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合集下载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4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教学设计

第3节群落的结构(一)引入新课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教师: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可以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方面举例。

2.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

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通过池塘实例,使学生明白一个群落是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大家庭,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为学生领会和把握群落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归纳提炼“群落”的概念教师:结合问题探讨中池塘生物种群组成的例子,强调各个种群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导学生归纳群落的概念。

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

学生:通过实例提炼出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提问: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是一个种群,还是一个群落或都不是。

(都不是)(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教师:结合课本P71研究群落图表设问: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和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有什么不同?研究群落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课本P71研究群落的图表内容,回忆上一课时的探究活动。

讨论:群落研究的内容和种群研究的内容的区别,以及研究群落的意义。

使学生领悟: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进行研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获得新的认识。

(四)探讨“群落的物种组成”教师:(1)结合课本P72图4-8、图4-9、相关信息,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关于新疆北部的常绿针叶林、福建武夷山的常绿阔叶林的相关图片和物种资料。

引导学生对比两个森林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包括常见的物种、占优势的物种等。

2015高中生物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2015高中生物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问题一、生物的种间关系——捕食关系曲线中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1.根据一般情况下的数量关系看起点。

起点高,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分属于不同的营养级,不同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一般与生物的个体数量呈正相关,所以从曲线上看,如果哪一条曲线所代表的生物个体数量多,那么它就是被捕食者,也就是处于低营养级的生物。

2.根据升降顺序,先升先降者为被捕食者,后升后降者为捕食者。

3.根据峰谷时间,先出现波峰的是捕食者,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

或找两条曲线的最高点来看,当捕食者数量最多时,被捕食者数量降的最快,当被捕食者数量最多时,捕食者数量升的最快。

问题二、生态位〔niche〕是指某一物种在相应的生物群落中所处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与其他相关物种〔如食物和天敌等〕之间的关系。

生物在某一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如以图表示,常呈正态曲线〔图5-5〕。

这种曲线可以称为资源利用曲线,它表示物种具有的喜好位置〔如喜食昆虫的大小〕及其散布在喜好位置周围的变异度。

例如〔a〕图各物种的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d>w,表示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小,〔b〕图各物种的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d<w,表示种间竞争大。

比较两个或多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就能分析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情形,探讨竞争与进化的关系。

如果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开,那么就有某些未利用资源。

扩充利用X围的物种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好处;同时,生态位狭的物种,如〔a〕图,其激烈的种内竞争更将促使其扩展资源利用X围。

由于这两个原因,进化将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靠近,重叠增加,种间竞争加剧。

另一方面,生态位越接近,重叠越多,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按竞争排斥原理,将导致某一物种灭亡,或者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

后一种情形是导致两共存物种的生态位分离。

总之,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竞争物种生态位分开,这是两个相反的进化方向。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含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含解析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知识梳理1.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01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举例①一个池塘里全部鲤鱼。

(□02×) ②一个池塘里全部鱼。

(□03×) ③一个池塘里所有生物。

(□04√) (3)与种群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全部□05种群――→所有种群□06群落2.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1)研究的问题(2)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12种群。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不同群落的□13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5丰富度,即群落中□16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17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18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19趋暗、□20趋湿、□21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22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23种类和数量。

⑤丰富度统计方法:一是□24记名计算法,二是□25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32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33越多,群落结构也□34越复杂。

(4)用具分析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的□35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36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37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5)注意事项①取样时应注意□38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用体积分数为□39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四章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四章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 有的生物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来自_______________的集合。 各种生物种群
例: 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B.一片森林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 牛等生物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 其它生物
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数量动态,包括什么
3.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 这种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相似, 后来发现草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 学上称为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4.大肠杆菌中的某些种类生活在人的大肠内,吸 取养料,同时又可合成一些维生素供人需要。 这些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是
A.共生 B.捕食 C.寄生 D.竞争
三、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4、互利共生: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同生共死
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各是什么
个 体 数 捕食 B A 1 时间 个 体 数 共生
A
B
2 竞争 A B 时间
时间
个 体 数
3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 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 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2.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 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 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数量动态,包括什么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群落的 空间结构
种间关系
研究池 塘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3节群落的结构群落是由各种物种组成的,它们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存在并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的关系。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对丰富度、分布格局以及物种在群落中的位置和角色。

