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历史还原“秦家大院”来历的真相
历史趣谈秦始皇祖籍究竟在何处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秦始皇祖籍究竟在何处论秦始皇的功与过导语:秦始皇的祖籍位于甘肃。
考古学家在甘肃省的礼县大堡子山发现了古墓群,经历了八年之久的发掘和研究,终于论证秦始皇的祖先的祖陵西垂陵园就秦始皇的祖籍位于甘肃。
考古学家在甘肃省的礼县大堡子山发现了古墓群,经历了八年之久的发掘和研究,终于论证秦始皇的祖先的祖陵西垂陵园就是甘肃省礼县大堡子山的古墓群。
秦始皇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其最大的成就就是统一了中国。
他的伟大成就让学者们对他充满好奇心,秦人的发展渊源一直是人们谈论研究的热点。
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的发现,引起了世界的震惊。
众多历史考古研究者、专家纷纷开始寻找秦人的陵园。
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发现秦人有四大陵园。
早前,只发现三处陵园,分别是芷阳陵园、始皇陵园和雍城陵园,位于陕西。
但第一陵园却无从知晓。
终于,1993年在甘肃礼县大堡子山发现了古墓群。
墓里有许多珍贵的文物,还有秦人制造的青铜器,金器等,上面刻有铭文“秦公作铸用鼎”。
古代人迷信风水,特别是墓地的地理位置,讲究更大。
这个墓的风水、地势十分符合秦人帝陵的选址标准。
众多考古学者、专家都认定这个古墓群就是秦人的第一陵园-西垂陵园。
据史书《史记》中记载,秦始皇的祖先最早生活的地方是“西犬丘”,后来因为牧养马匹有功劳,被受封诸侯还有领土,附庸在周的旁边,最终建立了秦国。
“西犬丘”是秦人强大、文化发展的发祥地和根基,而礼县在古代的别称就是“西犬丘”。
于是,认定秦始皇的祖籍就在此地。
论秦始皇的功与过秦始皇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封建王朝君主,其上台后推行的一系列各方面的举措均对后世带来不同的影响,其中有利有弊,且秦生活常识分享。
浅析桂林秦家大院建筑风格特点

浅析桂林秦家大院建筑风格特点王丽【摘要】秦家大院作为广西保存较完好的古建筑群之一,布局充分顺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且兼具中原建筑群严谨规整的风格,是中原文化与桂北环境相结合的典范.本文通过探究奏家大院的空间布局与建筑特色,希望能从中获得关于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启示.【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0(000)008【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秦家大院;空间形态;建筑特色【作者】王丽【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241.51 秦家大院的总体概况1.1 自然地理环境秦家大院位于广西桂林市兴安县白石乡的水源头村,距离县城27公里,距乡政府及村公所所在的鳌头村2公里,兴安到漠川的公路从村边穿过。
整个村落坐落在海洋山脉中,四周山峰林立,呈围合之势。
在村南有一水口称为鸳鸯泉,形成一条川流不息的小溪从村中流过,汇入湘江的主源头——鳌头江。
村中现还保留有27座古民居,秦家大院便是其中最大的一所老宅。
村中另一特色是还保留有300多株上百年的古银杏树。
1.2 选址布局秦家大院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是一座长120米、宽60米的方形院落。
房屋建筑在基地的西北面,背靠后龙山,屋前为开阔的良田,对面是挺拔的钟山,周边群山环绕。
建筑布置顺应地形,依后龙山的山势以平缓坡度迭次上升。
这样的布局既符合了风水中“负阴抱阳、藏风聚气”的要求,又形成了多层次立体的天际线,丰富了景观的层次感。
1.3 秦家大院的历史沿革水源头村相传是唐代名将秦琼后人的聚居地,明洪武年间,秦氏族人从山东迁徙至此。
明清以来,族中出进士、举人多名,显赫一方。
