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之秋》阅读教学情境随笔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三篇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三篇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三篇篇一: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一起去游览世界闻名快的风景区——三峡。

三峡是:万里长江一段大峡谷,全长约191千米,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

今天,让我们走进三峡,共同领略三峡之秋得神韵。

1、认读词语橘柚树陡峭累累闪烁驳船摇曳消逝狭小清冽朦胧谷壑宛若金鳞巨蟒凌空2、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色的?(板书:早晨中午下午夜晚)二、整体感知课文1、请同学们欣赏《三峡之秋》的朗读视频,初步感受三峡秋季之美。

2、自读课文,探究思考:课文描写了三峡在中秋这一天的景物变化,读一读,说说早晨、中午、下午、夜晚分别重点写了什么景物,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划出重点词语。

(1)早晨重点写橘柚树,写树上露水的变化(由像洁白的霜到消逝),在初升太阳照耀下的色彩(绿叶金实),显示了三峡之晨的特点:明丽。

(2)中午重点写长江,写长江在阳光照耀下的色彩(金鳞),水势(翻滚、呼啸、奔腾),辉映峭壁,峡谷波光荡漾,显示了三峡中午的特点:热烈。

(3)下午重点写雾,写青色的雾使三峡黄昏来得特别早,峭壁的倒影使长江变成小溪,显示了三峡黄昏的特点:平静。

(4)夜晚先写长江,写长江的宁静(沉沉欲睡),写长江的偶然被惊动(驳船驶过时,渔火和灯标轻轻地摇曳),显示了三峡夜间的特点:宁静。

后重点写峡谷,写三峡日出,抓住山高、谷深、天小的峡谷特点,写月亮的出现,色彩和形态,写月光像“一道道瀑布”,“像一匹匹素锦”,突出三峡特点:宁静而神秘,(三峡月光图)(汇报交流时观看图片)3、朗读练习(出示重点句子,对比中体会)(请用欣赏的眼光选择你最喜欢的段落或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你最喜欢这几个时间段里的哪个景物?为什么?你能读读吗?1)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2)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篇3教材分析:《三峡之秋》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四组的一篇自读课文,主要描写了三峡秋天早晨、中午、下午及夜晚不同时段的美丽景象。

教学本课,重在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仔细品味,注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设计理念:本课设计运用了“自主阅读,点拨方法,品赏感悟,升华延伸”的自主学习模式,力求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科学地搜集和运用有效信息,加深理解和体验,实现自主阅读,引入批注,展示个性化阅读,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阅读中领会文章的表达顺序,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3、通过自我批注与诵读,感受三峡秋天独特的美,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一、创设情境,铺垫美1、学生小组合作交流长江三峡的有关资料。

2、通过刚才的资料交流,你对长江,对三峡了解多少呢?3、汇报交流。

4、引出课题。

是啊,三峡群峰耸立、雄奇壮丽,就像一幅连绵不绝的画卷。

但你们可曾想到,区区一个三峡,古往今来,关于她的诗作竟然有近万首。

如果把这些诗作一公里一公里地铺展开去,那么每一公里的峡江就有诗作近百首!三峡到底有何神奇的魅力,吸引着古今如此多的文人墨客驻足流连、抒情感慨呢?三峡的秋天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著名作家方纪先生,领略他笔下美妙迷人的三峡之秋。

(板书课题:三峡之秋)5、这是第14课,右上方的米字号表示什么呢?(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的,略读课文就是要同学们运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阅读,尽量自己读懂文章。

文中的阅读提示可是咱们阅读的好帮手,请同学们把阅读提示再好好默读一遍,看看它告诉我们哪些阅读本课的好方法。

【设计意图:如何把握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学习方式的不同,历来是语文教学中容易被遗忘的一个重点。

提醒学生认清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这样有助于帮助他们比较略读与精读课文之间学习方式的不同,引导他们综合运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培养自读课文的能力。

2023最新-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7篇)

2023最新-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7篇)

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7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勤劳的编辑帮大伙儿整理的三峡之秋优秀教学设计(7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2、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重点: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

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三峡像一副连绵不断的画卷,是闻名世界的风景区。

二、以读为主,读中探究1、自主读书。

要求:(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2)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自读释疑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

三、指导朗读带着喜爱、欣赏的感情读。

把优美的画面,真挚的情感读出来。

四、结束语:作者介绍了三峡一天的美景,使我们认识到了三峡不同时间的美丽。

五、作业:把你喜欢的段落读给同桌听。

教学后记[三峡之秋教案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上册《三峡之秋》教案篇二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说过三峡吧?你对那里有哪些了解?生:那里有三峡水利工程;那里景色很美。

