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力量文献综述
核心力量训练研究进展述评

文献标识码 : A
文献编号 :05— 2 6 2 1 ) 00 0 2 3 10 0 5 (0 1 一 0 8— 15— 样共 3 对加 1 3 块膈肌构成 了人体核心肌群 。
目前研究成果被 广泛接 受的是 : 人体核 心最 主要的 区域 核心( o ) 常上指我们所说 的躯干 , cr 通 e 包括脊柱和 骨盆及 是 由腰 、 骨盆 、 髋关节 3部 分围构而成 , 根据 分类 目的和依 据 根据 以上所述本 文对核 心的概 念界定为 : 核心是 指人 体 的中间位置 , 主要是腰 、 骨盆 、 关节形成的整体 , 体为肩关 髋 具 节 以下髋关节 以上包括背部 、 腹部和骨盆部的所有肌群。 黎勇 明、 于洪军等 认为 : 核心力量是 一种 以稳定人体核 核心力量不仅是人体核心稳定性形成的主要能力 , 而且在竞技
tmai n ce t i,teetbih n fas t n d i rv O t n t ann to st ec m n rm e t a d sinic h s lsme to e,a mp oe Cr s e gh t ig me d ob o gf c f a e r r i h i o
核心力量训练研究进展述评
Re w fRe e r h so o e S r n t an n ne o sa c e n C r te gh Tr i i g
冯 冰 危智 良 ,
FENG n ,W EIZh Big i一]a g in 2
摘
要 : 心力量 的起 源, 对核 核心、 心力量及核心 力量训练的概念 。 心力量训练 的意义与作用、 核 核 方法和
手段 , 核心力量 的测量与评价方法在运动专项训练 中的应用 , 心力量与传统 力量 的关 系等进行 了综述 , 核
健美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相关文献研究

健美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相关文献研究健美操运动员在比赛中,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竞赛规则的要求,完成一系列不同难度系数的技术动作,将每个动作完美的呈现,将不同的动作链接、配合,都需要健美操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基础。
核心力量作为运动员力量的主要来源,对健美操运动员的核心力量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身体素质好的健美操运动员,对不同技术动作的完成质量,及不同技术动作之间的衔接稳定性方面,都有较好的表现。
对于健美操运动员来说,核心区域力量素质的提高,对运动员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有积极的作用。
健美操的技术动作,包括难度动作、操化动作、连接动作多个方面,无论是哪种技术动作的完成,都需要健美操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尤其是操化动作,操化动作是健美操比赛中价值较高的评分项目,健美操运动员通过手臂与步伐间动作的配合,完成多样化操化动作的展示。
在竞技体育项目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今天,健美操的技术动作也越来越复杂,对动作的表现、动作的难度都在不断的提高,在比赛中,多种技术动作的展示及展示过程中美学的表现,对现代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
研究表明,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体育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高,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由此看,健美操运动员采取核心力量训练是可行的,通过核心力量训练可以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身体素质的提高可以进一步提高健美操运动员的技术表现能力。
健美操项目在我国发展起步较晚,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的运动能力,与其他国家的优秀健美操运动员水平之间还存在差距。
健美操技术动作的完善,难度动作质量的提高、创新性技术动作的开发,都是提升我国竞技健美操运动的竞技水平的有效途径,而一切技术动作的完成,都需要健美操运动员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作为保障。
盘华在《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一文中指出: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有提高的作用,文中详细分析了核心力量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好处。
排球运动中核心力量研究现状述评

排球运动中核心力量研究现状述评李升阳【关键词】排球;核心力量;现状一、核心、核心力量释义(一)核心释义核心(Core)通常上指我们所说的躯干,包括脊柱和骨盆及其周围的肌群。
IanHaegawa认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并且髋关节周围的肌肉——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也属于人体的核心肌群。
核心是指人体肋骨以下至骨盆的部位,它所包含的肌群有腹肌群、背肌群、横膈肌、骨盆底肌、交错骨盆及下肢的肌肉群(J.HPilate)。
(二)核心力量释义核心力量是一种稳定人体核心部位,控制重心运动,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能力,核心力量不仅是形成人体核心稳定性的主要部分,而且它还能在竞技运动中主动发力,是人体运动的重要“发力源”。