随着家族的发展,从明末时期开始,秦家人在后龙山下依山势拾级而建,成片的宅子共同组成一个院落。
现留存的建筑多建于乾隆、嘉庆年间,秦家后人仍居住其中。
2 院落空间形态2.1 空间组织在秦家大院里,现还保留有14座看似独立又互相联系的宅子。
老秦营秦氏家谱资料方城县博望镇秦家门的故事

老秦营秦氏家谱资料方城县博望镇秦家门的故事秦家门这个地方由于博望秦家门秦氏始祖秦珩定居此处而得名已二百多年,本地人称其为老街西头秦家门,因三国古柘就坐落与秦家门西北角千米之处,更使秦家门声名远播,但是谁又知道秦家门这个古村落名字的来源也是曲折回肠,涵盖这一个家族一个姓的历史渊源。
一秦家门名字来源秦家门名字来源与清朝乾隆年间,在之前具体名字不详,有一刘姓居住于此,乾隆年间茶庵老秦营秦氏子孙(七世祖)秦珩,一个长得清秀浑身透着书生气的中年汉子,大清博望驿经营杂货生意,由于当时信息不发达其善于经营,在博望做生意期间蓄积一定财富,欲定居此地,后一巧遇.在博望驿东置地产一块,经风水先生选址,建一处四合院宅落在此居住,后又在博望驿南及西南四里置地产百亩,由于在博望驿做生意,来回上街多有不变,又萌生迁居之意。
时逢刘家家有变故,厌倦此一住处,经当地乡绅证明两家达成一致,“关门换”从此以后刘氏后人迁居博望驿东南后世名刘岗,秦氏后人迁居刘家老宅,后周边乡里便以秦家门称呼此地。
二兄弟同心其力断金博望秦家门始祖秦珩大清考取大清廪生后弃学从商,再博望做生意,生意兴隆,由于孤身在外,不发泼皮无赖讹诈列索,由于自己势单力薄,一年下来所进不多,耐博望生意确实好做,春节回去后闷闷不乐,祖父秦国生问及原因,秦珩把缘由一一道来,后其父秦文焕(行三周边称其秦三爷)听闻此事,压住心中怒火说:“真想在博望做生意,别处都不能做吗”秦珩说:“爹博望确实生意好做,咱家目前这个情况,不做生意行吗!咱这离南阳近,人多地少,我哥有闲赋在家,一家人就这样不行。
”三爷说:“真想在博望做生意,那就让你哥也跟你去,有你哥的大清举人功名在,我看谁还敢欺负咱。
不过丑话说在前面,你哥性格耿直,你不能亏待你哥。
”秦珩也在父亲面前表明决心,跟哥哥秦瓒讲说了理想决心,后兄弟二人来到博望确实没人再敢欺负,从而日复一日经营生意,料理农业,置买家产,在博望之地百余亩(具老人相传六百亩)生意两座,南召置地百余亩(具老人相传八百亩),此时不能不介绍长始祖秦瓒,秦瓒大清武举人,清朝南阳镇总兵王文雄保宁麾下武将先锋官,再襄县之战中战败后,卸甲归田,闲赋家中,其人为人体态魁梧耿直但不善言辞。
中国大院故事多

中国大院故事多公元前221年,闹腾了五百多年的周家大院,终于被秦王嬴政给统一了,大院进入秦家大院时代。
秦王上任的第一步,便是为自己戴上一顶大大的高帽――皇帝。
意思是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比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牛气冲天。
第二步嘛,就是重建已经被砸得稀巴烂的大院。
首先是组建大院领导班子。
最重要的是三大委员:大院总管家丞相、职业保安队大队长太尉和纪律委员御史大夫。
所有领导,除了皇帝自己外,都实行任期制。
其次,把已经被砸得稀巴烂的大院划分为几十个小块,叫郡县,由秦王直接任命的郡守和县令管理。
以前,各个小院使用不同的车轨、文字、钱币和度量衡,导致居民去别的小院买棵葱都要先学一门外语,还要考虑什么不同货币的汇率问题,折腾个半死。
因此秦始皇下令,把各小院的那一套全都废掉,文字啦、货币啦……统统以我说的为准。
辛辛苦苦地折腾一番,大院终于重建得像模像样了,秦始皇是不是可以喘口气了呢?不能!为什么?因为有个不省心的邻居――匈奴。
匈奴住在北面的蒙古高原上。
那是个苦寒之地,冬天冷得能把人冻成冰人。
而且土地贫瘠,一亩地种不出几粒粮食。
面对富得流油的中原大院,匈奴只有一句话――土豪,收留我吧!大院里的人却只回复了一个字――滚!对于这种没文化的野蛮人,他们才不要呢。
可是,春秋战国时各个小院打来打去,无暇他顾,匈奴趁机向大院里挤,占了不少地基,抢了不少家当。
如今,秦始皇统一了大院,匈奴竟然还不时地来搞打砸抢的勾当。
秦始皇是谁?他可是大院的天字第二号猛人,他不去占你的地基你就该谢天谢地了,你竟然还敢抢他的?于是,秦始皇派了手下头号猛将蒙恬(tián)出马,三两下便把匈奴给打趴下了,顺便把被匈奴抢占的地基――河套地区给夺了回来。
可匈奴并不善罢甘休,不时地来偷袭。
为了防备,秦始皇征发了几十万劳力,沿着大院的北面边界修了一道长长的围墙,这就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万里长城。
