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二: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北京文综·1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考点】古代重农抑商经济思想的相关内容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知县张咏下令毁百姓茶树、改种桑麻,以及要求百姓自己种菜可知,作为地方官员的知县反对百姓从事商业活动而要求其致力于农桑,这是宋代地方官员固守传统重农抑商思想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知县反对百姓种茶获利,但并没有说明政府对茶叶实行垄断经营,故A项错误。材料中从事商业活动的并非商人,而是经营商品性农业生产的农民,不能说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9·江苏单科·1)据青铜器铭文,西周中后期,裘卫因经营手工业获得财富和地位,一位名叫矩的贵族用13块耕地,从裘卫那里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这一记载反映了A.井田制度松动 B.世袭制度解体

C.抑商政策弱化

D.礼乐制度崩坏

【考点】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解析】根据材料“用13块耕地……换取了在王室仪式上穿戴的盛服和玉饰”可知,土地成为可以交换的私有物品,这说明土地私有制出现,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度松动,故选A项。

材料主要反映了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没有涉及世袭制度的变化,也没有体现对商业的抑制,故排除B、C项;矩和裘卫之间的交易和礼乐制度无直接关系,故排除D项。

【答案】A

2018年题组

(2018·全国卷Ⅱ·25)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考点】中国古代土地和税收制度

【解析】材料反映的主要信息是:西汉时期,百姓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他们在将粮食换成钱币的过程中遭到商人盘剥,导致其出卖土地而流亡,答案选B项。自商鞅变法以来到晚清,重农抑商政策没有改变,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百姓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C项错误;富商大贾并没有操纵税收,D项错误。

【答案】B

2017年题组

1.(2017·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26)

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

20以下24 17.3%

20—130 103 74.1%

131—300 10 7.2%

300以上 2 1.4%

小计139 100%

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考点】唐朝的土地制度。

【解析】材料中占有20—130亩土地者占总户数的74.1%,说明多数人都能靠自己的土地生存,反映了当时敦煌地区自耕农经济盛行,故A项正确。由材料可知,占有土地300亩以上的大土地所有者仅占总户数的1.4%,B项错误;由材料信息“20—130”“74.1%”可知,拥有小块土地者占多数,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关于农业生产效率的信息,排除D项。

【答案】A

2016年题组

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27)福建各地族谱中有大量关于入台族裔回乡请祖先牌位赴台的记载,此类现象在清乾隆年间骤然增多。这说明乾隆年间()

A.族谱编修顺应了移民的需求B.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

C.内地宗族开始整体迁移台湾D.两岸居民正常往来受到阻碍

【考点】清代乾隆年间大陆移民入台安居繁衍

【解析】族谱编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民俗,而非乾隆年间的特殊现象,A项排除。B项正确,当时大量的大陆移民已在台湾安居繁衍,因此他们纷纷将祖先的牌位请回台湾,以便于拜祭;C 项材料无从体现且说法过于绝对;D项不符合材料信息。

【答案】B

2015年题组

1.(2015·海南单科·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

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C.申饬官员无能D.关注地方稳定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材料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只是表面现象,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关心百姓疾苦同样属于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雍正帝“申饬官员无能”

这不是目的,故C项错误;根本目的是通过关心百姓疾苦,稳定统治,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5·上海单科·11)以下哪项表述是对明代“朝贡贸易”的准确理解() A.朝贡贸易展示了天朝威仪B.朝贡国可自由来华贸易

C.各朝贡国贡期一致D.政府在朝贡贸易中获利甚多

【考点】明清对外贸易——朝贡贸易的特点

【解析】朝贡贸易主要是处于政治目的,展示了天朝威仪,故A项正确;朝贡国需要得到明朝的特许,才能来华贸易,故B项错误;各朝贡国贡期并不一致,故C项错误;政府在朝贡贸易中坚持“厚往薄来”,因此政府不以获利为目的,外国获利甚多,故D项错误。

