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歌翻译“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

论诗歌翻译中的“三美”摘要:文学翻译可以说是一种文化意境的传达,诗歌翻译更是如此。
本文拟就诗歌的三美--”音美”,”形美”,”意美”进行了一些探讨,旨在揭示诗歌翻译在讲求音美,形美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传递它的骨髓所在,即诗歌的”文化意境”。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文化意境诗歌翻译是一个特殊的艺术门类,有其独特的审美原则,艺术内涵和方法技巧,它要求译者克服源语和译语在音,形,义等美学特征方面的差异,准备把握译作和原文的和谐关系,力求再现原作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整体。
诗歌一系列自身的独特性都构成了诗歌翻译过程中的困难。
因为翻译旨在将原诗的形式与内涵用另一种语言忠实地再现出来,使读诗的他国读者能够从译作中获得尽可能与本国读者一样多的共鸣、震惊和美的快感。
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就是翻译要使得阅读译文的读者得到与原文的读者同样的感受。
因此,一篇好的译文也应该将原文中的修辞特色忠实的反映出来,以达到功能对等的目的。
但是,英汉两种语言由于各自历史,文化,习俗的不同,在修辞的具体表达上存在着差异,有时甚至找不到对等的表达方法。
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rthur C ooper所译:Before my bed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So that it seemsLike frost on the ground.Lift my head,I watch the bright moon,Lowering my head,I dream that I’m home.应该说Arthur Cooper的译文基本上做到了对原诗内容的忠实,或者说达到了“意美”的传递,但却未能做到形式上和音韵上的和谐统一,即形美和音美。
他把原诗四句拆成八句,而且原诗固有的由平仄和尾韵构成的很强的音乐感完全荡然无存了。
由此可见,“形美”,也是诗不可译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里的“形”主要是指诗歌的体裁方面,或者说诗歌的格律。
浅谈诗歌翻译中“三美”

浅谈诗歌翻译中“三美”乌鲁木齐市南昌路236号新疆工程学院基础部英语教研室邮编:830091作者:申向晶摘要:针对诗歌的翻译,我国多位翻译大家倡导鲁迅先生提出的“三美论”即:讲究诗歌翻译的音美、形美、意美。
笔者通过学习体会到诗歌翻译中“三美”的重要性,并在翻译鉴赏及实践中以此为指导,来探索诗歌之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三美”1. 引言诗歌的翻译对任何翻译者来说都并非易事。
美国诗人Frost说:“Poetry is what gets lost in translation.”(诗是在翻译中失掉的东西。
)他认为译诗有失无得。
国内也有人持诗歌不可译论,如翻译家王以铸说:“我以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
这是因为诗歌是有节奏、有韵律并富有感情色彩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由于其传达意境和文化差异等不同,常常导致异语诗歌翻译中形式和内容等不同程度的流失。
尽管如此,诗歌翻译这座翻译界最后的“巴别塔”仍然无法阻挡诸多诗人和学者探索的脚步。
在诗歌翻译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处理有两种手法:“异化”或“归化”,异化指的是以西方文化认同为原则;归化是指以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为归宿的原文再现的翻译原则。
这两种情况的译文处处可见,为了保存源语(original language)中的本国情调,这时翻译就变得相当复杂,不同的译者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水平,都会做出大相径庭的处理。
因为异化和归化是一对矛盾,一方面要求忠实于原文,一方面又要得到西方文化的认可或理解。
2. 译诗的“三美论”及应用鲁迅先生提出翻译的“三美论”即“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
冯庆华也倡导译诗要把握其思想感情、意境形象、音韵节奏和风格神韵;讲究音美、形美、意美。
许渊冲也将此理论成功地应用到了诗歌翻译中,提出“意美”指译文传达原文内容所产生的一种意境或联想的美;“音美”指译文可以借用译语诗人喜见乐用的格律,选择和原文音似的韵脚,还可以借助双声、叠韵、重复等方法来表达原文的音美;“形美”主要指在诗句长短方面和对仗工整方面做到尽量形似。
从闻一多的“三美”浅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英译本

从闻⼀多的“三美”浅析《你是⼈间的四⽉天》英译本2019-06-25摘要:作为民国⼀代才⼥,林徽因先⽣的代表作《你是⼈间的四⽉天》是⼀⾸家喻户晓的爱的赞歌,⽽这⾸诗的英译本却不尽相同,各有千秋。
本⽂将从闻⼀多先⽣所提出的“三美”理论――建筑美,⾳乐美和绘画美三个⾓度浅析黄新渠教授和赵彦春教授的《你是⼈间的四⽉天》的英译本。
关键词:《你是⼈间的四⽉天》;林徽因;闻⼀多;“三美”1 引⾔不同于许渊冲先⽣的“⾳美”、“形美”、“意美”,闻⼀多先⽣在《诗的格律》⽂章中提出的“三美”理论,主张诗歌应当有“⾳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强调“新诗格律化”,诗歌翻译带着“镣铐”来“跳舞”,该理论后被称为中国现代诗学翻译的奠基⽯。
林徽因与闻⼀多同是新⽉派的代表诗⼈,两位诗⼈在诗歌的表达上有异曲同⼯之处,因⽽本⽂选择从闻⼀多的“三美”理论来看《你是⼈间的四⽉天》这⾸诗歌的英译本,相信这样更为贴切,也更能表达出这⾸诗所孕育的内涵。