修完长城,秦始皇也过世了。
他自称始皇帝,也就是秦家大院的第一个皇帝,希望老秦家能把老大的位子世世代代地坐下去,千秋万代,一统江湖。
尊重历史还原“秦家大院”来历的真相

尊重历史还原“秦家大院”来历的真相秦征2012-9-7我是“秦家大院”主人秦仲南(当时人称“秦二老爷”)的女儿,1933年农历6月14日出生并生长在这个大院里,曾就读于瀚墨小学;1947年春随兄、嫂迁往天津。
我上边有五位哥哥,除五哥秦士臻已随其子秦暖定居加拿大外,另四位均先后去世,我是目前中国大陸唯一出生在秦家大院的人了。
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无限思念,自离休后曾多次回凤城故乡观光、为母亲扫墓;每次回凤城都会情不自禁地到故居“秦家大院”看一看;我也喜欢阅读有关凤城、“秦家大院”以及凤城历史人物的书籍、刊物和互联网上的文章。
在观光和阅读中,看到有人将秦家大院的来历编造成:“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凤城建立了伪政权。
期间,秦伯秋弟兄占用城守尉(笔者按:城守尉是职称,应加“衙门”二字才说得通)旧址”;在许多资料、文章中,一字不差地互相抄袭,都使用这段文字。
更令人不解的是:刻在秦家大院门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的文字介绍,竟然也是“占用”二字。
已是耄耋之年的我,做为蒙古族秦家后裔,有责任以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为原则,本着正本清原的态度,把过去有关秦家大院来历的谬误之处,向家乡凤城市政协领导和史志部门做一介绍,希望加以更正,勿使有违历史真相的说法继续流传,误导后世。
秦家大院前身是清朝末年的城守尉衙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城守尉多隆阿失去官职,但他仍留在衙门原址并用之开办八旗子弟学校,至上世纪20年代初,因经费不足,学校无力维持下去,多隆阿遂即以拍卖方式出售此旧址,我祖父秦承钧(号海春)出资买下,当时他年事已高,购房的具体事宜由我父亲(祖父的次子)秦岭,字仲南(许多资料上都错写为“忠南”或“中南”,)办理,买下来的是八旗子弟学校旧址,面积很大,但房屋已破败不堪,实际上是一块宅基地,由秦仲南操办,经多年不断投资,陸续翻修建设成现在的样子。
我祖父秦承钧幼年家境贫寒,个性好强,十八、九岁时带着家中仅有的一点钱,包括妻子纪氏的陪嫁钱,来到凤凰城内,与别人合伙做小本买卖,后日见发迹,先后开设多家铺面,有恒顺泰、晋昌源、三合馆等等,财富像雪球般越滾越大,渐渐成了凤城一代首富,他有财力购买此旧址;而且当时的售价并不高,因原城守尉衙门内有监狱,埋过尸骨,许多人不敢招标,故能以较低的价格买进。
临汾刘村秦家大院心得体会

临汾刘村秦家大院心得体会临汾刘村秦家大院是我去过的一个非常具有特色和历史价值的地方。
在这次参观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大院的古朴和宏大的氛围,也领悟到了古人的智慧和勤劳。
下面是我对临汾刘村秦家大院的心得体会:临汾刘村秦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的一个小镇上,这个大院建于清朝乾隆年间,历经了几代人的建造和扩建,如今已有将近两百年的历史。
进入大院的门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雄伟的牌坊。
牌坊上写着“勤俭朴素、自强不息”的字样,这也是秦家世代相传的家训和准则。
牌坊两旁是高大的石狮,它们庄重而肃穆地守护着大院。
一进大院,我就被它的宽敞和壮观所吸引。
大院内有五进四合院,院落之间有宽阔的石板路连接。
院墙是用青石垒砌而成,坚固耐用。
在中心位置有一口井,井水清澈而甘甜。
大院内有各种各样的建筑,有正厅、客堂、书房、厢房等等。
厅堂内也有一些精美的家具和陈设,这些家具是近代的仿古家具,透露着古朴和华丽的气息。
大院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细节,那就是院内的墙壁上有许多蝌蚪形状的图案。
这些图案是用一种特殊的传统技艺—“蝌蚪雕”制作而成的。
蝌蚪雕是秦家大院的一大特色和招牌,因为它在这个地方一直都非常受欢迎。
