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方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帮助学生学习诗歌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
(2)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复杂情感。
2、教学难点(1)领会“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深刻含义。
(2)掌握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字词含义和诗句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和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送别友人的场景,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送别的音乐,如《送别》,营造出离别的氛围。
(2)提问学生:“同学们,在生活中你们有没有经历过送别?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回忆并分享自己的送别经历,从而引出课题《芙蓉楼送辛渐》。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昌龄的生平,重点突出他在边塞诗和送别诗方面的成就。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王昌龄被贬江宁丞时,辛渐是他的好友,此次辛渐要前往洛阳,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写下了这首诗。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诗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并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2)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诗句“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意思是:迷蒙的烟雨,连夜洒遍吴地江天;清晨送走你,孤对楚山离愁无限。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烟雨迷蒙的江景图,烘托出了离别的凄凉氛围。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透过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资料,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透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述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透过诗题你明白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到达“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
)2.学生谈感受。
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能够帮忙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文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了解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2)领悟友谊、离别的主题,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和背诵。
2. 诗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会。
3. 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难点1. 诗中重点词语的解释和运用。
2. 诗文意境的感悟和情感的传达。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文的朗读录音、相关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芙蓉楼送辛渐》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文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诗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诗文,解释重点词语。
(2)学生合作探讨,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了解背景(1)教师介绍唐代诗人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体会诗文的思想内涵。
4. 感悟意境(1)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文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体会诗文的美好情感。
5. 朗读背诵(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学生练习朗读,逐渐达到背诵的要求。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理解和背诵。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友谊和离别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将《芙蓉楼送辛渐》与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如《别董大》。
(2)学生分析不同诗人的送别情感和表现手法,提高鉴赏能力。
2. 创意表达(1)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送别诗,表达友谊和离别的情感。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优秀6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整首诗的意境和其中包含的情感。
(3)欣赏并感受送别诗的不同风格2、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联想的方法体会古诗意境的方法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发学生从小立志做品质高洁的人。
二、教学重点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教学难点从“楚山”孤峙,“一片冰心在玉壶“中体会到诗人表现出来的坚强品质。
四、课前交流今天看到这么多的同学与我一同学习,感到非常高兴。
你们班一共有多少同学?……差不多是我们班的2倍了,真好,我喜欢大班上课热烈的气氛。
哦,忘了自我介绍,我姓郑,郑成功的郑。
名玉琴,玉是美玉的玉,琴是古琴的琴。
你能介绍一下自己吗?真好,我宣布,从现在开始,我又结识了()位新朋友。
你们愿意与我交朋友吗?好,那就请朋友们与我一同进入这“古韵流香“的课堂吧。
五、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看到“古韵“二字,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说得没错,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流香溢彩,举世闻名。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感受一下古诗的迷人魅力。
(二)读诗题(出示2:课题)我们一起来来读诗题:芙蓉楼送辛渐师:读诗先读题,你从诗题中了解到哪些信息?或者,引发了哪些疑问呢?预设:1、地点2、送别诗3、送辛渐师板书课题疑:1芙蓉楼在哪里2辛渐和王昌龄是什么关系?辛渐要去哪里?(注释)点击相关链接,提供给学生学习资料那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读诗人(三)读诗人(出示3:诗人)教师导语:那么王昌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诗人先请同学们把自己预习所得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关于王昌龄的资料师:同学出示资料用一句话说说从这段文字中了解到关于王昌龄的哪些信息1,一生坎坷2很重感情3广交朋友4才华横溢(四)品读诗文,入境入情。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初读诗文,初步感知⒈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⒉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⒊多种形式朗读。
二、自主交流,理解诗意⒈自主理解字义:寒雨:寒冷的雨。
连江:满江。
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平明:清晨。
客:指辛渐。
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孤:独自,孤单一人。
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
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
比喻人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⒉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
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
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三、品读诗文,赏析感悟⒈品读前两句诗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⒉品读后两句诗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背景。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提高自己的文学分析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验作者的离别情感,培养对友情的珍视。
学生能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和人生哲理。
学生能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
三、教学准备3.1 教具准备:课文《芙蓉楼送辛渐》的文本。
与诗歌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写作纸张和文具。
3.2 教师准备:教师应事先熟悉《芙蓉楼送辛渐》的诗意和背景。
教师应准备相关的文学知识和修辞手法进行分析。
四、教学过程4.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兴趣。
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作者王昌龄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4.2 朗读与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芙蓉楼送辛渐》,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4 应用与创作: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自己的创作活动。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创作提示或题目,帮助学生发挥想象力。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背诵与默写:教师检查学生对《芙蓉楼送辛渐》的背诵和默写情况。
5.2 学生分析与讨论:教师观察学生在分析诗歌时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教师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合作能力。
5.3 学生创作与展示:教师评价学生的创作内容、语言表达和创意运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品展示,让其他同学欣赏和评价。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
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
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古诗的吟诵、品味、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让学生徜徉在诗中,习得方法,拓展延伸,架起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3.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诗,感悟不同的送别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2.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王昌龄》(学生介绍诗人作品及生平事迹)(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古诗的学习做铺垫。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并有效进行整合。
)一、激情导入,释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人物、地点)(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1. 指名读。
(师生评价)2. 男女生读。
3. 齐读。
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汇报交流:雨、江、楚山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
⑵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
“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3.情感态与价值观度
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
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时间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2.揭题: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
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送”是送别的意思。
“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
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 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誉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另一首为“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说的是头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辛渐饯别时的情景。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读准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多种形式朗读。
三、小组合作,理解诗意
1小组讨论:
2.小组汇报: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品读前两句诗
⑴请大家默读前两行,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的?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⑵“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
)“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是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
)
⑶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
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
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2品读后两句诗
⑴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
(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
⑵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
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
即高洁清廉。
)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诗人想用他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
白无瑕)
3.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
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
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
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布置作业
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课外积累几首送别诗背一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