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庄周梦蝶”中的“蝶”意象

合集下载

破蛹羽化而成仙,蝴蝶意象在古代文学之中的形成与发展

破蛹羽化而成仙,蝴蝶意象在古代文学之中的形成与发展

破蛹羽化而成仙,蝴蝶意象在古代文学之中的形成与发展导语:蝴蝶作为一种非常美丽的昆虫,经常出现在花丛中,所以很早以前就进入了古人的视野。

而且在很多古代壁画中都可以找到。

作为一个真实的东西,它出现在古人创造的文化中,所以它一定是这个文化的组成部分。

所以蝴蝶在古代一定有特定的含义。

从古人写的诗词歌赋中多次提到蝴蝶,不难看出蝴蝶在古代已经成为一种意象。

同时,蝴蝶意象不同于许多意象,它的意义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时代有所增加。

如同自然界中的蝴蝶一样,蝴蝶意象充满了神秘感。

从蝴蝶意象的演变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蝴蝶意象的出现1、从自然界到文化界的转变现实中存在的任何事物都很难脱离自然,进入相对空灵的文化世界。

现实中很多东西不可能永远存在,但是文化可以把一个东西定格在永恒,这就是现实中的东西和文化中的东西的区别。

当现实中的事物进入文化领域,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蝴蝶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无外乎就是将现实之中的事物赋予特殊的文化内涵,这样就可以让现实之中的事物在文化领域得到应用从而彻底转化为文化的一部分。

蝴蝶原本就是自然界中比较美丽的存在,不同品种的蝴蝶所展现出来的美也不尽相同。

所谓"饱暖思淫欲",因此,这种美丽的事物很快就引起了古人的注意。

蝴蝶给蝴蝶赋予特殊的文化意义其实很简单,因为自然界的蝴蝶大多出现在花中,本身就很美,所以古人看到蝴蝶就会联想到香花和美好的事物。

用古代人对蝴蝶的印象,说明蝴蝶有着特殊的文化意义,促成了蝴蝶从自然到文化的转变。

2、春秋时期的梦蝶意象随着蝴蝶文化意义的出现,文化界出现了很多关于蝴蝶的文化作品。

无论在诗歌、陶瓷还是绘画艺术上,都能找到蝴蝶的身影,这也促成了蝴蝶意象雏形的出现。

但这个形象的原型太模糊,不具有代表性,最早的代表性蝴蝶形象应该出现在春秋时期。

庄子因为周朝的覆灭,原有的统一思想格局被打破。

许多新思想的出现创造了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争鸣时代。

李商隐诗中的“蝶”意象

李商隐诗中的“蝶”意象

第 1 期
邬骊旦 , 等: 李 商 隐 诗 中 的“ 蝶” 意象
关注, 前者借 瑟声之迷幻 , 取‘ 庄 生梦蝶 ’ 变幻 迷乱之意 , 喻 己抱负成虚 、 功 名蹭 蹬 , 以彼其 才 , 又 似非终 身抑 郁 下僚 者 , 天为 之抑人为之也 , 言付之成寐 ; 后 者谓 己之壮 心雄 图及 伤时忧 国 、 感 伤身世 之情均托 之哀怨 凄 断之 诗歌, 如望帝化 鹃以 自哀也 。  ̄ [ 1 ] ( p 1 5 8 6 ) 此外, 李商 隐又在 多处表达该 主题 : 战功 高后数 文章 , 怜我秋斋 梦蝴蝶 。( 《 偶成 转韵 七十二 句赠 四同舍 》 ) l 】 n ∞
作为 艺术 意象 的“ 蝶” 大量 出现在唐人诗 歌 中, ② 其 中又 以李商 隐最 为突 出 。李 商 隐诗 中共 有 3 6首 直接 出现“ 蝶” ( 其 中 四首 以“ 蝶” 为题 ) , 列 唐人之冠 。在这 3 6 首诗 中 , 多次 出现 了“ 庄 蝶” 、 “ 韩蝶” 等意象 , 这 分别指 涉 了“ 庄 周梦蝶” 、 “ 韩凭夫妇化 蝶” 这两个“ 蝶” 意象的最初历 史形态 , 因此 我们 就姑 且 以“ 梦蝶 ” 和“ 化 蝶” 为两 个核 心主题 , 对李商 隐诗 中“ 蝶” 意象 的表现作 一探究 。
飘零 的处境 , 进而含蓄却 又强烈地批判整个 不公 的政 治现实 。
李 商隐正是这样 一位怀抱理想 , 却又在宦海 中沉浮 的孤苦 文人 。他 以敏锐 的感触 体验周 围世界 , 对周遭 的一切莫不 多情 , 采取 以情 串联意象建构 系统 的独特方式 , 来传达 自身对现实 的深情 锐感 。
李商 隐在生命末期 慨华年之易迈 , 借 锦瑟 以发端 : “ 即达若庄 生 , 亦迷 蝴蝶 ; 魂 为杜宇 , 犹托春 心 。沧海珠

