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向轮机器人三位一体定位方法

浅谈全向轮机器人三位一体定位方法
浅谈全向轮机器人三位一体定位方法

浅谈全向轮机器人三位一体定位方法

摘要:在亚太机器人国内选拔赛中,各大高校制作的机器人都是全向轮机器人,基于全向轮定位使用最多的是码盘定位。但码盘行走存在误差,适合于短距离的移动。对于长距离的行走,误差比较大。因此,文章提供一种新式的定位方法,即码盘-陀螺仪-激光雷达三位一体定位方法。码盘计算机器人行走距离,陀螺仪给出机器人当前姿态角,激光雷达用于辅助定位。

关键词:全向轮;码盘;陀螺仪;激光雷达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6-0078-02

在各大比赛中,轮式机器人车轮一般都选用全向轮。基于全向轮的底盘定位大多是码盘定位。机器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有平动,也有转动,仅靠码盘来定位存在很大的误差,定位和姿态角计算也比较困难。因此,本文提供一种新式的定位方法。

1 码盘-编码器

码盘其实是一种全向轮,可以实现任意方向上的行走。编码器主要用于测量机器人走过的路程和当前的速度。综合考虑,我们选增量式编码器。增量式编码器每转一圈会输出

固定的脉冲,脉冲数由光栅的分辨率和倍频决定,可以实现多圈无限累加计数。

2 陀螺仪

用高速回转体的动量矩敏感壳体相对惯性空间绕正交

于自转轴的一个或两个轴的角运动检测装置称为陀螺仪。主要用于检测角位移和角速度,具有很高的灵敏度。陀螺仪存在误差,所以使用前需要校正。陀螺仪的线性误差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测出。即把陀螺仪放在旋转平台上一定角度,观测其返回的值,判断是否有误差。若有误差,则可以多次测量进行线性补偿。

3 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工作原理: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激光束),然后将接收到的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目标回波)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作适当处理后,就可获得目标的有关信息,如目标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参数,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利用激光雷达的这个原理,可以用它发出激光束扫射场地上固定位置的物体,通过返回来的激光束来测量机器人到固定位置物体距离,从而得出机器人在场地上的坐标。

4 定位算法

本定位方案采用双码盘-陀螺仪-激光雷达三位一体定位

方式。两个码盘安装在相互垂直的两个方向上,用于测量机器人沿这两个方向的位移。陀螺仪用于测量机器人行走时的角位移。由于码盘长距离行走存在较大的误差,当机器人到达预定位置附近(主要是码盘定位不准)时,激光雷达用于辅助定位。在程序中设定采样周期是5ms,每5ms读取一次码盘和陀螺仪数据。因为5ms内机器位移和角度变化量很小,可以近似用直线来处理。

如图1所示,两个码盘相互垂直放置,设码盘1的线速度为V1,码盘中心与自身坐标系X轴的方向夹角为α;设码盘2的线速度为V2,与码盘1的夹角为β;自转的角速度为w;θ为自身坐标系和世界坐标系的夹角,θ=机器人初始角+陀螺仪测得转过角度。L1、L2分别为码盘1、2到自身坐标系中心的距离。则(V1,V2,w)T与(VX,VY,ω)T关系见式(1)。

(1)

(2)

以机器人初始点中心0为参考点建立世界坐标系X0Y,取广义坐标为q=()T,其中(x,y)是机器人中心O在世界坐标系中的坐标。则世界坐标系和机器人自身坐标系之间关系见式(2)。由(1)、(2)

式得:

(3)

每5ms读取一次码盘脉冲数和陀螺仪数据,得出码盘速度V1、V2和机器人角速度ω,得出机器人在世界坐标系下的速度(),得出机器人在世界坐标系下的位移增量。把每次采样的位移增量加起来就可以得出机器人的世界坐标。

由于码盘定位不是特别准确,因此在机器人到达码盘行走预定位置时,激光雷达通过扫描场地周围物体来获知机器人的具体位置,反馈给控制器,控制器调整机器人坐标,使机器人移动到达正确位置。

5 结语

目前使用单码盘定位精度比较低,而且行走比较难控制,难以完成复杂路线的行走。码盘-陀螺仪-激光雷达定位方式可以到达较高的精度,而且能够实现复杂路线的行走。同时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陀螺仪存在漂移,使得定位有时不是很准。因此在使用陀螺仪时应该特别注意这点。

参考文献

[1] 宋永瑞.移动机器人及其自主化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 曹其新,张蕾.轮式自主移动机器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3] 程宝山.万向轮定位技术[J].机器人应用与技术,2009.

[4] 王立权.机器人创新设计与制作[M].北京:清华大学

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唐松(1992―),男,江西宜春人,武汉大学学生,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总结

