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秩序维护法
法律的规范:维护社会秩序

法律的规范:维护社会秩序法律,作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其核心功能之一便是维护社会秩序。
在现代社会,法律规范的制定与执行,对于保障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法律规范为社会成员提供了行为准则。
在法律的框架下,人们能够明确知晓哪些行为是被允许的,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
这种明确的指引,有助于减少社会成员之间的冲突,降低社会运行的成本。
例如,交通法规规定了车辆和行人的通行规则,有效避免了交通事故的发生,保障了道路的畅通。
其次,法律规范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法律通过明确规定权利和义务,保障了每个社会成员的合法权益。
当个人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
这种救济机制,不仅能够保护受害者的权益,还能够对侵权者形成威慑,从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再次,法律规范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
在法律的约束下,社会成员能够遵循共同的规则,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这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减少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然而,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并非易事。
一方面,法律需要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法律需要不断更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
另一方面,法律的执行需要公正、严格。
只有公正、严格的法律执行,才能真正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维护社会秩序。
总之,法律规范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通过明确行为准则、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法律规范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优化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
善法良治: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角色

善法良治: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角色在一个社会中,维护秩序是至关重要的。
而法律作为一种规范行为的工具,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约束人们的行为,还保障了人们的权益,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首先,法律的核心作用在于约束行为。
一个社会的秩序是建立在人们遵守一定规范的基础上的。
法律通过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法条,规范了人们的行为,明确了权利和义务的界限。
法律的约束力量使得人们的行为受到限制,有助于维护社会中的公平和正义。
无论个人还是企业,都要遵守法律的规范,否则将面临相应的法律惩罚。
法律的存在使人们明确了可行的行为方式,同时也给违法行为者带来了压力和惩罚,从而有效地约束了人们的行为。
其次,法律保障了人们的权益。
法律的制定不仅是为了约束人们的行为,更重要的是为了保障人们的权益。
法律规定了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包括生命权、财产权、人身权利等。
通过法律的保护,人们可以在社会中享受到应有的权益和利益,不受他人的非法侵害。
法律的存在为人们提供了维权的途径,使每个人都能够平等地享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待遇。
此外,法律的存在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一个社会只有在法治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稳定和可持续的发展。
法律通过规定一系列的制度和程序,为社会提供了稳定和可靠的运行机制。
法律的存在使得社会中的各方各面的利益可以得到合理的协调和保护,有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社会秩序的平衡发展。
同时,法律的执行力量可以有效地制止和打击犯罪行为,保护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一个遵纪守法、秩序井然的社会将为人们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从而促进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然而,仅有法律的存在还不足以保证良好的社会秩序。
法律的实施需要有一个有效的执法机构和司法机构来负责。
执法机构要具备高度的公正性、专业性和权威性,以确保法律的公正执行。
司法机构要保证审判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为人们提供一个公平和正义的司法环境。
此外,法律的制订和修订也应该充分考虑社会的变化和需求,以及人们对公正和权益的需求,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治安管理法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法律规定