庄周蝶梦亦有道——浅析庄子的浪漫主义生命哲学

庄周蝶梦亦有道——浅析庄子的浪漫主义生命哲学

2020-10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文学新论,””,庄周蝶梦亦有道———浅析庄子的浪漫主义生命哲学张冰滢(南昌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194班,江西南昌330031)摘要:《庄周梦蝶》是老庄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的一则寓言,其故事之所以流传千古,除却语言的诙谐风趣、奇绝精妙,更因为个中思想深刻透辟,发人深省。

它呈现出古人对于个体生命存在形式最初的感官体验与困惑,解读不尽的是哲人在关于个体意识确认的阐述过程中表现出的浪漫情怀和无穷韵味。

本文试从“庄周梦蝶”入手,浅析庄子的浪漫主义生命哲学。

关键词:庄子;生命哲学;浪漫主义;心灵自由中图分类号:I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29-0003-02DOI:10.12228/j.issn.1005-5312.2020.29.002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先秦诸子中关于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

其文字后人评价“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尤以寓言见长。

探究其寓言可发现其叙事故事背后蕴含的“道”,“道”论与其生命哲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

庄子借助梦境表达的“物化”与“心化”的转化问题成为千百年来哲学家乐此不疲探讨的关于生命的哲学话题。

一、庄子的生命哲学体系哲学话题绕不开关于“意义的追寻”,是对于人生命起源、终极归属的理性探索。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生命在庄子眼中是因自然而生,精神意识是有了生命后再产生的,当精神意识达到一定的境界高度,则万物又回归自然,也就是说万物之“德”又开始返“初”。

生命就是这样一个从虚无到“万物生化”最后又归于虚无的自然过程。

他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发展来解释宇宙、知识或经验。

“人道有为”“天道无为”“道通为一”构成了庄子生命哲学的基本体系。

历史上以生命为哲学研究对象的哲人很多,但最完备的当算庄子,而且其在“物化”论述这一生命哲学时,表现出十足的浪漫。

二、由“蝶梦”看庄子生命哲学中的浪漫主义体现“庄周梦蝶”典出《齐物论》,原文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庄周梦蝶的三层含义

庄周梦蝶的三层含义

• 人生归根到底是一个自我救赎的过程,人 是无家可归的,短暂一生,永在路上,尽 情欣赏自己参与的这一路风景,就是活着 的意义。 Nhomakorabea、真假合一
• 究竟梦中更真实,还是现实更真实?如何判 断真实?觉悟一层就是一个新的世界,对真 实的认识就不同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 为有处有还无”,生时不必太多忧虑,一切 都如梦一样,遇见真实的自己就了悟了。生 是一个梦,死也是一个梦,人到死时也只是 一个梦醒了,生命进入另一个维度,以另一 种方式存在,那又是一个梦而已。所以,活 着的时候,我们那么斤斤计较干什么?
• 他说:“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这就 是事物的变化。”我与物可以这样变化。这 个变化真够大的,我可以变成蝴蝶,蝴蝶 可以变成庄周。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 沟通的,比如在梦里。这是意识深层的问 题,它是打破常规思维的。
二、生死转化
• 这个故事讲的是人最大的变化,从生到死 的变化。庄子以梦来比喻死后,以醒来比 喻生前。梦的问题,是生死的问题。庄子 把生与死用转化的关系打通了,死后就像 是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如此而已。“齐”, 包含了齐生死,他的目的是让人活着的时 候不要为死操心,不要恐惧。活着很美好, 像蝴蝶一样轻盈自在,这个是生有所恋, 是生应该有的心态。死后也相似。
庄周梦蝶的三层含义
一、物物转化
• 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好理解,后半句 是哲学家才能提出的问题。刚才也可能是 蝴蝶梦见了庄周,庄周刚才进入了蝴蝶的 梦中,所以像蝴蝶一样飞翔。假如蝴蝶会 做梦,大概不会梦到自己变成人,而是梦 到自己在飞。所以庄子想象,自己可能出 现在蝴蝶的梦中,在他的梦中感受到自己 像蝴蝶一样飞,很自在,很快乐。