移动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分为以下三种: (1)导航技术 导航技术是移动机器人的一项核心技术之一[3,4]"它是指移动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和自身状态,实现在有障碍的环境中面向目标的自主运动"目前,移动机器人主要的导航方式包括:磁导航,惯性导航,视觉导航等"其中,视觉导航15一7]通过摄像头对障碍物和路标信息拍摄,获取图像信息,然后对图像信息进行探测和识别实现导航"它具有信号探测范围广,获取信息完整等优点,是移动机器人导航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而基于非结构化环境视觉导航是移动机器人导航的研究重点。 (2)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技术是移动机器人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18,9]"信息融合是指将多个传感器所提供的环境信息进行集成处理,形成对外部环境的统一表示"它融合了信息的互补性,信息的冗余性,信息的实时性和信息的低成本性"因而能比较完整地,精确地反映环境特征,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保证了机器人系统快速性,准确性和稳定性"目前移动机器人的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加权平均法,卡尔曼滤波,贝叶斯估计,D-S证据理论推理,产生规则,模糊逻辑,人工神经网络等"例如文献[10]介绍了名为Xavier的机器人,在机器人上装有多种传感器,如激光探测器!声纳、车轮编码器和彩色摄像机等,该机器人具有很高的自主导航能力。 (3)机器人控制器作为机器人的核心部分,机器人控制器是影响机器人性能的关键部分之一"目前,国内外机器人小车的控制系统的核心处理器,己经由MCS-51、80C196等8位、16位微控制器为主,逐渐演变为DSP、高性能32位微控制器为核心构成"由于模块化系统具有良好的前景,开发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模块化、标准化机器人控制器也成为当前机器人控制器的一个研究热点"近几年,日本!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都在开发具有开放式结构的机器人控制器,如日本安川公司基于PC开发的具有开放式结构!网络功能的机器人控制器"我国863计划智能机器人主题也已对这方面的研究立项 视觉导航技术分类 机器人视觉被认为是机器人重要的感觉能力,机器人视觉系统正如人的眼睛一样,是机器人感知局部环境的重要“器官”,同时依此感知的环境信息实现对机器人的导航。机器人视觉信息主要指二维彩色CCD摄像机信息,在有些系统中还包括三维激光雷达采集的信息。视觉信息能否正确、实时地处理直接关系到机器人行驶速度、路径跟踪以及对障碍物的避碰,对系统的实时性和鲁棒性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视觉信息处理技术是移动机器人研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之一。

跳舞机器人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任务书 ( 2015 级) 目录 摘要------------------------------------------------------4 引言------------------------------------------------------5 任务书-----------------------------------------------------6 第一章 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概况------------------------------------7 第二章机器人的总体设计解剖 1.1资料的收集与阐述-----------------------------------------7 1.2机器人工作原理简介 1.总体设计剖------------------------------------------------8 2.伺服电机的剖析--------------------------------------------9 第三章机器人总体设计综述 ---------------------------------12 1、1设计课题的阐述-----------------------------------------12 1、2单片机的选择-------------------------------------------12 1、3主控板部分简介-----------------------------------------12 第四章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方案与部分简介 1、1设计方案-----------------------------------------------13 1、2各部分功能及原理简介-----------------------------------13 第五章机器人的原理图设计、仿真及电路板制作 1、1机器人的原理图设计-------------------------------------15 1、2电源部分-----------------------------------------------16 1、3稳压电源部分-------------------------------------------16 1、5接口电路部分-------------------------------------------17 1、6单片机最小系统和ISP在线编程---------------------------18 1、9电路板制作---------------------------------------------18 第六章机器人电路板的调试与结论

《机器人技术》课程报告5000字——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综述(室内)

XXXX科技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 2019-2020学年《机器人技术》课程报告 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综述(室内) 指导教师:XXX 学生姓名:XXX 班级: 学号: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目录 0引言 (2) 1 定位技术 (3) 1.1航迹推算定位 (3) 1.2地图匹配定位 (4) 1.3基于信标的定位 (5) 1.4基于概率方法的定位技术 (5) 2结论以及展望 (7) 3参考文献 (8)

0引言 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会碰到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我(机器人)现在何处? (2)我要往何处走? (3)我如何到达该处?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其导航系统总的定位及其跟踪问题,第二、三个是导航系统的路径规划问题。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的任务就是解决上面的第一个问题。 定位问题是移动机器人领域内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最开始只是基于记录机器人运动的内部传感器进行航位推算,后来利用各种外部传感器,通过对环境特征的观测计算机器人相对于整个环境的位置和方向。直到今天,形成了融合内、外部传感器的机器人定位方法。 现有的移动机器人定位传感器种类很多,主要分为两种:基于机器人内部所用的传感器,如里程计、陀螺、罗盘、摄像头、激光雷达等和基于机器人外部所用的传感器,如摄像头、激光雷达,超声波。而大多数的移动机器人安装了不只一种用于定位的传感器。不同的传感器组合,采用不同的定位手段,都可以被移动机器人用来定位。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室内定位作为机器人研究领域中最基本的问题已被广泛研究。GPS以其卓越的性能已经成为移动机器人室外定位导航普遍采用的定位系统,但当移动机器人被放置在室内环境时,GPS是不合适的。一方面,室内定位一般要求更高的定位精度(cm级);另一方面,GPS定位系统对室内的覆盖效果并不好。至今为止,还没有一种通用的室内定位系统,因此,人们研究了各种各样的室内定位方法。本文将简单介绍自主移动机器人的室内定位方法,主要包括航迹推算定位、地图匹配定位、基于信标的定位和概率估算定位。 图0.1 移动机器人

