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比例》公开课教案精品资料
《解比例》公开课教案

《解比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比例现象,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 比例的计算方法3. 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比例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比例的奥秘。
2. 利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比例的实际意义。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比例现象,引发学生对比例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比例的定义和性质,总结计算方法。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比例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比例的规律。
4. 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常见的比例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
6.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比例的应用,提高学生对比例的理解。
7.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比例现象。
9. 教学反思:教师总结课堂教学,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10. 课后评价: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评价,以及在生活中运用比例的情况。
六、教学评价设计: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正确率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价学生在比例概念理解和应用方面的进步。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练习中的表现,包括解题速度、准确性和解题方法的合理性。
3. 课后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比例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的掌握程度。
4. 学生自我评价:鼓励学生自我反思,评价自己在学习比例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七、教学拓展活动:1. 举办“比例在日常生活中”主题班会,让学生收集并分享生活中的比例应用实例。
《解比例》公开课教案

《解比例》公开课教案第一章:比例的定义与基本性质1.1 比例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即两个比相等的式子。
举例说明比例的应用场景,如购物时比较价格等。
1.2 比例的基本性质讲解比例的基本性质,即在比例中,两个内项的积等于两个外项的积。
通过练习题,让学生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
第二章:比例的计算方法2.1 比例的计算步骤讲解解比例的步骤,包括确定已知条件、交叉相乘、解方程等。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解比例的计算过程。
2.2 比例的计算练习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并灵活运用比例的性质。
第三章:比例尺的应用3.1 比例尺的定义与计算讲解比例尺的概念,即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
演示如何通过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3.2 比例尺的应用练习提供一些地图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选择合适的比例尺,以及比例尺的大小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第四章:解比例问题4.1 解比例问题的基本思路讲解解比例问题的基本思路,即确定已知条件、设置比例式、解方程等。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解比例问题的解题过程。
4.2 解比例问题的练习提供一些解比例问题,让学生运用基本思路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比例问题,并灵活运用比例的性质。
第五章:比例的应用拓展5.1 比例在几何中的应用讲解比例在几何中的运用,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等。
提供一些几何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
5.2 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经济学中的供需比例等。
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比例解决。
第六章:比例与比例尺的综合应用6.1 比例与比例尺综合问题的解决思路讲解比例与比例尺综合问题的解决思路,即如何结合比例和比例尺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际例子,演示比例与比例尺综合问题的解题过程。
6.2 比例与比例尺综合问题的练习提供一些比例与比例尺综合问题,让学生运用解决思路解决问题。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范本三篇

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范本三篇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解比例的意义.2.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解比例.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学会解比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改写成两个内项积等于两个外项积的形式,即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一)解下列简易方程,并口述过程.2=89(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三)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6∶10和9∶1520∶5和4∶15∶1和6∶2(四)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下列各比例改写成其他等式.3∶8=15∶40二、新授教学(一)揭示解比例的意义.1.将上述两题中的任意一项用来代替(可任意改换一项),讨论:如果已知任何三项,可不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说明理由.2.学生交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把它改写成内项积等于外项积的形式,通过解已学过的方程,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教师明确: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一个未知项.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二)教学例2.例2.解比例3∶8=15∶1.讨论:如何把这个比例式变为已学过的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数的解.2.组织学生交流并明确.(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例改写为:3=815.(2)改写时,含有未知项的积一般要写在等号的左边,再根据以前学过的解简易方程的方法求解.(3)规范并板书解比例的过程.解:3=815=40(三)教学例3例3.解比例1.组织学生独立解答.2.学生汇报3.练习:解下面的比例.=∶=∶三、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比例式转化成已学过的简易方程),然后再解简易方程即可.小学六年级数学《解比例》教案范本二一,教学目标1、理解解比例的意义,掌握解比例的方法,会正确的解比例,能根据比例的意义列比例解决实际问题。
解比例教学设计(精选14篇)

