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系统设计经验
冷库制冷工艺设计课程设计

冷库制冷工艺设计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冷库制冷工艺设计的理解和从实践中获取相关经验,提高学生的制冷方面的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未来的制冷工程设计和实施工作奠定基础。
二、课程设计大纲1. 冷库的概述介绍冷库的各种类型、应用范围及其基本结构、特点,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2. 制冷机组的选型与设计通过介绍不同的制冷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点,讲解制冷机组的选型和设计,并详细阐述制冷机组 working cycle 及其特点。
3. 制冷系统的热力计算通过介绍制冷系统的物理原理和基本参数,讲解制冷系统的热力计算方法,包括热量平衡公式的推导及其应用。
4. 制冷系统的安装及检查介绍制冷系统的安装、调试和检查的流程和方法,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5. 冷库空气条件控制详细讲解控制冷库内部温度、湿度、空气流通率等条件的方法及其实现原理,以及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
6. 制冷系统的维护与保养介绍制冷系统日常维护及保养工作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课程设计要求1.学生需要阅读相关资料才能进行课程设计;2.学生需要按照课程设计大纲进行课程实施,并完成实验报告;3.学生需要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4.学生需要根据实践操作,并对操作结果进行分析;5.最后,学生需要按照课程设计要求提交实验报告。
四、课程设计评分标准•学生按照课程设计大纲进行实验操作,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够自主解决部分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实验报告规范、内容齐全、结构清晰,能够反映实验结果,并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有效的解释和分析;•学生能够在实验报告中体现出对相应知识的掌握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课程设计内容分析在课程设计中,学生通过实践操作与理论探讨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对冷库制冷工艺设计的理解。
通过对制冷机组、制冷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具备了选型和设计制冷机组的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还需要对制冷系统的热力计算与空气条件控制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
制冷专业毕业自我鉴定3篇

制冷专业毕业自我鉴定制冷专业毕业自我鉴定精选3篇(一)尊敬的招聘经理:我自2017年毕业于制冷专业本科学士学位,我对制冷技术和行业充满热爱,并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取得了扎实的基础和经验。
我希望通过这份自我鉴定,向您展示我在制冷领域的知识和能力。
首先,我在课堂学习中获得了广泛的制冷理论知识,包括热力学、制冷循环、制冷剂性质等,理解了不同制冷循环的原理和操作要点。
通过实践和实验课程,我熟悉了不同制冷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了制冷系统组装、维护和故障排除技能。
