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历史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作文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作文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作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通过作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写起作文来就毫无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作文,欢迎大家分享。
在我国史书的档案中,有一部与《史记》齐名的史学巨著,它就是《资治通鉴》。
上至战国,下至五代,一千三百六十余年的`历史,按照《左传》的体例,被编写成了一部二百九十四卷的编年体历史巨著。
它的作者——相信大家都知道了,他就是司马光。
司马光字君实,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
公元一零一九年,司马光出生在一个富贵家庭。
因为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正在做光山县令,于是被联名“光”。
司马光从小就喜欢读史,特别是《左氏春秋》,他能够把全书的所有内容一字不落地背下来。
司马光在对历史的研究中觉得当时缺少一部完整、系统、简明的通史著作,于是,公元一零六三年,在仁宗皇帝赵祯的启示下,司马光决定着手编写通史。
公元一零一四年,司马光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资治通鉴》(那时称《通志》)的前八卷。
同年,宋英宗让司马光在崇书院编写本书,崇文院是全国藏书最多的地方,一些外面已近失传了的书在这里就能找到,由此可以看来,宋代皇帝很支持司马光。
又过了三年,宋神宗即位,又一次鼓励他继续完成这项工作,为这本书定了书名,叫做《资治通鉴》,并对他说:“要为《资治通鉴》作序,告诫后代君王和官吏,要把《资治通鉴》作为治理国家的镜子,每日进度,不能忘历史教训。
”《资治通鉴》对关系到国家治乱的农民起义和民族战争,作了比较详细的记载。
对各个王朝统治人民的经验和教训,书中更为重视。
司马光对历历代统治者如何作用贤才,如何做到奖罚分明,都作为成功的经验加以叙述。
甚至对历史上国君的荒淫、残暴,以及统治阶级的种种倒行逆施,也有一定的揭露和谴责。
对历史上有很大影响的人物,既肯定了他们的历史功绩,也毫不隐瞒他们的过失。
经过前后十九年的精心编纂,一零八四年,司马光终于完成了这部光辉的史学巨著。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宋朝)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宋神宗统治时期,封王安石为宰相,开始大规模地实施变法。
作为守旧派的中坚力量,司马光上书指出“先王之法,不可变也”,坚决反对王安石变法。
为此,司马光还曾与王安石在神宗面前争论不休。
当时,神宗变法的意志还很坚定,司马光却总是给他泼冷水,结果触怒了龙颜。
随后,司马光主动请求调离京城,到洛阳一住就是十五年。
早在神宗的父亲英宗在位时,司马光就开始编撰《资治通鉴》,当时这本传世巨著还叫《通志》。
后来,英宗看到了《通志》的前八卷,对司马光大加赞赏,专门为司马光设立了书局,向他提供人力和资金帮助,支持他继续往下写。
神宗登基以后,将此书赐名为《资治通鉴》,因为他认为此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不仅如此,神宗还亲自为此书作序。
司马光到洛阳任职时,将整个书局都一起带到了洛阳,并在洛阳继续编撰《资治通鉴》。
司马光祖籍山西,他的父亲司马池为人宽厚,为官清正廉明,官拜四品,还曾在藏书阁担任皇帝的顾问。
司马池在河南光州担任光山县令时,他的夫人为他诞下一子。
司马池非常高兴,遂以当地的地名为儿子命名,叫儿子做司马光。
司马光自幼喜欢读书,时常读到废寝忘食。
他小小年纪就对历史十分感兴趣,生平最喜欢的书就是《左氏春秋》。
司马池非常重视对儿子的教育,司马光天资聪颖,再加上父亲的严格教导,让他从小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流传至今,在当时更使得他享誉京城内外。
清代名臣陈宏谋曾称赞司马光“一生以至诚为主,以不欺为本”。
司马光从小就懂得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这同样源自父亲的教导。
司马光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回想要剥核桃,但他自己并不会剥,便叫一名女佣帮自己剥。
剥好之后,他骗姐姐说,核桃是他自己剥的。
父亲知道真相后,斥责他说:“小小年纪就敢这样说谎骗人!”司马光终生铭记这件事,从此再也没有说过一句谎话。
后来有一次,司马光吩咐管家将家中的一匹马卖掉。
这匹马有肺病,一到夏天就会犯病,但在其余的季节却完全看不出来。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作文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的作文说起司马光,那可真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
他主持编纂的,那可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
我还记得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是在一个慵懒的午后。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架上,我随手一抽,一本厚厚的就出现在了眼前。
当时心里还想着:“这书看起来就古板,能有意思吗?”可当我翻开那泛黄的书页,就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历史长河的大门。
那密密麻麻的文字,刚开始着实让我有些头疼。
但当我静下心来,一字一句地读进去,就仿佛置身于那个久远的时代。
就说其中记载的战国时期的故事吧。
各国之间的纷争,那叫一个精彩。
秦国的商鞅变法,那商鞅可真是个有胆有识的人物。
他为了推行新法,那是顶着巨大的压力。
周围的人都不理解他,甚至还有很多反对的声音。
可商鞅呢,一点都不退缩。
他坚信自己的变法能够让秦国强大起来。
他制定的那些法令,细致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说,奖励耕织,鼓励人们开垦荒地,多生产粮食和布帛。
