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浅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达

浅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达

浅析中国古诗词翻译中意境的传达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什么是文学中的意象意境是文学美学最精致、最细腻的传达,尤其是在诗歌艺术上,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现代诗歌,无不以美的意境吸引人,作者往往通过语言文字的媒介,向读者传达一种幽深,触及灵魂深处又晕染幻化成像的情绪体验图景及感受,激发读者对美的触觉及感性意念,令读者唏嘘、感叹或感同身受。

这是艺术美学与文字美学相结合的感染力,也是我们所说的意境之美!在《诗格》中,王昌龄叙述道:“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日意境。

”这里所说的三境中,“物境”即客观的景象之境,“情景”即主观的感情之境,“意境”则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的高度融合,是优秀诗歌作品必须达到的一种艺术境界。

二、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奇葩,它把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具有较强的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作者往往以景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又把情寄寓于景中,此情此景互为渲染,因此此景并不等同于现实生活中大自然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创造的“景”,所以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

这便是我们所说的古典诗词的意境之美。

三、英文如何传达诗词意境(一)文化差异对诗歌意境翻译中的影响不同的民族不仅有不同的语言,还有不同的民族心理意识、文化形成过程、历史风俗传统、宗教文化等,表现在各自的诗歌意象中也迥然不同,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所营造出来的对于自然景物的意象表现是外国读者无法领会的,比如“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等诗歌的文字,本身就是一幅充满意境的写意画。

其中让人回味不已的正是文字表象之下的“曲径通幽”处,这需要文化的背景才可意会言传。

当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英文表达中的一些词汇,我们的理解和英美人的理解也是有所不同的。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意象翻译

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意象翻译

2016年3月号上圆园翻译美学视角下古诗意象翻译石 彬中国古诗以其丰富的意象见长,意象是诗歌的灵魂,研究诗歌的翻译就要从意象入手。

本文拟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中国古诗意象的翻译问题。

一、翻译美学理论翻译理论是及综合性、开放性为一体的理论体系,与诸多学科都有密切的关系:如语言学、心理学、信息学、符号学、美学等。

毛荣贵认为:“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翻译活动中的审美客体(原文、译文),翻译中的审美主体(译者、读者),翻译中的审美活动,翻译中的审美判断,审美欣赏,审美标准以及翻译过程中富有创造性的审美再现等等”(毛荣贵,2005:7)。

换言之,翻译美学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进行翻译活动而达到审美再现的过程。

二、意象的概念及其审美功能古诗中的意象,是作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加工之后,在脑海中形成的一种艺术形象。

该艺术形象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情感,是作者思绪的直观体现。

刘宓庆认为:“作家主观情志和外在物象(物、景、境)的结合,或 ‘情’之于‘文’的赋形”(刘宓庆,2005:120,156)。

精心呈现的意象具有多重审美功能,刘宓庆将其归纳如下:(1)诠释功能。

作者用意象的艺术手,段说明或解释某种观念,通常此时的意象具有隐喻色彩。

(2)能产性。

艺术意象可引发读者的无限联想,获得审美愉悦感。

(3)情感功能。

作者赋予意象高度感性的素质,意象含有作者深切的审美体验,是作者情感的表达方式之一。

(4)奇趣激发功能。

艺术意象可激发读者好奇,引发审美探索,使读者领悟艺术意象的美感得到审美满足。

(刘宓庆,章艳,2011:115-116)。

可见,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意象翻译的好坏直接决定了整首诗歌的翻译质量。

三、意象翻译的原则随着中俄两国学术交往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俄语文学名著“走了进来”,也有相当数量的中国古诗“走了出去”。

中国古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在于她独特的意境之美,正是这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美,使得不同时代背景的读者,都能够被古诗之情,古诗之韵所打动。

浅谈古诗词意象的翻译

浅谈古诗词意象的翻译

浅谈古诗词意象的翻译作者:李婕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2年第02期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意象论是翻译研究,特别是古诗英译研究中的热点之一,而隐藏在意象里的广博的中国文化更是诗歌翻译的重点和难点。

本文旨在探讨古诗词中的文化意象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诗词翻译;意象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007-01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这些艺术的瑰宝不仅应被国人所欣赏,它们也应该让世界领略到它们的风采。

