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乡土文学奠基者
论蹇先艾乡土小说艺术风格

论蹇先艾乡土小说艺术风格【摘要】蹇先艾的乡土小说,通过对贵州特殊生态景观、风土习俗、文化品格和乡土精神的描写,深刻的揭露了封建势力的黑暗腐朽与民众的麻木不仁。
蹇先艾将这个原始的、奇特的农村民风民俗生动鲜明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键词】蹇先艾乡土小说艺术特色蹇先艾是我国新文学史上一位卓有贡献的作家,是最早反映西南边远省份历史和现实的作家。
蹇先艾的乡土小说不是单纯的“乡村小说”。
他用简朴而富有贵州地方特色的语言,叙说贵州的军阀政体,烟盐经济带来的贫穷,盐巴客的潦倒身影。
他集中描写了现代贵州各阶层,各身份地位的社会角色,这些人物在军阀统治与烟盐经济桎酷下的喜怒哀乐与生老病死,构成了20世纪上半叶贵州地方社会的景象。
蹇先艾揭示现代贵州社会的种种弊端,是对文学研究会“为人生”文学倡导的回应。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乡土气息可以说是20年代中国乡土文学作品中普遍存有的现象。
而“地方色就是地方底特色。
一处的习惯风俗不相同。
就一处有一处底特色,一处有一处底性格,即个性。
”对地方风俗的描写,也就是地方色彩的独到表现。
在《朝雾》里,作者不自觉流露出家乡田园牧歌式的景象,如《乡间的回忆》写道:“潺潺的水声,在左侧下方作响;这原是城外的小河啊!沿岸都是青草,几棵杨柳在岸的两侧拂着枝儿,不晓得伊们是乐还是悲呢?河水仍发出声音,向下流着,因水的澄清与河的浅狭,底下的碎石泥沙,都看得清楚而且明朗了。
……我从跳蹬上跑了几个来回,疲乏了,在柳荫下歇了半天,又脱了衣裤,下水摸鱼。
”这都体现了作者家乡特殊的生态景观。
他曾说过“我是山国里长大的人,我个人对于山的认识比对于海的认识多得多。
”他的作品中出现的乡土风物俯拾皆是,我们可以看到三丁拐的轿子,遍山的孩苔,冬天的桐油凌,在木马上编着草鞋的农民,……这一切对于读者是那样亲切。
他是细腻逼真的描绘着贵州高原交通闭塞的情景,如《在贵州道上》,“一踏入贵州境界,触目的都是奇异的高峰,往往三个山峰相并,仿佛笔架,……中间是一条两三尺宽的小路,恰好容得一乘轿子通过。
贵州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贵州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贵州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学氛围浓郁的地方,拥有众多著名作家和优秀作品。
著名作家之一是郑振铎,他是贵州省作家协会主席、贵州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他的代表作《草原》、《壮年饮马》、《黔山春晓》等,展现了贵州的自然风光和民族文化。
另外一个著名作家是杨红樱,她是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青年作家协会主席。
她的作品《向阳花》、《流浪者》、《燃烧的羊脂》等,以女性视角叙述生活,深刻揭示了社会现实。
此外,还有赵辉、田桂森、李志伟、张宇等一批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涵盖了小说、散文、诗歌等多个领域,反映了贵州的民俗、历史和文化。
这些作家和作品,不仅丰富了贵州的文学资源,也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1 -。
乡土文学作家蹇先艾

这种艺 术 j 务实精 神成 为他 一 的 生追求的 日标 . . 起初蹇先艾和I学 司
创 办 新 交学 期 刊 《 火 》 由 于 经 费 爝 .
