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套路规则和裁判法 表格
武术套路规则和裁判法

编码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注:1.“晃动”是指支撑状态时,上体出现双向或多向位移。 2.“碾动”是指单脚着地时脚掌或脚跟出现拧动。 3.“移动”是指双脚或单脚或一脚一腿支撑时,任何一脚出现的位移。 4.“附加支撑”是指由于失去平衡造成手、肘、膝、头部、非支撑脚触地或借助器械撑地。 5.“倒地”是指双手、上臂、肩、躯干、臀部触地。 6.“器械变形”是指器械弯曲变形的角度超过 45 度。 7.“平衡静止时间”以首次出现静止状态开始计时。 8.在一个动作中连续出现两个以上其它错误,应累计扣分。 9.以上错误均按出现的人次累计扣分。 10.未标明扣分分值的均为扣 0.1 分。
上步、退步、进步、跟步、侧行步 59 ▼脚拖地(特殊动作要求除外)▼移动时重心起伏▼抬脚过高
手型 剑指
04 ▼食指与中指未伸直并拢▼拇指未压在无名指上
器械 挂剑、撩剑 方法 握剑
60 ▼直腕▼未成立圆 66 ▼食指扣握在剑盘前沿触及剑刃
注:1.动作规格出现错误内容,扣 0.10 分;一个动作出现多种规格错误,均一次性扣 0.10 分。 2.一个组合动作出现两个以上同一器械方法错误,均一次性扣 0.10 分。 3.一个组合动作出现两个以上同一步法错误,均一次性扣 0.10 分。
腾空飞脚、腾空飞脚向内转体 180°、旋风脚、腾空外摆腿 30 ▼击响腿脚尖未过肩▼击拍落空▼外摆腿脚尖未过肩
跳跃
侧空翻
32 ▼腾空腿弯曲
腾空盘腿 360°侧扑
40 ▼摆动腿脚未过头
跌扑 鲤鱼打挺
41 ▼手撑扶地面
腾空双侧踹
42 ▼踹出腿未并拢▼踹出腿弯曲
弓步
50 ▼前腿未接近半蹲▼后腿脚跟离地
马步、半马步
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传统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审定第一章竞赛组织机构第一条竞赛委员会根据不同的比赛规模,可设立竞赛委员会、竞赛部或竞赛处。
由负责竞赛业务的行政人员若干人组成。
在大会组委会统一领导下,负责整个大会的竞赛组织工作。
第二条竞赛监督委员会一、竞赛监督委员会为竞赛的监督机构。
二、竞赛监督委员会人员的组成。
由主任、副主任、委员3或5人组成。
三、竞赛委员会的职责(一)监督、检查仲裁委员会、裁判员的工作。
(二)监督、检查参赛运动队的比赛行为。
(三)有权对违纪的仲裁人员、裁判人员和运动队的相关人员做出处罚。
(四)竞赛监督委员会不直接参与仲裁委员会和裁判人员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不干涉仲裁委员会、裁判人员正确履行自己的职责,不改变裁判人员、仲裁委员会的裁决结果。
第三条仲裁委员会一、仲裁委员会人员的组成由主任1人,副主任1人,委员3或5人组成。
二、职责:(一)接受运动队的申诉,并及时做出裁决,但不改变裁判的结果。
(二)仲裁委员会会议出席人员必须超过半数,表决时超过半数以上做出的决定方为有效。
表决投票相等时,仲裁委员会主任有决定权。
仲裁委员会成员不参加与本人所在单位有牵连问题的讨论与表决。
(三)仲裁委员会的裁决为最终裁决。
(四)仲裁委员会负责确定比赛时每场地仲裁录像位置。
第四条裁判人员的组成一、裁判人员的组成(一)总裁判长1人、副总裁判长1-2人。
