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论文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图文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caf8b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9.png)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治先秦史的人,除了必须有古文献的修养外,还要懂得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否则难以胜任。
而治先秦考古的人也必须懂得古文字和古文献。
李先登先生长期从事先秦考古学研究,论著不少。
先登是个勤快人,又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
从早年任职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师范大学,到后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长期工作,数十年中,始终不忘田野考古,尽可能找机会参加一些田野考古工作,同时又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博物馆藏品和古文字与古文献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最近,他将过去发表的论文辑成一书,名曰《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
夏商周青铜文明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先登的研究比较重视这个文明的起源,包括城市的起源、文字的起源和青铜器的起源,以及这个文明的某些重要内容。
这些都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近年来研究者甚多。
从表象上来看,各家的观点颇不一致,实际上差别并不很大。
就进入文明的时间来说,目前主要有夏代说和龙山说,也有把时间定得更早或更晚的,乍看起来相差很远。
但实际上,龙山说者并不认为当时已有成熟的又明,只不过是说当时的社会有了明显的分化,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机构也就是国家的雏形,从而区别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或原始共产制社会。
而夏代说者并不认为夏代的文明是一个早上突然出现的,在夏代之前还有一个长期酝酿、转变的过程,龙山时代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时期。
主张文明起源更早或更晚的也并不否认这些基本事实。
这里固然有对文明概念的理解问题,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对考古资料的揭示、评价与解释的问题。
先登基本上是夏代说者,但是他对龙山时代和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倾注了特别的关心,力求使自己的立论符合实际情况,而不至于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毛病。
由于对文明起源时间早晚的认识不同,从而对文明的地区与模式的看法也不相同。
夏代说者强调中原的突出作用,认为中国早期文明基本上是一元的,但并不否认它的起源除中原以外还有其他地区的多方面的影响。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将从造型、纹饰和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造型方面,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器物类,如鼎、簋、爵等,也有武器类,如戈、矛、钺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各异,既有规整端庄的方形和圆形,也有优美流畅的曲线形状。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感,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器物类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庄重大气的特点,而武器类的造型则更加锋利有力,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勇武之气。
纹饰方面,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精美繁复,以兽面纹、神面纹和几何纹为主要特征。
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通常以龙、虎、鸟等动物形象为基础,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将这些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青铜器上。
神面纹则以人面为主要形象,常常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息,给人以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此外,商周青铜器上也常出现各种几何纹样,如蝶形纹、琢纹等,这些几何纹样不仅丰富了器物的装饰效果,还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工艺水平。
工艺方面,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精湛。
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主要包括铸造、浇铸、刻画和打磨等环节。
首先,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铜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铸造。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青铜器的质量和形状。
其次,制作青铜器还需要进行浇铸和刻画。
浇铸是将铸造好的铜液倒入模具中,使其冷却凝固成型。
刻画则是在凝固的青铜器上进行雕刻和刻线,以形成各种纹饰和装饰。
最后,青铜器还需要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其表面光滑细腻,增加观赏价值。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追求,也代表了古代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通过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感受到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装饰。图案组织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文化特征

试比较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
装饰。
图案组织表现手法。
艺术风格等。
)文化特征及转变规律。
青铜是纯铜与锡的合金,其中还含有少量的铅。
它作为一种合金,与纯铜相比有几大优点。
一是熔点低,易于铸造;二是硬度大,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或减少锡与铅的比量,以达到不同的硬度;三是易于铸造,溶液在浇铸时气泡少,在范(模子)内无孔不入,这就容易铸造出锐利的锋刃和细密的花纹,而器物本身的气孔大为减少。
