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周梦蝶 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1 《庄子》二则.-优质教案.doc

21 《庄子》二则新课导入庄周曾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轻舞飞扬、飘然快乐。
于是他全然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醒来之后,庄子对于自己究竟是庄周还是蝴蝶感到惊奇诧异。
仔细想想,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了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子的想法表达了一种人生如梦的人生态度。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庄子,学习庄子的人生哲学!学习目标了解庄子的作品及其思想主张;积累常用文言词语,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重点)体味对话中的人物语气,理解课文中两则寓言阐述的道理。
(难点)学习庄子追求逍遥洒脱的人生态度,无所恃的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
(难点)作者简介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
哲学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
曾做过漆园吏。
《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著作集,为道家经典之一。
《庄子》一书,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有52篇,现在仅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
《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文章已完全突破了语录形式而发展成为专题论文。
《庄子》的散文辛辣、幽默、形象、生动,富有趣味性以及艺术魅力。
作品简介第一则选自《庄子集释》,自晋人郭象以来,众家莫不把它的篇旨看作是论“逍遥”,并且以“逍遥游”作为庄子人生追求的理想境界,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但在关于何为“逍遥”,怎样才能“逍遥”的问题上,出现了种种分歧,从而影响到对该篇思想意义及有关问题的正确理解。
第二则,庄子与惠子由于基本观点的差异,在讨论问题时,便经常互相“抬杠”,对惠子的批评,庄子都是站在自己的哲学观点上,而他最大的用意,则在于借惠子来抒发己意。
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中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很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却是庄子生平唯一的契友。
字词学习鲲()徙()抟()南冥()濠梁()鲦鱼()kūn xǐtuán mínɡháo tiáo北冥有鱼课文解读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章标题为“北冥有鱼”,后来怎么又写鸟了?2庄子的作品中,往往借用寓言故事说理,使文章生动活泼,寓意隽永,感染力强。
《庄子》故事教案设计3

《庄子》故事教案设计3故事背景在上一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庄子经典中的“逍遥游”故事,向学生介绍了庄子思想的精髓:“知天命而不为之奴,随心所欲而不受其累。
” 对于这个思想,我们重点讲解了庄子对待人生态度正确的重要性。
在这一节课中,我们将继续学习《庄子》故事教学的第三部分。
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中的另一个经典故事——“胡蝶梦”2.理解庄子的“夢中情”思想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启发学生自我探索,探究人生真谛。
教学内容和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针对上节课所讲“逍遥游”故事进行简单回顾:“在上一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庄子对待人生态度的思想,熟悉庄子的思想后,你们是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启示呢?”第二步:故事展示(10分钟)介绍《庄子》中的另一个经典故事——“胡蝶梦”:庄子曾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变成了一只蝴蝶,在花丛中飞翔。
醒来后,他感到十分困惑,他不知道自己是今天变成了一只蝴蝶,还是蝴蝶昨天变成了他。
这让庄子对现实的认识产生了思考,认为人生的真实与梦境一样,现实的认识是靠观察和感觉得到的,因此人生的真实性并不可靠。
讲解故事后,教师让学生们对庄子的这种思想表示自己的看法。
点击以查看故事资料第三步:音乐引入(5分钟)播放运用到庄子思想的歌曲“胡蝶” ,向学生展示庄子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效果,同时也增强课程的趣味性。
第四步:小组讨论(10分钟)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将庄子的理论运用到自己的人生实践中:假如你现在发现现实和你经历的一场梦境是一模一样的,你会做出怎样的判断和选择呢?第五步:概括总结(5分钟)随机提问,让学生表述庄子的“胡蝶梦”思想并进一步总结庄子的思想大意。
教学评估本节课教师会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随机提问等多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估。
评估侧重于学生对庄子的理论思想的掌握程度以及如何将这些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多维度表现。
总结《庄子》故事教学的每一部分都是有深意的,每一个故事都与庄子的思想和哲学密切相关。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庄子》故事两则

初三下册语文教案:《庄子》故事两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这本书及其背景知识;2.理解《庄子》中所包含的哲学思想;3.掌握《庄子》中故事的含义及其代表作品。
二、教学重点1.讲解故事背后的哲学思想;2.阐述故事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转化抽象概念为具体形象;2.理解《庄子》这本书中的思想体系。
四、教学内容1. 故事一:蝴蝶梦故事梗概: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翔自在。