二、排球运动中的核心力量训练研究从核心力量训练这一训练方法诞生以来,经过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研究分析,如今核心力量训练已经被很多体育界人士接受并且广泛的运用在运动训练领域里的各个项目。
在排球运动中关于核心力量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研究也还不够深入。
近年来体育界排球方向学者在排球核心力量训练方面所作出的研究,在其中有其闪光点,也有其不足之处。
(一)核心力量对排球专项技术影响研究付婷婷在《核心力量训练提高排球扣球能力的理论研究》中说明核心力量训练是排球运动员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对排球扣球具有重要作用。
在理论意义上说明了核心力量训练在排球运动中积极的作用。
孙霞在《悬吊训练对体育院校排球专项学生平衡能力与弹跳力的影响》一文中得出悬吊训练(核心力量训练的一种方式)通过改善排球运动员的身体平衡能力与弹跳力、增强核心力量、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对提高专项技战术水平具有积极地意义。
从知网里查阅的相关文献来看,为数不多的文献在排球项目方面做的关于核心力量训练的研究中有大部分是理论研究,少部分是实证研究。
从文章质量来看,没有很多的创新。
大多借鉴于其他项目而来,缺乏专项针对性。
核心期刊文献综述的写法

发表核心期刊尤其是北大核心期刊对于论文写作的要求是很高的,无忧论文网今天就为需要发表职称论文的学者介绍一下论文文献综述的写作要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论文名称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
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
主要内容包括:⑴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
⑵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些应该有,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
一般包括:掌握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论文写作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
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决定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梳理和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及其实践应用,以期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
接着,从多个维度出发,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构成要素及其形成机制。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和测量方法,为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典型案例,探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升和持续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为企业制定核心竞争力提升方案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企业管理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助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就受到了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关注。
对于其核心理论框架的探讨,涉及到了多个学科领域,包括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组织行为学等。
这些理论框架试图从不同角度解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构成、发展及其对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影响。
核心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框架主要关注企业如何形成和维持其核心竞争力。
其中,资源基础观(Resource-Based View, RBV)认为,企业拥有的独特、稀缺、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知识基础观(Knowledge-Based View, KBV)则强调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
动态能力理论(Dynamic Capabilities Theory)则进一步指出,企业在面对环境变化时,通过整合、构建和重构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是形成和维持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核心竞争力构成的理论框架主要探讨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构成要素。
这些要素通常包括技术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企业文化等。
核心力量对运动的影响的文献综述

