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 2
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

医患纠纷发生的原因1. 医疗技术问题医疗技术问题是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医疗过程中,如果医生的技术水平不过关,可能会导致诊断错误、手术失误等问题,从而引发患者不满和不信任。
此外,随着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和新技术的引入,一些新型治疗方法可能存在风险和副作用,如果未能充分告知患者并征得其同意,在治疗中出现意外情况时也容易引起纠纷。
2. 医患沟通不畅沟通是解决医患问题的关键。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时候由于时间紧张、信息传递不准确或者语言障碍等原因导致医患之间沟通出现问题。
如果医生未能及时向患者解释诊断、治疗方案或手术风险,并听取其意见和需求,容易造成误解和误信。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由于信息传递不畅或者态度不当等原因导致双方产生矛盾和冲突,进而升级为纠纷。
3. 医疗资源分配不公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也是医患纠纷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一些地区,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导致一些患者无法及时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
这种情况下,患者往往会对医院和医生提出更高的期望,一旦无法得到满意的治疗结果,就容易产生不满和抱怨。
另外,在一些情况下,由于经济利益或其他原因导致医院或者个别医生偏向于提供高价治疗或者过度治疗,也容易引发纠纷。
4. 医院管理问题良好的医院管理对于维护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然而,在现实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是人员管理问题:有些地区或者部门由于人员紧缺、素质不高、工作压力过大等原因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其次是制度管理问题:有些地方对于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监督机制不完善等;再次是经济利益问题:一些医院或者医生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导致以追求利润为导向,忽视了患者权益和医疗质量。
5.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也是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些地区或者文化背景下,患者对于医疗的期望和要求较高,对于医生的权威性持怀疑态度。
另外,在一些社会环境下,法律意识较弱或者法律保护不完善也容易导致纠纷的发生。
此外,在互联网普及和信息传递快速的时代背景下,患者对于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案有了更多渠道获取信息的机会,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不准确、片面信息的误导。
医疗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医疗纠纷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医疗纠纷指的是医务人员和患者或其家属之间因医疗服务引起的争议和纠纷。
医疗纠纷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1.通信问题: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误解和不满,是常见的医疗纠纷原因之一、患者对治疗的期望与医生的解释不一致,或者医生在告知患者诊疗方案和风险时表达不清,都可能引发纠纷。
防范措施:医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尽量语言简洁明了,避免使用专业术语,同时耐心倾听患者的意见和疑虑,并向患者提供充分的解释和建议。
2.技术问题:医生的技术操作水平和医疗质量是患者选择医院和医生的重要因素,也是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医生技术不熟练、操作失误、药物过敏等情况都可能导致纠纷的发生。
防范措施: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医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并推行术前术后多学科会诊制度,提高诊疗质量。
3.服务态度问题: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是患者就医体验的重要方面,也是患者产生不满和纠纷的常见原因。
医务人员态度粗暴、不友好、缺乏耐心等情况都可能引发纠纷。
防范措施:医院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素质的培训,引导医务人员树立正确的患者观念,提高服务水平,尊重患者权益。
4.医疗费用问题:医疗费用是患者就医过程中的重要成本,也是患者产生不满和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对于治疗费用的不了解或不符合预期,以及医疗费用的不透明和不合理性都可能引发纠纷。
防范措施:医院要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管理和公示,确保费用公正合理,并清晰明了地告知患者相关费用,提高费用透明度。
总之,医疗纠纷的原因复杂多样,需要医院和医生共同努力进行防范。
医院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医生要注重与患者的沟通,提供充分的解释和建议,同时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态度。
此外,加强对医疗费用的管理和公示,提高费用透明度也是防范医疗纠纷的重要措施。
只有医院、医生和患者都共同努力,才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权益。
医疗纠纷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

医疗纠纷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一、发生原因1、病人方面因素(1)患者对专业医学常识熟悉甚少,对医疗效果的期望值过高,出现难以预料的问题时,就对医疗过程或者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怀疑、埋怨。
(2)患者及家属对医疗纠纷不进行司法处理。
2、医院责任方面的原因(1)、与患者缺乏有效的沟通。
对疾病的发生、进展过程认识缺乏,预后估计不充分,病情交代不够,患方思想上无准备,一旦发生病情变化,病人家属不能同意;(2)、医疗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基本技能不扎实,对疾病的认识缺乏;(3)、病历书写不规范。
病历中反映不出上级医生的水平,对疾病的分析如诊断、诊断根据、鉴别诊断、处理原那么、预后推断、及时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家属的要求与意见在病历里不能表达,不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二、整改意见。
