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大池引流临床指征
腰大池引流的梦魇:过度引流

腰大池引流的梦魇:过度引流自 1963 年 Vourc'h G 首次介绍腰大池引流管以来,逾半个世纪的使用经历使其在神经外科领域已深深扎根。
其适应证在不断被拓宽的同时,带来的问题也逐渐凸显。
过度引流就是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一则病例我们先从一则病例开始:患者男性,60 岁,因脑血管畸形破裂行开颅血肿清除、血管畸形切除、去骨瓣减压术(图 1-3)。
图 1 左侧外侧裂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图 2 左侧颞叶见血肿和异常钙化影(进一步行 CTA 证实颞叶血管畸形)图 3 术后 CTA 显示血管畸形切除,中线结构居中术后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术后4 天患者意识状态变差。
查体见减压窗张力软、略塌陷。
复查头部 CT 显示:脑室、脑池系统塌陷、缩小,中线结构向健侧移位(图 4)。
图 4 脑室系统塌陷,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考虑存在过度引流,予紧急夹闭引流管,取头低脚高位,补液等治疗,患者意识状态逐渐好转。
复查头部 CT 显示:脑室系统恢复,中线结构居中(图 5)。
图 5 脑室系统恢复,中线结构居中何为腰大池过度引流?1. 定义腰大池过度引流是指在腰大池引流过程中因脑脊液引流过多,导致的以头痛、意识状态改变、颅神经麻痹为特征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
2. 临床表现腰大池过度引流的临床表现各异,可以从头痛、烦躁、意识水平下降、颅神经麻痹直至昏迷死亡。
总之病情稳定的患者,在腰大池引流期间出现的任何意识状态改变和颅神经麻痹的表现,都应该警惕过度引流的存在。
3. 发生机制腰大池过度引流的本质是脑脊液的过快释放,导致颅腔和椎管腔内存在压力梯度。
此压力梯度使脑内容物向椎管方向移位,从而导致颅神经和脑组织受牵拉、压迫(也就是继发性脑疝);同时颅腔内脑脊液的过量丢失导致颅内脉管系统扩张和脑组织淤血水肿。
知识点插入:为什么说颅腔内脑脊液的过量丢失导致颅内脉管系统扩张和脑组织淤血水肿呢?因为根据 Monro-Kellie 定律,脑脊液、脑组织和脑内血液共同构成颅内容物总和,三者将颅内压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区间。
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及注意事项

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基本原理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是专门设计从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体液引流系统,它可以安全、有效地将血性或感染性脑脊液引流干净,或术中行腰大池引流脑脊液快速降低颅内压,增加手术野显露,减少脑牵拉伤及术后并发症发生。
目前,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脑脊液外引流系统在临床使用中已显示出优越的效果.微创、闭式、稳压、脑脊液充分引流是其最大的特点。
主要适应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病变的显微手术术后残血引流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颅脑损伤与血管性病变最常见的病理变化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是治疗SAH的关键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快速廓清SAH患者的脑脊液,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减轻,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明显减少,预后改善明显。
颅内感染颅内感染的病人,可以提供充分的脑脊液引流。
脑脊液漏禁忌症可疑的颅高压,脑疝患者。
