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少年中国说》拓展阅读 《写作手法》 (长春版)
《少年中国说》写作特色

《少年中国说》的写作特色(1)鲜明的政治倾向。
梁启超自言“自是启超复去以宣传为业,为《新民丛报》《新小说》等诸杂志、畅其旨义。
”他一直以觉天下为己任,以“新思想界之陈涉”自许,从事宣传政治改良主义思想,他的散文不可避免地带上了为维新变法服务的政治色彩。
他的散文没有无病呻吟、惺惺作态、吞吞吐吐和模棱两可之言,直抒胸臆,大声疾呼,具有极强的鼓动性。
《少年中国说》一文就是作者站在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立场上,对当时腐朽的官僚提出尖锐批评,表现了作者要求祖国繁荣富强的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2)“笔锋常带感情”的艺术特色。
常言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梁启超的文章不仅擅长说理,而且长于抒情。
《少年中国说》通篇就不是用冷静的分析、严密的逻辑逐层论证,而似乎是顺着情感的奔流,纵笔而成。
一落笔,“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
就像久遭禁锢的情感的火山,突然爆发,一口气用了十个排比,将“老年人”与“少年人”的两种生理状况、心理特征、精神状态、思想方法,反复地进行对比分析。
开头是两个长句,长句中又包括几个短句,分述相异的几层意思,气势稍缓;但越往后,句式越短,节奏越快,奔腾直泻,一发难收。
开头好像是火山的熔岩滚滚外溢,而往后则是短促的,猛烈的、势不可挡的连续喷发了。
最后一段以四言韵语作结,把情感再次推向高潮。
这诗一般的文笔,笔锋蘸满了多少激情,洋溢着多少豪气!梁启超在这时化身为一位画匠,工笔重彩地为我们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壮美远景,读之令人意气风发,豪情满怀,完全融人他海潮般澎湃的激情中去。
(3)“纵笔所至不检束”,自由运用语言。
为了晓畅地表达思想,梁启超使用词语不求雕饰,不以文害意,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具有文章改革家的气度与胆识。
并且务求说得详尽,不嫌反复强调。
为了充分证明老年人和少年人的不同,并形成强烈的对比,作者不惜浓墨重彩,从不同角度,列举种种不同性格,反复论证,极力铺陈,这充分显示出梁启超文章的特色。
《少年中国说》(节选)(教案)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文章主题思想的把握:本节课的核心是让学生理解梁启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强调“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的观点。
-生字词的学习与应用:重点讲解和练习生字词,如“翩翩”、“矫健”等,确保学生能够正确书写并运用到实际语境中。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少年中国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另外,小组讨论环节虽然气氛活跃,但部分学生似乎还是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此,我打算在之后的课堂中,增加一些个人展示的环节,鼓每个学生都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践活动方面,写作练习的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部分学生似乎对这种模仿写作感到困惑。我反思可能是练习的难度设置不够合理,或者是引导不够到位。接下来,我会尝试调整练习的难度,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练习。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主题思想和生字词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历史背景和文本结构,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少年中国说》

《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少年中国说是清朝末年梁启超所作的散文,写于戊戌变法失败后的1900年,文中极力歌颂少年的朝气蓬勃,指出封建统治下的中国是“老大帝国”,热切希望出现“少年中国”,振奋人民的精神。
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强烈的鼓动性。
酣畅淋漓,多用比喻、对比,具有强烈的进取精神,寄托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
目录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原文少年中国说译文注释赏析写作背景作者简介原文少年中国说译文注释赏析展开梁启超编辑本段写作背景清朝末年,清王朝实在撑不住,搞成了清政府,但是,官场依旧糜烂不堪,大义泯灭,龟鬼横行,究其根源,是氏族传承纲常之祸也,贵贱氏族俱立家谱,其谱编制长达70代以上,国以孔为贵。
粗知历史的人都知道,自嬴秦以来,改朝换代更天换地者十数次,这些氏族为何能在十数次天崩地溃中屹立不倒?人自然明白,无他,出卖旧天子,充当新奴才尔,通敌才是贵族之大道,是故,国因贵孔而空,民以卖国而荣,民之所以卖国,是为其族可以老大也,国之所以靡空,是因其崇老大而失道也,进而,要从根本上拯救糜烂的清朝,梁启超就写了本篇《少年中国说》,为的是克服氏族传承5000年的谎言,断了崇洋媚外的根源,了结卖国而偷生的情愫。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等,清朝光绪年间广东新会人。
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者,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家、学者,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之一。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鼓吹改良主义,坚持立宪保皇立场;倡导“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提倡“新文体”。
辛亥革命后,曾拥袁反袁,与段祺瑞合作。
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
晚年讲学于清华大学。
著有《饮冰室合集》。
广东新会人。
此文为作者在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初期写的。
编辑本段原文编辑本段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长春版语文(2019)六年级下册-14.少年中国说(类文)

