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苏科版】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数学初三复习教案苏科版

数学初三复习教案苏科版

数学初三复习教案苏科版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虽然斜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二)能力训练点逐步培养学生会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开拓进取讲课的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以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倍数也历史事实是固定的这一事实.2.难点:学生很难想到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倍数也是固定的历史事实,关键在于教师引导诱导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三、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如图6-1,长5米的梯子架在丘帕卡3米的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米?2.长5米的木板以倾斜角∠CAB为30°靠在墙上,则A、B间的距离为多少?3.若长5米的木板以倾斜角40°架在墙上,则A、B间距离为多少?4.若长5米的梯子靠在墙上,使A、B间距为2米,则倾斜角∠CAB为多少度?前两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回答.这两个环境问题的回忆起设计主要是引起学生的回忆,并使学生意识到,本章要用做这些知识.但后两个问题的设计却使学生感到疑惑,这对初三年级这些羡慕、好胜的学生来说,促成大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同时使学生对本章所要学习的内容的特点有一个初步了解,有些问题单靠勾股定理毕氏定理或含30°景荔径形为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是不能解决的,解决这类问题,关键在于寻到一种新方法,求出一条边或一个未知锐角,只要做到这一点,有关直角三角形的其他如上所述出来边角就可用学过的知识全部求出来.通过十个例子引出课题.(二)整体感知1.女同学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计算30°、45°、6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倍数.学生很快便会回答结果:无论三角尺大小如何,其比值是一个固定的值为.程度较好的高中学生还会想到,后后在这些特殊直角三角形特殊中,只要知道其中一边厚,就可求出其他未知边的长.2.请同学画一个含40°角的直角三角形,并测量、计算40°角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倍数,学生又高兴地发现,不论三角形大小如何,所求的比值是固定的.大部分学生可能会想到,当锐角取其他固定值时,其对边、邻边与斜边的倍数也是固定的吗?这样做,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对本节课要研究的知识有了整体感知,唤起家长的求知欲,大胆地探索新知.(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1.通过动手实验,学生会猜想到“无论直角三角形的锐角为何阈值值,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倍数总是固定不变的”.但是怎样确凿这个命题呢?学生这时的思维十分活跃.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将能解决它.因此教师此时应让学生展开讨论,独立完成.2.学生经过研究,也许能逐步解决这个问题.若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引导:若一组直角三角形有一个锐角相乘,可以把其顶点A1,A2,A3重合在一起,记作A,并使直角边AC1,AC2,AC3……落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斜边AB1,AB2,AB3……落在另一条直线上.这样同学们能解决这个环境问题吗?引导学生轴果证明:易知,B1C1∥B2C2∥B3C3……,∴△AB1C1∽△AB2C2∽△AB3C3∽……,∴形中,∠A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倍数,是一个固定值.通过引导,使学生自己独立掌握了重点,达到知识教学目标,同时培养学生能力,进行了德育渗透.而前面导课中动手实验的设计,基本上为突破难点而设计.这一设计同时起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练习题为作了孕伏同时以使学生知道任意锐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能求出来.(四)总结与扩展1.引导学生作知识阐释:本节课在复习勾股定理及含30°角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基础上,通过动手实验、证明,我们发现,只要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它的对边、邻边与斜边的倍数也是固定的.教师可适当补充:本节课经过同学们自己动手实验,大胆猜测和积极思考,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论,大家或许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又有所提高,希望大家发扬这种创新美德,变被动学知识为主动发现问题,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2.扩展:当锐角为30°时,它的对边与对角比值我们知道.今天我们又发现,锐角任意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标准差也是固定的.如果发觉这个比值,确知一边拼命求其他未知边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看来这个比值很重要,下节课我们就着重研究这个“比值”,有兴趣的同学备考可以提前预习回去.通过这种扩展,不仅对正、余弦概念有了初步印象,同时又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四、布置作业本节课内容较少,而且是为正、三角函数概念打基础的,因此课后应术语要求学生预习正余弦概念.。

【中考复习】中考数学方程组复习教案苏科版

【中考复习】中考数学方程组复习教案苏科版

方程组 课题 方程组复习上课时间 课时 第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二元一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方法:代入法、加减法。

