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小故事分析

合集下载

德不配位,智伯之死——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

德不配位,智伯之死——资治通鉴里的小故事

(一)春秋时期,作为晋国士族的智宣子准备立他的儿子智伯为继承人。

族人智果前来阻止,劝说智宣子说:“如果要立智伯为继承人,还不如立智宵呢!”智宣子看着智果,轻慢地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智果看着眼前的族长,诚恳地讲到:“说到智伯,大家有目共睹,他确实在晚辈后生里面出类拔萃,而且还有5个有点他人难以企及。

你看他身材高大,还有留有一把好胡子,颜值颇高;你看他走马弯弓会射箭,还能驾驶车辆,武艺超群;你看他多才多艺,技能出众,颇有本事;你看他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还文辞优美,才高八斗;你看他坚毅刚强,果断勇敢,不失为智氏好儿孙啊。

”智宣子看着智果,看着这位族弟,不知道他要说什么。

智宣气不打一出来,我要立智伯,你说不行,现在你又说智伯出类拔萃,而且还有5个别人难以企及的优点,这是什么意思!碍于族人之间的面子,智宣子耐心问道:“既然这样,那为何不能立智伯呢?”智果在族长面前也不含糊,继续说道:“族长有所不知,智伯虽有此五贤,但尚有一恶啊,而且此恶关系智氏家族兴衰灭亡啊!”智宣子脸色阴晴不定,强压怒火。

智果为了智氏家族视而不见,继续说道:“智伯这一恶不是别的,单单是没有仁德之心。

如果他日统领智氏子孙,用他的高颜值、强武艺、多才艺、能说会道、果断刚毅来驾驭别人,而心怀不仁以行事,则智氏必将灭亡。

还望族长三思啊!”说到此处,智果用恳切的眼神看着智宣子,智宣子则用冷漠的眼神注视着智果,两人良久无语。

片刻之后,智宣子拂袖转身而走,留下智果一人失落、失望、失败的表情。

第二天,智宣子召集族人当众宣布智伯为继承人。

此时,智果没有理由再留在智氏家族了,只能脱离智氏,改立辅氏。

自此,世无智果。

时间总是不会因为谁而停留,几年之后,智宣子也熬不过亘古不变的时间流逝,带着对这个世界和家族无限的眷恋离开了人世,老死而亡。

这时的智伯多年媳妇熬成婆,开始执掌国政了。

权力是把双刃剑,看谁握着剑柄。

像智伯这样的人,勇猛刚强、能说会道、野心不小,单单没有仁德之心,掌握权力之后后果可想而知。

资治通鉴小故事

资治通鉴小故事

启示
FIRST SECOND
巧言令色之辈如果受到重用,那么 “实干家”就会被“宣传家”所取 代,结果当然是整个社会形成重视 “宣传”不重视“实干”的风气。
上林观虎
作为高层统治者,应重视自己的举 措对下级或整个团队会造成的引导 和影响;同时,选择人才也不能仅 凭一面的表现,得深入考察
THIRD
FOURTH
上林尉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 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 对。
分析
官员并不能流利回答问题
询问的是关于林内有哪些 禽兽,作为苑林管理人, 了解这些情况是在职责范 围内的
啬夫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 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 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 汉文帝
分析
▶代替回答,对答如流
▶甚悉
“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 林令。
上林观虎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 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 。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
无穷者。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
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
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
代替回答对答如流汉文帝官吏当若是分析分析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认为上林尉是不善言辞但重点是不希望文帝轻用善口舌之利的人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辨而无其实
《资治通鉴》赏读 展示
报告人:吴尚远
张释之
生卒年月不详 西汉法学家,法官。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 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 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等职。 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 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 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 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 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司马光,字子卿,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其著作《资治通鉴》闻名于世。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司马光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父亲司马康的影响,从小就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古今典籍,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尤其是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追求历史真相和治国安邦的信念。

在他担任宰相时期,他深感历史的重要性,也深知历史的教训。

他曾说,“古今之事,非一人之力所能致也。

故多取人意,广纳众谏,以观其可行否。

”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一生的行事准则。

他在任宰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振兴国家,强盛社稷。

司马光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所著的《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资治通鉴》以“纪实”为宗旨,以“编年”为体例,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

司马光在创作《资治通鉴》时,坚持了“据实录史”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不偏不倚地呈现历史真相。

他在书中写道,“史者,所以为治道也。

道者,所以为治本也。

本固后可道矣。

”这也正是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提出了“史为治道”的观点,强调历史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司马光的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光一生追求历史真相,致力于治国安邦,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他的《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司马光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