【答案】A

3.(2015·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26)宋代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些民间崇拜,如后来被视为海上保护神的妈祖、被视为妇幼保护神的临水夫人等,这些崇拜得到朝廷认可,后世影响不断扩大。这反映出()

A.朝廷不断鼓励海洋开发B.女性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C.东南沿海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D.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宋代东南沿海经济的发展

【解析】中国古代实行防御性的海洋政策,政府不鼓励海洋开发,故A项错误;宋代受理学影响,女性社会地位低下,对女性神话人物的民间崇拜,并不意味着女性地位的提高,故B 项错误;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崇拜得到了政府认可,反映出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其经济社会影响力上升,故C项正确;朝廷认可东南沿海地区民间崇拜,是维护统治的需要,不能表明其统治思想与民众观念趋向一致,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4年题组

1.(2014·海南单科·4)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

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

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

【答案】C

2.(2014·广东文综·1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这表明当时()

A.井田制瓦解B.均田制受到破坏

C.分封制恢复D.“市”突破空间限制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走向瓦解,唐代已经不存在井田制,谈不上瓦解,故A项错误;

唐代出现“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卖买”的现象,唐代国家授予的田地指的是均田制,由此可以看出唐代均田制受到破坏,故B项正确;唐代没有实行分封制,故C项错误;

宋代打破坊市的界限,唐代对“市”仍有严格的限制,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4·全国大纲卷·12)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

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

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仍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

从材料关键词“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舆服’”可见此后商人社会地位有所上升,但并没有与官员地位一致,故C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并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地位相对低下。

“后来一些商人……奢侈日甚。”

可见原先对商业的限制受到挑战,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

1.(2016·江苏单科·21)(12分)历代王朝的商业政策蕴含着一以贯之的经济思想,也会因时代变化而作出调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文帝变“抑商”政策为“惠商”政策。下令“开关梁,弛山泽之禁”。这些措施实行后,出现了“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的隆盛局面。人民可以进入山泽自由樵采、捕捞,以补助生活。但文、景时期,抑商政策中之“市井之子孙亦不得仕宦为吏”的规定一直未取消。

材料二在西汉中前期,出现了“用贫求富”的热潮。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经商也有经商的学问,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有“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说法。为了求利而总结的经验,有“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还有“以末致财,用本守之”等。

——以上材料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汉文帝“惠商”政策的做法和成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至汉文帝统治前“抑商”政策的主要目的及其经济后果。(6分)

(2)据材料二,概述西汉中前期的“求富”观念。(3分)

(3)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抑商”和“惠商”的关系。(3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

【解析】(1)第一小问做法,据材料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得出取消关卡和禁令,也就是

允许自由经商;第二小问成效,据材料一“富商大贾周游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

得出商业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第三小问目的,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得出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第四小问影响,结合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得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据材料二“求富最有效的途径是经商。”得出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据材料二“商人们把“求利”看做是人生的主要追求目标”得出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据材料二“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得出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得出抑商和惠商是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抑商政策是封建社会一直奉行的经济政策,惠商是阶段性的,抑商和惠商在某一阶段同时存在。

【答案】(1)做法:取消关卡和禁令(允许自由经商)。

成效:商业(经济)快速发展;民众生活得到改善。

目的:巩固小农经济;维护封建统治。(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后果:阻碍商品经济发展(压抑经济活力)。

(2)观念:利润是商人的主要追求目标;经商是实现富裕的最有效途径;购买土地可以更好地保存财富。

(3)关系:抑商是基本的经济政策;惠商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阶段性政策;在某些时期同时存在抑商政策和惠商政策。

2.(2016·新课标全国卷Ⅰ文综·40)(节选)(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李龙潜《明清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12分)

【考点】(1)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中期人口膨胀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一“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可得出国家的统一与稳定;据材料一“清朝取消了人头税”可得出税收制度的变革;据材料一“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可得出农业的精耕细作;据材料一“玉米、甘薯等耐寒、

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可得出高产作物的推广;据材料一“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可得出带来耕地面积增加。第二小问影响,一分为二的分析,一方面缓和了人地之争,同时也导致环境恶化,人口大量增加带来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

