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课件

二、重农抑商 材料四:汉代的晁错说:“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 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 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 ;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 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敖,冠盖相望,乘坚策 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 者也。”
井 田 制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 立的条件有哪些?
封建社会:确立土地私有制 ①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 (生产力的发展); ②各国的变法的推动 (生产关系发生变动)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土地兼并
问题2:我有何负担和烦恼?
①产生原因: 根源:封建土地所有制 ②影响: a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 b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③各时期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 a原因: 维护小农经济;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b措施: 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限制占地最高限额和土地买卖) 明朝晚期,很多农民因生计困难,迫于无奈把土地 明朝丈量全国土地,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鱼鳞图册) 卖掉。当时民间的土地买卖一般由卖方委托中介人寻找 C 结果: 买方,三方一起议定价格,写成合约,三方签字画押, 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必修2第一单元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说课)
理念 特色 教 材 分 析
教学 设计
教 学 目 标 重 点 难 点
教法 学法
教材分析 本课课题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一(必修二) 第一单元第4课内容,在之前的三课分别讲了中国 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内容,而这一 节课的古代的经济政策将进一步深化学生对中国 古代经济状况的了解,同时本课的最后一目“海 禁”与“闭关锁国”将有助于学生对本学期第三 单元将讲述的中国近代经济的理解。因此,本课 在高一经济史部分的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我的说课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展开。
一、教材分析本课的新课标要求为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新课标解读:“重农抑商”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知道思想,它在促进农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导致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海禁”是14世纪时期的明朝政府对海事进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它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经济上小农经济为主体,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统治,文化上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导致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本课是对前三课知识的总结与整理,各项经济政策对我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科特点,我制定了本课的新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和“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以及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引导学生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古代的经济政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认识到当代我国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在坚持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国家的富强。
本课的重点是我国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理解“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
为了突出重点,我将运用图片教学法和材料教学法,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学生自己总结得出结论。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教材第一单元第4课《古代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中国史古代的经济政策经济政策是指国家对经济的调控。
它具有导向性、目的性和强制性。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土地狭义是指耕地;广义指土地,除耕地外,还包括荒地、山地、沼泽和湖海。
土地制度涉及土地的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梭)和产权。
井田制——西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为土地国有制,即周天子所有。
由于生产力低下,采用集体劳动方式。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犁牛耕的使用,井田制遭到破坏。
表现在齐国的相地而衰征和鲁国的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标志着土地私有法律化。
实行土地私有,有利于调动农民积极性,(缴纳赋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容易导致土地兼并。
土地兼并,导致农民与地主阶级矛盾,即社会矛盾尖锐;汉代画像砖土地兼并·庄园经济导致国家政财收入减少(地主不缴税);工商业赚取资金用于购买土地,不利于工商业扩大再生产(扩大规模),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重农抑商三、海禁与闭关锁国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明朝维护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清朝乾隆22年以后,只准粤海关(广州十三行)一口贸易。
迁海令又名迁界令,是中国清朝政府为对付明朝遗臣郑成功在台湾的郑氏王朝,以断绝中国大陆沿海居民对其之接济的政策。
自宋明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航海贸易相当发达,极大地推动了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进步。
而清朝的迁海令却使得数百年来的航海成就毁于一旦,沿海地区千里无鸡鸣,航海贸易一落千丈,迟迟都不能恢复。
这一后果直接导致了近代以来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得中国航海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最终让西方的军舰横行于中国海上。
总结洋务运动例题:1.1882年,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法国的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2.设计一份关于古代经济政策的调查问卷,包括至少10个问题,旨在了解同学们对古代经济政策的认识程度。完成后,可互相交换填写,以便了解他人的观点。
3.选择一个古代经济政策,结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其对现代经济政策的启示。要求:逻辑清晰,论述合理,不少于600字。
2.学生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可能存在线性思维,容易将历史事件简单化。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客观地评价古代经济政策。
3.学生在史料实证方面存在一定困难,需要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搜集、整理和分析历史资料,提高学生的史义理解不深。教师应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关注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搜集与古代经济政策相关的历史资料,如图片、文物等,制作成一份PPT或手抄报,展示古代经济政策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5.结合课堂所学,编写一个关于古代经济政策的历史小故事,要求故事情节生动,能够体现出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6.针对本节课所学的古代经济政策,选取一个政策进行分析,从背景、实施过程、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价。要求:观点明确,论述有力,不少于600字。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经济政策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
2.提供相关资料和问题,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经济政策的背景、实施过程及其效果。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补充,形成全面、深入的认识。
4.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四)课堂练习(500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历史规律的热情,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4【教学设计】《古代的经济政策》(人教)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学设计本课是整个必修二专题一中非常重要的一课,本单元前3课主要讲述了古代中国的经济结构中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本课主要是在了解古代经济概况的基础上,探讨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挖掘古代中国经济后期发展缓慢的原因。