林徽因《你是⼈间的四⽉天》是⼀⾸爱的赞歌,⽬前已有的译本共有7个,但究其内涵,笔者还是认为这是⼀⾸母爱的赞歌,故选择了黄新渠教授和赵彦春教授的译本,但这两位译者的⽂本表达和⽤词造句上都值得深究。
2 ⾳乐美“三美”理论中,⾳乐美是⾸要的。
闻⼀多先⽣称,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引起共鸣,是因为格律,并在提出了带着“镣铐”来“跳舞”的要求,这⾥的脚镣指的便是――格律。
王国维在《⼈间词话》曾说过:“词之荡漾处多⽤叠韵、促节处⽤双声,必有过于前⼈者”和闻⼀多的“三美”相得益彰。
在新⽉派看来⾳乐美是诗歌的⾎脉和声⾳,是不可或缺的。
林徽因先⽣的《你是⼈间的四⽉天》,句句都洋溢着⾳乐美,整篇诗歌朗朗上⼝,全诗⼀共19句,有12句押/an/韵,还有两句押/ang/,⽂中⼀共重复出现了11个“你”字,使⽤“夜夜”,“⼀树⼀树” 等叠词,不乏排⽐和倒装句式,使诗歌的格律更为灵动。
翻译这⾸诗歌的⾸要问题就是重现原⽂的格律。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三美原则”在翻译界被广泛应用,是指对译文要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在翻译中国古诗词时,如何做到这“三美”,是翻译者面临的一大挑战。
而许渊冲作为中国当代著名的翻译家,他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成为了翻译界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探讨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许渊冲的翻译注重意美,即要忠实地表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原诗的理解和感悟,力求将原诗的意蕴传达给译文读者。
他翻译的李清照的《如梦令》中“昨夜雨疏风骤”一句,他译为“昨夜微雨疏疏风飒飒”,在保持原诗节奏的更加贴近原诗的情感。
又如他翻译的李白的《将进酒》中“落霞与孤鹜齐飞”,他译为“夕阳西下飞鸟接”,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意美,注重对原诗情感的传达和表达。
许渊冲的翻译也注重音美,即要保持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对古诗词的格律和音韵的把握,尽量保持原诗的音韵美感。
他翻译的李白的《庐山谣》中“日照香炉生紫烟”,他译为“太阳照拂紫云间”,保持了原诗的音韵美感。
又如他翻译的苏轼的《江城子》中“江楼何处烟霞起”,他译为“楼台何处寒鸦栖”,保持了原诗的韵律和韵味。
这些例子表明,许渊冲的翻译追求音美,注重对原诗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
许渊冲在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中,遵循“三美原则”,力求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他注重对原诗的意境和情感的传达,注重对古诗词的韵律和韵味的保持,注重对译文语言的精炼和优美。
他的翻译成为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希望本文能够对许渊冲的翻译理念和翻译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介绍和探讨,以期进一步推动中国古诗词翻译的研究和发展。
许渊冲诗歌翻译_三美论_再议

第30卷第1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30, No.1 2010年1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January. 2010, 116~117 许渊冲诗歌翻译“三美论”再议彭 静(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 200083)[内容提要]“三美论”是中国古诗词英译大家许渊冲先生总结出来的古诗英译美学追求。
三美之中,作为内容的“意美”本应是翻译过程中首要考虑的因素,作为形式的“音美”和“形美”次之。
但是,在许先生的翻译实践中却表现出一种对形式的极端追求,以“音美”和“形美”作为翻译时先入为主的前提条件,从而导致了诸多弊端。
[关键词] 三美论;内容;形式;意象;意境[中图分类号] H0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10)01-0116-02在中国古诗词译介方面,许渊冲先生是名副其实的“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长期的诗词英译实践探索过程中。
许先生总结出了一套自成一家的诗词翻译理论。
能让自己而且也能够让别人赏心悦目,这是诗歌翻译时创造美和传播美的最神圣的目的。
源于这种对美的创造的追求,他提出了“三美”论,即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即是在翻译时要译出原作的内容美;“音美”即是要求“有节调、押韵、顺口、好听”。
“形美”则是对诗的行数长短整齐,句子对仗工整的要求。
从对三美的定义上来看,意美是属于内容上的要求,而音美和形美都是形式上的要求。
虽然许先生也指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鼎足三分的,……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音美,再其次是形美。
”[1]但是从实践上来看,许先生的英译文却显得有些本末倒置。
他的翻译实践常常过分注重三美中的音美和形美,过于强调以英语格律诗的形式和音韵再现中国古诗词的形式美,以至于将音形美的要求作为预设的前提。
以音形美为前提引发的诸多流弊,可以从其对诗意、意象和意境三方面的损害得以窥见:一、为音形而害意众所周知,在任何作品的翻译中,若不能同时兼顾内容和形式,则首先要考虑传译内容。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

