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23 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六单元《诗词曲五首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教学目标:1.借助注解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情感。
2.通过品味语言,初步鉴赏诗歌的艺术美和情感美。
3.体会作者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一种让人爱得近乎心疼的文学精灵,它就是诗歌;有一种让无数文人学子如醉如痴的艺术神魔,它就是古代诗歌。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南宋诗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用心聆听他的爱国心曲。
二、检查预习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江西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富田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诗人。
抗元名臣,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以其崇高的民族气节被称为“状元中的状元”。
著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2.写作背景《过零丁洋》是文天祥在1279年经过零丁洋时所作的诗作。
南宋末年,文天祥在潮州与元军作战被俘,途经零丁洋时,元军逼迫他写信招降坚守崖山的宋军,文天祥坚决拒绝,并写了这首诗作为回答。
这首诗为作者誓死明志而作,是一首大义凛然的正气歌,饱含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激情。
3.解题:经过零丁洋。
4.明确生字词的音、形。
干戈ɡē寥落liáo 飘絮xù惶恐huánɡ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意1.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注意字音、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2.自由放声朗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节奏。
3.学生朗读。
个别展示,注意正音;齐读。
4.借助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意。
有疑问的地方作下标记。
5.请一位同学简述诗意。
明确: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四、再读诗歌,感知内容1.这首七律诗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2.颔联的上下句有何联系?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3.颈联的“惶恐”“零丁”有双层含义,请谈谈有哪两层含义?4.尾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四人一组合作研讨,然后各组选代表进行全班交流。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过零丁洋 教案 教学设计.docx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对诗人经历与写作背景了解与掌握。
2、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3、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教学难点: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交流,感受与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民族气节和诚挚的爱国情怀。
学情分析:因本诗写作年代久远,其中涉及历史故事较多,学生难以深入诗中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感情碰撞,难以引起共鸣,因此,在学生学习中,教师要巧妙地让学生尽可能的了解诗中涉及的多个故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读示范音频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明确写作背景。
1、直接导入: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线上课堂!大家知道我国的历代王朝中,南宋是极弱的一个王朝,先期被金入侵,后期被元灭亡。
可是,在南宋历史上,却涌现了许多民族英雄人物。
如岳飞、辛弃疾、陆游,还要文天祥。
他们擅于诗文,也是响当当的英雄。
今天我们这一起来学习文天祥的千古正气诗篇《过零丁洋》。
[出示课题:过零丁洋]2、作者简介(ppt展示)文天祥(1236—1283)(1236—1283),江西吉安人,字履善,自号文山、浮休道人,20 岁中状元,官至右丞相。
南宋末年文学家,爱国诗人,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南宋末年,元军大举进攻南宋,临安危急,文天祥奉命至元营议和,因坚决抗争被扣留, 后冒险脱逃,1278年冬,在广东兵败被俘。
兵败被俘至元大都,终以不屈被害。
封信国公。
作品有《文山先生全集》。
3、写作背景(ppt展示)这首诗是一首咏志诗,见于文天祥《文山先生全集》,当作于宋祥兴二年(公元1279)。
宋祥兴元年(公元1278),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北五坡岭兵败被俘,押到船上,次年过零丁洋时作此诗,决心以死殉国。
随后乂被押解至崖山,张弘范逼迫他写信招降固守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等人,文天祥不从,出示此诗以明志。
二、初读感悟,读正字音,读准节奏。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优秀教案

23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诵读诗歌,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3.积累名句,感受我国古代诗歌的独特魅力,提高诵读和欣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
2.学生反复诵读,联想与想象结合,品味诗词曲的音韵美、意境美。
3.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阅读、欣赏古诗词的兴趣,从诗词中汲取古人的精神营养,感受诗词曲的艺术魅力。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教学难点揣摩诗歌语言,品味诗意。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古典诗词源远流长,好若繁星。
在这笔丰厚的文学遗产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有重要的地位。
因为从古至今,战争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一个主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也与战争有关。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岑参(约715—770),唐代边塞诗人。
从军多年,对边疆生活有深刻的体验,因而善于描写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
他的诗气势豪迈,色彩鲜明,风格多样。
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代表作有《岑嘉州集》。
辛弃疾,见第12课“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
《过零丁洋》和《正气歌》是他最为人所认识和称道的两首诗。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今属山东)人,元代文学家。
所作散曲以豪放著称。
代表作有《三事忠告》(《牧民忠告》《风宪忠告》《庙堂忠告》三书之合集),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2.背景资料《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754)夏秋之交到北庭,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夏之交东归,此诗当作于此期间。
天宝十三年这次是岑参第二次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节度使的僚属),而武判官即其前任,诗人在轮台送他归京(唐代都城长安)而写下了此诗。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24诗词曲五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及作品的写作背景,理解并背诵这五首作品。
2. 过程与方法: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作者的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导入新课:同学们,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始终伴随着战争,无论哪一个朝代都有战争的刀痕,印在文学诗词的长卷中,反映战争的作品占据着相当大的篇幅。