过程与方法熟练掌握二元一次、三元一次方程组的两种基本方法:代入法、加减法。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内容的复习培养学生学会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利用二元一次、三元一次方程组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解一次方程组。

教学难点解一次方程组的依据与实质。

教学方法合作讨论法、自主练习法 教具 多媒体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一、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1。

含有两个未知数(x 和y),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2。

使二元一次方程两边的值相等的两个未知数的值,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

方程组里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未知项的次数是1这样的方程组,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

4.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题组一:1、下列方程中,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是( )z y x D x x y x C xy B y x A =++-=+=++=211021122⎩⎨⎧=+-=-⎩⎨⎧=-=-⎩⎨⎧-=+-=-⎩⎨⎧=+=-⎩⎨⎧==5332133531531212y x y x D y x y x C y x y x B y x y x A y x 为解的方程组是()、以题组二:1、若关于x , y 的方程 5)3()2(812=++---n m y n xm 是二元一次方程,则m=______ ,n=_______3、已知 ,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 y=_____,用含y 的代数式表示x=____4、若 是关于x , y 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则a=__ , b=__ , c=__5、在方程kx-2y=7中,如果 是它的 一个解,则 k=__6、若 是方程组 的解, 则a=__, b=__7、方程组 的解x 与y 的值相等,则k=__ 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1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将未知数的个数由多化少、逐一解决的想法,叫做消元思想。

苏科版中考轮复习教学案-一次函数

苏科版中考轮复习教学案-一次函数

苏科版中考轮复习教学案:一次函数新海实验中学九年级数学学案课题课时14一次函数备课时间课型复习课主备人审核人复习目标1.清楚一次函数的意义及其图像的性质;会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会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重点掌握一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会利用待定系数法求一次函数的解析式.难点1.会利用函数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以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关系.一、预习准备:本课时所涉及的知识点主要分布于课本以下章节:《一次函数》八课本第五请你结合本课时学习目标,将以上章节的内容认真地读一遍,重点关注如何借助一次函数的图象去理解其图象的性质,以及如何确定一次函数解析式.认真读完对应课本内容后,请你脱离课本完成下面内容的填写,看看你理解了多少?一般的,形如y=x+b的函数叫做一次函数,它的图象是.当b=0时,函数y=x又称为,其图象为经过.对于直线y=x+b,当>0时,y随x的而,当<0时,y 随x的而.当b=0时,图象经过个象限,当b≠0时,图象经过个象限.当>0,b>0时,直线经过象限;当>0,b<0时,直线经过象限;当<0,b>0时,直线经过象限;当<0,b <0时,直线经过象限.如果要求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你会采用的方法是.如果两条直线y=1x+b1和y=2x+b2平行,可以得到.求一次函数解析式时,通常需要设个待定系数,然后从题目中寻找个独立的条件求解.二、精讲点拨:例1:直线y1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直线y2与y轴的交点坐标为,上述两直线相交于点A.求直线y1与y2的函数关系式.当x时,y1、y2都大于0.当x时,y1>y2;当x时,y1<y2.若、N是直线y1上不同的两点,则0.求两直线与y轴所围成三角形的面积.变式1:《导学式》P37课外——第2题变式2:《导学式》P36课堂——第6题例2:《导学式》P36例4拓展提升:《导学式》P38拓展题备注巩固案.函数的图象是过原点与点的一条直线,并且过第__象限..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将直线y=-2x+1向下平移4个单位长度后,所得直线的解析式为..已知一次函数y=x+3,请你补充一个条件:,使y随x的增大而增大.已知直线y=x+b过点A和B,若<0,且x1<x2,则y1y2.在一次函数中,当-5≤y≤3时,则x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直线y=x+b与y=-5x+1平行,且经过,则=,b=..已知y与2x-1成正比例,且当x=1时,y=3,写出y 与x的函数关系式.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与,则该函数的图象与y轴交点的坐标为.直线y=x+b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如图所示,当y<0时,x的取值范围是A.x>2B.x<2c.x>-1D.x<-10.函数y=ax+b①和y=bx+a②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图象可能是1.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条直线l与x轴相交于点A.与正比例函数y=x的图象相交于点P.求的值;求△AoP的面积.。

