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的整体
人教版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 第三单元第三课 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教学设计

(3)意义不同:秦始皇采取的措施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我国古典文化的损失,也是导致秦朝灭亡的一个原因;汉武帝采取的是积极措施,对汉朝的统治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1、从课本中找出并介绍五铢钱的由来。
2、学生展开讨论措施的作用。
通过对上面所述故事的延续,再次将同学们吸引入情景,再次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课本材料的仔细阅读掌握关于汉代货币的基本内容,能说出汉武帝加强中央政治集权的经济措施的内容,体会汉朝皇权的集中。
小组讨论后,每组选代表依次发言,时间控制在每人1-2分钟。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点评。
“大一统”的措施经济——控制货币制造和盐铁的生产销售
长安——太学
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地方——官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
活动
设计
意图
评价
1、导入
(3分钟)
课件展示:猜古代皇帝的名字
(1)打得赢就是上帝(武则天)
(2)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康熙)
(3)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姜鹏曾用十六个字形容一个皇帝的一生——内强皇权,外服四夷,迷信神仙,晚年改辙。请问这个皇帝是谁?(汉武帝)
3、学生在整堂课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因此教学过程中要突出重点,过程要跌宕起伏,有轻重缓急。在讲授过程中可以采用讲述历史小故事、安排小组合作、历史剧扮演等形式使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体验和参与感,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的整体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在这里主要讲述了四个内容:(1)西方文化发展的脉络,从希腊、罗马的文化缘起到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2)西方国家历史的发展脉络。
比如说我们中国人非常清楚我们自己的历史主线“宋元明清等”,那么学习了这一章节,同样应该了解西方国家历史的发展脉络。
但这一历史更迭的线索并非我们讲课的重点,在这条线索里我们要重点了解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社会情况。
(3)伊斯兰文明的缘起与辉煌。
(4)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这一课首先应讲清一条线索即:西方文化缘起、传递的脉络。
可以在欧亚大陆的地型图上作一番演示:来自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文明影响到地中海东部地区,形成古希腊文化,罗马征服希腊,希腊又从文化上征服了罗马,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展,古罗马文化在欧洲地方扎根,虽然有之后的日耳曼人国家的建立,但由于日耳曼人最初是一个不认识字的民族,因此罗马文化再次有了因袭、继续的可能,并把这种影响力延续至今。
课文可作三部分处理。
(1)古希腊文明(2)古罗马文明(3)解释西方文化之根,即上面所说的线索。
希腊文明部分可处理成两段论。
(1)希腊文明的早期阶段——爱琴海文明。
(2)城邦文明的情况。
爱琴文明可以由米诺斯神话导入,讲考古发现展示古文明的成就,由文明的湮没过渡到成邦文明。
城邦文明部分首先要解说清楚城邦的来由、特点,可以借助巴尔干半岛地形图、雅典卫城图。
重点推介的雅典与斯巴达采用思考题的方式来探讨。
问题设计:假设学生穿越时光隧道来到2700多年前的希腊的土地上,有两个居住点A和B (影射雅典和斯巴达),说明各自的地理情况,请学生选择并假想你可能会发生的生活情况。
题目设计的用意在于让学生从地理、人文条件去明白古希腊人的选择(商业文明或农耕文明),并由各自的生活方式所引导所形成的人性的、政治生活的特点(希腊的政治生活民主化和斯巴达的军事化)古罗马文明的介绍也分两部分:(1)罗马的从无到有,从一个小城邦到大帝国。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第三单元系列知识点汇总

第三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秦国为什么能顺利统一六国?①国力:商鞅变法后,社会经济发展。
②民心:长期频繁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③个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
1.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最高统治者:皇帝;中央政府: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地方政府:郡守,县令。
郡县制成为我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基本结构。
2.秦朝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至南海,北达长城一代。
3.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争雄的局面,有利于国家安定、人民生活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4.评价秦始皇:功:(1)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新纪元。
(2)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促进了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
过:(1)焚书坑儒,实行思想文化专制。
(2)无限制地使用民力、物力,超过了当时人们所能承受的限度。
(3)制定严酷的刑法。
暴政导致了秦朝的灭亡第二课:清末农民起义与汉朝的简历1.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末农民起义原因)(1)秦朝实行严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赋税,严重剥削百姓;(2)穷奢极欲,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和骊山陵墓;(3)秦二世,胡亥,延续了秦始皇的统治方式,人民依旧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4)焚书坑儒2.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起义的序幕。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原因:直接原因:戎边未能及时到达,按秦法要被处死;根本原因:秦的暴政使国内矛盾激化影响:起义虽然失败,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消息传遍了南北,痛恨秦朝统治的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项羽、刘邦领导的起义。
3.刘邦战胜项羽的原因: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朝的苛法,赢得了民心;善于用人,得到众人的辅佐,战场上逐渐优劣转优;富饶的关中作为根据地4.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
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1.了解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及三民主义的内容。
2.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掌握中华民国建立的史实;了解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史实;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及其内容和性质。
4.掌握二次革命的原因、结果,了解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措施以及护国战争的经过和结果;知道军阀割据的形成与危害。
【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广州起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复辟帝制和护国战争。
【难点】
三民主义的内涵及作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
2019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上第三单元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课汉武的的大一统格局教案语文

