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容量法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容量法实验,探讨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以及影响短时记忆容量的因素。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记忆材料:字母与数字)× 2(性别:男、女)的混合设计。
其中,记忆材料为自变量,性别为被试间变量。
2. 被试选取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0名,女性10名,年龄在18-25岁之间。
3.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字母和数字两种类型的短时记忆材料。
字母材料为随机排列的26个英文字母,数字材料为随机排列的0-9的数字。
4. 实验程序(1)被试熟悉实验程序:首先向被试介绍实验目的、程序和注意事项,并告知被试实验结束后将给予一定的报酬。
(2)短时记忆测试:将被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字母记忆测试,另一组进行数字记忆测试。
每组被试进行3次测试,每次测试后休息1分钟。
测试过程中,主试呈现记忆材料,被试需尽可能记住呈现的材料。
测试结束后,主试询问被试记住的材料,记录被试的记忆广度。
(3)性别差异分析:对两组被试的记忆广度进行差异分析,以探讨性别对短时记忆容量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字母记忆测试结果(1)记忆广度:男性和女性的字母记忆广度分别为5.5±1.2和5.3±1.3。
(2)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字母记忆广度差异不显著(t=0.48,p>0.05)。
2. 数字记忆测试结果(1)记忆广度:男性和女性的数字记忆广度分别为6.2±1.1和5.8±1.2。
(2)性别差异:男性和女性的数字记忆广度差异不显著(t=1.05,p>0.05)。
四、实验讨论1. 短时记忆容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被试的短时记忆容量在7个组块左右,与Miller(1956)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这表明,短时记忆的容量大小受个体差异的影响较小。
2. 性别差异本研究中,男性和女性的短时记忆容量差异不显著。
这与以往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可能是因为本研究被试年龄较小,性别差异尚未明显体现。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记忆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短时记忆,作为记忆的一种形式,更是我们处理信息时不可或缺的一环。
为了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的机制和特点,我们进行了一项短时记忆实验。
实验一:数字串记忆我们首先选择了数字串作为短时记忆实验的刺激材料。
研究参与者被要求记住一个长度为6的数字串,然后在听到提示音后回忆出记忆的数字串。
我们分别设置了不同的提示音和时间间隔,观察参与者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
结果显示,在没有提示音的情况下,参与者平均只能记住2个数字;而当添加提示音后,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明显提升,平均可记住4个数字。
此外,我们发现,时间间隔对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有显著影响。
当时间间隔较短时,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更好;而当时间间隔较长时,参与者的记忆能力明显下降。
实验二:图像记忆为了探究视觉信息在短时记忆中的作用,我们进行了图像记忆实验。
参与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不同的图像,然后在一定时间后回忆出尽可能多的图像。
实验结果显示,参与者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的图像数量与数字串实验结果相似,平均在3个到4个之间。
然而,与数字串实验不同的是,图像记忆的能力似乎受到图像的复杂度和抽象性的影响。
较为简单和具体的图像更容易被参与者记住,而较为复杂和抽象的图像则难以保持在短时记忆中。
实验三:干扰对短时记忆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面临许多干扰,如嘈杂的环境声音、他人的谈话等。
为了了解干扰对短时记忆的影响,我们进行了干扰实验。
实验中,参与者在记住数字串或图像的同时,面临着来自外部环境的干扰。
结果表明,干扰对短时记忆的损害程度取决于干扰的类型和强度。
嘈杂的环境声音干扰了参与者的数字串记忆,而视觉干扰对图像记忆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一结果凸显了干扰对短时记忆的敏感性,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需要创造一个安静和无干扰的环境来帮助记忆。
结论通过以上实验,我们进一步了解了短时记忆的特点和机制。
我们发现,提示音和时间间隔对数字串记忆有显著影响,简单具体的图像更易于记忆,而干扰则对短时记忆产生负面影响。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例文实验报告1. 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测量参与者在七秒钟内记忆单词的能力,了解其短时记忆的能力表现。
同时,还探讨了不同颜色和长度的单词对短时记忆的影响。
2. 实验方法2.1 参与者本次实验共有50位参与者,其中25位为女性,25位为男性。
