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合集下载

诗歌翻译讲座心得体会

诗歌翻译讲座心得体会

诗歌翻译讲座心得体会在这次诗歌翻译讲座中,我受益匪浅。

诗歌翻译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要想把原作中的情感和意境传达出来,需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和敏锐的文化理解力。

通过这次讲座,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诗歌翻译的重要性和难度,并加深了对于诗歌翻译的一些基本原则的理解。

首先,讲座强调了语言的力量和诗歌的特殊性。

在诗歌中,语言的运用是非常关键的。

诗人通过精妙的表达和形象的描绘,创造出独特的美感和意境。

而翻译的任务就是要将原作中的美感和意境传达出来,并让读者能够体会到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在翻译诗歌的过程中,语言的选择和运用非常重要,需要尽量保持原作情感和意境的原汁原味。

其次,讲座介绍了一些诗歌翻译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保持意义的准确性。

翻译要尽量准确地表达原作的意思,不能有太大的偏差和错误。

其次是保持节奏和韵律感。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是构建诗歌美感的重要元素,翻译时要注意保持原作的节奏和韵律感,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音乐之美。

此外,还要注意保持原作中的修辞和象征意味。

修辞和象征是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方式,翻译时要尽量保留这些修辞手法,让诗歌的表达更加丰富和生动。

另外,在讲座中,还介绍了一些诗歌翻译实践中的技巧和方法。

其中一个关键点是多角度思考。

在翻译诗歌时,要多方面思考原作的意境和情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理解和翻译,以保证译文能够传递出原作所要表达的意思。

另一个关键点是对比原作和译文。

通过对比原作和译文,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修正和改进。

此外,还要注重细节,比如注意句子的排版和断句的处理,这些都对于传达诗歌的意境和节奏非常重要。

通过这次讲座,我对诗歌翻译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增加了一些实践的技巧和方法。

我认识到诗歌翻译是一项需要投入大量心思和精力的工作,只有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素养,才能够更好地完成这项工作。

诗歌翻译需要有一颗感受诗歌之美的心,要细致入微地体味每一个字词的含义和音韵,才能够将原作的意境和情感通过翻译传达给读者。

浅析李白诗歌翻译的美感

浅析李白诗歌翻译的美感

浅析李白诗歌翻译的美感“月下独酌,人生几何”,李白的诗歌在写出人生境遇的抒情,以及情怀的真挚表达中传递着独特的美感。

李白的诗歌传承了中国古典文化,让许多人深深被吸引,而当今时代,他的诗歌也进入了文学翻译领域,被完美地翻译成英文,使英语读者也能够多感受他的思绪和情感。

本文将探讨李白诗歌翻译的特殊美感,以及翻译中所面临的挑战,期望藉由此着重介绍文化翻译的重要性。

从历史上看,李白的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在一些情况下,李白也使用了古代的诗歌形式。

因此,在翻译李白的诗歌时,需要在保留原意的同时,仔细考虑两种文化中的不同之处,解决古老文字中带有的深层意义,使诗歌更加生动入微。

首先,由于中国文化和英文文化之间的差异,翻译者需要考虑其使用的字词是否符合原文的意思。

例如,“咫尺天涯”一词,李白在描述两个爱人难以相聚的悲伤情怀时使用,但在英文中难以表达准确的意思,翻译者可以灵活地使用“half the world away”等表达,来表达距离的遥远。

其次,李白的诗歌中含有诗意的美感,而翻译需要把它表达出来。

翻译者在翻译李白诗歌时,需要忠实地遵循原文的押韵形式,同时维持原文的句式、表达形式,使英文翻译也能体现出李白传承的一种文化传统的美感。

例如,“把酒问青天”诗句有节奏感,而翻译时可以使用“Fill up my cup, and ask the Heavens”等押韵形式来呈现出这样的感觉。

此外,李白诗歌中还带有许多时代特定的价值观念,其中有些概念甚至已被淘汰,但是却能表达出大量的内容,而在翻译过程中要保留这种价值观,这也是一项挑战。

翻译者只能细心解读每句歌句,根据歌句中特定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将其根据每种文化的特点来理解,如将“窗含西岭千秋雪”中的“窗含西岭”翻译成“The windows looking out to the West Ridge”来表达出窗户可以看到西岭的不可抵抗的美。

