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结构
群落的结构优秀教案

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 3 节群落的结构授课人:授课时间: 授课地点:一、教材分析本节属于高中生物必修3 第四章种群与群落中第三节,是之后要学习的群落演替以及生态系统的基础,因此,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
群落的结构在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为“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
该条内容标准属于了解水平,要求同学们能够对群落的结构进行简单的描述,能从生命系统的角度说出群落是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
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就已经掌握了种群的相关知识,这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但学生毕竟有着基础和其它方面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因此要进行因材施教。
从疑问的设置,到问题的回答要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从基础知识的掌握,再到能力的培养,包括探索创新能力,学习兴趣等,教师要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相应点拨。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学生能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学生能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并说明不同群落有不同物种组成的原因。
3)学生能举例说出一个群落中不同生物种群间的种间关系。
4)学生能说出群落的空间结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形成是生物适应环境的结果。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培养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群落动态规律的研究,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群落的结构特征;2)丰富度的概念;3)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4)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2、教学难点1) 生物种群内各物种之间的关系;2) 种群的空间特征及应用。
五、教学思路在引入课题中,通过设问,引导分析池塘中的各种种群,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剖析某池塘中的生物群落,引出群落水平上所研究的问题和群落结构的话题。
在教学中,适当结合图片、事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加深对群落结构的了解。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含解析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知识梳理1.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01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举例①一个池塘里全部鲤鱼。
(□02×) ②一个池塘里全部鱼。
(□03×) ③一个池塘里所有生物。
(□04√) (3)与种群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全部□05种群――→所有种群□06群落2.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1)研究的问题(2)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12种群。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不同群落的□13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5丰富度,即群落中□16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17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18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19趋暗、□20趋湿、□21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22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23种类和数量。
⑤丰富度统计方法:一是□24记名计算法,二是□25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32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33越多,群落结构也□34越复杂。
(4)用具分析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的□35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36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37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5)注意事项①取样时应注意□38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用体积分数为□39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种群和群落:群落的结构

四、种间关系
1、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特点: 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制约对方的数 量,被捕食者一般不会被捕食者淘汰。
能量和数量关系:
生 物 数 量
A
B
生物A(被捕食者) 生物B(捕食者)
时间
2、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一只大象为 了草原中唯 一的水源而 驱走斑马群
特点: 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 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 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 劣势甚至灭亡。 能量和数量关系:
A C B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 物 生物B 数 量
生物B 生物A 时间 竞争实力悬殊时
时间
竞争实力相当时
3、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 (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 分以维持生活。
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讨论: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 个种群?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 大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 的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物种组成,优势种群 群落的空间结构
种间关系
研究池塘群落
种群位置
群落演替
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
池塘的范围和 边界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常绿阔叶林
常绿针叶林
1、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3、不同群落的物种组成和数目不同。 环境越优越,群落结构就越复杂,也越稳定。
我国南方
北方群落的变化?
热带雨林
常绿阔叶林
落叶阔叶林 苔原 常绿针叶林 丰富度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少
丰富度随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原因: 植物分层: 光的利用 动物: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 意义: 提高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附件2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 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 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 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 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种群数量变化这一节我们可以通过切块教学把这节内容切成:“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探索”三大部分。
1.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
这一切块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对单细胞生物(细菌或酵母菌)的繁殖特征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所以在课前老师要安排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
如通过取样调查法统计在一段时间(细菌或酵母菌培养的早期)内某种细菌或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列表统计后利用数学描点法绘制出细菌在优越的条件下数量变化曲线(“J”型)备用。
在此基础上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最后别忘记给学生呈现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J”型曲线“S”型曲线2.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
这一切块内容在教学时是重难点, 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建立在第一切块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楚种群增长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一种直观的形式。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可先针对两曲线进行列表比较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祥细讲解如“J”型曲线与“S”型曲线形成条件, “J”型曲线与“S”型各自具备的相关性质, “S”型曲线的1/2K相关问题的探讨等。
列表如下: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2. 两种群间能量流动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形成垂直结构的意义为教学目标。
生物必修3复习第4章种群和群落222778

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4.意义:
_性_别_比_例_通_过_影_响_出_生_率_来_影_响_种_群_密_度_。
二.种群的分布型
㈠.概念:
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 置状态或空间布局称之为种群的空间特征。
㈡.类型:
1.均匀分布
在群落中生态作用最大、并对群落的外 貌、结构和群落环境起决定作用的物种。
㈢.种间关系 ㈣.空间结构 ㈤.群落的演替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㈠.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丰富度) 1.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物种的丰富度。
2.特点: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 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物种的数目愈多, 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 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 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 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食。猞猁的存在 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 相对稳定;
A
数
AB
寄生
A B
B
时间
数量坐标图
能量关系图 Go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1、如何解释资料1中的实验结果? 2、分析猞猁和雪兔种群数量的波动情况,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3、猞猁的存在对整个群落的稳定可能起什么作用? 4、资料1和资料2中,两个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有什么不同?