治安管理法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的法律规定治安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是每个国家的法律责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治安管理法,并对违法行为给予法律制裁。
本文将介绍治安管理法的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及其在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
一、治安管理法的基本原则治安管理法的制定和实施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治安管理法适用于所有居民,不分种族、宗教、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保障每个人的合法权益。
2. 法治原则:治安管理法的实施必须遵循法治原则,依法行政,保障人民的基本人权和公民权利,不得侵犯公民的自由和尊严。
3. 预防为主原则:治安管理法的目的是预防治安问题的发生,通过提供公共安全信息、加强巡逻巡视等手段,预防违法行为的发生,保障社会安宁。
二、治安管理法的主要内容治安管理法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社会安全维护:治安管理法规定了社会安全的维护措施,包括派出所的设立、警务区划划分等,确保社会的安全和治安。
2. 预防犯罪:治安管理法通过宣传教育、社区警务等手段,加强对违法犯罪行为的预防,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3. 违法行为的惩治:治安管理法明确划定了一系列违法行为,并对这些行为给予相应的处罚措施,如罚款、拘留、取保候审等,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4. 治安防控体制建设:治安管理法规定了公安机关、社区警务等组织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建立了一整套治安防控体制,提高社会治安管理水平。
三、治安管理法在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方面的作用治安管理法在维护社会治安和公共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 维护社会稳定:治安管理法的实施可以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生活安宁。
2. 预防犯罪:治安管理法强调预防为主,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区警务水平,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3. 构建公平正义:治安管理法保障了每个人的平等权益,维护了公民的自由和尊严,构建了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秩序。
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

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到场各位。
我们今天的辩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写到:“法治比任何其他统治来得更好。
”我方坚决认为维护现如今的社会秩序,主要靠的是法律。
首先让我们来对辩题有个更好的理解:所谓社会秩序,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章,它指的是动态平衡的社会状态。
而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是维系社会秩序服务的公正不偏的衡量标准。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是非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是以善恶为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通过影响社会风尚间接影响社会秩序,而法律则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直接维护社会秩序。
既然我们大家今天坐在这里讨论道德和法律到底哪一个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更重要,当然需要比较双方在一些事关社会关系攸关重要的问题中所占的重要性,双方在维护社会稳定时谁更能起决定性作用。
显而易见,法律是更胜一筹的。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法律具有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强制性。
只有通过国家机器保证实施的法律才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威慑力,而这恰恰是道德无法做到的。
在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法律的权威性被一次又一次的捍卫。
法律凭借与生俱来的外部强制力,调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
它为那些凭借行政和道德手段所难以解决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提供合理有效并且安全的解决方法。
法律的强制力使得社会秩序能够更加直接迅速的得以稳定的维系。
而再看道德,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道德能做的充其量不过是舆论的谴责和当事人内心的自责,这就如隔靴搔痒,对于问题的解决是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的。
其次,发生政治经济冲突时,法律的精确性、统一性、和普适性使法律能更好的调解。
法律是一种统一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则。
法治与社会稳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

法治与社会稳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法治与社会稳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法治作为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
