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粤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养蚕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四单元《身边的生物》中的第二课《养蚕》。
本课详细介绍了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养蚕的方法和过程,以及如何观察蚕的生长变化。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蚕的生物学特征,理解蚕的生命周期。
2. 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生物现象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蚕的生命周期及其各阶段的特点。
重点:养蚕的方法和过程,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卵、桑叶、放大镜、养蚕观察盒、教学PPT。
学具:记录本、画笔、剪刀、胶水。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展示蚕卵、桑叶和养蚕观察盒,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长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5分钟)(1)介绍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
(2)讲解养蚕的方法和过程。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PPT展示蚕的生长变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解答相关问题。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观察蚕卵,记录蚕的孵化过程,并讨论如何照顾小蚕。
5. 观察与记录(15分钟)(1)分组给学生发放蚕卵、桑叶和养蚕观察盒,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2)引导学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如卵孵化、蜕皮、进食、结茧等。
六、板书设计1. 蚕的生物学特征2. 蚕的生命周期3. 养蚕的方法和过程4. 观察记录蚕的生长变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画出蚕的生命周期图。
(2)写一篇关于养蚕的观察日记。
2. 答案:(1)生命周期图见教材。
(2)观察日记示例:【日期】:2024年某月某日【天气】:晴【观察内容】:今天我们的蚕宝宝开始孵化了,从卵里爬出来的时候,它们很小,身体是淡黄色的。
我们给它们换了新鲜的桑叶,它们吃得很开心。
我们还发现,蚕宝宝在生长过程中会蜕皮,变得越来越强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了解了蚕的生物学特征和生命周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七章第一节《养蚕》。
教学内容详细包括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养蚕的基本知识及注意事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蚕的生物学特征和生命周期,认识到养蚕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2. 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小动物的情感,提高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的理解,养蚕方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蚕的养殖过程及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卵、放大镜、养蚕盒、桑叶、PPT课件。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发学生兴趣,进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导入:讲解蚕的生物学特征、生命周期,让学生对蚕有更深入的了解。
3. 实践操作:a. 分组发放蚕卵,让学生观察蚕卵的特征。
b. 演示养蚕方法,学生跟随操作,学习如何养蚕。
4. 例题讲解:讲解蚕的生命周期,引导学生观察蚕的不同生长阶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绘制蚕的生命周期图,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蚕的生物学特征外形:白色、柔软、细长生活习性:喜食桑叶,群居生活2. 蚕的生命周期卵→幼虫→蛹→成虫3. 养蚕方法及注意事项保持清洁、湿润,定期换桑叶避免高温、低温、强光直射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蚕的生长过程,记录每天的变化,绘制生命周期图。
2. 答案:根据观察记录,完成生命周期图的绘制。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蚕卵的观察不够仔细,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家里尝试养蚕,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其他昆虫的生长过程,拓宽知识面。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
2. 实践操作环节中蚕卵的观察和养蚕方法的掌握。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第3单元《生物家园》的第2课《养蚕》。