第三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课时:一课时所属单元:第三单元教材来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学对象:XX学校八年级学生一、课程标准: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汉武帝的大一统”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中由文景之治带来影响。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以及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三、学情分析由于近年来关于汉朝历史的电视剧较多,学生对汉朝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另外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另外大一统的措施和人物评价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已经有所涉及,对于各项措施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
本课的主要内容即汉朝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要在过程中突出重点,增加课外拓展知识、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目标: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3min>(ppt展示人物画像)教师:自刘邦建立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西汉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期,汉朝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这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我们在七年级时期就学习了与汉武帝相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法大家还记得吗?学生:(沉默)B少数人回答年号纪年法教师:看来不少人已经忘记了,年号纪年的确是汉武帝首创。
在没有年号纪年以前,古人往往采用的是干支纪年,但干支纪年60年就会有一个轮回,那么若干年以后很可能就会导致时间混乱的局面,所以在干支纪年的同时加上了皇帝自己取的年号就不容易混乱了,通过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汉武帝聪明才智,但是在治理国家巩固通知方面,汉武帝更是具备了过人才智。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 八上 第三单元汉武帝的大一统第三课汉武的的大一统格局教案-教学文档

第三课汉武帝的大一统格局课时:一课时所属单元:第三单元教材来源: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教学对象:XX学校八年级学生一、课程标准:2-2-2列举秦朝建立后中国古代的重要人物和事件,评析这些人物和事件对历史进程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三课“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汉武帝的大一统”承接上一课“秦末农民起义和汉朝的建立”中由文景之治带来影响。
本课主要讲述了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格局以及汉武帝为巩固汉朝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并简略介绍了王莽新政以及东汉灭亡的史实。
三、学情分析由于近年来关于汉朝历史的电视剧较多,学生对汉朝历史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另外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的历史与社会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另外大一统的措施和人物评价在第三单元第一课已经有所涉及,对于各项措施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
本课的主要内容即汉朝大一统的措施,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枯燥,因此要在过程中突出重点,增加课外拓展知识、小组讨论等形式,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目标:1.结合史实,了解汉武帝采取大一统措施的背景。
2.从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列举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的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3.运用相关史料,对汉武帝进行评价。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3min>(ppt展示人物画像)教师:自刘邦建立了汉朝,经过文景之治几十年的积累,西汉国力逐渐强盛起来,到汉武帝时期,汉朝逐渐进入鼎盛时期,这离不开汉武帝的雄才大略。
我们在七年级时期就学习了与汉武帝相关的内容,他首创了一种纪年法大家还记得吗?学生:(沉默)B少数人回答年号纪年法教师:看来不少人已经忘记了,年号纪年的确是汉武帝首创。
在没有年号纪年以前,古人往往采用的是干支纪年,但干支纪年60年就会有一个轮回,那么若干年以后很可能就会导致时间混乱的局面,所以在干支纪年的同时加上了皇帝自己取的年号就不容易混乱了,通过这一点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汉武帝聪明才智,但是在治理国家巩固通知方面,汉武帝更是具备了过人才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教案 第3单元