法治的核心理念是以法律为基础,通过法律的力量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本文将探讨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作用,并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其重要性。
一、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法治是一种国家治理方式,强调依法治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它包含着法律的普遍适用、公正公平、保护人权、制约权力等基本原则。
法治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体现了社会公平正义,并通过法律的制约力量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二、法治在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与意义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法治通过确立合法权益的保护和公开透明的司法程序,保障社会成员的平等参与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 规范人们行为: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约束人们的行为,减少社会的冲突和纠纷,使人们在自由中遵循规则。
3. 保护人权与自由:法治为每个人提供了法律维权的途径,保护人权与自由,维护个人尊严与尊重。
4. 制约行政权力:法治通过法律的制约力量,对行政权力进行监督与制约,避免滥用权力,维护社会稳定。
5. 促进经济发展:法治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序的法律环境,保护合法权益,维护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繁荣。
三、法治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具体实践1. 刑法的作用:刑法作为法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明确犯罪与非犯罪行为的界限,惩治犯罪行为,维护社会秩序。
2. 民法的作用:民法规范了人民之间的社会关系,保护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
3. 行政法的作用:行政法规范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关系,制约政府权力,保护市民权益。
4. 宪法的作用:宪法作为最高法律,在法治国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它规定了国家政权的机构和作用,规范了政府与市民之间的关系。
5. 司法实践的作用:司法实践是法治的重要环节,它通过公正的审判程序,及时有效地解决纠纷与冲突,维护社会稳定。
四、完善法治体系的重要性和挑战1. 完善法律法规: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保障社会成员的权益,是建设法治社会的基础。
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

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谢谢主席,再次问候到场各位。
我们今天的辩题是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还是道德。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于西元前350年写到:“法治比任何其他统治来得更好。
”我方坚决认为维护现如今的社会秩序,主要靠的是法律。
首先让我们来对辩题有个更好的理解:所谓社会秩序,即人们在社会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道德规范,法律规章,它指的是动态平衡的社会状态。
而法律,是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国家政权保证执行的行为规则,是维系社会秩序服务的公正不偏的衡量标准。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是非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是以善恶为标准并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道德通过影响社会风尚间接影响社会秩序,而法律则通过强制性手段来直接维护社会秩序。
既然我们大家今天坐在这里讨论道德和法律到底哪一个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更重要,当然需要比较双方在一些事关社会关系攸关重要的问题中所占的重要性,双方在维护社会稳定时谁更能起决定性作用。
显而易见,法律是更胜一筹的。
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我方观点。
首先,法律具有通过制裁违法犯罪行为来规范人们行为的强制性。
只有通过国家机器保证实施的法律才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威慑力,而这恰恰是道德无法做到的。
在维护社会秩序的过程中,法律的权威性被一次又一次的捍卫。
法律凭借与生俱来的外部强制力,调整着错综复杂的社会利益关系。
它为那些凭借行政和道德手段所难以解决的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提供合理有效并且安全的解决方法。
法律的强制力使得社会秩序能够更加直接迅速的得以稳定的维系。
而再看道德,对于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道德能做的充其量不过是舆论的谴责和当事人内心的自责,这就如隔靴搔痒,对于问题的解决是不能起到实质性作用的。
其次,发生政治经济冲突时,法律的精确性、统一性、和普适性使法律能更好的调解。
法律是一种统一的价值判断和行为规则。
