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记忆再认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短时记忆,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更是我们处理信息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短时记忆实验。
实验一:数字串记忆我们首先选择了数字串作为短时记忆实验的刺激材料。
研究参与者被要求记住一个长度为6的数字串,然后在听到提示音后回忆出记忆的数字串。
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提示音和时间间隔,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显示,在没有提示音的情况下,参与者平均只能记住2个数字;而当添加提示音后,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明显提升,平均可记住4个数字。
此外,我们发现,时间间隔对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有显著影响。
当时间间隔较短时,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更好;而当时间间隔较长时,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明显下降。
实验二:图像记忆为了探究视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图像记忆实验。
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不同的图像,然后在一定时间后回忆出尽可能多的图像。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的图像数量与数字串实验结果相似,平均在3个到4个之间。
然而,与数字串实验不同的是,图像记忆的能力似乎受到图像的复杂度和抽象性的影响。
较为简单和具体的图像更容易被参与者记住,而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图像则难以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三:干扰对短时记忆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许多干扰,如嘈杂的环境声音、他人的谈话等。
为了了解干扰对短时记忆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干扰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在记住数字串或图像的同时,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
结果表明,干扰对短时记忆的损害程度取决于干扰的类型和强度。
嘈杂的环境声音干扰了参与者的数字串记忆,而视觉干扰对图像记忆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一结果凸显了干扰对短时记忆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创造一个安静和无干扰的环境来帮助记忆。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短时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我们发现,提示音和时间间隔对数字串记忆有显著影响,简单具体的图像更易于记忆,而干扰则对短时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短时记忆实验

实验程序
把被试分为两组,都是学过英语的。如果 没学过英语的人做被试,实验材料另换。
把每个被试的正确回忆数填入表6—7中
2.在计算记亿广度后对默写过的数字 体还能回忆起来吗?为了解全班被试数字 记忆广度的个体差异,试说明其可能的
实验五 两种识记方法的比较
演示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现象2g回忆 法比较两种识记的不同效果。
器材
幻灯机;能控制每张幻灯片呈现的时间 为2秒,幻灯片每张上有一个数字和一个 汉字。
指导语
1.将全班同学按座位分成左右两组.两组人数 相等。
2.检查“无意义音节—数字”对的记忆保持 量
(1)请第二组被试再学“无意义音节—数字” 对。指示语同第一组。但须将“汉一英词”对 改“无意义音节—数字”对。
(2)实验程序和记录方法同前面“1”中的“(2)、 (3)”。须注意,两组被试学会的标准要相同, 学会后与再学开始的时间间隔也要相同。
结果统计与分析
3.用实验结果画图并说明延迟再现对短 时记忆的影响,从而验证短时记忆中信息 储存的时间。
思考与讨论
1.本实验结果是否与前人有关实验结果 一致?如有差异,试分析原因。
2.为什么在识记和再现之间要被试倒 背数字?
3.为什么本实验允许被试再现的时间 都是15秒?