其中,无论是用剑和心抒写的豪情,还是用弓和刀叙述的征战,抑或是用白发和眼泪表达的思念,都让人长叹,让人流泪,让人感怀。
今天我们来诵读写战争的诗歌。
二【体验与活动】1.作者简介岑参,唐代边塞诗人,两次从军边塞,曾为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以七言诗见长,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2.字词积累冢(zhǒng)窦(dòu)雉(zhì)舂(chōng)羹(gēng) 瀚海( hàn) 饮归客(yìn) 掣(chè)辕门(yuán)【阅读感知】1.朗读诗歌: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2.读懂文意。
(1)《十五从军征》是一首叙事诗,请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
诗歌描绘了一个“少小离家老大回”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后的情景,抒发了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2)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咏雪、送别。
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三【内省与分享】(一)赏析《十五从军征》。
1.请找出老兵还乡后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
所闻: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所见: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所做: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下语文《过零丁洋》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过零丁洋》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古诗文。
这首诗是文天祥在南宋末年元朝入侵时所作,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忠诚于国家的决心。
诗歌以悲壮的情感,崇高的气节,展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本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因此需要深入分析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大量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技巧有一定的掌握。
但对于《过零丁洋》这样的有深度的诗文,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同时,学生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学背景的了解不足,也会影响对诗文的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并默写《过零丁洋》;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文;学会欣赏古诗文,提高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培养忠诚于国家的品质;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背诵并默写《过零丁洋》;理解诗文的基本内容,领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文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欣赏古诗文的文学价值。
五.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帮助学生熟悉诗文,理解诗文的内容。
2.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解诗人的情感。
3.欣赏法:通过分析诗文的韵律、意象等,帮助学生欣赏古诗文的文学价值。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诗文,了解诗文的大意。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简单介绍文天祥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文,学生跟读,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情感。
然后教师呈现诗文,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文的大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文,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24《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部编九下语文《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诗歌大意,运用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反复朗读,品读诗句,领悟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
3. 感受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激发学生热爱和珍惜和平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了解诗歌大意,理解诗句含义,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三、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联想、想象。
四、教学课时:2课时五、教学方法:朗读法、赏析法、讨论法第六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选取了《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诗词曲五首》组成单元。
这些诗文主要围绕治国、理政、军事战争展开,既有先秦时期的叙事散文,也有脍炙人口的古诗词。
通过学习,启迪智慧,感受仁人志士身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要反复诵读,疏通问句,提高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意义的能力,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梳理文章思路,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古人高超的劝说、劝谏艺术及强烈的家国情怀。
把握文章写作特色,关注作者在谋篇布局、表情达意等方面的独特之处。
《诗词曲五首》解析人文主题:这些作品有的表达从征之苦,有的表达边塞军旅的豪迈,有的体现以身殉国的壮烈情怀。
通过学习,感受这些不同的情感。
语文要素:了解诗词曲不同体裁的特点。
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理解作品的内涵。
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架构参见上方。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语言:从古到今,在人类历史上可以说战争不计其数,有人曾做过这样的统计,在人类五千年文明史里,和平年只有392 年,打个比方,如果把五千年当作一天的话,一天中有23 个小时在打仗。
我国古代战争的频繁,给百姓带来巨大的灾难。
今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古诗《十五从军征》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引入本课教学。
积累文学常识1. 乐府诗“乐府诗”是中国传统诗歌诗体的一种,与古体诗、近体诗构成古典诗歌中的三大类。
“乐府”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用来训练乐工,制成乐谱和采集歌词,其中采集了大量民谣,后来“乐府”成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现保存汉乐府民歌五十六首,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3诗词曲五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诗词曲的有关知识,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朗读诗歌,把握诗歌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1.积极引导学生充分地去诵读,注重学生的自主感悟,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理解诗句含义,揣摩诗歌表达的情感,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之情。
