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休克
什么是文化休克?

什么是文化休克?*导读:文化休克是指一个人在进入自己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中的时候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可能是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是恐惧等,这种感觉会随着日子的推移逐渐发生变化,严重的可能会导致心理或者是生理方面的疾病,最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病甚至自杀,比较轻的也可能产生沮丧、焦虑等症状。
……文化休克是指因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之后产生的例如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是恐惧等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随着时日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甚至是自杀。
文化休克的表现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表现:会出现由于不断调整心理状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出现疲惫的感觉;由于失去了在旧环境中的地位、朋友等而出现失落感;由于在新环境中不能接受新的文化成员或者是被新环境中的成员拒之门外造成的不适应感;在新环境中由于对于自身期望以及感情、认同方面出现混乱,造成极大的疲惫感与不适应感;在察觉到新的文化差异后出现的惊奇、沮丧等感觉;还会出现由于新环境的差异导致的对新文化的无能为力的感觉,挫败感等。
文化休克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蜜月阶段、沮丧阶段、恢复调整阶段、适应阶段四个阶段。
文化休克的人群可以划分为:旅游者,短期出访的商人、官员以及外交官,留学生、长期在外工作人员,移民与政治避难者,这些人群按照接触不熟悉文化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产生的文化休克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往往时间越长文化休克的感觉持续的会越久一些,直至完全适应。
总而言之,一个人从一个环境来到一个具有差异很大的文化差异的环境中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大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可以根据文化差异的大小以及个人的调节能力有所差别,但是不管是轻重都会发生一段时间的调整,有的甚至是终生不能融入新的环境,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文化休克

蜜月阶段 沮丧(或敌意) 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失望、失落、回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对象
旅游者
时间
短暂
外部条件
心理反应
有各种“保 情绪高涨 护” 短期出访的 几天到几个 优越 有不适应的 商人、政府 星期 地方但冲击 不大 官员、外交 官 留学生、长 至少一两年 复杂、困难 不适应的情 多 况常出现 期在外工作 人员 问题最多, 心理压力特 移民和政治 长期 避难者 别大
措施
社会环境
我们无法改变
自我调适
• 首先,对待文化休克的心理困难不能采取 绝对化的态度,更不可用消极的方法处理, 要明白跨文化交际中并不要求某一方放弃 自己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只是要求在交 际中尽量理解对方,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 方面尽可能一致,以求得与对方更好的交 流与沟通。而关于生活方式与生活习惯的 不适,则是相对容易解决得多了,俗话说 “入乡随俗”,饮食等问题的不适随着时 间的推移,人们会逐渐适应。
三 文化休克的阶段
• “文化休克”大体经历四个阶段:蜜月阶段 (Honeymoon Phase)、沮丧(或敌意)阶 段(Anxiety or Rejection Phase)、恢复调 整阶段(Regression and Adjustment Phase)和适应阶段(Acceptance and Adaptation Phase)
• 第二,要认识到文化休克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具有 两面性,既要克服其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也应 该认识到,走过了文化休克的这段时期之后,会 更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的环境。 • 第三,要能正视和尊重不同文化的地狱性和差异 性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积极反思文化的共同 性与民族性,积极寻找两种文化的结合点。
文化休克是什么

文化休克是指因为进入不熟悉的文化环境之后产生的例如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是恐惧等心理体验,这种心理体验会随着时日的推移不断发生变化,严重的可能会导致精神疾病甚至是自杀。
文化休克的表现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种表现:会出现由于不断调整心理状态适应新的文化环境从而出现疲惫的感觉;由于失去了在旧环境中的地位、朋友等而出现失落感;由于在新环境中不能接受新的文化成员或者是被新环境中的成员拒之门外造成的不适应感;在新环境中由于对于自身期望以及感情、认同方面出现混乱,造成极大的疲惫感与不适应感;在察觉到新的文化差异后出现的惊奇、沮丧等感觉;还会出现由于新环境的差异导致的对新文化的无能为力的感觉,挫败感等。
文化休克的阶段划分:可以分为蜜月阶段、沮丧阶段、恢复调整阶段、适应阶段四个阶段。
文化休克的.人群可以划分为:旅游者,短期出访的商人、官员以及外交官,留学生、长期在外工作人员,移民与政治避难者,这些人群按照接触不熟悉文化的时间长短不一,所产生的文化休克的感觉也会有所不同,往往时间越长文化休克的感觉持续的会越久一些,直至完全适应。
总而言之,一个人从一个环境来到一个具有差异很大的文化差异的环境中的时候,会产生非常大的不适应感,这种不适应的感觉可以根据文化差异的大小以及个人的调节能力有所差别,但是不管是轻重都会发生一段时间的调整,有的甚至是终生不能融入新的环境,这个时候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题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题一、定义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是指个体或群体在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由于无法适应新的文化习俗、价值观、行为方式等,而产生的心理和生理上的不适应、困惑、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和反应。
