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草地里的小动物》

合集下载

粤教版(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

粤教版(粤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要点

1、《鲫鱼与青蛙》知识要点1、动物的幼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生长发育,逐渐长大为成体。

2、说说青蛙、鲫鱼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变化?答:青蛙的身体变化:卵→蝌蚪→长后腿的蝌蚪→长四条腿的蝌蚪→带短尾巴的小青蛙→青蛙。

鲫鱼的身体变化:卵→鲫鱼幼体→小鲫鱼→鲫鱼。

3、像青蛙一样的动物属于两栖类,常见的两栖类有蟾蜍、娃娃鱼(大鲵)、树蛙、蝾螈(róng yuán)等;像鲫鱼一样的动物属于鱼类,常见的鱼类有金鱼、鲈鱼、草鱼、中华鲟、银鲳等。

4、两栖(qī)动物和鱼类的特征:2、《蜻蜓与麻雀》知识要点1、蜻蜓和麻雀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动物。

蜻蜓和麻雀都会飞,都有翅膀。

蜻蜓的翅膀和麻雀的翅膀是不同的,蜻蜓的翅膀上没有羽毛,而麻雀的翅膀上是有羽毛的。

2、说一说蜻蜓与麻雀的翅膀有什么不同?答:蜻蜓有2对翅膀,外形光滑,透明,有脉纹,较薄,无骨骼。

麻雀有1对翅膀,外披羽毛,较厚实,内有肌肉和骨骼,可伸展。

3、像蜻蜓一样的动物属于昆虫,像麻雀一样的动物属于鸟类。

4、昆虫和鸟类这两类动物各有什么特征?答: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头部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大部分昆虫还有两对翅膀(常见的昆虫有蝉、蝗虫、蝴蝶、瓢虫、苍蝇等);鸟类的身体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

身体被覆羽毛,前肢变为翅膀,头部有角质的喙(常见的鸟类有公鸡、猫头鹰、鹦鹉等)。

5、昆虫和鸟类的特征6、蜻蜓的眼睛就是复眼。

7、昆虫类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8、到户外进行自然观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动物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三、《壁虎与小猫》知识要点1、壁虎和猫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动物。

壁虎与小猫都生活在(陆地)上,都能用(四肢)行走。

2、动物的运动方式不一样,其身体的外形往往也具有不同的特征。

3、小猫与壁虎特征对比:4、像壁虎一样的动物属于爬行类(常见的爬行类有乌龟、鳄鱼、变色龙等);像小猫一样的动物属于哺乳类(常见的哺乳类有长颈鹿、老鼠、猴子、大象、小狗、海豚等)。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2023-2024学年科学粤教粤科版》

《草地里的小动物》导学案导学目标:1. 了解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及其特征;2. 掌握观察和珍爱小动物的方法;3. 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珍爱认识。

导学内容:一、认识草地里的小动物1. 草地里常见的小动物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征?2. 通过图片或视频观察这些小动物的外貌和习性。

二、观察小动物的方法1. 在草地上悄悄走动,不要发出噪音,以免惊扰小动物;2. 用望遥镜或相机观察小动物,保持距离,不要靠拢;3. 注意小动物的行为举动,如觅食、休息等。

三、珍爱小动物的方法1. 不随意捕捉或伤害小动物,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 不乱扔垃圾,避免对小动物的生存造成影响;3. 增加草地绿化,为小动物提供更多的栖息地。

导学活动:一、观察小动物1. 指挥学生到校园或公园的草地上,观察草地里的小动物;2. 让学生用望遥镜或相机记录小动物的外貌和行为;3. 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小动物,交流彼此的观察心得。

二、珍爱小动物1. 组织学生进行草地清洁活动,清理垃圾,提高环境整洁度;2. 组织学生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增加草地的绿化水平;3. 鼓励学生制作小动物珍爱宣传海报,提高珍爱认识。

三、总结反思1. 让学生总结观察小动物的方法和珍爱小动物的意义;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平时生活中珍爱草地里的小动物;3.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珍爱环境的活动,为小动物创造更好的生存条件。

导学案评判:本导学案通过观察小动物和珍爱环境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草地里的小动物,培养珍爱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启发性。

希望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会到珍爱环境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共同珍爱我们共同的故里。

草地里的小动物教案及反思

草地里的小动物教案及反思

粤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4.《草地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4课。