师:老师也带来了三峡的资料。

(课件播放三峡的美丽图片,最后一张幻灯片是三峡的简介:长江是我国最大的一条江,它起步于青藏高原,流经四川盆地,冲开崇山峻岭形成了壮丽的大峡谷。

长江三峡是有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组成,两岸景色雄伟壮观,全长191公里。

)师:长江三峡就像一幅壮丽的画卷,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三峡之秋去领会三峡秋天的神韵,(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师: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生:三峡的秋天是什么样子的?作者为什么写三峡的秋天?三峡的秋天一定和我们这的秋天不同。

《三峡之秋》教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三峡之秋》教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三峡之秋》教案:提高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

【一、前置知识导入】在开始阅读之前,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对于三峡有一些基本的了解,这样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文章。

比如,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图片或视频来了解三峡的地理位置、景点、年景等等。

也可以通过导入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知识,如三峡的历史背景,三峡大坝的建造由来等等。

【二、如何阅读与理解】在进行文章阅读之前,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预测文章的主要内容。

可以通过询问学生:“你们认为这篇文章会介绍些什么内容呢?”来激发他们的猜测和兴趣。

我们可以对于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关键词进行强调。

帮助学生从这些词汇中推断文章主旨,例如“三峡”、“秋天”、“奇山怪石”、“新峡谷”等等。

通过加强对于这些词汇的理解,有利于加深对文章主题的把握。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对于文章中难理解的词汇进行标记。

有些生词可以直接从上下文推断出来,但有些则要通过查找字典来解释。

而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写下生词和释义,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

【三、如何提高阅读与理解能力】在帮助学生完成文章阅读之后,我们需要对于他们进行学习成果的评估,以期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可以通过阅读理解题来测试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对文章内涵的把握。

如通过主旨题、事实细节题、推断题等等方式进行测试。

我们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或写作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深入思考文章所阐述的主题。

例如,让学生就“三峡秋景”这一主题分享他们的看法、感受,或者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述等方式来进行主题阐述和拓展。

我们最好可以为学生准备相关的课外阅读材料,以期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阅读能力和知识储备。

例如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与三峡、秋景有关的书籍、文学作品等等。

【四、课堂教学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式。

对于初学者,我们可以通过单独指导、讲解等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而对于进阶学生,则可以采取阅读短文、写作等方式来促进深度思考和拓展阅读。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8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8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8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了解三峡之秋一天中美景的不同特点,积累好词佳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长江三峡秋天之美;2、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山河,喜爱宏大祖国的感情。

3、学习根据时间挨次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边读文边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秀丽景色,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怀,激发同学喜爱祖国山河,喜爱宏大祖国的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根据时间挨次描写自然景物的方法,领悟抓住一天内同一景物不同时间的特点来描写三峡之秋的写作方法。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一、激发爱好,导入新课1、今日我们来“神游”一番金秋的三峡。

下面,结合大家课前搜集到的资料,哪一位同学来简洁介绍一下三峡?(生充分介绍)2、刚刚同学们介绍的长江三峡,“听起来很美”,那么,三峡的山究竟什么样?你们想不想去看看?老师预备了一段录像,请大家一起来观赏。

[放三峡风光片] 观赏了三峡的秀丽风光,大家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美)3、录像中的三峡真美,方纪笔下的三峡更美。

今日这节课,就让我们连续走进三峡,感受三峡之秋的神韵。

(板书课题)二、沟通感悟,感受美(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快速扫瞄课文,思索:课文是按什么挨次写的?[同学自学][全班沟通]1、大家觉得课文是按什么挨次写的?(时间挨次)。

2、大家是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的?(“早上”、“中午”、“下午”、“夜”。

)(二)、自主探究1、三峡的秋天有着怎样的气息呢?课文第一自然段总起全文告知了我们,请同学们齐读这一段,找到答案?(成熟)从哪里看出来?(同学充分说)三峡的秋景如此迷人,那么你们最喜爱哪个时间的三峡? 请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自学2-5自然段,找到答案。

出示自学提示:(1)自读课文,勾画描写三峡秋天景色及特点的语句。

(2)勾画出描写景色的比方句和拟人句,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作用。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精选3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知识目标: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品味文章优美的句子及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描写的顺序,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方法。