二、原因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在于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和适应能力。
这可能是由于缺乏对目标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或者是因为原有的文化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与目标文化存在较大的差异。
三、症状文化休克的症状可能因人而异,但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情绪波动、易怒、抑郁、焦虑、孤独感、失落感、思乡等。
在生理上,可能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疲劳等症状。
四、影响文化休克可能会对个体或群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降低生活和工作效率。
如果不能及时适应新的文化环境,还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影响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五、应对方法应对文化休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积极心态:认识到文化休克是一种正常现象,保持积极心态是应对的关键。
2.学习目标文化:了解和认识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行为方式等,有助于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
3.寻求支持: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保持联系,寻求支持和帮助。
参加文化交流活动,结交新朋友。
4.放松身心:学会放松身心的方法,如冥想、瑜伽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
5.寻求专业帮助:如果症状严重,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
六、预防措施预防文化休克的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前了解目标文化:在前往新的文化环境之前,提前了解目标文化的习俗、价值观、行为方式等,做好心理准备。
2.提高适应能力:通过学习和实践,提高个体或群体的适应能力。
这包括学习语言、了解当地文化习俗、提高沟通技巧等。
3.保持积极心态: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保持积极心态,不轻易放弃和抱怨。
学会欣赏和尊重目标文化的特点。
4.寻求帮助和支持:在遇到困难时,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
与当地人交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
七、文化适应过程文化适应过程是指个体或群体在面对新的文化环境时,逐渐适应和融入的过程。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摘要】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当个体遭遇文化差异时,会产生一种困惑和焦虑感,导致文化冲突和障碍。
文化休克的表现形式包括语言障碍、行为误解、价值观冲突等。
其原因主要在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性和认知偏差。
文化休克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如社交问题、情绪失调等,因此需要及时处理和应对。
处理方式可以通过适应和学习来缓解文化休克,而应对策略则包括提高文化敏感度、开放心态和多角度思考等。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只有加强跨文化理解和沟通才能有效减少文化冲突和障碍。
【关键词】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困境、表现形式、原因、影响、处理方式、应对策略、结论。
1. 引言1.1 文化休克现象的定义文化休克现象是指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由于个人或集体对新文化环境的无法适应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冲突和困惑状态。
在跨文化交际中,当个体无法理解、接受或适应目标文化的价值观、习俗、行为规范等,就容易出现文化休克的现象。
文化休克并非一种短暂的心理状态,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可能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文化休克现象常常导致个体感到孤独、沮丧、困惑、无力应对新文化环境带来的挑战。
个体可能会出现情绪波动大、自我认同感模糊、社交能力下降等问题。
文化休克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可能影响到个体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
了解文化休克的定义及其发生的原因对于有效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挑战至关重要。
只有通过增加对不同文化间差异的认识,加强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减少文化休克带来的负面影响。
的内容到此结束。
1.2 文化差异引发的困境文化差异引发的困境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不同国家或地区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这种差异会导致交流双方在沟通中产生误解和冲突。
某些文化中的言行举止可能在另一种文化中被视为不礼貌或无礼,从而引发不必要的矛盾和错误理解。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护理学导论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护理学导论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交流和交往越来越频繁。
在这个过程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也变得越来越明显。
文化休克作为一种现象,经常出现在跨文化交流中。
在护理学中,文化休克同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本文将从护理学的角度,对文化休克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文化休克的定义文化休克可以理解为在跨文化交流中,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个人产生一种失落、困惑、不适应等情感反应,从而影响个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文化休克是一种文化适应的过程,是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种困惑和不适应。