贵州偏远农村的社会风貌。 以他早 期 的代 表作之 一 《 水葬》 发表 于 (
关 注和治疗 品用 的是川黔一带 作 的方言写成 .地方色彩十分浓烈 . 气氛窒 闷 . 格调阴沉 . 表面上 文字
叙述很 平静 ,却 压抑着 愤怒 的情 感, 有着十分震撼人心 的力 量。鲁 迅先生 曾这样评 论这篇 小说 : 展 “
12 9 6年 ) 为例 : 篇小说写的是一 这 个叫骆毛的青年农民 , 因为偷 东西
而被 地人处以“ 葬” 水 的死刑 村 民们不但无人劝阻 . 反而如 同参加 盛会一样地去看热闹。 而被葬者本
海陆空 中一派忙 时届年关 , 票价高昂。拖 儿带女返 术 园。享受眷晖 , 绕膝 爹娘 。
评: 上下片写两种 年节 , 缺憾 是缺 少衔接 。 f 蓝洪荣
维普资讯
面 来 写 . — 这 新 的方 面 即 是一 些 — 边 远 省 份 乡镇 中 的 人 物 和 风 景 ”
态度 。当时已是 民国时期. 而这闭 塞 的边远 乡村的人 们却仍然 受着
原始野 蛮习俗的主宰 . 深受播弄 的
人们 不但 没想过 去改造它. 而默 反
许它. 欣赏它 , 多不过 幻想到 来 最 世另找出路 小说 揭示 出闭塞乡村 的大众蒙 昧而麻木的灵魂 . 向人们 指 出一种国民的精神病苦 . 以引起
维普资讯
行/ 回报 芽 叶香 / 山情 c 罗长柏《 沏的瞬问》
示了‘ 老远 的贵州 ’ 乡间 习俗的 的 冷酷 . 和出于这冷酷中的母性之爱 的伟大 l ’ 、' 鲁迅 在 《 中国新 文学 大系 、 说 二集序 》里评述 蹇先艾 的作品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

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著名作家沈从文简介,希望大家喜欢!沈从文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
湖南凤凰县人,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祖父沈宏富是汉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身份可以是此三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
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
沈从文的婚姻家庭1930年7月张兆和沈从文在胡适的办公室第一次见面,刚见面时,胡校长大夸沈从文是天才,是中国小说家中最有希望的。
张兆和却不以为然,沈从文对张兆和的爱恋来得默然,却是一发不可收拾,写给她的情书一封接一封,延绵不绝地表达着心中的倾慕。
在1931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以做张兆和的奴隶为已任。
他说,多数人愿意仆伏在君王的脚下做奴隶,但他只愿做张兆和的奴隶。
最终打动了张兆和,于1933年9月9日在北京中央公园成婚。
新婚不久,因母亲病危,沈从文回故乡凤凰探望。
他在船舱里给远在北平的张兆和写信说:“我离开北平时还计划每天用半个日子写信,用半个日子写文章,谁知到了这小船上却只想为你写信,别的事全不能做”。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历次政治运动打击着沈从文,使他陷入了迷狂状态,他不断念叨着“回湘西去,我要回湘西去”,张兆和无言地面对此情此景,眼泪禁不住滚滚而下。
后来,在妻子悉心的照料和药物治疗下,沈从文渐渐恢复了健康,他和妻子坚强地度过了艰辛清贫的岁月。
蹇先艾与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

蹇先艾与沈从文小说创作比较作者:高天灵来源:《语文学刊》 2015年第4期高天灵(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六盘水553001)[摘要]蹇先艾与沈从文同是三十年代著名乡村小说作家,但蹇先艾走的是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沈从文走的是浪漫主义道路,他们的创作方法给后续的乡村小说家带来不同的影响,其创作经验和教训,值得年轻作家们深思。