在中国出现于距今约三千八百多年前的夏代,至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商周时期青铜工艺发展到鼎盛时期。
A青铜器的形成时期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古文献上记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制作技术方面,有的是锻打的,有的是用范铸造的,比较先进。
多属于日常工具和生活类,如刀、锥,、钻、环、铜镜、装饰品腹裆部常有模仿的金属铆钉。
B青铜器的鼎盛时期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及杂器。
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或陈于庙堂,或用于宴饮、盥洗,还有一些是专门做殉葬的明器。
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青铜礼器带有一定的神圣性,是不能在一般生活场合使用的。
所有青铜器中,礼器数量最多,制作也最精美。
礼乐器可以代表中国青铜器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
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王朝统治由盛而衰,青铜礼器逐渐变为生活用具,在形制风格上发生了更为明显的变化,其标志是大量使用新的铸造工艺,流行蟠螭纹。
也是由神话动物演化而成,这时它已变成单纯的图案纹样,已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青铜器莲鹤方壶是这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一件。
艺术风格:器形轻盈、活泼、奇巧、富丽。
C青铜器的转变时期转变时期一般指战国末年至秦汉末年这一时期。
三代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演变

三代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演变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重要文物之一,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明水平。
其中,三代青铜器是我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重要阶段,在纹饰方面也有着独特而丰富的表现。
本文将探讨三代青铜器纹饰的发展演变。
第一代青铜器出现于公元前约1600年至公元前约1100年的商代,商代青铜器纹饰主要有雷纹、云纹、虎纹等。
雷纹是以雷电形态为基础的图案,象征着权威和威严。
云纹则是以云彩形态为基础的图案,显示出浩大的气势。
虎纹则展示了古代人们对这一巨大肉食动物的崇拜和敬畏之情。
此外,商代青铜器还有一种叫做兽面纹的纹饰,这是一种特殊的纹饰,通常作为容器的饰面出现,通常可见于器物的腹部附近。
兽面纹以兽首为主体,表情丰富多样,形象逼真生动。
第二代青铜器出现于公元前约1100年至公元前771年的西周,西周青铜器纹饰有着更为丰富多样的表现。
与商代相比,西周青铜器的纹饰更加注重装饰性和艺术性。
在纹饰的内容方面,西周青铜器常常以人物、动物、神祇为主题,以及自然界的花草、云彩、水波等元素。
人物纹饰通常是贵族、官员、武士等形象,展示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威。
动物纹饰仍然包括虎纹,但添加了更多的品种和角色,如狗、鸟、鱼等。
此外,西周青铜器的纹饰在技法上更加熟练和精细,线条流畅,细节丰富。
西周青铜器的纹饰风格,以其精美绝伦的工艺赢得了历代的推崇。
第三代青铜器出现于公元前约771年至公元前25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最后阶段,也是纹饰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
在纹饰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具有更多的创新和独特性。
在内容上,纹饰以各种人物、动物和自然景物为主题,展示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思想。
比如,人物纹饰描绘了当时的君主、贵族、士兵等,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形象与动作。
动物纹饰则有更多的品种,如龙、鱼、蛇、鸟等,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神兽纹饰,象征着神圣和超自然的力量。
在技法上,春秋战国时期的纹饰更加细致入微,精细程度远超前两代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和周代青铜器有何不同

商代青铜器和周代青铜器有何不同一.萌生期(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青铜器数量和种类已不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
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陶器特征,器壁匀薄,由简单的几何纹装饰。
荣其中有酒器和食器,其组合的雏形表明青铜礼器制度开始出现。
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
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
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萌芽生长的阶段。
二、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
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
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
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
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的主要装饰题材已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
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运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比较普遍。
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
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三、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
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形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的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
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
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
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已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
