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小故事
资治通鉴中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资治通鉴中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资治通鉴是一部记载中国历史的巨著,其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战国时期,齐国大臣田单主张与秦国合作对抗楚国,但齐王主张与楚国修好。
因为内部不团结,齐国错失了击败楚国的良机。
2. 六朝时期,东晋的朝廷内部不断出现各种政治派别,争权夺利。
这使得东晋朝廷无法团结一致,最终导致东晋的灭亡。
3. 北魏时期,北魏孝文帝拥有一位谋士冯异,善于策略,能为孝文帝提供明智的建议。
然而,由于内部宫廷斗争和宠幸妃嫔,孝文帝对冯异的重要建议不予采纳,导致北魏逐渐衰落。
4. 唐朝时期,玄宗皇帝在位期间,贞观之治逐渐崩溃,皇帝沉迷于后宫佳丽和宠幸杨贵妃,政务不听谏言。
这导致朝廷内部纷争不断,国家陷入了腐败和衰落的局面。
5. 宋朝时期,宋徽宗在位期间,内部官员多为文人,几乎没有实际军事经验的将领。
这使得辽国不断侵扰宋边境,而宋徽宗却不能团结内部力量来应对外敌。
以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子,资治通鉴中还有许多关于内部不团结的故事,都反映了内部团结对一个国家或朝代的重要性。
资治通鉴的著名故事

资治通鉴的著名故事介绍如下:
《资治通鉴》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从公元前403年到公元959年间的中国历史,共294卷。
这部史书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历史的一部百科全书”。
下面列举几个《资治通鉴》中的著名故事:
1.郭子仪的故事:郭子仪是唐朝末年的一位名将,曾在唐朝与回
纥族作战时立下赫赫战功。
他有一次在战场上被敌军重创,身负重伤,但他没有向敌人示弱,反而振臂高呼:“我叫郭子仪,快来杀我啊!”这一举动打击了敌军的士气,让唐朝士兵倍感士气高昂,最终赢得了胜利。
2.李贺的故事:李贺是唐朝著名的诗人和作家,被誉为“狂人之
才”。
他有一次到朝廷上朝,穿着五彩缤纷的衣服,戴着花冠,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当时的宰相魏徵对他不屑一顾,认为他是一个放荡不羁的浪子。
然而,后来李贺的诗歌却被后人称为“唐诗三百首”之一,成为了唐朝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3.李世民的故事:唐朝皇帝李世民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
惜用尽手段。
有一次,他下令将宰相魏徵的女儿魏王女降职为庶人,以打击魏徵的威望。
魏徵看到女儿受到如此不公的待遇,忍无可忍,愤而跳楼自杀。
这一事件震惊了整个朝野,成为了唐朝历史上的一段丑闻。
这些故事都是《资治通鉴》中的经典之作,它们反映了历史上的人物、事件和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
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深入探究其中的道理和思想,为我们的人生提供启示和借鉴。
资治通鉴 民族团结故事

资治通鉴民族团结故事1、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昭君也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
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
2、细君公主入乌孙。
刘细君,西汉宗室,汉武帝刘彻侄子罪臣江都王刘建之女。
元封六年(前105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使者出使乌孙国,乌孙王猎骄靡愿与大汉通婚。
汉武帝钦命刘细君为公主,和亲乌孙,为猎骄靡的右夫人。
刘细君知识渊博,多才多艺,其不卑不亢的性格赢得乌孙国上下的敬重。
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到乌孙国,她的付出换来汉朝边疆数十年的稳定和安宁,同时也给当地的游牧民族带来先进的中原文化。
3、瓦氏夫人抗倭。
瓦氏夫人,本姓岑,1496年生,归顺直隶州人,土官岑璋之女,明代抗倭巾帼英雄。