蝌蚪雕制作工艺十分繁琐,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最终呈现出栩栩如生的效果。
蝌蚪雕图案中寄托着人们对幸福和吉祥的美好希望,同时也显示出大院主人的追求和品味。
参观大院的过程中,我还了解到了一些关于秦家大院的历史和家族的传承。
秦家大院的主人秦氏家族是临汾地区的一个知名家族,他们在这个地方世代耕耘,是临汾地区的重要官商之一。
从大院内的各种石刻和家谱可以看出,秦家世代都非常重视家族的传承和家风家训的培养。
他们把家族的荣誉和尊严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这也是他们家族能够兴旺发达的原因。
参观秦家大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我认识到了秦家世代的勤俭朴素和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同样适用于我个人的生活和学习。
我应该珍惜时间,踏实努力,不断追求进步,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
秦家大院--再寻一处桃花源

秦家大院--再寻一处桃花源刘文杰;黄杰斌【期刊名称】《广西城镇建设》【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融合水源头村古民居建筑群落主要建于明清时期,为厅井式结构,整体风格吸收了中原和徽派等建筑特点,所有建筑保存得相对完整。
整体而言,有民居、祠堂、书院、庙宇、戏楼、西花厅等集中类型,另外还应该包括完整的饮用水井和内外水圳系统。
就秦家大院整体建筑可看出,水源头村很早就有良好的布局规划。
古宅即采用徽式建筑风格,又结合地方特征:大门采用徽式建筑的牌坊式门楼,双层楼房,用数吨重青石方墩垒脚、青砖砌墙;窗户向前着琉璃窗花;房屋山头都有花卉龙凤等图案装饰,特别是明清时期在建筑上沿用的“三雕”(砖雕、石雕、木雕)艺术在这里也体现颇多,蕴含着丰富的吉祥寓意。
如此设计科学、装饰美观且保存万豪的大型古建筑群,在桂北地区并不多见。
可见水源头人十分注意建筑的坐向、布局、格调,十分注意山岭、河流、天地、道路等环境因素在嘉园建设中的影响,特别是风水,所以经过严格的构想和规划,保证了后代人在建设中有章可循,体现出该村人对人生和事业的长远眼光。
【总页数】10页(P86-95)【作者】刘文杰;黄杰斌【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探析旅游语境下古村落的文化重构与旅游真实——以桂林秦家大院为例2.《桃花源记》一处注释的再理解3.寻一个"城中央的桃花源"找一处"诗意的栖居地"——以兰园为例探析青秀山旅游文化开发4.寻一处历史,品一方真谛——浅谈秦权壶的创作5.保护红色遗产,弘扬红色文化--以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刘村镇秦家大院为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河南258年历史的古民居:秦家大院!

河南258年历史的古民居:秦家大院!乍到油坊村,跟河南任意一个农村并无二致,在村头向村民询问了秦家大院的位址,便继续驱车进村,才看到村里其实散落着几处破旧的青砖灰瓦高楼。
据说,这个村子里的古建筑,最早的是明代建筑,其他大多建于清朝乾隆年间,比巩义的康百万庄园还要早。
随着时间的推移,尤其是文革时期的大肆破坏,很多都已不见了踪影,即使是留存的很多也都已大范围残缺,而在这中间,秦家大院算是保存的最为完整的一栋。
村子的里的马大姐带我们入院,入院后马大姐便开始给我们做起讲解,秦家大院共由两个院落组成,我们现在所在的院中经过整修,很干净整洁,一派古朴,青砖花纹,雕花檐壁,依稀可见秦家当时的富足与讲究。
不大的前院被石榴树和腊梅遮的严严实实,这些树也都有些年头,算是古树了。
院中蓊蓊郁郁,夏日来这里一片清凉,青石板的阶梯是整块石条切割而成,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雨洗礼与磨损,早已变得光滑油亮。
这些旧式的木制门窗,即使时隔百年,造型古朴精致,纹理仍是清晰可见,并且结构坚实。
抬头看向房屋顶部的走兽,工艺精美,雕刻的栩栩如生,连触须都保留完好,马大姐说,这些东西在文革的时候都被捣坏了,多亏俺家人把提前包好藏了起来,才免遭一难,现在才重新安装上去。