1.答:①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 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②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 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 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 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 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 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 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 ,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 竞争。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一题多变】 (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②④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P74-75) 梳理教材新知
②一定________。
③各种________的集合。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六个问题: ①群落的________组成,丰富度。 ②________关系。 ③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④群落的________。 ⑤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⑥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4)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3.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 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 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 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 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②竞争
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③寄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④互利共生 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答案】 1.(1)①× ②× (2)①地点 ②区域 ③生物种群 (3)①物种 ②种间 ③空间 ④演替 (4)种群
2.(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物种数目 (3)丰富 3.①—c ②—b ③—d ④—a
掌握核心内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 林等一定范围内。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活动过程 ①土壤中稍大型的小动物用 包着纱布的镊子 取出,微小动 物用细孔尼龙纱布 筛出,装入有固定液的瓶中,贴上标签。 ②将固定后的标本倒入培养皿中。 ③在双筒解剖镜下观察,进行分类,将数量和种类记录在 表中。
(3)分析讨论 ①土样中的动物是否能全部找出来?为什么? ②根据不同地点相同深度土样中小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的 不同,分析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与土壤环境的关系。
休息时间到啦
同学们,下课休息十分钟。现在是休息时间 休息一下眼睛,
看看远处,要保护好眼睛哦
高中生物第4章种群和群落3群落的
17
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2.在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大面积单一种植某种农作物(甲) 可导致害虫 A 的爆发,改成条带状合理地间作当地另一种农作 物(乙)后,乙生长良好,害虫 A 的爆发也受到了抑制。对此,不 合理的解释是( D )
提示:①不能;有些更微小的动物会“漏网”。 ②土壤是土壤中小动物居住和觅食的场所。土壤中小动物 的组成及其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受污染 程度,如土壤的肥沃程度、酸碱度、温度、湿度、各种有毒化 学物质的含量等都会影响小动物在土壤中的分布和数量。
解析: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调查的对象是土壤 样本内肉眼可见的所有小动物,调查的指标是小动物种类(丰富 度)。
2.群落结构的形成及意义 (1)形成:生物群落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具体表现都是在 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
(1)光照不是影响群落中植物分层现象 的唯一因素,温度、不同生物之间的关系等都属于影响因素。
(2)水域中影响植物垂直分布的不是温度,虽然随着深度的 增加温度也会发生变化,但主要因素还是光照,在 200 米以下 水域中几乎是没有光的,所以缺乏绿色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
B
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
势甚至灭亡。
量生 物 数
生物A 量 生
物
生物B 数
生物B 生物A
★竞争实力相当时
(牛与羊)
时间
时间 ★竞争实力悬殊时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竞争与捕食作用的结果有何区别?
❖ 竞争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最 终灭亡。
❖ 捕食的结果是两个种群相互制约,两个种群数量保 持相对稳定。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结构
下图展示了在池塘水面、水中、水底生活的多种生物。
1、这个池塘中有哪些生物?
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植食 性鱼、肉食性鱼、微生物等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 量减少,池塘中其他种群的 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肉食性鱼
小型水生动物
浮游动、植物
植食性鱼
生物个体不但离不开自己的群体——种群,也同 样离不开环境中的其它生物。生活在一起的许多种 生物构成群落。包括各种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3、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在生态学上,用丰富度来 描述一个群落中种群数量的多少。
P72-73
1.两种草履虫单 独培养和混合培 养时种群个体数 量发生动态变化 的原因是什么?
2.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 和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例如,从1845年到1855年间, 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 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 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
英国格拉斯哥市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群落特征: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种间关系等。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群落的空 间结构
种间关系
研究池塘群落
种群位置
群落演替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池塘的范围 和边界
农田 生物 群落
海洋 生物 群落
森林 生物 群落
农田中除农民种植的农作 物外,还有杂草等多种植 物及昆虫、青蛙、老鼠等 多种动物及细菌等微生物
北方群落的变化?