这看似简单的政策,却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性。
以前那些游手好闲的人,现在都纷纷拿起锄头,奔向田地。
还有军功爵制,让普通士兵有了通过战功改变命运的机会。
战场上,士兵们一个个奋勇杀敌,就为了能挣个爵位,光宗耀祖。
再看看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
廉颇那可是个勇猛善战的大将,战功赫赫,威震四方。
蔺相如呢,原本只是个小官,却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渑池之会上让秦王没占到半点便宜,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后来,廉颇因为蔺相如的职位比自己高,心里很不服气,扬言要羞辱他。
蔺相如知道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尽量避开廉颇。
手下人都觉得蔺相如太窝囊,可蔺相如却说:“我连秦王都不怕,会怕廉颇将军吗?秦国之所以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有我们两人在。
如果我们俩闹不和,赵国就危险了。
”廉颇听到这番话,羞愧不已,亲自背着荆条向蔺相如请罪。
这就是著名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他们两人后来成为了刎颈之交,共同为赵国效力。
还有三国时期,那更是英雄辈出。
诸葛亮的智慧简直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他未出茅庐,就已经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司马光,字子卿,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以其著作《资治通鉴》闻名于世。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司马光自幼聪颖好学,深受父亲司马康的影响,从小就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古今典籍,对历史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他深受孔子学说的影响,尤其是孔子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的思想,这也成为了他一生追求历史真相和治国安邦的信念。
在他担任宰相时期,他深感历史的重要性,也深知历史的教训。
他曾说,“古今之事,非一人之力所能致也。
故多取人意,广纳众谏,以观其可行否。
”这句话也成为了他一生的行事准则。
他在任宰相期间,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以振兴国家,强盛社稷。
司马光最为人称道的是他所著的《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资治通鉴》以“纪实”为宗旨,以“编年”为体例,系统地总结了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
司马光在创作《资治通鉴》时,坚持了“据实录史”的原则,力求客观公正地记录历史事件,不偏不倚地呈现历史真相。
他在书中写道,“史者,所以为治道也。
道者,所以为治本也。
本固后可道矣。
”这也正是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提出了“史为治道”的观点,强调历史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总结历史规律,才能够更好地治理国家,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司马光的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成为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司马光一生追求历史真相,致力于治国安邦,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故事。
他的《资治通鉴》不仅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遗产。
司马光的故事,将永远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写司马光写《通鉴》的故事的作文1000字

写司马光写《通鉴》的故事的作文1000字写司马光写《通鉴》的故事的作文1000字写司马光写《通鉴》的故事的作文1000字司马光写《通鉴》的故事司马光是北宋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就已经传开了。
他7岁那年,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总是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
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
司马光却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个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
“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衰的经验教训。
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
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了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
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书稿献给朝廷。
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任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十分支持。
他把自己年轻时收藏的2400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著作,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
“资治”,就是能帮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19年才把这部著作完成。