【答案】(1)原因:统一与稳定;耕地面积增加;精耕细作;高产作物的推广;税收制度的变革。

影响:人地关系紧张;土地过度开发,环境破坏;贫困化,社会矛盾加剧。3.(2016·新课标全国卷Ⅲ文综·40)(节选)(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明律规定:“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18分)

【考点】(1)明清时期救济制度;近代英国济贫制度

【解析】(1)第一小问目的,从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等方面概括,根据材料一“收孤苦无靠者”、“收养流浪贫民”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送入教养院”得出救济弱势群体;根据“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可知救济弱势群体,尤其是流浪者,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同时还能促进政权认同。第二小问异同,相同之处,从救济主体、方式、内容、保障等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一“依赖于政府财政”和材料二“英国颁布济贫法”得出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一“明初设养济院”、“设栖流所”

和材料二“教养院”、“贫民习艺所”得出设置救济机构,根据材料一“明律规定”、“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和材料二“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1834年,新济贫法

规定”得出立法保障,根据材料一“主要有灾荒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和材料二“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得出因类而异;

不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得出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根据材料二“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得出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

【答案】(1)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6分)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8分)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

4.(2014·天津文综·12)(节选)(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北宋商税情况简表

年代年商税额指数

995~998年400万贯100

1004~1008年450万贯113

1058年700万贯175

1064~1068年846万贯212

1077年879万贯220

来源: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

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靠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

(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

(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3分)

【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思想主张;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2)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4)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1)第一小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主张农商平等;“有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商鞅重农抑商。第二小问商鞅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农本商末。第三小问重农抑商主要是出于保护小农经济的需要。

(2)第一小问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汉武帝“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概括即得;第二小问结合当时的现实问题“商人势力逐渐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分析其目的;第三小问汉武帝把煮盐、冶铁、铸钱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收归官办,垄断经营,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4)自商鞅首倡重农抑商以后,其一直是古代中国基本经济政策,但各个时期的程度有差异,如北宋出于解决财政危机的需要,商业政策相对宽松,带来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2分)

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2分)

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分)

(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2分)

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2分)

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2分)

(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有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3分)

5.(2014·安徽文综·37)(节选)(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有学者认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最独特之处在于,我们是唯一保持了两千年中央集权制度的国家。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展开。这

四个基础性制度,如四根“支柱”共同支撑起中央集权的“大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日渐趋于精致完善,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图示如下:

中央集权与四大基本制度 图15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图15中每项制度是如何加强中央集权的。(12分)

【考点】(1)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国有专营制度)

【解析】(1)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对四大制度分别加以叙述,如郡县制度关键点是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尊儒制度是西汉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科举制度是隋唐时期,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扩到了选拔人才的范围,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国有专营制度是在“重农抑商”的基础上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答案】(1)郡县制度: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 尊儒制度: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思想基础;

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为中央集权扩大了统治基础;

国有专营制度:有效控制国家重要资源,扩大了中央财政收入,加强了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6.(2014·海南单科·26)(1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抖 清朝前期,政治相对安定,耐旱、耐寒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据研究,康熙十八年(1679 午)全国人口已达1.6亿,经过一个世纪,至乾隆末,已突玻3 亿。“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雍正元年(1723 年)下令说,“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要求“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规定新开水田六年后纳税、旱田十年后纳税,禁止地方官吏阻挠或趁机勒索,对垦种成效显著地区的官吏予以奖励。至乾隆五年(1740年) 下令告诫:“民间多辟尺寸之地,即多收升斗之储。”要求:“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汉族与少数民族)垦种,中央集权

郡县制度 尊儒制度 科举制度 国有专营制度

免其升科(税负),并严禁豪强首告争夺。”

——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朝前期垦荒政策的特点。(4 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朝前期推行垦荒政策的背景及影响。(9 分)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清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垦荒政策)