至此,可以看出李白诗歌翻译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翻译者应如何仔细考虑思索才能完美地翻译出来,使英文读者也能够深有体会。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第一篇:浅谈诗歌翻译感受浅谈诗歌翻译感受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诗歌作为一种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的语言,其翻译就成为语言翻译中的难点。

通过这几节课对于材料上的学习,我对于诗歌翻译,主要是对于材料中《A Psalm of Life》三篇译文比较后的一些感受。

1.翻译诗歌需要了解背景知识做翻译时,不能拿来就译,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翻译任何体裁的文章往往都要放在一个背景里去看整篇文章,才可以去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也才可以恰当的去翻译。

要弄清楚作者的风格、文字特点、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的身世,出身哪一个国家、其写作的社会背景等一系列问题。

翻译诗歌也是这样,我们要去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才能翻译出诗歌的深层含义。

材料中的《A Psalm of Life》的作者郎费罗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翻译中语言的应用一定要符合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2.标题的翻译标题对于整篇文章至关重要,标题的翻译也就更需要细心琢磨,标题的翻译也不可以凭空翻译,一定要在仔细品读整篇诗歌过后再翻译,选择最好的、最适合整篇文章的标题。

而同时, 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标题有时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就好像《A Psalm of Life》的翻译,三位译者分别译成了“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

“psalm”的意思就是圣诗、颂歌,但问题是对于“life”的翻译,是译为人生还是生命。

单从,这三个标题的翻译,我偏向于“人生颂”,因为从三个标题来看,“人生颂”最简练,也最符合中文的表达,但是其实三个标题表达意思都是一样的。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诗歌是文学的精华,是一种语言艺术,是一种情感的宣泄。

中英文诗歌互译是一种很有意义的文化交流方式,通过诗歌的互译,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间的思想与情感。

在我看来,中英文诗歌互译是一种美好的艺术形式,可以将不同文化的精华融合在一起,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

中英文诗歌互译可以拓宽我们的文学视野,增加我们对文学的感悟和理解。

中英两种文化各自拥有悠久的文学传统,其诗歌作品也各具特色。

通过诗歌的互译,我们可以接触到不同文化的诗歌作品,从中感受到不同文化的艺术魅力,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增加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

这种跨文化的文学交流有助于激发我们对文学的兴趣,提高我们的文学修养,使我们成为更加宽容和包容的人。

中英文诗歌互译对于诗歌创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诗歌的互译可以激发译者的创作激情,有助于开拓译者的翻译思路和技巧。

作为诗歌的译者,需要在保持原诗意境的基础上,通过灵活的语言运用和艺术的表达,将原诗的意境和情感传达出来。

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助于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平和审美能力,对于译者的成长和进步是非常有益的。

在中英文诗歌互译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发现,诗歌的翻译需要细致入微、一丝不苟。

因为诗歌是用语言艺术创造出来的,其意境和情感往往需要通过语言的精准表达来呈现。

尤其是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音韵格律等元素,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妥善处理,使得诗歌的美感和情感不因翻译而受损。

这对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学修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译者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提高诗歌的翻译质量,保持诗歌的原汁原味。

中英文诗歌互译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交流方式,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了解和融合,对我们的文学修养和审美情趣有很大的提高,有助于激发译者的创作激情,提高翻译水平,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歌的美丽与魅力。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中英文诗歌互译的活动中来,让不同文化的诗歌通过翻译的手段,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共享。