后颅窝占位病变.休克等危重病人或不能配合的患者。
穿刺部位皮肤有感染。
操作步骤严格无菌条件操作调整体位穿刺定位消毒铺巾穿刺置管软管固定连接三通延长管连接集液袋术后注意事项A、注意引流量及速度,避免引流过度,防止继发枕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引流量应控制在10-15ml/hr,即每天引流量250—350ml左右为宜。
引流速度控制在2~5滴/min,大约10ml/h,引流量控制在每日150~200ml,大部分患者留置时间为1周左右B、严防颅内感染,应严格注意无菌技术,置管后用无菌膜隔离污染源以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严格控制置管引引流时间;定期行脑脊液的常规生化检查,一旦达到治疗目的应及时拔管。
一般留置时间3—7天,最多不超过14天,否则应行脑室分流术或其他治疗。
C、注意病人体位和集液袋高度,绝对卧床,但可左右翻身,变动体位时,暂时夹闭引流管,变动后集液袋高度要随之改变,以避免脑脊液引流急剧增多,引起脑组织可能移位。
积极消除引起颅内压急剧变化的因素,如控制病人咳嗽,保持大小便通畅等。
术后注意事项D、积极监测血生化指标,避免电解质紊乱;每天观察脑脊液的量和颜色,看有无沉淀,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有无头痛、呕吐、肢体活动障碍、颈部抵抗感等.常规使用能够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以防止颅内感染。
腰大池引流术

精选课件
12
• (3)引流管的护理 引流导管要用3M医用敷料帖固 定,患者宜取侧卧位,对躁动者予约束带约束, 必要时给予镇静剂。因引流管细长,在翻身、搬 动患者时,由两人以上共同完成,防止牵拉及误 拔引流管,操作完毕后,须检查引流管有无扭曲、 受压、脱落,保持引流通畅。如引流不畅时,积 极找出原因。如堵塞或血性引流液较浓的患者, 可经引流管定期用少量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更 换引流管或重新置管。
• 禁忌症:病人不配合,脑室系统与脊髓蛛 网膜下腔不相通,严重脑肿胀,中线移位 >1cm,有引起枕骨大孔疝的可能者。
精选课件
7
四.并发症
• 在行持续腰大池引流术中,如果操作不当,也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 症,常见的并发症有:①张力性气颅:主要是由于脑脊液引流速度过 快、流量过多所致。 ②颅内感染:由于置管时间过长或者操作不正当 引起的逆行性感染。③引流管不通畅:主要原因有引流管打折、位置 不当、导管堵塞等。④神经根刺激症状:可能与腰大池引流管留置时 间过长有关。⑤穿刺处脑脊液漏或渗液:由于带管时间长引流管摩擦 所致。由于预防腰大池持续引流的并发症,所以我们在实际操作中还 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更换引流瓶。②注意病 人体位和引流瓶的高度。一般病人取仰卧位,头高15~20º。如果病 人改变体位,引流瓶重新调节高度,防止脑脊液返流。通过调节引流 管水止和引流瓶位置的高低控制流速和流量。急性期引流管部分开放, 引流瓶平或略低于腋中线水平(0~5cm),7天后可下调至5~10cm, 水止完全开放。③控制引流量,防止引流速度过快导致张力性气颅的 发生。④每天送检脑脊腋生化及常规,以调整治疗方案。
精选课件
3
精选课件
4
精选课件
5
二.目的
腰大池引流

腰大池引流一、适应症:1.脑室内出血:脑室引流术后24—72 h行腰大池持续引流,同时结合脑室尿激酶灌注,待脑室内积血清除,脑室系统梗阻解除,则立即停止使用尿激酶,并夹闭脑室外引流管24 h,若无急性颅内压增高、脑积水等表现,则可拔除脑室引流管;腰大池引流管放置一般7—10 d,不超过14 d,待血性脑脊液变清后即可拔除;2.蛛网膜下腔出血:在颅内压突然增加的因素已解除、颅内高压已得到控制(如动脉瘤已夹闭或栓塞、脑内血肿已清除、高血压脑出血血压得到控制)早期(术后24 h内)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3.颅内感染:持续腰大池引流能缓慢引流脑脊液带走部分细菌、毒素及坏死组织,因而能短时间内迅速减轻脑膜刺激症状,减轻颅内感染。
4.脑脊液漏(颅底骨折所致或术后切口瘘):脑脊液耳鼻漏早期治疗包括应用抗生素、脱水降颅压、绝对卧床休息并床头抬高20°-30°等,脑脊液漏如果经6—8 d以上保守治疗无效,就成为难治性脑脊液漏,应行腰大池持续引流术。