[庄周梦蝶的寓意]分析“庄周梦蝶”的实际含义

[庄周梦蝶的寓意]分析“庄周梦蝶”的实际含义

[庄周梦蝶的寓意]分析“庄周梦蝶”的实际含义篇一 : 分析“庄周梦蝶”的实际含义分析“庄周梦蝶”的实际含义在《庄子》中有一则“庄周梦蝶”的故事,生动有趣。

人们都是站在哲学观点上去分析,我认为庄子不是在讲哲学道理,而是像老子肯定他的“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的希望和理想早晚会实现。

因为“庄周梦蝶”的故事是“齐物论”的最后一章,是庄子在“齐物论”的思想总结,要想分析清楚梦蝶的原因必须了解“齐物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齐物论”主要讲的是当时社会舆论出现一边倒的不正常现象,在第二章中他讲出了产生这种一边倒的现象的原因: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其寐也交魂,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

【“间”是“閒”的别体字。

《说文》:“閒:隟也,从门,从月。

徐锴曰:夫门夜闭,闭而见月光是有间隟也。

”因为门缝中见日光与见月光是一样的,所以‘间’就成了‘閒’的别体字。

《说文》:“闲:门遮也,从门中有木。

”用木板把门缝遮起来使之看不见月光。

】大知识分子讲话没有缝隙可钻,小知识分子讲话漏洞百出;大知识分子讲话使人感到身心温暖,小知识分子出言废话连篇。

与大知识分子在一起,睡则灵魂相交,醒则身形开朗,与他接近则能和谐相处,两人之心日日都能相应。

【说文:詹:多言也。

搆:相合也。

“斗”这个字是容量词‘石斗升’的斗,一斗十升。

现在算是‘閗’字的简化字,而閗是‘鬬’的简体字,斗争、战斗的斗应是“鬥”。

说文:“鬥:两士相对,兵杖在后,像鬥之形。

”“鬬:遇也,从鬥。

”本文之斗应为“鬬”是相遇的意思。

】缦者,窖者,密者。

小恐惴惴,大恐缦缦。

其发若机括,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杀若秋冬。

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莫使复阳也。

【《说文》:“缦:缯无纹也。

”是白色的帛,纯洁之意。

“窖:地藏也,从穴。

”在此意为深藏的知识。

“密:山如堂者。

堂:殿也。

”庄重之意。

】思想纯洁的人,深藏知识的人,举止庄重的人。

他们对待自己的错误小恐时惴惴不安,大恐时头脑一片空白不知如何是好。

庄周梦蝶的故事及寓意

庄周梦蝶的故事及寓意

庄周梦蝶的故事及寓意
庄周梦蝶的故事:有一天,庄子来到郊外的田野里。

在温暖的阳光下,成群的蝴蝶在花丛中翩翩飞舞。

新鲜嫩绿的青草,姹紫嫣红的野花,色彩斑斓的蝴蝶,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

这景色让庄子十分陶醉,他的思想似乎也随着那美丽的翅膀飞向远方。

这天晚上,庄子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五彩缤纷的蝴蝶。

他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时而飞在花丛中,时而歇在草地上,时而盘旋在半空中,随心所欲,真是快乐极了!这时候,他就是蝴蝶,蝴蝶就是他,而庄周是谁?他压根儿就想不起来。

一会儿庄子醒了。

他伸了伸手脚,摸了摸脑袋,看了看四周,那明媚的阳光,美丽的花丛,可爱的蝴蝶全都不见了。

他呆呆地出神,自言自语说:“到底是怎么回事呀?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难道说,庄周就是蝴蝶,蝴蝶就是庄周?庄周和蝴蝶,这两者总该有所分别吧!”
庄周梦蝶的寓意:庄周梦蝶常比喻虚幻不真实的事情。