当一个人进入一个新的文化环境时,他需要适应新的文化规则、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这个适应过程就是文化休克。
二、文化休克的表现文化休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感反应:在文化休克的过程中,个人会感到失落、困惑、不适应等情感反应。
2.行为方式:在新的文化环境中,个人的行为方式可能会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人可能会放弃自己的一些习惯和行为方式,而采用新的行为方式。
3.语言和沟通:在新的文化环境中,语言和沟通方式也可能会发生改变。
由于文化差异,可能会出现语言障碍和沟通困难。
4.身体反应:在文化休克的过程中,个人的身体也可能会产生一些反应。
例如,失眠、食欲不振、头痛等。
三、文化休克的原因文化休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
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信仰、行为方式、礼仪等都可能会导致文化休克。
2.个人差异:个人的背景、经验、性格等也会影响文化休克的程度。
不同的人在面对文化差异时,会有不同的反应。
3.环境因素:文化休克的程度也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
例如,一个人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可能会感到更加失落和困惑。
四、护理学中的文化休克在护理学中,文化休克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在护理实践中,护士经常需要面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患者。
如果护士不能理解和适应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就可能会导致护理不当和护理失败。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名词解释
文化休克是指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心理和情感上的不适应和困惑。
当一个人或一个群体置身于与其原有文化完全不同的环境中时,可能会出现文化休克的症状。
这种症状可能包括困惑、焦虑、疲劳、抑郁、自卑、孤独等。
文化休克是由于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信仰、习俗、传统、行为方式等差异而产生的。
当人们遇到与自己原有文化观念相抵触的情况时,可能会感到困惑和不安。
例如,一个从东方社会来到西方社会的人可能会感到不适应,因为他们可能无法理解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竞争等价值观。
同样,一个从农村来到城市的人也可能会经历文化休克,因为城市的生活方式和社交规范与农村有很大的差异。
文化休克不仅仅是个人层面的问题,也可能发生在群体之间的冲突中。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冲突可能会导致政治、经济乃至战争的爆发。
例如,由于文化休克,不同宗教信仰的群体可能会发生冲突,导致暴力和战争的发生。
为了克服文化休克,人们可以通过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来适应新环境。
在学习新的文化时,人们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的观念和习俗。
同时,人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以享受异国文化带来的新鲜体验,并通过与当地人的交流建立起新的社交网络。
此外,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组织也可以提供支持和资源,帮助人们克服文化休克的困扰。
总之,文化休克是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心理和情感上的困惑和
不适应。
它不仅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幸福感,也可能引发群体之间的冲突。
适应新文化的关键是学习和理解其他文化,尊重差异,并保持开放的心态。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现象【摘要】文化休克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现象,由于文化差异引发的冲突导致个体产生不适感。
语言障碍常常是文化休克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语言是文化的核心,造成沟通困难。
礼仪习惯的不同也可能导致文化休克,如不同的用餐习惯或打招呼方式。
价值观念的冲突往往会引发文化休克,如对待家庭、爱情以及权威的看法。
心理压力也是文化休克产生的原因之一,个体难以适应新环境带来的压力。
加强文化交流、尊重他人文化差异、提高文化适应能力是减少文化休克发生的有效策略。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更深入了解文化休克的表现及应对方法。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休克是可以通过相互理解和尊重来化解的。
【关键词】文化休克现象,跨文化交际,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礼仪习惯,价值观念,心理压力,案例分析,文化交流,文化对策略。
1. 引言1.1 文化休克现象的定义文化休克现象是指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礼仪习惯、价值观念等因素引发的一种心理不适感和困惑感。
当个体置身于与自身文化背景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往往会面临种种挑战和困扰,从而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不仅会影响个体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还可能导致交际效果的不佳,甚至影响工作和生活的正常开展。
文化休克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跨文化交际的失败往往源于文化间的差异,各自的文化体系、行为准则、认知模式的不同会使得交流双方产生误解和矛盾,从而导致文化休克的发生。
了解文化休克现象的定义及其成因,对于有效应对和解决跨文化交际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对文化休克现象的深入理解,有助于提升个体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与融合。