从“三美原则”下看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中西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国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外国人的关注和研究。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传播中国古诗词时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许渊冲作为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大家,其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自然成为了研究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三美原则”出发,对许渊冲对中国古诗词的翻译进行分析,并探讨其翻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和意义。
“三美原则”是许渊冲提出的翻译理论,即忠实再现原作的美、通顺流畅的美和文学再现的美。
在许渊冲看来,翻译不仅要忠实于原著,更要让译文富有文学美感,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感受到和原作一样的美。
这一理论是许渊冲多年翻译实践的总结和提炼,也是他翻译中国古诗词的指导原则。
下面将从“三美原则”出发,分别对许渊冲的翻译进行分析。
首先是忠实再现原作的美。
在许渊冲的翻译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原作的忠实和尊重。
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形式,他都力求做到与原作保持一致,不随意增减,不擅自改动。
例如他翻译的李白《将进酒》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句,在翻译时保持了原作的形式和意境,让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这种对原作的忠实再现,正是许渊冲在翻译实践中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他翻译作品得以广为传播和认可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是通顺流畅的美。
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注重译文的通顺和流畅,力求做到口语化、易懂易译。
他在翻译时借鉴了西方文学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使译文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更易为他们接受。
比如他翻译的苏东坡《赤壁赋》中的“烟尘绕四面,人亦汹涌;谭说心绪,阿谀谄佞,礼奢宫冶”一句,他将其翻译为“Smoke and dust pervades the place, people jostling each other; Talking idly, flattering, magnificence and splendor”,使译文更具有现代化的语言特点,更贴近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三美论视角下李白诗歌英译技巧研究

三美论视角下李白诗歌英译技巧研究引言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享有盛誉的著名诗人,其诗作充满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情感表达,被誉为“诗仙”。
然而,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将李白的诗歌准确地翻译成英文并保持其美感和内涵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本文将从三美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在翻译李白诗歌时需要注意的技巧和策略。
一、三美论概述三美论是中国翻译理论中的重要范畴,包括“信、达、雅”三个方面。
1.1 信翻译的首要任务是忠实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保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在翻译李白的诗歌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并将其准确地呈现在译文中。
1.2 达翻译不仅要求传递文字的表面意思,还要传递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因此,译者需要运用恰当的英文表达方式,以使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相似的感受。
1.3 雅雅指翻译译文要具备文学美感和艺术价值。
译者需要选择适当的文学技巧和修辞手法来保持译文的诗意和美感。
二、李白诗歌翻译技巧在翻译李白的诗歌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技巧。
2.1 充分理解原文的意境李白的诗歌充满了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因此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背景和意境,以准确地传达其中的情感和美感。
这需要译者对中国文化和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并通过与中国学者合作或参考相关资料来获得更全面的认知。