这个故事是庄子齐物论的重要体现,庄子欲借这个化蝶的故事来说明自己对物我同一的人生境界的追寻。

一个人在醒时的所见所感是真实的,梦境是幻觉,不真实的。

庄子却以为不然。

虽然,醒是一种境界,梦是另一种境界,二者是不相同的;庄周是庄周,蝴蝶是蝴蝶,二者也是不相同的。

庄周看来,他们都只是一种现象,它是道运动中的一种形态,一个阶段而已。

“庄周梦蝶”意象臆解

“庄周梦蝶”意象臆解

“庄周梦蝶”意象臆解“庄周梦蝶”意象臆解从前有一天,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了蝴蝶,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

自己非常快乐,悠然自得,不知道自己是庄周。

一会儿梦醒了,却是僵卧在床的庄周。

不知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必定有区别,这就是所说的化为物(指大道时而化为庄周,时而化为蝴蝶)。

这则寓言是表现庄子齐物思想的名篇。

庄子认为人们如果能打破生死、物我的界限,则无往而不快乐。

它写得轻灵飘渺,常为哲学家和文学家所引用。

古典《庄子·蝶梦》中有一段妙语:“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清人张潮写的《幽梦影》,可称得上是一副供燥热的现代人服用的清凉散。

禅不可说,清言不可译。

《幽梦影》中有这么一句妙语,可谓是点出了庄子哲学的精髓:“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读庄周梦蝶的故事为后人所喜爱,成为了诗文中的一个重要意象。

诗人们常常借助这一意象来表达人生如梦、故国与亲友之思以及恬淡闲适之情。

庄子《齐物论》“梦蝶”的寓言故事充满了梦幻迷离:是庄周梦为蝴蝶呢,还是蝴蝶梦为庄周呢?庄周与蝴蝶又有什么分别呢?庄周的“蝴蝶梦”就像那只栩栩飞舞的蝴蝶一样让人梦魂牵绕,其独具特色的艺术魅力使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醉,此后“梦”与“蝶”交织在一起,以其迷离的梦幻色彩为历代迁客骚人所吟唱,这一文学意象也变得越来越迷人而富有魅力。

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生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生,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但是庄周梦蝴蝶是他渴望的境界,渴望的选择。

并不是每个人都向往逍遥之境。

蝴蝶梦庄周,这是蝴蝶的选择蝴蝶的向往。

不能一概而论。

这种理论哲学方面运用很广,物与我皆无尽也。

庄周梦蝶是庄子提出的一个哲学论点,认为人不可能确切地区分真实和虚幻。

庄子:蝴蝶仅是一个“物化”的标本而已,万物同体才是世界的本质

庄子:蝴蝶仅是一个“物化”的标本而已,万物同体才是世界的本质

庄子:蝴蝶仅是一个“物化”的标本而已,万物同体才是世界的本质庄周梦蝶是一个画面绮丽而富含哲理的寓言故事,蝴蝶在这则故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那么,蝴蝶本身有没有什么深刻寓意呢?蝴蝶的出场不是真实的出场,而是虚幻地出现在梦中的。

庄子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美丽的配角呢?庄子做梦为什么要成为了一只自在飞舞的蝴蝶呢,为什么没有成为一只自由灵巧的猿猴呢?如果化成了猿猴,是不是庄子就成为了“进化论”的发现者?也许庄子也像现代的导演一样喜欢选用俊男靓女。

蝴蝶是美丽的,也是自在的,无关乎是否入梦,以及蝶化庄周。

蝴蝶,色彩艳丽,与花为伴,任之自然,随之变化,展现了一种纯粹自然的生命状态。

蝴蝶本身是否就是一个完美的“物化”标本呢?蝴蝶由幼虫变成蛹,由蛹再蜕化成蝶,可以说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这种形态变化并没有改变同一生命体的本质,不断变化的生命形态只是不同的生命现象而已。

花与果也是如此,花是一种生命形态,花谢了,果结了,果是另一种生命形态。

不同的生命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生命形态,但并没改变同属一个生命体的本质,花果只是不同的生命现象而已。