群落的结构可以分为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等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物种丰富度。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

物种丰富度越高,说明群落中存在着更多不同的物种。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种的迁移能力等。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对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是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指的是群落中各种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物种组成对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物种组成会导致不同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

物种组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对群落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的数量、群落中物种的分布格局以及物种的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弹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一个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群落往往具有更高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位是群落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生态角色和资源利用策略。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相互重叠也可能相互独立,不同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

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物种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的重要基础。

在群落的结构中,还涉及到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是指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和位置。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会受到环境条件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也会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产生影响。

总之,群落的结构是群落中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反映。

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和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高二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三节群落的结构-单元教学设计

附件2单元教学设计通用模板(供学科重构参考)教学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当学生完成以上内容后, 必然会提出迁入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什么关系?这时教师确到好处的作出点拔: “迁入率和迁出率对一些种群(活动能力强)的密度也起决定性作用, 如一座现代化的城市人口数量变化”。

本节内容最后老师不能忘记回归课本, 通过学生对书本种群空间特征分布的观察, 引出种群空间特征的三种形式: 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同时为群落分布打下伏笔。

第二节: 种群数量变化教学策略和教学建议种群数量变化这一节我们可以通过切块教学把这节内容切成:“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原因探索”三大部分。

1.种群增长模型的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建构。

这一切块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对单细胞生物(细菌或酵母菌)的繁殖特征知识认识的基础上完成, 所以在课前老师要安排学生对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及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提示。

如通过取样调查法统计在一段时间(细菌或酵母菌培养的早期)内某种细菌或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 列表统计后利用数学描点法绘制出细菌在优越的条件下数量变化曲线(“J”型)备用。

在此基础上数学模型的建立就水到渠成了, 当然最后别忘记给学生呈现数学公式法和曲线法的优缺点的比较。

“J”型曲线“S”型曲线2.种群增长的“J”型和“S”型特征比较。

这一切块内容在教学时是重难点, 所以在教学时必须建立在第一切块的基础上,让学生弄清楚种群增长曲线是数学模型中的一种直观的形式。

我们建议在教学中可先针对两曲线进行列表比较来进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首先让学生有一个整体认识, 然后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祥细讲解如“J”型曲线与“S”型曲线形成条件, “J”型曲线与“S”型各自具备的相关性质, “S”型曲线的1/2K相关问题的探讨等。

列表如下:两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捕食互利共生竞争寄生2. 两种群间能量流动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中的群落垂直结构以形成垂直结构的意义为教学目标。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3节群落的结构课件新人教版必修3
【答案】 (1)互利共生 ③ (2)竞争 ② (3)捕食 ① (4)寄生 ④
【一题多变】 (1)若C组的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 (2)若上述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是________。
答案 (1)先增多后减少,最后趋于平衡 (2)②④
知识点二 群落的空间结构(P74-75) 梳理教材新知
②一定________。
③各种________的集合。
(3)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六个问题: ①群落的________组成,丰富度。 ②________关系。 ③群落的________结构。 ④群落的________。 ⑤各种群占据的位置。
⑥群落的范围和边界。
(4)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________。
3.飞蝗大发生时可长途迁徙,所经之处农作物受到严重破坏。 研究发现飞蝗种群数量的消长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当雨量充 沛、气候潮湿时,真菌、丝虫和蛙等大量繁殖可抑制飞蝗的 种群数量;蝗虫的产卵量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见图1),飞蝗的 发生量又与降雨量有密切关系(见图2)。请依据以上信息回答 下列问题。
(1)真菌与飞蝗的关系是________,蛙与飞蝗的关系是
②竞争
b.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③寄生
c.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④互利共生 d.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 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答案】 1.(1)①× ②× (2)①地点 ②区域 ③生物种群 (3)①物种 ②种间 ③空间 ④演替 (4)种群
2.(1)不同群落 (2)丰富度 物种数目 (3)丰富 3.①—c ②—b ③—d ④—a
掌握核心内容 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及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1.全面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 (1) 一定的自然区域内,如一个水池、一片草原或一片森 林等一定范围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编者:顾鹏审核:陆德平
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各种的集合。