本课包括情景导入、“活动1 藏在草丛里的小动物”、“活动2 藏在土壤里的小动物”、“实践活动寻找小动物的生活痕迹”等四个教学环节。

“活动1”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草丛里的动物怎样生活,初步发现草丛里动物的多样性,同时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意识到生活在草丛中的小动物在外形特征、运动方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点。

“活动2”主要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生活在土壤里的小动物的身体特征,并归纳它们共同特征,从而初步知道这些小动物具有适应土壤生活的身体特征。

“实践活动寻找小动物的生活痕迹”是该课课堂活动的延伸,旨在于鼓励学生主动亲近自然,寻找发现草丛里小动物生活的痕迹,培养他们热爱自然观察的环保意识。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的能力,但在认知上还是比较依赖具体、形象的食物。

草地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环境,“草丛里生活着什么小动物”是三年级学生非常喜爱的探究问题。

在一年级下册《校园里的生物》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已经观察过草地里的物体,他们已经知道草地里生活着不少小动物,如蚱蜢、蝗虫等,但他们却还没仔细观察和比较过草地里、泥土里的动物身体外形有什么特征,他们也不曾思考过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与它们适应生活的环境有一定的关联。

将动物的外形特征与环境特点进行关联,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挑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进行细致、有效的指导和具体的素材,为他们的思维发展搭建必要的支架。

如提供生活在土壤里的马陆、蚯蚓、蜗牛、鼠妇等动物的活体,方便学生观察这些动物的身体特征、生活习性,以及土壤环境的特点。

【教学目标】1.知道草地里和泥土里都生活着多种多样的小动物。

2.尝试运用观察和比较的技能探究泥土里小动物适应土壤生活的的外形特征。

3.知道在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同时做到保护动物和环境。

草地里的小动物

草地里的小动物

草地里的小动物教材分析:在这节课中,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意识地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在草地上寻找物体,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中探究,通过小组合作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研讨交流、分类比较等一系列的活动来认识生命和生物。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还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和平时的玩是大不一样的,让学生认识生命和生物,意识到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动物具有多样性,动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动物。

过程与方法:整理已有的对小动物的经验和知识,提出寻访小动物中可能碰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亲近并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形成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上,去亲近、寻访、关注草地里的小动物。

教学难点:避免学生过分关注某一种小动物。

教学准备:1.准备可供学生寻访小动物草地。

2.“寻访小动物”探究卡。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课后回忆一、观察、猜想,步入新课1.播放校园草地的视频(提前摄制),最后定格于一张静止图片,让学生边观察图片边思考。

(1)草地上有哪些物体?能把你观察到的告诉大家吗?(2)根据你的生活经验猜一猜,草地上还有哪些物体?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3.草地上有那么多的物体,能说说你最喜欢哪样物体?为什么?4.教师讲述:草地上有那么多大家喜欢的物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到草地上去寻找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板书课题:《草地里的小动物》)设计说明:利用视频,引导学生观察,既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有谈论的话题,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是对学生在生活中的相关信息的二个回放。

让学生猜想“草地上还有哪些物体”这一环节,为后面学生到草地上观察时怎样寻找物体、选择工具埋下伏笔,降低了学生后续探究活动的难度。

作好了铺垫。

二、制定活动方案1.在我们科学探究室的旁边有花坛、草地,还有小树等,怎样去寻找物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请各小组的同学先讨论一下。

草地上的小动物教案活动反思

草地上的小动物教案活动反思

草地上的小动物教案活动反思标题:草地上的小动物教案活动反思教案概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观察和学习草地上的小动物,培养学生对自然生态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通过实地观察、小组合作和绘画活动,学生将认识到不同种类的小动物及其生活习性,并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它们。

该教案适用于小学三年级。

教案步骤: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上一堂课学到的关于动物的知识,例如它们的特征和分类。

-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草地上有哪些小动物吗?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它们?2. 观察活动(15分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个观察点。

- 学生观察草地上的小动物,记录它们的外貌特征、行为习性等。

-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讨论:这些小动物是如何适应生活在草地上的?3. 分享和讨论(10分钟)-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观察到的小动物以及他们的发现。

-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小动物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之处。

- 引导学生思考:草地上的小动物对我们有什么好处?4. 绘画活动(15分钟)- 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小动物进行绘画。