2.2 保持节奏和韵律李白的诗歌往往具有抑扬顿挫的韵律,这是其诗歌的独特之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持原文的节奏感和韵律,通过运用适当的语言元素和修辞手法来实现这一点。
2.3 重视意象和比喻李白的诗歌中经常使用丰富的意象和比喻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译者需要仔细分析原文中的意象和比喻,并通过与英文文化和诗歌传统的对比,选择恰当的英文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中的意思。
2.4 保持诗意和美感李白的诗歌以其秀丽的形象和深情的抒发而闻名。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选择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以准确地传达原文中的诗意和美感。
同时,译者可以借鉴英文诗歌的表达方式,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和文学技巧来增强译文的艺术价值。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

浅析许渊冲“三美论”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作者:江铭钰来源:《文学教育》 2020年第17期江铭钰内容摘要:唐诗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同时也对世界上许多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对于后人研究唐代的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而诗歌翻译一直被公认为是翻译中最难的文学体裁之一,令广大翻译学习者和工作者望而却步。
诗歌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主张的“三美论”恰恰在英译唐诗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本文以许渊冲先生英译的唐诗为例, 通过原文与译文对比, 旨在使广大译者领会许渊冲先生如何将其“三美论”应用于唐诗英译之中,以为诗歌译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三美论” 许渊冲诗歌翻译唐诗英译一.“三美论”的概述众所周知,许渊冲先生在诗歌翻译方面颇有造诣,他从事文学翻译长达60余年,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
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他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翻译理论。
按照他本人的说法就是“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
20世纪下半叶,许渊冲先生基于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所说的“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提出了“三美论”(陆钰明,1991:55),即“诗歌翻译不仅应忠于原文,还应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 2007:18)。
他表示:译文要再现原文的意境美,比如象征义、双关义、深层义、言外义等,即“意美”;“音美”主要指平仄、节奏、双声、叠韵、押韵等;而“形美”则要求译文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如长短、对仗等)。
翻译时不仅要传达出诗的原意,同时也需传递出原诗的韵味和魅力。
“三美论”都对诗歌翻译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三美”的基础是意似、音似及形似。
“追求意似就是要传达原文的内容,不能错译、漏译、多译。
”(许渊冲1984:52)当“意似”和“意美”发生矛盾时,应舍“意似”而求“意美”,因“‘意似’只是表层结构,‘意美才是深层结构”(许渊冲1984:6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诗歌翻译“三美”
[摘 要]许渊冲教授是汉语古体诗英译的大家,他提出了译诗的“三美”翻译理
论,主张从意、音、形三个层面上尽量保持和传递原诗的神韵。“三美论”对诗歌
翻译理论做出了非常重大的贡献。本文以许先生宋译本中欧阳修的《采桑子》《蝶
恋花》《生查子》为代表来体会“三美”论。
[关键词]欧阳修词 英译 三美
《采桑子》是欧阳修写景的一首词。“西湖好”是欧阳修十首《采桑子》所要
表现的共同主题。先引用此诗如下:“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
/稳泛平波任醉眠。/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留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此诗译文如下:
Song of Picking Mulberries
West lake is fine for us in painted boat loaded with wine
From pipes and strings comes music fast;
From hand to hand jade cup soon passed,
Secure on calming waves, drunk we lie,
Fleeting clouds seem to float beneath our moving boat
The sky seems near to water clear
Looking up and below; away we will not go
It seems there’s in the lake another sky.