翻译-全向轮移动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

全向轮移动机器人的设计和控制 050308225 Alex.Wang 摘要 这篇论文介绍一个全向移动机器人作为教育学习。由于它的全向轮设计,这种机器人拥有有各个方向移动的能力。这篇论文主要提供了一些关于常用的和特殊的车轮设计,以及全向轮机械设计方面和电子控制方法:远程控制、自动导航寻迹和自动控制的方法。 1、引言 移动机器人在工业和技术方面应用的重要性正在日益的增加,在无人监控值守、检查作业、运输运送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个更加紧俏的市场是移动娱乐机器人的开发。 作为一个全自动的移动机器人,其中一个主要的应用需求是它的空间移动能力,同时能够避免障碍物并且发现去下一站的路径。为了能实现这种任务,能够引导机器人移动的功能如定位、导航必须为机器人提供他当前位置信息,这就意味着,它要借助于多个传感器,外部的状态参考和算法。 为实现移动机器人能够在狭窄的区域移动并且避开障碍物,必须具备良好的移动性能并得到正确而巧妙的引导,这些能力主要取决于车轮的设计。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正在持续不断的进行,以改善移动机器人系统的自动导航能力。 本篇论文介绍一种全方向的移动机器人作为教育之用。采用特殊的Mecanum轮设计,使这种机器人拥有全部方向的移动能力。论文目前提供一些关于传统的和特殊的车轮设计、机械结构设计以及电路和控制方法、远程遥控、线性跟踪(LINE FOLLOW)、自动控制方面的信息。由于这种机器人的移动能力和它各种控制方法的多样选择性,本章中讨论的机器人可以作为一个非常有趣的教育性平台。这篇论文是一项在Robotics Laboratory of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Faculty, ”Gh. Asachi” Iasi理工大学研究成果的总结报告。

基于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机器人定位导航系统实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27807145.html, 基于机器人操作系统的机器人定位导航系统实现 作者:姜楚乔孙焜范光宇张鹏飞 来源:《科学大众》2019年第09期 摘 ; 要:轮式机器人的定位导航技术是当前业界的研究热点。目前,大多机器人是在室内进行工作,定位导航是保证机器人能在室内正常工作的关键技术之一。文章采用当前流行的机器人操作系统,通过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对环境进行扫描,并基于扫描点云数据匹配实现室内定位和导航,通过ROS和程序实现结果验证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定位导航效果。 关键词:轮式机器人;机器人操作系统;激光雷达;SLAM;最短路径 自1959年世界第一台机器人诞生至今,机器人在市场上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从最初大型工厂的工业机器人,到现今走入千家万户的扫地机器人,机器人越来越贴近人类的日常生活。在众多种类的机器人中,轮式机器人占有较大份额。2014—2019年的全球機器人市场规 模平均增长率约为12.3%,在机器人市场结构中,服务机器人占比约为1/3。在我国,由于国家对公共基础建设投资力度强,所以服务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尤为显著。2019年,我国服务机 器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2亿美元,高于全球服务机器人市场增速[1]。 在服务机器人的开发中,为达到自由移动、服务于多数人的目的,大多采用轮式机器人,且多属于室内服务机器人。场景多用于仓库搬运、室内引导、室内物品采集传递等。为保证机器人在一定空间内可以顺利地完成各项工作,机器人的精准定位和导航成为研究轮式机器人首要攻克难点。 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t Operating System,ROS)是当前流行的机器人开发环境平台,该平台采用分布式架构,集成了底层驱动程序管理、程序发行包管理、程序间传递消息、硬件描述等相关服务[2]。由于该操作系统是开源操作系统,采用分布式架构,可扩展性高,因而可 单独设计每个运行程序,同时运行程序又具有松散耦合性。因此,自2010年正式发布以来,ROS操作系统受到众多机器人开发者的喜爱。 目前,机器人主要采用激光雷达作为定位导航的主要硬件,常见的激光雷达主要采用斜射式激光三角测距技术,雷达通过激光器扫描周围物体,当扫描到目标检测物体时,激光会发生反射和散射,反射光线经过接收器的透镜汇聚为光斑,光斑成像在感光耦合组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的位置传感器上,机器人能更快速、精确地建图。当目标物体移动时,雷达内部嵌入式芯片,通过接收到的角度信息和距离信息,结合光斑的移动来计算目标物体的移动。

仿生机器人浅谈

仿生机器人浅谈 02320902 20090440 于苏显众所周知,自然界中的生物以其多彩多姿的形态!灵巧机敏的动作活跃于自然界,这中其人类灵巧的双手和可以直立行走的双足是最具灵活特性的。而非人生物的许多机能又是人类无法比拟的,如柔软的象鼻子,可以在任意管道中爬行的蛇,小巧的昆虫等。因此,自然界生物的运动行为和某些机能已成为机器人学者进行机器人设计!实现其灵活控制的思考源泉,导致各类仿生机器人不断涌现,仿生机器人就是模仿自然界中生物的外部形状或某些机能的机器人系统。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对仿生机械(器)的研究,都是多方面的,也就是既要发展模仿人的机器人,又要发展模仿其他生物的机械(器)。机器人未问世之前,人们除研究制造自动偶人外,对机械动物非常感兴趣,如传说诸葛亮制造木牛流马,现代计算机先驱巴贝吉设计的鸡与羊玩具,法国著名工程师鲍堪松制造的凫水的铁鸭子等,都非常有名。几年前,科技工作者为圣地亚哥市动物园制造电子机器鸟,它能模仿母兀鹰,准时给小兀鹰喂食;日本和俄罗斯制造了一种电子机器蟹,能进行深海控测,采集岩样,捕捉海底生物,进行海下电焊等作业。美国研制出一条名叫查理的机器金枪鱼,长1.32米,由2843个零件组成。通过摆动躯体和尾巴,能像真的鱼一样游动,速度为7.2千米/小时。可以利用它在海下连续工作数个月,由它测绘海洋地图和检测水下污染,也可以用它来拍摄生物,因为它模仿金枪鱼惟妙惟肖。 仿生机器人主要分为仿人类肢体机器人和仿非人生物机器人。仿人类肢体又可以分为仿人手臂和双足。仿非人的主要分为宏型和微型。仿人手臂型主要是研