其次,我在实习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曾在一家大型制冷设备制造企业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习,通过参与不同项目的制冷设备设计和测试,深入了解了制冷设备的生产过程和流程。
在实习期间,我还积极参与了制冷设备的安装和调试工作,熟悉了现场操作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我还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大学期间,我经常与同学一起完成课堂项目和实验,学会了与他人协作和相互支持。
我还具备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的能力,能够在紧张的工作环境中保持冷静和高效。
最后,我是一个积极进取的人并持续学习。
我了解到制冷技术在不断发展和创新,因此我始终保持对最新行业趋势和技术的关注。
我积极参加行业研讨会和技术培训,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适应行业的变化和发展。
在制冷专业毕业后,我希望能够应聘贵公司的制冷工程师职位。
我相信我具备良好的专业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在制冷领域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期待能有机会与您进一步交流,感谢您对我的考虑。
此致敬礼xxx制冷专业毕业自我鉴定精选3篇(二)作为制冷专业人才,我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进行自我鉴定:1. 熟悉制冷原理和设备:对制冷循环工艺、制冷剂种类、制冷设备的结构和原理以及相关的热力学、流体力学等基础知识有深入的了解。
2. 掌握制冷系统设计与分析技能: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设计合理的制冷系统,包括制冷容量计算、制冷负荷计算、设备选型等,同时能够进行系统性能分析和优化。
空调制冷量计算方法及设计原则

1日本冷吨=3320千卡/小时(kcal/h)=3.861千瓦(KW);
1英国冷吨=3373千卡/小时(kcal/h)=3.923千瓦(KW);
1 kcal/h = 3.968 Btu/h,1 Btu/h = 0.252 kcal/h;
对于空调效果要求较高的房间,冷负荷应取160-180 W/m2。 这里再提一下瓦(W)过去用制冷量单位千卡/小时(kcal/h)之 间的关系: 1W=0.86kcal/h; 1kcal/h=1.16W。
日本空调维修器常用压缩机的功率(马力)数值来表示制冷量,这是过去的习惯,并不确切,因为各厂和各个时期产品的性能系数是不同的,但大致上马力数与制冷量有如下关系:
1 USRT = 3024 kcal/h,10000 kcal/h = 3.3069 USRT;
1匹 = 0.735kw x cop00000。
说明:
1. “匹”用于动力单位时,用Hp(英制匹)或Ps(公制匹)表示,也称“马力”,1 Hp (英制匹) = 0.7457 kW,1 Ps (公制匹) = 0.735 kW;
2. 中小型空调制冷机组的制冷量常用“匹”表示,大型空调制冷机组的制冷量常用“冷吨(美国冷吨)”表示。
应用:
制冷性能系数(EER)
测定的制冷量Q和消耗总功率N的比值,公式:EER=Q/N。
经验值:空调设计估值:1匹空调=2500w的制冷量=可以控制15~20平方米的空间的制冷量=每小时耗电量0.5~0.8度电。
民用空调的制冷量单位是“匹”,1匹=2324W;机房用的空调的制冷量一般都比较大,单位是“kW”。
选择制冷量的原则是:空调器的制冷量应略大于房间的冷负荷,房间的热负荷应考虑到房间的朝向,墙壁和屋顶的隔热情况,以及室内热源包括人员的多少。[2]
BCD-550WT间冷式家用冰箱制冷系统设计