一般置管以1周为宜,最好不超过2周,超过2周仍需引流者,应更换穿刺间隙重新置管。
脑脊液漏停止后夹闭引流管24 h,无脑脊液漏后拔除。
如脑脊液漏上述治疗4周无效,应考虑手术修补漏口。
另外,对术后有可能发生脑脊液漏者,可预防性地置管,对于开放性颅脑损伤致颅底明显破损,尤其是根据颅骨X线片及颅底CT三维重建检查结果初步确认有严重的粉碎性颅底骨折出现脑脊液漏者,则应立即行腰大池引流,以增加硬膜修复的可能性。
5.其他,脑膨出伴同侧脑室扩大,进展型硬膜下积液。
二、禁忌症绝对禁忌:脑室系统与脊髓蛛网膜下腔不相通;严重脑肿胀,中线移位>1cm,有引起枕骨大孔疝的可能者。
相对禁忌:1. 穿刺部位皮肤或软组织感染者;2.穿刺部位腰椎畸形或骨质破坏者;3.全身严重感染(如败血症)、休克或濒于临床休克者;4. 高颈段脊髓压迫性病变,脊髓功能完全丧失时,腰椎穿刺术后易使病情恶化甚至呼吸停止者;三、腰大池引流:1.通过调整引流管高度控制引流速度,初始控制速度4-5滴/min,即1O 一15 ml/h为宜,使脑脊液缓慢、持续引流,不至于造成引流过度,若降至外耳道上5-10cm,则保持通畅,不再以追求引流量为目的;最低位置不能低于外耳道,若低于外耳道必须有明确的指征;2.引流时间不超过2周,若需继续引流,也应拔管另选椎间隙重新置管引流,若引流指征改善,尽早拔除;3.拔管指征: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系统出血患者脑脊液清亮(脑脊液中细胞数<100×106/L,蛋白<0.8 g/L),夹闭引流管24 h患者无高颅压症状,考虑给予拔管;颅内感染非引流管引起者感染控制(脑脊液白细胞<15*106/L,蛋白<0.45g/L,血糖 2.5-4.5mmol/L)维持3天,慎重给予拔管,若感染因引流管引起者,给予拔除,重新置管至上述目标后拔管;四、腰大池管理1.腰大池换药处理参考中心静脉换药标准;2.对可疑颅内感染者或引流管留置超过7天每日行脑脊液常规及生化及细菌培养;3. 穿刺置管部位存在脑脊液从穿刺口外溢时,必须拔管并缝合,若需继续引流更换穿刺部位重新置管;4.吸痰、翻身及行可引起颅内压力变化的操作时,给予夹闭腰大池引流管,操作结束后及时调整位置并打开;5.医生、护士每天对引流管的引流通畅程度、高度进行评估,并准确交接班;6.拔除引流管必须经过本科医师同意;。
腰池引流

腰大池置管引流术基本原理腰大池穿刺置管持续脑脊液外引流是专门设计从腰大池引流脑脊液的体液引流系统安全、有效地将血性或感染性脑脊液引流干净主要适应证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颅内病变的显微手术术后残血引流颅内感染禁忌症有引起枕骨大孔疝的可能则为腰大池持续引流的禁忌症。
优点1.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快速廓清SAH患者的脑脊液,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减轻,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明显减少,预后改善明显。
2.颅内感染的病人,可以提供充分的脑脊液引流。
3.微创,留置时间长(10-14天)4.安全、有效地将血性或感染性脑脊液引流干净,快速降低颅内压常见的并发症有:①张力性气颅:主要是由于脑脊液引流速度过快、流量过多所致。
②颅内感染:由于置管时间过长或者操作不正当引起的逆行性感染。
③引流管不通畅:主要原因有引流管打折、位置不当、导管堵塞等。
④神经根刺激症状:可能与腰大池引流管留置时间过长有关。
⑤穿刺处脑脊液漏或渗液:由于带管时间长引流管摩擦所致。
术后注意事项A、注意引流量及速度,避免引流过度,防止继发枕大孔疝、颅内出血、低颅压及气颅等,早期引流速度控制在2~5滴/min,大约10ml/h,引流量控制在每日150~200ml,引流量比较大时,每天引流量可以达到450ml。
大部分患者留置时间为10-14天B、严防颅内感染,应严格注意无菌技术,置管后用无菌膜隔离污染源以减少颅内感染的机会,严格控制置管引引流时间;定期行脑脊液的常规生化检查,一旦达到治疗目的应及时拔管。
一般留置时间3-7天,最多不超过14天,否则应行脑室分流术或其他治疗。
C、注意病人体位和集液袋高度,急性期引流管部分开放,引流瓶平或略低于腋中线水平(0~5cm),7天后可下调至5~10cm,水止完全开放。
一般病人取仰卧位,头高15~20º,绝对卧床,但可左右翻身,变动体位时,暂时夹闭引流管,变动后集液袋高度要随之改变,以避免脑脊液引流急剧增多,引起脑组织可能移位。