苦难辉煌(节选)金一南中国有句老话,叫时势造英雄。
应补充一句,英雄仍须识时势。
1911年10月10日,孙中山乘火车从美国西海岸前往中东部募捐。
行前收到黄兴从香港发来的一封电报。
因为密码本已经放在行李中,无法取出译电,所以直到在丹佛下车取出行李后,才知道电报内容。
黄兴告知,武昌革命党人吕志伊向香港报告:新军必动,请速汇款应急,并前往主持。
疲惫的孙中山把电报轻轻撂到一旁。
他一生不知领导了多少次革命党人的武装暴动和起义,但无一成功。
一遍又一遍做的,是失败后设法掩埋烈士的遗体,安抚烈士遗孤,然后满腔悲愤地写下一篇又一篇祭文。
眼下他正四处筹款,无任何征兆使他意识到数十年来牺牲奋斗所追求的目标已近在眼前。
既无款可汇,更无法前往主持,这是他看完电报后的第一个念头。
本想立即回电黄兴,要武昌新军少安毋躁、暂时勿动,但因夜已深,旅途又十分劳累,便决定次日晨再回电。
第二天却一觉睡到11点。
他起床去餐厅用膳,在走廊上购报一份准备入餐室阅读。
随走随手展开,立见一则令他浑身血液停止流动的醒目黑体大字专电:“革命党人占领武昌”。
辛亥革命爆发。
后来有人说,孙中山看到这条消息时,手中的玻璃杯失手跌落摔碎,杯中的牛奶泼洒一地。
不管是否属实,这一点却是无疑:他当时所受震动之大,绝非我们今天所能想象。
延续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王朝从此坍塌。
虽然正是他用坚持不懈的努力,为推翻清王朝奠定了基础,但最具决定性且唯一成功的武昌暴动,他不但事前未能参与,还几乎去电阻止。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
一个如今发展为八千多万党员的世界第一大党就此诞生。
但颇让党史遗憾、颇让后人遗憾,也颇让革命博物馆内那些大幅“一大”代表照片遗憾的是,“南陈北李”这两个中共建党的中坚人物,一个也未出席。
陈独秀当时在陈炯明手下任广东政府教育委员会委员长、大学预科校长,未出席的理由是正在争取一笔款子修建校舍,人一走,款子就不好办了。
李大钊时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未出席的理由是北大正值学年终结期间,“校务纷繁,难以抽身前往”。
长春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教学课件(新版)

子;宝剑新磨,锋刃大放光芒。头顶着青色的长天,
脚踏着黄色的大地,从纵的时间看有悠久的历史,
从横的空间看有辽阔的疆域。前途像海一般宽广,
未来的日子无限远长。美丽啊,我的少年中国,将
与天地共存不老!雄壮啊,我的中国少年,将与祖
国万寿无疆。
2.联系课文,想象少年中国的美好未来, 用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者讴歌了祖国未来的美好前程,对肩 负重任的少年寄予了无限希望,鼓励他们奋 然而起,投身到改造旧中国的战斗中去。
3.课文赞颂少年中国,也讴歌中国少年,二者 有什么联系,谈谈你的理解。
中国的少年应该是有进取心、独立、自由、强大、
有智慧、勇于革新的少年。“少年中国”是作者的
理想,而“中国少年”是实现这一理想的希望。课
课后习题 朗读。
课文语句感情充沛,气势磅礴,而且句式整 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朗读时,要以饱满的感情, 昂扬的语调来表现作者坚定和执著的信心。
提示:先断句,再朗读、思考与交流。
思考与交流。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的意思。
所以说今天的责任,不在别人身上,全在我们少
年身上。少年聪明我国家就聪明,少年富裕我国家就
文层层深入,表明二者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相连的。
拓展与运用。
1.读读下面的句子,理解加点词语的意思。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 . . . . 则国雄于地球。 . .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壮哉我中国少年, . . 与国无疆。
故:所以。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 一泻汪洋。”“红日初升”象征少年中国 的灿烂前程;“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 的发展不可限量。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13 少年中国说(节选)》(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所作的散文,表现了作者对少年中国的热爱和期望,具有很强的鼓舞性和启示性。
本课是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文学韵味。
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可以了解梁启超先生的思想,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课文内容有一定的理解。
但本文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历史性,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爱国情怀的培养还处于初步阶段,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了解梁启超先生和本文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感受作者的情感。
3.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4.讲解分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课文的主要内容。
5.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少年中国的期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拓展延伸: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少年中国说》课文课件