[关键词]沈从文;蹇先艾;小说创作比较[中图分类号]I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5)04-0055-03[作者简介]高天灵,女,贵州安顺人,六盘水师范学院中文系,研究方向:秘书学及新闻学。
蹇先艾作为贵州省著名的乡村小说家,曾被鲁迅先生列入三十年代乡土文学的作者。
“蹇先艾的作品是简朴的”。
[1]鲁迅先生对他的乡土小说评价较高,说他的小说“虽然简朴,或者如作者自谦的‘幼稚’,但很少文饰,也是够写出他心曲的哀愁”。
[1]从他的早期乡村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贵州乡村小说的最原初状态,以及在“文研会”旗帜下,三十年代乡土小说特色;而沈从文与蹇先艾同是京派小说家,他的老家湘西又与贵州相比邻,同是乡土小说家,他的作品却与蹇先艾乡土小说大相径庭。
他笔下的乡村小说,着力描述了湖南西部浓郁的风俗画,凸现出乡村人特有的风韵和神采,在对人生的隐忧和生命哲学的思考中,描绘出三十年代湘西乡村的生存状态。
同是乡村小说家,一个高扬现实主义旗帜,一个喷射着浪漫主义光芒,其创作影响力却有极大差距,蹇先艾在二三十年代被鲁迅评价甚高,后来却被枯枝般落寞沉默,而沈从文的乡村小说从二三十年代起就一直红红火火,建国后被批判了几十年,至今又花开遍野,比二三十年代还要吃香。
沈从文被誉为仅次于鲁迅的文学大师,成为一代名家,原因何在?让我们从他们二人的不同创作风格中去寻找答案。
一、蹇先艾乡村小说创作特色蹇先艾从事文学创作时,先学写诗,后开始小说创作,按理说他的小说创作应飘浮着清澈的诗意,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他创作的百来个短篇小说中,我们看不到多少诗意,在他引以为骄傲的乡村小说创作中,他以绝大的篇章、最深厚的感情献给了旧贵州这片贫困而苦难的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挣扎着的人们。
论中国现代乡土小说的精神内蕴

2.概念的泛化和发展:农村题材小说 寻根小说 新乡土小说 由前所述,乡土小说具有特定的内涵,然而,在现代文学研究史上,这个概念的使用却产 生了很大的随意性,其中最明显的是与“农村题材小说”混淆:出于无意,或者由于没有深入 追究二者的区别,导致了两个概念的混用,有些论者干脆认为二者是“二而一”的。其实,二 者有很大的区别。近现代农村题材小说描写了农民从个体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转变的全过程, 这些作品可以构成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编年史。它之所以不能与乡土小说划等号,首先是 因为它不全包括地域色彩和风土人情这两个乡土小说的“灵魂”。“乡土”是靠自身积淀所成, 它是文化层面上的范畴,而“农村”则是靠外力所为,是政治意义上的概念。乡土小说的题材 都是农村、农民的,农村成为乡土小说创作的聚焦区域,而农村题材小说却并非全是乡土小说, 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乡土小说只是反映农村和农民生活题材的小说创作领域中的一个区 域。 现代中国,启蒙和救亡的两大时代主题,相互作用,此消彼长,构成现代文学的动态发展。 五四时期,以个性解放和社会革命为主题的启蒙得到知识分子的推崇,成为时代的主导,乡土 成为关注的对象。三十年代初开始,民族危机上升,救亡紧迫性和重要性凸显出来,逐渐取代 启蒙的地位。进入四十年代后,救亡已经成为时代多声部中唯一合法的进步的声音。这过程中, “乡土”逐渐变成“农村”,与此同时,乡土文学也逐渐政治化、意识形态化,逐渐演变成宽 泛的农村题材小说。 首先是民族危机的上升,大多数作家都投入到救亡洪流当中,而作家的创作也开始组织化、 制度化。作家们在题材、创作风格、指导思想方面开始与时代政治现实同步和共振。尤其是解 放区文学,承接三十年代左翼乡土文学的走向,实现了文化批判意识向阶级批判意识的转换, 乡土小说抹杀了其“乡土气息”与“地方特色”的特征,与农村题材小说合而为一了。随着时