【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循循诱导,层层剖析。
(2)鼓励学生大胆地回答问题,提示学生用一定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展示自我提供机会和平台。
(3)学会自学探究,用历史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问题探究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情感态度价值观】(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历史人教版高中必修2中国古代经济政策说课稿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本人今天说课的题目为《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行说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本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四课,也是本单元的最后一课。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相关内容,而这一节课学生将进一步学习我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另外,本课的最后一目“海禁”与“闭关锁国”将有助于学生对中国近代经济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本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以及后期“海禁”和“闭关锁国”的政策。
1、知识和能力目标(1)识记土地制度演变的基本知识。
如原始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及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均田制等。
理解井田制是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是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
(2)识记“重农抑商”的原因,商鞅变法中“重农抑商”的具体措施,明清“重农抑商”的后果。
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但在后期却压抑了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
(3)识记“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其后果。
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弱的时代特征,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是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和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2)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教案】【教学目的】1.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海禁”政策。
【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海禁”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
(4)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打击商人。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doc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教学目的】1. 让学生熟练掌握“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并形成正确的评价。
2. 让学生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 “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
2. ,海禁” iOo【教学时间】1课时【重难点’精讲”】一、整体感知古代的经济政策整体把握土地制度演变历程,全面掌握“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政策,学会正确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深刻理解“重农抑商”政策能长久得到实行的原因,正确区分明清两朝的’緞”政策,知道“闭关锁国”并非禁绝对外贸易,科学认识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二、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式(1) 君主土地私有制:君主的私有土地。
是由宫廷有关部门掌握的那部分土地,其收入主要用于君主的私人开支。
(2) 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的土地。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中居主导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3)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自耕农掌握的土地。
居被支配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重要补充。
三、关于土地兼并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
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
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四、“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表现、评价1、“重农抑商”政策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2、“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采用的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其核心内容是主张重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严格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3、主要表现(1) 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主流价值取向。
(2) 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说课稿)
【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及“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通过对“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的把握,分析其影响。
利用对历史文献的解读,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初步掌握运用对比法、史料阅读法等探讨“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政策的措施及影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措施和影响;“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影响。
“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方法】史料阅读与探究、讲授法、对比法。
【教学过程】
一、土地制度演变的阶段
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夏商西周时期: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的破坏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思考明代政府为什么要编制“鱼鳞图册”?“鱼鳞图册”的作用是什么?
二、重农抑商
学生探究阅读课文“重农抑商”一目,归纳这一经济政策的内容体现在那些方面。
一方面,重视农业生产,一定程度上保护小农经济的生存和发展。
另一方面,限制和打击商业活动:第一,“贱商令”,使商人的政治地位低下。
第二,与民争利,实施专利制度。
第三,对工商业活动课以重税。
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
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思考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而明清之际的黄宗羲却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你怎样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
两人的观点都符合各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都是生产发展的产物。
三、“闭关锁国”政策
1.清廷限制商人出海贸易的规定
出海人必须由地方官给照,守口官弁查验放行
出海经商之人必须于三年之内回国,否则不许入籍
出洋商船载重必须在500石一下,只许用双桅,其梁头高度不得过1丈8尺,舵水人等不得过28名
每船只准带铁锅一口,每人只许带铁斧一柄
2. 清代《防范外夷规条》《交易章程》
外国商人不许在广州过冬,不许乘轿,外国妇女不得进入广州城
外国商人在广州必须居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的商馆中,平时不准随意出入,每月可外出三次
中国人不得向外商借款或受雇于外商
中国人不得代外商打听商业行情
中国人不准教授外国人汉语
这种政策的实施,并不可能阻止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中国能否抵御外国侵略,取决于中外综合国力的对比,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既不能妨碍外国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也不能改变外国资本主义向海外扩张侵略的本性,反而严重损害了中国内地经济的发展,窒息了中国沿海地区外向型商业、手工业、航海业的勃勃生机,妨碍了中国人接触和学习世界先进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禁锢了中国人的思想,扼杀了中国人的进取精神,从而削弱了国家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