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

《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通用3篇)《古代的经济政策》教案篇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原始社会的土地制度、夏商周时期的井田制及瓦解的经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及发展、特点、封建社会时期的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形式、土地兼并。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运用历史理论分析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了解有关中国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借助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探讨有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古代中国土地制度是如何演变的并理解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和闭关政策,培养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难点:古代中国是一个以农为本的社会,要求学生能站在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农抑商实施的原因。
课文新授一、土地制度的演变请同学们查阅课本,然后归纳古代中国主要产生过哪些土地制度。
板书(教师归纳)(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三)【封建社会】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2、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特点3、明清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二)【奴隶社会】──井田制学生阅读教材思考:井田制特点?井田制是什么时候瓦解的呢?瓦解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因素是什么?一切土地属于国王。
(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强迫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劳动产品。
(使用权);(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四课古代的经济政策一、教学目标二、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教材分析与建议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第一目土地制度的演变教材分别介绍了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教材中没有讲述原始社会土地制度的具体内容和解体的过程。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有关史实,酌情进行介绍和分析,给学生以完整的印象。
(2)奴隶社会──井田制本部分内容分别介绍了奴隶社会土地制度(井田制)的特点和解体过程。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有: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
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
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
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
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使用奴隶集体耕作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主要原因。
④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可以参看本课第16页的甲骨文图)。
建议理解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的含义: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四 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人民版必修二原创资料)

四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探究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古代王朝经济政策的基本知识。
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
理解统治者对工商业的严格管理对其统治的特殊作用。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考古资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进行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教师应注重引导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并对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态进行纠正;对于学生的表现给予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社会新的生产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现实意义。
另外还要学生明白节俭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增强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热爱之情。
探究指导历史宫殿【基础知识解析】一、重农抑商1、“重农抑商”的目的⑴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重农抑商”的原则。
此后,中国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⑵“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此外,也有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吕氏春秋》的重农思想《吕氏春秋》提出了后世长期遵循的重农原则,特别强调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方面,还可以安定人心。
如此,则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这种思想,对于后来历代统治者有很大的影响。
3、汉代的“重农抑商”政策及结果⑴西汉初年,政府曾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商人社会地位虽低,但经济实力却越来越强,大商贾以财力同朝廷抗衡。
商人侵夺农人的财产和土地,迫使他们弃其本业,流亡他乡,成为所谓的“末技游食之民”。
⑵“百姓多离农亩”的状况,使执政者深感不安。
汉武帝商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强化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4、直到唐代,西汉时期确立的商人应入市籍,一人市籍则不得为官的制度依然实行,商人在社会上、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初中历史古代经济专题教案
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了解古代经济的特点和发展情况,理解古代经济在社会
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1. 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
2. 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
3. 古代经济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理解古代经济的复杂性和发展规律
2. 掌握古代各国的经济特点和发展情况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 等教学工具
2. 课堂讨论问题和案例分析材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用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或图片引入古代经济的话题,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二、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
1. 讲解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如农业经济、手工业经济和商业经济的发展情况。