(1)、不断提升医疗水平。
狠抓医务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夯实业务建设基础,组织医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2)、加强医患沟通。
加强医患沟通,使病人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有大概的熟悉,不能盲目的治疗,你自己心里有数而病人不懂得,一旦出现效果不好, 就会导致纠纷的发生;(3)、提高医疗风险防范意识。
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增强法律意识,学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同录。
在书写过程中出现错字时,应当用双线划在错字上,不得使用刮、粘、涂等方法掩盖或者去除原先的字迹。
4.医护人员应增强法律意识。
由于全社会法制观念的逐步确立,患者及家属维权意识大大增强,当前的现状是:一方面,个别医务人员没有根据法律规定约束自己的行为,发生医疗事故损害了患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医院与医务人员对目前所处的法律环境认识不清,缺乏法律意识,从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三、处理的法律根据医疗纠纷发生后,应当立马上有关情况如实向本医疗机构的负责人报告,并向患者通报、解释。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医患纠纷能够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一是自行协商,医患双方能够自主自愿地进行协商处理,所达成的协议只要不是受胁迫所签或者存在重大误解,其协议是合法有效的。
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医疗纠纷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一、原因
1.医疗过错:包括对患者的误诊、误治、过度治疗、医疗护理过程中的疏忽等。
2.沟通不畅: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患者对治疗过程和效果的理解不足,产生误解。
3.医疗事故:包括手术失误、用药错误、设备故障等。
4.医疗管理问题:医院管理不善,如医疗设备维护不当、医疗环境差等。
5.患者期望值过高:患者对治疗效果的期望值超过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导致失望和不满。
6.患者维权意识增强: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律法规的完善,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高。
7.媒体炒作:部分媒体为了追求关注度,对医疗纠纷进行过度炒作,导致公众对医疗行业的信任度下降。
二、应对措施
1.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医疗护理过程的质量控制,减少医疗过错的发生。
2.提高沟通能力:医生和护士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充分沟通,确保患者理解治疗方案和效果。
3.完善医疗事故处理机制:建立完善的医疗事故处理机制,及时公正地处理医疗事故纠纷,保护患者和医院的合法权益。
4.改善医疗环境:医院应加强医疗环境的维护和管理,提高医疗设备的可靠性,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5.提高患者满意度:医院应关注患者需求,提高治疗效果和服务质量,降低
患者的期望值落差。
6.建立第三方调解机制:引入第三方调解机制,公正地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的权益。
7.引导媒体正面报道:加强对媒体的引导和管理,避免媒体对医疗纠纷的过度炒作,维护医疗行业的形象和信誉。
医疗纠纷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

医疗纠纷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一、医疗纠纷概述医疗纠纷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发生的医疗争议,包括医疗事故、医疗误诊、医疗过错等。
医疗纠纷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声誉和信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同时也对受害患者及其家属的身心健康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1.医疗机构管理不规范。
医疗机构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医疗服务流程不完善、医务人员素质不高、医疗设施不完备等,这些问题都可能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2.医务人员技术不过关。
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如果医务人员技术不过关,就容易出现医疗事故和误诊等问题。
3.患者自身因素。
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如果自身存在一些疾病和身体状况上的问题,也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三、医疗纠纷的改进措施1.加强医疗机构管理。
医疗机构应该建立健全医疗服务流程,完善医疗设施,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
2.提高医务人员技术水平。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同时也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可靠性。
3.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引导。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引导,告诉患者如何正确使用医疗服务,如何正确对待医务人员,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健康和权益,防止因患者自身因素导致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四、结论医疗纠纷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患者共同努力,才能够有效地预防和解决医疗纠纷。
医疗机构应该加强管理,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医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素质和技术水平,患者应该正确使用医疗服务,维护自己的健康和权益。
2024年医疗纠纷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3篇)

2024年医疗纠纷总结分析及改进措施引言:医疗纠纷是指医务人员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与患者或者其亲属之间因医疗事故引发的争议和纠纷。