【解析】(1)依据材料中关键信息进行概括,依据材料中““开垦一事,于百姓最有稗益”“凡有可垦之处,听民相度地宜,自垦自报”以及“凡边省内地零星地土,可以开垦者,嗣后悉听该地民夷垦种”的信息从鼓励开垦、开垦区域以及对民生角度思考作答。

(2)第一小问从材料中“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口迅速增长”“以及“生齿殷繁,地土所出,仅可赡给,偶遇荒歉,民食维艰”的信息从新的农作物引进、人口与土地矛盾角度归纳背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围绕垦荒政策从社会矛盾、人口增加以及破坏环境等角度归结答案。

【答案】(1)特点:鼓励尽可能开垦、利用土地;内地与边远地区同受重视;以维持百姓生计为主要目的。(4分)

(2)背景:人口压力加重;耕地利用接近极限;新的作物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式。

影响: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加速了人口增长;不利于环境保护。(9分)

2020浙江省必修2人民历史 专题一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一、选择题 1.“抑商”并不是自古就有,它肇始于战国,至秦汉渐成体系。下列关于抑商政策的表述符合史实的是( ) A.西汉确立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B.唐代开始,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C.宋代开始打击富商大贾,强化官营商业 D.明清开始禁止民间贸易,推行朝贡贸易 解析:A A项说法正确,西汉时期规定,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B项错误,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是在西汉;C项错误,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打击富商大贾,强化官营商业,宋代对商业限制有所减弱;D项错误,明清开始禁止民间对外贸易,且朝贡贸易并不是在明朝才开始出现。 2.《汉书》中有如下记载:“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该材料反映了当时( ) 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②农民的政治地位处于社会最上层 ③商人经济地位比农民优越④商人法律上受歧视情形开始转变 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 解析:B 根据材料“今法律贱商人”,联系所学可知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①正确。法律“尊农夫”,并不意味着农民的政治地位处于社会最上层,根据“士农工商”可知“士”是最上层,故②错误。

根据“商人已富贵”“农夫已贫贱”可知商人经济地位比农民优越,故③正确。商人经济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法律贱商人”,商人在法律上仍然受歧视,故④错误。 3.唐初,依《选举令》规定:若在职官员及其家属“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这一规定反映唐初( ) A.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 B.维持商人一入市籍不得为官的制度 C.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 D.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 解析:B 官员不顾禁令纷纷从事商业活动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亲自执工商,家传其业者,不得仕。其旧经职任,因此解黜。后能修改,必有事业者,三年后听仕;其三年外仍不修改者,追毁告身(做官凭证),即以庶人例”表明商人不得为官,故B项正确;商人的经济地位远高于一般平民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传统的“学而优则仕”观念被打破与材料的内容不符,故D项错误。 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教学目标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2.教材分析与建议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教材中没有讲述原始社会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解体的过程。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史实,酌情进行介绍和分析,给学生以完整的印象。 (2)奴隶社会──井田制 本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特点和解体过程。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建议理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土地兼并:地主官僚和贵族通过各种手段兼并农民土地,甚至国有土地,封建国家、农民控制土地数量急剧减少,造成社会两极分化。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历朝政府都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防止社会矛盾激化,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所以土地制度往往和赋税制度相结合,政府往往把土地作为收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设计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导学案)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农业尚处于刀耕火种和石器锄耕时期,人类过着原始共产主义的生活,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得名: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目的:为了巩固奴隶制统治 、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行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的贡赋。这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奴隶主贵族强迫奴 隶集体耕种,这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奴隶主利用井田 制,剥夺奴隶的劳动成果,这是产品分配形式 、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其实质是:土地私有制 、发展过程:开始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作用: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巩固了奴隶制度,它是分封制的经济前提 ①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私田大量增加 原因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 瓦解④直接原因: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为增加收入,实行税制改革过程: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发展)──私田的增加──井田制的日趋瓦解──鲁国等各诸侯国改革税制──封建土地所 有制的剥削方式的形成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开承认土地私有,封建土地制形成 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此后在我国延续2000多年 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处于支配地位,是中 国封建社会主要基础) 、内容②小农土地私有制(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附庸,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 ③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 用。(是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的补充) 4、发展趋势:土地兼并加剧 政收入。影响封建统治 目的:是维护小农经济,以维护统治;另外达到增加政府收入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明朝制定鱼鳞图册,按人丁 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结果:一定程度上有所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020高中历史 1.4古代的经济政策10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 难点:古代中国以农为本,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以及相应教学资料。 三、教学设计 新授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 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 (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 (二)【奴隶社会】──井田制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 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私田的开垦)井田制瓦解的标志是什么? (三)【封建社会】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较为彻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学生阅读教材思考: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③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 二、重农抑商 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是什么?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二原创资料)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探究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有关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现实意义。另外还要学生明白节俭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探究指导 历史宫殿 【基础知识解析】 一、重农抑商 1、“重农抑商”的目的 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此后,中国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⑵“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吕氏春秋》的重农思想 《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如此,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及结果 ⑴西汉初年,政府曾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虽低,但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 ⑵“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汉武帝商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直到唐代,西汉时期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人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实行,商人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直到宋代才开始改变。 5、“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 历代封建王朝大多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 例题1:对古代重农抑商政策评价,错误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C.有利于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 D.使小农经济解体 思路与技巧: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