核心力量对运动的影响的文献综述国内外对核心的界定观点:“核心”一词最早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由一位德国医护人员Joseph Pilates提出。
Ian Hasegawa提出:核心肌群由腹直肌、腹横肌、背肌、腹斜肌、下背肌和竖脊肌、臀肌、旋髋肌、股后肌群。
王卫星对核心的界定:核心是腰、骨盆、髋关节形成的一个整体,是指人体的中间环节,具体是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骨盆在内的区域;包含肌群有背部、腹部和构成骨盆部的所有肌群国内外核心力量的定义脊柱稳定性是人们关于核心力量较早的科学研究,由Panjabi在1985年首次提出,认为脊柱稳定性主要依靠被动脊柱骨、主动脊柱肌肉和神经控制单元三部分系统联合控制,并在1989年进一步明确提出“中位脊柱”的问题。
核心力量是控制重心运转、传递上下肢肌肉力量的能力。
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Jeff Stephenson在《Core Training:Designing a Program for Anyone》的研究中提出,通过核心力量训练,特别是静力姿势的练习,能够有效提高核心集群的本体感觉,有助于运动期间维持躯干合理的动作姿势,甚至是可以使身体在运动变化中不断调整姿势从而达到运动的要求。
弗拉基米尔认为核心力量训练可以发展腹壁肌肉的力量,使肌肉张力增加腹压升高,腹腔脏器产生流体静压强增加,还可以支持并传递一部分机械负荷和缓冲冲击,同时可阻止腰椎过度前屈。
王卫星指出核心力量的主要作用:(1)稳定脊柱、骨盆,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
(2)为上下肢传递力量。
(3)提高运动时由核心向四肢及其他肌群的能量输出。
(4)提高肢体协调工作效率,降低能量消耗。
(5)预防运动损伤。
国内核心力量训练的问题或现状力量素质训练存在的问题:(1)对力量素质训练计划结构认识不清(2)忽视力量练习与专项练习的结合(3)忽视整体力量与局部肌肉的协调发展(1)盲目跟风,不求甚解核心力量作为来自国外的较新的理论,某些部分被不求甚解的误会和夸大,甚至造成了某些训练方法一时风靡,比如有些运动员几乎全盘舍弃原先的训练方法,全部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来代替传统力量训练,有很多运动队短时间内全套配备了核心力量训练的器材,绳梯、平衡垫、平衡盘、小篮架、实心球、悬吊、弹带等等,而结果却可能还没有全面、系统的学习和掌握这些训练工具和手段背后的原理,在实际训练中也不能正确和充分地运用这些器材条件,去的训练效果也并不理想,甚至可能适得其反。
游泳核心力量训练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游泳核心力量训练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
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
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
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
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
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综述
本文旨在综述有关核心素养研究的文献。
文献综述将考虑以下主题:核心素养的定义、核心素养的测量方法、核心素养与学习成绩的关系、核心素养与行为表现的关系、核心素养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以及核心素养的教育政策建议。
首先,核心素养的定义受到普遍的认可。
大多数文献都认为核心素养是一种涵盖了认知、情感、行为和社会技能的跨学科的能力。
其次,核心素养的测量方法也有多种多样。
一些文献提出了基于调查问卷的测量方法,而另一些文献则提出了基于实验的测量方法。
此外,一些文献还提出了基于观察的测量方法。
第三,文献综述表明,核心素养与学习成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一些文献发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越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就越好。
第四,文献综述还发现,核心素养与行为表现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一些文献发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越高,他们的行为表现就越好。
第五,文献综述还发现,核心素养与社会发展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一些文献发现,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越高,他们在社会发展方面就越有优势。
最后,文献综述提出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教育政策的建议,如增加核心素养的教育时间、强化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和改善核心素养的评估方法等。