且看原词,它描述了一幅乘坐游船,口饮美酒,荡漾于湖光山色之间的惬意
美景。上片写饮酒游湖之乐,下片写醉后观湖之乐。俯视湖水、白云朵朵、飘于
船下。船在移动,云也在移动,似乎人和船在天上飘飞。文中“急管繁弦”,这一
“急”一“繁”,将音乐欢快,热烈的气氛和节奏渲染出来了。“玉盏催传”的“催”字
形象地传达出了主人、客人亲密无间,开怀畅饮的情态。
《生查子》词的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下片写“今年元夜”情景,月与灯“依
旧”,却“不见去年人”,突出一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之情。引文如下:“去年元夜时,
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
人,泪满春衫袖。”此诗译文如下:
TUNE: SONG OF HAWTHORN
Ou Yangxiu
Last year on lunar festive night
Lanterns’mid blooms shone as daylight
The moon rose atop willow tree
My lover ha a tryst with me
Last year on lunar festive night
Moon and laterns still shine as bright
But where’s my lover of last year?
My sleeves are wet with tear on tear.
比较一下原文和译文,不难看出“night”和“daylight”“tree”和“me”“night”和
“bright”“year”和“tear”压韵。整首诗读起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便于记忆。这
一点正体现了“三美”中的音美。其次,此词上片写“去年元夜”情事,诗中用“花
市灯如昼”来描写当时热闹场景,译文中用“lunar festival night”来译“元夜时”极其
恰当地传达出了原文的意思。
欧阳修的词《蝶恋花》是描写一位深闺思妇其薄幸郎出外寻花问柳独守空
房时的悲苦。现引原诗如下:“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
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
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此诗译文如下:
TUNE: Butterflies in love with flowers
Deep, deep the courtyard where he is,
so deep it’s veiled by smokelike willows heap on heap,
by curtain on curtain and screen on screen.
Leaving his saddle and bridle, there he has been merrymaking.
From my tower his trace can’t be seen.
The third month now, the wind and rain are raging late;
At dusk I bar the gate,
But I can’t bar in spring
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s, but they fail to bring an answer
I see red blooms fly over the swing.
原诗首句用了三个“深”字,突出庭院愈深,闺人愁苦愈深,译文用了三个
“deep”来传达原意,并且有加强语气作用。在忠实与原文的基础上,体现了形美。
原诗一个“堆”字更加突出了庭院之深,而译文用了“heap on heap”,此处在忠实与
原文的基础上体现了音美。因此,此处传达了原诗的形美。再看诗中第三句和后
面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的英译:
The third month now, the wind and rain are raging late
At dusk I bar the gate,
But I can’t bar in spring.
My tearful eyes ask flower but they fail to bring
An answer. I see blossoms fall beyond the swing.
可看出译文保存了原词长短句的“形美”,原词“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两
句,只有四、五个音节,译文用了六个音节。
通过对这三首词的分析,我们深深体会到了这位译坛专家在翻译过程中追求
“三美”的孜孜不倦精神。许先生的诸多译作和“三美”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学习鉴赏
机会,而且对我们年轻的翻译人员树立榜样并具有极大的鼓舞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孝臧.宋词三百首[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