医疗纠纷在现代社会中屡见不鲜,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声誉和信任度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同时给患者带来了巨大的身心困扰。
本文将结合2024年的医疗纠纷案例,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总结分析2024年医疗纠纷案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手术事故类:2024年,手术事故类医疗纠纷依然是主要的争议点。
在一些手术中,医务人员因为疏忽大意、操作不当或者设备故障等原因导致手术失败,甚至给患者带来了更大的伤害。
例如,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在进行开颅手术时操作失误,造成患者重要脑功能损害。
这类案例的发生,既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威胁,也让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法律责任。
2.用药问题:2024年,用药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也较为突出。
有些医务人员在给患者开药时,未能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过敏史以及其他药物的使用情况,导致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甚至过敏反应。
比如,一位患者在住院期间用药过敏,造成了严重的皮肤损伤。
这种情况下,患者和其家属常常会对医疗团队的专业水平和诊疗能力提出质疑。
3.医患沟通问题:医患沟通不顺畅也是医疗纠纷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医生工作压力大、时间紧迫等原因,有些医务人员在与患者沟通时态度不友善,言语不当,导致患者情绪激动,最终演变为纠纷。
同时,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问题的理解和预期与医务人员不一致,也会导致沟通困难。
二、改进措施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1.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医务人员应当在临床技术的同时,加强医学伦理和法律知识的学习,提高其法律意识、职业道德和责任感。
此外,医务人员还应接受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提高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能力。
2.改善医患沟通:医务人员应该注重与患者及其家属的良好沟通,明确解释病情、诊疗方案和治疗效果,减少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解和争议。
医疗纠纷总结范文

近年来,医疗纠纷在我国不断发生,给患者、医生、医疗机构以及医疗行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医疗纠纷的发生不仅导致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加剧,也加剧了社会的不信任感。
因此,如何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成为全社会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医疗纠纷的原因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既有病情治疗的风险因素,也有医疗服务的质量问题。
具体来说,如下几种原因是导致医患纠纷的主要因素:1、医疗技术和医疗条件不足,导致治疗失败或并发症发生。
2、医生疏忽或医疗操作不当,直接导致患者受伤或加重病情。
3、医疗服务质量不符合患者期望,导致患者对医疗机构和医生失去信任。
4、患者和家属存在一定心理障碍,对医疗服务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5、医疗机构和医生对患者的沟通不当,导致误解和矛盾的产生。
以上几种因素是医疗纠纷的常见原因,需要在日常工作中及时解决,以避免医患间的矛盾发生。
二、医疗纠纷应该如何预防?预防医疗纠纷,从根本上需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医护人员的职业素质。
具体措施如下:1、完善医疗体系、提升医疗条件、提高专业技能和水平,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强化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增强服务意识,形成医患和谐共处。
3、建立医疗纠纷应对机制,确保专业的医疗纠纷处理机构的存在和有效运作。
4、加强医疗纠纷的教育与宣传,增加患者对医疗纠纷处理流程程序的了解。
以上措施是预防医疗纠纷的主要途径,必须在整个医疗体系中全面实施。
三、妥善处理医疗纠纷尽管预防医疗纠纷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避免完全避免不了每一起医疗纠纷。
当纠纷发生时,我们应该如何妥善处理?1、当事人自行协商。
当患者和医生之间发生纠纷时,双方可以自行协商,尽量达成和解,以减轻纠纷的影响。
2、申诉和调解。
当协商工作失败时,患者可以向医疗机构或者相关部门申诉,相应的部门会调解双方达成和解。
3、司法诉讼。
如果协商和调解都不行,患者可以选择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以上几点是妥善处理医疗纠纷的主要措施,根据纠纷情况选择恰当的处理方式,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

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医疗纠纷是指患者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之间因医疗行为、医疗结果等问题引发的纠纷。
医疗纠纷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点:医疗技术问题、医德医风问题、管理问题以及沟通问题等。
首先,医疗技术问题是导致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医生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一些医生的技术水平不高或医疗技术不够先进,容易出现操作不当、判断失误等情况,从而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不良后果,引发纠纷。
其次,医德医风问题也是医疗纠纷的重要原因之一、一些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缺乏敬业精神,对患者态度不端正,或者出现拖延治疗、不负责任等不当行为,导致患者不满意,进而引发纠纷。
管理问题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制度健全性直接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一些医疗机构在管理方面存在问题,如缺乏明确的责任制度、工作流程不完善等,容易导致医疗纠纷的发生。
另外,医患之间的沟通问题也是导致医疗纠纷的原因之一、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不畅,导致患者对治疗方案、治疗过程等方面存在疑虑和不满意,从而容易引发纠纷。