参与者的年龄范围在20岁至30岁之间,都是来自某个大学的学生。
2.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倒计时器、白板和白板笔。
实验中所用的单词为单音节的英文单词,包括短词和长词,其中长词长度在单词间隔一致的情况下略有不同,以及黑色、白色和红色三种颜色的单词。
2.3 实验程序实验包括两个任务。
在第一个任务中,参与者需要记忆屏幕上出现的单词。
在每个任务中,单词的颜色和长度都是随机的。
每一轮实验过程如下:•在屏幕上显示单词和一个倒计时器;•参与者在七秒钟内记忆单词;•倒计时结束后,屏幕消失,参与者在白板上写下他们记得的单词;•参与者回答完后,重复以上步骤5次,每次显示的单词为不同的单词。
在第二个任务中,与第一个任务的步骤基本相同,唯一不同之处在于,参与者需要在白板上将每个显示的单词按字母顺序排序。
每个任务的长度为5个回合,每个回合包含一个随机序列的单词,并且每个任务之间有3分钟的休息时间。
2.4 数据处理对于每个参与者,在每个任务完成后,记录他们记得的单词种类和数量。
然后,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并统计所有参与者的平均表现。
3. 实验结果3.1 记忆单词的数量参与者在不同任务中记忆的单词数量如下表所示:任务单词数量随机长度单词7.4随机颜色单词 6.9随机长度排序 6.1随机颜色排序 5.9以上数据表明,在随机长度单词任务中,参与者记忆单词的数量最多,平均为7.4个;随机长度排序任务中,参与者记忆单词的数量最少,平均为6.1个。
这表明,在单词长度随机的情况下,参与者的短时记忆能力更好。
3.2 颜色和长度对记忆能力的影响下表显示了在不同颜色和长度的单词中参与者记忆的单词数量的平均值。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是人类在生活中经常用到的一种记忆方式,指的是对
信息的短暂记忆能力。
短时记忆能力的高低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我进行了一次
简单的实验。
实验方法:
1. 在计算机屏幕上随机显示10个数字,每个数字持续1秒钟。
2. 停顿5秒钟,让测试者尽量记住这些数字。
3. 屏幕上出现一个文本框,测试者需要在文本框中按顺序输入
刚才显示的数字。
4. 记录测试者正确输入的数字的数量。
实验结果:
我分别邀请了10名年龄、性别、学历相似的被试者进行本实验。
经过统计,平均正确输入的数字数量为6.5个,最高者和最低者分别正确输入了8个和4个数字。
分析:
从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被试者们在记忆这10个数字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它们的短时记忆能力。
平均正确输入的数字数量在6~7个之间,没有表现出特别突出的高水平或低水平。
而最好和最差的表现则分别高达8个和低达4个数字,这也说明了个体之间短时记忆能力的差异性。
结论:
本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测试者的短时记忆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有一些体现出相对较差的表现。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进而提高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实验结果仅仅是一个样本的数据,不能代表整个人类的短时记忆水平。
结语:
短时记忆是人类在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认知方式,而短时记
忆能力的高低也影响着个体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表现。
本实验结果表明,我们需要注重训练和提高自己的短时记忆能力,从而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各种挑战。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短时记忆容量实验报告短时记忆是人类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负责暂时存储和处理信息,使我们能够在短时间内处理和记忆大量的信息。
为了更好地了解短时记忆的容量和特性,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
实验设计如下:我们邀请了30名参与者,他们的年龄、性别和学历背景各不相同,以确保实验结果的代表性。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数字记忆和图像记忆。
在数字记忆部分,参与者需要记忆一系列由研究人员随机呈现的数字。
每个数字以1秒的间隔出现,并且参与者需要在数字停止出现后立即回忆出他们记住的数字序列。
实验中数字序列的长度从3开始,逐渐增加到最大值。
我们记录下参与者正确回忆的数字序列的长度,以衡量他们的短时记忆容量。
在图像记忆部分,参与者需要观看一系列不同的图像。
每个图像以2秒的间隔出现,并且参与者需要在图像停止出现后回忆出他们记住的图像。
与数字记忆部分类似,我们记录下参与者正确回忆的图像序列的长度,以衡量他们的短时记忆容量。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有趣的结论。
首先,参与者在数字记忆部分的表现普遍好于图像记忆部分。
这可能是因为数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对独立,因此更容易在短时记忆中进行处理和存储。
而图像则更具视觉特征,需要更多的认知资源进行处理和存储。
其次,我们观察到参与者的短时记忆容量随着序列长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这与短时记忆的特性相符,即容量有限。
参与者在记忆较短的序列时表现较好,但随着序列长度的增加,他们的记忆能力明显下降。
这可能是因为短时记忆容量的限制导致了信息的丢失和干扰。
此外,我们还发现参与者的年龄和短时记忆容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年龄较小的参与者通常具有更好的短时记忆容量,而年龄较大的参与者则表现相对较差。