《资治通鉴》读书笔记韩国、魏国背叛智国,并且联合赵国将智国灭掉并且瓜分了他们的土地。

智邀的家臣豫让想为其报仇,就化装成罪人,暗藏匕首,想办法混到赵襄子的宫中作为一个保洁人员打扫厕所,等赵襄子上厕所的时候豫让就躲在门后面准备行刺,结果没有成功,被赵襄子的警卫人员抓获。

警卫人员建议赵襄子处死豫让,赵襄子却说:“智瑶的家族已经尽数灭尽,豫让却还要为其报仇,可见是一个忠臣啊”。

于是赵襄子释放了豫让。

最近,学习了《孙权劝学》这一课,这一篇文章出自《资治通鉴》。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对《资治通鉴》这本书有了很大的兴趣。

于是,这几天,我用心阅读了这本巨著。

至于秦国暴政,那是秦统一后的事情,由于秦的强制过头了,在他们统一全国后,他们的统治,他们的制度,很快就变得不太合适当时的人民群众了,所以秦也很快灭了。

《资治通鉴》这本书是宋朝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录了上起东周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成这部四百多万字的巨著,一共花费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所谓资治通鉴,即“鉴于往事,有资于治世”,这四个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资治育人意识。

司马光自己也说《资治通鉴》是“专取关国家盛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

”读完《资治通鉴》这本书后,里面的故事让我有许多很深的体会。

掩卷回首,无数人物,许多场景,总要在眼前纷然活跃,让我或是赞叹,或是鄙弃,或是激动,或是沉思,从历史事实中得到警悟的启迪,同时很自然地对此书的编辑者司马光油然而生钦佩之心。

书中的人物的精神有许多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比如,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廉颇的知错就改,苏武的正气,韩信忍受侮辱终于成就大事的胸怀等等。

从韩信的故事中,我知道了要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要不然反而自己吃亏。

韩信身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奇才,最后却落得了身死家破的下场,全因没有听取正确的计谋,真是可惜。

四史经典小故事

四史经典小故事

四史经典小故事中国的四大史书《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历史的经典之作,其中记载了许多令人感动和启迪的小故事。

这些小故事或讲述了英雄人物的壮举,或揭示了历史背后的智慧和道理,深深吸引着人们对历史的探索和思考。

在《史记》中,有一则小故事讲述了东周时期的名相管仲和君主桓公之间的一段动人故事。

管仲年轻时曾因被流放而饱受贫困之苦,但凭借着过人的才智和勤奋,最终成为了桓公的重要顾问。

在桓公崩逝之后,管仲为了尽孝追随君主而自刎。

这一故事展现了忠臣的忠心耿耿和鞠躬尽瘁的品质,感人至深。

《汉书》中也有许多感人肺腑的小故事,比如著名的“卧薪尝胆”。

刘邦在被项羽逼迫宠幸丽姬时,身陷绝境,一次狩猎中,他看到了军中小卒热爱家乡之情,这激励他勇敢应战,最终凯旋归来,建立了汉朝的盛世。

这个故事表明了一个民族不畏艰险、奋勇向前的精神,令人钦佩。

《三国志》中的小故事更是层出不穷,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关公赴会潼关。

关羽作为刘备手下的大将,为保护主公,曾经独自一人赴潼关与曹操军对峙,英勇无畏,最终力挽狂澜。

这个故事展现了忠义之士的气节和胸怀,让人感动不已。

最后,《资治通鉴》中也有许多精彩绝伦的小故事,比如岳飞的“纵横捭阖”。

岳飞在南宋时期,不畏强敌,坚守岭南,屡次打败金兵的进攻,以顽强的意志和智慧将敌人制服,保卫了祖国的疆土。

这一故事充分展现了忠诚、勇敢和智慧的重要性,值得我们铭记。

这些四史中的小故事,不仅仅是历史的记载,更是包含着智慧、品德和信念的璀璨明珠,一代又一代人通过这些故事得到启发和指引,使我们对人生和历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愿我们铭记这些经典,让它们的精神永存人心。

读《资治通鉴》之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读《资治通鉴》之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读《资治通鉴》之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读资治通卷第一卷十六,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孔子的孙子子思向卫国的国君推荐了一个人才,叫苟变,原文说,其才可将500乘,就是管理500辆战车的将军。

卫君说,我也知道他是个人才,可是这家伙品德不好,我不能用啊,原文说,赋于民而食两鸡子,意思就是说,他收老百姓税的时候,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

子思就说了,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意思是说,选人用人,就像木匠选木头,一块好木头不会因为有一点腐烂就不用。