题目:直冷式冰箱课程设计****:***学号:*********学院:海运与港航建筑工程学院班级:A12建环****:**目录1 电冰箱的总体布置 (3)2 电冰箱的热负荷计算 (4)Q (4)2.1冷冻室热负荷FQ (5)2.2冷藏室热负荷R2.3箱体外表面凝露校核 (6)3制冷循环热力计算 (7)3.1 制冷系统的压焓图 (7)3.2制冷系统的额定工况 (7)3.3热物性参数列表 (8)3.4.循环各性能指标计算 (8)4 冷凝器设计计算 (9)5 蒸发器设计计算 (14)6压缩机热力计算及选型 (21)7毛细管的计算及选型 (23)8参考文献 (24)1 电冰箱的总体布置设计条件:○1使用环境条件:冰箱周围环境温度a t=32℃,相对湿度ϕ=75±5%。
○2箱内温度:冷冻室不高于-18℃,冷藏室平均温度m t=5℃。
○3箱内有效容积:总容积为550L,其中冷冻室为185L,冷藏室为365L。
○4箱体结构:外形尺寸为736mm×890mm×1770mm(宽×深×高)。
绝热层用聚氨酯发泡,其厚度根据理论计算和冰箱厂的实践经验选取,其值如表1所示,箱体结构图如图1所示。
箱面顶面左侧面右侧面背面门体底面冷冻室52 62 65 72 62 52冷藏室42 65 42 52 62 42图1 箱体结构图2 电冰箱的热负荷计算2.1冷冻室热负荷F Q1)冷冻室箱体漏热量F Q 1 因为通过箱体结构形成热桥的漏热量c Q 不用计算,所以冷冻室箱体漏热量只包括箱体隔热层漏热量a Q 和通过箱门与门封条漏热量b Q 两部分。
冷藏室箱体漏热量R Q 1的计算也如此。
○1箱体隔热层漏热量aQ 箱体隔热层漏热量按式)(21t t KA Q a -=计算,式中计算时箱外空气对箱体外表面传热系数1α取11.3W/(K m •2),箱内壁表面对空气的表面传热系数2α取1.16W/(K m •2),隔热层材料的热导率λ取0.03W/(K m •)。
冷水机组能效与冷冻水出水和冷却进水经验公式

冷水机组是工业生产中常见的设备之一,它的能效与冷冻水出水和冷却进水经验公式是工程师们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冷水机组的能效问题,并结合实际经验共享相关公式,希望能为工程师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冷水机组的能效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在工业生产中,建立高效节能的生产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而冷水机组作为制冷设备的一种,其能效对整个生产系统的节能效果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对冷水机组的能效进行全面评估,找到影响其能效的关键因素,并建立相应的经验公式来指导实际操作。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冷水机组的基本工作原理。
冷水机组是利用电能驱动压缩机,将低温低压的制冷剂压缩成高温高压的气体,然后通过冷凝器散热,使其冷凝成高压液体,再经过节流阀减压,变成低温低压的制冷剂,通过蒸发器吸收热量并使冷冻水降温,最终实现制冷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冷水机组的能效与冷冻水出水和冷却进水的温度高度相关。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冷水机组的工作参数和环境条件来确定冷冻水出水和冷却进水的温度。
经过实践积累,我们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公式帮助工程师们准确计算冷水机组的能效。
我们来看冷冻水出水温度对冷水机组能效的影响。
根据我们的经验,冷冻水出水温度越低,冷水机组的制冷效果越好。
经过分析和实验,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经验公式:\[ COP = \frac{C × \Delta T}{P} \]在这个公式中,COP代表冷水机组的性能系数,C代表冷冻水与冷却水的温差,ΔT代表冷却进水温度与冷冻水出水温度的温差,P代表冷水机组的功率。
通过这个公式,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冷冻水出水温度对冷水机组的性能影响。