由于诗词本身所具有的形式,音律,文化背景等特点,使得古诗词的翻译面临很多困难,其中意象的翻译便是其中难点之一。

古诗词的意境是指诗人的思想感情与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它是衡量诗歌艺术成败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古诗翻译时,许渊冲先生尤其强调运用“三美”理论,“在'三美'中,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为次要的。

把一首古诗翻译好,不仅需要翻译出它的内容与形式,更需要把诗歌自身的意象准确的表达出来。

翁显良曾经说过“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在寓意像”。

在翻译古诗词时,不仅要翻译出原诗词所描写的意象,更要尽量向读者译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使译语读者感受到等同的意境。

意象是客体经过主题的审美旨趣关照后呈现于主体意识中的形象,它是一种包括视觉、触觉、听觉、通感形象等并结合了个人审美情趣和文化倾向的表现符号。

意象背后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民族风俗习惯。

不同的民族文化背后,有着不同的文化意象。

意象在本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到了其他民族文化中就会淡化、消隐、变形、遗失。

所以在翻译古诗词时,为了使古诗词所蕴涵的文化内涵得到完善的传达和再现,使译语读者真正领悟到原诗的绝妙之处,本文尝试探讨古诗词意象翻译的两种方法。

一、寻找意象对等物像虽然中西方文化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它们还是有很多相似的文化意象。

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翻译策略探讨

古诗词英译中意象翻译策略探讨

82意象是对诗人主观情感的承载,对于汉语诗词来说,诗人主要通过意象来将诗的意蕴充分发挥出来。

通过意象的应用,可以不断提高诗词的优美程度,打造良好的意境,而且在意象中,还涵盖着诗人自己的思想情感,确保意象高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将诗词的内涵进行丰富化。

在汉语古诗词名句的英译中,意象翻译的选择,是汉语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在翻译古诗词中,旨在将中华文化的古诗词韵味充分展现出来,确保国外读者对古诗词的特点和思想内容等进行充分了解,进而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记忆。

一、诗词意象的翻译原则一般来说,在翻译古诗词过程中,必须要将原诗中的“意美”、“形美”、“音美”等充分展现出来,其中,“意美”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在用词、文法及所涉及到的文化、历史等方面差异性比较显著,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传达原诗不同类型的“美”的难度性。

比如对于“音美”来说,汉语和英语之间所具有的差距比较悬殊,对于汉语来说,其四声是发音抑扬顿挫的重要构成,这与音乐的特征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而且在汉语中,大都属于单音节,如果抛去四声调特征,可以构成不计其数的词组。

而对于英语而言,其单词以多音节居多。

在语音特性的影响下,汉语和英语诗歌的格律分别属于“平仄律”、“轻重律”等[1]。

要想最大程度地满足译诗的需求,必须要借助另一套语言系统,以此来将原诗中的“意美”展现出来。

这一点没有“音美”、“形美”的要求高。

这是由于“意美”主要是指语言的深层结构,虽然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等方面是不同的,但是对自身和世界都有着统一的思想认知,进而为翻译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中国文学艺术领域中,对“意象”给予了高度重视,对于诗歌和散文更是如此。

意象主要借助形象来对境界和情调等进行描绘。

意象的表现力比较强,可以简化比较抽象的思想情感。

在诗歌中,意象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营造艺术效果具有极大的帮助,甚至成为了诗人艺术风格的重要体现。

结合叶洪的《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一文中所说[2]:意象对等是诗歌翻译的重要条件和前提,译者要将原作意象再现出来,而且在翻译时,不能擅自对原作意象进行更改和变动,这必须要引起译者的高度重视。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
文性 。如“ 故人西辞黄鹤楼 , 烟花三月下扬 州” 中的“ 扬州 ” 就不仅仅是个地名 , 它还是一个文化意象 。“ 中国古代 文 在
收 稿 日期 :0 2—0 21 4—1 5
概 念。她认 为 : 任何 文本 的构 成都 仿佛 是一 些引 文 的 “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中 文 化 意 象 的 互 文 性 及 其 英 译
朱小双 , 张景华
(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 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2 1

要 : 中国古典诗词 中, 在 文化意象随处可见。翻译和 阅读 这些经 典诗词 需要很 强的互 文性鉴 赏力。同时 , 互文性
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 了新 的灵感。在翻译过程 中, 的译者 因对 文化 意象考虑不够 , 有 没有将其 恰 当地体现或 简单将其
风 俗 习惯 等等 有 密 切 的 联 系 , 够 唤 起 本 民族 的 文 化 群 体 能 中人 们 非 常 强 烈 的 文 化 认 同 , 他 们 来 说 , 想 意 义 与 意 对 联
着深邃复杂的文化意义 , 民族文化 长期积 累的产物 。由 是 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 , 化意象 可 以蔓延 到文化母 体 的多 文 个方面 , 并能 以它独特 的文化特征 吸引 和渗透其他 文化母 体。因此 , 文化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互文性 ” 。
品中所描述 的图景 和表 现 的思想感 情 融合 一致而 形成 的