当他醒来后,开始思考自己到底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还是“蝴蝶梦见自己变成庄子”。
故事以“不知所以然”的结尾。
故事分析:这个故事旨在让读者思考一个哲学问题:我们如何确定自己的存在是真实的,而不是一个梦境中的幻像?庄子在这个故事中提到了“不知所以然”,这是一种对真理的尊重。
我们需要承认自己的有限性,并接受我们不能完全掌控的一切。
2. 故事二:胡蝶飞故事梗概: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飞翔自在。
而当他醒来时,又开始思考自己是否会梦见自己变成了庄子。
故事分析:这是一个与上一个故事相似的故事,故事中的“胡蝶飞”指的是我们都是生活在自己的“梦境”中。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自己生存的认知非常有限,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所有表达不同生活方式的个体。
五、教学方法1.导入:先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解析:通过学生讨论或引导进行深入探究,折射出人生的信仰与哲学;3.交流: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思考,并与同学进行讨论。
六、教学评估1.学生的课堂表现;2.通过阅读故事,听取学生的评论,并评价学生对哲学问题的理解。
七、教学延伸1.将故事的哲学思想与生活相结合,探讨如何让哲学思想变成生活理念;2.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庄子》原著,了解其他哲学问题与概念。
八、教学反思1.故事感人、哲理深刻,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能够引导学生思考;2.故事在讲述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技巧,如调节语调,辅以一定的肢体语言或道具等,以此营造出情境氛围,加强故事的感染力。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案设计一、《庄子》中的“蝴蝶梦”故事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观念。
2.理解“蝴蝶梦”故事的含义及其与“无为而治”观念的关系。
3.能够运用“无为而治”观念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庄子哲学思想中的“无为而治”观念。
2.“蝴蝶梦”故事的梗概及其含义。
教学步骤1.前置任务:请学生阅读《庄子》中的“齐物论”一文,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
2.导入:教师先给学生讲述一个故事,在故事中体现一些依照计划不如意,而不依计划却顺利的情景,引出“无为而治”观念。
3.授课内容:讲解“无为而治”的含义及其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
随后,给学生讲述“蝴蝶梦”故事,讲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4.深入思考:分组讨论“蝴蝶梦”故事的含义及其与“无为而治”观念的关系。
5.拓展应用:请学生将“无为而治”观念应用到生活中的现象,并进行分享。
教学评估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蝴蝶梦”故事的含义及其与“无为而治”观念的关系发表个人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进行评分。
二、《庄子》中的“抱朴子”的故事教学目标1.了解“道”在庄子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2.理解“抱朴子”的故事及其与“道”的关系。
3.能够运用庄子哲学中的“道”思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内容1.“道”的概念及其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
2.“抱朴子”的梗概及其含义。
教学步骤1.前置任务:要求学生阅读《庄子》中的“达生篇”一文,了解庄子哲学思想中的“道”概念。
2.导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感受“道”在生活中的应用。
3.授课内容:讲解“道”的概念及其在庄子哲学中的地位。
随后,给学生讲述“抱朴子”的故事,讲解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
4.深入思考:请学生分组讨论“抱朴子”的故事,并将其与“道”的概念结合起来,谈谈故事中的道理。
5.拓展应用:请学生面对生活中的困惑或疑问,将“道”的思想带入解释。
教学评估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就“抱朴子”的故事及其与“道”的关系发表个人观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表现进行评分。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

《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庄子故事两则教学设计第一则故事:庄子梦蝶教学目标:通过庄子梦蝶的故事,引导学生探讨人生的真实与虚幻,了解庄子哲学中的“梦中情境”概念,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和思辨能力。
教学内容:庄子梦蝶的故事讲述了庄子梦见自己化为一只蝴蝶飞舞的情节,随后他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子。
当庄子醒来后,他陷入了思考:他到底是庄子还是蝴蝶呢?这个故事引发了许多关于现实与虚幻、真实与幻象之间的思考。
教学设计:1.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比如“你们有没有过做梦时觉得梦境非常真实的经历?你们觉得梦中的自己和现实中的自己到底是哪一个更真实?”2.教学主体:讲解庄子梦蝶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故事背后的哲学含义,让学生思考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性与虚幻性。
3.讨论互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庄子梦蝶的故事对他们的启示是什么,如何运用这个故事的主题来理解自己的生活和经历。
4.拓展延伸:通过庄子其他著作中的相关内容,深入探讨庄子哲学的核心价值和主张,启发学生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入思考。