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
为了编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著作300多种。
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司马光是一位备受尊敬的历史学家和政治家。
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就是《资治通鉴》,这部历史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巅峰之作,对后世的历史研究和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司马光是如何写就《资治通鉴》这部伟大的历史巨著的呢?司马光生于北宋太祖赵匡胤年间,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学识。
他曾经在朝廷上任职,但因为不满官场上的腐败和陋习,他选择了离开朝廷,以清正廉洁的态度行事。
后来,他在家乡创办了一所学校,培养了许多学生,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在他的一生中,司马光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撰写《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著。
他在撰写《资治通鉴》时,秉持着严谨求实的态度,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勤奋笔耕,不辞辛劳。
他将中国自公元前403年至公元959年的历史,按年代顺序编成史书,以纪事本末,贯通古今,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在《资治通鉴》中,司马光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评价。
他不偏不倚地记录了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人物,对历史人物的功过进行了客观的评价,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研究成果。
他的史书在历史学上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初衷是出于对国家兴衰的忧虑和对历史真相的追求。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后人提供一部真实、客观的历史著作,让人们能够从中汲取教训,警醒后人不忘国耻,勿忘历史。
他的这种历史观念和历史使命感,体现了一位伟大历史学家的责任和担当。
总而言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历史、责任和担当的故事。
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后人留下了一部珍贵的历史巨著,为中国历史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他的精神和品质,将激励后人不断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司马光发愤写史记作文

司马光发愤写史记作文
今天,老师讲了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好似一座高高耸立的山峰,让我仰望。
他十岁前就爱读书,读得津津有味,比玩游戏还要开心。
书里的人物,一个个都栩栩如生,仿佛就在我眼前。
我跟了他们一起哭,一起笑,一起经历奇遇。
我才突然发现,历史就像一条奔腾的河流,缓缓地流淌,承载着许多故事。
司马光非常喜欢历史,就像我不爱吃糖果一样。
他觉得历史很有用,就像我们学习语文一样。
他想要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让后人也能了解过去的辉煌与教训。
他写呀写,一天到晚地写,写到手都酸了,也不肯收起笔。
他明白这是件大事,就像攀登一座高山一样,需要坚持不懈,需要勇气。
他就像一只小蜜蜂,辛勤地采蜜,把所有重要的故事都记录下来。
终于成功了,他开始写了!那一刻,他一定很开心,就像我画完一幅美丽的画一样。
他把这本书叫做《资治通鉴》,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照亮未来。
司马光的故事,让我明白,坚持和努力是多么有用。
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努力学习,长大后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会用我的力量,把一些好的故事传递给别人。
看起来我好像也要像司马光一样,记录下属于我的故事!。
我看 资治通鉴 作文

我看《资治通鉴》作文精选12篇我看《资治通鉴》作文1这一个月里,我读了这本由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
它让我知道了很多故事,懂得了很多道理,让我树立了新的人生目标。
这本书主要是司马光写给皇帝,想帮助皇帝治理天下。
其中,对我教育最深的一篇文章是《霸王别姬》。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项羽在与团结一心的刘邦争夺天下时,因为项羽自大并且目光短浅,被刘邦围在垓下,最后和夫人虞姬一同自杀了。
读了这篇《霸王别姬》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自大。
不要因为别人弱小自己强大就瞧不起别人,以为别人打不过自己,便自大。
我们也不能目光短浅,不能学习项羽。
当时项羽为什么要自杀呢?因为他目光短浅。
刘邦以前也比项羽弱小,为什么刘邦没有自杀呢?因为刘邦相信自己一定能够打过项羽,并且刘邦抓住了项羽一个致命的弱点---自大。
我们一定要吸取项羽的教训不能自大,不能目光短浅。
朋友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已经动心了呢?如果想知道更多那就跟我一起来读《资治通鉴》吧!我看《资治通鉴》作文2《资治通鉴》是我国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用时十九年才完成的编年史巨著,作者按照时间顺序根据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编写而成,当时的皇帝宋神宗认为这本书中记载的故事可以作为一面镜子,就像“前车之鉴”,可以让后人更好地治理国家,因而将此书命名为《资治通鉴》。