本课详细内容主要包括蚕的发育过程、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通过观察蚕的生长过程,了解生物生命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蚕的发育过程,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记录、思考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学会观察、记录蚕的生长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珍惜生命的情感,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卵、放大镜、养蚕工具、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记录本、养蚕工具、蚕卵。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蚕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例题讲解(15分钟)(1)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养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如何孵化蚕卵、饲养幼虫、结茧、化蛹等。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养好蚕,并记录下来。
4. 现场实践(10分钟)每组学生领蚕卵,按照讨论的方法进行养蚕实践。
六、板书设计1. 蚕的发育过程:卵、幼虫、蛹、成虫。
2. 养蚕方法和注意事项:孵化:保持温暖、湿润,避免阳光直射。
饲养:喂食桑叶,保持清洁、干燥。
结茧:提供合适的结茧环境。
化蛹:观察蛹的变化,等待成虫出现。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过程。
2. 答案:根据实际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如卵孵化、幼虫生长、结茧、化蛹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能积极参与实践,关注蚕的生长过程,但部分学生对蚕的发育过程理解不够深入。
2. 拓展延伸:带领学生参观蚕丝博物馆,了解蚕丝的制作过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蚕的发育过程及其特点。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第七单元《生物的成长》中的《养蚕》一课。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认识蚕的不同发育阶段,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提高关爱生命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蚕的生长过程及养蚕方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观察蚕的生长变化,学会照顾小生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养蚕工具、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每组一份蚕宝宝、观察记录表、养蚕箱。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蚕的生长过程图片,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养蚕》。
2. 新课导入:(1)让学生观察蚕的生长过程图片,了解蚕的生长阶段。
(2)教师讲解蚕的生长过程,引导学生关注蚕的生长变化。
3. 实践环节:(1)分组发放蚕宝宝和养蚕箱,让学生亲自照顾蚕宝宝。
(2)指导学生观察蚕宝宝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观察记录。
4. 例题讲解:(1)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让学生判断各个阶段的名称。
(2)讲解养蚕的基本方法,如温度、湿度、食物等。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绘制蚕的生长过程图。
(2)小组讨论:如何照顾好蚕宝宝?(2)拓展延伸:了解其他昆虫的生长过程,比较与蚕的异同。
六、板书设计1. 《养蚕》2. 内容:(1)蚕的生长过程(2)养蚕的基本方法(3)观察记录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绘制蚕的生长过程图。
2. 答案:(1)生长过程图:根据观察记录,将蚕的生长过程绘制成图。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践、交流等环节,学生对蚕的生长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养蚕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2. 拓展延伸:(1)开展“我心中的蚕宝宝”绘画比赛。
《养蚕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版2001》

《养蚕》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2. 掌握养蚕的方法和技巧;3. 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实践操作能力;4. 增强学生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理解。
导学内容:一、养蚕的基本知识1. 养蚕是指把桑蚕、柞蚕等蚕类饲养起来,促使其完成生长发育,吐丝结茧,从而取得桑蚕丝或柞蚕丝的一种农业生产活动。
2. 养蚕的重要性:养蚕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蚕丝是昂贵的纺织品原料,因而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二、养蚕的方法和技巧1. 养蚕的材料:桑叶、蚕种、蚕室、蚕箱等。
2. 养蚕的步骤:饲养蚕种、保持环境适宜、定时喂食、注意卫生、及时换框等。
3. 养蚕的技巧:掌握蚕种的选择、桑叶的采摘和喂食、蚕室和蚕箱的清洗和消毒、防治蚕病等方面的技巧。
三、实践操作1. 观察养蚕的过程,了解蚕的生长发育和结茧过程。
2. 进行养蚕实验,亲自操作饲养蚕种,喂食桑叶等。