- 鼓励学生用色彩丰富和细节准确的方式描绘小动物。

- 学生可以在绘画中加入一些环境元素,如花草、树木等。

5. 总结和反思(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总结他们学到了哪些关于草地上的小动物的知识。

- 学生分享他们在绘画活动中的体会和感受。

- 教师鼓励学生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草地上的小动物?教案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分享和绘画活动,激发了学生对草地上小动物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学生通过实地观察和小组合作,增强了他们的观察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绘画活动则培养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然而,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例如引入科学实验、小动物保护项目等,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反馈,适当调整教学方法和活动形式,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小学科学4《草地里的小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4《草地里的小动物》(教案)

小学科学4《草地里的小动物》(教案)题目:草地里的小动物——小学科学4年级教案【引言】本教案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了解草地中常见的小动物,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并帮助学生认识到小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通过本次学习,学生将对草地生态系统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正确识别和描述一些小动物。

【教学目标】1. 认识一些生活在草地里的小动物。

2. 观察和描述小动物的特征及其习性。

3. 了解小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1. 图片或卡片展示不同种类的小动物。

2. PowerPoint或黑板等展示工具。

3. 学生观察记录表格。

4. 笔和纸。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一张关于草地的图片,激发学生对草地和其中生物的兴趣。

2. 引导学生回忆并描述他们曾在草地中看到过的生物。

二、展示小动物图片(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草地小动物的图片,并请学生逐个猜测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图片上的小动物特征,并帮助他们形成对小动物的一般印象。

三、观察和描述小动物(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发放一份学生观察记录表格。

2. 教师带领学生们到草地上进行小动物观察。

3. 学生观察并记录所看到的小动物种类、身体特征以及它们的习性。

4.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和互相交流,总结出一些共同的观察结果。

四、小组展示与讨论(15分钟)1. 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呈现他们的观察结果,并描述观察到的小动物。

2. 全班共同讨论各小组的观察结果,比较各小组之间的数据和观察到的现象是否相似或有差异,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解释。

五、了解小动物的作用(10分钟)1. 教师通过图片、文字或口头描述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一些小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帮助传播花粉、控制害虫数量等。

2. 引导学生理解小动物对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并鼓励他们关注和保护这些小动物。

六、小结与反思(5分钟)1. 回顾本节课学习到的内容,强调小动物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草地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草地里有什么》教学设计

《校园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一)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寻找——记录——交流——概括”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录、归纳、表达、质疑能力,体现了科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全面提高每一位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以生活中的科学为逻辑起点。

本课以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入手,让学生去寻找他们有所了解的小动物,体现了科学课程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科学的重要性,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的魅力和乐趣;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初步的科学实践能力。

(三)人人都能学的科学。

尝试以芬兰的“现象教学”模式,把本课的教学环节进行简化,分为引入、寻找、分享三环节,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去发现、去探索、去表达、去交流,体现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的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

(四)以科学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本课无论是寻找、分享还是归纳,都是让学生去体验、探索、研究,体现了科学要以探究为最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校园里的小动物》是小学《科学》(粤教科技修订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身边的动物》的第一课,原题为《常见的小动物》,本课把活动1和活动2整合在一起,因此课题改为《校园里的小动物》。

动物王国充满着缤纷、神秘的色彩,充满着乐趣,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而言,在生活中已认识了不少动物,因此本单元不只是让学生简单地认识一些动物的名称,而是围绕动物类群的特征和生活环境来展开学习,通过观察和比较身边常见的动物来学习观察技能,初步认识各大类群动物的特征,并了解动物种类与生活环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本单元安排了《常见的小动物》《探究技能:观察》《观察蚂蚁》《蜗牛与蚯蚓》《蜻蜓与麻雀》《青蛙与鲫鱼》《壁虎与小猫》《海洋里的动物》《森林里的动物》《珍稀动物》等十节课,从认识动物个体特征入手,然后再归纳动物类别特征,最后认识动物的共同特征,以小见大,由近及远,通过认识动物学会观察和比较的方法,保持对动物的好奇心,养成爱护动物的行为。

《草地里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

《草地里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

《草地里的小动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草地小动物,并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地调查和观察,让学生体验自然环境。

