,才能知道怎么骑得又稳又快。
那到底谁说得对呢?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也讨论起这个问题。
小明瞪着大眼睛说:“要是真理只有聪明的人才能懂,那我们咋办?”小红歪着头反驳道:“可是光靠观察和经验,万一错了呢?”我在旁边想呀,这就跟我们找宝藏一样。
柏拉图说的就像是有个神秘的地图只有少数人能看懂,亚里士多德说的像是我们自己在地上到处摸索找线索。
那到底是有地图好,还是自己摸索好呢?其实呀,我觉得真理的标准可能不是固定不变的。
有时候我们需要像聪明的人那样思考,有时候又得靠自己的亲身经历。
这就好比我们穿衣服,冬天穿厚棉袄,夏天穿短袖,得根据情况来。
总之,关于真理标准的争论还会一直继续下去,说不定以后我们也能想出更厉害的办法来找到真理呢!你们觉得呢?示例文章篇二:《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哎呀呀,说起哲学史上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争论,那可真是一场超级精彩的“头脑大风暴”!你想啊,从古至今,无数聪明的大脑都在琢磨到底啥才是真理的标准。
就好像我们在寻找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打开真理的大门。
先来说说古希腊的那些哲学家们。
苏格拉底,这个超级厉害的老头儿,总是到处找人聊天,通过不断地提问和辩论来探寻真理。
他会问:“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正义?”这就好像他在黑暗中拿着手电筒,努力照亮真理的角落。
难道我们不应该像他这样,对未知充满好奇,勇敢地去探索吗?还有柏拉图,他提出了理念论,认为真理存在于那些永恒不变的理念之中。
16个哲学问题

16个哲学问题,你都能回答上来么2016-09-21哲思学意这些问题,有些看起来无关紧要,比如“自由是什么”,“平等可能吗”。
它们看起来很傻是因为我们把“自由”和“平等”都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东西在用。
可是,要知道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被人们接受的。
比如,古希腊就从来不认为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奴隶社会也不认为自由是对所有人都合适的。
而也有些问题显然是“深刻的”,一时半会也答不上来。
但无论是“无关紧要”的问题还是“深刻的”的问题,它们都旨在让你清楚地说出,你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相信什么。
我们已经习惯不对这些问题做出深刻的理解就对它们大加使用,以至于在要对它们给出答案时,我们只能不断地重复一句话“事实即如此”。
因此,比你所相信的东西更为重要的是你为什么相信它们,即你的理由,因为你的哲学正是从你相信某种东西的理由开始展开的。
作者/ 罗伯特·所罗门凯思林·希金斯摘自 / 《大问题》译者 / 张卜天“我在好多年前就已经觉察到,我从早年以来,曾经把大量错误的意见当成真的加以接受。
从那时起,我就已经断定,要想在科学上建立一些牢固的、永久的东西作为我的信念,我就必须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次严肃地把我从前接受到心中的所有意见一齐去掉,重新开始从根本做起。
——勒内·笛卡儿,《第一哲学沉思集》哲学发端于令人困惑的个人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哲学意识可能源自失望或悲惨事件,比如当我们第一次想弄清楚生活是否是公平的时候,或者对那种到头来一切都会变好的幼稚信念感到疑惑的时候。
有时哲学也起始于这样一种情况,即我们不得不做出某种决定,这种决定将会影响我们和他人以后的生活,比如要不要上大学、做生意或参军,要不要结婚,要不要孩子等。
我们都感到有时需要向自己证明某某东西是否是正当的:比如在一个有数百万人仍然吃不饱肚子的世界上过一种相对奢侈的生活;即使我们有时似乎并不能从大学中获得许多东西,我们也依然要上大学;口里说相信某种东西,而行动(或不行动)却似乎暗示我们所相信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绕不开的哲学问题真理概念是哲学研究中绕不开的主题。
从认识论真理到本体论真理的发展,是哲学发展的必然,但两者都有合理和欠缺之处,合理的真理观应该是两者的融合和互补。
标签:认识论真理观;本体论真理观;合理真理观真理是一个古老的概念。
赫拉克利特曾宣称:“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
〔1〕真理性是自然科学的一种内在特性,也是哲学绕不开的主题。
十九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诠释学的兴盛,与真理密切相连的客观性概念遭到质疑,于是真理问题被凸显,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理解。
一、传统真理观:认识论中的真理众所周知,科学真理观主要有三种形态: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