到西周早期,青铜器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四、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
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所致。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

浅析商周青铜器纹饰的美学特征商、周(西周、春秋)是我国工艺美术高度繁荣的阶段之一,也是青铜器的鼎盛时期。
商、周青铜器上承历史金属工艺的源头,下启后世金属工艺的径道,为华夏工艺美术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商、周青铜器造型和纹饰都已经相对纯熟,装饰风格鲜明独特,纹饰图案庄严、厚重。
还有一种难以琢磨的神秘和惊悚,具有骇异、狞厉、苍劲的美学特征。
历史告诉我们。
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王朝,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铸造青铜器。
进入商代,青铜器进一步发展,特别是到商代后期,青铜器铸造水平达到了高峰。
青铜器皿种类繁多。
数量极大。
随着社会的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也促使人们在审美上的需求逐步升高。
这时的原始工匠们除了使器皿造型更加美观外,开始在器皿的外表饰以花纹。
西周建立后,青铜器得到更大的发展,其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都已经炉火纯青,并且,按其使用功能将青铜器皿铸造为工具、兵器、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度量衡器等等。
因为器皿的使用功能的不同。
在器皿的外表装饰的花纹形式也不相同,其造型多样、纹饰精美。
即使是在世界工艺史上也是非常罕见的。
据考,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图案大致可分为三类:动物形、几何形和人像。
其中,动物纹饰种类繁多、数量很大、变化也比较丰富。
在商、周青铜器中居于主体地位。
动物纹又可以细分为写实动物纹和幻想动物纹,写实动物纹不用多说,都是自然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形象。
经过夸张变形处理后装饰于器物的表面,比如,鱼纹、蝉纹、龟纹等等。
写实动物纹样种类是非常多的。
但是。
实际的数量相对教少。
装饰的器类和部位也相对较差。
并且流行的时代也相对短暂。
个人认为,最能代表商、周青铜器纹饰图案美学特征的是幻想动物纹。
顾名思义,幻想动物纹是现实世界中并不存在的想象中的神话动物形象。
幻想动物纹样数量众多、形式丰富并且长期占据着大多数重要青铜器的显著位置。
它主要有三种:兽面纹、夔龙纹和神鸟纹。
拿兽面纹来说。
有一种比较常见的纹样叫“饕餮纹”,“饕餮纹”是“兽面纹”的典型代表。
艺术史论文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将这段时间成为“青铜时代”。
而我将在这篇文章结合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从青铜器的品种和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变化及各自特征。
一、品种和用途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相对商周来说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青铜礼器的出现在铸造史上已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戈、钺、铃,以及兽面纹牌饰等。
另外,相传禹在位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鼎九只,象征九州,号称九鼎——这也被视为王权的标志。
下左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青铜礼器,爵。
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品种已是相当丰富。
商人尊神,敬鬼,信巫,淫祀。
祭祀活动频繁并且隆重。
因此在商代,出现了大量青铜礼器,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兵器。
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
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上右图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
此鼎高133厘米、宽78厘米,重875千克。
它以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
而到了春秋战国,“尊神重鬼”观念日益淡薄,各自为政的诸侯越来越追求“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
二、制作工艺青铜器铸造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成型等工序。
其技术要比制陶复杂的多,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器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
从夏商周三代历史变化,看青铜鼎的发展历程,都有哪些显著的特点

从夏商周三代历史变化,看青铜鼎的发展历程,都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器时代,其中夏朝青铜器数量少且粗糙,而商周青铜器数量丰富,制作精良,纹饰精美。
青铜鼎按腹形不同可分为圆鼎、叉鼎、方鼎,按足形不同可分为锥鼎、柱鼎、蹄鼎、平鼎。
在中国发现的大量青铜器中,青铜鼎是重要的一类,在礼制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并逐渐完成了从实用到祭祀再到国之重器的转变。
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鼎属于二里头时期,贯穿商周,一直延续到汉代。
一、西周青铜扁足鼎形制特点根据各期扁足鼎的数量与特征来看,扁足鼎的萌芽期,扁足鼎形态较为原始。
目前最早的扁足鼎发现于湖北盘龙城的二里岗偏晚阶段,但扁足鼎的发源地应在郑州商城,同时在二里头时期的遗址中也有发现与之形态类似的陶质扁足鼎,因此不排除二里头时期就已出现扁足鼎的可能。
殷墟过渡时期的平足鼎足形虽仍与前期相似,但腹部较浅。
在平足鼎发展的孕育期,平足鼎最大的变化就是不再是趾点,没有新的造型,数量也没有比前期有明显的增加。
扁足鼎的快速发展期,量增长较大,器形方面也出现了耳上立鸟、方鼎、鸟形足和虎形足等。
扁足形态以夔形足为主,虎形足数量也较多,有少量的鸟形足和鱼形足,就扁足形态来讲,此期已涵盖五种扁足形态中的四种。
扁足鼎发展的沉寂期数量没有增加,形态以夔形足为主,有少量的鸟形足,扁足鼎没有较大发展。
平足鼎发展的两个高峰期,特点是数量大幅增加,造型更加丰富。
奎形脚仍占主流,鸟形脚仍是少数;后期鸟形足可以和真足平分秋色,E形三脚架平足的新造型和以前有很大不同。
西周中期,扁足鼎不仅数量急剧减少,器形也极为单一,均为具盘形鼎,仅存的一件鸟形方鼎,造型也极为呆板,扁足鼎自此退出历史舞台。
二、西周青铜扁足鼎纹饰特点青铜器的纹饰最早是在陶器纹饰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最早的青铜容器纹饰见于二里头时期,此时的青铜器上出现简单的变形动物纹。