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认知功能逐渐下降,包括短时记忆的容量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我们的实验结果揭示了短时记忆的容量和特性。
短时记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认知能力,它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与目的短时记忆(Short-Term Memory,STM)是认知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指的是在刺激停止后,信息在脑中保持的时间大约在几秒到一分钟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在信息加工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关键环节。
本实验旨在通过记忆广度法测定被试的短时记忆广度,探讨不同记忆材料对短时记忆广度的影响,并分析个体差异。
二、实验方法1. 被试选择:选择我校心理系大二学生86人为被试,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基本均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分为两组,一组为无关联数字,另一组为有意义数字。
每组数字均随机排列,共20个数字。
3. 实验程序:1. 被试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无关联数字和有意义数字的记忆广度测试。
2. 测试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操作方法,并确保其理解。
3. 测试过程中,主试逐个读出数字,被试听到后立即将其写下。
4. 当被试无法继续记忆时,主试停止读数,记录被试记忆的数字数量。
4. 数据处理:将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进行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1. 无关联数字组:平均记忆广度为5.6个数字。
2. 有意义数字组:平均记忆广度为6.8个数字。
四、分析与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有意义数字组的短时记忆广度显著高于无关联数字组,说明记忆材料的性质对短时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
2. 本实验的被试均为心理系学生,具有较高的认知能力,实验结果可能与普通人群存在一定差异。
3. 短时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有关。
4. 短时记忆广度与注意广度密切相关,注意广度越大,短时记忆广度也越大。
五、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记忆材料的性质对短时记忆广度有显著影响,有意义数字组的短时记忆广度高于无关联数字组。
此外,短时记忆广度存在个体差异,可能与被试的年龄、性别、智力等因素有关。
实验结果为认知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有助于进一步探讨短时记忆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六、实验局限性1. 实验样本量较小,可能存在一定的抽样误差。
实验8 短时记忆保持量的测定 - 陇东学院教育学院

实验8 短时记忆保持量的测定第一部分数字记忆广度的测量一、实验目的学习用回忆法测定短时记忆的广度,了解短时记忆的特点和提取机制。
二、实验方法(一)被试:全体同学,4人一组(二)实验仪器:记忆广度测试仪EP805C图8-1 记忆广度测试仪(华东师大科教仪器厂生产)(三)实验设计与程序1将键盘线缆的插头与仪器被试面板上的插座连接,接通电源。
2按“复位(RST)”键,码1灯与计分灯亮,数码管显示为0202:00,表示基础位长=2,基础分=02.00分。
3呈现数字编码选择;按“编码(1/11)”键,码1、码11转换。
对应指示灯亮。
主试随机决定码1码2的实验顺序。
4实验指导语:“这是个记忆实验。
请你注意前面的大数码显示屏,当你按“回车”键后,将会连续出现一组数字。
你的任务是记住这组数字,等回答灯亮,同时蜂呜器短响,你要按数字的呈现顺序,依次按数字键回答。
答对了回答灯熄,答错了蜂呜器短响。
回答完按“回车”键,呈现下一组数字。
如此循环直至蜂呜器长响以示结束。
”5被试明确指导语后,按回车即可测试。
直到蜂呜器长响时,主试按“停蜂鸣”键;6按“显示(P/T)”键,计时(T)、计分(P)转换,对应指示灯亮。
计时----显示的是操作时间。
计分----显示的是基分及附加分。
7记录完毕,按“复位RST”键,为再次测试准备。
8作完一套记忆材料,被试休息2分钟三、实验结果表8-1 数字短时记忆广度测量结果原始记录3 4 5 ……15 16 计分通过位数1234计算数字记忆广度:正确回忆的按每次0.25分加在基数之上,将其和作为记忆广度。
?四、实验讨论1.被试在识记中所采取的策略、方法,数字记忆广度和被试所用的策略有何关系。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说明短时记忆的特点。
第二部分用再认法检查短时记忆的保持量一、实验目的再认法是让被试在当前呈现的许多项目中认出哪些是以前呈现过的、哪些是以前没有呈现过的。
实验要分两步进行:先呈现一系列项目让被试识记,然后把这些项目和其他项目混在一起呈现,要求再认。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实验报告
短时记忆广度是指一个人在短时间内能够记住并回忆的信息数量。
本实验旨在
探究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短时记忆广度上的差异,以及对不同类型信息的记忆能力。
实验对象为来自不同年龄段的30名被试者,分为儿童组、青少年组和成年组。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数字串的记忆测试,第二阶段是对图形的记忆测试。