另外,冷却进水温度也是冷水机组能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经过多次实验,我们总结出了以下经验公式来帮助工程师们准确计算冷却进水温度对能效的影响:\[ EER = \frac{Q}{P} \]在这个公式中,EER代表冷水机组的节能比,Q代表冷却水的冷却量,P代表冷水机组的功率。
制冷机组管路设计

制冷机组管路设计主要涉及到制冷剂的流动和热量传递,因此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管径选择:根据制冷剂的流量和流速,选择合适的管径,以保证制冷剂在管路中流动顺畅,减少阻力损失。
2. 管路长度:尽量缩短管路长度,减少制冷剂在管路中的热量损失。
3. 管路走向:合理设计管路的走向,避免管路出现急弯、陡坡等,以减少制冷剂在流动过程中的阻力损失。
4. 支撑结构:合理设计管路的支撑结构,确保管路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出现振动、变形等问题。
5. 保温措施:对于需要穿墙或长距离输送的管路,应采取保温措施,以减少热量损失和防止冷凝水产生。
6. 阀门选择: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阀门,如截止阀、止回阀等,以保证制冷剂的正常流动和管路的密封性。
7. 安全性考虑:在设计管路时,应充分考虑安全性,如防止制冷剂泄漏、防止高压击穿等问题。
总之,制冷机组管路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制冷机组的正常运行和性能。
30年老师傅总结 I 制冷系统简单计算与经验公式

30年老师傅总结I 制冷系统简单计算与经验公式1、冷水机制冷量的计算方法一般水冷螺杆机冷量,都是参考美国以冷吨为单位,1冷吨=3.516KW,风机盘管的话,制冷量是按照KW为单位,这样换算就可以了。
例:求冷(热)水机制冷量的计算方法,有一蓄水箱(温度7度日容量10立方米),要通过冷水机将水在4-5小时之内将温度升高到15度,需要多少热量,需要压缩机的功率是多少,是怎样计算。
计算方法:1、体积(升)×升温度数÷升温时间(分)×60÷0.86(系数)=(W);2、体积(吨或立方米)×升温度数÷升温时间(时)÷0.86(系数)=(KW);按照上述方法计算:4小时,10000L×(15-7)÷4h÷0.86=23255W=23.255KW;5小时,10吨×(15-7)÷5h÷0.86=18.604KW;2、冷凝器换热面积的计算风冷式冷凝器换热面积的计算:制冷量+压缩机电机功率÷(200~250)㎡。
例(3SS1-1500压缩机)CT=40℃:CE=-25℃,压缩机制冷量=12527W+压缩机电机功率。
水冷式冷凝器与风冷式冷凝器的比例一般为:1:15。
如风冷式冷凝器为300㎡,水冷式冷凝器则为:300÷15=20㎡。
冷却水质差可适当缩小比例至1:10左右。
3、蒸发器的配置经验以60立方米的,库温-18℃的库房为例:库温-18℃,风冷式蒸发器(冷风机)的配比一般以压缩机的制冷功率相近。
库温-18℃,蒸发器采用吊顶铝排,按库房底面积的两倍配置即可(即库房底面积X2)。
铝排蒸发器,应该按照库房容积的大小(即制冷量的大小)分组安装,一般3~5P制冷量为一组。
膨胀阀则按蒸发组配置。
4、冷库制冷量计算公式高温活动冷库制冷量计算公式为:冷库容积×90×1.16+正偏差,正偏差量根据冷冻或冷藏物品的冷凝温度、入库量、货物进出库频率确定,范围在100-400W之间。
北京地区冷却塔供冷系统设计指南

北京地区冷却塔供冷设计指南前言为更好地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21-2007意见的基础上编制本设计指南。
本设计指南的技术内容是:1.总则;2.负荷侧系统设计;3.冷源侧系统设计;4.5.节能计算和经济比较。
本设计指南附有若干资料性附录。
释。