(二)裁判组设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1人;评分裁判员3-5人。
根据竞赛的规模可设若干个裁判组。
(三)编排记录长1人。
(四)检录长1人。
二、辅助工作人员的组成(根据比赛规模,可适当增加或减少人员)(一)竞赛电子系统操作人员每场地1-2人。
(二)编排记录员3-5人。
(三)检录员每场地2-3人。
(四)宣告员1-2人。
(五)放音员1-2人。
(六)摄像员每场地1-2人。
第五条裁判员的职责一、总裁判长(一)组织领导各裁判组的工作,保证竞赛规则的执行,检查落实赛前各项准备工作。
武术套路规则 第二章 对练、传统拳术、传统器械、太极拳剑、集体项目的评判

象形
查拳
少林拳
传统南拳
提膝、平衡
支撑腿弯曲
旋子转体
腾空转体时躯干高于水平45度以上(含45度)
弓步、马步、虚步
屈蹲腿未接近平蹲
腾空转体时腿明显弯曲
仆步
屈蹲腿未全蹲
侧空翻
空翻时脚明显弯曲
蹲步(少林拳)
大腿未呈水平,两脚未并拢
腾空侧踹
踹出腿低于水平
后绞腿(少林拳)
绞缠不明显,脚掌擦地后绞缠
乌龙绞柱
着地时腰腿未竖直、膝关节弯曲
每一种错误
,
每出现一次
,
扣0.1分
燕式平衡
探海平衡
支撑腿弯曲或后举腿弯曲
提撩花
未贴身立圆
侧控腿平衡
支撑腿弯曲或上举腿弯曲
抡鞭
未立圆
扎刀
刀与臂未成一直线
旋子转体
腾空转体时躯干高于水平45度以上(含45)
舞花刀
未成立圆
腾空转体时腿明显弯曲
缠头裹脑
刀背远离身体
侧空翻
空翻时腿明显弯曲
劈棍
棍未自上而下
腾空测踢
03
到地(扣0.3)
72
配合
同一动作步整齐
04
器械拖把碰身触地变曲变形
73
队形步整齐
05
掉地(扣0.3)
74
对练时击打或防守落空
93
身体任一部位触及线外地面
76
对练时等待对方进攻
94
遗忘一次
78
对练时误中对方
95
器械折断(扣0.2)
79
表25对练,传统拳术,传统器械,太极剑,集体项目,无难度组要求演练水平的评分标准
上步,进步,退步,侧行步,行步
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编码 59
两大腿未交叉
前脚离地
臀部未贴及地面
坐盘
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 动作质量的评分
扣分编码:59 内容:歇步 扣分点:两腿未交叉靠拢、臀部未贴近小腿
编码 58 臀部未贴近小腿
两腿未交叉靠拢
歇步
器械方法 编码60-66
6“马步两脚间距过小”是指马步两脚(内侧)横向间距距离小于本人肩宽。
太极拳、太极剑 动作规格及扣分标准
平衡动作 编码10、15、16、17
支撑腿弯曲
前举腿低于水平 编码15
前举腿低势平衡
编码16
插出腿脚触地
后插腿低势平衡
太极拳、太极剑动作质量的评分
扣分编码:17 内容:提膝独立 扣分点:提膝未过腰、提膝腿脚未内扣
编码 32 悬垂腿弯曲
腾空腿弯曲
编码 33
腾空正踢腿
侧空翻、侧空翻转体360度
编码 34
转体时上体高于水平45度
腾空腿弯曲
旋子、旋子转体
步型 编码50-59
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 动作质量的评分
扣分编码:50 内容:弓步 扣分点:前腿膝部未达脚背、屈蹲腿未达水平、后腿脚跟离地、后脚尖未内扣
跌扑 编码40-42
(编码40)
摆动腿脚未过头
腾空盘腿、360度侧扑
(编码41) 手撑扶地面
鲤鱼打挺
(编码42)
踹出腿未并拢、弯曲
腾空双侧踹
器械、方法 编码62、67
刀背远离身体 编码 62 缠头、裹脑
梢端低于头 .