中考数学 方程的应用复习教案 苏科版

中考数学 方程的应用复习教案 苏科版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及进行质疑和激发思考的习惯;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克服困难的经历,增进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列方程解应用题.
教学难点
会用含未知数的代数式表示题目里的中间量(简称关系式);会根据所设的不同意义的未知数,列出相应的方程。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自主练习法
教 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审:分析题意,找出研究对象,建立等量关系.
2.设:选择恰当的未知数,注意单位.
3.列:根据等量关系正确列出方程.
4.解:认真仔细.
5.验:有二次检验.
6.答:不要忘记写包括单位.
二.例题:
例1、一项工程,需要在规定日期内完成,如果甲队独做,恰好如期完成,如果乙队独做,就要超过规定3天,现在由甲、乙两队合作2天,剩下的由乙队独做,也刚好在规定日期内完成,问规定日期是几天?
例5:某种手表,原来每只售价96元,经过连续2次降价后,现在每只售价54元,平均每次降价的百分率是多少?
例6.某商场销售一批名牌衬衫,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赢利40元。为了扩大销售,增加利润,商场决定采取适当降价措施。经调查发现,如果每件衬衫每降价1元,商场平均每天可多售出2件。
若商场平均每天要赢利1200元,则每件衬衫应降价多少元?
为尽快减少库存,以便资金周转,则降价多少元?
例7如图,在矩形ABCD中,AB=6cm,BC=12cm,点P从点A开始沿AB边向点B以1cms的速度移动,点Q从点B开始沿BC向点C以2cms的速度移动,如果P、Q分别从A、B同时出发,那么几秒后五边形APQCD的面积为64cm?几秒后五边形APQCD的面积最小?最小值是多少?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七篇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七篇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篇1】【教学目标】1、会判断一个数是正数还是负数,理解负数的意义。

2、会把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能说出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3、了解数轴的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能画出数轴。

4、会比较数轴上数的大小。

【知识讲解】一、本讲主要学习内容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2、零的位置和地位3、有理数的分类4、数轴概念及三要素5、数轴上数与点的对应关系6、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其中,负数的概念,数轴的概念及其三要素以及数轴上数的比较大小是重点。

负数的'意义是难点。

下面概述一下这六点的主要内容1、负数的意义及表示把大于0的数叫正数如5,3,+3等。

在正数前加上“-”号的数叫做负数如-5,-3,-等。

负数是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如:低于海平面-155米表示为-155m,亏损50元表示-50元。

2、零的位置和地位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但它是自然数。

它可以表示没有,也可以在数轴上分隔正数和分数,甚至可以表示始点,表示缺位,这将在下面详细介绍。

中考数学总复习教案【篇2】一、教材分析1.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2)了解正数、负数的概念.(3)会区分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重点:理解相反意义的量,理解负数的意义.难点:正确区分两种相反意义的量,并会用正负数表示.2.例、习题的意图通过补充的引例,复习回顾上一学段学习过的数的类型,归纳出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和分数,然后通过观察、分析P3的几幅画和图表所列举出的一些实际生活中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让学生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正、负数与以前学过的整数和分数的区别与联系,进而归纳出正、负数的概念.例1为P5练习1,设置目的是强化学生对正、负数表示形式的理解.让学生准确的认识和区分正数与负数。

在学生对正、负数的概念与表示形式掌握的基础上,补充例2.例2是明确了哪一种意义的量用正数表示,则与其相反意义的量用负数表示.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如何用正、负数表示相反意义的数量.并理解相反意义与数量的含义.进而利用课本P5观察让学生认识正、负数表示实际生活中的数量的意义和必要性。

最新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

最新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

最新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2021最新初中数学中考总复习教案1本学期是初中学习的关键时期,教学任务非常艰巨。

因此,要完成教学任务,必须紧扣教学大纲,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握好重点、难点,努力把本学期的任务圆满完成。

九年级毕业班总复习教学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如何提高数学总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每位毕业班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下面特制定以下教学复习计划。

一、学情分析经过前面五个学期的数学教学,本班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态度已经明晰可见。