解比例教学设计〔精选14篇〕篇1:《解比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材第35页例2、例3。
教学目的:1、知道什么叫做解比例。
2、会根据比例的性质或比例的意义正确地解比例。
3、培养学生认真书写和计算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1、经历解比例的过程,体验知识之间的内容在联络和广泛应用,情感与价值观。
2、感受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络,体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灵敏的思维才能,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热情。
教学重点:解比例。
教学难点:解比例的方法。
打破方法: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掌握解比例的根据。
教法与学法:教法: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发现。
学法:独立考虑,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比例的一些知识,谁来说一说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比例的知识?〔比例的意义,比例的根本性质〕2、出示:应用比例的根本性质,判断下面哪一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6:10和9:15 2:80和5:2003、利用比例的一些知识,还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出示比例:3:9=:15师:这个比例中的两个外项和两个内项分别是多少?〔外项是3和15,一个内项是9,另一个内项未知的。
〕师:你能利用比例的知识求出这个未知的.内项吗?可以根据比例的意义:比值相等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
因为3:9=1/3,想〔〕:15=1/3〔5比15等于1/3〕;还可以根据比例的根本性质“两个内项之积等于两个外项之积”,求未知项。
师:像这样,求比例中未知的项,叫做解比例。
〔课件出示〕。
今天这节课就利用比例的有关知识解比例。
〔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埃菲尔铁塔情境图。
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
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玩耍的游客都想知道。
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例如题,教学例2。
学生读题。
师:1:10是谁与谁的比?老师随学生的答复板书: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
(完整版)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精品教案

《解比例》教学设计中寨乡九年一贯制学校马旋一、教学内容:解比例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计算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养成验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将带未知数的比例改写成方程。
五、教学要素:1、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知识经验。
2、原型:由埃菲尔铁塔图引出的比例。
3、探究的问题:①运用转化的思想可以将比例转化为以前学过哪部分的知识?②怎样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③如何解比例?六、教学过程:(一)唤起与生成1、什么叫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3项,而有一项未知,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就是解比例。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解比例。
板书课题。
(二)探究与解决1、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出示例2,让学生读取数学信息,列出算式。
X:320=1:10这个比例你会解吗?2、尝试计算:提出问题,启示学生分析:比例的内项、外项分别是什么?哪项未知?能否利用转化的思想,将解比例转化为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转化转化为以前学过哪部分的知识?怎样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学生尝试计算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相互启发,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明确算理:交流时,重点让学生明白可以将比例转化为方程来解,其依据是比例的基本性质。
要让学生说明怎样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
4、举一反三:①板书0.8:4=X:6让学生独立完成,并说说计算过程。
②出示例3,分数形式的比例,我们该怎样计算呢?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时,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明确同样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先把比例转换成方程,再解方程。
通过独立计算并讲述算理,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为归纳算法做准备。
5、总结算法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然后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解比例关键是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转化成方程,再解方程就行了。
2024年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精选3篇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解比例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解比例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体现解比例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及情度、价值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使学生自主探索出解比例的方法,并能轻松解出比例中未知项的解。
教学难点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比例。
教学过程一、旧知铺垫1、什么叫做比例?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怎样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那么组成一个比例需要几项呢?3、比例有几种表示形式?(板书:a:b=d:c a/b=d/c)二、导入新知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比例的基本性质有两个作用,一个就是我们刚才用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而另一个是什么呢?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研究。
三、探索新知1、出示埃菲尔铁挂图这是法国巴黎有名的塔叫埃菲尔铁塔,高320米。
我国的旅游景点北京公园里有这座塔的一具模型,这具模型有多高呢?到北京公园游玩的游客都想知道.你们能帮帮他们吗?那我们先来看看这道题。
2、出示例题(1)、读题。
(2)、从这道题里,你们获得了哪些信息?(3)、在这信息里,关键理解哪里?(埃菲尔铁模型与埃菲尔铁塔的高度比是1:10)(4)、这句话什么意思?(就是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1:10)(板书)(5)、还有一个条件是什么?(埃菲尔铁塔的高是320米)(6)、我们把这个条件换到我们的这个关系中,就是(板书:埃菲尔铁塔的高度:320=1:10)(7)、这道题怎么列比例式解答呢?请同学们想想,想出来的同学请举手。
(8)、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解:设埃菲尔铁塔模型的高度设为X米”,把这个X代入这个数学模式中就组成了一个比例式(板书:X:320=1:10)(9)、这样在组成比例的四个项中,我们知道其中的几个项?还有几个项不知道?(10)、不知道的这个项,我们来给它起个名字,好不好?叫做什么?(板书:未知项)(11)、指着X:320=1:10,问:“这个未知项是多少呢?那怎么办?”谁上来做做? (指名板演)(12)、为什么可以写成这样的等式呢?10X=320*1(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13)、对了,把上面的比例式改写成下面这样一个等式,就是应用了比例的基本性质。
《解比例》公开课教案