社会秩序的维护主要靠法律四辩

尊敬的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侃侃而谈,但是我不得不指出对方辩友的几点错误:下面请允许我重申我方观点: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
请各位注意,【我们今天讨论的是社会秩序的维系,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所处在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更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吧)所以您方所说的……】首先,法律是人类理性智慧的结晶。
他不仅限制于人与人的关系,还有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保证着社会上每一个齿轮的正常运行,他从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维系社会稳定的责任。
没有法,现代社会如何才能稳固,没有法,人民的权益如何得到维护,而这一切,岂是道德可以做到的吗?(确实,我们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我们有闪耀人类知识殿堂的启明星,可是,这并不意味着道德就可以扛起维系社会稳定的大旗。
)除此之外,法律具有完整的、与时俱进的且不断完善的特点,这使得法律能够尽最大的努力去惩恶扬善,使社会公平的阳光普照每一个角落。
与时俱进则可使法律永远与社会发展保持步调一致,顺应社会中出现的新情况,及时解决问题,而道德,很大程度上,并不能随着社会秩序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父母在不远游这句话,我们已经记诵千年,可是千年后的今天,很明显他已经不适合社会发展,但是我们还是不断重复这句话,道德更新的频率,着实让我们担忧啊。
最后,我方想澄清一个误区,人人都说法律的冷酷,可是法律的冷酷只是针对心存恶意的人;而对于每一位善良的公民,尤其是弱者,法律所体现出来的却是深刻的而又无微不至的人文关怀,他对弱者来说是捍卫自己权力的武器,他是每一位善良守法的公民美好生活的保障,试想当你的权益受到侵害,你是选择用道德感化罪犯还是用法律将之绳之以法?你是否会因为所谓的冷酷而放弃使用法律?所以,我方认为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法律,谢谢!可能出现的驳论:对方辩友说道德能够让人发自内心的做某事。
可它真的在各个领域广泛起作用了吗?家长告诉子女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什么还是有那么逃课现象呢?道德的确可以是君子更加“坦荡荡”,却无法制止小人的“常戚戚”啊!那些制假贩假、逃税漏税、经济欺诈、扰乱金融秩序的人真的就不知道道德还是他们明知会受人鄙视仍要去做呢?您方又能通过道德让东条英机等人放弃破坏东亚秩序和世界和平的念头吗?对那些明知道德却不顾道德,肆意破坏社会秩序的人,您的道德能起到什么作用呢?对方辩友说法律是阶级的产物,是一种强制手段。
民法典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

民法典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民法典作为我国民法的总称,旨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确保公民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并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民法典在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方面的作用。
一、保护个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性保护个人合法权益是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民法典规定了个人财产权、人身权、婚姻家庭权益等各个方面的法律规范,明确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了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享有平等的法律保护。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侵害个人权益的情况,比如合同纠纷、婚姻家庭矛盾、产权争议等。
民法典为此提供了明确的规定和法律途径,使得公民能够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民法典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活动的有序进行对于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的维护至关重要。
民法典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保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创造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在企业经营方面,民法典规定了公司法、合同法等法律规范,明确了合同的订立、履行和违约责任等各个方面的规定,保护了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促进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在消费领域,民法典为消费者提供了法律保护,明确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措施。
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通过法律手段维权,促进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公共责任意识的培养民法典的实施有助于加强公共责任意识的培养,推动社会各界形成自觉遵守法律的良好氛围。
民法典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明确了公民应尽的法律责任,规范了公民的行为准则。