必修二 第4课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渗透法制教育教案

必修二第4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让学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区域经济管理方式,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视超越经济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区域经济管理的方式的差异和统治集团的阶级属性的深层次关系。 导入新课: 据说在明朝中后期著名的丝织业城市苏州附近有一个水乡小镇叫盛泽镇,那时你一走进这镇子,听到的全是织绸机的响声,镇上一座石桥上还刻有这样一幅对联:“晴翻千尺浪,风送万机声。”晴天时本无浪,可织机声音之大就好象翻起千尺波浪似的,风把巨大的织机声送向远方。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现象?(丝织业生产繁忙)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繁忙的景象?朝中后期商品经济极大发展,促进了对产品的需求。于是许多手工业者门纷纷开设机房,雇佣机工进行生产,这就出现了中国早期的资本主义萌芽。由此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先让学生阅读课前提示和各子目内容,让学生明白古代中国采取了哪些经济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经济政策则是“重农抑商”政策。 一、重农抑商 1、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2、各朝代实施的具体措施 结合教材以及“学习思考”,简单介绍即可。 3、历史影响 虽然开始时,一度促进农业发展,但是这一措施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国家建立土地调查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进行土地调查。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配合调查,并提供有关资料。 第二十九条国家建立土地统计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统计部门共同制定统计调查方案,依法进行土地统计,定期发布土地统计资料。土地所有者或者使用者应当提供有关资料,不得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和统计部门共同发布的土地面积统计资料是各级人民政府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依据。 最后补充一道历史材料题,加深学生理解“重农抑商”政策的弊端。 阅读下列材料:

【名师优卷】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时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学案人民版必修2

课时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知识点一重农抑商 1.含义 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 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和政治稳定。 3.概况 (1)战国时期________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历代封建王朝大都沿袭继承;《吕氏春秋》提出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 (2)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商人社会地位较低,但经济实力越来越强。 (3)唐代,商人实际上没有取得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4)宋代,商人遭受歧视的情形才开始转变。 4.影响 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________和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知识点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朝 (1)措施:统一________和货币,为工商业发展规定了必要的统一标准,稳定了经济秩序。 (2)特点: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全面、具体、严密。 2.汉朝 (1)抑商:加强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通常方式是加重税收。 (2)实行________制度,实行统一生产和销售。 3.唐朝 (1)市的设立和废止,都决定于朝廷的命令。

