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第3节 群落的结构一、群落及物种组成1.群落的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的演替、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生态位和群落的范围与边界等。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越低。
(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一般情况下,越靠近热带地区,物种丰富度越高( ) (3)群落是一定空间内各种生物的简单集合( ) 答案 (1)× (2)√ (3)×二、群落的种间关系1.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2.竞争⎩⎪⎨⎪⎧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3.寄生:一种生物(寄生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1)玉米螟幼虫能进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甜菜夜蛾幼虫也取食玉米,玉米螟幼虫和甜菜夜蛾的种间关系是竞争()(2)四种种间关系都有利于种群的进化()(3)两种生物之间的竞争仅是争夺食物()答案(1)√(2)√(3)×如图表示三种种间关系(捕食、竞争和互利共生),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①~④分别表示哪种种间关系?提示①是竞争(竞争力明显悬殊);②是捕食;③是互利共生;④是竞争(竞争力相当)。
(2)从两种生物的数量变化趋势看,哪种关系中一种生物数量增加(减少),同时另一种生物数量也增加(减少)?它们是否是同步性地增加或减少?提示捕食和互利共生。
捕食关系中的两种生物数量非同步增加或减少,互利共生中的两种生物数量同步增加或减少。
(3)如何判断图②中的捕食者和被捕食者?提示个体数先增加或先减少的是被捕食者,如图②中的a;个体数后增加或后减少的是捕食者,如图②中的b。
2015高中生物 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教材分析与导入设计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三节群落的结构问题一、生物的种间关系——捕食关系曲线中的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1.根据一般情况下的数量关系看起点。
起点高,数量多的为被捕食者。
捕食者与被捕食者分属于不同的营养级,不同的营养级所含的能量是不同的,能量一般与生物的个体数量呈正相关,所以从曲线上看,如果哪一条曲线所代表的生物个体数量多,那么它就是被捕食者,也就是处于低营养级的生物。
2.根据升降顺序,先升先降者为被捕食者,后升后降者为捕食者。
3.根据峰谷时间,先出现波峰的是捕食者,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
或找两条曲线的最高点来看,当捕食者数量最多时,被捕食者数量降的最快,当被捕食者数量最多时,捕食者数量升的最快。
问题二、生态位〔niche〕是指某一物种在相应的生物群落中所处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及与其他相关物种〔如食物和天敌等〕之间的关系。
生物在某一生态位维度上的分布,如以图表示,常呈正态曲线〔图5-5〕。
这种曲线可以称为资源利用曲线,它表示物种具有的喜好位置〔如喜食昆虫的大小〕及其散布在喜好位置周围的变异度。
例如〔a〕图各物种的生态位狭,相互重叠少,d>w,表示物种之间的种间竞争小,〔b〕图各物种的生态位宽,相互重叠多,d<w,表示种间竞争大。
比较两个或多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就能分析生态位的重叠和分离情形,探讨竞争与进化的关系。
如果两个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完全分开,那么就有某些未利用资源。
扩充利用X围的物种将在进化过程中获得好处;同时,生态位狭的物种,如〔a〕图,其激烈的种内竞争更将促使其扩展资源利用X围。
由于这两个原因,进化将导致两物种的生态位靠近,重叠增加,种间竞争加剧。
另一方面,生态位越接近,重叠越多,种间竞争也就越激烈;按竞争排斥原理,将导致某一物种灭亡,或者通过生态位分化而得以共存。
后一种情形是导致两共存物种的生态位分离。
总之,种内竞争促使两物种的生态位接近,种间竞争又促使两竞争物种生态位分开,这是两个相反的进化方向。
高中生物必修3讲义:第4章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含解析

第3节 群落的结构[学习目标] 1.群落的结构特征。
2.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知识点一 群落的概念及物种组成知识梳理1.群落 (1)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01生物种群的集合。
(2)举例①一个池塘里全部鲤鱼。
(□02×) ②一个池塘里全部鱼。
(□03×) ③一个池塘里所有生物。
(□04√) (3)与种群的关系同种生物个体――→全部□05种群――→所有种群□06群落2.群落水平上的研究问题 (1)研究的问题(2)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12种群。
3.群落的物种组成(1)意义:不同群落的□13物种数目有差别,所以群落的物种组成是□1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15丰富度,即群落中□16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17越丰富。
海拔越高,群落丰富度□18越低。
4.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①土壤动物具有□19趋暗、□20趋湿、□21避高温的习性。
②调查方法:常用□22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③调查对象:样本中肉眼可见的所有动物。
④调查指标:样本中小动物的□23种类和数量。
⑤丰富度统计方法:一是□24记名计算法,二是□25目测估计法。
(2)实验步骤(3)实验结论①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32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②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33越多,群落结构也□34越复杂。
(4)用具分析①诱虫器诱虫器中的□35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它利用土壤动物具有□36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远离光源、热源。
②吸虫器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37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5)注意事项①取样时应注意□38随机取样,避免人为心理作用,以免结果偏差较大。
②用体积分数为□3970%的酒精杀死并保存标本,若要保存活体通常用含有湿棉花的试管收集。
人教版教学课件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第四章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第一课时)

包括这个区域内所 有的生物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来自_______________的集合。 各种生物种群
例: 下列属于群落的是 A.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B.一片森林 C.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鲜、真菌、昆虫、蜗 牛等生物 D.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 其它生物
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数量动态,包括什么
3.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 这种鸟的生活习性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相似, 后来发现草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 学上称为 A.捕食 B.竞争 C.寄生 D.共生
4.大肠杆菌中的某些种类生活在人的大肠内,吸 取养料,同时又可合成一些维生素供人需要。 这些大肠杆菌与人的关系是
A.共生 B.捕食 C.寄生 D.竞争
三、群落中的种间关系 4、互利共生: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同生共死
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各是什么
个 体 数 捕食 B A 1 时间 个 体 数 共生
A
B
2 竞争 A B 时间
时间
个 体 数
3
1.下列关于丰富度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群落中生物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B. 不同群落生物的丰富度不同 C. 从赤道到北极,群落的丰富度逐渐减少 D. 丰富度越多的群落,其结构越复杂 2.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 为食,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 能发育。丝兰蛾与丝兰的关系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数量动态,包括什么 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群落的 空间结构
种间关系
研究池 塘群落
第3节群落的结构

第3节群落的结构群落是由各种物种组成的,它们在空间上相对密集地存在并相互作用。