2、激发对长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

2、教师准备三峡风光片,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三峡之秋的景色的?(板书:时间顺序)现在就让我们带着美好的情感乘着语言文字这艘小舟,去看看三峡美丽的景色吧!二、品读赏析。

(一)、请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

1、你认为哪些景物的描写最美,把你的感受批注在书上,并美美的读出来。

2、每个时间段的三峡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或感受是什么,用一两个词来说说。

(二)、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对文章进行讲解。

通过刚才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有了很多感触和收获。

谈谈你的感受吧!1、早晨(1)你来说说说早上三峡的特点?(板书:明丽)(2)从哪些地方看出来这个特点的?生读句子(3)你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是“绿叶金实”吗?(4)谁能用自己的体会,把这种明丽的特色读出来?2、中午下面谁来接着介绍其他部分的景物?(1)你能用书上的词语说说你的感受吗?(板书:热烈)(2)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长江的热烈?(3)出示改变了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照在水面上,长江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变一变,还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吗?(不能)(4)、出示完整的句子。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同时又把它那激荡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峭壁。

对照两个句子看一看,为什么变一变就不能感受到长江的热烈了呢?(关键词和比喻句,更能体会文章的感情,能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三峡秋天的美丽景色和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课文中的美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三峡秋景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峡秋天的美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理解课文中的生字词。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课文脉络,理解课文内容。

3.学生分段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三)课文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并讨论其作用。

3.学生分组讨论,思考课文中所表现的三峡秋天的特点,以及作者对三峡的热爱之情。

(四)写作训练1.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三峡之秋”为题,写一篇描绘三峡秋天美景的作文。

2.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发挥想象,进行写作。

3.教师挑选优秀作文进行展示,并给予点评。

2.学生分享自己在写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作业1.阅读课文《三峡之秋》,完成课后练习题。

2.收集有关三峡的资料,了解三峡的历史文化。

3.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描绘三峡秋天美景的作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文、分析课文、写作训练,使学生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学习了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学生对三峡的深入了解,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需注意对学生的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深入理解课文描绘的三峡秋天的景色,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共5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共5篇)

三峡之秋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三峡之秋教学设计《三峡之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读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背诵重点段落。

2、读懂课文,能简单说说三峡之秋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大自然的教育。

3、理清本文的写作顺序,了解三峡各个时段的景象特点,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

重难点1、了解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的景物。

2、能体会三峡之秋一天当中的景象特点。

知识链接三峡的资料。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思路:一、创境激情,诱发阅读兴趣1 我们先来欣赏一些优美的图片。

〔课件播放三峡风景的幻灯片〕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对了,这里就是三峡,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或者想说些什么?老师想到了一首诗你对三峡又知多少呢?能结合课前预习说说你对三峡有哪些了解吗?2自古以来,有无数的文人墨客写下了很多关于三峡的诗文,这节课就让我们顺江而下,和著名作家方纪一起,领略他笔下的美妙迷人的《三峡之秋》。

〔板书课题〕 3 齐读课题。

再读。

“之〞是什么意思?对了,三峡之秋就是三峡的秋天,在作者的眼中三峡的秋天是怎样的呢?现在请同学们先看大屏幕,带着问题去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去感受一下作者笔下的三峡之秋。

二、初读课文,思考: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三峡景物的?2.画出表达顺序的词语。

3.三峡秋景总的特点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答复〕三、精读课文1.三峡早晨的特点是什么?2.出示自学提示一.自读课文,找出能概括三峡中午、下午、夜晚景色的词语。

二.为了突出这一特点,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三.品读课文,看看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四.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自学〕●全班交流〔一〕中午1.中午的三峡有什么特点呢?〔热烈〕〔学生充分说〕2.你见过热烈的场面吗?课文那些句子是描写三峡热烈的特点的? 2.在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拓展:还能把长江比作什么?带着自己的体会朗读,读出雄劲、热烈的气势,评读,男生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之秋》阅读教学情境随笔教学设计
作者:任艳伟盖丹丹富英俊
来源:《黑河教育》2013年第10期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在读文中感知作者对三峡景物的选取意念。

2.学习景物特征的描写。

3.进行随笔化习作。

教学重难点:
景物特征的描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段三峡的视频,边放教师边导入。

师:同学们从视频中看到了长江在流经四川盆地冲破崇山峻岭,形成了举世无双的大峡谷——长江三峡。

这里山川秀奇壮美,有多少作家给我们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同学们还记得哪些描写三峡的诗句?读给大家听听。

2.教师有准备地引读“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诗句中没写水,但会让人想到三峡的壮美。