长平之战。
赵王受秦国反间计,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但赵括只知死读兵书不知随机应变,纸上谈兵使四十五万人白白丧生,赵国损失惨重。
从中我们借鉴到了学习知识不能“死”,而是要“活”,要懂得随机应变,懂得准确运用。
楚霸王项羽。
诛杀宋义,威震楚国,声名大震。
鸿门宴,义放刘邦,虽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大破秦军却在乌江之夜闻得四面楚歌最终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自刎乌江。
得民心者得天下。
善于用人的汉高祖刘邦,手下三杰韩信、张良、萧何辅佐刘邦完成大业,可见得民心的重要性。
再看唐太宗李世民。
结交豪俊,收天下英雄为己用,在波澜壮阔的农民战争中看到人民群众力量的伟大,便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爱民如子,轻徭薄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故事:司马光写《资治通鉴》
王安石罢相以后,宋神宗还把王安石定下的新法维持了将近十年。
公元1085年,宋神宗病死,年才十岁的太子赵煦即位,就是宋哲宗。
哲宗年幼,由他祖母高太后临朝。
高太后是一向反对新法的。
她一临朝,就把反对新法最激烈的司马光召到东京担任宰相。
司马光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大臣,陕州夏县人。
他的名声,从他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
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
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
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
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
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
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
“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
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宋神宗在位的时候,司马光担任翰林学士。
司马光和王安石本来是要好的朋友,后来王安石主张改革,司马光思想保守,两个人就谈不到一块儿去了。
王安石做了宰相以后,提出的一件件改革措施,司马光没有一件不反对。
有一次,司马光向宋神宗提出要求取消青苗法,同时,以老朋友的资格,写了一封信,责备王安石侵犯其他官员的职权,惹是生非,搜刮财富,还拒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王安石写了一封回信,对司马光的四条责难针锋相对地作了反驳。
信里说:我受皇上的命令,改革法制,怎能说我侵犯别人职权;为国家办事,怎能说我惹是生非;为天下理财,怎能说是搜刮财富;驳斥错误的言论,怎能说拒绝意见。
司马光接到回信,气得要命。
但是眼看王安石有皇帝撑腰,也无可奈何。
最后,他辞去朝廷职务,离开京城,到了洛阳,表示不愿过问政事,关起门来写书了。
原来,司马光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
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
于是,他很早就动手编写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
宋英宗在位的时候,他把一部分稿子献给朝廷。
宋英宗觉得这本书对巩固王朝统治有好处,十分赞赏这项工作,专门为他设立一个编写机构,叫他继续编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后,司马光又把编好的一部分献给宋神宗。
宋神宗并不信司马光的政治主张,但是对司马光编书却
十分支持。
他把自己年轻时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司马光,要他好好完成这部着作。
还亲自为这本书起了个书名,叫《资治通鉴》。
司马光罢官回到洛阳之后,就专心写《资治通鉴》,一共花了十九年时间,才把这部着作完成。
这部书按历史年代编写,从战国时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公元959年,记载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
为了写这一部巨大篇幅的着作,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资料,除了采用历代的正史之外,还参看各种历史着作三百多种。
据说,这部书写成的时候,原稿足足堆放了两间屋子。
由于它的材料丰富、剪裁恰当和考证严格,加上文字精练生动,所以成为我国史学史上最有价值的着作之一。
它对于后来的人研究历史,提供了比较完备的资料。
在整整十九年时间里,司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这部着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
到《资治通鉴》完成的时候,他的身体已经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齿大多脱落了。
由于他在史学方面作出了贡献,他被认为我国历史上着名的史学家。
司马光在洛阳写了十多年书,但是因为他反对新法出了名,一些保守的官员都很记挂他。
他虽然口口声声说不谈政治,但是许多人还把他当作“真宰相”看待,连普通百姓也知道洛阳住着一个司马相公。
斑太后临朝执政,把司马光召回朝廷,司马光已经是又
老又病了。
但是,他反对王安石新法却丝毫不肯放松。
他一当上宰相,第一件大事就是废除新法。
有人劝阻他说,神宗刚刚去世,马上把他的政治措施改掉,总不大好吧!司马光气呼呼地说:“先皇帝立的法度,好的自然不要去改动,像王安石搞的那一套,却是害民的事,为什么不能改?再说,现在高太后执政,高太后是神宗的母亲,做母亲的改动儿子的主张,有什么不可以?”
就这样,他不顾许多官员的反对,到了第二年,就把王安石建立的新法一古脑儿废除了。
王安石听到这个消息,当然十分生气,不久就郁郁不乐地死去。
而司马光的病也越来越重,在同年九月咽了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