编码 67
把端未柱地
顶棍
其它错误内容及扣分标准
现代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及裁判法

现代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及裁判法第一章现代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第一节竞赛通则第一条竞赛性质一.现代武术套路竞赛一般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二.按年龄可分为:成年赛、少年赛和儿童赛;三.按性别可分为:男子赛和女子赛;四.每一次的竞赛性质由竞赛规程确定。
第二条竞赛项目一.长拳二.南拳三.刀术四.剑术五.枪术六.棍术七.对练项目:徒手对练、器械对练、徒手与器械对练。
八.集体项目第三条竞赛年龄分组一.成年组:18周岁(含18周岁)以上;二.少年组:12周岁至17周岁;三.儿童组:不满12周岁。
第四条完成套路时间一.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不得少于1分20秒。
二.对练不得少于50秒。
三.其它拳术、其它器械套路,单练不得少于1分钟。
四.集体项目为3—4分钟。
五.如果分年龄组比赛时,长拳,南拳和刀、剑、枪、棍的自选套路,少年组1分10秒,儿童组1分钟。
第五条比赛的服饰1.比赛时,运动员要穿相应的比赛服装。
2.运动员必须穿武术鞋或运动鞋。
3.上场比赛时,不允许佩带手表及耳环、项链、手镯等饰品。
第六条进场、退场、起势、收势、套路计时、配乐与礼节一.运动员听到点名或看到电子显示姓名后,应立即进场待裁判长示意后,即可走向起势位置。
运动员身体任何部位开始动作即为起势(计时开始)。
集体项目在行进间开始动作者,须事先向裁判申明。
二.运动员完成整套动作后,须并步收势(计时结束),再转裁判长行注目礼,然后退场。
不允许边转向裁判长边收势。
对练以倒地或抛弃器械结束整套动作,须先站立做并步收势(计时结束),再去收拾器械。
三.运动员应在同侧场内完成相同方向(左右不得超过90度)的起势与收势。
集体项目必须在场内完成起势与收势、方向、位置不限。
四.计时以临场裁判组的计时表为准。
裁判组用两块表计时,以接近规定时间的表为准。
五.除集体项目外,任何项目在比赛时均不得配乐。
六.运动员听到上场比赛的点名和完成比赛套路后,以及赛后示分时,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
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

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总6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全国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一)竞赛的一般常识⒈执行裁判人员组成:总裁判长1人、副总裁判长1-2人。
裁判组设裁判长1人、副裁判长2人;A组评分裁判员2-3人;B组评分裁判员3人;C组评分裁判员2-3人。
编排记录长1人,检录长1人。
⒉竞赛按类型可分为:个人赛、团体赛、个人及团体赛。
按年龄可分为:成年赛、青少年赛、儿童赛。
⒊竞赛项目:长拳、太极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太极剑、南刀、南棍、传统拳术、传统器械、对练项目和集体项目。
⒋竞赛年龄分组:成年组、青少年组和儿童组。
5.比赛顺序:在竞赛监督委员会和总裁判长的监督下,由编排记录组抽签决定比赛顺序。
6.检录:运动员须在赛前40分钟到达指定地点报到,参加检录,并检查服装和器械。
7.礼仪:运动员听到上场点名时和完成比赛套路后,应向裁判长行抱拳礼。