她在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的危急关头,不顾58岁的高龄,亲率广西6000俍兵驰骋千里奔赴抗倭第一线,以“誓不与贼俱生”的气概纵马冲锋陷阵,连歼敌兵,打破了倭寇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保国安民立下了赫赫战功,被明嘉靖皇帝封为二品夫人。
在中华民族抗击外敌入侵的历史中,壮族人瓦氏夫人堪称“巾帼英雄第一人”。
她的抗倭爱国精神,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缅怀和纪念。
4、土尔扈特部东归。
土尔扈特是中国蒙古族中一个古老的部落(四卫拉特之一)。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阿玉奇汗之曾孙)为摆脱沙俄压迫,率领部众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
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5、刘永福台湾抗日。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月十七日,清政府与日本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及澎湖列岛割让日本。
消息传出,举国激愤,台湾人民更是义愤填膺,坚决表示“愿人人战死而失台,决不愿拱手而让台”。
资治通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的故事
《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书,由宋代司马光编撰而成。
书
中记载了许多历史上的故事,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故事:
1.“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场战役,曹操带领大军攻打东吴,结果
被东吴联军采取火攻战术打败。
历史学家认为,这场战役标志着曹操统一
北方的野心破灭,也证明了“兵不厌诈”这一古老的军事格言。
2.“刻木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记载了一个叫做“刻木事”的故事。
唐代中
宗在位之际,内侍卢辅国受宠爱,但他却相信谣言,指称当时的宰相李林
甫是反贼。
中宗感到疑惑,李林甫就用术数占卜,发现卢辅国就是一个谣
言制造者。
为了揭穿卢辅国,李林甫就在一片木板上刻下了卢辅国的名字,在群臣面前揭开木板,让大家都了解了卢辅国的真面目,于是卢辅国就被
赶出了宫廷。
3.“十才案”
“十才案”是宋代的一起政治事件,因为涉及到政治名流的贪污和压
迫臣民的行为而引起社会公愤。
被捕的十位官员都是有才干的人才,因此
被视为是朝中的改革派。
尽管这些人被判刑,并被赶出京城,但他们的思
想却在朝野之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4.“崇祯登基”
崇祯帝是明朝时期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登基时只有十八岁。
他继位时,朝廷正在面临腐败、军队失去指挥,以及经济危机等问题,而且清军的侵
略也正在向国土深处渗透。
尽管崇祯帝努力领导朝廷,但最终他还是没能挽救明朝的命运。
他在四十岁时自杀,宣告了明朝的灭亡。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资治通鉴》里的一些有趣的典故。
比如说,有一个叫“完璧归赵”的故事。
赵国得到了一块特别漂亮的和氏璧,秦国的国王想要把它抢走。
赵国就派了蔺相如去秦国。
蔺相如可聪明啦,他和秦王斗智斗勇,最后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还有“负荆请罪”的故事。
廉颇觉得蔺相如的官位比自己高,心里很不服气。
蔺相如知道后,故意躲着廉颇。
后来廉颇知道蔺相如这么做是为了国家好,他就背着荆条去蔺相如家请罪。
小朋友们,这些故事是不是很有意思呀?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来讲《资治通鉴》里的典故。
有一个叫“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国的赵括呀,说起打仗的道理来头头是道,可是真正上了战场,却不会打仗,最后导致赵国失败了。
再比如说“指鹿为马”。
秦朝的赵高,故意把一只鹿说成是马,看大臣们谁敢反对他。
那些不敢说实话的大臣,都很胆小。
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光会说可不行,还要有真本事。
而且,我们要勇敢地说真话。
小朋友们,你们记住了吗?