2. 分析古代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比如古埃及的农业经济、古希腊的商业经济等。
三、案例分析与讨论(20分钟)
以乡村经济、手工业生产和贸易活动为例,让学生用课本中的知识,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
析和讨论,加深对古代经济的理解。
四、综合拓展(10分钟)
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设计古代经济的商业路线图或制作古代经济模型,进一步巩固所
学知识。
五、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相关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经济的小论文或做相关研究报告。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古代经济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的实例和情境,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经济的发展特点和影响。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件

代 C.投资工商业风险大
的 经
D.经营土地风险小、获利高
济
政
策
A
第
4 4.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
课 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是(
)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古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代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的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经
济
政 策
B
第 5.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推行重农抑
4 商政策的根本目的是( )
课
C.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 ①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出现) 根本
经 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
济 D.其根本目的是减轻农民的负担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⑵西汉:严格控制民营商业,加征重税。
8.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政策 A 明清时期“衣食租税”的土地经营盛行,根本上是因为(
A.经济基础决定的
古 B.统治者的心态决定的
代 C.中外关系决定的
的 D.阶级关系决定的
经
济 政
A
策
第课4 8不A..正下有确列利的关于是于农古业(代的重发)农展抑商政策的评价,
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古C.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稳定
代D.有利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
的
经
济 政
D
策
第
4 9.历史上清朝的“十三行”指 课 的是 ( )
第
14.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根本原因)
课
2.自然经济的限制作用。
3古代.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 政的策,采取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 萌经芽发展的措施如:闭关锁国等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

规 律 总 结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及晚期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封 建社会初期和中期积极作用为主,封建社会晚期越来越起消极作用。 明清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出现了“工商皆本”的思想, 冲击了“重农抑商”政策。
有一种观点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 今天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农、 工、商三者的关系? 答案:在坚持农业为基础地位的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工 商业;只有坚持国民经济各部门综合平衡,按比例协调 发展,才是国家富强之本。
三洋行”外贸
2. 原因 直接:外部威胁的严重性;
封建经济繁荣
根本:小农意识导致的目光短浅
统治脆弱的外强中干
3. 影响 短期看:实现了自我保护
长期看:与世界隔绝 →落后 →挨打
对比中西方近代历史, 我们的头脑中不由地浮 现出这样的画面——
画面一:当黄河岸边柳荫树下,犁间耕作的喘息与 手摇纺车吱呀呻吟合奏着悠闲的田园慢板时,英 格兰西北部兰开夏郡的蒸汽锅炉吼叫出震耳欲聋 的工业交响曲。
国有土地
(一部分土地)
分配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国家纳税 出租给农民耕种 农民向地主交租
封建 地主土地制 土地制
(大部分土地)
农民土地制
(少量土地)
农民自耕 向国家纳税
土地向少数人高度集中的过程 含义:
土 土地私有,准许买卖 地 原因: 兼 贫富分化 →激化矛盾 →危害统治 影响: 并 限制兼并 政策:抑制 实行均田制(北魏→隋唐) 按亩纳税(明清) 结果:无效(原因?) 方式: 买卖、抵押、赏赐、强占
晋剧《范进中举》
画面四:当两鬓飞雪的范进士子因中举登科而神经错 落时,伽利略正在通过自制的反射望远镜,发现了月 球表面的凹凸不平,并亲手绘制了第一幅月面图。
学案9: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课前预习】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井田制(1)盛行时间:夏、商、周。
2内容⎩⎪⎨⎪⎧ ①一切土地属于 ,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
但 不得转让与买卖。
②受封者要向国王缴纳 。
③ 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
(3)评价:这是奴隶社会的一种土地______制度。
(4)瓦解⎩⎪⎨⎪⎧ ①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 。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 关系进一步发展。
③诸侯视自己疆域内的土地为 ,加上井田上耕作的劳动力不断 减少,井田制遭到破坏。
3.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 ⎩⎪⎨⎪⎧ ①公元前 年,鲁国首先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
其他诸侯国也相继进行税制改革,这实际上承认了 的合法性。
②战国时期, 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 有制。
(2)评价: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地主阶级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的土地,造成社会的__________。
(3)历朝政府抑制兼并的措施: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实行________,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______;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______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二、“重农抑商”1.原因(1)社会上出现了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________,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2)为了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______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2.概况(1)战国时期,______变法首倡“重农抑商”。
(2)西汉时期,________推行一系列经济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3)明清时期,继续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破坏工商业的正当经营,以致影响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