实验二 短时记忆容量 目的
验证短时记忆的容量;学习用再现法和 再认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容量。
实验程序
(2)第一遏将10个汉一英单词对依次呈现一 遍。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参与者在七秒钟内记忆单词的能力,了解其短时记忆的能力表现。
同时,还探讨了不同颜色和长度的单词对短时记忆的影响。
2. 实验方法2.1 参与者本次实验共有50位参与者,其中25位为女性,25位为男性。
参与者的年龄范围在20岁至30岁之间,都是来自某个大学的学生。
2.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倒计时器、白板和白板笔。
实验中所用的单词为单音节的英文单词,包括短词和长词,其中长词长度在单词间隔一致的情况下略有不同,以及黑色、白色和红色三种颜色的单词。
2.3 实验程序实验包括两个任务。
在第一个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记忆屏幕上出现的单词。
在每个任务中,单词的颜色和长度都是随机的。
每一轮实验过程如下:•在屏幕上显示单词和一个倒计时器;•参与者在七秒钟内记忆单词;•倒计时结束后,屏幕消失,参与者在白板上写下他们记得的单词;•参与者回答完后,重复以上步骤5次,每次显示的单词为不同的单词。
在第二个任务中,与第一个任务的步骤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需要在白板上将每个显示的单词按字母顺序排序。
每个任务的长度为5个回合,每个回合包含一个随机序列的单词,并且每个任务之间有3分钟的休息时间。
2.4 数据处理对于每个参与者,在每个任务完成后,记录他们记得的单词种类和数量。
然后,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所有参与者的平均表现。
3. 实验结果3.1 记忆单词的数量参与者在不同任务中记忆的单词数量如下表所示:任务单词数量随机长度单词7.4随机颜色单词 6.9随机长度排序 6.1随机颜色排序 5.9以上数据表明,在随机长度单词任务中,参与者记忆单词的数量最多,平均为7.4个;随机长度排序任务中,参与者记忆单词的数量最少,平均为6.1个。
这表明,在单词长度随机的情况下,参与者的短时记忆能力更好。
3.2 颜色和长度对记忆能力的影响下表显示了在不同颜色和长度的单词中参与者记忆的单词数量的平均值。
短时记忆(图形再认)

2.4.2.2下面将要呈现的图片中,有你刚才看过的,也有没有看过的。请你使用1号反应盒,在图片出现后作出判断。若认为是看过的,请按“+”号键,未看过的请按“-”号键。实验要做很多次。按反应盒上任意键实验就继续。
2.4.3实验结束,数据被自动保存。实验者可直接查看结果,也可换被试继续实验以后在主界面“数据”菜单中查看。
可知不同实验材料的保持量存在明显不同同时对两种实验材料的保持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具体图形和词的保持量明显优于抽象图像的保持量其原因可能在于被试对于具体图形和词的记忆更敏感而抽象图形更容易使被试产生错误记忆
短时记忆
(张研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10150201班 1051020145号)
摘要:本实验对山西师大心理系10级41名学生进行短时记忆测试,本实验采用图形再认的方法来研究短时记忆。用保持量和正确回忆百分数来反映短时记忆的能力。公式是: 保持量=(正确再认数-错误再认数)/总数×100%,结果显示:具体图形的短时记忆效果要好于抽象图形。
Abstract:The experiment of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in 10grade41 students were Short-Term Memory Test, the experimental use of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s to study the Short-Term Memory. Maintain and correct recall percentages to reflect the short-Term Memory capacity. The formula is: Keep = ( Number of Correct Recognition of False Recognition Number) / Total Number of X 100%, the results showed: the specific pattern of Short-Term Memory effect is better than the abstract graphics.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一、引言短时记忆是指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保持少量信息的记忆能力。
对于短时记忆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认知过程和信息处理机制。
本实验旨在探究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以及短时记忆的特点和规律。
二、实验目的1、测量被试的短时记忆容量。
2、研究不同材料类型(如数字、字母、词语等)对短时记忆的影响。
3、分析干扰因素(如噪音、情绪等)对短时记忆效果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一)被试选取了_____名年龄在_____岁之间的大学生作为被试,他们均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无认知障碍或精神疾病史。