《资治通鉴中的典故》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资治通鉴》里的典故。
有一次呀,我读了“鸡鸣狗盗”的故事。
孟尝君被秦王关起来了,他的门客里有人学鸡叫,骗开了城门,还有人会偷东西,帮他拿到了重要的东西,最后孟尝君逃走了。
还有“毛遂自荐”。
平原君要选二十个人去楚国求救,毛遂自己推荐自己,最后帮平原君完成了任务。
小朋友们,这些故事是不是很精彩?我们要从中学到一些道理,变得更聪明、更勇敢!。
60个《资治通鉴》小故事(1—10),千古经典,启示智慧

一、以瑶为后原文: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
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
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置之不理。
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二、智伯要地原文:智伯(智瑶)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译文:智瑶向韩康子要地,韩康子想不给。
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刚愎自用,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
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伺机行动了。
”韩康子说:“好主意。
”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瑶大喜,果然又向魏桓子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
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
资治通鉴里的22个小故事

资治通鉴⾥的22个⼩故事1、(前403年)⽂侯与⽥⼦⽅饮,⽂侯⽈:“钟声不⽐乎?左⾼。
”⽥⼦⽅笑。
⽂侯⽈:“何笑?”⼦⽅⽈:“⾂闻之,君明乐官,不明乐⾳。
今君审于⾳,⾂恐其聋于官也。
”⽂侯⽈:“善。
”当政者应当明“管事者”⽽不是明“管事”,因此每每听到报刊⼤谈“领袖”如何博学多才、如何琴棋书画⽆所不精,我就担⼼他们“聋于官也”。
太多的兴趣爱好,会成为某些⼈“投其所好”的切⼊点,也就是腐败的温床。
2、(前370年)齐威王召即墨⼤夫,语之⽈:“⾃⼦之居即墨也,毁⾔⽇⾄。
然吾使⼈视即墨,⽥野辟,⼈民给,官⽆事,东⽅以宁。
是⼦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
”封之万家。
召阿⼤夫,语之⽈:“⾃⼦守阿,誉⾔⽇⾄。
吾使⼈视阿,⽥野不辟,⼈民贫馁。
昔⽇赵攻鄄,⼦不救;卫取薛陵,⼦不知。
是⼦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
”是⽇,烹阿⼤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其情,齐国⼤治,强于天下。
齐威王不是听信左右⽽是认可实地考察,这才是“循名责实”的治国之道。
我们今天的领导者,更多习惯听从周围副⼿、助⼿、秘书、司机、亲戚、朋友的毁誉,⽽不是实地考察功过,于是“上有好着下必甚焉”,结果整个国家“做得好不如说得好,说得好不如吹得好”。
3、(前359年)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三丈之⽊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
民怪之,莫敢徙。
复⽈:“能徙者予五⼗⾦!”有⼀⼈徙之,辄予五⼗⾦。
乃下令。
令⾏禁⽌,这是依法治理的核⼼环节。
我们今天许多法令都是⼀纸空⽂,说明这些法令没有信义作为基础,结果当然是“村骗社,社骗乡,⼀直骗到党中央”,政令为地⽅权⼒所架空,于是中央决策只是“看上去很美”⽽⽆实际价值。
4、(前312年)燕⼈共⽴太⼦平,是为昭王,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吊死问孤,与百姓同⽢苦,卑⾝厚币以招贤者。
谓郭隗⽈:“齐因孤之国乱⽽袭破燕,孤极知燕⼩⼒少,不⾜以报。
然诚得贤⼠与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先⽣视可者,得⾝事之!”郭隗⽈:“古之⼈君有以千⾦使涓⼈求千⾥马者,马已死,买其⾸五百⾦⽽返。
关于《资治通鉴》,讲几个有趣的故事

关于《资治通鉴》,讲几个有趣的故事展开全文一唐文宗时,大臣李训发动政变,意图诛杀宦官,政变失败,李训从皇宫中出逃,其将象征一品的紫衣袍扔掉,换上象征卑微的青衣司马袍(唐代京官贬值一般都被贬为司马),经过宫门,李训佯作怒怨道:“我犯何罪?竟然贬我做司马?”宫门官兵不疑,李训竟然逃脱。
二北周创建者宇文泰率领大军与东魏大将侯景交战,宇文泰大败,军队溃散,宇文泰不小心摔下了马,侯景军队迫近,宇文泰不及走,此时,宇文泰部将李穆挥鞭猛打宇文泰,道:“贱兵不战为何?莫非想投降敌兵?看我不能杀汝?”侯景军以为宇文泰乃以普通士卒,遂没有抓他,而继续向前追击。