3. 学会如何保持蚕室的温度湿度适宜,确保蚕的健康成长。
导学案使用方法:1. 课前预习:学生阅读导学案内容,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
2. 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养蚕的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养蚕实验,实践操作中掌握养蚕的技巧和方法。
4. 总结反思:学生总结实践操作的经验,思考养蚕对农业生产的意义。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和重要性,掌握养蚕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对农业生产的认识和理解。
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为农业生产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 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包括养蚕的历史、养蚕的意义和养蚕的方法。
2. 理解养蚕对人类的重要性,以及养蚕对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3. 能够掌握养蚕的基本技术,包括蚕的饲养、饲料的准备和蚕丝的提取等。
二、导学内容:1. 养蚕的历史:养蚕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传统产业之一,起源于公元前27世纪。
《养蚕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版2001》

《养蚕》导学案
一、导入
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进修的课文是《养蚕》。
在我们的生活中,蚕丝制品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用品,而蚕丝的来源就是蚕。
你们知道蚕是怎么养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进修《养蚕》这篇文章,了解蚕的发展过程和养殖方法。
二、整体理解
1. 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 阅读文章,找出关键词语,整理出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课文分析
1. 了解蚕的发展过程:从卵、蛹、蛹化到成虫。
2. 掌握蚕的养殖方法:蚕的饲料、环境和养殖技巧。
3. 进修蚕的重要性:蚕丝的用途和价值。
四、课文理解
1. 回答课文中的问题:蚕的发展周期是多久?蚕的养殖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2. 分组讨论:你们觉得养蚕有什么好处?蚕丝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五、课文拓展
1. 观察蚕的发展过程:请大家带来一些蚕宝宝,我们一起观察蚕的发展过程。
2. 制作蚕茧手工:用蚕丝制作一些手工制品,感受蚕丝的柔软和光滑。
六、课后作业
1. 完成课文习题,稳固所学知识。
2. 搜集蚕丝制品的图片,写一篇小短文介绍蚕丝的用途和制作方法。
通过进修《养蚕》这篇文章,我们不仅了解了蚕的发展过程和养殖方法,也认识到了蚕丝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后继续关注蚕丝制品的制作和应用,让我们更加珍惜这种宝贵的天然资源。
《养蚕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版2001》

《养蚕》导学案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 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包括其生命周期、习性和发展环境。
2. 精通养蚕的技术要点,如何选择桑叶、控制温度和湿度等。
3. 理解养蚕对于丝绸生产的重要性,以及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地位。
导学内容:一、养蚕的基本知识1. 养蚕是指人类利用家蚕(吐丝蚕)进行蚕茧养成,从而生产丝绸的过程。
2. 蚕的生命周期包括:卵、幼虫(毛虫)、蛹和成虫(蛾)四个阶段。
3. 蚕喜食桑叶,可以依据蚕的不同发展阶段选择不同的桑叶喂养。
4. 养蚕的适合温度为25-28摄氏度,湿度在70%-80%之间。
二、养蚕的技术要点1. 选桑叶:选择嫩绿、无病虫的桑叶,每日换新,保持清洁。
2. 饲料制备:将桑叶洗净晾干,切碎备用。
3. 控温控湿:保持恒温恒湿环境,确保蚕的正常发展。
4. 守时换桑叶:蚕喜新厌旧,需每日守时换桑叶。
三、养蚕对丝绸产业的重要性1. 养蚕是丝绸的原料,直接影响着丝绸的产量和质量。
2.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开创,使得丝绸成为中国的特产,对经济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3. 养蚕技术的传承与进步,推动了中国丝绸产业的茂盛。
导学活动:1. 观察试验:提供蚕茧观察,让同砚了解蚕的生命周期和成长过程。
2. 实地考察:组织同砚前去丝绸养殖基地,亲自体验养蚕的过程。
3. 制作试验:让同砚自行制作养蚕箱,并养殖家蚕,练习其养蚕技能。
导学评估:1. 书面测试:设计选择题、裁定题等形式的测试题,考察同砚对养蚕知识的精通水平。
2. 实践考核:观察同砚在养蚕试验中的表现,评定其对养蚕技术的精通和运用能力。
导学延伸:1. 拓展阅读:引导同砚阅读相关文献,了解世界各地养蚕的方式和特点。
2. 项目探究:组织同砚参与养蚕项目探究,探讨养蚕的意义和进步前景。
3. 社会实践:组织同砚走进丝绸生产企业,深度了解丝绸产业进步现状和将来趋势。
第二课时一、进修目标:1. 了解养蚕的基本知识和流程;2. 理解养蚕对经济和社会的重要性;3. 进修如何科学有效地养蚕。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