第三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
时间跨度: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到东汉政权灭亡。
课节概述:秦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秦朝确立起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推行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政策。
秦后的汉朝,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局面,社会经济蓬勃发展,科技成就斐然。
阶段特征: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
1.掌握秦统一的史实和统一的措施。
2.了解秦朝灭亡和汉朝建立的概况。
3.掌握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并分析其影响。
4.了解秦汉统治者为抵御匈奴侵扰所采取的巩固边疆的措施及结果。
5.知道秦汉昌盛的文明成就。
【重点】掌握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具体措施;知道秦末农民起义;汉武帝所采取的大一统措施及其影响;汉朝与匈奴关系的变化;秦汉文化、科技成就。
【难点】认识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统一的重要性;对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进行评价;我国古代民族交往的主要方式;秦汉文化兴盛原因。
2.推恩令:汉武帝时期为了解决王国问题而推行的政策,规定嫡长子继承王位后,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
3.大一统:中央加强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统一领导,形成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局面。
4.西域:人们把今天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现在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区,称为西域。
5.丝绸之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
中国是丝绸的故乡,在经由这条路线进行的贸易中,中国输出的商品以丝绸最具代表性。
因此,人们称这条陆上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课标要求:掌握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与遵义会议。
单元\章节内容分析: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从开端到发展兴盛起来,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既有革命高潮的涌动,如北伐战争等,也有失败的痛苦和艰辛,如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等。
从时间断限上,它又包含了中国革命史上两次重要的转折---- 从大革命失败到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这一学习单元力图反映的就是中国革命这一艰难历程。
教学目标: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的一些历史事件,掌握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与遵义会议等知识点吗,理解五四运动的性质、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意义,北伐战争的背景以及胜利进军,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等。
明确中国革命的发展有着一个艰难的过程,其中既有革命高潮的涌动,也有失败的痛苦和艰辛。
教学重点:五四爱国运动,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南昌起义、秋收起义,长征与遵义会议。
教学难点:对五四精神和党诞生意义的理解,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原因,为什么向农村进军。
教学用具:多媒体
总课时数: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
第三单元的主题是“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在这里主要讲述了四个内容:(1)西方文化发展的脉络,从希腊、罗马的文化缘起到对现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力。
(2)西方国家历史的发展脉络。
比如说我们中国人非常清楚我们自己的历史主线“宋元明清等”,那么学习了这一章节,同样应该了解西方国家历史的发展脉络。
但这一历史更迭的线索并非我们讲课的重点,在这条线索里我们要重点了解的是西方中世纪的社会情况。
(3)伊斯兰文明的缘起与辉煌。
(4)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
这一课首先应讲清一条线索即:西方文化缘起、传递的脉络。
可以在欧亚大陆的地型图上作一番演示:来自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文明影响到地中海东部地区,形成古希腊文化,罗马征服希腊,希腊又从文化上征服了罗马,随着罗马帝国疆域的扩展,古罗马文化在欧洲地方扎根,虽然有之后的日耳曼人国家的建立,但由于日耳曼人最初是一个不认识字的民族,因此罗马文化再次有了因袭、继续的可能,并把这种影响力延续至今。
课文可作三部分处理。
(1)古希腊文明(2)古罗马文明(3)解释西方文化之根,即上面所说的线索。
希腊文明部分可处理成两段论。
(1)希腊文明的早期阶段——爱琴海文明。
(2)城邦文明的情况。
爱琴文明可以由米诺斯神话导入,讲考古发现展示古文明的成就,由文明的湮没过渡到成邦文明。
城邦文明部分首先要解说清楚城邦的来由、特点,可以借助巴尔干半岛地形图、雅典卫城图。
重点推介的雅典与斯巴达采用思考题的方式来探讨。
问题设计:假设学生穿越时光隧道来到2700多年前的希腊的土地上,有两个居住点A和B (影射雅典和斯巴达),说明各自的地理情况,请学生选择并假想你可能会发生的生活情况。
题目设计的用意在于让学生从地理、人文条件去明白古希腊人的选择(商业文明或农耕文明),并由各自的生活方式所引导所形成的人性的、政治生活的特点(希腊的政治生活民主化和斯巴达的军事化)
古罗马文明的介绍也分两部分:(1)罗马的从无到有,从一个小城邦到大帝国。
这一阶段罗马经历了王政时代和共和时代,其中一些知识点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自我完成,比如“罗马军团”的内容可以用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提前查找,用图片、课件的方式在课上演示。
(2)罗马帝国时期,这一部分主要讲帝国繁荣,即为灭亡作铺陈,也为文化说原因。
西方文化之根主一要讲清楚希腊、罗马文化各自擅长的领域,提一提因由和成就;二要讲清楚本文开头提到的线索,这里可以利用课本插图3-18、3-19,只是再加进一张帕特农神庙的图,线索就立刻跃然图上了。
[第二课基督教文明与欧洲中世纪]
这课书讲清两点。
(1)西方国家历史发展线索(2)欧洲中世纪社会情况。
西方国家的历史演变可以简单化处理:
•文化的源泉——古希腊
↓
•罗马帝国(欧洲的统一)
↓
•西罗马灭亡、欧洲的分裂、众多日耳曼人的国家
↓
•查理曼帝国的统一
↓•
查理曼帝国分裂、形成欧洲近代主要国家的雏形
欧洲中世纪社会情况书本内容主要涉及五个阶层:国王、教会、封臣、农奴、城市,和四种制度:封建制度、采邑制度、教会制度、行会制度,彼此之间关系复杂,教学处理上可以简单化。
要求学生提前收集资料以小品剧的方式表现国王与封臣的关系、封建主与农奴的关系以及国王与教会的关系。
对这些关系的了解有助于以后对西方工业革命成功的种种认识。
[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
分两部分(1)伊斯兰文明的缘起(2)伊斯兰文明的成就与巨大影响力。
文明的缘起部分需要介绍产生的历史背景,讲一讲欧亚时局、半岛的历史机遇(商道改变)、历史人物的作为。
成就部分需要介绍文化璀璨的因由(因为帝国)、特点。
利用书本插图如3-31,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
如:
请你猜猜这张古地图可能是哪个时期哪个地区的人作的?
观察这张图的圆心位置在哪里,可能是哪个城市,为什么这样画?反映了什么观念?
这张图还有什么特别之处(非洲)?为什么?
当时的人为什么能做出这样的地图,反映了什么?
[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
这一课线索清晰。
第一组图片说明文化传播的特点,外来文化要获得生存发展的空间就必须和本土文化相结合、因地制宜。
比如佛教在发源地印度因为佛教观念、气候条件而形成的寺院外观,传到中国受中国的气候条件、伦理观念的影响而发生的变化,及至到日本即与中国的同又不同。
第二组图片说明异质文化的不同或者说文化的多样性。
第三组图片说明了文化的异中求同、同中求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