三隋文帝杨坚没有称帝前是北周宰相,大将尉迟炯是北周皇帝的舅舅,镇守邺城,意图反对杨坚。
杨坚命令韦孝宽去邺城接替尉迟炯的职务,到达邺城后,韦孝宽发现尉迟炯有反叛的意图,就逃离邺城,尉迟炯命令军队追击,韦孝宽逃离过程中销毁桥梁,经过驿馆,就把驿馆中的马匹全部拉走,并送大量金钱给驿长道:“尉迟炯将军的属下将光临你们这里,你要准备好丰盛酒菜,好好招待他们。
”尉迟炯的军队来到驿站,因为道路阻断,马匹无可换,且有酒肉招待,就没有继续再追赶韦孝宽。
韦孝宽得以逃脱。
后来韦孝宽率领大军消灭尉迟炯,夷灭其三族,铲除了杨坚篡位称帝的最后障碍。
四明武宗南巡病死,权臣江彬手握大权,并有勇士数千人屯于京师。
太后欲铲除江彬,然而却畏惧江彬手下勇士,不敢下手。
问计谋于杨石斋,杨对曰:“这件事情容易,以曾经随先帝南巡有功为名重赏这数千人,让他们去通州领赏,待他们离去,一狱吏便可收捕江彬。
”太后从之,果然诛灭江彬三族。
五五代后唐将军孟知祥任西川军队节度使,一次皇帝赏赐东川军队,不曾赏赐西川。
西川军士鼓噪,不满极甚,兵变将发,孟知祥命令开府库,赏赐士兵,并道:“天子早有赏赐,不过诏书没有到罢了。
”哗变乃止。
六李自成在潼关被明将领洪承畴击败,部众叛逃,只剩十余骑流落商洛山,朝廷以千金买李自成头颅,诸将皆有叛意,一日李自成夜出,发现大将刘宗敏正在磨刀,且与诸人窃窃私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小故事【篇一:资治通鉴小故事】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
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
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瑶也,智宗必灭。
”弗听。
智果别族于太史,为辅氏。
译文: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
智瑶有超越他人的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
美发高大是长处,精于骑射是长处,才艺双全是长处,能写善辩是长处,坚毅果敢是长处。
虽然如此却很不仁厚。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做不仁不义的恶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置之不理。
智果便向太史请求脱离智族姓氏,另立为辅氏。
二、智伯要地原文:智伯(智瑶)请地于韩康子,康子欲弗与。
段规曰:“智伯好利而愎,不与,将伐我;不如与之。
彼狃于得地,必请于他人;他人不与,必向之以兵。
然则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变矣。
”康子曰:“善。
”使使者致万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悦。
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与。
任章曰:“何故弗与?”桓子曰:“无故索地,故弗与。
”任章曰:“无故索地,诸大夫必惧;吾与之地,智伯必骄。
彼骄而轻敌,此惧而相亲。
以相亲之兵待轻敌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长矣。
《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主不如与之以骄智伯,然后可以择交而图智氏矣。
奈何独以吾为智氏质乎!”桓子曰:“善。
”复与之万家之邑一。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
智伯怒,帅韩、魏之甲以攻赵氏。
译文:智瑶向要地,韩康子想不给。
段规说:“智瑶贪财好利,又,如果不给,一定讨伐我们,不如姑且给他。
他拿到地更加狂妄,一定又会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必定向人动武用兵,这样我们就可以免于祸患而行动了。
”韩康子说:“好主意。
”便派了使臣去送上有万户居民的领地。
智瑶大喜,果然又向提出索地要求,魏桓子想不给。
家相任章问:“为什么不给呢?”魏桓子说:“无缘无故来要地,所以不给。
”任章说:“智瑶无缘无故强索他人领地,一定会引起其他大夫官员的警惧;我们给智瑶地,他一定会。
他骄傲而轻敌,我们警惧而互相亲善;用精诚团结之兵来对付狂妄轻敌的智瑶,智家的命运一定不会长久了。
《》说:‘要打败敌人,必须暂时听从他;要夺取敌人利益,必须先给他一些好处。
’主公不如先答应智瑶的要求,让他骄傲自大,然后我们可以选择盟友共同图谋,又何必单独以我们作智瑶的靶子呢!”魏桓子说:“对。
”也交给智瑶一个有万户的封地。
智瑶又向要蔡和皋狼的地方。
赵襄子拒绝不给。
智瑶勃然大怒,率领韩、魏两家甲兵前去攻打赵家。