的译者因对文化意象考 虑不够 , 没有将 其恰 当地 体现或 简
单将其删除 , 就不能完 整地传 递原语文 化的完 整性和 自主 性, 造成 文化 意 象 的缺 失。在 中国 古典 诗 词 的 翻译 过 程 中, 翻译者首先要通过分 析文 化语境来 确定一个 词是不 是 具有文化意象 , 后根 据不 同 的文化 背景 , 然 确定 某 一文 化 意象在两种语言 中引起 的联想及独 特 的感 情评价 , 最后 精 心地选择翻译策略 , 可采用直译 , 意译及替换等翻译方法 。

诗词翻译解读古代诗词的意境

诗词翻译解读古代诗词的意境

诗词翻译解读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它们常常蕴含着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

翻译古代诗词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如何准确传达原作的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本文将探讨翻译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经典之作。

一、诗词翻译的特点翻译古代诗词与一般的文学翻译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与节奏:古代诗词以平仄押韵为特点,这种音韵结构在翻译时需要保留或寻找合适的对应。

同时,古代诗词还有一定的节奏感,翻译时需要注意保持原作的韵律和节奏感。

2. 僻义与典故:古代诗词中常常使用一些带有特殊含义的词语,或者引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翻译时需要对这些词语和典故进行准确的解读,以保持原作的意境。

3. 文化差异:古代诗词是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下的产物,其中很多词语和表达方式对外国读者来说可能不太熟悉。

翻译时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词语和表达方式,以便让读者更容易理解。

二、翻译方法和技巧为了准确传达古代诗词的意境,翻译者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和技巧: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直译可以保留原作的意思和词语,而意译则更注重传达原作的意境和情感。

在翻译时,翻译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权衡使用直译和意译。

2. 引入注释和解释:由于古代诗词中常常涉及到一些历史事件、典故和文化背景,翻译者可以在译文中引入注释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

3. 尊重原作的节奏感和音韵结构:古代诗词的音韵结构和节奏感对于保持作品的意境非常重要。

翻译者可以尝试使用押韵、对仗和平仄等手法来保持诗词的韵律和节奏感。

4. 多角度思考:古代诗词常常有多重含义和隐喻,翻译者在解读诗词时应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以寻找最贴切的表达方式。

三、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翻译古代诗词的方法和技巧,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李白的《静夜思》。

原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直译:床前明亮的月光,疑似铺满在地上的霜。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

浅谈中国古诗中意象的英译作者:赵彦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33期摘要: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作者表达感情的载体。

因此意象的翻译对于成功地翻译诗歌至关重要。

本文以唐诗《枫桥夜泊》的两个译本为例,通过分析不同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以总结出诗歌意象翻译的一般性原则。

关键词:中国古诗;意象;翻译[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33--01一、引言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对意象的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古诗的关键。

本文从译者角度入手,以期通过对比不同译本,探讨典籍英译的规律和策略。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意象的内涵及特点;第二部分选取了《枫桥夜泊》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最后总结了意象翻译的策略。

二、意象的定义及中国古诗歌中意象的特点庞德认为意象是在一瞬间呈现出理智和感情的综合体。

诗人余光中说:“所谓意象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于外在之象,读者再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诗人的内在之意”。

意是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内容,象则是表达内容的载体,是一种形式。

作者的主观情感借助于客观的外界事物表达出来。

中国意象多种多样,粗略地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中国古诗中意象大多为静态意象,比起流动的意象,静态的事物给人的画面感更强,更适合抒发感慨思想。

静态的意象更注重瞬间的体验和感受。

像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一幅典型的静态意象。

其次,古诗中一些意象被赋予了特定的感情基调和内涵意义。

像菊花代表高洁,竹子代表气节。

这些约定俗成的意象已有了特定的意义。

翻译时译者要对意象的内涵意义有所了解。

三、《枫桥夜泊》译本对比研究“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全诗共28个字,其中有17个是对景物的描写,共出现7个意象,据统计目前该诗已有40多个英文版本,本论文选取了许渊冲,王守义的两个译本加以对比分析。