引读“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写的三峡两岸青山相连,艰难险阻。

师:今天我们学的是现代作家方纪的散文《三峡之秋》。

(板书课题)从文题的字词里,你想想作者会写什么?能说出你根据什么判断更好。

师:作者写了三峡的秋色。

(在板书中的“秋”上点重点号)
二、读读议议
师:下面给大家5分钟时间,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全文可以分为几个段落。

然后用简炼的词语或短句注明作者在每个段落写了三峡秋色的什么?并写到导学案上。

三峡之秋1. 2. 3.
师:同学们可以对比一下,课文中写了树景、江水景、月夜的景。

为什么作者不写山景,不写江上的船景呢?
师:作者选取了三峡的树、水、月的景物是他亲眼看到的,心中想到的是对秋天景色的描述,所以文中没写山,没写船,没写人等。

师:通过上述的读文与思考,我们要写某一处的秋景,首先要做什么呢?
师:是啊,我们要写出某一处的景色特点,首先就要像本文那样,选取那个地方的景物的某个特点作为题材,这就是习作在观察基础之上的选材。

三、读中感悟
师:选了树、水、月的秋景,下边我们再通过朗读课文去找一找写了秋天的树、水、月的哪些特点?都用了怎样的表达方法?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落。

(在读中纠正读音,读的声调,同时要求读通顺、流利。


师:请大家边听边划出写树的词语。

快速思考,作者抓住体现三峡秋色的哪一种树,写出了树的哪些特点?
生:读文、画语句、说感受。

师:相机导读,使学生领悟其外显写法与内在情感。

教师板书:
橘柚树叶子坚硬挺直绿得发黑色绿叶金实果由青变黄
师:秋天的树,变化的特征是叶的颜色,果实的颜色。

师:你回想一下看到过的我们黑河的秋天景象,树有什么变化和特点?你愿意说出来、写出来吗?
师:下面我们看一幅黑河秋天的景象,边看边想,怎么能用我们今天学过的词语、句段和你想到的语句描述出来。

(视频出现黑河白桦树的景观)
师:谁能说一说你眼中的秋天景观?
生答,教师相机引导。

师:习作的基础是生活和观察,景观更不是一物独尊。

请同学们再一次走进文本,画一画作者笔下对秋天长江水的描述——三峡中秋月。

注意,哪些词语会让你的感触油然而生。

先独立读文、写感受,再同桌或小组交流。

学生按要求进行学习活动。

师:指名汇报所画语句,说感受,带着感受读文,板书:
山是墨一般的黑
月光泻到江面
像瀑布像素锦
师:大家想一想,作者写三峡的中秋月用了什么词,用了什么表达手法?
师:为什么三峡的月光照到江面上是“泻”,如果换成“洒”字恰当吗?月光“像”什么手法?
师:看来,要写好景色就要用好“动词”,会打比方,读后才会萌生一种美感。

师:我们再看一幅黑河的秋景图。

(视频展现秋天大地景象)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动态。

师:我们今天重点学习了写秋天景色如何选取景物,感受着、经历着用什么词语、手法能写出景色的“秋”味。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我们也来尝试写写你眼中、心中的秋天景象,将讲述整理成文,也可以写一写如何写秋景的体会。

四、随笔习作
1.视频定格两幅秋景,教师引导大家注意板书的词语,学生随笔习作。

教师巡回指导,做好展示习作的选择。

2.学生展读习作,教师在读后作点评。

3.从阅读中学习写作,再在评改随笔课上改好习作。

板书设计:
三峡之秋
秋树橘柚树叶子坚硬挺直
绿得发黑色绿叶金实果由青变黄
秋江秋月中秋月月光泻瀑布像素锦
点评:
《三峡之秋》是爱辉区小语工作室阅读情境随笔教改实验的同课异构的一节课。

情境随笔,课以游戏、活动为情境,学表达、促习作。

如何使日常的语文课阅读教学情境化,一方面实现教学内容情境创意,促进学生对课文的领会和语言的学习;另一方面注重随笔情境,使读的本位转向写的本位,培育阅读素养,这是我们小语工作室的一项教学改革实验。

本节课抓住“秋”景的树、江、月的语言运用的学习,引导学生随笔表达。

这类课型一是要从教学内容出发,体现课文的体裁特点;二是注意一篇课文抓住一个主要目标进行情境创设,突出重点学习与达成度,选精勿杂;三是评价的原则,学生要学会运用知识。

即读得懂内容,说得清写法,用得好语言。

(责任编辑刘新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