尹珍故里,小说之乡 --看新时期正安小说创作

着新与旧、 真与假、 前进与停滞的 有着 辩证意味的 社会现实。 以旧时代生活为
背景的系列小说《 小城故事》 寄寓了他 ,
聊和改革者的悲 《 哀; 穷人》反思建国 以来的 历史, 折射出畸形时代以穷为荣 的荒谬价值观念, 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 对农民的命运进行反思。 王华是正安青年作家的代表,也 是当今贵州文坛风头正健的青年作家。 2005年元月, 长篇小说 《 她的 桥溪庄》 在 《 代》以头条的位置发表, 当 这是贵 州作家第一次在 《 当代》发表长篇小 说。在全国2004 年以来发表并出版的 长篇小说读者排行榜上, 桥溪庄》荣 《 居第四 《 位。 当代》的编辑这样推荐这 部小说: “ 我们向读者推荐贵州省正安
对传统人格和生命价值的 凝重思考。 在 这里, 生命似乎一钱不值, 又好像价值 连城。 因为主人公用生命捍卫的, 正是 人的 价值和尊严。小城故事》 《 将纯净隽
秀的艺术氛围 和沉郁厚重的人物情绪融 为一体, 似一幅幅水墨丹青, 堪称优美
渐稀少的人间悲悯。 ”作者用夸张、 变 形等手法,描写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之 中 脱胎换骨的蜕变和阵痛,荒诞的表 层描写中蕴含着真实的本质。其主题 意象、 语境营建、 表意 式等 面, 受
具现代小说的意味……创作活跃并取得
成绩的还有雷霖、 陈南水、 王农等一批
青年作者。 正安小说创作的实绩引起文坛的 关注, 山花》 《 《 、 青春》杂志以专辑的
形式推出正安小说, 省市文联多次为 正安作家召开作品讨论会 正安县委、
县政府2006年初出资20万元设立 “ 尹 珍文学奖” ,为正安小说创作呐喊造 势。 尹珍故里, “ 小说之乡” 概括出正 , 安蕴藉丰厚的历史文化与生机盎然的 文学现状,也给正安的小说作者们平
欢阳黔森:执著于黔地乡土的“歌者”

山里 山外贵州人
得 到满意和快 乐 ,而 一千元做慈 善 ,
更 容易让 自己获得快 乐并且体 会到 自 身存在 的价值 。” 他对吃和 穿 ,没有特别 的讲究 。
成名后 的这几 年 ,来 自生活 中诸多 的
诱惑 ,欧阳黔森 都一 一拒绝 。曾经有 个北京 投资商 专程 到贵 阳请他吃 饭 , 连续 约 了6 他都 婉 拒 ,最 后 一次 实 次 在不能 再推掉 了 ,欧 阳黔森才答 应前 去赴约 。 “ 一顿 饭花费 了三万块 ,我 对那投 资商说 ,这笔钱 还不如捐 给慈 善基金 会 ,那次 吃完这 顿奢侈 的饭 , 心情沉 重,我是真的快乐不起来啊 ! ”
知感悟 的升华 ,他 的文学创作 进入了
写剧本对小说家是一种考验 ,
一
个小 高潮 。诗歌 、散文 、小 说等作
论 研究剧本 ,然后修改 。在时 间紧 、
在这 样的考验 和挑战下 ,主旋律 影视
要 赢得观 众 ,欧阳黔森 的 “ 答卷 ”成 绩 不错 ,但 “ 秘籍 ”很 简单 。他说 :
正 如 欧 阳黔 森 所 说 : “ 州 文 贵 学 、文化 发展相对全 国发达地 区是落
家协 会第六次代 表大会 上 ,欧 阳黔 森
当 贵 1 - NF第 0 代 州l 1 1 " 3期 2  ̄O O
,
) )短 信 近日 “ ) , 贵州山区 希望工 程基金”获省道德模范 峰捐赠1【万元。 颜昌 0( ) 】
曾发公 函至贵州 省委宣传部 高度赞 扬 他为 《 关漫道 》l,完成拍 摄所做 雄 I t l j  ̄ 的工 作 ,称 “ 阳 黔 森 同 志 以他 娴 欧 熟 、丰富的写作 经验和厚 实的党 史 、 军史 知识 ,与导 演精诚合 作 ,顺利 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者摘要蹇先艾是鲁迅肯定的乡土文学作家。