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中国古典诗歌中意象的翻译策略
何文玉
【期刊名称】《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分类和翻译策略,可以得出诗歌的意象种类和意象的翻译策略之间的关系.即非比喻性意象一般可采用意象保留法,比喻性意象一般采用意象改译法,两种意象的翻译都以意象增译法和省略法为必要的补充.【总页数】3页(P125-127)
【作者】何文玉
【作者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从框架理论看中国古典诗歌英译中的意象传递 [J], 陈颖宇;
2.论中国古典诗歌中水浒意象的雅蕴 [J], 周丹丹
3.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中国古典诗歌中"柳"意象的英译 [J], 张芳
4.青山隐隐无限意——说说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青山意象 [J], 程菊香
5.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视角看中国古典诗歌中“柳”意象的英译 [J], 张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古典诗词中意象的翻译策略作者:周秀苗农雅琪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2年第12期摘要:在诗歌创作当中,语言无疑是整首诗歌的精华所在,而意象则是整首诗歌的灵魂所在。

诗歌的意象传译是传达诗歌中“意美”的关键所在。

本文结合了东西方学者在诗歌意象翻译的成果,在中国传统的诗歌意象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中国诗词中的意象翻译步骤和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诗歌意象翻译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传统的诗歌翻译过程当中,翻译者主要是从诗歌的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以及诗歌的诗学途径这三个主要途径进行翻译研究的。

但是,在诗歌中蕴含有大量的独创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思想内涵的体现,是语言文化的精髓,对整个文学作品的成功表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

所以我们要充分地结合古典诗歌的语言和文化来对诗歌作品进行翻译,特别要注重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当中的意象翻译部分。

一、诗歌意象翻译的主要原则许渊冲在其所著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明确地指出,对唐诗的翻译要尽量保留诗歌的本来面貌,尽可能地保留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诗歌的三美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诗歌的“意美”。

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两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差异,很难达到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完全翻译。

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想要充分地考虑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尽可能完美地达到原诗的准确翻译。

由于汉语与英语在发音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中文讲究抑扬顿挫,在中文中包含着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基本上组成了中文的所有词组。

而英文与中文的发声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英语是多音节的词汇,所以英语单词在发音过程中有着上千个音节。

在诗歌的格律押韵上,汉语诗歌的格律押韵主要为“平仄律”,而在英语诗歌的格律押韵主要是“轻重律”。

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翻译人员如何用系统简洁的语言来实现诗歌的源态翻译,努力用不同的语言种类来展现诗歌原本所表达的“意美”和“诗境”。

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但是诗歌的“意美”所表达的是诗歌的深层次的意思,每个人对诗歌的“意美”都有其不同的理解。

“意美”被人们称作语言背后的语言。

所以,翻译人员需要对两种语言结构都要了解,对于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世界进行融合,寻求其中的共通之处,才真正能够达到诗歌的意象翻译。

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比较讲究意境美,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最能够体现意境美的非诗歌和散文莫属。

这些作品的意境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

意象的表达具有极其强烈的表现力,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和思想进行物化,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融合到客观事物当中。

意象是展现诗歌魅力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评价一个诗歌文学价值的主要评判标准,体现出诗人的主要风格特征。

二、古典诗词中意象的英译策略在中国的古代诗词中,词汇具有超脱语法规则束缚的极大自由。

这种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可以呈现出必要的事物和意象,不用或者很少进行加注和注释。

然而英语词汇则是抽象的字母构成的语言符号,严格的语法规则使得具有缜密细致、分析演绎的特点。

因此,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英语语法规则的种种限制,比如名词和代词的数和格,动词的语态和时态等等。

如果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好以上的问题,那原诗中的意象就会损失大半,甚至是“味同嚼蜡”了。

(一)直译数字法此种翻译策略主要适合诗歌中一些数字意象。

由于安于古典诗词和英文诗歌中都有运用模糊数字来渲染气氛或者进行夸张,那么进行直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比如: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Be sure to seize the night and day.在例句中,“一万年”直接被翻译成“ten thousand years”。

可以说在意、行、神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但是,对于模糊数字的翻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直译,另外还可以采取省译、减译、增译、和改译等多种方法,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将模糊数字运用好。