梁启超在文中指出,少年要不断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当代青年也应该具备这 种自我提升和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和成长,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的贡 献。
06
相关拓展资料
相关历史事件介绍
戊戌变法
1898年,清朝光绪皇帝接受了一系列改革建议,试图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改革来推动国家现代化,但这一尝试最终失败,被慈禧太后等保守派势力所 压制。
辛亥革命
1911年,中国爆发了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运动,该运动由孙中山领导, 最终成功推翻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相关人物介绍
梁启超
清朝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新民丛报的创办人之一,也是戊戌变法的积极参与者,他的思想 和主张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中山
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辛亥革命的领袖,他提出了“三民主义”等思想和主张,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喻效果
通过比喻手法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形象、生动,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和对文章的理解 。
排比句式的运用
排比句式概述
排比是将三个或三个以上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排列在一起,表达同一性质或同一范畴的意思。
排比句式的应用
《少年中国说》这篇课文中,排比句式的运用使得文章更加有气势和节奏感。例如,“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通过排比句式的运用 ,强调了少年的成长对于国家的重要性。
05
课文意义与价值
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积极向上的心态
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强调了少年的心态与国家命运 的关系,呼吁当代青年要保持积极向上、不懈奋斗的精神 状态。
责任感与担当
梁启超在文中指出,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应对国家 和社会承担责任,展现出强烈的担当精神。当代青年应同 样具备这种责任感与担当。
长春版语文(2019)六年级下册-14.少年中国说(相关资料)-作者资料

14.少年中国说中文名称:梁启超又名:号任公字卓如饮冰室主人所属年代:清代民族:汉族生卒年:1873—1929相关事件:公车上书国会请愿运动戊戌变法戊戌政变相关人物:光绪康有为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1929)近代思想家,戊戌维新运动(见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梁启超自幼在家中接受传统教育,1889年中举。
1890年赴京会试,不中。
回粤路经上海,看到介绍世界地理的《瀛环志略》和上海机器局所译西书,眼界大开。
同年结识康有为,投其门下。
1891年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良维新的道路,时人合称“康梁”。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
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
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
1898年回京,积极参加“百日维新”。
7月3日(五月十五),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
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
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1905~1907年,改良派与革命派的论战达到高潮,梁启超作为改良派的主将,遭到革命派的反对。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梁启超立即表示支持。
1907年10月,在东京建立“政闻社”,期望推动清政府实行君主立宪。
由于清政府并不真心实行宪政,政闻社也因受到查禁而宣告解散。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一度宣扬“虚君共和”,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
民国初年又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13年,进步党“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手法》
《少年中国说》拓展阅读
育才学校陈海莲老师
本文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作者对自己写的文章曾作过这样的评价:“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学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
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
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然其文条理明畅,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清代学术概论》)《少年中国说》是体现他这种“新文体”(或名报章体)特色的典型作品。
1.自由运用语言,“纵笔所至不检束”。
为了晓畅地表达思想,作者使用词语无所顾忌,不求雕饰,不以文害意。
2.务求说得详尽,不嫌反复强调。
如第二段写老年人和少年人种种不同性格的对比、推论,以及老与少对比的比喻、象征句,都充分显示出梁文这方面的特色。
3.感情充沛,“别有一种魔力”。
作者说,他写的文章“笔端常带感情”。
本文便是这样。
为了表达他那奔纵的思想感情,他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反复、重叠的修辞法,文章酣
畅淋漓,热情洋溢奔放,如第二段运用重叠排比层层推进的手法,从正反两面加以反复阐发;又如结尾部分也是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写法,在对称中富于变化,在整齐中饱含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