综上所述,文献综述表明,核心素养是一种跨学科的能力,与学习成绩、行为表现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此外,文献综述还提出了一些关于核心素养教育政策的建议,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研究文献综述韩诗琪 2013211473 体育与健康学院体教131班摘要: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主要由核心稳定性训练、关节养护性训练及核心专门性训练组成,核心稳定性是指核心肌群在神经肌肉系统、骨骼韧带系统以及呼吸调节系统的协同作用下,稳定身体姿势和重心、产生和传递上下肢力量的能力,关节养护性训练是指针对易伤部位和薄弱环节所进行以伤病防护为主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核心稳定性与关节养护性训练是进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和关键,是指根据专项动作模式的特殊需求以及运动员体能特点来进行的具有专项针对性核心力量训练,也即运动员的动态稳定性和强大的腰髋收缩力量。
关键词:运动训练;核心力量训练;运动员目前在体能训练中,随着对人体自身认知的逐步深化以及训练理念由以发展力量为主,到向如何使用力量为主的转变,使人们对核心力量训练功效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运动员核心力量的训练越来越重视。
我们在秉承传统体能训练的基础上,融合了当代体能训练的先进思想,将核心力量训练的理念与方法在备战2008 年和2012 年周期的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上的竞走、皮划艇、跳水、短道速滑、跆拳道、击剑、摔跤、网球等20 多个项目上进行了多年持续系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但当前体能训练理论界及训练一线的工作者,仍对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与重点存在诸多误解与分歧,对训练本质理解的不准确,则必然导致训练指导思想的偏差,并使其最终成为制约体能水平与竞技能力进一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为此,本研究通过厘清其概念、探究其本质、梳理其脉络、阐明其要义、归纳其思路、总结其方法,为当前运动员核心力量训练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1 人体核心区的研究关于核心区的概念,目前世界上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但其观点基本相似。
国外学者们大都把“核心”定位于“腰椎-骨盆-髋关节”周围[1];国内学者大都认为“核心”存在于人体的重心的周围,如我国传统武术中所谓的“丹田”,也有学者认为“核心”是指膈肌以下和盆底肌以上的中间区域。
研究认为,核心是指由“腰椎、骨盆、髋关节”所形成的整体结构,具体包括附着在它周围的神经、肌肉、肌腱、韧带及骨骼和呼吸系统,其形状类似于一个圆柱形的“汽缸”[2],底部是盆底肌群作为“缸底”,顶部是横膈肌作为盖板,前后部分别由腹部、背部及臀髋部肌群围成“缸”壁,如此使整个核心形成一个封闭的“汽缸”,当躯体发力瞬间,核心肌群同时收缩,使整个核心形成一个稳固的“缸体”,为肢体的发力提供稳固的支撑,并使核心肌群的能量顺畅地从核心向四周辐射。
由此,核心区成了上下肢连接的纽带,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它也是肢体运动的重要“发力源”,它的稳固支撑与力的始动直接影响到身体运动的效率及整体性。
随着多年来核心力量训练在运动实践中的不断创新、发展与完善,核心区的概念随之也被扩大至整个躯干部位,于是“核心柱”的概念也随之产生,泛指整个躯干部位,具体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包括胸廓、骨盆、髋关节及整个脊柱在内的广大区域[3]。
从人体解剖学和运动解剖学的角度,把肌肉的起点、止点或起止点位于核心区域内的肌肉群统称为核心肌群,包括局部稳定肌和整体原动肌两类[4]。
局部稳定肌主要以深层稳定性小肌群为主,如多裂肌、回旋肌、棘间肌、横突间肌和骶棘肌等;而整体原动肌则主要以浅层运动性大肌群为主,如竖脊肌、髂腰肌、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等。
作者检索发现:核心区约包括背部、腹部、大腿、盆带和盆底肌等41 对肌肉群和1 块膈肌。
其中,起止点均在核心区的有11 对+1块膈肌;起点位于核心区的有29 对肌肉;止点在核心区的有1 对腹外斜肌。
核心肌群的收缩既维持核心区的稳定,又能主动参与躯体环节的运动。
对于整个“核心柱”则主要有55 对肌肉分布于胸部、腹部、背部、臀部、大腿部以及盆带和盆底,另加一块膈肌[3]。
2 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20 世纪60 年代初期,Holdsworth[4]提出了人体“二柱理论”,指出了脊柱的基本结构及其稳定性,并阐明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时隔20 年之后,Francis[5]又提出了“三柱理论”,认为,前柱由前椎体、前半椎间盘及前纵韧带组成,后柱与Holdsworth 的后柱概念基本一致,而中柱则由后半椎体、后半椎间盘及后纵韧带组成。
与此同时,Manohar[6]于1985 年提出了脊柱稳定性的概念,随后又提出了“三亚系统模型结构”,并于1992 年进一步提出核心稳定性的概念。
此后,由Kibler[7]将核心稳定性的理念引人竞技体育领域,成为运动员康复及体能训练的一部分重要内容。
2012 年,韩春远等[3]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核心稳定性“四亚系结构模型”,认为核心稳定性主要受神经、肌肉、骨骼韧带及呼吸调节等 4 大子系统的协同作用与整合,使核心区形成一个形似圆柱体的“缸体”,为运动员身体姿势与重心的稳定提供稳固的支撑,为肢体的发力建立支点,为力在运动链上的传递创造条件。
目前国内外学者及教练员们对核心力量的理解仍存在诸多的偏差和误解。
国外学者大都简单地把核心稳定性等同于核心力量,认为核心稳定性训练就是核心力量训练的全部;也有的学者把核心力量等同于“躯干支撑力量[8]。
我国学者李海肖[9]认为,核心力量除具有稳定重心、传导力量之外,还能主动发力。
赵佳[10]认为,核心力量包括稳定性力量和动力性力量,是一种稳定人体重心和产生水平位移与旋转的力量。