三、韩魏异心原文:三家以国人围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产蛙,民无叛意。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韩康子骖乘。
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国也。
”桓子肘康子,康子履桓子之跗,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绛水可以灌平阳也。
疵谓智伯曰:“韩、魏必反矣。
”智伯曰:“子何以知之?”疵曰:“以人事知之。
夫从韩、魏之兵以攻赵,赵亡,难必及韩、魏矣。
今约胜赵而三分其地,城不没者三版,人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无喜志,有忧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谗人欲为赵氏游说,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赵氏也。
不然,夫二家岂不利朝夕分赵氏之田,而欲为危难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对曰:“臣见其视臣端而趋疾,知臣得其情故也。
”智伯不悛。
疵请使于齐。
译文: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围住晋阳,引水灌城。
城墙头只差三版的地方没有被淹没,锅灶都被泡塌,青蛙孳生,人民仍是没有背叛之意。
智瑶巡视水势,魏桓子为他驾车,韩康子站在右边护卫。
智瑶说:“我今天才知道水可以让人亡国。
”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韩康子也踩了一下魏桓子脚。
因为汾水可以灌魏国都城安邑,绛水也可以灌韩国都城平阳。
智家的谋士疵对智瑶说:“韩、魏两家肯定会反叛。
”智瑶问:“你何以知道?”疵说:“以人之常情而论。
我们调集韩、魏两家的军队来围攻赵家,赵家覆亡,下次灾难一定是连及韩、魏两家了。
现在我们约定灭掉赵家后三家分割其地,晋阳城仅差三版就被水淹没,城内宰马为食,破城已是指日可待。
然而韩康子、魏桓子两人没有高兴的心情,反倒面有忧色,这不是必反又是什么?”第二天,智瑶把疵的话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说:“这一定是离间小人想为赵家游说,让主公您怀疑我们韩、魏两家而放松对赵家的进攻。
不然的话,我们两家岂不是放着早晚就分到手的赵家田土不要,而要去干那危险必不可成的事吗?”两人出去,疵进来说:“主公为什么把臣下我的话告诉他们两人呢?”智瑶惊奇地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回答说:“我见他们认真看我而匆忙离去,因为他们知道我看穿了他们的心思。
”智瑶不改。
于是疵请求让他出使齐国。
四、韩赵借师原文:韩借师于魏以伐赵,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也,不敢闻命。
”赵借师于魏以伐韩,文侯应之亦然。
二国皆怒而去。
已而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于魏。
魏于是始大于三晋,诸侯莫能与之争。
译文:韩国邀请魏国出兵攻打赵国。
魏文侯说:“我与赵国,是兄弟之邦,不敢从命。
”赵国也来向魏国借兵讨伐韩国,魏文侯仍然用同样的理由拒绝了。
两国使者都怒气冲冲地离去。
后来两国得知魏文侯对自己的和睦态度,都前来朝拜魏国。
魏国于是开始成为魏、赵、韩三国之首,各诸侯国都不能和它争雄。
五、二子如何原文:文侯谓李克曰:“先生尝有言曰:‘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今所置非成则璜,二子何如?”对曰:“卑不谋尊,疏不谋戚。
臣在阙门之外,不敢当命。
”文侯曰:“先生临事勿让!”克曰:“君弗察故也。
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穷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五者足以定之矣,何待克哉!”文侯曰:“先生就舍,吾之相定矣。
”李克出,见翟璜。
翟璜曰:“今者闻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谁为之?”克曰:“魏成。
”翟璜忿然作色曰:“西河守吴起,臣所进也。
君内以邺为忧,臣进西门豹。
君欲伐中山,臣进乐羊。
中山已拔,无使守之,臣进先生。
君之子无傅,臣进屈侯鲋。
以耳目之所睹记,臣何负于魏成!”李克曰:“子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君问相于克,克之对如是。
所以知君之必相魏成者,魏成食禄千钟,什九在外,什一在内;是以东得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此三人者,君皆师之;子所进五人者,君皆臣之。
子恶得与魏成比也!”翟璜逡巡再拜曰:“璜,鄙人也,失对,愿卒为弟子!”译文:魏文侯问李克:“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