究其自由度和多自由度的关节型机器人操作臂!多指灵巧手及手臂和灵巧手的组合。仿人双足型主要是研究双足步行机器人机构。宏型仿非人生物机器人主要是研究多足步行机器人(四足,六足,八足),蛇形机器人、水下鱼形机器人等,其体积结构较大。微型仿非人生物机器人主要是研究各类昆虫型机器人,如仿尺蠖虫行进方式的爬行机器人、微型机器狗、蟋蟀微机器人、蟑螂微机器人、蝗虫微机器人等。仿生机器人的主要特点:一是多为冗余自由度或超冗余自由度的机器人,机构复杂;二是其驱动方式有些不同于常规的关节型机器人,采用绳索或人造肌肉驱动。 仿生式体系结构的思想原理:从本质上来讲,慎思式智能、反应式智能以及分布式智能,都是对生物控制逻辑和推理方式的一种借鉴和仿生,但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和需求目的的局限,它们都只是从某一个角度和方向对生物智能的一种片面的、局部的模仿。本文的仿生式体系结构就是以前述的生物控制逻辑和行为推理为基础,充分借鉴基于慎思式智能、反应式智能和分布式智能等三种体系结构思想的优点与不足之处,针对目前机器人特别是未知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在控制体系结构方面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提出一种具有适应行为与进化能力的新的控制思想与理念。 借鉴分布式智能的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引人社会式行为控制层; 借鉴生物的自适应性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实现本代内的由慎思式行为层到反射式行为层的学习; 借鉴生物的自进化性思想,在控制体系结构中实现多代间的由反射式行为层向本能式行为层的进化(或退化)。 所以,仿生式体系结构共有四个行为控制层组成,即本能式行为控制层、反

机器人定位技术详解

机器人定位技术介绍 前言 随着传感技术、智能技术和计算技术等的不断提高,智能移动机器人一定 能够在生产和生活中扮演人的角色。那么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主要涉及到 哪些呢?经总结目前移动机器人主要有这5大定位技术。 移动机器人超声波导航定位技术 超声波导航定位的工作原理也与激光和红外类似,通常是由超声波传感器的发射探头发射出超声波,超声波在介质中遇到障碍物而返回到接收装置。 通过接收自身发射的超声波反射信号,根据超声波发出及回波接收时间差及传播速度,计算出传播距离S,就能得到障碍物到机器人的距离,即有公式:S=Tv/2式中,T—超声波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v—超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波速。 当然,也有不少移动机器人导航定位技术中用到的是分开的发射和接收装置,在环境地图中布置多个接收装置,而在移动机器人上安装发射探头。 在移动机器人的导航定位中,因为超声波传感器自身的缺陷,如:镜面反射、有限的波束角等,给充分获得周边环境信息造成了困难,因此,通常采用多传感器组成的超声波传感系统,建立相应的环境模型,通过串行通信把传感器采集到的信息传递给移动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再根据采集的信号和建立的数学模型采取一定的算法进行对应数据处理便可以得到机器人的位置环境信息。 由于超声波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廉、采集信息速率快、距离分辨率高等优点,长期以来被广泛地应用到移动机器人的导航定位中。而且它采集环境信息时不需要复杂的图像配备技术,因此测距速度快、实时性好。 同时,超声波传感器也不易受到如天气条件、环境光照及障碍物阴影、表面

粗糙度等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超声波进行导航定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各种移动机器人的感知系统中。 移动机器人视觉导航定位技术 在视觉导航定位系统中,目前国内外应用较多的是基于局部视觉的在机器人中安装车载摄像机的导航方式。在这种导航方式中,控制设备和传感装置装载在机器人车体上,图像识别、路径规划等高层决策都由车载控制计算机完成。 视觉导航定位系统主要包括:摄像机(或CCD图像传感器)、视频信号数字化设备、基于DSP的快速信号处理器、计算机及其外设等。现在有很多机器人系统采用CCD图像传感器,其基本元件是一行硅成像元素,在一个衬底上配置光敏元件和电荷转移器件,通过电荷的依次转移,将多个像素的视频信号分时、顺序地取出来,如面阵CCD传感器采集的图像的分辨率可以从 32×32到1024×1024像素等。 视觉导航定位系统的工作原理简单说来就是对机器人周边的环境进行光学处理,先用摄像头进行图像信息采集,将采集的信息进行压缩,然后将它反馈到一个由神经网络和统计学方法构成的学习子系统,再由学习子系统将采集到的图像信息和机器人的实际位置联系起来,完成机器人的自主导航定位功能。 GPS全球定位系统 如今,在智能机器人的导航定位技术应用中,一般采用伪距差分动态定位法,用基准接收机和动态接收机共同观测4颗GPS卫星,按照一定的算法即可求出某时某刻机器人的三维位置坐标。差分动态定位消除了星钟误差,对于在距离基准站1000km的用户,可以消除星钟误差和对流层引起的误差,因而可以显着提高动态定位精度。 但是因为在移动导航中,移动GPS接收机定位精度受到卫星信号状况和道路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时钟误差、传播误差、接收机噪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单纯利用GPS导航存在定位精度比较低、可靠性不高的问题,所以在机器人的导航应用中通常还辅以磁罗盘、光码盘和GPS的数据进行导

浅谈智能机器人教学及竞赛训练方法

我的智能机器人教学及竞赛训练心得 我校是2003年3月引进机器人,尝试进行机器人兴趣小组教学,至今已经开展有8年,在这8年时间里我校在机器人竞赛教学方面积累了比较多的经验。 机器人活动对学校来说属于一个较大投入的项目,想大范围的开展机器人教学对学校来说存在一定的压力,因此只能是选拔一部分有能力有兴趣的学生参与,先形成点,然后带动面再进行选修教学,针对参与学生就存在一定的选拔机制,这决定着如何培训如何选拔最好的学生参加活动,下面是我培训、选拔学生、参赛的整个流程: 有部分同学 自然淘汰退 出,参加其他 兴趣小组或 者是研究性 学习团队