综上所述,各国学者均从各自不同的视角对核心力量进行解读和释义,但大多关注核心稳定性训练,均没能真正解答核心力量训练的本质问题,也即核心力量训练如何与不同运动专项技术相结合的问题。
在备战2008-2012 年奥运会、亚运会及全运会众多竞技项目的体能训练实践中,我们尝试着把核心力量训练与不同专项技术需求结合起来,在把控核心稳定性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的概念,从而把核心力量与不同专项训练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
由此,我们认为:核心力量是指核心肌群在稳定身体姿势与重心、产生和传递力量的基础上,以发展神经支配与控制能力、肌肉功能性与协调性能力以及本体感受性能力等为主要目的力量能力。
当前核心力量训练更为突出以如何使用力量的训练为主,改变了以往以如何增长力量为主的训练理念,因此,更加强调快速力量与协调能力的训练及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
核心稳定性训练是进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的前提和基础,是核心力量训练初级阶段的训练,主要涉及静态与动态稳定性训练和关节养护性训练,动态稳定性又有屈伸稳定性和旋转稳定性。
所以,核心力量训练应在稳定性力量得到稳步提升的基础上,紧密结合专项技术的特殊需求,重点加强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2.1 核心稳定性核心稳定性直接影响到四肢肌群的用力效果和动作质量,只有改善核心稳定性,才能保证运动中正确、合理的身体姿势或体位,才能使整体运动更加协调与顺畅。
核心稳定性能力的强弱,主要受核心区的力量、神经的支配,骨骼的支撑,韧带的链接,呼吸的调节以及灵敏协调和柔韧平衡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
可以说,稳定性是在三维立体系统下,通过对身体姿势和重心的控制与平衡,为身体的运动提供稳固的支撑,使力量的产生及其在上下肢间的传递更加有效、顺畅、协调和经济[11]。
综上所述,核心稳定性是指人体核心肌群有效控制身体姿势和重心、构建和完善专项“运动链”以及产生和传递肌肉力量的能力。
2.2 核心养护性力量核心养护性力量训练是指在训练中,针对身体核心区的易伤部位和薄弱环节(肩关节和腰、髋关节)所进行以伤病预防为主的体能训练理念和方法。
通过加强对核心区运动关节周围稳定肌群的力量练习,达到加固关节周围稳定性和平衡能力,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运动中的合理身体姿势和发力顺序,使伤病得到有效预防。
关节养护性力量训练有效地抑制及减少了在训练和竞赛中所造成的伤病发生率,同时也加快了伤后的快速恢复。
2.3 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是核心力量训练的高级阶段,也即核心力量训练重点和关键,具体是指根据项目技术特点所设计和进行的专项动作模式下的力量练习。
训练主要要求运动员徒手或运用无固定轨迹的自由力量器械(如杠铃、哑铃、壶铃、弹力带、实心球、瑞士球、平衡盘及专门练习器等)的练习,在神经系统支配和控制下,激活核心肌群,在发展力量的同时,更为突出力量的使用和功率输出,更加强调运动链的构建和协调能力的发展,更重视力量训练的整体性和爆发力的培养。
实践表明,运动员要想在竞技场上表现出应有的技术水平和优秀的专项成绩,其神经肌肉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足够大的运动核心(髋部和躯干的力量)、特殊情况下的协调发力与控制身体动态平衡的能力以及运动神经对肌肉运动的精准控制能力等。
因此,在力量训练中必须具备:(1)从核心向四肢放射性的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是运动员进行整体力量训练的第一步,核心强大才能保证运动链上力量的有效传递,才能使已获得的整体力量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2)在提高运动员整体运动能力的力量训练中,必须包括核心力量训练的内容,以构建符合专项力学规律的运动链,提高力在运动链上的整合、传递与功能性放大。
(3)力量训练应重视神经支配和控制能力的培养。
而核心专门性力量训练则综合了上述 3 大特点,为运动员专项力量的提高和专项技术的改造,提供了专门性的力量储备和动作支持。
在此“专门性”是指专项技术对核心力量的特殊需求,而不是专项技术或专项力量本身。
综上所述,核心专门性力量是一种在神经肌肉、生理结构、能量代谢、心理适应等方面与专项技术动作相适应的力量能力,它在核心稳定性能力提高的基础上与专项需求主动适应和对接,把所获得的基础性力量和功能性力量通过协调性力量的整合而顺畅地在专项竞技中表达出来,简单地说就是突出的动态稳定性和强大的腰髋收缩力量。
1)核心功能性力量。
核心功能性力量是一种在生理结构和神经肌肉适应等方面,均与专项技术动作结构相适应的专门性力量能力,是在神经肌肉协调配合以及在多肌群间的协同配合作用下产生的力量,是介于核心稳定性(力量)和专项力量之间的桥梁。
通过核心协调性力量的整合,高效地向专项力量转化,从而实现和解决了以往在训练过程中,无法完成核心稳定性训练与专项力量训练之间的衔接与转化。
而专项力量则是指完成专项技术动作本身所发挥出的力量,更侧重于专项技术动作的完整性和用力的协调性,专项力量可说是一种异化了的功能性力量。
功能性力量是对核心稳定性的升华与有效利用,是以提高核心肌群的整体工作能力和功率输出为主要目的,强调核心区小肌群稳定辅助作用。
功能性力量由功能性力量能力(力量基础)、功能性力量表现(功率输出)和功能性力量技术(专项技术)3 个不同的层次表现组成功能性力量金字塔模型如图 3 所示,功能性力量能力位于金字塔的底端,是功能性力量的基础,可以通过肢体动作的幅度、身体平衡与控制及一般稳定性来反映其水平的高低,功能性力量能力的不足必然导致金字塔模型的异化发展[13];功能性力量表现也即我们所说的功率输出如爆发力等;功能性力量技术是指专项技术动作模式下的力量需求,又常指专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