第二则故事:庄子逍遥游教学目标:通过庄子逍遥游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庄子的“自由自在”哲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心灵素质和审美情操,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内容:庄子逍遥游的故事描绘了庄子幻化成一只鸟,在天地间自由飞翔的形象,庄子逍遥自在,超脱了尘俗的困扰,体现了他追求自由与超然的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1.导入: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展示庄子逍遥游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主体:讲解庄子逍遥游的故事情节及哲学内涵,引导学生探讨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自由是否意味着不受拘束,如何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
3.互动讨论:开展学生互动讨论,分享他们对自由、逍遥的理解,分享自己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4.实践活动:开展相关的手工制作或写作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庄子逍遥游的精神,深化对自由、幸福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以上两则故事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引导学生探索庄子的哲学思想,理解庄子对人生、自由、现实的独特见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人生智慧和美好情感,让学生从庄子的故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成为拥有真知灼见的人生弄潮儿。
庄周梦蝶教案

庄周梦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庄周梦蝶的典故及其蕴含的哲学思想。
2、引导学生思考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帮助学生体会中国古代哲学中对于人生、自然和宇宙的独特见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解读庄周梦蝶的故事内涵。
(2)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哲学思考。
2、难点(1)如何让学生深入领会这一哲学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怎样引导学生将古代哲学与现代观念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思考。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庄周梦蝶的故事背景、情节和哲学含义。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梦境与现实的关系,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
3、案例分析法通过现实生活中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哲学思想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做过特别奇怪或者印象深刻的梦?(2)分享一些关于梦的奇闻轶事,引起学生的兴趣。
2、讲解庄周梦蝶的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用通俗的语言讲述庄周梦蝶的情节,让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故事的经过。
3、分析故事内涵(1)引导学生思考: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十分快乐,不知道自己原本是庄周。
醒来后,才发觉自己是庄周。
那么,到底是庄周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庄周呢?(2)与学生一起探讨: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哲学问题?比如,关于自我认知、现实与虚幻的界限等。
4、探讨哲学思考(1)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梦境与现实的区别是什么?我们如何确定自己所处的是现实而非梦境?庄周梦蝶对于我们理解人生有什么启示?(2)每组选派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5、联系现实生活(1)举例说明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类似庄周梦蝶的困惑,比如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有时会分不清是梦想在引领我们,还是我们在追逐虚幻的目标。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保持清醒的认知,不被虚幻所迷惑?6、总结与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庄周梦蝶所蕴含的哲学思考的重要性。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庄子》故事两则

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庄子》故事两则一、教学目标1.了解《庄子》的不同故事,并掌握其主要情节和寓意;2.能够把握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并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3.通过学习庄子的故事,激发学生对哲学思想的兴趣和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庄子》故事的主要情节和寓意;2.理解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包括“道”、“无为”、“自然”等概念;3.培养学生思辨、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
难点1.如何将抽象的哲学思想转化为简单的语言表述;2.如何让学生理解寓意深刻的庄子故事。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教学方法1.讲授;2.组织讨论;3.课堂演示。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故事一:庄周梦蝴蝶教学目标1.了解庄周梦蝴蝶的故事情节;2.理解庄周梦蝴蝶的寓意;3.用简单的语言表述庄周梦蝴蝶中的哲学思想。
教学过程1.讲述庄周梦蝴蝶的故事情节;2.分组讨论庄周梦蝴蝶的寓意以及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3.让各组代表进行汇报,整合各组的答案;4.教师讲解庄周梦蝴蝶中的哲学思想,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5.作业:结合庄周梦蝴蝶的故事,写一篇文章,阐述对“虚幻与真实”的理解。