(二)实验材料1、数字序列:由 3 位到 9 位的随机数字组成。
2、字母序列:由 3 个到 9 个随机字母组成。
3、词语序列:选取常见的、熟悉度较高的双字词,组成 3 个到 9 个词语的序列。
(三)实验设计采用 3×3 因子设计,自变量为材料类型(数字、字母、词语)和序列长度(短、中、长),因变量为被试正确回忆的数量。
(四)实验流程1、被试进入安静的实验室,坐在舒适的椅子上,面对电脑屏幕。
2、实验开始时,屏幕上会呈现一个指导语,告知被试本次实验的任务和要求。
3、首先呈现材料类型(如数字序列),然后按照序列长度依次呈现相应的序列,每个序列呈现时间为 2 秒,间隔 1 秒。
4、呈现结束后,被试需要在 10 秒内尽可能多地回忆并写下所看到的内容。
5、每种材料类型和序列长度进行 3 次测试,测试顺序随机。
(五)干扰因素控制实验过程中保持实验室安静,温度适宜,避免外界干扰。
同时,在实验前告知被试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紧张和焦虑情绪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四、实验结果(一)不同材料类型的短时记忆容量1、数字序列:平均正确回忆数量为_____。
2、字母序列:平均正确回忆数量为_____。
3、词语序列:平均正确回忆数量为_____。
通过方差分析发现,材料类型对短时记忆容量有显著影响(F(2,_____)=_____,p < 005)。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是人类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记忆方式,指的是对
信息的短暂记忆能力。
短时记忆能力的高低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我进行了一次
简单的实验。
实验方法:
1. 在计算机屏幕上随机显示10个数字,每个数字持续1秒钟。
2. 停顿5秒钟,让测试者尽量记住这些数字。
3. 屏幕上出现一个文本框,测试者需要在文本框中按顺序输入
刚才显示的数字。
4. 记录测试者正确输入的数字的数量。
实验结果:
我分别邀请了10名年龄、性别、学历相似的被试者进行本实验。
经过统计,平均正确输入的数字数量为6.5个,最高者和最低者分别正确输入了8个和4个数字。
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者们在记忆这10个数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它们的短时记忆能力。
平均正确输入的数字数量在6~7个之间,没有表现出特别突出的高水平或低水平。
而最好和最差的表现则分别高达8个和低达4个数字,这也说明了个体之间短时记忆能力的差异性。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测试者的短时记忆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有一些体现出相对较差的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结果仅仅是一个样本的数据,不能代表整个人类的短时记忆水平。
结语:
短时记忆是人类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认知方式,而短时记
忆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
本实验结果表明,我们需要注重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大学生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大学生的短时记忆实验摘要:此次实验,主要是为了大学生的短时记忆特点及发展。
被试选择为随机抽选的各院大一、大二的学生100名,男女比例对等。
实验中使用识记故事、相关图片、一组顺背(3~9位数)数字及一组倒背(2~8位数)数字,分别采用逻辑故事识记、图片自由回忆和数字广度三种实验方法。
导言:在人类记忆的多存储模式中,短时记忆(或短期记忆)(short-term memory,简称STM)是介于瞬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之间的一种记忆。
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时把短时记忆称作工作记忆(巴德利和希契于1974年提出),他们认为,工作记忆是暂时保持和加工信息的一个系统。
认知心理学中,有两种说明短时记忆遗忘原因的理论。
一个理论认为,遗忘之所以发生,是由于没有去复述记忆的材料,即消退理论;一个理论认为,遗忘的原因是由于对其他材料的记忆或对其他作业的操作干扰了对材料的记忆,因而造成遗忘,即干扰理论。
李特曼实验证明,短时记忆的遗忘主要因为干扰造成的,这种干扰分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
这次的实验就是想根据前人的研究和假设分析一下大学生的短时记忆特点,其中尤其是遗忘的情况分析。
假设在短时记忆方面,男生比女生记忆更好,遗忘更慢;其中干扰对遗忘造成的影响更大,而前摄抑制是关键干扰原因。
方法:1.实验材料识记故事、相关图片、一组顺背(3~9位数)数字、一组倒背(2~8位数)数字、电脑2.参与者被试选择为随机抽选的各院大一、大二的学生100名,男女比例对等,并且对实验情况事前不知情,要求在全部做完之前不许相互通告。
主试对实验要求熟悉,操作熟练,和被试不认识,实验操作时严谨。