高三历史“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古代主要的经济政策,如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等。
掌握这些经济政策的实施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分析不同经济政策对古代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问题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经济政策的内涵和影响。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辨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经济政策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以史为鉴,正确看待当前经济政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演变原因。
2. 难点评价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得失。
理解经济政策与经济发展、社会变迁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史料分析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古代中国繁荣的商业场景和农业劳作的图片,提问学生:古代中国的经济以什么为主导?引出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话题。
2. 讲授新课重农抑商政策背景:介绍古代中国以农业为本的经济基础,以及统治者维护统治的需要。
内容:阐述重农抑商政策在各个朝代的具体表现,如鼓励农业生产、限制商业发展等。
影响:分析该政策对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商业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影响。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背景:从外部的海上威胁和内部的政治、经济因素等方面分析政策出台的原因。
内容:讲解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范围、时间和具体措施。
影响:探讨该政策对中国经济、文化交流和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古代中国经济政策的利弊。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经济政策对国家发展的影响,如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文化传承等。
4. 课堂小结总结古代中国主要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强调经济政策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
5. 布置作业撰写小论文,分析古代中国经济政策对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包括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的“中体西用”、维新变法思想、新文化运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古代的经济政策★课程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土地制度的基本知识。
(2)了解“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经济政策,借助于历史文献深入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原因和所带来的经济后果,从而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文献的能力,及借助历史文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土地制度演变的原因,以及土地制度变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4)“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反映了明清封建制度走向衰落的时代特征。
这些政策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是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2、过程与方法(1)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考古材料、历史文献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大胆地比较论证,主动探究各个历史问题的答案。
(2)初步掌握运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包括历史图片、文史材料)等探讨土地制度、“重农抑商”政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
(3)学生积极投入,主动地进行探究、思考和总结,讨论评价“重农抑商”“海禁”“闭关锁国”等政策所带来的影响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了解古代土地制度的发展,体察农民生活的艰辛。
(2)了解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在当时产生的背景,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正确评价“重农抑商”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3)理解古代中国的哪些经济政策压抑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认识到我国今天的改革开放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4)理解“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和危害,培养和树立开放的世界观。
(5)通过本课知识的学习,正确认识农、工、商的关系,认识国家政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自觉维护改革开放局面,对新生先进生产力及新生事物要呵护、宽容,并自觉促进新生事物的发展。
(6)以史为鉴,在国家独立,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坚持改革开放,才能融入世界发展的潮流,最终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富强。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及其影响;“重农抑商”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实施的背景及其评价。
难点:土地所有制的演变,尤其是“井田制”的瓦解; “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历代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时代特点的关系。
★教学过程及要点:新课导入:【方法一】通过设问导入:课前要准备布置复习、预习作业,避免教学资源浪费和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回顾在初中学习过明清的“海禁”和“闭关政策”;复习本单元前三课古代经济发展状况;预习本课内容。
学生查找初中教材,或查找相关资料,初步了古代土地政策的演变、古代的经济政策。
授课前教师可以根据布置的作业设问,如: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有过哪些形式?中国古代经济的核心部门是什么?等。
【方法二】通过教材情境导入:从“田”字的写法导入土地制度的演变。
教师可以设问:田字在古代的写法有几种?田字是表音还是表意?田字的形状说明什么?等。
学生可以结合已有知识呼应教师。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便于由浅入深解释历史概念。
【方法三】通过设置新情境导入:2004年农民阿牛在承包的10亩土地上种植玉米,总产量约3000公斤。
它认为种玉米无利可图,2005年他把土地卖给小强建房子。
教师可以设问:阿牛收获的玉米将如何分配?试评价阿牛的卖地行为? 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土地所有的几种形式(国家的还是集体的,或是个人的),区分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导入新课。
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极端低下,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以血缘为纽带的氏族公社成员共同占有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劳动,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国家出现了,公社的土地所有权被国家掌握。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1)含义:井田制形成于商代;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井田制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夏、商、周时期,国君把土地层层分封,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君交纳贡赋。