千古名句古诗词翻译心得

千古名句古诗词翻译心得

千古名句古诗词(优质17篇)岗位职责的准确描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自我介绍不是死板的抄写模板,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个性化的表达。

千古名句古诗词篇一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准确地传递原诗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更需要对其背景和文化内涵有一定的了解。

通过翻译古诗词,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还能够提升我们的文字表达能力和翻译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自己在翻译古诗词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破题翻译古诗词不同于普通的翻译工作,它需要具备对语言、文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积累。

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遇到难以表达的文化差异,更需要我们有一种“跨文化的翻译思维能力”,才能准确地传达诗句的含义。

同时,在选择词语和句子表达方式时,也可以运用一些文学技巧,如修辞手法、对偶等,以保持原诗的韵律和语感。

翻译古诗词需要我们有扎实的基础和细致的耐心,更需要我们具有对文化多元性的包容和理解,以保持原诗的原汁原味。

第三段:体验在翻译古诗词中,最大的感受就是通过诗句中的文字和意境,深刻地感受到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例如《静夜思》这首经典的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通过这四句简短而意境深远的诗句,我们可以想象出夜晚静谧的画面,感受到孤寂中的古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翻译这首诗,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传达这种情感,让读者更深刻地体验到诗句中蕴含的文化价值。

第四段:反思翻译古诗词不仅需要我们对语言和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更需要我们的认真态度和耐心。

在翻译古诗词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难以理解的字句和语句,需要通过查询资料和深入思考来解决。

这种过程可能需要耗费较长时间和精力,但它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更深入地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第五段:总结通过翻译古诗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文化精髓。

翻译古诗词需要我们具有对文化多元性的包容和理解,具有扎实的基础和细致的耐心。

文学作品翻译心得体会

文学作品翻译心得体会

文学作品翻译心得体会文学作品翻译是一项既有挑战性又充满乐趣的任务。

通过将一个语言中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个语言,我们能够传递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美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魅力。

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并获得了一些体会。

首先,文学作品翻译要对原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只有了解原作的背景、文化内涵、风格和语气,才能更好地传达作者想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在翻译一首古典诗歌时,我会了解到作者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背景、艺术风格等因素,并在翻译过程中尽量保留原作的美感和含义。

通过对原作的深入研究,我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并将之传达给读者。

其次,文学作品翻译需要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艺术性。

文学作品常常使用押韵、节奏和修辞手法来创造独特的艺术效果,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保持原作的美感。

在翻译中,我会仔细选择合适的词汇、短语和句子结构,以重新创造原作的韵律和语音美感。

同时,我也会注意到文学作品的节奏和韵律,并尽可能地保持这些特点,以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所带来的艺术享受。

再者,文学作品翻译需要具备跨文化的理解和转化能力。

每个语言和文化都有其独特的表达方式和文化内涵,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借助自己对不同文化的了解和理解来转化语言和表达方式。

举个例子,某首诗中可能含有对特定地理背景、习俗或历史事件的指涉,为了让读者理解这些特殊的文化背景,我会尽量找到合适的对应词语或注释来解释其中的意义。

通过跨文化的转化,我能够将原作的信息和情感有效地传达给读者。

最后,文学作品翻译需要具备良好的写作和编辑技巧。

艺术翻译是一门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不仅要精确传达作者的意图,还要确保译文的流畅和可读性。

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时,我会反复修改和润色我的翻译稿,以保证语言的通顺和译文的质量。

我还会请教其他专业的翻译人员或编辑来对我的翻译进行审校和修改,以确保最终译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总结而言,文学作品翻译是一项既需要深入研究和理解原作,又需要注重语言美感和艺术性的任务。

浅谈英语诗歌感受

浅谈英语诗歌感受

浅谈英语诗歌感受浅谈英语诗歌感受在文学的各种体裁里,诗歌是产生最早的一种,也是语言最精炼的一种,浅谈对英语诗歌美的感受。

[1]它是最富民族性的文学形式,比小说、散文产生的更早,也更直接地抒发人类的情感,有着长久的生命力。

在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诗歌就没有语言,没有将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