通过上个学期多次摸底测试及期末检测发现,本班的特点是两极分化现象极为严重。

虽然涌现了一批学习刻苦,成绩优异的优秀学生,但后进学生因数学成绩十分低下,厌学情绪非常严重,基本放弃对数学的学习了。

其次是部分中等学生对前面所学的一些基础知识记忆不清,掌握不牢。

二、指导思想坚持贯彻党的十八大教育方针,继续深入开展新课程教学改革。

立足中考,把握新课程改革下的中考命题方向,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针对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变化和趋势进行研究,积极探索高效的复习途径,夯实学生数学基础,提高学生做题解题的能力,和解答的准确性,以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数学成绩。

并通过本学期的课堂教学,完成九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及整个初中阶段的数学复习教学。

三、教学内容分析本学期,除了要完成规定的所学内容,就将开始进入初中数学总复习,将九年制义务教育数学课本教学内容分成代数、几何两大部分,其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六大版块即:“实数与统计”、“方程与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三角形”、“四边形”、“圆”是学业考试考中的重点内容。

在《课标》要求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当前课堂教学的目标。

在近几年的中考试卷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新颖的题目,如探索开放性问题,阅读理解问题,以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应用问题。

这些新题型在中考试题中也占有一定的位置,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

如果想在综合题以及应用性问题和开放性问题中获得好成绩,那么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知识迁移能力。

苏科版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案(3)

苏科版初三数学复习教学案(3)

初三年级数学期末复习教学案3内容:1.4——1.5 主备人:李方龙使用日期:.1.10 一、〖知识点〗1.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

等腰梯形的两条对角线相等。

2.等腰梯形的判定:在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3.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它的一半。