第二课时故事二:齐物论教学目标1.了解齐物论的故事情节;2.掌握齐物论的哲学思想;3.分析齐物论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1.讲述齐物论的故事情节;2.教师讲解齐物论的哲学思想,并引导学生进行哲学思考;3.小组讨论齐物论的现实意义;4.整合各组的答案,进行讨论,并引导学生反思;5.作业:结合齐物论的故事,写一篇文章,阐述对“无欲则刚”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本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方式,如讲授、讨论、课堂演示等,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和整合答案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通过作业的方式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提高写作能力。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九年级下语文《庄子》故事两则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

《庄子》故事两则公开课教案和教学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了解庄子及其作品《庄子》的文学地位和艺术特点。
1.2掌握《庄子》故事两则《秋水》和《逍遥游》的基本内容。
1.3学习庄子独特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2.2通过欣赏、评价,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庄子作品中自然与人的和谐之美。
3.2理解庄子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哲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庄子》故事两则《秋水》和《逍遥游》的内容理解。
1.2庄子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把握。
2.教学难点:2.1庄子作品中寓言、象征手法的理解。
2.2庄子哲学思想的深入解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庄子及其作品《庄子》的文学地位和艺术特点。
1.2提问:同学们对庄子有了解吗?他的作品有哪些特点?2.研读《秋水》2.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秋水》,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自然描写和人物形象。
2.2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自然与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3.研读《逍遥游》3.1教师带领学生阅读《逍遥游》,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寓言、象征手法和哲学思想。
3.2学生分组讨论:文章中的寓言、象征手法和哲学思想有哪些特点?它们对读者的启示是什么?4.比较阅读4.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秋水》和《逍遥游》的异同点。
4.2学生分组讨论:两篇文章在内容、手法、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5.课堂小结5.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2.深入阅读《庄子》其他篇章,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研读《庄子》故事两则,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2.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部分学生在讨论中仍存在走神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课堂管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认为,“齐物论”就是齐是非,齐万物,齐物我、合天人。
概括言之,“齐物论”就是一切平等
二、《庄周梦蝶》思想简介
“庄周梦蝶”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庄子说不知是庄周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庄周,充满了梦幻迷离。其实,庄子是在说庄周和蝴蝶是可以混同为一的。
课题
庄周梦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疏通字句,积累文言知识,了解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独立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探究寓言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鉴赏庄子思辨的机敏,感悟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重点
鉴赏庄子思辨的机敏,感悟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
感悟庄子的精神境界。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了解相关知识。知识拓展,Βιβλιοθήκη 发兴趣,导入新课。拓宽视野。
也就是说,世界万物从现象上说是“有分”的,但从“道”的角度来看,并没有区别。蝴蝶和庄周不过是“道”转化的不同形式而已。梦中化蝶,打破了主观思维与客观现实的界限,打破物我之界,物我为一,达到了真正的自由。
三、拓展与延伸
1.庄周梦蝶的文学意象:
蝴蝶梦
梦与蝶——迷离的梦幻色彩
李商隐《锦瑟》: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6.蝴蝶梦还寄予了文人们对亲人的怀念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黄庭坚在《红蕉洞独宿》中写道:“南床高卧读逍遥,真感生来不易销。枕落梦魂飞蛱蝶,灯残风雨送芭蕉。永怀玉树埋尘土,何异蒙鸠挂苇苕。衣笐妆台蛛结网,可怜无以永今朝。”(《山谷外集》卷十四)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自夜宿红蕉洞,看到布满了蛛网的梳妆台,睹物思人,想起了早已离开人世的妻子,此时屋外雨打芭蕉,屋内烛灯如豆,孤苦伶仃的诗人,在这昏昏的灯光之下,也只有借蝴蝶梦才能暂时消解心中的悲苦与对亡妻的怀念吧。
2.人如何认识真实?