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主编单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参编单位: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主要起草人: 孙敏生万水娥诸群飞王冷非王旭辉张宇目次1总则2负荷侧系统设计2.1 冬季内区风机盘管负担冷负荷的确定2.2 冷却塔供冷工况时空调冷水温度、供冷量和流量的确定2.3 负荷侧系统和设备配置举例3冷源侧系统设计3.1 冷源侧流量、水温和室外温度的确定3.2 冷源设备的配置举例4冷却塔供冷系统的控制5冷却塔供冷运行时间、节能计算和经济比较5.1 冷却塔供冷运行时间5.2 节能计算5.3 经济比较5.4 节能计算与经济比较公式中的变量附录A 设计例题附录B 风机盘管供冷能力资料附录C 冷却塔冷却特性资料附录D 北京地区全年常用冷却塔供冷时间1.0.112制);3【说明】1.0.2【说明1.0.3121.0.4121)50%。
2)3)4)34【说明2.1.12.1.2【说明2.1.312 新风最低送风温度应考虑以下因素确定:1)与室温的温差不得大于《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的有关规定;2)应考虑采用的新风加湿方式对新风温度的要求;3)风机盘管仅供应空调冷水时,应按室内发热量最低情况下,办公用房室温不低于18℃,商场室温不低于16℃确定。
2.1.4 冬季供冷房间风机盘管负担冷负荷应按下式进行计算:q f=(αq n-q x)/n=(αq n-0.337L x(t n-t x))/n (2.1.4)式中q f——冬季供冷房间内单台风机盘管负担冷负荷(W);α——保证系数,根据设计标准和房间的重要性,可取α=1.0~0.8;q n——冬季供冷房间显热冷负荷(W);q x——冬季新风负担供冷房间的显热冷负荷(W);n ——房间内布置的风机盘管台数;L x——房间新风量(m3/h);t n——冬季内区供冷房间室温(℃);t x——冬季新风送风温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期论坛高质量文章不多,人气下降明显,版主积极性明显下降。
本人正在进行硕士毕设论文阶段,目前随着写作的进展,特分享一些里面的经验内容供各位看官评论,希望能尽一份力,为我们的论坛。
由于之后本人不再从事本行业,7年来本人经验由论坛来,如今经过思索提炼正在草拟论文,想尽量把相关精彩之处都借助论文这个方式写出来,写到精彩之处不由得想与论坛各位坛友分享。
(1)知识和经验二者之间的关系。
本人毕业后从事制冷设计工作7年,校内时书本上学的各个关键理论好比一个个知识点,而实践经验相当于线。
随着毕业后时间的推移,往往各个知识点会逐渐遗忘,相信记忆再好的人,如果毕业2年内不搞相关工作,最后也仅剩下印象,甚至忘的精光,因为没有实践经验支撑的理论早晚是会被遗忘的。
而随着相关工作的进行,在实践中,你会发现在研发设计,试验甚至失败中印证了课本上所学的一个个内容,于是重新捡起来,回归课本、经过思考,才能真正被消化。
久而久之,各个关键参数和公式算法通过实践这条线连成串,经过自己大脑的联想、列举、归纳又横向交织成网,相互验证,也就形成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很难遗忘了。
(2)(2)蒸发、冷凝温度的确定。
有很多人在论坛上问过我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是如何限定的,与环温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很多从事了多年维修的师傅由经验反推理论,常常关注蒸发、冷凝温度,根据表测得的参数去反推进行系统设计,这其实是错误的。
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和冷凝温度是根据热源和热汇温度确定的,而不是相反。
而热源、热汇的温度并不是人为规定的,热源是由被冷却物质所需要的温度决定的,热汇是由放热端所处的环境温度(冷却水温度)决定的。
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根据以上条件设计制冷系统,即根据允许的换热面积和氟、水、空气侧状况匹配经济性温差进而求得蒸发、冷凝温度。
由于很多种热源、热汇温度下又存在关联或相似性区间,所以我们又把各个热源热汇划分出区间进行归纳,方便不同区间相关配件的选配,如T1、T2、T3等工况。
这里举个例子就是由卡诺定理,理论上制冷系统的制冷系数为:Snap1.jpg(2.37 KB, 下载次数: 112)可以看出低温热源温度越高,高温热汇和低温热源温差越小,制冷系数越大。