自2009年以来新疆实行新课程改革,响应学校的政策,机器人小组也尽量向新课程模式靠拢,相继开设了机器人校本选修课、机器人研究性学习小组,这样做就可以将机器人课程纳入到学校正常教学的序列中,保证了机器人教学的学时,为机器人教学的开展建立了基本保障。 在机器人竞赛训练中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侧重: 注重学生个人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现今这个社会越来越注重于个人的自学能力,通过C 语言到机器人知识的自主学习,学生们认识到学习不能仅仅在课堂上学习,还应在课余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进行学习,这作为他们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迅速的在他们其他学科的学习中体现出来。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他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作为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特点,找到他们的长处,给他们创造可以挑战困难的环境,感受制作机器人的失败和成功,学生在自己制作机器人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困难,这并不是坏事,这是他们成功的基石,只有通过这些困难和曲折,他们才能真正体验在自主学习中带来的快乐。 注重团队精神的培养,通过机器人竞赛的教学,越来越让同学们知道团队是多么重要,团队可以给他们带来快乐,带来灵感,能让他们充分体验到团队精神为他们机器人竞赛带来的益处。这个团队应该是个互相竞争的团队,也是个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团队,努力营造一个团队学习的氛围,让学生在团队的氛围中愉快地探索、学习。在大的团队下,每个项目应该也有两个或者是两个以上的小组,这样小组之间可以经常比赛切磋,随时都可以发现有哪些不足,不断取得进步。在小组中不能光强调小组内的团结协作,更要强调小组和小组之间乃至不同竞赛小组之间的一种默契。在整个团队中一定要有一个具有凝聚力的同学,能够把大家都团结起来。这位同学必须有很坚强的毅力,遇到困难不会轻易放弃,能够坚持下去;善于分析对手的特点,学习别人的长处,带领同队同学不断前进;同时能够用他的行为感化别人带动别人,这是团队的精神所在。 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器人制作需要学生们的创新意识,需要他们踊跃进行创新,进行大胆的创新,只有这样自己制作的机器人才能独特于别人的,也才能比别人的机器人强。在这项中,我校的学生在每届的机器人大赛中都有突出的表现,我校学生曾将鼠夹改造后用于足球机器人的足球弹射,曾将建筑材料废料用于灭火机器人的传感器制作,曾自己到华菱市场寻找自己机器人能用的材料,这些都无不体现着学生主动创新主动制作的能力和愿望。 注重自信心的培养,机器人竞赛的机器人如果全是学生自己亲手做的,那么他对自己的机器人了如指掌,这样他自己的信心就比较足,而且遇到弱队和强队知道分析,攻其弱点,这本身就是一种自信心的培养。在机器人竞赛队伍里的学生有可能是在其他学科成绩不是很优秀的,但经过机器人兴趣活动的洗礼后,学生的自信心增强,然后学习成绩就会稳步提升,当然这要建立在学生对本活动具有较浓厚的兴趣,并参与了一些竞赛活动。 注重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现今社会不缺精通理论的人,但奇缺能把理论给实践化的人,我机器人竞赛活动提倡学生利用自己手头的工具进行设计并进行制作,将自的想法付诸于实践制作,进而进行理论验证。在机器人队伍中一旦有这样一位同学善于设计,那么其他同学也会争相设计,做出各式各样的创新设计,然后同学们互相再进行交流,再进行修改,作出的设计就比较完美了。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我相信进入社会将会对他的事业有较大帮助,对社会也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注重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整个选拔的流程中,也是我培养学生兴趣的流程,直到最后剩下的几个同学是真正能参与机器人竞赛的同学。使用这种筛选法,可以少去很多麻烦,如关系户、能力不行的等等都会给荡涤出去的,留下的全部是精英。 注重纪律要求的培养,因为在制作机器人方面需要遵守很多规范和规则,这就要从学生平时的为人处事出发,如严格要求每天的考勤,严格要求每天完成的任务并进行考核,如有

全向轮小车的数学原理

全向轮小车的数学原理 对于场地坐标系的速度Vx,Vy推导到三个轮子的速度一共有两个矩阵公式就能解决。 第一个公式,场地坐标系速度Vx,Vy,W转换到机器人坐标系速度vx,vy,w公式: 角theta是机器人坐标系的x轴正方向与场地坐标系y轴正方向的夹角,最终theta所带值为与陀螺仪偏航角有关的一个变量。 这个公式推导一下也是很方便的,无论定位系统如何安装,这个公式不会变的!!!第二个公式,这个公式需要你人为的推导一下。我举一个典型例子: 1,机器人坐标系与机械结构关系如图(x轴与2号轮平行)

将vx,vy分别分解到轮子方向速度,规定的轮子正方向如白色箭头所示。计算v1:

v1=vx’+vy’+wL;(L为三轮底盘中心到轮中心的距离) v1=-vx*cos(60)-vy*sin(60)+w*L; 明显v2=vx+w*L; 另外将计算v3:

v3=vx’+vy’+w*L;(L为三轮底盘中心到轮中心的距离) 即v3=-vx*cos(60)+vy*sin(60)+w*L; 注意,分解速度的时候一定朝着规定的轮子正方向分解!!! 所以,第二个矩阵诞生了!基本上问题就得到解决了。 将第一个矩阵带入第二个矩阵问题得解,之后可以通过三角公式进行化简。便于我以后方便调试,我就当记笔记把后面的步骤写下来吧! 将第一个矩阵带入后得到下列方程:

计算得: 看到这些公式觉得亲切吗?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sin(A-B)=sin(A)*cos(B)-cos(A)*sin(B); cos(A-B)=cos(A)*cos(B)+sin(A)*sin(B); 利用它们化简得: 其他情况都这样推导就行,第一个矩阵不会改变,我们只需手演算即可。 在我们的算法实现中,不考虑小车车身坐标系与地面坐标系之间的夹角θ,因此只需把θ看作0即可。 下边三行代码即为以上算法在项目中的具体实现,见ps2.c文件。其中joy_left_pwm,joy_right_pwm和joy_aux_left_pwm分别代表三个电机接口的PWM电压输出。 joy_left_pwm是底层控制板左侧电机接口输出,joy_right_pwm是底层控制板右侧电机接口输出,joy_aux_left_pwm是顶层左侧电机接口输出。 Ps2手柄在红灯模式下,psx_buf[7]是左侧摇杆X方向模拟值输出,用来控制X 方向速度。psx_buf[8]是左侧摇杆Y方向模拟值输出,用来控制Y方向速度。psx_buf[5]是右侧摇杆X方向模拟值输出,用来控制小车旋转。PS2手柄具体协议和示例程序,参见相应文档。 joy_left_pwm=-(psx_buf[7]-0x7F)/2-(0x7F-psx_buf[8])*0.866+(psx_buf[5] -0x7f)*0.4; joy_right_pwm=psx_buf[7]-0x7F+(psx_buf[5]-0x7f)*0.4;

机器人定位技术

机器人定位技术 摘要:定位是确定机器人在其工作环境中所处位置的过程。本文根据定位方式和传感器的不同,把定位技术分为四大类,即航迹推算、信号灯定位、基于地图的定位、基于视觉的定位,并给出了各类定位技术的主体思想及其中的关键技术。并详细分析了了基于视觉的定位和航迹推演的定位方法。具有较高的参高价值。 关键词:移动机器人;传感器;定位技术;视觉; Abstract: positioning is to identify the robot in the process of the location in the work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 depending on the positioning method and the sensor, the positioning technology is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namely dead reckoning, the orientation of light, based on the map, based on visual positioning, and provides all kinds of the main idea of positioning technology, and the key technology.And detailed analysis of positioning method based on visual orientation and track is deduced.With higher and higher value. Key words: mobile robot,The sensor,location technology,Visual 引言 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会碰到并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1)我(机器人)现在何处?(2)我要往何处走?(3)我如何到达该处?其中第一个问题是其导航系统总的定位及其跟踪问题,第二、三个是导航系统的路径规划问题。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的任务就是解决上面的第一个问题。

三轮全向机器人原理及matlab仿真

计算机辅助设计报告 三轮全向移动机器人 运动控制仿真 9004 余杨广 9019 沈阳 9031 陈斌 人员分工: 余杨广:总体负责,系统理解及控制器设计,PPT制作,后期报告审查及修改 陈斌:PPT制作,报告撰写 沈阳:资料收集,辅助其余两人完成任务

目录 一、............................................................. 实验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实验原理..............................................错误!未定义书签。 控制对象——三轮全向机器人..........................错误!未定义书签。 控制系统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实验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机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建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Simulink模块搭建................................错误!未定义书签。 无刷直流电机仿真模型的验证........................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动学模型............................................错误!未定义书签。 物理建模..........................................错误!未定义书签。 Simulink模块搭建................................错误!未定义书签。 路径规划.............................................错误!未定义书签。 . 传感器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控制器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电机控制器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运动控制器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观测器...............................................错误!未定义书签。 四、结果验收..............................................错误!未定义书签。 x轴方向的误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y轴方向的误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进方向偏角.......................................错误!未定义书签。 速度误差.............................................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附录(路径规划函数)..................................错误!未定义书签。

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控制

移动机器人的自主导航控制 一、研究的背景 移动机器人是一个集环境感知、动态决策与规划、行为控制与执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了传感器技术、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电子工程、自动化控制工程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是目前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机器人性能不断地完善,移动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大为扩展,不仅在工业、农业、国防、医疗、服务等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排雷、搜捕、救援、辐射和空间领域等有害与危险场合都得到很好的应用。因此,移动机器人技术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 在自主式移动机器人相关技术的研究中,导航技术是其研究核心,同时也是移动机器人实现智能化及完全自主的关键技术。导航是指移动机器人通过传感器感知环境信息和自身状态,实现在有障碍的环境中面向目标的自主运动。导航主要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l)通过移动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获取环境信息;(2)用一定的算法对所获信息进行处理并构建环境地图;(3)根据地图实现移动机器人的路径规划及运动控制。 二、相关技术 移动机器人定位是指确定机器人在工作环境中相对于全局坐标的位置,是移动机器人导航的基本环节。定位方法根据机器人工作环境的复杂性、配备传感器种类和数量等方面的不同而采用多种方法。主要方法有惯性定位、标记定位、GPS定位、基于地图的定位等,它们都不同程度地适用于各种不同的环境,括室内和室外环境,结构化环境与非结构化环境。 惯性定位是在移动机器人的车轮上装有光电编码器,通过对车轮转动的记录来粗略地确定移动机器人位置。该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由于车轮与地面存在打滑现象,生的累积误差随路径的增加而增大,导致定位误差的逐渐累积,从而引起更大的差。 标记定位法是在移动机器人工作的环境里人为地设置一些坐标已知的标记,超声波发射器、激光反射板等,通过机器人的传感器系统对标记的探测来确定机器人在全局地图中的位置坐标。三角测量法是标记定位中常用的方法,机器人在同一点探测到三个陆标,并通过三角几何运算,由此可确定机器人在工作环境中的坐标。标记定位是移动机器人定位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其可获得较高的定位精度且计量小,但是在实际应用中需要对环境作一些改造,添加相应的标记,不太符合真正意义的自主导航。 GPS定位是利用环绕地球的24颗卫星,准确计算使用者所在位置的庞大卫星网 定位系统。GPS定位技术应用已经非常广泛,除了最初的军事领域外,在民用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因为在移动导航中,移动GPS接收机定位精度受到卫 星信号状况和道路环境的影响,同时还受到时钟误差、传播误差、接收机噪声