腰大池引流的护理

2019-11腰大池的位置?腰大池引流的目的?腰大池的部位就是在腰椎上,也就是腰穿。
腰大池引流适应症:蛛网膜下腔出血或积血,脑脊液呈血性者各种脑脊液耳鼻漏、切口漏患者颅内感染患者腰大池引流 de 治疗作用引流血性或感染的脑脊液降低颅内压力监测颅内压力腰大池引流成分:被污染了的脑脊液对于引流护理,你有哪些认识?对于病人护理,我们要做什么?管路勿弯曲打折避免脱出无菌操作观察引流的颜色、性质、量观察瞳孔意识头痛能吃什么怎么活动。
⏹引流管固定⏹引流导管沿脊柱侧向头部方向延长固定,从肩胛伸出固定于床旁输液架上⏹引流管口应高于腰椎水平,高于外耳道平面10-20cm⏹控制引流量和速度⏹正常成人脑脊液压力⏹80-200cmH2O⏹脑脊液量⏹500ml/d ⏹⏹根据病情和遵医嘱⏹脑脊液压力控制在80cmH2O ⏹引流量控制在200-300ml/d ⏹平均10ml/h⏹颅内高压性头痛⏹特点:头痛较剧烈,有喷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颅内低压性头痛⏹特点:抬高床头或坐位时,头痛加重,给予放低床头及减慢引流速度后,头痛得到缓解观察意识和瞳孔观察头痛和呕吐保存引流通畅预防颅内感染卧床并发症饮食心理护理观察药物效果⏹护理要点:⏹1引流管一般留置7-12天,带管期间患者需严格卧床,床头可抬高15-30°,可左右翻身,避免情绪激动、用力咳嗽,用力排便等颅内压骤然升高的动作⏹2l引流液颜色有浅血色,或伴有沉淀物逐渐转为清亮或淡黄色⏹3观察瞳孔,意识,头痛,肢体活动⏹4腰大池引流为有创操作,严格无菌操作,每周换药2次,监测脑脊液标本⏹5引流管保持通畅,控制好引流速度和量,预防形成脑疝、低颅压、穿刺点脑脊液漏、气颅等⏹6给予高蛋白、高纤维素、高热量的食物⏹7预防卧床并发症⏹8遵医嘱使用脱水药等药物,并观察药物疗效⏹9帮助和鼓励患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1 患者老年女性,86岁,慢性高血压20余年,突发头晕,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入院,床旁留置腰大池引流,置管10天,经过精心护理,老人顺利拔除引流管,安全出院。
腰大池引流

腰大池引流腰大池是一种中医理疗方法,也是一种中医保健功法。
自古以来,腰大池引流的方法就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
这种方法通过调节腰部的能量,促进经络的畅通,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作用。
腰大池的引流,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腰部疼痛和不适感。
腰大池引流的具体操作方法如下:首先,找到腰部两侧第四腰椎下与第五腰椎上之间的部位,这个位置就是腰大池的具体位置;然后,用双手合并,并将中指、无名指贴合在一起,轻轻按摩腰大池位置,以顺时针方向为主,适量施加力度。
按摩的时间可以根据个人体验及疗效而定,一般来说,每次按摩5-10分钟即可。
腰大池引流的原理是通过按摩手法刺激腰部,促进气血运行。
经络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通道,它贯穿于全身,连接着各个脏器和组织。
中医认为,疾病的产生与经络的畅通与否密切相关,如果经络受阻,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进而出现疼痛和不适感。
腰大池引流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按摩手法,刺激腰部的经络,促进气血运行,达到调节身体健康的作用。
腰大池引流的注意事项如下:首先,引流时要放松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引流前后要温暖腰部,可以用暖水袋或热毛巾敷在腰部,以增加腰部的血液循环;然后,在引流过程中不要过度用力,以免引发腰部损伤;最后,引流的频率可以根据个人体验而定,一般来说,每天1-2次,持续一个月左右即可。
腰大池引流的适应症非常广泛,包括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等。
通过腰大池引流可以调节气血运行,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促进身体健康的作用。
总之,腰大池引流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理疗方法。