以此类推,庄周与蝴蝶也是如此,虽然生命形态完全不同,但是否同属于一个伟大的生命体呢?不可否认,庄子的思想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庄周与蝴蝶也是一样,二者只是不同的生命现象,本质是没有差别的。

得道的过程,就是消除这种差别的过程,摒弃二元对立的观念。

“以道观之”,学会从整体统一的角度看世界,这可称为把握住了大道的枢纽。

物都是相对的,因为物都是变化的,这就是“物化”,重点是化,人们的思想认知也是如此。

比如我们每天吃饭,各种食材就转化成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新陈代谢相互转化的过程,就像一个大熔炉,万物在里面不停地演化着,你成为我,我变成你,化而不休,变而不止。

万物之间的转化,告诉我们物与物之间并没有天然的鸿沟,而是相互依存统而为一的。

这种转化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这意味着万物之间是相通的,内含统一的共性,从宇宙的角度看万物是一体的,物我是没有分别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庄周梦蝶”中的“蝶”意象作者:于巍来源:《商情》2013年第14期【摘要】在《庄子》这部著作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在这些寓言故事中涌现出一系列文学意象。

“庄周梦蝶”是我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寓言。

而其中“梦”和“蝶”的意象是众多意象中被后世文人引用最多的意象,也是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意象。

本文就其中“蝶”的意象作一个简要分析。

【关键词】《庄子》庄周梦蝶文学意象意象是中国古代艺术理论和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中国传统抒情文学的重要范畴。

意象是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的有机统一体,是艺术家对物象从感性到理性进行概括集中,提炼升华的具体过程。

意象以有限的形式负载着无限的意义内涵和丰厚的文化内容。

《庄子》中的“蝶”意象就是这样一个言与意的统一体。

一、“蝶”意象的形成“蝴,原本作‘胡’,《玉篇·虫部》:‘蝶,胡蝶。

’《字汇·字汇补》:‘蝴……蝴蜂蝴蝶,古惟单胡字,后人加虫。

’《正字通》:‘今蝴蝶本作胡,俗加虫作蝴。

’”蝶最初是作为一种生物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而后随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入,蝶慢慢进入文学的视野。

在中国文化中,蝶不仅是自然之物,更多的是作为自由自在的象征翩翩飞舞在人们的心灵世界。

蝶作为自由象征的源头最早是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这也是蝴蝶首次出现在中国文人的文化视野里”,之后被众多文人所引用,成为经典意象,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庄周梦蝶”在《庄子·齐物论》篇提到:“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这主要是说,庄周做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然起舞的蝴蝶,沉浸在这悠游飞扬的惬意之中,而浑然不知庄周为何物。

结果醒来后发现自己仍然是庄周,而梦中的蝶却已经不知去向。

于是庄周发出一个天问: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变成庄周?庄周与蝴蝶是有分别的,但在梦中却无法区分,这就是大道物化的作用啊!《庄子》中的“蝶”意蕴无穷,它承载着庄子的思想在文学史上遨游,历代文人对其理解和解读更加丰富了它的意蕴。

在庄子之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文人们往往引用“庄周梦蝶”的故事来抒发他们人生如梦、变化无常、时光易逝的惆怅与感叹。

“在六朝至唐宋的诗文中,庄周梦蝶的内涵由哲理性演变为情感性”。

“唐宋之后,庄周梦蝶典故在戏曲和小说中被俗化,已经与庄子的哲学思索本身,与汉魏唐宋诗词化用梦蝶表达的惆怅或恬淡等人生感悟大异其趣,更多地表现了市民道德意思和社会庸俗的一面。

”到了近现代,由于新诗的兴起,蝴蝶在作品中或作为诗境中自然景观的要素或作为文化原型代表源远流长的爱情、亲情和人情的精神等,在个性的诗人笔下,构成新诗中色彩斑斓的诗篇。

二、“蝶”意象在《庄子》中的重要意义“蝶”意象在《庄子》中有何意义呢?在庄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处于激烈的动荡之中,诸侯战争,臣弑君之事层出不穷,道义被赤裸裸的的暴力所代替。

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庄子不能直言其物,因为直叙衷肠是没有人能够被理解和在意的,他不得不用梦的形式来曲折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