(二)典故加注法古典诗歌的翻译几乎很难做到完全对等,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另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古典诗词简约、委婉、含蓄的问题特征决定了典故、隐喻等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

由于对典故的理解有障碍和知识的空缺,翻译经常采取忽略的态度,然而谨慎的翻译工作者一般采取加注(加注和尾注)的方式加以说明: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就被许渊冲翻译成为:On the Merry—Making Plain加脚注:“The merry,— making plain,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capital (present--day Xi’an),was the site of the tombs of five emperors of the Han Dynasty”说明“乐游原来是位于首都(现在的西安)东南面,是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所在的地方。

虽然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原诗中的文化内涵(乐游原即是乐游苑,地方名,长安城的最高点。

汉献帝曾经在此建立乐游庙。

每年的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很多人都登楼赏玩。

到了唐代,就变成为乐游原),并且翻译得很笼统,不像地名,,但是童谣表达了主要的含义——古代遗址,游玩之地。

对于典故的加注,可以弥补原来意象的缺失,使译文读者对原文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文化空缺转换法对于古典诗词中隐喻和意象的翻译,很多译者都采取转换的办法。

比如把“黄花”转换翻译成“chrysanthemums”,“红豆”翻译成“love seeds”。

原因就在于:汉语中的黄花和红豆都属于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蕴涵词,汉语读者很容易发生联想,但是英语读者却很难从“yellow flower”与“ red beams”中获得丰富的想象。

所以,对于意象的英译,有必要进行不同的转换办法,所以译者也会采取不同的转换策略。

所以,这种顺应语境的转换翻译就会减少对原文的误解,加深读者对原诗的理解。

(四)意境释译法一首令人称颂的诗歌,往往是意中有境,,情景交融,境中寓意,读者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

刘禹锡曾经说过:“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和梅尧臣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都是在说明竟境是一种含蓄美、朦胧美和模糊美。

译者和作者神思契合,译者之“我”与作者之“我”浑然一体,才能再现原文的“意”与“境”。

不然,译者就会局限在原文的形式之中,译文也将会貌合神离,韵味全无。

对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原诗中作者通过“珠有泪”、“玉生烟”等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哀愁和纯洁,原文里的含义非常模糊,对诗文的解说更是历来众说纷纭。

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意境,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

各种译本都采用了释义的翻译方法。

三、结束语诗歌是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意境。

对于诗歌的英译工作,我们要灵活运用,使译文能够更加生动传神地传达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目的。

参考文献[1]叶洪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1999,3[2]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3]王东风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谈《论语》理想人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刘文萍摘要:通过深入研究《论语》可以发现,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

“君子”,既是孔子《论语》中的主体,更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这彰显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理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君子实现价值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即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通过道德的修养去完善人格,是人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

立足于现实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人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即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

《论语》的理想人格我们应该从中批判地继承,使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一、对《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进行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占据主流地位的,一直以来儒家思想体系都是作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通过它来作为思想教育的工具。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而且可以看作是儒家的文化形态逻辑上的起点,其中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丰厚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其中在塑造人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李泽厚先生曾在《(论语今读)前言》中讲到:“我至今读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儒学在塑造、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理论的中心就是仁,通过仁提出了不同层次的人格修养的思想,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有恒者、善人、贤人、惠人、成人、士、君子、圣人。

这些对当时的士阶层提供了立身行事的准则,同时也对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人格理想思想的构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延伸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已经在数千年历史下根植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

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人施加影响,使其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

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下研究人格标准,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变得非常有必要。

二、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价值(一)“君子”型理想人格内涵孔子所塑造的“君子”型人格是一种能达到“修己以安人”人格,这种人格包含着两个层面:首先是圣人,圣人是孔子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圣人就是道德、智慧与功绩都至高无上的完美的人,其次是君子,君子是道德品质高尚,在精神上有着很高的境界,全面发展的人。

在这两个层面之中,孔子最为极力倡导、推崇和不断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就是“君子”,因为“君子”是更符合现实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人们对理想人格想象中的最高境界。

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

”在《论语》中前后“君子”这个词汇出现过100次以上之多,通过《论语》中的一些对话,以及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论语》对“君子”的一种理想人格勾勒,给我们呈现出君子的文质彬彬,君子的乐而忘忧,君子对仁义礼智信做到极致的一种修养,有仁爱的广阔胸怀,有中庸的处世准则,有严谨的礼仪规范。

总之孔子倡导的“君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由内部的思想意识到外部行为的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