1.2 文化差异引发的文化休克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常见的引发文化休克的原因之一。
每个国家、地区甚至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习惯和礼仪规范。
当不同文化相遇时,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人们可能产生误解、认知偏差或情感冲突,从而导致文化休克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休克的表现
1、由于不断进行必要的心理调整而引起的疲惫; 2、由于失去朋友、地位、职业和财产而引起的失落感; 3、不能接受属于新文化的成员或者被这些成员拒之门外; 4、在角色、对于角色的期望、价值观念、感情和自我认同方
面感受到的混乱; 5、在察觉到文化差异后感到的惊奇、焦虑甚至厌恶和气愤; 6、由于不能对付新环境而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
文化休克的阶段
1.Oberg(1960)四阶段说:
蜜月期(honey moon stage):其特征为着迷、兴 高采烈和乐观。由于积极预期和乐观,个体在这 个阶段情绪高涨,对所看到的文化差异持一种积 极态度
敌意期(hostile stage):由于现实与期望的差距 带来失落、遇到挫折和不尽如人意之处,个体对 东道国有一定的敌意和偏见。
文化休克
案例:在德国的中国留学生
故事一:炼狱的日子
一个女留学生,到德国已经四年,但很不适应, 要不是为了不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望,早就想 回国算了。
在德国基本上是学校和宿舍两点一线,几乎没 有娱乐,也很少找人聊天,包括中国的学生。由于 靠勤工俭学挣学费,因此生活很清苦,连吃个红薯 都是一件很奢侈的事(20元一公斤)。
蜜月阶段
新鲜、兴奋、乐 观
沮丧(或敌意) 失望、失落、回
阶段
避、焦虑、沮丧
恢复调整阶段 适应阶段
解开疑团、熟悉 了解
沮丧焦虑消失, 和平相处,融洽
“文化休克”的变化过程一般呈“U”型 曲线。
3.W形曲线(Gullahorn,1963;Trifonovitch, 1977) 在U形曲线之外,把重新回国的适应也包含在
跨文化的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文化振颤、文
化碰撞、文化认识到文化认同或否认的过程。
高
个
体
认
知
水
平
震
感颤
知
低
不熟悉
认
同
认
或
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否
碰
认
撞
个体认知过程
跨文化场 熟悉
跨文化认知障碍 不当解释 不当归类 不当定式
跨文化反衬与跨文化指认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管理首先是对文化的识 别。所谓文化识别,也叫文化指认,是把自身文 化作为参照系去衡量其他文化的特征;
随着时间推移,个体的适应程度会增加这个假设 受到质疑。学者们都同意跨文化适应是一个过程, 主流的观点是“累积——渐进型”:即适应是累积 的、渐进的,随着个体不断与东道国环境互动, 会越来越适应。
但是,根据文化融入策略理论,累积——渐 进型只能描述融合型和同化型,把边缘型和隔离 型排除在外。
旅居者有多种情况。
短期出访的 几天到几个 优越 商人、政府 星期 官员、外交 官
有不适应的 地方但冲击 不大
留学生、长 至少一两年 复杂、困难 不适应的情
期在外工作
多
况常出现
人员
移民和政治 长期 避难者
问题最多, 心理压力特 别大
传统解释
文化休克的原因
家庭
朋友
失去了某种东西
地位 气候 食物 娱乐方式等
新的理论
负面事件 理论
故事三:不和中国人交往的中国人
开始的时候,都是和中国留学生住在一 起,说中国话,吃中国菜。后来我觉得这 样和国内没有两样,于是我搬了出来和德 国人住在一起,再也没有回到原来的圈子。 我很喜欢别人把我当作德国人来交往。
跨文化认知
跨文化认知是个体对其他文化信息的收 集整合、评价和接受的过程。由于个体已 有的认知结构决定了个体对外界信息的选 择和加工方式,因此也决定了他对其他文 化的态度偏好,从而成为跨文化冲突产生 的个体基础。
故事二:如鱼得水的日子
一个在德留学的男学生,开始的时候一句德 语也不会,后来他到附近的一个敬老院照老人们 说话,渐渐地语言不是问题,并且也认识了一些 朋友,也包括中国留学生。
现在除了上课,每周花一个下午到敬老院去 看老人,花两个下午到国际难民组织去做志愿者, 每周有一天做助教,同时经常参加留学生组织的 活动,他很喜欢在德国的生活。
重新回归适应
回归适应(reentry adaptation)是指旅居者重新 回国后在生活、工作和学习各方面的调整和适应。
之所以会有重新回归适应: 一是跨文化适应改变了人们。 二是所在地区发生了变化 三是回归者对回归休克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
对象
时间
外部条件 心理反应
旅游者
短暂
有各种“保 情绪高涨 护”
文化融入的策略
是否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
是
否
是
否
接是
触
异 族
否
文
化
?
融合 隔离
同化 边缘化
文化适应方法示意图
“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
概念:美国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奥伯格)
于1960年首次提出,用于概括种种跨文化不适应 现象。 “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 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 深度焦虑症 。”
社会支持 价值分歧论 减少论
负面事件理论:认为从一个地方(文化 环境)到另一个地方(文化环境)会带来 许多负面影响的事件,这些负面影响的事 件会引起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负面影响 愈大,时间愈长,所引起的疾病愈严重。
其中,更加全面地描述了随时间变化,旅居者对 新文化环境的满意度和态度。
旅居者满意度
高
中
低 开始
中期
回归
旅居时间
虽然从理论和经验上看,这些不同阶段的模型
有一定的意义,但是目前还没有强有力的实证研
究结果去证明这一点。主要原因可能有:
旅居者个体差异,并不是所有的人在开始阶段 都是乐观的、热情的。
在东道国的生活经历并不一定能让人们的适应 性增加。只有在有好感的前提下,随着接触的 增加和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积极感受才会增加
所谓文化反衬是指文化特征上的对照,通过 对照指出其差异性和共同性。
文化融入的概念
文化融入(acculturation):当拥有不 同文化群体中的个体和其他文化有持续的 第一手接触时所出现的现象,其结果是原 来的个体和群体的文化模式都有变化。
文化融入具有以下特点:
1.与异文化直接并且第一手接触 2.接触必须持续一段时间 3.两种文化相互影响 盲目融入、强加融入、民主融入 4.文化接触带来变化
恢复期(recovery stage):个体的东道国语言知 识和技能都有提高,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力提高, 对新文化环境适应能力提高,个体重新从积极方 面看待周围事物。
适应期(adjustment stage):适应程度增加,焦 虑的情绪基本消失,了解、接受并享受新的社会 规范和习俗,和环境有和谐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