在第一阶段,被试者需要记忆一系列的数字串,每组数字串长度分别为3位、
5位和7位。
被试者需要在一定时间内背诵数字串,并在规定时间内回忆出来。
结
果显示,成年组的被试者在7位数字串的记忆上表现最好,其次是青少年组,儿童组表现最差。
这说明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短时记忆广度也随之增加。
在第二阶段,被试者需要记忆一系列的图形,包括几何图形、生活常见物品的
图片等。
结果显示,成年组和青少年组在图形记忆上表现相近,而儿童组的表现明显较差。
这表明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对图形信息的记忆能力上存在差异,但成年组和青少年组的差异不大。
综合实验结果可知,不同年龄段的个体在短时记忆广度上存在差异,随着年龄
的增长,个体的短时记忆广度也随之增加。
此外,对于数字串和图形信息的记忆能力也存在差异,但成年组和青少年组的表现相近。
这些结果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人类记忆能力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总之,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在短时记忆广度上存在年龄差异,不
同类型信息的记忆能力也存在差异。
这些发现对于教育教学和认知心理学领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个体的认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材料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实验报告
摘要:本实验对本班同学对不同材料的短时记忆保持量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1.材料的不同对被试的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
2.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关键词:短时记忆、材料、字母、数字
1 问题提出
1. 1 文献综述
短时记忆是瞬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过渡的中间阶段,一般保持时间为5秒~2
分钟。
20世纪50年代 Peterson等人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对短时记忆的容量进行了研究。
为了避免在刺激呈现与回忆中间的时间间隔内被是复习学过的实验材料,通常在呈现和会议之间加入数学计算题或其他的干预任务。
结果发现,中间延迟的时间越长,被时会议的刺激数目就越少。
从Peterson等人的实验可以证明,短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不断学习才能够被保存下来,并转入长时记忆中去。
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可以分为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
康拉德(Conrad,1964)在回忆辅音字母的研究中,证实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的一种主要编码方式。
Posner(1969)通过实验推断,在短时记忆的最初阶段存在视觉形式的编码,之后才逐渐向听觉形式过渡。
短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是将短时记忆中的项目回忆出来,或者当该项目在再度呈现时能够正确再认。
Sternberg最早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即著名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这个实验主要验证关于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问题,既要验证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是系列扫描的,还是平行扫描的。
虽然得出的结论还有一定的争论,但它的意义是开创性的,推动了短时记忆信息加工模式的研究。
Sternberg根据这个实验发展出了一个新的反应时实验法——相加因素法,假设
是:如果两个因素是互相制约的,则它们属于同一阶段;如果两个因素的效应分别独立,则他们属于不同的加工阶段。
G.A. Miller等人的研究发现,人的短时记忆的容量是十分有限的。
一般短时记忆的容量为7+2组块(Chunking)。
组块的单位可以是字母、数字、词、句子、图片等记忆单元。
研究短时记忆方法有:顺序再现法,自由再现法,再认法,再学法,提示法等。
不同会议方法的实验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结果可以用保持量和正确回忆百分数来反映短时记忆的容量和正确率。
采用顺序再现法计算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保持量=最后全对的容量(M次)+∑Ni/3
(M为该容量的字符数;N为该容量三组材料中正确的组数,M=1~M,i=1~N。
)
短时记忆保持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1) 组块的长度。
以往的一些研究表明,组块作为一个记忆单元,其长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直接影响,但是,单组块没有意义或与人的经验不匹配时,组块的长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可能会有一定影响。
(2) 实验材料的性质。
不同的实验材料,如数字、字母、词、句子、图片等,对短时记忆的保持量也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
(3) 回忆方法。