浅谈小学机器人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浅谈小学机器人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内容摘要]机器人,我们现在都已经比较熟悉了,她作为信息技术学科的一个拓展平台已经得到各方面的认可:让机器人走进课堂,走向每一位学生,让更多的孩子了解机器人,培养孩子综合能力和信息素养。然而,当我们看到机器人这个特殊的课堂教学平台的亮丽风景的同时,我们还在思考:机器人课堂教学中到底要教什么采用怎么样的教学模式与策略学生才会感兴趣对机器人教学成效又该怎样评价本文就以这样的思路,谈谈我对机器人课堂教学实践策略的思考。 [关键词] 机器人课堂教学实践策略 随着机器人课堂教学活动的不断推进,实践中的我们都遇到类似的困惑: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很高很高,可是在短短几堂课的教学实践之后,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热情似乎大打折扣,到底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种变化,怎样才能让机器人课堂“活”起来,让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机器人学习中的各种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地做到活学活用。 一、找准机器人教与学的支点:机器人课堂教学到底要教什么 1.机器人课堂教学需要准确定位 首先,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所讲的机器人不是一门学科,他不是大学所学的机器人学科“下放”到我们中小学的学习中来。 其次,我们必须明确我们开展机 器人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 生对机器人研究的兴趣,同时培养学

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今,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真正的研究性学习才能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的效率,而我们的机器人的学习属于真正的研究性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得到多元的乐趣体验,与生活息息相关。 因此,我觉得我们的机器人课堂教学的核心应该是:程序设计初步知识,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协作、创新的多元智能。 2.认清机器人课堂教学对教师提出的要求 作为机器人课堂教学实践的我们自身需要做好各项准备,这也是对我们参与机器人课堂教学实践所提出的具体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机器人课堂实践对我们的要求很高,主要体现在:1.有一定的耐心。2.有一定的动手能力。3.有一定的电子技能技术。4.有一定的程序编写能力。5.有一定的创造欲望。6.有一定的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激情。 由于机器人的教学还是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都还在不断了解,也都在“摸石头过河”,我们自身的准备工作,对自身所提出的要求,做得踏实一点,要求严格一些,在教学中就可以做到游刃有余。 二、瞅准机器人教与学的时机:什么时候开始教学机器人 机器人的学习需要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基础,包括学生对问题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影响机器人学习的积极性。 曾经也有学者提出“程序设计教学越早越好”但我个人认为也不能太早。必须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跟学校信息技术教学整体协同,不过我们可以在早期的机器人课堂教学采用实体机器人,进行搭建研究学习,简单介绍相关机械原理,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浅谈全向轮机器人三位一体定位方法

浅谈全向轮机器人三位一体定位方法 摘要:在亚太机器人国内选拔赛中,各大高校制作的机器人都是全向轮机器人,基于全向轮定位使用最多的是码盘定位。但码盘行走存在误差,适合于短距离的移动。对于长距离的行走,误差比较大。因此,文章提供一种新式的定位方法,即码盘-陀螺仪-激光雷达三位一体定位方法。码盘计算机器人行走距离,陀螺仪给出机器人当前姿态角,激光雷达用于辅助定位。 关键词:全向轮;码盘;陀螺仪;激光雷达 中图分类号:TP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4)16-0078-02 在各大比赛中,轮式机器人车轮一般都选用全向轮。基于全向轮的底盘定位大多是码盘定位。机器人在行走的过程中有平动,也有转动,仅靠码盘来定位存在很大的误差,定位和姿态角计算也比较困难。因此,本文提供一种新式的定位方法。 1 码盘-编码器 码盘其实是一种全向轮,可以实现任意方向上的行走。编码器主要用于测量机器人走过的路程和当前的速度。综合考虑,我们选增量式编码器。增量式编码器每转一圈会输出

固定的脉冲,脉冲数由光栅的分辨率和倍频决定,可以实现多圈无限累加计数。 2 陀螺仪 用高速回转体的动量矩敏感壳体相对惯性空间绕正交 于自转轴的一个或两个轴的角运动检测装置称为陀螺仪。主要用于检测角位移和角速度,具有很高的灵敏度。陀螺仪存在误差,所以使用前需要校正。陀螺仪的线性误差可以通过实验测量测出。即把陀螺仪放在旋转平台上一定角度,观测其返回的值,判断是否有误差。若有误差,则可以多次测量进行线性补偿。 3 激光雷达 激光雷达是以发射激光束探测目标的位置、速度等特征量的雷达系统。工作原理:向目标发射探测信号(激光束),然后将接收到的从目标反射回来的信号(目标回波)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作适当处理后,就可获得目标的有关信息,如目标距离、方位、高度、速度、姿态、甚至形状等参数,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利用激光雷达的这个原理,可以用它发出激光束扫射场地上固定位置的物体,通过返回来的激光束来测量机器人到固定位置物体距离,从而得出机器人在场地上的坐标。 4 定位算法 本定位方案采用双码盘-陀螺仪-激光雷达三位一体定位