(2)所有的市都是朝廷设官管理的官市。 (3)市的交易时间也受到限制。 4.赋税 (1)措施:对私营工商业,通常通过加重赋税征收的方式加以控制。 (2)表现 ①设有多种属于流通税的________之税和属于营业税的市肆之税。 ②专门的商税征收部门同时承担缉私任务。 ③商税的实征额比朝廷规定的商税额高得多。 5.影响 (1)抑制了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出现和生长。 (2)在明清抑商政策的压力下,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知识点三“海禁”政策 1.含义 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 (1)明王朝注重建立和维护一种“________”贸易体制,严加禁阻民间出洋从事海外贸易的行为。 (2)清朝顺治年间颁布“________令”和“迁海令”。 (3)明清有些时期短暂实行的所谓对外开放,实质上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民间贸易往来仍然禁止。 3.影响 (1)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2)使中国社会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和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知识点四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原因 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是商品生产的发展。 2.表现 (1)明代 ①地区:丝织业发达的江南地区。 ②劳动力: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一、国家政策之一——重农抑商 1、含义:主张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原因 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

然产物。) 3、表现 重农: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 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 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后果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一定程度上巩固了明清封建统治,违背了历史潮流。 二、工商业的管理 1、秦:统一度量衡、货币 2、汉(汉武帝):盐铁官营 3、唐:朝廷官员管理,交易时间受限 4、明清:海禁 三、国家政策之二——“海禁”与“闭关锁国”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教材分析】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古代中国“重农抑商”、区域政策倾斜、“海禁”、禁奢侈等经济政策,认识和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2.方法与过程目标: 通过阅读和“重农抑商”、区域政治倾斜、“海禁”、禁奢侈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习提炼有效信息阐释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统治,严重压抑了社会经济的活力,从而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2)国家政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政治保障,体会改革开放的重大意义。 (3)树立工农商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强和谐社会理念。 4、教学重点: 围绕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重组或选取史料认识历代专制王朝采取的经济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5、教学难点: 通过历代专制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更深刻理解当今国家经济政策对现今国家发展的影响。 【课前导学材料】 1、阅读课文内容,指出中国历代王朝主要的经济政策有:、、 、等 2、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教学设计】 导入:1、结合学生现实体会,让学生感受到国家政策对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性,提出本节课中心问题“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结合上节内容中国古代经济的繁荣对比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相对落后,形成 情感冲击,激发学生探究原因的兴趣。提出本节中心问题“从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看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原因。” 教学设计: 一、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输理课文内容,要求学生例出主要的经济政策。 2、结合书本内容,学生概括理解这些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 3、教师点评、补充。 二、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学生探究:中国历代王朝的经济政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启发导向: (1)结合材料历代专制王朝明确规定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是什么?(2)结合材料,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人教课标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经学过初中中国古代历史和高中历史模块《必修一》即政治模块,对古代政治的发展有一定了解,也培养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由于政治和经济模块分开,内容时间跨度大,概念较多,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容易透彻,基础知识方面还有些陌生,为此,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根据对一些重点史实的了解,重点让学生讨论,集思广益,充分发表意见。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人教版必修2《古代的经济政策》word教案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 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3)瓦解 A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B井田制瓦解的过程:以公元前594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①在春秋时期土地关系变革的基础上,战国时期,在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推动下,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活动。 ②其中,最典型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也较为彻底。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时作业 新人教版必修2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 (1)性质: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 (2)概况 ①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得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要向国王交纳贡赋,庶民和奴隶遭受残酷剥削和奴役。 ②春秋时期,井田制遭到破坏。 3.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1)背景:井田遭到破坏。 (2)确立过程 ①公元前594年,鲁国税制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弊端:土地兼并 ①原因: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 ②危害:造成社会的两极分化,社会动荡不安。 ③抑制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规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误区警示] 土地兼并的根源是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土地允许买卖;而小农经济下小农也占有一部分土地,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长期存在的经济基础,但很容易被地主兼并,导致破产。 二、“重农抑商” 1.含义: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2.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3.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4.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时首倡。 5.发展 (1)西汉 ①原因:经济凋敝,富商大贾乘机囤积居奇,操纵物价。 ②措施: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经济政策。 ③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2)明清 ①措施: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②影响: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知识点拨] 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指导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文帝的重农措施,直到清初恢复经济的调整,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1)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 (2)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清代“闭关锁国” (1)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2)表现: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3)危害 ①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②使中国与世界隔绝,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误区警示] 闭关政策并不意味着取消一切对外贸易,清朝仍然开放广州一处与外国通商。小农经济的封闭性是“闭关锁国”这一政策产生的经济根源,这一政策造成了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并最终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在当时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防范外敌作用。