《解比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比例的概念,掌握比例的组成和性质。
2. 培养学生运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比例的定义和性质2. 比例的解法3. 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比例的解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比例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比例的解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比例知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比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讲解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比例的组成和性质。
3. 教授比例的解法:引导学生掌握比例的解法,并通过练习巩固知识点。
4. 应用练习:布置具有实际意义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布置巩固比例知识的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7. 课后反思: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讨论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合作能力。
2. 练习完成情况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比例解法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3. 课后访谈评价:课后与学生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比例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七、教学资源:1.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比例的知识点、实例和练习题。
2. 练习题库:准备一定量的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以便在课堂上进行练习和巩固。
3. 案例素材:收集一些与比例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用于课堂分析和讨论。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周:讲解比例的定义和性质。
第四单元《解比例》(教案)

第四单元《解比例》(教案)第一部分:教学目标1.1 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比例的概念和性质,理解比例的本质是等比例关系。
2. 学生能够灵活应用比例的求解方法,能够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问题。
1.2 能力目标1. 能够独立思考,灵活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够在小组合作中,提高沟通交流能力,加深对比例概念的理解。
1.3 情感目标1. 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培养学生勇于挑战难题的勇气和毅力,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信。
第二部分:教学重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比例的概念和性质,以及比例的各种计算方法。
2. 能够灵活应用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比例的本质是等比例关系,能够正确运用比例概念解决问题。
2. 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思考。
第三部分:教学方法3.1 教学方法1. 课堂讲解法2. 小组合作学习法3. 问题解决法3.2 教学手段1. 讲义、PPT等教学材料2. 模型、图表等教学工具3. 阅读材料和实例分析第四部分:教学过程4.1 教学环节1. 引入环节老师介绍比例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比例的基本性质。
2. 学习环节(1)比例的四种表示方法:即两个有分别两个数、两个有比例的数,带单位的比、百分数的表示方式。
(2)比例的性质及应用:比例的反比例及三省一例。
3. 合作探究环节老师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利用比例的方法进行解决。
4. 总结反思环节老师和学生一起回顾课堂上所学知识,总结比例的相关概念和应用方法。
4.2 教学重点1. 学生理解比例的本质是等比例关系。
2. 学生能够正确运用比例概念解决问题。
4.3 教学难点1. 理解比例的本质是等比例关系。
2. 能够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独立思考。
第五部分:教学评价5.1 教学评价方法1. 全课评价2. 个人评价3. 小组评价5.2 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1. 学生是否掌握了比例的相关概念和性质2. 学生是否能够正确运用比例概念解决问题3. 学生是否能够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比例知识4.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主动思考和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比例》公开课教
案
解比例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铺垫:
1、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些比例的知识,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做什么?
2.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下面的比例改写成积相等的式子。
(口答) 3∶8 = 15∶40 3 × 40 = 8 × 15
6.19=8
.05.4 9× 0.8 = 1.6 × 4.5 x :4=1:2 x × 2 = 4 × 1
提问;根据积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后一题里的x 吗?
3、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学习新知:
1、解比例的含义。
我们知道比例共有四项,如果知道其中的任何三项,就可以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
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
解比例要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来解。
2、教学例2。
(1)出示例2,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找出等量关系式:
模型高度:原塔高度=1;10。
(2)哪个量是已知的?哪个量是未知的?怎样求模型的高度?
(把未知项设为X )
解:设这座模型的高是X 米。
(3)根据等量关系式列出比例:X:320=1:10
(4)让学生指出这个比例的外项、内项,并说明知道哪三项,求哪一项。
怎样解呢?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可以把它变成积等式:10x =320×1。
说明:这样解比例也就是解方程了,利用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就可以求出未知数X 的值。
(因为解方程要写“解:”,所以解比例也应写“解:”但这里还用写“解:”吗?为什么?)
(5)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解比例的过程。
问:结果后面要带单位名称吗?并强调:这是应用题,别忘了,还要答哦。
从刚才解比例的过程,可以看出,解比例可以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积等式,然后用解方程的方法来求未知数x。
3、教学例3。
出示例3:解比例
5.25.1=
X
6
提问:“这个比例与例 2有什么不同?”(这个比例是分数形式。
)
这种分数形式的比例也能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变成积等式来求解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说明在写方程时,含有未知数的积通常写在等号的左边,然后板书:1.5X=2.5×6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出求解过程。
解答后,让他们说一说是怎样解的。
4、总结解比例的过程。
刚才我们学习了解比例,大家回忆一下,解比例首先要做什么?(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积等式。
)变成积等式以后,再怎么做?(根据以前学过的解方程的方法求解。
)
从上面的过程可以看出,在解比例的过程中哪一步是新知识?(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把比例变成积等式。
)
三、应用反馈:
完成“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四、全课小结,提高认识:
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的根据是什么?解比例的书写格式应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练习八第8题
201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