首先,我们要与一种古老的思想传统相遇——符合论真理观,它主张真理性在于与现实相符合,表达的是一种认识与对象、思维与存在之间的契合关系。
亚里士多德第一个从符合论的立场对真理问题进行了全面阐释,他说:“每一事物之真理与各事物之实是必相符合。
”〔2〕在亚氏看来,作为理性的人,具有将事物的形式和质料综合统一为认识对象的能力。
人通过感官获得经验材料,同时又能通过思维把握形式或共相,认识事物或实体。
思维与对象相符合,也就是主体和客体相统一,两者的统一就是真理。
亚氏解决真理客观性的努力所蕴含的思想在于:强调命题或判断是否与客观实际相符合;命题或判断的真假取决于是否如实描述了客观事物。
后来,罗素、石里克、卡尔纳普等人基本上持符合论立场,认为可以通过分析到达认识的基础层次,语言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具有对应关系。
其次,我们回顾一下哲学史上融贯论最有代表性的哲学家黑格尔,他认为:“真理是客观性与概念相符合”,真理的特性之一就在于“真理是全体”,这就否定了亚氏“真理是对个别事实的简单判断”的思想。
如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他在工作等等,简洁的结论本身不是真理,真不等于真理。
真理是“作为一个体系存在”,“知识只有作为科学或体系才是现实的才可以被陈述出来”。
〔3〕后来的维也纳小组的意义理论,因的整体主义真理观在很大程度上是融贯论的一种变体。
这种真理论的本质在于:真理是人的主观认识内部在逻辑上的自我融贯性。
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对融贯论也提出了质疑。
最后,说说实用论真理观。
这种真理观是把真理理解为能带来实效的认识,以皮尔士、詹姆斯和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传统持这一立场。
这种真理观肯定真理与价值相互渗透,主张对话和交流是探求真理的一种方式值得借鉴,然而它否认真理的客观性,主张主观真理论是错误的,这种观点随着实用主义的衰落也黯然沉寂了。
人们对真理问题的探讨和争论,表现了人类对真理性知识的追求。
在传统的真理观视野中,传统真理观在符合说的意义上来理解真理,仅将真理观局限于认识论的视域,面临着来自感觉经验和理论逻辑两个方面的诘难,诘难使传统真理观陷入理论困境,同样,用此种真理观指导实践,也会造成现实困境。
可见,认识的真理性问题在纯粹认识论视域下不可能获得解决,因而必须超越单纯认识论视域。
二、现代的真理观:诠释学中的真理海德格尔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展示了真理的内涵,将真理概念追寻到古希腊的“altheia”这个词源上它原意为“去蔽、展现、揭示”。
真理作为一种“显示”,在早期古希腊人那里意味着对存在的解释,海德格尔重新挖掘了真理作为“altheia”这一古希腊的本意。
当海氏把真理作为追寻存在的意义展现出来时,这已经不是认识论意义中的真理了,而是本体论意义上的真理。
这里要注意一点,海氏虽然提出了存在本体论,但他并不反对符合论。
在他看来,符合论是真理的一个基本特征,但不是真理的最根本的特征,他认为只有在敞开的领域中,符合才有可能,敞开先行于符合。
“海氏将‘符合’视为一个行动或筹划,如果要使得符合发生,那么,必须一方面陈述者向他物存在,向物保持开放;另一方面物摆置到敞开的领域之中,与存在保持关联,物在陈述中向陈述者显现,这两方面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关于存在着本身的表象性陈述,才能得到相关的命题。
”〔4〕在海氏哲学本体论转向的引导下,伽达默尔以诠释学的眼光审视了精神科学中的真理问题。
他认识到:“如果我们是以对于规律性不断深化的认识为标准衡量精神科学,那么我们就不能正确地把握精神科学的本质。
”〔5〕在伽氏看来,方法论的盛行,引来了科学泛滥和科学控制加剧的时代,导致了人的异化、真理的异化,使真理有放逐在外的感觉,他的目的就是要真理重返家园,于是“他延伸了真理的内涵,使真理大大超出了以往所囿的范围,走向了艺术、历史和语言,使真理从封闭的科学领域走向了理解、生活世界,走向了理性和实践。
”〔6〕诠释学中的真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传统哲学中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在一种主客体的交互作用中来思考和界定真理,它把真理视为此在自己的生存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创生的意义。
“因此,与科学真理不同,诠释学真理不可能通过运用科学的认识论方法去把握客观对象而达成,它只能在此在的理解过程中通过此在的参与而逐渐生成并得到展示。
”〔7〕翻阅伽氏的成名之作《真理与方法》,我们会发现真理并不是全书的整个主题,也没有过多被谈论,“真理”一词甚至在索引中都没有被标注。
但是,在《真理与方法》出版前后,伽氏围绕这一论题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如“现象学与辩证法——一个自我批判的尝试”、“何为真理”与”人文科学中的真理”等等,从伽氏的全部思想来看,真理观无论如何都应居于核心的位置。
当然,他并不是要提出一种新的真理理论,而是要“在现代科学的范围内抵制对科学方法的普遍要求”,使一种关于真理的本原性的、前科学的经验为人认识,这种真理经验在理解人文科学和技术的生活世界时,是被科学主义和客观主义遮蔽着的。