3. 增强学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

二、适用年级:三年级三、具体内容和活动安排:1. 课前准备:在校园内或附近的草地上准备好所需的工具和材料,如放大镜、放大镜、小网子、本子和笔等。

2. 活动一:观察不同种类的草地小动物让学生跟随老师到草地上,用放大镜和小网子捕捉草地上的小动物,如蚂蚁、蜜蜂、蝴蝶等。

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貌特征、行动习性等,并记录在笔记本上。

3. 活动二: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在观察的基础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草地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如蚂蚁的社会性、蜜蜂的采蜜技巧等。

学生可以根据老师的介绍再次观察小动物,对比实际观察和理论知识的差异。

4. 活动三:制作草地小动物手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选择一个草地小动物进行手工制作,可以用纸板、颜料等材料制作出小动物的形状和特征,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5. 活动四:小动物生态环境讨论通过观察和了解,让学生讨论草地小动物的生态环境,包括它们的食物来源、生存条件等。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对草地小动物的影响,如环境污染、开发等。

四、评价方式:1. 观察记录:学生通过观察和记录小动物的外貌特征和行动习性,完成观察记录表。

2. 手工制作:学生制作的草地小动物手工作品,根据形象和特征的还原度评分。

3. 生态环境讨论:学生参与生态环境讨论的积极程度和观点的合理性。

五、拓展活动:1. 草地小动物展示:让学生将观察记录和手工制作的小动物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家长。

2. 动物书信:让学生选择一个草地小动物,为它写一封“书信”,描述自己的生活和愿望。

3. 草地小动物故事:让学生创作草地小动物的故事,表达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热爱和保护之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缝纫蚁
蚂蚁的幼虫
蚂蚁 在繁 殖期 是有 翅
在户外合力 猎捕体型比 它们大的昆 虫、搬运笨 重的食物, 也会近身用 触角互相接 触、传递讯 息。
工蚁体型最小
工蚁,即使在 逃命之际,仍 不忘将巢中的 幼虫、蛹搬到 安全隐秘的地 点。
兵蚁
兵蚁的体型比蚁 蚁后小但比工蚁 大,扮演着保护蚁 巢的角色. 保护 自己的蚁巢,同 時也会向其他巢 的蚂蚁作战。
4 草地里的小动物
校园里常见的小动物
金龟子
缺 齿 青 铜 金 龟臺灣扇角金龜長鬚綠細騷金龜
椿象
幼虫孵长 成 成產 卵交配 化虫
七星瓢虫
瓢虫是肉食性的,由 于吃的小昆虫会危害 农作物,所以瓢虫是 农夫的好朋友。
触角是用来辨別方向 及寻找食物的
春 幼瓢几把虫 虫 天卵 天 幼变刚后产虫 从 变成在 进 孵蛹蛹成长化 , 爬 红满 行 出倒出色蚜并来悬来虫 交 配 以虫食在片时黄出黑的片蚜 下 现 点为叶是色上叶
蚁后
蚁后的体 型最大,扮 演着生殖 蚂蚁的角 色.
雄蚁
雄蚁爬上蚁后背上 求偶.
蚂蚁的巢穴
蚂 蚁 在 树 上 造 巢.
蚂蚁在做什么?
寻 找 食 物 搬 虫
认识这些动物吗?自己定标准分类。21页
拓展训练p21 动物分类方法有哪些?
• 参考标准:
飞禽走兽(即鸟类、哺乳类): 水陆空类及两栖类、爬行类:
蜗牛喜欢吃各种蔬菜、瓜果及农作物的
根茎叶等。受到刺激会收缩触角。
观察蚂蚁 蚂蚁的身体结构



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 (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 一双复眼,胸部有三对足。



蚂蚁靠什么传递信息?
触角 靠触角或分泌的气味传递信息。
缝纫蚁当 然是巧夺 天工的裁 缝师,它 们将树叶 连在一起 建造美好 家园。
瓢虫
观察蜗牛的外形并画下了。

2对触角
1双眼睛
尾 腹足

蜗牛身体分为头、腹足、尾、壳四部分
。头部有(2)对触角,在后一对触角上
长着一双眼睛。
眼睛
蜗牛是怎样出壳的?
蜗牛是怎样出壳的?
先出触角后出头, 尾巴仍在壳里留。
蜗牛是怎样爬行的? 蜗牛是靠(腹足)爬行的。
蜗牛吃什么,对刺激有什么反应? p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