本文从书写“乡愁”的角度评述蹇先艾的乡土文学创作,认为蹇先艾是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者。
关键词:蹇先艾乡愁贵州乡土文学奠基者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老远的贵州”,“心曲的哀愁”,“隐现着乡愁”,是鲁迅对蹇先艾小说的评价,我们可以将之作为蹇先艾小说创作的关键词来看待。
“老远的贵州”,是蹇先艾心灵的故乡,是他描写的对象。
“老远”,既是蹇先艾侨寓北京与家乡的心灵距离,也是读者乃至鲁迅对“天高皇帝远”的遥远贵州的印象,以及他们对蹇先艾小说文本解读贵州的期待。
“老远的贵州”,既是客观的现实存在,也是主观的心灵印象。
“心曲的哀愁”,是蹇先艾小说的基调和主观视角,是典型化的“一个人的贵州”。
“老远的贵州”,“心曲的哀愁”,都统一在“隐现着乡愁”之下。
因此,“乡愁”成为蹇先艾小说的中心词,它与“老远的贵州”、“心曲的哀愁”结合起来,共同组成蹇先艾小说的艺术世界。
一乡愁之一:“美妙的海市蜃楼”现代文学的许多著名作家都以对封建大家庭的叛逆著称。
但是,所谓“封建大家庭”并不能一概而论,它产生罪恶也孕育温馨,滋生土豪劣绅也培养社会贤达,是旧思想的阵地也是新思想的前沿。
许多仁人志士都出自世纪之交的大家庭,这些大家庭所具有的经济实力,使他们具备接受新思想的物质条件;所承继的诗礼传家传统,所因袭的封建礼教思想,使他们在接受新思想熏陶的同时又因袭历史的重负,思想在新与旧之间挣扎。
蹇先艾也出自封建大家庭,他承认封建大家庭的背景,也描写大家庭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
但是在他的思想深处,大家庭留下的是美好的回忆,是不可再现的“美妙的海市蜃楼”。
深秋的午后,“我”和姊姊躲着父母,偷偷划着小船,“池上依稀几片绿藻残荷,点点浮萍随流水飘去……”母亲知道了没有责怪我们,反而用银片糕来犒劳我们。
(《秋天》)“黄昏后,灰色的天空飘着鹅毛大雪,轻风在小巷中徘徊。
”“我”倚立窗前,苦苦地等待琴妹的到来。
(《雪暮》)两篇小说写于1925年,此时作者19岁,正在念北师大附中。
由于父母相继去世,经济拮据。
于是,他回想着在家乡的美好日子,回想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作品洋溢的青春气息,表达的美好情愫,充盈的母子之情、姐弟之情,描绘出其乐融融的家庭生活图画。
将旧家庭描写成“美妙的海市蜃楼”的作品,在新文学中并不多见,我们可以从以下背景中了解作者这样写的原因。
蹇先艾的家,近可俯瞰湘江,远能眺望凤凰山,周围是一片蓊郁的树林。
父亲蹇仲常是前清举人,是遵义颇有名气的文士和开明绅士,曾任四川越隽、涪陵、松潘等地的知县。
蹇仲常非常喜欢蹇先艾,指导他读古文,教他联句做诗,也让他阅读《鲁宾逊飘流记》、《黑奴吁天录》等翻译小说,《崇实报》、《欧战画报》等现代报刊。
也是蹇仲常,于1919年亲自送13岁的儿子蹇先艾到北京求学,返乡途中重病身亡。
在《老仆人的故事》中,作者进一步描写大家庭的和睦氛围和父亲仁爱的形象:在家里呆了几十年的仆人林富要回老家,“我”和姐姐、弟弟死活不让他走。
父亲挽留老林:“你尽管拿我的孩子当自己的看待”,“养你到百年,我们总可以办得到的”。
林富的原型是蹇先艾家的老仆人,父母与兄弟姐妹都没有将他当作下人看待,仆人将主人家作为自己的家,蹇先艾家中的民主空气可见一斑。
在《子澜君》中,作者笔下的父亲形象更加完整。
父亲退休后回地方做乡绅享清福,他为人豪爽正派,文章中常有愤世的感想,嘴上的嘲讽更不足为奇。
于是,与同为乡绅的伯峦有了很多芥蒂,两位老人常常怒目相对。
父亲送“我”到北平念书,返乡时病逝途中。
伯峦一解心中块垒,痛哭于父亲墓前:“从此地方上没有这豪爽正派的人了。
”以上小说都有蹇先艾童年生活的蛛丝马迹,都以作者的父亲为原型。
由这样一位仁爱慈祥、正派豪爽、长于诗文、具有民主思想的父亲为家长,其营建的家庭氛围当然就其乐融融,孤身一人奔波在北京的作者当然将儿时的日子看成是“美妙的海市蜃楼”了。