如果梦足够真实,人没有任何能力知道自己是在做梦还是在现实中,也就是说,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四、小结:
故事表现了他在一种梦幻状态下对现实的思考。庄子以此说明物我为一,万物齐等的思想。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够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庄周梦蝶,皆在人境化一。
阅读课文,体会庄子的思想。
3.忠君爱国的遗老们又无力扭转乾坤,只好将自己的迷惘、愁思与希望寄托于蝴蝶梦中。人生如梦、富贵何求的慨叹更弥漫在身心备受摧残的元代文人身上。在异族铁蹄统治下的汉人政治上没有了出路,身心也备受摧残,因此庄周梦蝶的故事成了他们经常借以抒怀的主题。如卢挚的[双调·殿前欢]《庄周化蝶》:“酒新,一葫芦春醉海棠洲,一葫芦未饮香先透,俯仰曹丘,傲人间万户侯。重酣后,梦境皆虚谬,庄周化蝶,蝶化庄周。”曾瑞的[中吕·山坡羊]《蝶梦叟》:“虚名休就,眉头休皱,终身更不遇机毂,抱官囚,为谁愁,功名半纸难能够,争如漆园蝶梦叟。”人生如梦,功名何求,那万种愁思,不得已消在蝴蝶梦中。
1.梁简文帝萧纲在《十空六首·如梦》一诗中首次运用庄周梦蝶的典故来表达一切皆空、人生如梦的思想:“秘驾良难辨,司梦并成虚。未验周为蝶,安知人作鱼。”简文帝虽贵为帝王,但身为傀儡的他终日如履薄冰,此时多么希望化为庄周梦中之蝶,来消解心中的忧愁。
2.文人们往往借助“庄周梦蝶”的故事抒发他们人生如幻,变化无常,时光易逝,富贵不可求的惆怅与感叹。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一体更变易,万事良悠悠。乃知蓬莱水,复作清浅流。青门种瓜人,旧日东陵侯。富贵固如此,营营何所求。”
4.借庄周梦蝶的故事来吊古怀今,悲今伤古,咏叹人生。唐诗人李中《经古观有感》中这样写道:“漆园化蝶名空在,柱史犹龙去不归。丹井泉枯苔锁合,醮坛松折鹤来稀。回头因叹浮生事,梦里光阴疾若飞。”
5.“蝴蝶梦”也常寄托着文人才子们对故国、故土、故人的思念之情。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身陷异国他乡的庾信首先借用蝴蝶梦来抒写了自己对故国的思念,独在异乡的哀愁。他在《拟咏怀》诗中这样写道:“寻思万户侯,中夜忽然愁。琴声遍屋里,书卷满床头,虽言梦蝴蝶,定自非庄周。残月如初月,新秋似旧秋。露泣连珠下,萤飘碎火流。乐天乃知命,何时能不忧。”半夜里诗人不能入睡,愁上心头,幽咽的琴声传遍屋里,诗人听了倍感凄凉,那梦中的蝴蝶哪里是庄周,分明就是自己。天上的残月就像来时的初月,异乡的秋天多像家乡的秋天啊。这里作者把蝴蝶梦与初月、旧秋等一系列意象联系在一起,组成了一幅秋日月夜怀乡图,渗透着作者对故国故土的思念之情,使人黯然泪下。唐人崔涂在《春夕旅怀》中通过蝴蝶梦也寄托了自己漂泊他乡、思念故土之情:“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远离家乡的诗人已是两鬓生白,三更月时枝上杜鹃的悲鸣声打破了诗人思乡的蝴蝶梦。另外欧阳修的《玉楼春》:“寻思还有旧家心,蝴蝶时时来役梦”和洪迈的《秋日漫兴》:“倦游已梦庄生蝶,不饮何忧广客蛇”等都通过蝴蝶梦寄寓了游子的乡关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