在任何国家的语言里,诗歌都被认为是思维表达的最高形式。

但诗歌的定义是什么,一直以来大家争论不休,无法定论。

从对诗歌的描述“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中,我们可以认为诗歌具有凝练性、跳跃性和音乐性的基本特征。

[2]美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美的体验,是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对美的事物的主观感知、欣赏和评价。

只有准确地认识、鉴别生活中美的事物,才能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审美理想,培育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情操。

美感的基本特征是形象性,感受美要通过具体的形象载体,英语诗歌是美感的载体,也是诗人美感的具体反映。

我们可以从朗诵英语诗歌中获得美的享受,与诗人在心灵深处产生共鸣.一、英语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利用音韵的节奏和韵律达到各种声响效果是英语诗歌文体的一个显著特点。

音韵主要产生于诗人对相同或者相近的.音素的使用。

通过轻重音节的有序排列,英诗传达出一种有节奏的韵律。

但是在加强语言的音韵美的同时,音韵更加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把意义与音素直接联系起来,以最鲜明的手段来表现诗人的艺术审美。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塞·特·克勒里奇在他的《文学传记》一书中写道:“诗是一种创作类型,它与科学作品不同,它提出的直接目标不是真实,而是。

”[3]诗歌中重音和节拍的交替变换,使词语结构产生某种音乐般的,而英语诗歌中反复使用相同或相近的音素而产生的音韵,更加强了这种语言的音乐美,增添了艺术情趣。

这种音韵也叫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正如G·Bourne指出,“诗节之内,押韵的词比其他词更为突出。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

中英文诗歌互译之我见诗歌是一种以语言艺术的形式表达情感、思想和意象的文学作品。

它可以通过押韵、音调和节奏等手法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在不同的语言中,诗歌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

下面,我将从中英文诗歌相互翻译的角度,谈谈我的看法。

中英文诗歌在表达方式上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凝练、深含意境,注重意境。

比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而英文诗歌则注重音乐性和语言的美感。

例如莎士比亚的诗歌《十四行诗》中“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通过优美的韵律和形象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深情和赞美之情。

中英文诗歌在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等方面也有所差异。

中文诗歌注重对词语的深度和多层次的运用,常采用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常恐秋节近,天涯过此中”,通过对花将谢和人将散的描绘,表达了女子对离别的担忧和不舍。

而英文诗歌则更注重对押韵和音调的追求,常使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手法。

例如约翰·克莱尔的《I Am》中“a spirit in an earthly mould; / Embued with saddest hues of sky”, 通过押韵和形象的语言,传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考。

中英文诗歌的翻译也是一项艺术。

诗歌的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美感和表达手法,同时又要考虑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的理解。

在翻译中,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是需要特别关注的地方。

还需要注意词汇的选择和句子的结构,以使翻译更加贴近原作的风格和意境。

由于中英文诗歌的差异,译者还需要在保持原作意义的基础上,对语言和文化差异做出适度的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诗歌翻译感受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而诗人则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诗歌作为一种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的语言,其翻译就成为语言翻译中的难点。

通过这几节课对于材料上的学习,我对于诗歌翻译,主要是对于材料中《A Psalm of Life》三篇译文比较后的一些感受。

1.翻译诗歌需要了解背景知识做翻译时,不能拿来就译,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翻译任何体裁的文章往往都要放在一个背景里去看整篇文章,才可以去了解整篇文章的内涵,也才可以恰当的去翻译。

要弄清楚作者的风格、文字特点、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作家的身世,出身哪一个国家、其写作的社会背景等一系列问题。

翻译诗歌也是这样,我们要去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才能翻译出诗歌的深层含义。

材料中的《A Psalm of Life》的作者郎费罗是十九世纪美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翻译中语言的应用一定要符合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