4.梯形的中位线平行于两底,并且等于两底和的一半。

梯形的面积等于中位线乘高。

5.中点四边形二、〖基础练习〗1.如图1,在等腰梯形ABCD中,AD∥BC,AD=5,AB=6,BC=8,且AB∥DE,则△DEC的周长是().(A)3 (B)12 (C)15 (D)19(1) (2) (3)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两对角线交于点O,则图中面积相等的三角形有().(A)4对(B)3对(C)2对(D)1对3.如图3,在等腰梯形ABCD中,AD=2cm,BC=4cm,高DF=2cm,则DC=_______cm.4.在梯形ABCD中,AD∥BC,已知∠B=25°,∠C=75°,则∠A=______,∠D=_____.5.如果梯形的中位线长为9cm,下底的长为12cm,•那么这个梯形的上底的长等于_________cm.6.如图是用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等腰梯形密铺成的图案,•则这个图案中的等腰梯形的四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_____________.7.如图,梯形ABCD中, AD∥CB, ∠A=90°,∠C=60°,1∠EDC, 已知E是BC上的一点, ∠ADB=∠BDE=2DE=3,则梯形的中位线长是________________.8.等腰梯形ABCD的一个角是55°,则其他三个角的度数分别为________.9.两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吗?如果是,请你写出已知、求证、并加以证明.已知:求证:证明:10.如图所示,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且AD<BC ,N 、M 分别为AC 、BD•的中点,求证:(1)MN ∥BC ;(2)MN=12(BC-AD ).〖例题〗1.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D=•6cm ,•BC=•8cm ,•∠B=•60•°,•则AB=_______cm . 2.以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和第三边上的中线为对角线的四边形是( ) A .梯形 B .平行四边形 C .菱形 D .矩形3.梯形上底长为L ,中位线长为m ,则连结两条对角线中点的线段长为( )A .m-2LB .2m-L C .2m-L D .m-L 4.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AB=DC ,∠C=60°,BD 平分∠ABC .如果这个梯形的周长为30,则AB 的长为( ).(A )4 (B )5 (C )6 (D )75.如图在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AC ,BD 相交于点O .•有下列四个结论:•①AC=BD ;②梯形ABCD 是轴对称图形;③∠ADB=∠DAC ;④△AOD ≌△ABO .其中正确的是 .6.如图所示,在直角梯形ABCD 中,AB ⊥BC ,AD=1,BC=3,CD=4,EF 为梯形中位线,DH 为菱形的高.下列结论:(1)∠BCD=60°;(2)四边形EHCF 为菱形;(3)S △BEH =12S △CEH ;(4)•以AB 为直径的圆与CD 相切于F .其中正确结论的个数是( ) A .1 B .2 C .3 D .47.如图,在梯形ABCD 中,AD ∥BC ,DC ⊥AD .AE 平分∠BAD 交CD 于点E , 且DE=EC .求证:AB=AD+BC8.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DC=5,AD=4,BC=10. 点E 在下底边BC 上,点F 在腰AB 上. (1)若EF 平分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设BE 长为x ,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BEF 的面积;(2)是否存在线段EF 将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是否存在线段EF 将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成1∶2的两部分?若存在,B A F E DC 求出此时B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课后练习〗1.若三角形的周长为56cm ,则它的三条中位线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_____. 2.等腰梯形的周长为80cm ,它的中位线长等于腰长,则腰长为________.3.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 ,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4.梯形的中位线长为15cm ,一条对角线把中位线分成3:2两部分,•那么梯形的上底、下底的长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 5.直角梯形的一腰与下底都等于a ,这个腰与下底的夹角为60°,•则中位线长为________. 6.等腰梯形的周长为66,腰长为8,对角线长为24,则连结两腰中点与一底中点的线段组成的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7.如图所示,直角梯形ABCD 的中位线EF 的长为a ,•垂直于底的腰AB 的长为b ,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等于_________.8.如图,设M ,N 分别是直角梯形ABCD 两腰AD ,CB 的中点, DE 上AB 于点E ,将△ADE 沿DE 翻折,M 与N 恰好重合,则 AE :BE 等于( )A .2:1B .1:2C .3:2D .2:39.在梯形ABCD 中,AD ∥BC ,∠B=90°,AB=14cm ,AD=18cm ,BC=21cm ,点P 从点A•开始沿AD 边向点D 以1cm/s 的速度移动,点Q 从点C 开始沿CB 向点B 以2cm/s 的速度移动.如果点P ,Q 分别从点A ,C 同时出发,设移动时间为xs 时,梯形PQCD 刚好是等腰梯形,过点D 作DE ⊥BC ,垂足为E ,过点Q 作QF ⊥AD ,垂足为F .求x 的值.10.等腰梯形ABCD 中,AD ∥BC ,E 、F 、G 、H 分别是AD 、BE 、•BC 、CE 的中点.试探究: (1)四边形EFGH 的形状;(2)若BC=2AD ,且梯形ABCD 的面积为9,求四边形EFGH 的面积.11.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BCD=90°,且AB=1,BC=2,tan ∠ADC=2.(1) 求证:DC=BC;(2) E 是梯形内一点,F 是梯形外一点,且∠EDC=∠FBC ,DE=BF ,试判断△ECF 的形状,并证明你的结论; (3) 在(2)的条件下,当BE :CE=1:2,∠BEC=135°时,求sin ∠BFE 的值.E BA12.(开放题)(12分)已知:如图27-3-45①所示,BD 、CE 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 作AF ⊥BD ,AG ⊥CE ,垂足分别为F 、G .连结FG ,延长AF 、AG ,与直线BC 相交,•易证FG=12(AB+BC+AC ).若(1)BD 、CE 分别是△ABC 的内角平分线(如图②);(2)•BD•为△ABC 的内角平分线,CE 为△ABC 的外角平分线(如图③),则在图②、图③两种情况下,•线段FG 与△ABC 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的猜想,•并对其中的一种情况给予证明.B A①G F E D CBA②GF E DCBA③G FED C13.在等腰梯形ABCD 中,AB=DC=5,AD=4,BC=10. 点E 在下底边BC 上,点F 在腰AB 上. (1)若EF 平分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设BE 长为x ,试用含x 的代数式表示△BEF 的面积;(2)是否存在线段EF 将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平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3)是否存在线段EF 将等腰梯形ABCD 的周长和面积同时分成1∶2的两部分?若存在,求出此时BE 的长;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中考数学分式复习教案2苏科版