你因为两个鸡蛋就不用一个大将,让人知道了,没人来投靠你,别国知道了也会来挖你的人才。

卫君听了后连忙拜谢,就让苟变当了将军。

读这个故事,其实有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意思。

人无完人,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选人用人不可能尽善尽美,这世上那有那么多完美的人那。

如果看到一点缺点就忽略了他的能力,那这世上会有多少人才无辜流失。

一点小事不足以影响大局,俗话说瑕不掩瑜。

不过我们也要为卫君的知错能改点个赞。

纵观历史名人,刘邦就是会用人的典型。

陈平有才来投奔他,但是有人说他和他嫂子通奸,贪财。

刘邦听谋士劝说他有大才,你是想得天下用人才,还是为了名声用有德之人。

刘邦醒悟重用陈平,才有了后来陈平定反间计,害死了项羽的谋士范增,一举夺得天下。

取其所长,才能得到我们想要的,弃其所短,遏制他的不足才能不会坏我们的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资治通鉴》,这部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司马光是如何写就《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的呢?司马光生于北宋太祖赵匡胤年间,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学识。

他曾经在朝廷上任职,但因为不满官场上的腐败和陋习,他选择了离开朝廷,以清正廉洁的态度行事。

后来,他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学校,培养了许多学生,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他的一生中,司马光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撰写《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

他在撰写《资治通鉴》时,秉持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勤奋笔耕,不辞辛劳。

他将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按年代顺序编成史书,以纪事本末,贯通古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他不偏不倚地记录了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

他的史书在历史学上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初衷是出于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著作,让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警醒后人不忘国耻,勿忘历史。

他的这种历史观念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一位伟大历史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总而言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历史、责任和担当的故事。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精神和品质,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1—10),千古经典,启示智慧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1—10),千古经典,启示智慧

一、以瑶为后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

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

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置之不理。

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二、智伯要地原文:智伯(智瑶)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译文: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

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

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韩康子说:“好主意。

”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

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林观虎
释之曰:“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 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 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 文具而无实,不闻其过,陵迟至于土崩。今陛下 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 口辨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错不 可不审也。”帝曰:“善!”乃不拜啬夫。
上林尉
分析
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 馀问,尉左右视,尽不能 对。
询问的是关于林内有哪些 禽兽,作为苑林管理人, 了解这些情况是在职责范 围内的
官员并不能流利回答问题
分析
啬夫
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上 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 其能;口对响应,无穷者 。
汉文帝
▶代替回答,对答如流 ▶甚悉
“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 !”乃诏释之拜啬夫为上 林令。
▶官吏当若是 ▶拜啬夫为上林令。
张释之
分析
“夫绛侯、东阳侯称为长 者,此两人言事曾不能出 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 捷给哉!”
认为上林尉是不善言辞但重点是 不希望文帝轻用善口舌之利的人
“今陛下以啬夫口辨而超迁之 ,臣恐天下随风而靡,争为口 辨而无其实。夫下之化上,疾 于景响,举错不可不审也。”
考虑到对风气的影响 认为人员调动应该谨慎,不可仅听言辞
身为公职人员应该务实本 分,需要有实干的本领, 也应有应对上级考核的能 力。
THANK YOU
PRESENTED BY 吴尚远
启示
FIRST
SECOND
巧言的举
“实干家”就会被“宣传家”所取
措对下级或整个团队会造成的引导
代,结果当然是整个社会形成重视
和影响;同时,选择人才也不能仅
“宣传”不重视“实干”的风气。
凭一面的表现,得深入考察
上林观虎
THIRD
FOURTH
各司其职。官吏调动也不应仅 凭皇帝一时的观察与决定。应 按照一定程序,即遵循规矩办 事,避免被表象欺骗
《资治通鉴》赏读 展示
报告人:
张释之
生卒年月不详 西汉法学家,法官。 汉文帝时,张释之捐官出仕为骑郎,十年未得升迁, 后经袁盎推荐,任为谒者,因向文帝陈说秦汉兴亡 之道,而补任为谒者仆射,累迁公车令等职。
后升任廷尉,严于执法,当皇帝的诏令与法律发生 抵触时,仍能执意守法,以执法公正不阿闻名。时 人称赞“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汉景帝即 位后,因张释之曾弹劾时为太子的景帝“过司马门 不下车”,将释之谪为淮南国的国相。
上林观虎
释之从行,登虎圈,上问上林尉诸禽兽簿。十馀 问,尉左右视,尽不能对。虎圈啬夫从旁代尉对 。上所问禽兽簿甚悉,欲以观其能;口对响应, 无穷者。帝曰:“吏不当若是邪!尉无赖!”乃 诏释之拜啬夫为上林令。释之久之前,曰:“陛 下以绛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 又复问:“东阳侯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 “长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