2.标题的翻译标题对于整篇文章至关重要,标题的翻译也就更需要细心琢磨,标题的翻译也不可以凭空翻译,一定要在仔细品读整篇诗歌过后再翻译,选择最好的、最适合整篇文章的标题。

而同时,诗歌的标题往往是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借助标题有时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思想情感;有时可以解读诗歌的表达技巧。

就好像《A Psalm of Life》的翻译,三位译者分别译成了“生命的礼赞”、“生之颂”、“人生颂”。

“psalm”的意思就是圣诗、颂歌,但问题是对于“life”的翻译,是译为人生还是生命。

单从,这三个标题的翻译,我偏向于“人生颂”,因为从三个标题来看,“人生颂”最简练,也最符合中文的表达,但是其实三个标题表达意思都是一样的。

3.诗歌翻译中的韵律感诗歌与散文、记叙文、议论文等的不同就在于诗歌的韵律感。

3.1诗的格律“格律是指可以用脚打拍子的节奏”,是每个音步轻重音节排列的格式,也是朗读时轻重音的依据。

而音步是由重读音节和非重读音节构成的诗的分析单位。

重读音节为扬(重),在音节上用“-”或“?”标示,非重读音节为抑(轻),在音节上用“?”标示,音步之间可用“/”隔开。

以下是五种常见格式:1. 抑扬格(轻重格)Iambus:是最常见的一种格式,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As fair / art thou / my bon/nie lass,So deep / in luve / am I :And I / will luve / thee still,/ my dear,Till a` / the seas / gang dry:Robert Burns(1759-1796): My Luve Is like a Red, Red Rose注;art=are luve=love bonnie=beautiful a`=all gang=go上例中为四音步与三音步交叉,可标示为:?-/?-/?-/(?-)2.扬抑格(重轻格)Trochee: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下例中为四音步扬抑格(少一个轻音节),可标示为:-?/-?/-?/-Tyger!/ Tyger!/ Burning / brightIn the / forests / of the / nightWilliam Blake: The Tyger3. 抑抑扬格(轻轻重格)Anapaestic foot:每个音步由两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构成。

如:三音步抑抑扬格??-/??-/??-Like a child / from the womb,Like a ghost / from the tomb,I arise / and unbuild / it again.4. 扬抑抑格(重轻轻格)Dactylic foot:每个音步由一个重读音节加两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如:两音步扬抑抑格-??/-???Touch her not / ?scornfully,?Think of her / ?mournfully.- Thomas Hood5. 抑扬抑格(轻重轻格)Amphibrach:每个音步由一个非重读音节加一个重读音节再加一个非重读音节构成。

如:三音步抑扬抑格?-?/?-?/?-?下例中最后一个音步为抑扬格。

O ?hush thee / my ?babie / thy ?sire was / a knight.在同一首诗中常会出现不同的格律,格律解析对朗读诗歌有一定参考价值。

现代诗中常不遵守规范的格律。

3.2 诗的押韵押韵是指通过重复元音或辅音以达到一定音韵效果的诗歌写作手法。

1. 尾韵:最常见,最重要的押韵方式。

1)联韵:aabb型。

I shot an arrow into the air,It fell to earth, I knew not where;For, so swiftly it flew, the sightCould not follow it in its flight.Henry Wadsworth Longfellow: The Arrow and the Song2)交叉韵:abab型。

Sunset and evening star,And one clear call for me!And may there be no moaning of the bar,When I put out to sea,Alfred Tennyson(1809-1892): Crossing the Bar3)同韵:有的诗押韵,一韵到底,大多是在同一节诗中共用一个韵脚。

如下例就共用/i:p/为韵脚。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Robert Frost (1874-1963):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2. 头韵:是指一行(节)诗中几个词开头的辅音相同,形成押韵。