’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克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
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
”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克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
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李克离去,遇到翟璜。
翟璜问:“听说今天国君召您去征求宰相人选,到底定了谁呢?”李克说:“魏成。
”翟璜立刻忿忿不平地变了脸色,说:“西河守令吴起,是我推荐的。
国君担心内地的邺县,我推荐西门豹。
国君想征伐中山国,我推荐乐羊。
中山国攻克之后,没有人去镇守,我推荐了先生您。
国君的公子没有老师,我推荐了屈侯鲋。
凭耳闻目睹的这些事实,我哪点儿比魏成差!”李克说:“你把我介绍给你的国君,难道是为了结党以谋求高官吗?国君问我宰相的人选,我说了刚才那一番话。
我所以推断国君肯定会选中魏成为相,是因为魏成享有千钟的傣禄,十分之九都用在外面,只有十分之一留作家用,所以向东得到了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
这三个人,国君都奉他们为老师;而你所举荐的五人,国君都任用为臣属。
你怎么能和魏成比呢!”翟璜听罢徘徊不敢进前,一再行礼说:“我翟璜,真是个粗人,失礼了,愿终身为您的弟子!”六、起之为将原文: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译文:吴起做大将,与最下等的士兵同样穿衣吃饭,睡觉不铺席子,行军也不骑马,亲自挑上士兵的粮食,与士兵们分担疾苦。
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为他吸吮毒汁。
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却痛哭。
有人奇怪地问:“你的儿子是个士兵,而吴起将军亲自为他吸吮毒疮,你为什么哭?”士兵母亲答道:“不是这样啊!当年吴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父亲作战从不后退,就战死在敌阵中了。
吴将军现在又为我儿子吸毒疮,我不知道他该死在哪里了,所以哭他。
”七、公叔害起原文:魏相公叔尚主而害吴起。
公叔之仆曰:“起易去也。
起为人刚劲自喜。
子先言于君曰:‘吴起,贤人也,而君之国小,臣恐起之无留心也。
君盍试延以女,起无留心,则必辞矣。
’子因与起归而使公主辱子,起见公主之贱子也,必辞,则子之计中矣。
”公叔从之,吴起果辞公主。
魏武侯疑之而未信,起惧诛,遂奔楚。
译文: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公主为妻而以吴起为忌。
他的仆人献计说:“吴起容易去掉,吴起为人刚劲而沾沾自喜。
您可以先对国君说:‘吴起是个杰出人才,但君主您的国家小,我担心他没有长留的心思。
国君您何不试着要把女儿嫁给他,如果吴起没有久留之心,一定会辞谢的。
’主人您再与吴起一起回去,让公主羞辱您,吴起看到公主如此轻视您,一定会辞谢国君的婚事,这样您的计谋就实现了。
”公叔照此去做,吴起果然辞谢了与公主的婚事。
魏武侯疑忌他,不敢信任,吴起害怕被诛杀,于是投奔了楚国。
八、毁言日至原文:齐威王召即墨大夫,语之曰:“自子之居即墨也,毁言日至。
然吾使人视即墨,田野辟,人民给,官无事,东方以宁;是子不事吾左右以求助也!”封之万家。
召阿大夫,语之曰:“自子守阿,誉言日至。
吾使人视阿,田野不辟,人民贫馁。
昔日赵攻鄄,子不救;卫取薛陵,子不知;是子厚币事吾左右以求誉也!”是日,烹阿大夫及左右尝誉者。
于是群臣耸惧,莫敢饰诈,务尽崐其情,齐国大治,强于天下。
译文: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
然而我派人去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丰足,官府无事,东方因而十分安定。
于是我知道这是你不巴结我的左右内臣谋求内援的缘故。
”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
齐威王又召见阿地大夫,对他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
但我派人前去察看阿地,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
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知道;于是我知道你用重金来买通我的左右近臣以求替你说好话!”当天,齐威王下令烹死阿地大夫及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