群落中的物种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的关系。
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相对丰富度、分布格局以及物种在群落中的位置和角色。
群落的结构可以分为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位等方面来讨论。
首先是物种丰富度。
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量。
物种丰富度越高,说明群落中存在着更多不同的物种。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因素、物种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物种的迁移能力等。
物种丰富度的高低对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都有着重要影响。
其次是物种组成。
物种组成指的是群落中各种物种的种类和数量。
物种组成对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生态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物种组成会导致不同的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
物种组成的变化可能会引起群落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从而对群落的生态系统服务产生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物多样性包括物种丰富度、物种的数量、群落中物种的分布格局以及物种的功能多样性等。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弹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一个具有较高生物多样性的群落往往具有更高的生态功能和生态系统服务。
生态位是群落结构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所占据的生态角色和资源利用策略。
不同物种的生态位可能相互重叠也可能相互独立,不同生态位的物种之间会产生不同的相互作用。
生态位是群落中物种之间物种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的重要基础。
在群落的结构中,还涉及到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
这是指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和位置。
在群落中,物种之间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会受到环境条件和物种间相互作用的影响。
不同物种在群落中的空间分布和位置也会对生态过程和生态功能产生影响。
总之,群落的结构是群落中物种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反映。
物种丰富度、物种组成、生物多样性、生态位和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是群落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深入了解群落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群落的生态功能和稳定性,为保护和管理生态系统提供科学依据。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3节《群落的结构》 教案

群落的结构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解释群落的概念2.识别群落类型,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3.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能力目标:1.通过讨论学习,相互交流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协作精神。
2.通过分析具体事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
4.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种间竞争的学习,认同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既要你追我赶,也要互相帮助,并能在实际生活中体现出来。
2.通过学习群落的特征及种间关系,使学生学会从生态学角度认识生物界的现象和规律,建立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群落的涵义2.群落的结构特征教学难点:从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三、学情分析“群落的结构”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3第4章第3节内容,包括群落基本涵义、群落水平上研究问题、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群落的空间结构等内容。
教材贯彻了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这一思路,群落研究的是不同物种的生物集合体,在更高层次、范围更广的角度来研究生物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既是种群问题研究的深化,也是学习生态系统的基础。
尽管学生对群落现象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历简单性和生活环境差异性,学生对群落还仅停留在零散的、非系统的感性认识上,要理解群落的核心知识概念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在注重与现实生活联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学习,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实现教学目标。
四、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提出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引出群落的概念,进而导入新课;在学生理解群落的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讨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并与种群水平上研究的问题进行比较,让学生明白研究种群是研究群落的基础;通过展示课前收集到的图片以及课本上的资料,讲解群落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内容;最后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探究性实验的教学;群落的结构预计用时2课时;五、教学过程引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让学生观察“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引导学生讨论: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第四章 第3节群落的结构非

的 概念
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 种类构成和种间相互关系。
2、假如池塘中的肉 、 食性鱼大量减少, 食性鱼大量减少,池 塘中其他种群的数量 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肉食性鱼 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植食性鱼
思考: 思考:
判断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 判断下列实例是否属于群落: 1.一个池塘中全部鱼 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 2.农贸市场上有新鲜的白菜,大蒜,活的鸡、鱼以及 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生物。 附着在上面的细菌真菌等生物 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 3.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它生物
林冠
杜鹃等
中层
啄木鸟等
林下层
画眉等
森林中鸟类分层现象示意图
思考讨论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 食物、栖息场所等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 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 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 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二)群落的空间结构——水平结构 群落的空间结构 水平结构
第四章第三节群落的结构

例1、受水制约, 芦苇、泽泻等水生植物 只能长在浅水或水边; 红树、柳树等只能长在 水源附近;松、杉、柏 树等能长在比较干旱处, 仙人掌、沙棘等可长在 极干旱的沙漠。鸭子、 青蛙只可在水中或水源 附近活动,而鹰、黄羊、 沙鼠等可在干旱的陆地 自由活动。
例2、八面山(在湖 南桂东县)海拔2042米, 800米以下为常绿阔叶 林,800至1300米为针 阔混交林,1300至1600 米为针叶林,1600至 1800米为灌木林,1800 米以上为草地。植物的 这种分带现象属于(水 平结构)。
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物种组成
种间关系
空间结构
群落的演替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你能从物种组成上 说出二者的区别吗?