常绿阔叶林
➢这些群落的 不同是靠什么 来区别的呢?
落叶阔叶林
2、丰富度(群落中物
➢群落的物种数
种数苔目原的多少)。 常绿针叶林 目多少如何表
示呢?
比较下列各组物种组成的多少?
平原---山地 草地---林地 远离大陆的岛屿---大陆附近的岛屿 群落间的过渡地带---非过渡地带
两个或多个群落间过渡地带,即群落交错区, 如海陆交界的潮间带、河口湾,森林与草地或农 田交界的地带,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常比相邻群落 中多,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雪兔和猞猁相互 制约,它们的种 群数量保持在一 定范围内波动。
猞猁数量
雪兔数量
猞猁数量
雪兔数量
三、群落中种间的关系
捕食
肉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注意:
肉食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不
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捕食不只是动物之间,动物以草
为食,亦是捕食关系。
植食
➢被捕食者与捕食者之间不同步变化
常绿阔叶林
群落中物种数 目的多少称为 丰富度。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愈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愈长, 生物种的数目愈多,群落的结构也愈复杂。
武夷山
低等植物 840种 高等植物 2888种 动物 5000种 脊椎动物 475种
西伯利亚
低等植物 670种 高等植物 139种
动物 1000种
我国 南方
1、物种的组成 是区别不同群落 的重要热带特雨征林。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 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要点: 1.一定的区域,包含这里的各种生物。 2.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
例: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 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
如:一座城市,它除了 有大量的人和建筑物外,还 有各种绿化植物、还有菜地 和果园。有许多的植物及老 鼠苍蝇蟾蜍等动物。这就构 成了一个城市生物群落。
小结
1、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例如,我国北方的森 林,主要是由常绿针叶树种组成,而南方许多森林的主要树 种是阔叶乔木。
2、不同群落间种群数量和种群中个体数量差别很大。例如,在 热带森林的生物群落中,植物种群数以万计,无脊椎动物以 10万计,脊椎动物种群以千计;但在冻原和荒漠的生物种群 中,种群数量要少得多。
海洋中除鱼类外,还有珊 瑚、贝类、甲壳类等许多 动物及海藻等各式各样的 植物和微生物。
森林中有大树、小树、草 本等各种各样的植物,还 有种类繁多鸟兽虫鱼各类 动物及细菌、真菌等。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 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常绿针叶林
❖不同群落的优势种 (群落中数量较多, 起主要作用的物种) 不同。
特点: ➢寄生者一般给寄主造成 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 死寄主(宿主)。
➢如果分开,寄生者难以 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 更好。
量生
A
B物
数
体表寄生
例如:蛔虫、绦虫、血 吸虫等寄生在其它动物的体 内;虱和蚤寄生在其它动物 的体表;菟丝子寄生在豆科 植物上;噬菌体寄生在细菌 内部。
B 寄生虫
A 宿主(寄主)
被捕食者:数量多者或先增加先减少者。 捕食者:数量少者或后增加后减少者。
➢特点:被捕食者与捕食者相互制约双方的数 量,被捕食者不会被捕食者淘汰。
A
B
量生
物
数
生物A —被捕食者
生物B —捕食者
时间
鬣狗与秃鹫
一只大象为了草 原中唯一的水源 而驱走斑马群
水稻和稗子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
A
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
数种 量群
生物B 量种 群
生物A 数
时间
生物A 生物B 时间
❖ 菟丝子与牵牛花同属于旋花科的植物,由于营寄生 生长,叶片已退化成小鳞片状,也没有叶绿素,全 体呈白色。被缠绕的植物作为寄主提供营养。
寄生
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一 方获利,另一方受害。
切
大肠杆菌与人
叶 蚁
与
真
菌
AB
A
量生 物
B
数
生物A 生物B
时间
种间关系
关系类型
物种 AB
互利共生 ++
寄生 +-
关系一般特征
彼此有利 相互依存 一方有利 一方受害
实例
地衣、根瘤 蛔虫和人
竞争 --
彼此抑制
时间
B A
体内寄生
互利共生
两种生物共同生活 在一起,互相依存,彼此有利;如果彼此分开,则
双方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同生共死”
例如:地衣是藻类 藻类 与真菌的共生体 真菌
光合作用
给真菌提供有机物
吸收水和无机盐
供给藻类
豆
科
植
互利共生
物 和
其它实例:
根 瘤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菌
白蚁与其体内的鞭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