中考数学分式复习教案2苏科版
5)分式运算的原则:
①凡遇多项式,先分解因式,再约分或通分;
②结果化成最简分式.
计算或化简
四,例题:
例2当x= 200时,求的值.
2、已知x2-3x+1=0,求的值.
五、拓展延伸提高能力
1:已知,求的值;
2.观察下列各式:
;;
;……
由此可推断=_______________。
(2)请猜想能表示(1)的特点的一般规律,用含字m的等式表示出来,并证明(m表示整数)
(3)请用(2)中的规律计算
六、这堂课你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2)最简公分母的构成:
①各分母系数的最小公倍数;
②各分母中所有不同因式的最高次幂.
1.下列等式从左到右的变形一定正确的是()
2.写出一个分母含有两项且能够约分的分式。
3.若将分式 中的x、y的值都扩大2倍,则分式的值( )
A、扩大2倍B、不变C、扩大3倍D、扩大4倍
三、分式的运算
1.分式的乘除法法则:
③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是:分子为0且分母不等于0.
分式的概念问题
1.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分式无意义的条件:
2.分式值为0的条件:
3.分式> 0的条件:
分式< 0的条件:
1、在代数式、、、中,分式共有
( )
(A)1个(B)2个(C)3个(D)4个
2.分式有意义的条件是;
值为零的条件是。
变式1:请你写一个无论字母取何值,总是有意义的分式:.
教学方法
合作讨论法、自主练习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
一、分式的概念
1.如果整式A除以整式B,可以表示成的形式.且除式B中含有字母,那么称式子为分式(fractio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中考数学初三数学中考总复习解题方法总结: 一、选择题(1)代入法:有的题目可以不用具体算出来,可通过直接带入选项答案进行验算即可。

(2)排除法:有的难题算不出答案,可通过排除其他错误选项得出相应答案。

此处输入文本 (3)工具法:几何题求长度、比值、角度,草稿纸化标准图,用直尺或量角器直接度量。

二、规律探索题(1)几何探索题:多利用角度、高、平分线等去找相应的变化关系,总结规律。

(2)函数探索题:先利用函数关系式算出几个特殊点的坐标,总结变化规律 (3)实数探索题:写3--5项,找规律!1、与n 有关(前后两项相差一样)(5、7、9、11、13.....)2、与n 平方有关(前后两次相差一样)(2、5、10、17、26....)3、与2的n 次方有关系(作差与2、4、8、16等有关系)(3、5、9、17..........)三、辅助线法:(1)解三角函数类题目要会添加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构造后含有特殊角最佳。

(2)正方形、矩形、菱形:对角线。

梯形:作高、腰的平行线。

(3)等腰三角形:必做高,出现三线合一。

等腰直角三角形高是底的一半。

(4)圆:连切线半径,直径所对圆周角,作弦的垂线(5)反比例函数:过点作x 轴、y 轴垂线。

二次函数:作对称轴,作点x 轴垂线四、相似法(1)圆中告诉你两条线段长,求另外线段长,找相等角证相似。

(2)函数图象中相似,找两角相等,或找特殊角,再找夹这个角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一般会有两种情况。

(3)直角中会存在“K ”型相似五、函数与方程:1、一次函数:注意发现特殊角2、一元二次方程的常用解法:① 因式分解法(优先考虑) ② 配方法(二次项系数先化为1) ③ 直接开方法 ④ 公式法242b b ac x a-±-=解析式 K 的值 与x 轴的夹角 y=±x+b±145°y=±33x+b ±33 30°y=±3x+b±360°()221221)(y y x x -+-3、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韦达定理):12,b x x a +=- 12cx x a⋅=。

(注意:使用韦达定理一定要保证根的存在,所以需检验Δ)4、分式方程一定要注意检验是否有增根。

(计算题和应用题都需要检验)5、二次函数图形的性质(a 、b 、c 、对称轴、Δ...........怎么看?)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面积问题、直角三角形、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 6、特殊值的三角函数备注:三角函数的题目一定是在直角三角形中,若题中没有直角三角形,就需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以构造后的直角三角形含有特殊角最佳。

圆中涉及角的三角函数值一定要会利用圆周角相等、圆周角是圆心角一半转化成易求的角进行替换。

常见名词:(1)仰角: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 (2)俯角:视线在水平线下方的角。