庄子在社会中不被理解,与当时的社会沟通产生了障碍,不得不去寻找一种心理平衡。

而他所寻找的这种平衡,正是蝶这个意象可以表达的东西。

“在荣格看来,一种象征,无论是出现在梦中还是出现在白昼生活中,都同时具有双重重要意义。

一方面,他表现和再现了一种受到挫折的本能冲动渴望得到满足的愿望;另一方面,它也是原始本能能量引导到文化价值和精神价值中去。

”而“蝶”意象正是庄子思想的象征。

“蝶”是美好事物的象征,它象征着自由、美丽及快乐。

这一意象符合庄子的情趣,当庄子在梦中聚精会神地观照这一孤立绝缘的蝴蝶,并用情趣贯洽其中时,就产生了这样一种能表现他内在生命情趣的形象直觉——蝶的意象。

此蝴蝶已非彼蝴蝶矣,它是一种形象直觉,而非客观物象,是体现了庄子“物化”境界的有意味的形象,更是庄子达到“逍遥游”的审美自由境界的载体。

随着历代学者对庄子思想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寓言中意象的研究不断完善。

但其中对“蝶”意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因此,笔者就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庄周梦蝶”中的“蝶”意象作进一步探讨。

三、“蝶”意象的内涵(一)自由逍遥“蝶”象征着一种精神自由的境界。

清人张潮在《幽梦影》中提到:“庄周梦为蝴蝶,庄周之幸也;蝴蝶梦为庄周,蝴蝶之不幸也。

”这一句点出庄子的哲学精髓,庄周化为蝴蝶,从喧嚣的人世走向逍遥之境,是庄周的大幸;而蝴蝶梦为庄周,从逍遥之境步入喧嚣的人世,恐怕就是蝴蝶的悲哀了。

在这里“蝶”意味着是一种自由逍遥的境界,而庄周是喧嚣人世的代表,庄周渴望摆脱喧嚣的人世步入逍遥之境,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无法实现,因此只有通过“梦”来达到“蝶”的境界。

庄子在《逍遥游》里讨论了两个层次的自由境界:一是列子御风而行,是“有待之游”,即有所凭借的“身游”、“物游”,是相对的、有限的自由。

一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是“无待之游”,即无须凭借任何外物的“心游”、“神游”,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自由境界,庄子称之为“游心”、“物化”。

显然,庄子所追求的是后者,而“蝶”就是通往这一境界的媒介,同时也是这一境界的象征体。

(二)人生如梦“蝶”还象征着“人生如梦”,是将人生喻于一片欢欣的美景之中。

庄子在蝴蝶梦中以艺术的心情,将人类的存在及其存在的境域予以无限地美化,“蝴蝶梦”在庄子心目中是一个美梦,是他一直以来都在追求的一个梦,但当梦醒之后庄子却是失望的,陷入了迷惘之中。

在庄子笔下,人生在世似乎什么也不能确定,所有的见解都是片面的,可以否定的,也许人生恍如一梦,所有的是是非非在大梦混沌中皆可抹平。

显然,“蝴蝶梦”中所蕴涵的那种梦觉不分的惶惑很容易让人怀疑人生的真实性与合理性,产生“人生如梦”的意识。

(三)“物化”之原型此外,庄子之“蝶”还表达“物化”之原型,庄子之“物化”是指人和物之间的对立消除后的交融化合,它意味着庄子对物我彼此的共相的心理性“提炼”、“固化”和形式化完成,这种在特定条件下以特有形式出现的意象就是具有先天性特点的原型的再现。

由于人必须断绝感官与外界的接触,闭目塞听之后方能入梦,因此对于逐物的世人而言,则应摆脱物色,去除内心的物欲、私欲,让异化、奴化的精神如蛹之破茧而出,化为轻盈翩飞的蝴蝶,真正领悟到超拔、浩瀚的自由开阔的“物化”境界。

而万事万物又皆处于迁流变化之中,彼可为此,此又可为彼,庄周可以转变为蝴蝶,蝴蝶亦可以转变为庄周,周蝶虽有别,但可以互相转化。

这正是万物迁流变化的道理,即“此之谓物化”。

以上是前人对“蝶”意象研究的观点,下面笔者就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蝶”意象进行进一步探究。