3.实验设计3.1逻辑故事识记从随机抽取的两篇文章中各截取两段100字左右的短文,刻制成音频,用电脑放送,并立刻录下被试的复述内容。
检查完其他项目后,再要求被试复述一遍,并录音,以比较大学生的即时记忆与延时记忆的差别,遗忘的程度。
3.2图片自由回忆四套图片,每套12张。
每套都是不同类型的内容,如,人物像、植物像、动物像、车辆像等。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持续时间,并验证串行效应的存在。
实验设计:实验采用随机呈现数字串的形式,要求被试在听到数字串后,按照记忆的顺序回答出来。
实验过程:1.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台电脑或录音设备,录制一系列数字,每个数字之间间隔1秒。
2. 实验指导:向被试解释实验的目的和过程,并告知他们将会听到一系列数字,在听完后需要按顺序回答出数字的序列。
3. 实验操作:按照被试的意愿,选择合适的数量的数字串进行呈现。
每个数字串的长度为3个、5个、7个或10个数字,每种长度的串呈现次数均为5次,共计20组数字串。
每次数字串的呈现间隔为1分钟。
4. 记录数据:记录被试在每组数字串呈现后按照顺序回答出的数字序列,并记录错误的次数。
5. 数据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被试在不同长度的数字串呈现时的正确率和错误次数,并绘制相应的统计图表。
实验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可以得到不同长度数字串的平均正确率和错误次数,如下表所示:数字串长度平均正确率平均错误次数3个数字 80% 0.25个数字 70% 0.57个数字 60% 110个数字 50% 2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随着数字串长度的增加,被试的正确率下降,错误次数增加。
即短时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且随着信息量的增加,记忆负载也随之增加。
2. 串行效应的存在:在记忆一组数字串时,被试更容易记住最初和最后的数字,而较难记住中间的数字。
这可能是因为最初的数字已经存入了短时记忆中,而最后的数字则是被试最近记忆的。
实验改进:由于本实验的样本量较小,可以增加更多的被试,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另外,可以探究其他因素对短时记忆的影响,例如呈现方式(语音、图像等)和专注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短时记忆再认实验
摘要:短时记忆是指保持十几秒至一分钟左右的记忆,一般把它看作是处于感觉记忆和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记忆阶段。
本次实验的目的学会记忆实验的再认方法,比较三种材料(具体图片、抽象图片、词)的短时记忆效果和思考该实验在广告效果研究的运用及意义。
各个被试根据实验的指导语利用新旧两套图片再认是否看过,根据实验所得数据计算出各个被试的再认正确率。
记忆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认识系统,再认被认为是评价记忆巩固水平的重要指标,此次实验结果根据不同被试对不同材料的反应,比较三种材料的不同效果,分析说明其差异的原因,并且分析被试的短时记忆能力。
然后用本实验结果分析不同呈现方式的平面广告的短时记忆效果。
关键词:短时记忆记忆再认记忆差异
一、前言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信息保持的时间为
5s~2min。
20世纪50年代Perterson等人用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
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试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回忆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扰任务。
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试回忆的刺激数目就越少。
从Per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
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这个实验主要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即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并行扫描的。
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
Ster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间实验法——加因素法。
其假设是:如果两个因素是相互制约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是独立可加的,则它们是作用于信息加工的不同阶段。
米勒(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
一般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个组块(chunking)。
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
词、句子、图片等记忆单元。