庶民和奴隶在“井田”(又称公田)里集体劳作。
井田制的实质就是王田制,即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这种土地的国有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土地公有制,它是国君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奴隶和庶民则完全被排除在外。
因此,奴隶制国家以及周王,代表的是少数人利益,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实质上也就是一种土地私有制了。
(2)瓦解:▲原因: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推动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因素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周王室衰微,兼并战争频繁,土地转让关系发生变化。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土地关系的松动,周王和诸侯无法再控制土地。
③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标志:鲁国实行“初税亩”【备课资料】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
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春秋时期,由于牛耕和铁农具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力提高,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后,隐瞒在私人手中,成为私有财产;同时贵族之间通过转让、互相劫夺、赏赐等途径转化的私有土地也急剧增加。
实行“初税亩”田赋制度之前,鲁国实行按井田征收田赋的制度,私田不向国家纳税,因此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农业产量的比重不断下降。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因势利导,适应土地私有制这一历史潮流,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实行“初税亩”。
《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
”初,是开始的意思;税亩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即“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凭借政治权力对“私田”开始征税,规定不论“私田”、“公田”一律“履亩而税”。
从此,井田之外的“私田”开始纳税初税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也预示着井田制的瓦解。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形成:①商鞅变法规定“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②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
(2)分类:按土地占有形态分类,一般认为封建社会有三种土地所有制:①国有土地:如均田制,即是封建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使用,作为征收赋税、增加国家收入或壮大军队、维护统治的依据。
②地主土地私有制: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其特点是个人所有,土地可以买卖。
由此,土地兼并成为封建社会不可避免也无法根除的现象。
③小农土地私有制:广大农民占有很少土地。
其中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体,国家政权控制部分土地,小农土地私有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3)措施:面对土地高度集中,历朝政府都采取措施抑制兼并,以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①北魏至隋唐的“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买卖。
【备课资料】均田制:中国古代北魏至唐中叶封建政府推行的土地分配制度。
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
主要规定:(1)男子15岁以上,授种票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耕牛1头授田叨亩,限4头牛。
授田视轮休需要加倍或再加倍。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奴婢和牛的授田随奴婢和牛的有无而还授。
(2)男子授桑田20亩。
桑田世业,不必还给国家,可传给子孙,可卖其多余的,也可买其不足20亩的部分。
产麻地男子授麻田10亩,妇人50亩,年老及身死后还田。
北齐、北周、隋、唐都沿用均田制,具体办法有所变更。
北齐男子18岁开始授田。
唐代女子不授田,男子授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狭乡减半。
永业田、口分田均不得买卖,但迁徙和身死无力营葬者可卖永业田,从狭乡迁往宽乡者可出卖口分田。
均田制的实施,肯定了土地的所有权和占有权,使农民摆脱豪强大族的控制成为国家编户齐民,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人。
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被破坏。
唐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
②明朝实行“鱼鳞图册”,即丈量田亩,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
【备课资料】鱼鳞图册为征派赋役而编制的土地登记簿册。
以所绘田亩状如鱼鳞而得名,简称鱼鳞册。
据文献记载,南宋绍熙元年(1190)漳州等地即开始编制这种图册,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始于明洪武二年(1369),进入清代后渐废。
洪武元年春,明太祖朱元璋针对两浙富民诡寄田产、逃避赋税之弊,派遣周铸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实田亩。
并在松江编制鱼鳞图册。
二年,又派国子生武淳等分别巡行州县,全面清丈土地,查实田亩,编造土地清册,即鱼鳞图册。
具体办法是:根据各县税粮多少,将一县分为若干区,每区又按土地的自然形态分为若干地段,由粮长率里长、甲首进行丈量,以田地为主,编排字号,详列土地面积地形、四至、土质优劣及上中下等税则。
有的图册还有“分庄”一栏,以备土地买卖时粮差过户或父子兄弟析产之用。
各州、县、都、里将所辖境内的田地图编在一起,栉比排列,制成鱼鳞总图册。
各州县年终统一造册解府汇编成一府总册。
图册一式四份,分存于县、府、布政使司、户部。
明代鱼鳞图册,就其所登记的项目而言,已是相当完备的土地登记册。
它的编制,使赋役的征收具备了确实根据,多少防止了产去税存或有产无税的弊端,使政府税收有了保证,耕地及税额也有所增长。
据洪武十四年统计,全国土地面积是三百六十六万七千七百多顷。
到二十四年,增至三百八十七万四千七百多顷;赋税收入仅米麦一项,也由洪武十四年的两千六百一十万余石,增至二十四年的三千二百二十七万余石。
鱼鳞图册的编制,对于巩固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经济基础,曾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但明代中叶后,鱼鳞图册与实际逐渐不相符合,而流为具文。
清朝建立后,已名存实亡。
二、“重农抑商”1、原因:社会上出现日益严重的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政权统治等问题。
(商农争劳力)2、目的: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即自然经济),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维护基础,征收赋税)3、演变:(1)战国时期商鞅变法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措施:①农业生产粮食布帛,是本业;脱离农业生产的工商业,为末业;(农本商末)②国家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③国家控制山泽之利,实行盐铁专卖。
▲作用:保护秦国的农业生产,增强秦国的国力,维护和巩固了秦国的封建制度。
同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西汉汉武帝大规模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措施: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