2.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1)群落的组成;(2)的关系;
(3)群落的;(4)群落的结构;
(5)各种群占据的位置;(6)群落的。

3.群落的物种组成
(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

4.种间关系
(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等。

结果常表现为,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

(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

(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

5.群落的空间结构
(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种生物群落分别占据了不同的。

(2)类型:
1.大、小鲈鱼高度混养,蚜虫与草,蝗虫与草,这些生物之间的关系依次为
A.种内斗争,捕食,捕食B.捕食,捕食,捕食
C.种内斗争,寄生,捕食D.捕食,寄生,捕食
2.生物群落的结构在垂直方向上
A.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B.有的有分层现象,有的没有分层现象
C.森林中的生物有分层现象,草原上的没有分层现象
D.植物有分层现象,动物没有分层现象
3.下面的实例中,不能构成群落的是
A.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B.大兴安岭的红树林
C.无菌培养基污染后长出的共生菌落D.无菌培养基上接种后长出的大肠杆菌的菌落4.大多数生物群落在空间结构上有垂直分层现象,称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引起森林群落中植物和动物垂直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分别是
A.温度、食物B.温度、光照C.湿度、温度D.光照、食物
5.在一个阴湿山洼草丛中,有一堆长满苔藓的腐木,上面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些生物共同构成了一个
A.生物群落 B.种群C.生态系统D.生物群体
6.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7.生物群落是指(1)在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生物及生存环境的总称(2)在一定区域内具有
一定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3)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4)在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A.(1)(2)B.(3)(4)C.(1)(3)D.(2)(4)
8.对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共生的两种生物中,至少有一种不能独立生活
B.寄生虫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则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
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9.生物群落空间形态结构的分化有利于
A.生存竞争B.占据空间C.资源利用D.生物进化
10.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的中药。

冬草的幼虫在土壤中越冬时,被虫草属真菌侵入体内,菌丝逐渐充满虫体内而变为菌核,使虫体内部组织破坏,仅残留表皮,夏季菌核萌发,由幼虫口或头部长出具柄的子座,因而似直立的小草,这种真菌与幼虫的关系属于
A.共生B.寄生C.竞争D.捕食
11.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
A.光照强度较弱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高
C.湿度较高D.温度较高
12.右面为四种生物种间的关系示意图,能正确表示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大小两种草履虫;狐与兔;细菌与噬菌体四种种间关系的依次是
A.③④①②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D.③②④①
13.随纬度的增加(从南到北)和海拔高
度的增加(从草原到高山)植物类群发生明显
的变化,导致这种变化的生态因素主要是
A.阳光 B.温度C.纬度D.海拔高度
14.在一个池塘中,各种生物的总和叫做();其中的全部鲫鱼叫做
A.生态系统B.种群C.种群密度D.群落
15.图表示在烧杯中加入一些枯草浸出液,烧杯中的枯草杆菌以其中的有机物为食,过几天后防入大草履虫,再过一段时间后,防入双小核草履虫,它们均以枯草杆菌为食。

三种生物在浸出液中数量的增减情况如下图中A、B、C曲线所示,据图分析回答:
(1)枯草杆菌与草履虫之间构成关系,两种草履虫之间又构成关系。

(2)A、B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的数量变
化情况。

(3)曲线C在c~d段下降的原因是。

(4)曲线A在a~b段下降的原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