基于激光雷达的移动机器人定位与导航技术 --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目录 第一章绪论 (3) 1.1引言 (3) 1.2移动机器人的定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3) 1.2.1移动机器人的定义 (3) 1.2.2移动机器人的主要研究内容 (4) 1.3本文研究课题与内容安排 (5) 1.3.1研究课题 (5) 1.3.2内容安排 (6) 第二章移动机器人导航技术概述 (8) 2.1移动机器人工作环境表示方法 (8) 2.1.1几何地图 (8) 2.1.2拓扑地图 (10) 2.2移动机器人定位技术 (11) 2.2.1相对定位技术 (11) 2.2.2绝对定位技术 (12) 2.3移动机器人路径规划方法 (13) 2.3.1Dijkstra和A*图搜索算法 (13) 2.3.2人工势场法 (13) 2.3.3调和函数势场法 (14) 2.3.4回归神经网络法(RNN) (15) 第三章基于线段关系的扫描匹配定位 (17) 3.1环境描述 (17) 3.2定位传感器 (19) 3.3直线段提取................................................................................. . (20) 3.3.1LRF数据点分段 (20) 3.3.2直线拟合 (21) 3.3.3直线斜率计算 (21) 3.4线段关系(LSR)匹配 (23) 3.4.1判据选取 (23) 3.4.2递进式对应性计算 (25) 3.4.3距离关系比较的分离与合并 (26) 3.4.4最佳匹配搜索 (28) 3.4.5位姿计算 (29) 3.5实验及结果分析 (29) 第四章基于已知地图的路径规划 (32) 4.1基于A*算法的拓扑地图规划 (33) 4.1.1拓扑地图的表示 (33) 4.1.2A*算法 (34) 4.2基于回归神经网络(RNN)的栅格规划算法 (36) 4.2.1栅格环境的RNN表示 (36)

机器人设计

《机器人技术》讨论 ——机器人设计 姓名:毛振卿田宇杜家正吉书靖 讨论组的每人贡献:毛振卿15% 田宇40% 杜家正30% 吉书靖15% 指导教师:李艳文 2017年9月

目录 1 机器人系统的设计方法 (1) 1.1 机器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 1.1.1机器人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1) 1.1.2控制系统设计优先于机械结构设计(理论设计优先于实际设计)原 则 (1) 1.2机器人系统设计的阶段 (1) 1.2.1总体方案设计 (1) 1.2.2详细设计 (1) 1.2.3制造、安装、调试和编写设计文档 (3) 2 机器人系统的表达方法 (3) 2.1 位姿描述 (3) 2.2 运动轨迹 (3) 3 应用举例 (3) 3.1设计目的和任务 (3) 3.2机器人系统所在工作环境 (4) 3.3机器人系统的工作要求 (4) 3.4机器人的自由度及运动范围 (5) 3.4.1. 初步分析 (5) 3.4.2. 仔细分析 (5) 3.4.3. 确定技术参数 (5) 3.5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5) 3.6驱动方式的选择 (6) 3.7机械部分设计 (7) 3.7.1. 采用关节型操作机 (7) 3.7.2. 腰部结构设计 (7) 3.7.3. 臂部结构设计 (7) 3.7.4. 腕部结构设计 (7) 3.7.5. 传动部分 (7)

摘要:机器人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完整机电一体化系统,是一个包括机械结构、控制系统、传感器等的整体。对于机器人这样一个结合了机械、电子、控制的系统,在设计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机器人的整体性、整体功能和整体参数,然后再对局部细节进行设计。 前言:本报告研究了机器人系统的设计方法,需要考虑的各方面因素,从总体到细节,以及对于机器人系统的表达方式。最后给出了理论在实际方面的应用案例。 1机器人系统的设计方法 1.1机器人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1.1机器人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1)机器人系统任何一个部件或者子模块的设计都会对机器人的整体功能和性能产生重要的影响。 (2)机器人的工作环境对机器人的整体设计也有较大影响。如果机器人用在宇宙空间的环境里,那么无论是机械结构设计还是控制系统都要考虑温度的变化、重力的影响或者电磁干扰强度等;若机器人工作在颠簸的环境,那么机械结构及控制系统的整体抗振则是设计时要注意的;若机器人用于医疗领域,则对机器人的噪声污染有着严格的要求。 1.1.2控制系统设计优先于机械结构设计(理论设计优先于实际设计)原则 设计机器人之初,首先考虑的是机器人要实现的功能,然后根据功能要求来设计机器人的性能参数。控制系统的设计更多的是对现有资源的整合和集成,总体方案设计完成之后,先确定控制系统的基本方案,在进行理论推导及实验仿真等验证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后,根据控制硬件的尺寸才能进行机械结构设计。 这一设计原则的缺点是机械设计部分放在最后,机械加工周期影响了机器人的总体研制速度,总体设计周期比较长。 1.2机器人系统设计的阶段 机器人系统的设计一般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 1.2.1总体方案设计 首先明确机器人的设计目的,根据设计目的确定机器人的功能要求。 然后由功能要求设计者就可以明确机器人的设计参数。设计参数对机器人而言是表征设计方案的关键物理参数,其可以表示为机器人的各个子模块组件。讲设计参数以集合的方式表示则可以表述为总体的设计方案。 最后是进行方案比较,在初步提出的若干方案中通过对工艺生产、技术和价值分析之后选择最佳方案。 1.2.2详细设计 在总体方案确定之后,根据控制系统设计优先于机械结构设计原则,首先要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