(3) 坡度: 坡面的铅直高度h 和水平宽度l 的比叫做坡度(坡比)。

用字母i 表示,即hil=。

坡度一般写成 1:m 的形式,如1:5i =等。

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记作α(叫做坡角),那么tan hi lα==。

(4)方向角:指北或指南方向线与目标方向 线所成的小于90°的水平角,叫做方向角。

如图4:OA 、OB 、 OC 、OD 的方向角分别是:北偏东30°,南偏东45°, 南偏西60°,北偏西60°.函数中常用的公式:如果A(x1,y1) ,B (x2,y2) 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是AB= A 、B 两点的中点坐标公式是(221x x +,221y y +)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k 1=k 2,如果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k 1k 2= -1 补充:k=1212x -x y -y三角函数30°45° 60°αsin 21 2223 αcos23 22 21 αtan33 13一、填空、选择常见题型1、-5的倒数是 ,相反数是 ,绝对值是 ,(-31)-2= 16的算术平方根是 ,16的平方根是 ,16的算术平方根是2、将0.000075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是 将1350000用科学计数法表示是a 2+a 2= a 2 a 3= (-a 2)2= (a+1)2=3、因式分解:4a 2-8a+4= 2m 2-8m=4、若式子1x 2+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若式子1x 21+在实数范围内有意义,则x 的取值范围是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4x+a=0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求a 的值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4x+a=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a 的取值范围已知关于x 的一元二次方程x 2-4x+a=0有两个实数根,求a 的取值范围5、圆锥的底面半径是1,母线长是4,则它的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是已知圆锥的母线长是10cm ,侧面展开图的面积是60πcm 2时,则这个圆锥的底面半径是 cm .6、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是150°,则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外角是72°,则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它外角和的3倍,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边形7、某学校抽查了30名学生参加“学雷锋社会实践活动”的次数,并根据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则30名学生参加活动的次数的中位数是8、实验中学规定学生学期的数学成绩满分为120分,其中平时成绩占20%,期中考试成绩占3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王玲的三项成绩依次是100分,90分,106分,那么王玲这学期的数学成绩为分 .9、如图,直线a ∥b ,一块含60°角的直角三角板ABC (∠A=60°)按如图所示放置,若∠1=50°,则∠2的度数为10、如图,A 、B 、C 在⊙O 上,∠OAB=22.5°,则∠ACB 的度数是11、如图,为了测量某风景区内一座塔AB 的高度,小明分别在塔的对面一楼房CD 的楼底C ,楼顶D 处,测得塔顶A 的仰角为45°和30°,已知楼高CD 为10m ,求塔的高度 (结果精确到0.1m ).(参考数据: 2≈1.41, 3 ≈1.73)12、已知二次函数y=x 2+2mx+n 的图象经过点(2,4),且其顶点在直线y=2x+1上,则它的解析式为 .已知二次函数y=x 2-x-1的图象与x 轴的一个交点为(m ,0),则代数式m 2-m+2015的值为已知a x =和()0>+=b b a x时,代数式322--x x 的值相等,则当236-+=b a x 时,代数式的值等于13、如图,在矩形ABCD 中,AD=8,AB=4,点E 在AD 上,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将△AEF 沿EF 翻折,点A 恰好与点C 重合,则∠AFE 的余弦值为14、如图,矩形ABCD 中,AB=8,BC=6,P 为AD 上一点,将△ABP 沿BP 翻折至△EBP ,PE 与CD 相交于点O ,且OE=OD ,则AP 的长为 .15、如图1,在矩形ABCD 中,动点P 从B 点以1cm/秒速度出发,沿BC 、CD 、DA 运动到A 点停止,设点P 运动时间为x 秒,△ABP 面积为y cm2,y 关于x 的函数图象如图2所示,则矩形ABCD 的面积是 cm2.yxO1O 2O 3O21111x x x +=--16、如图,正方形OABC 的边长为6,A ,C 分别位于x 轴、y 轴上,点P 在AB 上,CP 交OB 于点Q ,函数 y =k x 的图象经过点Q ,若S △BPQ =14S △OQC ,则k 的值为17、如图,圆心都在x 轴正半轴上的半圆1O ,半圆2O ,…,半圆n O 与直线x y 33=相切,设半圆1O ,半圆2O ,…,半圆n O 的半径分别是1r ,2r ,…,n r ,当11=r 时,则2016r =二、计算题(1)(-31)2-16+(2-1)0-cos60° (2)化简 2121()a a a a a--÷-.(3) 解不等式组322131722x x x x ->+⎧⎪⎨-≤-⎪⎩ (4) 解方程三、证明题(比较简单,主要是四边形的折叠、全等、相似、勾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中位线等)1、如图,在△ABC 中,AB=AC ,分别以B 、C 为圆心,BC 长为半径在BC 下方画弧.设两弧交于点D ,与AB 、AC 的延长线分别交于点E 、F ,连接AD 、BD 、CD(1)求证:AD平分∠BAC;(2)若BC=6,∠BAC=50°,求弧DE、弧DF的长度之和(结果保留π).三、应用题应用题:(主要包括二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行程问题。