针对医疗纠纷的原因,可以采取以下防范对策:首先,医疗机构和医生应加强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保持与时俱进,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医疗水平,减少技术问题引发的纠纷。
其次,医务人员应加强职业道德和服务意识的培养,提升对患者的关心和尊重,注重真正做到以患者为中心,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同时,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规范医疗行为和操作流程,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确保医疗服务的安全和质量。
此外,医生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也十分重要。
医生要以平等和尊重的态度对待患者,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和顾虑,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减少沟通问题引发的纠纷。
综上所述,医疗纠纷的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需要从医疗技术、医德医风、管理和沟通方面综合考虑,通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和加强医患沟通等方式,可以有效地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的权益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分析
随着医疗卫生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及患者的医疗需求不断扩大,近年来,医疗纠纷有快速增长的趋势,而且处理难度越来越大,要求医院给予的经济赔偿也越来越多,这成为困扰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的难题之一,也成为法学界、医疗卫生界面临的现实问题。
因此,正确分析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对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院管理方面的原因
1。
法制观念落后于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观念在不断增强。
但是面对社会整体法律意识的提高,部分医务人员却没有及时转变观念。
同时医院的管理体制没有根本改变,医院除了收费水平提高外,医疗服务意识远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特别在用法律手段规范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保护医务人员的合法权益方面,与社会大环境相比显得十分落后,所以一旦发生纠纷,医院一方往往处境被动。
2.部分制度被人为废止:医院早已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这些制度对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预防事故差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三级检诊制度、会诊制度、请示报告制度等.但部分医院并没有很好地执行这些制度,特别是病历书写制度。
而随着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病人及家属有权复制部分病历资料,如果医生未依据病历书写要求及时、认真书写病历,一旦患者或家属发现病历记录与事实不符,很容易引起不满而产生纠纷。
3。
管理体制松懈:在医疗实践工作中,有些纠纷是由于医务人员,放松对病人的管理,从而导致不良后果。
患者办了住院手续后,如管理不严,在医院内发生了非医疗问题,患者家属有可能追究医院的责任。
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些医务人员碍与情面,允许病人请假外出,本来是好意,但发生问题后,就可能成为引发纠纷的理由。
②允许患儿陪护人员离开病区或医院,当患儿由医务人员代管时,不慎出了问题,如开水灼伤、摔倒、跌伤、高处坠落等,院方则需承担失职责任.③精神病或行为异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者,不慎出了问题,也容易发生纠纷.④精神抑郁者在住院期间自杀,如果事先没有防范措施,也可以成为引发纠纷的原因.
4.防范措施不得力:医疗纠纷事件之所以多,而且难以处理,其中一条重要原因是医院防范措施不得力。
许多纠纷是由于医患之间认识上的差距而引起,如果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很多医疗纠纷是可以避免的。
但由于医务人员观念陈旧,没有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准备,早期处理不得力,态度生硬,不能换位思考,导致患者家属情绪激化。
还有部分科室领导,当本科医生与患者发生矛盾、纠纷时则擅自处理,至局面无法收拾时方上报医院,这时往往协调困难。
另外,某些医院在确有医疗过失的纠纷事件中,不能对患者表示同情理解,而是想方设法掩盖事实真相,至使医患矛盾逐渐加深。
笔者认为,医院一方对医疗纠纷事件的早期处理非常重要,应尽量在防止纠纷扩大方面下功夫,才能变被动为主动。
5。
处理医疗事故的措施不当:近年来医疗纠纷增多的另一个原因与医院处理医疗事故的措施不当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各家医院都在争先创优,个别医院为了争荣誉或者为使某些项目达标,报喜不报忧,对出现的医疗事故采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隐瞒不报的态度,这种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处理措施上也是迁就过关的多,严肃处理的少。
表面上看这是保护了医务人员和医院声誉,实际上必将导致医疗纠纷的增加。
6.重经济效益轻医疗质量:目前,许多医院为创优势、争效益,引进了大量先进而价格昂贵的检查仪器,一方面对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造成部分医务人员过分依赖仪器检查或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扩大应用范围,甚至有滥用医技检查的情况发生,使患者的医疗费用大幅度地提高,但检查结果却令人失望,导致患者心理失衡而引起不满。
因此我们认为,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医疗质量,这样患者才能真正从高新技术中得到实惠,这是减少和避免医疗纠纷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医务人员自身的原因
1。
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正在向合同关系方面转化。
在患者看来,挂号看病,花钱检查、治疗,就要有优质的服务和好的治疗效果,作为医务人员,应当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和服务模式.但目前有的医务人员过分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以患者为中心”的基本原则,对患者或家属可能出现的不满意心态缺乏应有的准备.