到了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代一一商周时期,各种类型的青铜器纹饰更是层出不穷,包含各种题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史论文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
特征-图文
浅析夏商周三代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
众所周知,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经历了石器时代、铜石并用时代、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
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夏商周时期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考古学上将这段时间成为“青铜时代”。
而我将在这篇文章结合夏商周三代的文化特征,从青铜器的品种和用途、制作工艺、艺术特征等方面论述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的变化及各自特征。
一、品种和用途
夏代青铜制品主要是为数不多的礼器、武器和工具,相对商周来说种类和数量较少,但在青铜礼器的出现在铸造史上已是一个重大的飞跃。
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有爵、斝、戈、钺、铃,以及兽面纹牌饰等。
另外,相传禹在位时,收集全国的青铜,铸鼎九只,象征九州,号称九鼎——这也被视为王权的标志。
下左图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夏代青铜礼器,爵。
到了商代,随着冶炼技术的进步,青铜器品种已是相当丰富。
商人尊神,敬鬼,信巫,淫祀。
祭祀活动频繁并且隆重。
因此在商代,出现了大量青铜礼器,分为食器,酒器,乐器和兵器。
食器中包括鼎、鬲等等。
其中鼎是最重要的礼器。
上右图为著名的司母戊方鼎。
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
此鼎高133厘米、
宽78厘米,重875千克。
它以超重,超大,超强的体量感,表现出雄伟庄严之美,从而成为最高统治者证权与神权合一的象征。
周代青铜器与商有联系也有区别。
西周注重礼教,统治者实行将政治权利、土地和奴隶讽刺诸侯的分封制度,于是青铜礼器不只用来祭祀,还用来维护和体现这种等级制度。
而到了春秋战国,“尊神重鬼”观念日益淡薄,各自为政的诸侯越来越追求“钟鸣鼎食”的享乐生活,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器逐渐增多。
二、制作工艺
青铜器铸造铸造要经过采矿、冶炼、浇铸、成型等工序。
其技术要比制陶复杂的多,从目前出土的文物来看,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器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之前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型制朴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气息。
而商周时,随着社会进步和造型艺术的提高,则到了青铜器铸造工艺的辉煌时期,陶制块范铸造的方式得以被使用。
而一件青铜器的制作往往是分工合作。
如前面提到的司母戊方鼎,铸造时必须几个熔炉同时熔炼铜液,并采用二次铸造法或分铸法来完成。
春秋时期在以上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印模制范和失蜡制造的方法,进一步提升了青铜铸造的工艺。
三、艺术特征
受制作工艺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夏代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只有部分器具上有着少量简朴的纹饰。
除此以外,值得一提的就
是兽面纹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
这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商代人的神鬼崇拜,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
装饰图案多兽面纹、夔龙纹等动物纹样及云雷纹。
当时社会出现了贫富分化,出现了国家、奴隶主阶级。
因此当时的社会生活反映在青铜纹饰上处处透露出一种威严、狞厉、神秘的气息。
青铜器纹饰大多是被综合异化了的动物形象,通过对纹饰的神话、夸张处理,繁密的装饰达到一种神鬼崇拜以及对奴隶的恐吓、威慑的效果。
神兽纹饰也表达出奴隶主期望得到上天、神灵、祖先的庇护,维护其长久的统治,青铜纹饰具有象征奴隶主贵族特权的意义。
以下三张图片分别为兽面纹,夔龙纹,云雷纹的一种样式。
周的青铜文化是在晚商青铜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西周前期的青铜器纹饰仍然沿袭商代后期风格。
而在之后则随社会变迁逐渐发生发生改变。
总体来说可以归结成两点,纹饰的简化与长篇铭文的出现。
纹饰从早期以兽面纹、龟鱼纹、龙纹、鸟纹、蝉纹、蚕纹等动物纹样为主发展到后来,以环带纹、鳞纹、窃曲纹、瓦纹等占据了主要地位,纹饰渐趋简净质朴,线条疏畅。
铭
文也逐渐占据了主要位置。
西周青铜器以长篇铭文、精湛铸工、华美风格,为华夏文明树立了丰碑。
西周中期以后,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周朝“礼”、“乐”制度建立,统治者希望通过礼乐制度治理国家西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也发生重大变化,商代青铜纹饰神秘色彩减退,理性色彩增强;饕餮纹、夔龙纹逐渐蜕变,抽象为窃曲纹、波纹、重环纹等具有规则规范的几何纹饰,说明人们在审美气质上逐渐倾向于大的社会风尚。
“礼”成为这一时代的规则典范。
右图为西周时的青铜鼎。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思想活跃,追求人性。
现实社会生活成为青铜纹饰反映的主题,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青铜纹饰更多的具有绘画性,如表现社会生活采桑、耕种、狩猎,表现水陆攻占等场面,可谓更多的具有了人文主义的气息。
四、总结
青铜器的演化过程,无论是从种类与用途、制作工艺还是艺术特征上来讲,都是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人们的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反过来从青铜器的艺术中我们也能看到夏商周生产、生活的变迁。
早期夏代青铜器保留着原始、质朴的自然痕迹;商朝时的纹饰可以变为奴隶主贵族统治人民的工具;西周以后理性色彩的加强、纹饰的简化,是推行礼乐制度的结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纹饰则反映了礼崩乐坏的新时期对人的价值的新认识。
青铜器制作的变化特征,也就成为我们认识夏商周文明的桥梁。
参考文献
薄松年、陈少丰、张同霞、林通雁编著,《中国美术史教程》,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xx年8月第一版
彭德著,《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xx年9月第一版高师《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材编写组编写,《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第一版崔建林主编,《中国青铜艺术鉴赏》,中国戏剧出版社,20xx年1月第一版
参考网站
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