小学三年级下册《养蚕》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中第四单元《生物的家》,具体涉及《养蚕》章节。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蚕的生长过程,探究蚕的食物来源,掌握养蚕的基本方法,以及培养观察与动手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蚕的生长过程,认识蚕的食物来源,学会养蚕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蚕的生长过程及其食物来源。
教学重点:养蚕的基本方法及观察、动手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蚕的发育过程图、养蚕工具、实物投影仪。
学具:每组一份蚕、桑叶、放大镜、记录本、养蚕小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蚕的发育过程图,引发学生思考蚕是如何成长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养蚕》。
2. 新课讲解(1)蚕的生长过程:结合图示,讲解蚕的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2)蚕的食物来源:介绍桑叶的特点,说明蚕为何以桑叶为食。
(3)养蚕的方法:详细讲解养蚕的步骤,包括选叶、喂食、清洁、观察等。
3. 实践操作(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分配蚕、桑叶等材料。
(2)养蚕:按照讲解的养蚕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巡回指导。
(3)观察:引导学生观察蚕的吃食、排泄、蜕皮等现象,并做好记录。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蚕的生长过程的例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一份关于蚕的生长过程及养蚕方法的练习题,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蚕的生长过程卵→ 幼虫→ 蛹→ 成虫2. 蚕的食物来源:桑叶3. 养蚕方法:选叶、喂食、清洁、观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家里的植物,记录其生长过程,并思考如何照顾它们。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动手养蚕,提高了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蚕的生长过程理解是否到位,养蚕方法是否掌握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蚕
【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1)知道蚕卵在孵化成蚁蚕过程中的变化。
(2)知道蚕的饲养方法,了解蚕幼虫阶段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知道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2.科学探究
(1)能用科学的方法对蚕的身体变化进行比较和测量,并进行记录和描述。
(2)能用简单的工具观察蚕的形态变化,并通过文字、图画、照片等方式记录观察结果。
3.科学态度
能坚持进行对养蚕活动的观察和记录,养成珍爱动物的意识及责任心。
【教学重难点】
1.知道蚕卵在孵化成蚁蚕过程中的变化。
2.知道蚕的饲养方法,了解蚕幼虫阶段生长过程中的一些规律。
3.知道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征。
【教学过程】
一、活动安排思路
课程安排活动题目活动内容与需要解决的问题能力要求。
活动1观察蚕卵和孵化
观察蚕卵的孵化过程,了解蚕卵孵化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知道蚕的饲养方法观察、描述活动2蜕皮长大
观察蚕幼虫阶段的生长过程,记录蚕生长过程中体长变化的数据,知道蚕每次蜕皮后体长有明显的变化观察、测量、分析
二、活动指引
生活情境:教室里,两个小朋友在观察纸板上的蚕卵。
琪琪手拿一纸板的蚕卵给波波看,波波仔细观察蚕卵的外形。
这是妈妈在养蚕中心拿来的蚕卵。
真的会变成蚕宝宝吗?
产生问题:“真的会变成蚕宝宝吗?”对于没有饲养过蚕的三年级学生来说,并不了解动物变态发育的过程。
即使在电视上或生活中见到过个体较大的蚕幼虫,也极少见到蚕卵。
看到
一粒粒个体较小形似小米的蚕卵,学生很难想象到蚕卵会变成蚕宝宝,激起了学生强烈的观察欲望。
驱动任务:使用放大镜观察蚕卵,记录蚕卵的外部特征,持续观察蚕卵的颜色和形态变化,以及蚕卵的孵化过程。
(一)活动1观察蚕卵和孵化
(图片说明:上图为蚕卵,下图为蚕孵化的过程。
)
刚产出的蚕卵是淡黄色的,形状是略扁的球形,蚕卵很细小,直径约1毫米。
蚕卵快孵化时,颜色逐渐变成紫黑色。
刚孵化出的蚕宝宝像小蚂蚁,我们称之为蚁蚕。
它体小而黑,长约3毫米,身上长满细毛,会咬破卵壳钻出来,吃嫩桑叶。
本活动通过观察活动,让学生了解蚕卵的一些特点。
从三年级上学期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
观察并记录蚕卵孵化前颜色和形态的变化,以及孵化的过程蚕卵变色了。
开始,教科书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让学生借助放大镜进行观察,借助直尺测量蚕卵的长度,并尝试记录蚕卵的外形特征。
学生观察蚕卵时应该会有很多发现,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其发现先归纳后汇报,以提高学生的描述能力。
蚕卵的孵化过程需要几天时间,因此,学生只能在课后完成观察任务。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是组织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记录,也可以选择视频短片或连续性的图片呈现蚕卵孵化的过程。
◎友情提示
蚕卵很小,也很容易弄坏。
因此,在把蚕卵发给学生观察前,应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蚕卵。
小小的蚕卵也是一个小小的生命。
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课前将蚕卵放置在昆虫盒内供学生观察。
学生观察完毕,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汇报自己的发现。
◎引申的问题
蚕卵在什么环境下才会孵化?