2。
行业风气不端正:社会各行业都存在着行业风气问题,且互相影响。
医务人员作为社会的一员,随时也会受到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目前行业教育、伦理教育、法制教育还比较薄弱,医务人员重金钱轻技术、重业务轻服务等现象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
有部分医务人员以医谋私,向患者索要礼品,收受“红包”,接受吃请。
所以患者一旦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必然产生心理失衡,便成了引发纠纷的理由。
3。
对病情估计不足:从患者方面讲,医患纠纷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未达到预先期望的目标,心理失去平衡,而原因往往来自于医生。
当患者或家属问及病情及预后时,医生没有据实交待,如果病情突然变化,家属缺乏心理准备,这种情况在纠纷事件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对有些手术,医生自以为病情单纯,手术前不讨论,未详细制定手术方案及遇到特殊情况时的抢救预案,仓促手术,一旦发生意外,便束手无策。
有时因没有向家属做应有的交待,使家属难以接受。
许多严重纠纷实例并不发生在疑难病的患者,而是发生在普通、常见、较单纯的病症,如外科的阑尾炎,产科的分娩,儿科的发烧、腹泻,骨科的取内固定钢板等。
往往是由于医生对病情估计不足,盲目自信,麻痹大意,未及时做好预防工作,。
4.没有落实规章制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经过无数血的教训,医院形成了一整套对保障医疗安全行之有效的制度。
这些制度对减少和避免事故差错,避免医疗纠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明,许多医疗纠纷的发生与正常的规章制度未认真落实有直接关系。
如
为了照顾熟人朋友的关系,未办理交费或住院手续而进行手术,在业余时间或在非手术室实行手术,在重大治疗项目前未按规定进行常规的病例讨论,擅自做主或省去必要的检查,仓促实施治疗。
还有些医生,当疾病出现变化时,不懂装懂,不请教,硬干、蛮干,该做的检查不做,该采取的治疗措施未采取,结果使疾病恶化,引发纠纷。
非医疗过失性原因
1.不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及时交代病情和治疗,履行各种必要的签字手续对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上许多医疗纠纷是因为未很好地尊重患者及家属的知情同意权引起的。
如病人病情较重,未及时向家属说明或填写病重通知,有时家属问及病情时,医务人员的答复缺乏技术性和艺术性,一旦出现不良的医疗后果,患者或家属很难接受,即使医务人员无过失,也容易引起患者或家属的不满。
2。
行为、语言粗暴:因行为、语言粗暴简单导致的医疗纠纷不占少数,许多患者对医疗提不出什么问题,但是由于对医生、护士的语言无法接受,会从语言推测服务的质量或以语言推断与不良后果的关系,如患者病情危急,家属常表现出过分的恐慌,部分医务人员不是耐心安慰,而是简单回答说“不要紧,死不了”、“慌什么”,病人问是否要紧,医生随口说“不要紧”,或者病人问有无办法、什么时候能好时,医务人员不耐烦,信口说“我也不是神仙”、“早着呢"等,类似情况当时可能不会发生什么问题,但是一旦患者真的出现不良后果,则可能成为引发纠纷的导火索。
3.保密观念淡薄:部分医务人员职业素质不高,把病人的某些特殊疾病、畸形等涉及隐私的病情当作新闻而随意议论,自觉、不自觉地侵犯了患者的名誉权,这虽然并非医疗过失,但侵犯了患者的名誉,给患者带来精神伤害甚至不良后果。
近年来这类事件逐渐增多,主要是由于患者的法制意识增强,而医务人员法制观念却相对淡薄.许多疾病资料对医务人员之外的人都应当严格保密,属于患者的隐私,不能随意公开,在法制逐渐健全的今天,这个问题已不单纯是个道德问题,而是一个法律问题。
4.学术资料的选择与公开:医务人员总结某些典型的病例资料,作为学术研究或交流,从医学科学的发展角度当然无可厚非,但如果未得到患者本人的同意,将其照片、录像等资料予以公开,就侵犯了患者的肖像权,患者有权提出诉讼要求赔偿.
5.侵犯患者的处分权:除上述几种常见原因引起的纠纷之外,擅自做主,处分他人的财产,在法律上称为侵犯处分权。
临床上侵犯患者的处分权主要见于以下情况:①好心办坏事,如外科医生在行腹部手术时,为了避免以后发生阑尾炎,在手术中顺便将阑尾切除,以绝后患。
从医生角度看,这本来是好意,也是为病人考虑,但是从法学观念上讲,患者对自己身上的所有器官都有保持完整无缺的权力,在未征得本人或代理人同意的情况下擅自切除其器官,侵犯了其应有的权力,个别患者可能就要提出纠纷。
②对某些疑难病症死前诊断不明,
医院为了明确诊断,在患者死后未办理尸解手续的情况下,行尸体解剖,或者擅自留取死者的器官作为教学研究应用.③取死者的眼角膜、耳鼓膜、听骨等作为移植物或用于医疗、教学研究等。
这在过去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时有发生,但是现在必须经过当事者及其代理人同意方可实施,未经当事者及代理人同意,擅自处分他人组织或器官,就可能引起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