二乡愁之二:“陷落在泥淖中的老人、女人和穷人”蹇先艾的两篇代表作《水葬》和《在贵州道上》是写农村题材、关注下层人民生活的,这类作品在蹇先艾创作中分量最重、影响最大,这也是鲁迅将蹇先艾列在乡土文学作家之首来评述的原因。
二十岁以前,蹇先艾基本上沉溺于个人的小圈子,写身边的人和事,抒发思乡之愁,作品显得轻飘、感伤、幼稚。
1926年发表《水葬》之后,特别是1928年回乡居住三个月后,蹇先艾看到,“到处都遇见陷落在泥淖中的老人、女人和穷人。
他们的苦脸深刻地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了”。
于是,作者的乡愁跳出了狭小的圈子,将关注的目光聚集在“陷落在泥淖中的老人、女人和穷人”身上,塑造出轿夫、挑夫、马夫、草药客、小偷、乞丐、农妇、妓女、补衣妇等人物形象,构成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之交贵州底层人物的形象画卷。
《在贵州道上》、《赶驮马的老人》、《盐巴客》等小说表现贵州贫民的一种生存方式。
贵州不通公路,主要靠崎岖的山道与外界联系,由此产生轿夫、挑夫、马夫、盐巴客等职业。
他们凭借体力挣钱养家糊口,也由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性格上不免油滑,沾染不少不良习气。
特别是贵州流行的大烟,成为他们解乏的良药。
轿夫赵长顺抬轿赚钱抽烟,借钱为了抽烟,卖老婆也为抽烟,鸦片使他失去了良知,最后被当作土匪吃了枪子(《在贵州道上》)。
原先,“我”厌恶用“打杵”支撑着背篼拦道休息的盐巴客,甚至将他们与土匪联系起来。
当在客栈看到被军阀推下山崖跌断了腿的“盐巴客”在无助地呻吟时,“我”深深地忏悔着对他们的误会(《盐巴客》)。
赶驮马的老人因为年纪大了,马有残疾,无人雇用,因此宁愿被军阀拉去驮子弹讨口饭吃(《赶驮马的老人》)。
挣扎在贫困线上的民众,总想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
但是,军阀统治下的贵州,又能为他们提供怎样的生存条件呢?草药贩子朱二的妻子和两个孩子都患病,全家人吃饭、治病全靠朱二的草药摊子。
但是,县衙门禁止买卖草药,朱二一家生活难以为继(《踌躇》)。
抽蚕丝和补衣服是屠大娘的“生路”,但是洋丝占据市场,剿丝作坊纷纷倒闭,军晌常常拖欠,补衣服的佣金不能兑现。
屠大娘的“生路”究竟在哪里呢?安癞壳的妻子被土匪抓走,他迫于生计卖了女儿,最后沦为乞丐。
(《安癞壳》)《水葬》的主人公是小偷骆毛。
在他被押去“水葬”的途中,桐村百姓里三层外三层地跟着看热闹。
实际上,骆毛和桐村群众就是鲁迅所憎恶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形象,他们表现出贫穷落后所造成的精神的滞重麻木,突出了思想革命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受鲁迅《故乡》等小说影响而形成的乡土文学作家们,受到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滋养,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表现中国农民的现状和命运。
作为乡土文学作家的蹇先艾也概莫能外。
三乡愁之三:军阀统治下“疮痍满目的旧贵州”1918年到1935年,贵州是军阀统治时期。
兴义系军阀张春普、袁祖铭,滇军张谷成、胡若愚、徐为光、欧永昌,桐梓系军阀周西成、毛光翔、王家烈等,各领贵州三五年,像走马灯一样轮换执掌权政。
贵州军阀具有依附性和掠夺性两个突出的特点。
蹇先艾没有宏观地表现贵州军阀的依附性和掠夺性,没有正面地描写你争我夺的军阀战争。
而是通过日常生活事件,表现军阀之间的争权夺利给百姓造成的深重灾难。
同时以人道主义的眼光,审视这一严峻现实,在一系列文学形象中寄予缕缕乡愁。
酒家女招弟即将嫁给巴团长当姨太太,在小镇传为美谈。
而苦苦恋着招弟的青年褚梦陶,为了阻止这一荒唐婚事,在军阀的枪口下死于非命(《酒家》)。
吕芳的表嫂为了讨好当军阀参谋的丈夫,竟然助纣为虐,帮助丈夫娶吕芳为姨太太(《一幕悲剧》)。