(完整word版)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教案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五代、辽、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具体情况。 2.掌握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3.掌握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4.总结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两宋商业繁荣的表现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苏湖熟,天下足”是宋代流行的谚语,说的是当时江浙一带的粮食产量高。在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方面有什么新发展?全国经济重心是怎样南移的?这都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新课讲授 (一)农业的发展 自东汉后期开始,江南社会经济逐步得到发展。自宋代开始,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向湘江以西的西南方向拓展,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得到很大开发 1.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从唐朝中后期到两宋,南方的战乱较少,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两宋时期,人口增长,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 2.分组讨论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二)手工业的发展 1.分组讨论两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非常繁荣,纺织业、制瓷业、造船业的成就尤为突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程标准: 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考纲要求】 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守国”。 【考点阐释】 1、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是古代中国历代王朝采用重视农业而限制打击工商业的经济思想和政策,最早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后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实质: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保护小农经济、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持封建生产关系。 (3)目的:直接目的是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 (4)表现:封建政府对生产、流通领域进行种种控制,以此促进百姓安于农耕: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奖励垦荒,兴修水利;专卖制度,限制了民营商业范围;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5)影响: 积极作用(古代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为主):经济上有利于稳定农业人口,推动农业发展,从而巩固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政治上有利于安定人心和对农民的控制,进而保障国家安全,维护封建国家的政治稳定。 消极影响(古代社会的后期起消极作用为主):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2、明清“海禁”与“闭关守国” (1)含义: 海禁政策:指明清两代严禁私人出海贸易,即“片板不得下海”,对外贸易在官方主持下进行(郑和下西洋)——海禁主要是对内的防范; 闭关政策:严格限制(不是禁绝)对外贸易,即只准在“公行”中进行,对外人在华的活动采取了严格限制的措施。——闭关政策更主要是对外的消极防卫措施 (2)目的:是为了维护其封建统治免受威胁,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这两种政策产生和存在的共同经济基础。 (3)原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清初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为了割断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特别是要割断沿海人民同台湾郑氏政权的联系。统治者盲目自大的观念。 (4)影响: 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中外交往的发展,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堵塞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知识和生产知识的渠道,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闭关政策虽起了一定的自卫作用,在客观上造成了阻滞中国社会发展的恶果,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在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课堂练习】 1.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在《中国全史·商贾史》中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几乎毫无例外,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商人最后总是倾向于把累积得来的财富或过剩的资本投资于购买土地,……”。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 A.中国商业异常繁荣,资本严重过剩 B.经济政策严重制约了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C.耕种土地获利远远高于经商活动 D.农业为工商业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资本积累 2.史料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时,京城中几个主要佛寺竞相举办法会,吸引人群;大街上百姓提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标要求】 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初步了解、认识考古资料、文献资料和文物插图对于证史的重要作用。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本单元中前三节的知识,推断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政策,以及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和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学会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资料)等探讨有关的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重农抑商政策做出一个正确认识,理解政府决策对经济的作用,联系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改,理解其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学习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学习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质疑探究法、阅读指导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视频、图片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商鞅变法是指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时期,商鞅在秦国进行的两次政治改革。商鞅姓公孙,卫国贵族,又称卫鞅或公孙鞅。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奠定了秦国富强的基础。商鞅变法的两个内容对我国古代经济政策产生巨大影响,一是“废井田、开阡陌”,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从法律形式上承认封建土地私有制。二是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商鞅首次明确提出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这在当时有利于增加人口、征发赋役地租,发展了封建经济。 二、学习新知识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实行井田制。 (1)基本特点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① ②所有制关系)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劳动方式和产品分配) ④耕地,十分规整,成方块状,形同井字,被称为“井田”。(形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2)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