引流时要放松身体,保持良好的心态,注意温暖腰部,避免过度用力。
腰大池引流的适应症广泛,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可以缓解疼痛和不适感,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希望通过介绍腰大池引流的方法和原理,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受益于这一中医保健功法。
腰大池引流术 PPT

• (2)引流管的固定:我们将腰大池引流导管沿脊柱 侧向头部方向延长固定,从肩侧伸出固定于床旁 输液架上,这样既可防止引流管打折,方便患者 翻身,又可远离肛周而减少引起感染的机会。引 流管口必须高于腰椎管水平3~4cm,引流袋则低 于椎管水平。患者翻身或躁动时常可致引流管脱 落或不通畅,每次巡视时,仔细检查引流管有无 弯曲、受压、折叠等现象。在搬动患者或转运的 途中应先关闭引流管,以免引起脑脊液逆流。对 烦躁不安的患者,应给予适当的镇静或约束,以 免引流管被牵拉及拔除。
• 3. 术后护理 •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患者瞳孔、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有
无头痛、呕吐、肢体活动障碍、颈部抵抗感等。置管后要去枕平卧6h, 6 h后应平卧或侧卧位,保持头高位(床头抬高15 °~30°),便于 脑脊液引流。正确区分颅内高压与颅内低压性头痛:颅内低压综合征 头痛的特点是,在抬高床头或坐立时,头痛加重,给予放低床头及减 慢引流速度处理后,头痛得到缓解;颅内高压引起的头痛较烈,有喷 射性呕吐,脑膜刺激征阳性。对意识清楚的患者询问其头痛症状是否 减轻。观察患者有无烦躁不安的症状,对意识障碍患者观察瞳孔变化 及神态恢复情况,及早发现脑疝形成的先兆。严密观察意识和生命体 征的变化,观察头痛、呕吐情况,稳定血压,及时脱水、降低颅内压。 预防肺部感染,防止剧烈咳嗽、烦躁不安者适当应用止痛镇静药,避 免用力排便和情绪波动,保持情绪稳定、大便通畅。
• 1.术前护理 (1)思想准备:神志清醒病人常有恐惧、惧怕心理。 术前应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治疗的目的及重要性。 帮助患者克服心理障碍,以及讲明在手术过程中 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让患者家属做好思想准备, 更好地配合医务人员。保持患者的平和心态,消 除恐惧心理,使患者情绪稳定、放松。 (2)术前用药:术前30min快速静滴20%甘露醇 250ml降低颅内压,以避免因脑脊液压力梯度差 过大诱发脑疝形成。病人躁动者应给予约束带保 护,遵医嘱使用镇静剂,同时常规准备安定及脱 水药物以便术中急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腰大池引流临床指征
主要适应证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感染
脑脊液漏
颅内病变的显微手术
术后残血引流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颅脑损伤与血管性病变最常见的病理变化
尽快清除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是治疗SAH的关键
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可快速廓清SAH患者的脑脊液,患者临床症状迅速减轻,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明显减少,预后改善明显。
颅内感染
颅内感染的病人,可以提供充分的脑脊液引流。
脑脊液漏
腰大池引流临床指征
1、腰大池引流临床指征包括()、()、()、()等。
2、尽快清除()是治疗SAH的关键。
3、颅内感染的病人,可以提供充分的()引流。
4、腰大池持续外引流对于SAH患者,可以使()等并发症明显减少,预后改善明显。
1、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术后残血引流;
2、蛛网膜下腔内的积血;
3、脑脊液;
4、脑血管痉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