研究短时记忆,可以使用的方法包括序列重建法、自由回忆法、再认法、重学法(节省法)和提示法等。
采用的方法不同,保持量的计算方法也有所不同。
影响短时记忆保持量(短时记忆广度)的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实验材料(组块)的长度。
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组块作为一个记忆单元,其长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直接影响。
但是,当组块没有意义或与记忆者的经验没有关联时,组块的长度就会对短时记忆的保持量,即广度产生一定影响。
2.实验材料的性质。
不同的实验材料,如字母、数字、词、句子、图片等,对短时记忆的保持量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3.回忆方法。
采用的回忆方法不同,测得的短时记忆保持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再认法要比回忆法的回忆效果好,自由回忆法要比序列重建法的回忆效果好。
4.延迟回忆的时间。
一般延迟回忆的效果要比即时回忆的效果差,回忆延迟的时间越长,能回忆起来的刺激数就越少。
5.记忆者的身心状态。
如情绪因素、健康因素、疲劳等对短时记忆保持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二、方法
1.被试
大三女生3名
2.实验仪器与材料
EP2004型心理实验台及EPT801速视仪,具体图片卡片20张,抽象图形卡片20张,词卡片20张。
3. 实验设计与实验程序
(1)主试把具体图形20张插入塑料卡,先挑出标“旧”的卡片随机排列好,将主机与附机连接好,打开电源,按运行/待机键。
(2)主试根据屏幕内容设置A视场(2秒),间隔(10秒),测试次数(10),把第1张“旧”卡片插入A视场,按确定键,绿色指示灯亮,提示被试开始实验。
(注意:当屏幕上箭头对着间隔时,主试按顺序换卡片,共10张)
(3)被试见了绿色指示灯亮后,手指放在速视仪确定键上,眼睛靠近观察窗口,按确定键开始实验,被试认真看,努力记,不做任何其他反应,直至机器鸣响,测试暂停,被试仍坐原位,等待实验开始。
(4)主试将看过的具体图形卡片和未看过的卡片混合按编号排列好,选择再做一次,再次设置A 视场(2秒),间隔(10秒),测试次数(20),按确定键,绿色指示灯亮,提示实验开始,主试按顺序换卡片,共20张。
(5)被试看见绿色指示灯后,按确定键,测试开始,被试根据图形反应做记录,见过的“旧”记作“+”,未见过的“新”记作“-”,直至机器鸣响,实验结束。
主试根据卡片报出标准答案,由被试进行正误对照。
(6)主试选择再做一次,用上述1-5相同步骤测试抽象卡片和词卡片。
(7)该被试做完实验后,主试选择重做一次更换被试。
三、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记录如下表所示:
两位被试对三种材料的记忆保持量:
(注:认对指对旧图片反应为旧,对新图片反应为新;认错指对旧图片反应为新,对新图片反应为旧)
四、讨论
4. 1 三种实验材料的不同结果,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通过计算三种实验材料的保持量可以看出,不同实验材料的保持量存在明显不同,不同被试在同一种实验材料的保持量也有很大差异,这是由于不同被试者的短时记忆能力的差异和在实验过程中环境因素的影响所造成的。
同时对三种实保持量= 认对数目- 认错数目
原识记数目(旧)+新识记数目 ×100%
验材料保持量得对比可以发现,具体图形和词的保持量明显优于抽象图像的保持量,其原因在于被试对于具体图形和词的记忆更敏感,而抽象图形更容易使被试产生错误记忆。
4.2 被试的短时记忆能力分析
首先,被试自身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影响正确反应的概率和再认保持量。
有些人对识记比较敏感,也就是所谓的在无打扰的情况下对事物的短暂的识记或转换为长时记忆的能力比较强。
这是影响各个被试在不同呈现时间条件下的再认保持量的因素之一,也就说短时记忆能力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性。
其次,实验室的环境没有统一,相对噪杂,被试可能受到了外界的干扰。
有的被试一味的追求速度,但是准确率并不高,这也影响了实验的整体。
最后,被试的心情,态度被试的短时记忆能力存在一定的影响。
4.3 本实验结果对不同呈现方式的平面广告的短时记忆效果的分析
由该实验可以看出,不同呈现方式的平面广告的短时记忆效果存在明显差异,平面广告的设计和呈现方式中具体图形和词的记忆效果要高于抽象图形,所以在以后设计和呈现平面广告时,要尽可能的趋向于具体图形和词的呈现方式,避免抽象图形的呈现方式。
也可以基于具体图形和词的搭配进行设计和呈现。
这样可以加深消费者对平面广告的短时记忆效果。
五、结论
(1)被试间存在短时记忆能力的差异,从实验结果可知,记忆的不同,会明显影响人对该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和再认保持量
(2)在排除或控制了被试本身的特性、实验室环境这些变量后,具体图形和词的保持量明显优于抽象图形的保持量,即:具体图形和词的短时记忆效果要好于抽象图形。
(3)在以后平面广告的设计和呈现方式中应以具体图形和词优先。
参考文献
1.郭秀艳、杨治良《基础实验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杨治良、王新法《心理实验指导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6
3.张劲梅《心理实验指导手册》昆明理工大学市场营销系,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