下例中运用/f/、/b/与/s/头韵生动写出了船在海上轻快航行的景象。

The fair breeze blew, the white foam flew,The furrow followed free,We were the first that ever burstInto that silent sea.T.S. Coleridge: Rime of the Acient Mariner3.内韵(同元音):指词与词之间原因的重复形成的内部押韵。

下面一节诗中/i/及/iη/重复照应,呈现出一派欢乐祥和的气氛。

Spring, 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Then blooms each thing, 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Cold dath not sting, the pretty birds do sing: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Thomas Nashe(1567-1601): Spring, the Sweet Spring翻译诗歌,怎样去翻出韵律感也成为了一个难点,而通过材料中的三种翻译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于押韵的不同的翻译选择。

英语原文一三、二四押韵,三位译者只有黄一宁跟原文保持了一致,黄新渠只押了二四韵,一三却没押上,黄果炘做到了整体押韵,但是他按照中文诗歌的习惯呀一二韵和三四韵。

如果单从押韵上,保留原文韵律色彩的,一定是黄一宁做的最好,但是黄果炘的翻译可能也是更符合中国人的诗歌韵律习惯,更有“中国味”一些。

在我看来,这也是不同译者的不同选择。

是选择更贴近英语原文,还是“中国化”一点,也许要由译作的受众群,目的决定。

而材料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音律上的不足,例如:“was not spoken of the soul”的翻译,黄新渠译成“但这是肉体,灵魂并未死亡”将句子拉长。

考虑到了段落的整齐性,而且增译出深层次的东西,而且也可以押韵,黄果炘译为“这话所指的并不是灵魂”这句就会太像说话,同样黄一宁的“那不是说灵魂,指的是肉体”也诗味味不浓。

再像对于“Find us farther than to-day”黄新渠译为“使得我们比今天走得更远更长”,考虑到了音节但少掉了韵味,“黄果炘译成“发现我们比今天走得远”其实应该是“走得更远”但是为了凑音。

去掉了,但却使得文章读起来别扭了,而黄一宁的译文“看我们都比今天站得更高”,采用了视觉转换,意思大致相等,我觉得处理的很好。

4.诗歌翻译中1+1=N无论是诗歌还是其他任意一种体裁的翻译,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在译文的处理上,不可避免的都要有所创造,但是我们可以适度创造,有时译者也可能过于偏离原文。

材料中,三位译者分别也有不同的创造。

(1)life is real, life is earnest这句,黄新渠大胆的加注对于原文的理解,译为:生命是真实的,生活是严肃的。

把2个life翻译分别译成了生命、生活。

这就是一个很好的1+1=2或者3的翻译。

黄果炘这句译成:人生多真切,他绝非虚度。

“绝非虚度”并非是原文,而是采用了反说的方法,也非常恰当。

同理,黄一宁的“人生是实在的,人生不是虚无”也很好。

(2)Not enjoyment, and not sorrow这句,黄一宁翻译成,别只顾贪欢,别一味哀怨,就相当于1+1=4,他的创作发挥就有点过了。

在翻译中我们要控制好这种1+1的程度。

5.不同译者倾向选择不同的词而通过分析材料中三篇译文,几经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不同译者有意避开之前译者所用词汇的情况,在之前的散文翻译中这种现象也有,在我看来,翻译的过程应该是挑选最恰当的词汇,而不是一再回避。

虽然这已经成为一种“风气”,也许以后我们在对于这些诗歌在进行重译的时候,可以总结之前译文,选出不同译者译出的精华与亮点,整合成一个最接近完美的译文。

以上这些是近来对于诗歌翻译的感受,作为新手,仍需要不断学习。

参考文献:[1]李云启老师《翻译名著赏析》课堂材料[2] 《英文诗歌赏析方法》普特英语网[3]《我严重的英文诗歌特色》百度文库[4]诗歌定义百度百科《浅谈诗歌翻译感受》笔译一班邓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