某些厂家为了提高制冷系数,随意改变工况或为了使蒸发、冷凝温度更接近热源、热汇温度,不惜成本的成倍加大换热面积从而减小换热温差,这也就是目前小压缩机配大换热器的例子比比皆是的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确定热源、热汇温度后综合考虑经济性温差进而合理的匹配换热面积才符合我们科学设计的原则。
(3)压缩机汽缸容积与系统制冷量的关系。
在给定的制冷系统里,很多参数都是随着工况变化的,很多人问我设计的根源是什么,从哪出发。
这就要首先找到一个不变量。
对于一台已有的制冷压缩机来说,在制冷系统中,理论输气量Vh为定值,它也是我们确定工况后进行系统设计的出发点。
Snap1.jpg(2.58 KB, 下载次数: 36)其中n为压缩机电机转速,对于50Hz的两极电动机来说,转数在2830rpm,i指压缩机汽缸数,Vp为汽缸容积。
具个例子,已知某汽缸标称容积为7.4cc的转子压缩机在T1工况下(To=7.2℃、过热11K;冷凝温度TK=54.4℃;过冷5K)标称制冷量为1.2kW。
下面我们通过汽缸容积和标定工况来求得实际制冷量和样本标称1.2kW进行比对。
按照上式的理论输气量为:[本帖最后由 killzx99 于 2012-2-22 09:16 编辑]Snap1.jpg(7.13 KB, 下载次数: 24)该工况下查压焓图的单位制冷量q0为143.64kJ/kg,实际质量流量qm可由下式求得:其中λ为压缩机输气系数,该工况下取0.9。
υ比容,查得该吸气点比容为39.16×10-3m3/kg。
则由式3-3,压缩机在该工况下质量流量为则该工况下制冷量Snap1.jpg(2.21 KB, 下载次数: 22)Snap2.jpg(7.03 KB, 下载次数: 16)Snap3.jpg(4.9 KB, 下载次数: 19)可见由压缩机汽缸容积结合设计工况计算的制冷量与样本标称值相差不大,常规空调、冰箱工况下,系统压缩机多数可由样本选型,这是厂家为如今设计人员提供的方便。
但在低温工况如采用复叠系统时,低温级往往需要通过计算来选型压缩机。
本着科学的原则,也应该知道压缩机是如何计算得来的,而不是由样本上查到的。
(3)蒸发及冷凝温度对系统的影响。
根据我的经验,讨论这类问题,关键在于头脑中要有压焓图,把一个参数的变化借助压焓图这个工具放到整个制冷系统里去全面的看。
我们做系统设计,为何学习压焓图和焓湿图?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便于理解,易于导出循环变化的过程。
制冷循环作为一个系统来说,某一侧一个参数的变化会影响整个循环的工作状态,这就可以很形象的在图上表示出来。
很多从事系统设计多年的工程师,往往只是看到一个方面,不能系统的全面的去解释制冷系统的循环变化,他的思维是片面的、间断的、有时分析一圈很难自圆其说。
例如举个简单的例子,由于热负荷的提高导致制冷系统的变化。
前提是制冷系统(风量、换热器等)不变,热汇温度不变。
我是这样理解的:由于热端瞬时负荷的增加,相当于瞬时热源温度提高,当蒸发温度还未改变时,蒸发侧换热温差增加,导致蒸发侧瞬时吸热量增加,过热度的提高,压缩机排气温度提高。
由于热端吸热量的增加给冷凝侧带来更多的负荷。
这一推论外在的标志就是压缩机瞬时排气温度的升高;另一方面,随着膨胀阀的反馈,过热度升高导致阀芯下移,供液量的提高导致蒸发温度提高,系统整体通过阻碍蒸发侧换热温差的增加来抵消瞬时热负荷增加对整个系统的影响,进而达到新的平衡。
这一推论外在的标志就是可测得蒸发侧压力的升高。
经过上述分析,也就不难发现,随着热端瞬时负荷的增加,往往可以看到以上所述的外在表现:排气温度升高、冷凝压力提高、蒸发压力提高,并且由于系统的自平衡性对外界变化的反馈使之会在新的工况下达到平衡。
当然,如果冷凝器设计余量不大,很可能系统会在达到新平衡态的过程中就保护掉了。
可能很多人都会说,蒸发温度提高是会提高制冷系数的,这是片面的,特别是在冷凝侧换热本身就是短板的前提下。
比如我们进口一些欧洲的冷凝机组,很多都是按照环温较低的工况匹配的冷凝器。
冷凝侧本身就是短板,此时由于前面提到的原因蒸发温度提高后,吸气比容减小,根据上面的计算可知最终质量流量增加。
单位制冷量增加同时与增加的质量流量共同作用导致蒸发侧换热量增加,压缩机侧由于质量流量的增加功耗也会增加。
这两方面的负荷都需要经过冷凝侧放热排出。