采用的回忆方法不同,测得的短时记忆保持量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再认法要比再现法的回忆效果好,自由再现法要比顺序再现法的回忆效果要好,自由再现法要比顺序再现法的回忆效果要好。
(4) 延迟回忆的时间。
一般延迟回忆的时间越长,回忆起来的刺激数目就越少。
(5) 个体的身心状态。
情绪因素、健康因素、疲劳等对短时记忆保持量都会有一定的影响。
觉醒状态直接影响到记忆编码的效果。
(6) 认知加工深度。
语义评定组比字母检索组回忆成绩更好,因为前者在加工水平上更深。
1. 2 问题:
(1) 研究被试对不同的材料的熟悉程度是否对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
(被试是中国人,对阿拉伯数字更熟悉,对大写英文字母更不熟悉。
)
(2) 研究短时记忆是否有性别差异。
(3) 看性别和材料(字母和阿拉伯数字)是否有交互作用。
2 研究方法
2. 1 被试选择:
北师大心理学院07级本科生全体96人。
2. 2 仪器与材料
仪器:联想(Lenovo)台式计算机,17寸纯平CRT监视器,分辨率1024*768(每像素尺寸约为0.027厘米),垂直刷新频率设定为85Hz。
软件:E-prime1.1.1版本
材料:分两次实验,软件分别呈现字母(A~Z)和阿拉伯数字(0~9)。
每次实验在屏幕中央依次呈现一串数字/字母,每个水平的数字/字母出现三组,每个数字/字母呈现800ms,两个数字/字母间隔时间为100ms。
2. 3 实验设计
2x2混合实验设计。
组间因素:性别(男/女)。
组内因素:材料种类(数字/字母)
2. 4 研究程序
指导语:实验开始后,电脑屏幕中央会出现一个十字形的白色图形,即注视点。
之后注视点处会依次呈现几个数字(字母),请在呈现结束后按顺序将你看到的数字(字母)写在纸上,再进行下一组实验,直到某一水平的三组数字(字母)都不能完整回忆为止。
记录指标:被试对材料的保持量
计算方法:保持量=最后全对的容量(M次)+∑Ni/3
(M为该容量的字符数;N为该容量三组材料中正确的组数,M=1~M,i=1~N。
)
记录方法:每组实验材料呈现完毕之后,被试用笔在所发的纸上按照材料出现的顺序写下数字(字母)。
实验结束后,主试提供正确答案和保持量计算方法,被试自己计算相应的保持量。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 1 描述统计
描述统计图表如下:
图略。
字母数字
Mean Std.
Deviation Mean Std.
Deviation
男7.5431 1.33280 10.3198 1.48444
女9.9852 1.45019 7.1217 1.22303
由图中可以看出,数字和字母材料的短时记忆保持量都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其中,数字的平均数为10.15高于字母的保持量7.33。
3. 2推论统计
下表是数字和字母材料的短时记忆保持量平均数之间的t检验:
Paired Samples Test
Mea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Mean
t df Sig.
Pair 1 数字 -
字母
2.81921 1.30172 .13798 20.432 88 .000
从表中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平均数差异显著。
即数字和字母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显著。
下表是在数字的水平上短时记忆容量的性别的差异t检验:
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Variances
F Sig. t df Sig.
(2-tailed)
Mean
Difference
Std. Error
Difference
数
字
.114 .736 -1.075 8887 .285 -.33463 .31114 由上表可知,在数字的水平上,短时记忆容量的性别差异不显著。
下表是在字母的水平上短时记忆容量的性别的差异t检验:Levene's
Test for
Equality of
Variances
t-test for Equality of Means
F Sig. t df Sig.
(2-tailed)
Mean
Difference
Std. Error
Difference
字
母
.538 .465 -1.564 88 .121 -.42137 .26946 由上表可知,在字母的水平上,短时记忆容量的性别差异也不显著。
下面是男女生数字和字母水平之间短时记忆容量的t检验:
Paired Samples Test
性别Paired Differences t df Sig.
(2-tailed)
Mean Std.
Deviation
Std. Error Mean
0 Pair
1 数字 -
字母
2.86348 1.36206 .20082 14.259 45 .000
1 Pair
1 数字 -
字母
2.77186 1.24827 .19036 14.561 42 .000
由上表可知,无论男女,数字和字母对短时记忆保持量的影响均显著。
4讨论
从实验结论可知,材料的不同,会明显影响人对该材料的短时记忆容量。
深一层看,最根本的影响因素应该是对材料的熟悉程度的不同。
中国人对阿拉伯数字明显要比对大写英文字母熟悉,因此记忆编码时更容易,保持量也相应更大。
在这个程度上来说,将短时记忆成为工作记忆也是有道理的。
而实验也说明,短时记忆保持量在字母和数字水平上都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这是否能表明,男女的短时记忆加工及提取方式并无显著差别?至少在字母和数字水平上,这个问题的结果是肯定的。
5 结论
(1) 材料的不同对被试的短时记忆保持量有显著影响。
(2) 短时记忆保持量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6 参考文献
[1]杨博民. 心理实验纲要.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
[2]彭聃龄. 普通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3]张学民. 实验心理学.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