常绿针叶林
常绿阔叶林
二、群落的物种组成
物种的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 的重要特征。 优势物种:对群落的结构和 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1、从极地到赤道,群落中物种数量变 化的趋势怎样?影响因素是什么?
群),也离不开环境中的其它生物。 各种生物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包括:
捕食
种内互助
种内关系 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
竞争 寄生 互利共生
三、种间关系
①竞争
竞争的原因: 食物、生存 空间
大象和狮子抢夺水源
A
①竞争
生 物 数 量 时间(你死我活)
竞争力差不多 (此起彼伏)
第三节 群落的结构
群落的概念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 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1、在阴湿山洼草丛中,有堆长满苔藓的腐木,
上面聚集着蚂蚁、蚯蚓、蜘蛛、老鼠等动物,这 些生物共同构成一个( A ) A.生物群落 B.种群 C.生态系统 D.生物群体 2、下列实例中属于群落的是( C ) A.一片草地里的全部跳蝻和蝗虫 B.一棵枯树和其上的苔藓、真菌、昆虫、蜗牛 C.一个池塘中的藻类、鱼类、真菌、昆虫、蜗 牛等所有生物 D.海洋中全部的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物A 时间
水稻和稗子的竞争 竞争的结果: 对一方有利,对另 一方不利,甚至灭亡。
寄生
特点: 寄生者一般给寄主造成 慢性伤害,但不能立即杀 死寄主(宿主)。 如果分开,寄生者难以 单独生存,而寄主会生活 更好。 生 物 数 量
B 寄生虫
三.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包括
捕食 竞争 互利共生 寄生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
雪兔
猞猁
A
B
注意: 同种生物的成体以幼体为食, 不是捕食关系,而是种内斗争。
生 物 数 量
生物A
生物B
时间
竞争
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A
C B
如果用坐标系来表示两种生物的竞争关系,则可 表示为:
在森林群落中,乔木、灌木、草本植物三类绿 色植物在空间位置配备上形成了有序的组合,从 而使它们能( D ) A.有效避免竞争 B.合理利用环境资源 C.提高群落的光合产量 D.以上都正确 关于生物群落的结构,以下不正确的是( C ) A.在垂直方向,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依赖于植物 C.动物群落中没有水平结构 D.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分布有差异
练习
唯一能为丝兰传粉的丝兰蛾,以丝兰的花蜜为食, 雌蛾只有把卵产在丝兰子房内,幼虫才能发育。丝兰 蛾与丝兰的关系( ) A
A. 共生
B.竞争
C. 寄生
D. 捕食
采蜜的蜜蜂回巢后便围绕蜂房以跳舞的方 式将发现的蜜源告诉同伙,这种现象在生物学 上称( A ) A.种内互助 B.种内斗争 C.互利共生 D.竞争
在垂直方向上,生物群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麻雀总是成群地在森林的上层 的活动,吃高大乔木的种子。
煤山雀、黄腰柳莺、和橙红翁 等鸟类总是森林的中层营巢。
血雉和棕尾虹则是典型的森林 底层鸟类,吃地面上的苔鲜和 昆虫。
思考讨论
(1)引起植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光照强度 (2)引起动物分层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食物、栖息场所等 (3)群落的垂直结构出现分层现象的意义是什么? 使生物群落在单位面积上能容纳更多的生物种 类和数量,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如阳光、空 间、营养物质等)的能力。
⒉水平结构
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 的明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 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的 密度也有差别。
2、水平结构: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 光照的明暗、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等环境因素影响, 不同生物分布于不同地段的现象。
垂直结构与水平结构的区分
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是由于 生物本身的高度或活动空间的 高度造成的;水平结构的分段 是由于环境的光、热、水及地 形等条件对生物的选择造成的。
资料分析;反映种间关系的实例 讨论:
1( 1)单独培养: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 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
1(2)混合培养: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 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 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 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 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互利共生:
两者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豆科植物和菌瘤根
地衣:藻类和真菌的共生物 切叶蚁与霉菌
A A
BLeabharlann 生 物 数 量生物A 生物B
时间
B
3.判断下列各图表示的种间关系各是什么? 个 体 数
捕食
B A 1 时间 A
个 体 数
竞争 A
2
B 时间
B
个 体 数 3
B
共生 时间
个 体 数 4
寄生 时间
下例说法正确的是( C ) A· 生长一致的稻田不存在垂直结构 B· 高山长草,低处长大树的现象是垂直结构 C· 只要有生物群落就有一定程度的垂直结构 D· 沙漠上只有极少的生物,不构成生物群落
人类在北半球生产和使用农药DDT,却在南极的 磷虾体内发现了DDT。该现象可解释为( A ) A·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生物群落 B· 全球的生物可看作一个大种群 C· 人类对南极的资源进行了过度开发 D· 磷虾特别容易吸收农药DDT
第3节 群落的结构
本节聚焦
1、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的差别 2、种间关系的主要类型 3、群落的空间结构 4、群落丰富度的调查
一、生物群落概念(community)
同一时间内聚集在 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 群(所有生物)的集合 ,叫做群落。
如:在池塘生物群落 中,既有浮萍等水生
植物,也有鱼,虾,
螺等水生动物,还有 多种多样的微生物等。
A
种间关系总括
关系 名称 数量坐 标图 能量关 系图 特点 举例
互利 共生
相互依赖,彼此有利; 如果彼此分开,则双方 或者一方不能独立生存。 地衣与苔藓, 数量上同种生物同时增 大豆与根瘤 加,同时减少,呈现出 菌 “同生共死”的同步性 变化 蛔虫与人, 对宿主有害,对寄生生 菟丝子与大 物有利。如果分开,则 豆,噬菌体 寄生生物难以单独生存, 与被侵染的 而宿主会生活得更好 细菌
4.提示:
资料1中两个种群之间是通过食物间 接地发生作用(竞争);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方处于优势,另一 方处于劣势,最终灭亡。
资料2中两个种群是通过捕食与被捕食 直接地发生作用(捕食)。
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三、生物群落的结构
垂直结构 生物群落的结构包括:
水平结构:
⒈垂直结构
A 宿主(寄主)
A
B
A
体表寄生
时间
B
体内寄生
菟丝子
冬虫夏草
寄生的结果: 一方受益,一方受害
冬虫夏草是一种名贵中药 材。冬天是虫子,夏天从虫子 里长出草来。虫是虫草蝙蝠蛾 的幼虫,草是一种虫草真菌。 夏季,虫子将卵产于草丛的花 叶上,随叶片落到地面。经过 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便 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层里 有一种虫草真菌的子囊孢子, 它只侵袭那些肥壮、发育良好 的幼虫。幼虫受到孢子侵袭后 钻向地面浅层,孢子在幼虫体 内生长,幼虫的内脏就慢慢消 失了,体内变成充满菌丝的一 个躯壳,埋藏在土层里。经过 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 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 地面,长成一根小草,这样, 幼虫的躯壳与小草共同组成了 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
1(3)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 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 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 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 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 源而灭亡。 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 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 源,这就是竞争。
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种群种类 优势种群 群落演替 研究 群落 群落的 空间结构 种群位置 群落的范 围和边界
种间关系
三、群落的物种组成
不同群落区别的主要特征:物种组成
一个群落中物种的多少和每个种群的个 体数量,是群落多样性的基础。
丰富度: 一个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福建常绿阔叶林 新彊常绿针叶林
2.提示:90多年的调查研究表明,猞猁和 雪兔种群数量之间存在相关性。 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 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3.提示:雪兔是以植物为食,猞猁是以雪兔为 食。猞猁的存在不仅制约雪兔的种群数量,使得:
植物→雪兔→猞猁之间保持相对稳定;
而且由于植物资源比较稳定,进而使得另一 些以植物为生的动物数量及其食物链相对稳定, 因而整个群落可以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寄生
关系 名称
数量坐 标图
能量关 系图
特点
举例
竞争
数量上呈现出“你死 我活”的“同步性变 化” 两种生物的生存能力 不同,如图a;生存能 力相同,则如图b
牛与羊, 农作物与 杂草,大 草履虫与 小草履虫
捕食
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 物为食,数量上呈现 羊和草, 出“先增加者先减少, 狼与兔, 后增加者后减少”的 青蛙与昆 不同步性变化 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