2.理解作品的内容与思想,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知人论世,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品主旨,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研究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加以联想、想象,揣摩理解诗句含义。
教学课时:5课时教学进程:第一课时十五从军征》一、导入新课以乐府诗导入。
(乐府是古代朝廷中管理音乐的机构,负责收XXX的诗歌,后来就把XXX的诗歌也叫做乐府。
)我们今天要研究的也是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1.从题目中,你晓得了什么?(“从军征”,被征到军队里接触)2.是谁“十五从军征”呢?这首诗写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己结合注释读一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通诗句。
3.谁来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课件出示诗歌)4.指明学生再读,评价。
(课件出示有节奏的诗)(强调:“兔/从狗窦入,雉/从XXX”)5.齐读。
6.交流。
(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粗心。
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三、品读鉴赏1.诗歌的主人翁是谁?从哪一句话能够晓得?(生接读: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他服了多少年的兵役?(65年。
)在汉朝,男子二十三岁起正式服兵役,直到五十六岁止)如遇战役。
还要做好随时从军的筹办,兵役时间可能会更长。
2.他在回家过程中,心情有哪些变化?请同学们再读课文。
2.学生自主品读,再同桌交流。
3.个人交流。
(课件出示诗句)预设:1)道逢乡里人:“家中有XXX?”(喜)2)想象他曾经的家是怎样的?3)他见到的景又是怎样的?是按什么顺序描写的?由远及近)“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3课《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诗词曲五首》(过零丁洋)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首诗词,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这首诗词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它描绘了作者在零丁洋上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
整首诗词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寓意深刻,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九年级之前,已经接触过不少古诗词,对诗词的基本格式和修辞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九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还不够成熟,因此,对于这首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可能还无法完全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感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格式,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人生感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诗词中表达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思考、讨论中感受诗词的美,理解作者的情感。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词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诗词的图片和作者简介,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理解诗词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合作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理解诗词的内涵。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和人生哲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零丁洋》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根据注释整体把握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
过程与方法
1、朗诵、背诵古诗,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理解、赏析诗歌精炼概括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理解文天祥高尚的气节和慷慨激昂的爱国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从古到今,历史上出现了许多爱国者人士,他写了许多爱国诗篇。
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宋爱国诗人的《过零丁洋》。
二、作者介绍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学家。
字履善,
一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1276年任右丞相,出使元军议和,被扣留。
后于镇江脱险,流亡至通州(今江苏南通),由海路南下,至福建与张世杰、陆秀夫等坚持抗元。
代表诗作有《正气歌》《过零丁洋》,遗著有《文山先生合集》
三、写作背景
1277年,文天祥等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使抗元形势大为好转。
但是不久为元军所败,退入广东坚持抵抗。
1278年文天祥在五坡岭(今广东海丰北)
被俘。
元将原将叫他写信招张世杰投降,他坚持拒绝。
书《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四、字词积累
(一)、生字
寥(liǎo )落(luò )絮(xù )惶(huǎng )(二)、词语
起一经丹心干戈汗青四周星遭逢寥落五、赏读课文:
通过听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听读时,注意朗读节奏、轻重缓急以及诗中的情感。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韵脚:双数诗行末尾押韵的字,押“ing”韵六、译诗释意:
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
自己由科举出身,指受到朝廷的选拔。
指兵力单薄四周年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形容局势如狂风中飘散的柳絮,无可挽回。
形容个人的身世如水中雨打的浮萍,时起时沉,漂泊无依。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在今江西万安,因急流险恶,所以叫惶恐滩。
孤苦无依的样子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红心,忠心。
汗青:史册。
古代在竹简上记事,制作竹简时,水分冒出
如汗水,所以称竹简为汗青。
七、诗文释意
回想我早年由科举入仕历尽苦辛,如今起兵抗元战火频繁四年未尽。
国家危在旦夕恰如狂风中的柳絮,个人又哪堪言说似骤雨里的浮萍。
人生自古以来有谁能够长生不死,我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映照汗青。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今胆战心惊,零丁洋身陷元虏可叹我孤苦零丁。
八、合作探究:
1、首联写了个人和国家哪两件大事?
2、颔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两句有何联
3、颈联一句好在哪里?
4、尾联是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谈谈你对尾联的理解?
九、品味探究
你最喜欢这首诗中的哪一句?试说说自己的看法
十、课堂总结
在情感上,我们受到了文天祥爱国情操的陶冶,纵观历史长河,英雄辈出,中国历史上还有许多“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为祖国的胜利献出
了宝贵的生命,那么,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什么精神?
十一、课堂检测
1、《过零丁洋》一诗押()韵,韵脚()。
2、《过零丁洋》前三联与尾联在感情格调上有何区别?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十二、作业:
1、写《过零丁洋》读后感。
2、课外积累与“人生自古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类似的表达“爱国”、“壮志”的诗词名句。
3、阅读《正气歌》,感受文天祥高尚的节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