8.得分相同的处理:个人分别以难度分高者、以完成高等级难度数量多者、以演练水平分高者、以演练水平扣分少者、以动作质量扣分少者顺序排列名次。
全能或团体以比赛中获单项第一名多者列前,依次类推。
9、竞赛有关规定:(1)难度填报:参赛的运动员必须根据竞赛规则和规程要求选择难度和必选主要动作,于赛前20天在规定网站填报“武术套路难度及必选动作申报表”,并确认打印,签字、盖章后寄往赛会(以到达邮戳为)。
(2)套路完成时间:长拳、南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南刀、南棍套路:成年不少于1分20秒;青少年(含儿童)不得少于1分10秒。
太极拳、太极剑自选套路为3—4分钟;太极拳规定套路为5—6分钟。
对练不得少于50秒。
集体项目为3—4分钟。
传统项目,单练不得少于1分钟。
(3)比赛音乐:规程规定的配乐项目必须在音乐(不带歌词)伴奏下进行,音乐可以根据套路的编排自行选择。
(4)比赛服装:裁判员应穿统一的服装,佩戴裁判等级标志;运动员应穿武术比赛服装。
武术套路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

武术套路测试内容和评分标准一、考试内容及分值(专项成绩占术科成绩的20%)二、测试内容.方法与评分标准(一)专项技能1.左.右正踢腿①动作要求:支撑腿挺直,全脚着地。
摆动腿膝部挺直,足尖勾起前踢,踢腿最低度高度要超过眼部,两臂左右水平伸直,立腕挺胸,上体保持正直。
②测试方法:在跳高垂直杆上用绳连结成一水平直线,绳头系于杆架托杆标尺上,跨度约“3米”以上。
考生背对垂直杆纵向站于绳下,,面向另一垂直杆,原地左右正踢腿.要求:在姿势正确的基础上,头顶部触及绳,踢腿时头部要紧粘绳,摆动腿踢起时必须触及或超过绳高(见表一)。
听到信号后开始演练计时开始,10秒钟停表.(表一)2.左右仆步抡①动作要求:向上抡臂时要贴近耳,向下抡臂时要贴腿,手眼配合,动作连贯协调.②测试方法:双脚左右开立,两臂侧平举, 听到信号后开始演练计时开始,10秒钟停表.3.旋风脚③动作要求:左腿直摆或屈膝,右腿起跳后伸直,并扇面在身体前方摆过,高度不得低于腰部,同时异侧手击拍脚掌,腾空后双脚同时落地,下肢成开步或马步。
②测试方法:用白胶布在地毯上纵向粘成长约3米宽5公分的直线。
考生纵向助跑,起跳时双脚必须踏在白胶布上,落地后成马步不动,通过用三角形木尺量出两脚落地的连线与白胶布基线的夹角,确定旋风脚的旋转角。
旋风脚旋转角度评分表(二)专项技术①测试内容:各类拳术.器械套路任选一项.演练时间不得少于30秒(太极拳不得少于1分钟)。
②评分方法:考评员由五人组成,评分时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中间分的平均值为最后得分.③评分标准:凡动作姿势正确.方法清楚.用力顺达.力点准确.动作协调节奏鲜明.套路熟练.手眼配合好者为优秀.与标准有轻微错误者为良好.与标准有显著错误者为中等. 与标准有严重错误者为及格.武术套路技术评分表三、场地器材1.标准武术地毯一块.2秒表两块.3.跳高杆架两根。
4.直径约“0.5厘米”呢绒绳1根,长约4米以上。
5.直角形木制大木尺1个。
2012武术套路规则和裁判法 表格

表 1 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动作规格错误内容及扣分标准类别动作名称编码错误内容搬脚朝天直立、侧踢抱脚直立10 ▼支撑腿弯曲▼抱脚腿弯曲后踢抱脚直立11 ▼支撑腿弯曲▼上体前倾超过 45 度仰身平衡12 ▼前举腿低于水平十字平衡13 ▼躯干低于水平▼支撑腿弯曲平衡卧鱼平衡14 ▼躯干低于水平▲后举腿大腿低于水平扣腿平衡、盘腿平衡15 ▼支撑腿大腿未达水平探海平衡16 ▼支撑腿弯曲▼后举腿弯曲提膝平衡17 ▼提膝未过腰▼提起腿脚未内扣前扫腿20 ▼支撑腿大腿高于水平▼扫转腿脚掌离地▼扫转腿弯曲后扫腿21 ▼扫转腿脚掌离地▼扫转腿弯曲跌竖叉22 ▼前腿脚内扣触地▼后腿明显弯曲腿法弹腿、蹬腿、踹腿23 ▼腿未由屈至伸正踢腿、侧踢腿24 ▼膝关节弯曲▼支撑腿脚跟离地里合拍脚、摆莲拍脚、单拍脚25 ▼拍脚时脚尖未过肩▼击拍落空腾空飞脚、腾空斜飞脚、腾空双飞脚、旋风脚、腾空摆莲30 ▼拍脚时脚尖未过肩▼击拍落空腾空正踢腿31 ▼悬垂腿弯曲跳跃侧空翻、侧空翻转体360°32 ▼腾空腿弯曲旋子、旋子转体33 ▼转体时上体高于水平 45 度▼腾空腿弯曲腾空箭弹、腾空蹬腿34 ▼起跳腿未由屈到伸▼弹(蹬)出腿低于水平弓步50 ▼前腿膝部未达脚背▼前腿未达水平▼后腿脚跟离地▼后腿脚尖未内扣马步51 ▼上体明显前倾▼屈蹲腿未达水平▼两脚间距过小▼脚跟离地▼脚尖外展虚步52 ▼屈蹲腿未达水平▼屈蹲腿脚跟离地步型仆步53 ▼屈蹲腿未全蹲▼仆腿未伸直▼仆腿全脚掌未内扣着地歇步54 ▼两腿未交叉靠拢▼臀部未贴近小腿坐盘55 ▼两大腿未交叉▼臀部未贴及地面或前脚离地拳01 ▼拳面不平▼拇指未压在中指第二指节上手型掌02 ▼四指未伸直并拢勾手03 ▼勾手五指未撮拢▼未屈腕手型剑指04 ▼食指与中指未伸直并拢▼拇指未压在无名指上挂剑、撩剑60 ▼直腕▼未成立圆缠头裹脑61 ▼刀背远离身体器械拦、拿、扎枪62 ▼枪尖未划弧▼后手留把▼平扎枪臂与枪未成水平直线立舞花枪、立舞花棍、双手提撩花棍63 ▼未呈立圆方法平抡棍64 ▼未呈平圆握剑66 ▼食指扣握在剑盘前沿触及剑刃器械抛接67 ▼抱接器械▼未单手接握剑柄、刀柄注:1.动作规格出现错误内容,扣0.10分;一个动作出现多种规格错误,均一次性扣0.10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1 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动作规格错误内容及扣分标准
注:1.动作规格出现错误内容,扣0.10分;一个动作出现多种规格错误,均一次性扣0.10分。
2.一个组合动作出现两个以上同一器械方法错误,均一次性扣 0.10 分。
3.平衡动作静止时间不得少于 2 秒。
4.“腿明显弯曲”是指大小腿夹角小于 135 度(含 135 度)。
5.“马步上
体明显前倾”是指马步静止时躯干前倾超过 45 度(含 45 度)。
6.“马步
两脚间距过小”是指马步两脚(内侧)横向距离小于本人肩宽。
2.一个组合动作出现两个以上同一器械方法错误,均一次性扣 0.10 分。
3.一个组合动作出现两个以上同一步法错误,均一次性扣 0.10 分。
- 7 -
2.一个组合动作出现两个以上同一器械方法错误,均一次性扣 0.10 分。
3.平衡动作静止时间不得少于 2 秒。
4.“马步上体明显前倾”是指马步静止时躯干前倾超过 45 度(含 45 度)。
5.“马步两脚间距过小”是指马步两脚(内侧)横向距离小于本人肩宽。
- 8 -
表 4 其它错误内容及扣分标准
2.“碾动”是指单脚着地时脚掌或脚跟出现拧动。
3.“移动”是指双脚或单脚或一脚一腿支撑时,任何一脚出现的位移。
4.“附加支撑”是指由于失去平衡造成手、肘、膝、头部、非支撑脚触地或借助器械撑地。
5.“倒地”是指双手、上臂、肩、躯干、臀部触地。
6.“器械变形”是指器械弯曲变形的角度超过 45 度。
7.“平衡静止时间”以首次出现静止状态开始计时。
8.在一个动作中连续出现两个以上其它错误,应累计扣分。
9.以上错误均按出现的人次累计扣分。
10.未标明扣分分值的均为扣 0.1 分。
表 5 编排错误内容及扣分标准
- 9 -
表6 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动作难度内容及等级与分值确定
太极拳、太极剑动作难度内容及等级与分值确定
表8 南拳、南刀、南棍动作难度内容及等级与分值确定
表9 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连接难度内容及等级与分值确定
表11 长拳、剑术、刀术、枪术、棍术难度完成不符合规定确认
1.度数的规定:
(1)跳跃动作转体双脚落地或跳跃动作转体落地接弓步、马步、跌竖叉,均以起跳时两脚之间连线和落地时两脚之间连线的夹角来计算转体度数。