在伽氏看来,真理是理解中持续发生的东西,它不需要演绎,而是从它的本原、从它自身中显现出来。
伽达默尔在真理观上实现了根本性变革,其意义在于:“他所提出的诠释学真理观,在科学真理观的知识论和认识论路向之外,开启了一条本体论和实践智慧论的真理之途。
”〔8〕三、合理的真理观:两种真理观的互补从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真理经过认识论到本体论的发展,是哲学发展的必然结果,两种真理观对科学的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二者似乎都有欠缺之处,前者是“绝对科学真理观”,让人们在其观念的指引下,为科学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然而随着科学技术背景下的一系列负面问题的出现和人类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新的觉悟,特别是由于这种观念在终极问题上的模糊和脆弱性,它的内在谬误就昭然若揭了:能否告诉我什么比科学对终极问题的回答更为不模糊和不脆弱?显然这种真理观无言以对了。
它缺陷有下面几点:首先,在主体上预设了“人类是万物之灵长”,可以自由地按照自己的需要改造自然环境,在充分发挥物质意义的同时又把“人”的主体性一笔抹杀。
殊不知,在现代科学研究中,“人”早就是被研究的客体了。
其次,它预设了科学知识(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是绝对正确的存在反映,只需要发现和证明,而不需要“人”的主观的存在为前提。
如此,人的意义便在“规律”的意义面前烟消云散了。
此话纯属病句,未知的东西怎么能判定是正确的?第三,绝对的真理观也并不能获得正确的科学知识体系。
因为所有的经验事实、归纳或演绎法命题,都不能保证知识理论的绝对正确性。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科学”是人类意识的科学,不是非人的科学,如果放弃了对人之所以为人的那种“主体”性的认识,任何“科学”都是虚妄的。
任何科学研究都没有忽视对人主体性的认识,否则那就不是真正的科学研究,正因为如此,所以才有误差分析、混沌、非线性概念等的提出。
〔9〕那么诠释学真理观是不是完美无缺呢?目前学界不少人倾向存在论真理观而排斥认识论真理观,但在我看来,诠释学真理观也存在着诸多漏洞。
诚然,伽氏所代表的诠释学真理观以其特有的诠释学形态,告别了传统认识论;把真理与人的存在联系起来,人理解真理的实质就是通过真理展现人生命存在的本体论意义,从而赋予了真理另样的解释。
但是,对传统认识论的反叛,未必能使自己在任何方面都保持与它的距离。
实际上,伽达默尔在批判康德主义的同时走向了康德,其理论的一个顺理成章的结论就是:我们不会有关于世界的真理,因为我们不能在语言中经验世界。
“伽氏诠释学强调效果历史意识,视域融合,理解的多元性、差异性和未完成性,这对于突破传统的绝对单一的真理观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过分注重这种“多元”和“差异”而往往缺乏对“一致”和“一元”的理论重视,所以容易导致相对主义,带有一种费耶阿本德的“怎么都行”的理论意味,从而给人一种无所适从之感。
”〔10〕所以我认为合理的真理观应该是认识论和本体论两种视域下真理观的互补。
真理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通过我们自身的有限性、我们存在的特殊性,去开辟永恒的理解,虽然人类理解科学无法达致我们所期望的那种尽善尽美的真理状态,但是求知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生存的意义所在。
追寻真理的途径和方法不是唯一的,但不能就此取消真理,或主张真理的多元性。
我们认识真理,不能抛弃传统的认识论,也不能盲目相信本体论真理观,应该力图实现两者的互补,从而接近真理的本性,向真理的殿堂又迈进一步。
[参考文献]〔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5.〔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4.〔3〕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4〕吴琳.理解之维:自然科学的解释学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200.〔5〕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6〕严平.走向解释学的真理〔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7〕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00.〔8〕彭启福.理解之思—诠释学初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106.〔9〕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论坛〔EB/OL〕,〔10〕童洪雷.伽达默尔与相对主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