(四)道通为一“蝶”意象蕴含着庄子“道通为一”的哲理。

在“庄周梦蝶”中,庄周化蝶、蝶周不分的荒诞之象,正隐喻着那和谐统一、混沌不分的自然本真。

庄子在对待“分”和“异”的问题中提出:“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大小、寿夭等是经验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差异,但在庄子看来,这种差异并不构成事物之间绝对的界限。

从外在的形态和生命的延续上看,泰山与秋毫、殇子与彭祖无疑相去甚远,而相对于具有本原、根据意义的存在的形态而言,其差异又具有相对性。

“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疑问,实际上是庄子对万事万物发展变化,作“道通为一”的思索。

庄、蝶混沌不分而“又有分”的意象,可谓象征性地表现了这种“道通为一”的哲思。

“蝴蝶与?”、“周与?”这是在问之中包含着“万物为一”的哲理,而“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则隐喻着每种人、事、物,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特征,而这种个性和特性又不是僵死不变的。

“周与蝴蝶必有分矣”表面看似乎是讲“分”,但其深意是在“变”和“通”。

事物的性质皆非固定不变,“是”与“非”,都不是绝对的,万物正由“变”而“通”而“为一”。

庄周梦为蝴蝶,正是以生动神奇之变,诗意地表现了这种“物化”。

庄子以“蝶”喻“道通为一”的哲思,实际上是启示人们,站在“道”的高度,以全面、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问题,则世间的一切人为设定的所谓判断标准及是是非非都是毫无意义的。

“周与蝶必有分”这种“分”就是变化,但从本质上来说这种变化最终是“通”而“为一”的。

因此,庄子借“蝶”启示世人应开阔视野,打破僵化闭塞、偏执一端,以豁达和包容的态度去面对充满变数的人生,才有可能进入“蝶”所喻示的逍遥自由之境界。

(五)万物齐平“蝶”意象还蕴含着万物齐平、万物平等的道家思想。

笔者在翻阅前人资料时发现,老子所开创的道家思想在庄子“蝶”意象中有所体现。

《老子·二十五章》中写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此老子提出泛爱万物的主张。

而庄子则把泛爱万物的思想表述得更为清楚,《庄子·马蹄》篇提到:“故至德之世,其行填填,其视颠颠。

当是时也,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

是故禽兽可系羁而游,鸟鹊之巢可攀援而窥。

夫至德之世,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

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在这短短的文字中,庄子反复致意,在最理想的社会中,人与包括鸟兽、草木在内的天地万物是互不伤害、和平共处的。

在庄子的“庄周梦蝶”中,庄周觉醒后之所以分不清是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是因为庄子本能地把庄周和蝴蝶划分为一类,平等地对待,然后置于梦中。

本能地反映了庄子在看待万事万物时所持有的观点。

就局促的生活经验和有限的理性眼光而言,“庄周”和“蝶”是不同的两种生物。

而庄子在“蝴蝶梦”中以“梦”为平台,使得“庄周”与“蝶”有了平等对话和自由转化的可能,在庄子的潜意思里,“庄周”与“蝶”是平等的,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而这个条件就是“梦”。

通过这个“梦”,“庄周”在梦中幻化为“蝶”逍遥地遨游,而在梦觉后产生“周”、“蝶”不分的疑惑,也就充分说明万事万物在最初都是平等的,在这种基础上也就有了“物化”的可能,因此“蝶”还寄寓着“万物齐平、万物平等”的道家思想。

四、“蝶”意象的文化传承“庄周梦蝶”中的蝴蝶意象,穿越千古,在思想和艺术两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蝶”或作为一个美丽意象,或作为一个动人典故,被广泛运用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

战国之后,有个别诗赋对“庄周梦蝶”的化用与庄子的自然哲学思索和养身处世思想还有近似或关联,后世的诗文中,“庄周梦蝶”意象基本上是用于情感的表达,并且含义逐渐固定,大部分情况下表达哀愁、惆怅情绪,少数是放达、飘逸情怀。

第一,文人们往往借助庄周梦蝶的故事抒发人生如幻、变化无常、时光易逝、富贵不可求的惆怅与感叹。

李白在《古风五十九首》中写道:“庄周梦蝴蝶,蝴蝶为庄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