盐商臧老板娶了怀着身孕的吕团长的姘头桂花,还当宝贝一样地宠着,并依仗桂花和吕团长的关系,抬高盐价,制造盐荒,排除异己(《盐灾》)。
马克思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在当时军阀主政的贵州,军阀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民众惟有服从军阀的权威。
蹇先艾从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的角度,揭示出军阀势力所形成的荒唐社会现象,以及军阀统治给人们造成的心理伤害。
蹇先艾描写了“陷落在泥淖中的老人、女人和穷人”,也刻画了军阀统治下无助的乡绅、僧人和士兵。
乡绅黎正宣期望烟土生意赚来大钱,却因军阀与土匪的勾结使他的生意血本无归。
(《乡绅》)赫赫有名的绅士凌鼎章在与军阀厉队长的斗法中占不了丁点上风,凭他的声望却保护不了自己的干女儿海棠和她的戏班。
(《山城的风波》)军阀战争中,佛门圣地也惨遭践踏,法明和尚出于尊严也迫于贫困上吊自杀。
(《两个不幸的人》)军阀队伍中的士兵也处于被欺压的境地。
新入伍的汪贵领不到军晌,因偷窃被洋人打得鼻青脸肿。
(《胜仗》)军阀统治是近代贵州的痼疾和毒瘤,军阀统治的灾难无孔不入,使本来就贫穷落后的贵州雪上加霜。
在表现下层人民苦难生活的基础上,蹇先艾将笔触伸向社会各个阶层,从意识形态与社会心理的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军阀带来的深重灾难,寄予他对故乡人民的深切同情。
四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人贵州新文学主要表现为乡土文学,蹇先艾是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人。
在鲁迅、茅盾等人的影响下,蹇先艾乡土题材小说的创作由幼稚走向成熟,乡土文学观由朦胧而逐渐清晰。
有了明确的乡土文学观念,乡土文学创作逐渐走向成熟,写下了《水葬》、《在贵州道上》等优秀作品。
他在《我所理解的“乡土文学”》等文章中,概括了解放前乡土文学的特征:揭露旧社会的怪现状,抨击、嘲讽反动统治者,同情劳动人民;表现习俗风光,人物语言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他认为,乡土文学是发展变化的,是遍及全国的。
蹇先艾在创作中实现了他的主张。
不管是表现乡愁,还是再现军阀黑暗统治,无论是描写自然景物,还是刻画贫穷百姓形象,他都将黔北乡土作为小说的生活场景,都努力通过人物命运、人物语言、乡风民俗表现地域文化特征。
乡土色彩见于作品的山川景物、社会环境,也见于风俗民情、人物语言。
《贵州道上》对险峻的贵州山道的描写,《谜》中对黔北旷野月夜的刻画,《蒙渡》表现的山区的蒙蒙细雨,《水葬》渲染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社会环境,《酒家》、《盐灾》表现军阀战乱带给民众的灾难,给我们展示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黔北的自然形态和社会风貌。
小说中有许多具有黔北风味的描写,如三丁拐的轿子、滑杆、竹节叶子烟竿、夹笋壳子斗笠、布鞋上套草鞋的大脚农妇……对山区民众的气质、心态更是刻画得细致入微。
蹇先艾善于运用方言俗语,“归一”、“戏毛”、“虚飘飘的”、“车来车去”、“尔妈”等俗语,强化了作品的乡土特性。
贵州新文学,特别是贵州乡土文学,与蹇先艾的名字密切相关。
蹇先艾关于乡土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深刻地影响了贵州作家的创作,对贵州乡土文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当之无愧地成为贵州乡土文学的奠基人。
参考文献:[1] 蹇先艾:《蹇先艾文集》(第一卷),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