)1、某超市为促销,决定对A,B两种商品进行打折出售.打折前,买6件A商品和3件B商品需要54元,买3件A商品和4件B商品需要32元;打折后,买50件A商品和40件B商品仅需364元,这比打折前少花多少钱?2、黄冈百货商店服装柜在销售中发现:“宝乐”牌童装平均每天可售出20件,每件盈利40元.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商场决定采取适当的降价措施,扩大销售量,增加盈利,尽量减少库存.经市场调查发现:如果每件童装降价4元,那么平均每天就可多售出8件.要想平均每天销售这种童装上盈利1200元,那么每件童装应降价多少元?3、“母亲节”前夕,某商店根据市场调查,用3000元购进第一批盒装花,上市后很快售完,接着又用5000元购进第二批这种盒装花.已知第二批所购花的盒数是第一批所购花盒数的2倍,且每盒花的进价比第一批的进价少5元.求第一批盒装花每盒的进价是多少元?4、一列快车从甲地驶往乙地,一辆慢车从乙地驶往甲地,两车同时出发,设慢车行驶的时间为x(h),两车之间的距离为y(km),图中的折线表示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根据图象进行以下探究:(1)甲、乙两地的距离为km,点D表示;(2)求慢车和快车的速度;(3)求a,b的值.四、反比例函数的大题(主要是通过坐标的运算)1、在矩形AOBC中,OB=6,OA=4,分别以OB,OA所在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是边BC上一点(不与B 、C 两点重合),过点F 的反比例函数y=xk(k >0)图象与AC 边交于点E . (1)请用k 的表示点E ,F 的坐标;(2)若△OEF 的面积为9,求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五、圆(有切点必然要作辅助线,主要通过垂径定理、相似、勾股、射影来计算,注意角度之间的转化,尤其是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1、如图,AB 是⊙O 的直径,弦CD ⊥AB 于H ,过CD 延长线上一点E 作⊙O 的切线交AB 的延长线于F ,切点为G ,连接AG 交CD 于K .(1)求证:KE =GE ;(2)若KG 2=KD ·GE ,试判断AC 与EF 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在(2)的条件下,若tanE =34,AK =25,求AC 的长.六、二次函数的大题主要题型:(1)找点型:找相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之类的(2)动态型产生的相切、平行、垂直之类的(把图做出来找相似比较多)(3)最值型:最主要的两种就是求面积的最大值、周长的最大值(方法就是设坐标用二次函数的形式表示出来进行配方就好,配方的方法和顶点坐标都可以)(4)面积周长平分型:任意过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做直线都可以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平分1、如图,已知抛物线经过A(-2,0),B(-3,3)及原点O,顶点为C.(1)求抛物线的函数解析式.(2)设点D在抛物线上,点E在抛物线的对称轴上,若四边形AODE是平行四边形,求点D的坐标.(3)P是抛物线上的第一象限内的动点,过点P作PM⊥x轴,垂足是M,是否存在点p,使得以P、M、A为顶点的三角形与△BOC相似?若存在,求出点P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2、如图,二次函数y=ax2+bx+c(a≠0)的图象与y轴交于点A(0,4),与x轴负半轴交于B,与正半轴交于点C(8,0),且∠BAC =90°.(1)求该二次函数解析式;(2)N是线段BC上一点,作NE∥AC,交线段AB于点E,当△ANE面积最大时,求点N坐标;(3)若点P为x轴上方的抛物线上的一个动点,连接PA、PC,设所得△PAC的面积为S.问:是否存在一个S的值,使得相应的点P有且只有2个,若有,求出这个S的值,并求此时点P的横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