通过加强法律教育和宣传,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让每个人都明白了自己的权益和义务,并自觉履行公民的法律责任。
这样的培养有助于加强社会秩序、维护公共利益,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四、司法审判的有效运行民法典为司法审判提供了明确的依据和规范,有利于司法机关对各类案件进行准确、公正的判决。
在实践中,通过运用民法典的规定,可以更好地解决纠纷,保护公众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從違警罰法到社會秩序維護法
(一)社會秩序維護法 在日常生活中,有時會發生一些帶給社 會公眾困擾的行為,例如:製造噪音、妨害 交通秩序等。由於這些行為已經對社會秩序 與他人權益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為了維護 社會公眾的利益,政府不能坐視不管,必須 加以規範。但是,這類行為對公眾的危害, 還沒有嚴重到被視為犯罪行為,要用刑法嚴 加制裁的地步。因此,國家訂定了《社會秩 序維護法》,來規範這些違反社會秩序較輕 微的行為。
處罰:
某丙於警察值勤時,揚言對員警不利, 並有徒手推開員警的不當動作。此種舉動, 尚屬輕微,還沒達到刑法妨害公務罪裡使 用強暴脅迫手段的程度,但是,確實對員 警公務的進行造成妨害,因此,被警方依 社會秩序維護法第八十五條第一款規定, 以其於公務員依法執行職務時,以顯然不 當之言詞或行動相加,移送法院處以罰鍰。
至於私人住家或旅館個別房間等私密 性的、並非任何人都可隨意進出的場所, 原則上是不可以實施臨檢的。警察如果要 對私人地點進行臨檢,必須依照刑事訴訟 法有關搜索的規定,持有法院的搜索票, 才可以進入檢查。
2.警察有證明身分的義務:為了保護人民不受欺 騙,警察在行使職權時必須穿著制服或出示證 件。
3.臨檢的事由:警察不可泛泛以維護治安 之名進行臨檢,必須握有足夠的事證, 認為有具體危害發生,或認為有犯罪的 合理懷疑等,基於一定的具體事由才可 以實施臨檢。警察在開始 臨檢之前,必須說明臨檢的 事由,如果警察拒絕說明, 人民有權拒絕臨檢。
4. 妨害他人身體財產
【案例】 某丁無正當理由,在路上尾隨心儀的B 女達五十分鐘之久,該女不堪騷擾,報警處 理。
處罰:
某丁的騷擾跟蹤行徑,已造成他人困擾。 由於他並無正當理由、一路跟追,經勸阻不 聽,而被警察機關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八十 九條第二款規定,裁處罰鍰。
(二)社會秩序維護法的處罰機關與救濟途徑 違反社會秩序維護法的處罰程序分為兩 個類型: 第一類是就當中涉及申誡、罰鍰等, 屬於輕微又明確的案件,由警察機關處分。 對警察機關的處分有所不服,可以依法定 程序向普通法院簡易庭聲明異議,尋求救 濟。
第二類,則是涉及拘留、歇業、停 止營業等情節較為重大的案件,此類的 處罰自始即必須由普通法院的簡易程序 裁定。如有不服,則依照簡易程序規定 進行抗告。
三、臨檢的相關法律依據
(一)大法官對臨檢的解釋 臨檢是警察為維持公共秩序、防止危害 發生,依法在公共場所、指定路段、處所, 對不特定的一般人所為的盤查、檢查、取締 等行為。
處罰:
某乙於游泳池內,故意以特殊設備 窺視他人隱私,被逮獲送警。警察機關 依社會秩序維護法第八十三條第一款之 規定,以某乙故意窺視他人,足以妨害 其隱私,處以罰鍰,並依社會秩序維護 法第二十二條第一項第一款規定,沒入 他用來窺視他人隱私使用之整組攝影設 備。
3.妨害公務
【案例】 某丙於警察臨檢網咖時,拒絕提示身分 證件、亦不願陳述,同時,還揚言自己認識 的大官很多,有本事搞死值勤員警,並以手 不當推開員警,被警方當場移送法院。
2.現今臺灣社會 根據《警察法》的規定,舉凡依法維 持公共秩序、保護社會安全、防止一切危 害、促進人民福利,都是警察的任務。他 們不僅必須查緝犯罪,更有維持交通秩序、 協助救災、維持集會遊行秩序等各式各樣 的功能。
警察執行勤務,依法行使各種職 權的行為,當然屬於國家對人民的一 種行政行為,在現代法治國家裡,自 然必須受到《警察法》、《警察勤務 條例》、《警察職權行使法》等相關 法律,以及各種行政法原理原則的拘 束。
◆釋字第五三五號解釋:警察對人民 進行臨檢,限制了人民的行動自由 與隱私權等。並進一步要求實施臨 檢的要件、程序及違法臨檢行為應 如何救濟,都應有法律的明確規定。 ◆這號解釋詳盡的說明了臨檢應如何 進行,並要求相關機關應於解釋公 布後兩年內,制定出相關法律,以 確保人權。
(二)警察臨檢的相關規定 1.臨檢的地點:原則上,臨檢只能在公共場 所進行。所謂的「公共場所」,指的是不 特定多數的民眾都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 例如:馬路邊、公園、百貨公司、餐廳、 咖啡館等。或是大眾交通工具,例如:火 車、捷運等,也可以是警壹、社會秩序的維護 貳、交通事故的處理 参、校園規範與權利救濟 肆、國家賠償與補償
壹、社會秩序的維護
一、社會秩序維護的重要推手:警察 1.日治時期
十九世紀末,從日本殖民 臺灣開始,即仿效西方國家的 例子,在臺灣設置了警察機構 ,由警察直接管控包括治安在內種種人民的日常 生活。但是,在殖民社會的警察權限又不重視殖 民地人民的權益。在缺乏適當行政法制來規制警 察的情形下,人民的權利很容易就受到濫權的警 察侵害。
社會秩序維護法處罰的行為態樣
主要可分為妨害安寧秩序、妨害 善良風俗、妨害公務與妨害他人身體 財產四大類。據內政部警政署之統計, 2006年警察機關處理違反社會秩序護 法案件,高達一萬餘件,其中最多的 是妨害善良風俗案件,超過半數;其 次,則為妨害安寧秩序。
1.妨害安寧秩序 【案例】 某甲的汽車警報器在深夜裡突然鳴 叫不停,吵到鄰居,經民眾向警察舉發, 被科處罰鍰。然而,某甲認為自己雖是 車主,但因住在6樓無法聽到警報聲, 不是故意不處理,且第二天一早下樓查 看,發現車頂有凹痕與腳印,認為是因 為小偷攀爬車頂上樓行竊,才導致警報 器鳴聲大作,因而不服警察處分,提出 異議。
4. 臨檢的內容:臨檢最主要的內容是身分的 查證,原則上須當場進行。也就是說,警 察不可以任意要求被臨檢者到其他地方或 警察局接受臨檢。除非是警察無法藉由詢 問或要求出示證件,查明被臨檢者身分時, 才可將被臨檢者帶回警局,查明其身分。 但從警察開始臨檢起算不得超過三小時, 而被臨檢者在這段期間內,也有權利知會 親人或律師。
處罰:
因為某甲的汽車警報器不停鳴 叫,發出噪音,造成他人困擾,因 而被警察認為製造噪音、妨害公眾 安寧秩序,未善盡保管責任,依社 會秩序維護法第七十二條第三款, 科處罰鍰。
2.妨害善良風俗
【案例】 某乙於某次運動會比賽之游泳池 內,以加裝具透視功能濾鏡之攝影機, 拍攝場內著泳裝之女子,被人發現逮 交警方,裁處罰鍰,並沒入用來窺視 他人隱私之攝影機及錄影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