连接仆步时,以起跳时起跳腿(原地起跳以转体方向同侧腿为准)脚尖与脚跟连线的延长线和落地时仆出腿轴线的延长线的夹角来计算转体度数。
(2)跳跃动作转体单脚落地,均以该脚起跳时和落地时脚尖与脚跟连线的延长线的夹角来计算转体度数。
(3)扫转性腿法的扫转度数,均以扫转腿的脚的起止转动度数来计算扫转度数。
2.助跑步数的规定:
(1)323A + 353C、353B + 323C的步数以前一个跳跃动作两脚落地后的任何一脚上步开始计
算。
(2)312A + 335A的步数以前一个跳跃动作一脚落地后的任何一脚上步开始计算。
(3)跳跃类动作起跳前,出现垫步、击步、踏步等步法,均计算助跑步数,一脚落地即为一步。
3.难度连接的规定:
(1)323B落地必须衔接跌竖叉或提膝独立。
(2)323C落地必须衔接马步或跌竖叉。
(3)324B落地必须选择连接马步、仆步或提膝独
立。
(4)324C落地必须衔接马步。
(5)353C落地必须衔接跌竖叉。
4.评判的规定:
(1)动动连接中,难度动作未完成,其之前和之后的连接难度均不予确认。
(2)连接动作形式被改变,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均不予确认。
(3)单脚落地时,击响(踢起)脚和落地脚应为同一脚。
(4)平衡动作和动静连接的连接动作必须呈静止状态。
(5)借助器械撑地完成平衡动作难度,其动作难度不确
认。
(6)器械套路中的抛接只能选做一种。
表12 太极拳、太极剑难度完成不符合规定确认
1.度数的规定:
(1)凡跳跃动作转体接跌雀地龙叉落地,均以起跳时起跳腿(原地起跳以转体方向同侧腿为准)脚尖与脚跟连线的延长线和落地时左腿(右)腿的轴线的延长线的夹角来计算转体度数
(2)凡跳跃动作转体单脚落地,均以该脚起跳时和落地时脚尖与脚跟连线的延长线的夹角来计算转体度数。
(3)静静连接,均以支撑脚转体前和转体后脚尖与脚跟连线的延长线的夹角来计算转体度数。
2.助跑步数的规定:
(1)312A + 324B+5、312A + 324C+5必须在前一个跳跃动作两脚同时落地后直接起
跳。
(2)静静连接不能上步。
3.难度连接的规定:
(1)312A+324B(或324C)落地必须连接雀地龙(左腿在
前)。
(2)连接雀地龙只能选做一种。
4.评判的规定:
(1)动动连接中,难度动作未完成,其之前和之后的连接难度均不予确
认。
(2)连接动作形式被改变,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均不予确认。
(3)单脚落地时,击响(踢起)脚和落地脚应为同一脚。
(4)平衡动作和动静连接的连接动作必须呈静止状态。
表13 南拳、南刀、南棍难度完成不符合规定确认
1.度数的规定:
(1)跳跃动作转体双脚落地或跳跃动作转体落地接做步型,均以起跳时两脚之间连线和落地时两脚之间连线的夹角来计算转体度数。
连接仆步时,以起跳时起跳腿(原地起跳以转体方向同侧腿为准)脚尖与脚跟连线的延长线和落地时仆出腿轴线的延长线的夹角来计算转体度数。
(2)凡跳跃动作转体单脚落地,均以该脚起跳时和落地时脚尖与脚跟连线的延长线的夹角来计算转体度数。
(3)扫转性腿法的扫转度数,均以扫转腿的脚的起止转动度数来计算扫转度数。
2.助跑步数的规定:
(1)323A+346B的步数,以前一个跳跃动作一脚落地后的任何一脚上步开始计算。
(2)跳跃类动作起跳前,出现垫步、击步、踏步等步法,都计算助跑步数,一脚落地即为一步。
3.难度连接的规定
必须选择连接马步、蝶步、仆步、提膝独立、剪势、蝎势。
4.评判的规定:
(1)动动连接中,动作难度未完成,其之前和之后的连接难度均不予确
认。
(2)连接动作形式被改变,动作难度和连接难度均不予确认。
(3)单脚落地时,击响(踢起)脚和落地脚应为同一
脚。
(4)平衡动作和动静连接的连接动作必须呈静止状
态。
(5)324A、324B、324C可以不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