(图片说明:在纸盒中饲养的蚕幼虫。
)
从卵孵出来的蚁蚕,是幼虫阶段的开始。
我们可以把蚕放在纸盒里饲养。
刚孵出来的蚕要用切碎的桑叶喂养。
纸盒盖上开几个透气孔。
1.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
2.每日清洁养蚕的纸盒。
3.发现病蚕要及时隔离。
4.防止老鼠、蚂蚁和蟑螂等动物伤害蚕。
提示
观察活动后,向学生介绍养蚕的方法。
科学的饲养才能保证蚕宝宝的健康生长。
当蚕卵孵化之后,教师要及时讲解蚕的饲养方法和注意事项,提醒学生遇到问题要及时与教师交流。
饲
养的要点有:
(1)桑叶要新鲜、干净,洗过的桑叶要晾干。
如附近没有桑树,可每次采摘多些,把桑叶洗净,晾干表面水分,用湿毛巾包住后装入塑料袋密封,或者把桑叶放置于冰箱冷藏室(5 ℃)中,可保鲜几天。
(2)每日清洁养蚕的纸盒。
及时清除盒内的蚕粪及不新鲜的桑叶。
建议学生用透气较好的纸盒饲养,如用塑料盒饲养可先在底部垫一张纸板,便于清理。
(3)发现病蚕要及时隔离。
受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饲养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病蚕,要提醒学生将病蚕及时隔离出来,移到独立的盒子里,但不要随便丢弃。
(4)防止老鼠、蚂蚁、蟑螂等动物伤害蚕。
用有小孔的透明盖子完全覆盖在纸盒上。
为了便于学生观察,除引导学生在家中饲养之外,建议教师在科学室同步饲养,便于学生在学校的课间休息时间进行观察。
(二)活动2蜕皮长大
(图片说明:由左向右依次为蚁蚕、二龄蚕、三龄蚕、四龄蚕、五龄蚕。
)
出于天性,大部分孩子都会非常喜欢养蚕,但是要把养蚕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工作,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没有试过。
蚕的生长过程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值得探究。
教材中选择蚕的体长变化作为研究的内容,是由于三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了长度的测量方法,对于这个内容比较容易掌握,完成蚕的体长规律的研究应该是可以实现的。
待学生基本完成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后,蚕体长的变化规律也就很容易被总结出来。
(图片说明:该图的设计目的是方便学生记录蚕幼虫期的体长变化,以画图的方式进行记录。
图中范例为刚刚孵化的蚁蚕,纵轴为蚕龄,横轴为体长,最小单位为毫米。
)用直观的画图方式进行记录比较适合三年级的学生,该活动要求学生简要画出不同时期蚕的外形特征,图中蚁蚕的示范就是引导学生如何简要地画。
要提醒学生蚕宝宝的体长是十分重要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测量并记录。
蚕宝宝身体柔软,要提示学生小心测量,不要伤害到蚕宝宝。
(图片说明:上图为蚕幼虫蜕皮前,蚕幼虫正从头部开始蜕皮;下图为蚕幼虫蜕皮后,蜕皮后的幼虫体后为蚕蜕。
)
蚕抬着头,不吃也不动,称为“眠”。
蚕脱皮从头开始慢慢向后脱落,乍看之下,好像两条蚕接在一起。
蚕在第一次蜕皮后,每隔六七天“眠”一次,每蜕皮一次,食量就会增加,身体也会变大,蚕在幼虫期蚕幼虫的身体结构蚕在每次蜕皮前后有哪些变化?蚕宝宝蜕皮后长大了很多。
观察记录蜕皮前蜕皮后蜕皮前蚕宝宝不吃也不动了。
蜕皮前蜕皮后体长/毫米其他变化“眠”了四次。
蚕蜕皮时体长变化最为明显,蜕皮前后也具有明显的特征。
教师可引导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