在系统冷凝侧不具备较大富裕量的情况下,往往冷凝温度会提高(系统冷凝侧通过增加与热汇侧的温差来实现更大的散热量),按照等压线在压焓图上经过冷却、冷凝过程后势必带来节流后系统干度的增加,反之阻碍了单位制冷量的进一步增加,同样达到了新的平衡。
这一点,外在的标志可通过量出冷凝压力提高而得到。
所以说,很多情况下,对于给定设计工况下现有的系统,蒸发温度提高会给系统带来更大的功耗,给冷凝端带来更大的负荷往往得不偿失。
[本帖最后由 killzx99 于 2012-2-23 09:28 编辑]点评adingkgb蒸发温度的提高分两种:热负荷增加导致的系统蒸发温度被动提高,符合版主本楼层的解释如果是由于制冷系统主动调节(增加节流装置通径或压缩机卸载)使蒸发温度提高,那么系统效率会有所提高两者冷凝温度表现不同(5)制冷系统对空气显热和潜热的处理。
针对设计工况下空调对空气的处理过程来看,除去的潜热负荷约占总负荷的40%~50%,稍小于显热负荷。
空调对潜热负荷的处理多采用冷凝除湿法,即使得蒸发温度在该工况露点温度以下。
湿空气和蒸发器表面接触时析出凝结水。
因此,采用冷凝除湿法除去潜热负荷这就要求冷源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且满足设计温差。
而对空气显热的处理,只需使冷源温度低于空气设计状态点的干球温度,满足设计温差。
具体来说,理想空气状态点需满足人体舒适性要求,如25℃,相对湿度60%,此时露点温度为16.6℃。
如果此时仅需要除去显热负荷,那只需将冷源温度提高到16.6℃~25℃之间,同时考虑冷源和干球温度的经济性温差。
如设计机房空调时往往采用的就是增加风量和换热面积的方法,使显热比达到87%以上。
由于普通空调需要参与潜热负荷的处理,所以蒸发温度需要低于露点温度16.6℃,考虑到蒸发侧换热时经济性温差,故系统工况与T2工况较为接近,设计蒸发温度为7.2℃。
当然,如采用冷冻水为载冷剂,出水温度同样设计为7℃,此时蒸发温度会更低一些。
有个不错的案例很好的解释了制冷系统对温湿度的控制摘自某厂家除湿机组参与某高温高湿度环境下的处理效果已知设计制冷量400kw蒸发器风量12-13m3/s压力降1150Pa入口温湿度32度 70%出口温湿度 20度100%凝结水量325kg/h详见样本参数表格未命名.JPG(66.11 KB, 下载次数: 22)2012-2-28 08:59 上传点击文件名下载附件分析如下根据已知条件总热量,根据焓差和风量计算得出进口32度 70%查得 i进=91.42kj/kg 出口21度100%查得 i出=61.41kj/kg 空气密度约取1.18kg/m3风量据表格取12m3/s则总热量=1.18*12*(91-61)=424KW 满足标称值400kw潜热量可以看出含湿量也降低了20.3到14.9凝结水为325kg/h这样潜热=2430KJ/kg*325kg/3600s=220KW显热量我再做下粗略计算Q=C T M=1.1kj/kg C*12C*12m3/s *1.2kg/m3=190kW这样总热量=潜热+显热=220KW+190KW=410KW基本符合条件可见湿度较高情况下,潜热量占据较大的制冷量通过这个案例可以很好的解释上个帖子的理论分析(6)膨胀节流机构的理论及应用。
膨胀阀对制冷系统压降产生的原因主要为制冷剂由冷凝端通过阀芯小孔断面时的突然缩小过程和由小孔断面至蒸发端断面突然扩大、制冷剂的膨胀过程。
我们可用孔板节流来简化并等效的解释这一过程。
所谓孔板节流,即使一定量的制冷剂在绝热流动的前提下经流过一定尺寸的小孔致使产生局部水头损失,从而达到压力降低,流速增快,温度下降的目的。
如图3-1,我们同样限定一下工况,把孔板节流模型放到充注134A冷媒的蒸汽压缩式制冷系统中,设计工况为:蒸发温度To=7.2℃、过热Tsh=11.1K; 冷凝温度TK=43.3℃;过冷Tsc=5K。
绘制压焓图经过计算和查得导出以下所需状态参数,冷凝压力Pk=1.47MPa、蒸发压力P0=0.38MPa、质量流量qm=3.41g/s、节流后比体积v=16.36l/kg。
Snap1.jpg(25.62 KB, 下载次数: 14)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流体经孔板主要由突然缩小的压降和突然放大的压降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