穿过前院进入后院,是一个井字形封闭的四合院结构,东、西、北三侧皆是三层砖瓦房碉堡结构,将院落紧紧包围其中,当时大概为了抵御土匪的袭击,不仅是院落结构,甚至门窗也很多防土匪的设计元素。
屋门用铁皮包裹,进入屋内,从门侧的墙壁拉出近10厘米粗细的门栓锁住门,窗户设计的比较小巧,也是用很粗很结实的木栓锁住,防止土匪袭击。
铁皮正门的对联上刻着祖传的家训:“创业备尝辛苦,守成甚勿骄奢”,想想秦家的家业在时代大洪流的冲刷下的起起伏伏,不禁思绪万千。
历史的风沙拍打着这个古老的村落,它却愈发坚强,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保护乡村的行列中来,别让这些美好在我们这一带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尊重历史还原“秦家大院”来历的真相
秦征2012-9-7
我是“秦家大院”主人秦仲南(当时人称“秦二老爷”)的女儿,1933年农历6月14日出生并生长在这个大院里,曾就读于瀚墨小学;1947年春随兄、嫂迁往天津。
我上边有五位哥哥,除五哥秦士臻已随其子秦暖定居加拿大外,另四位均先后去世,我是目前中国大陸唯一出生在秦家大院的人了。
怀着对家乡的眷恋和对母亲的无限思念,自离休后曾多次回凤城故乡观光、为母亲扫墓;每次回凤城都会情不自禁地到故居“秦家大院”看一看;我也喜欢阅读有关凤城、“秦家大院”以及凤城历史人物的书籍、刊物和互联网上的文章。
在观光和阅读中,看到有人将秦家大院的来历编造成:“1931年"9.18"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在凤城建立了伪政权。
期间,秦伯秋弟兄占用城守尉(笔者按:城守尉是职称,应加“衙门”二字才说得通)旧址”;在许多资料、文章中,一字不差地互相抄袭,都使用这段文字。
更令人不解的是:刻在秦家大院门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上的文字介绍,竟然也是“占用”二字。
已是耄耋之年的我,做为蒙古族秦家后裔,有责任以尊重历史、维护民族团结为原则,本着正本清原的态度,把过去有关秦家大院来历的谬误之处,向家乡凤城市政协领导和史志部门做一介绍,希望加以更正,勿使有违历史真相的说法继续流传,误导后世。
秦家大院前身是清朝末年的城守尉衙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城守尉多隆阿失去官职,但他仍留在衙门原址并用之开办八旗子弟学校,至上世纪20年代初,因经费不足,学校无力维持下去,多隆阿遂即以拍卖方式出售此旧址,我祖父秦承钧(号海春)出资买下,当时他年事已高,购房的具体事宜由我父亲(祖父的次子)秦岭,字仲南(许多资料上都错写为“忠南”或“中南”,)办理,买下来的是八旗子弟学校旧址,面积很大,但房屋已破败不堪,实际上是一块宅基地,由秦仲南操办,经多年不断投资,陸续翻修建设成现在的样子。
我祖父秦承钧幼年家境贫寒,个性好强,十八、九岁时带着家中仅有的一点钱,包括妻子纪氏的陪嫁钱,来到凤凰城内,与别人合伙做小本买卖,后日见发迹,先后开设多家铺面,有恒顺泰、晋昌源、三合馆等等,财富像雪球般越滾越大,渐渐成了凤城一代首富,他有财力购买此旧址;而且当时的售价并不高,因原城守尉衙门内有监狱,埋过尸骨,许多人不敢招标,故能以较低的价格买进。
“9.18”事变时,秦家大院早已基本改造、建成,秦家人在此已居住了十年,又何谈“占用”?
至于秦伯秋,他是我祖父的长子,名秦华字伯秋,奉系东北军将领,1909年后即离开凤城,长期在外从事军旅生涯,仅1940年赴日本访问时,途经凤城在秦家大院停留一天,至终没再回过凤城,他从未参与过秦家大院房子的事,更谈不上什么“秦伯秋
弟兄占用……”。
秦家大院门前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是丹东和凤城两级政府立的,属于官方设施,却多年“身首两地”有碍观瞻(见下图),极不严肃,我曾到过全国各地众多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观光,
没看到一处是这种怪现象,希望有关领导敦促凤城市的文物保护管理部门改正失职行为,使石碑恢复原状、去掉碑上的不实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