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真实的历史-关于诸葛亮你必须要知道的8个真相
有关诸葛亮资料

有关诸葛亮资料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是中国三国时期蜀汉的重要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又被誉为“卧龙”。
他不仅以智谋卓越、治国安邦而闻名于世,还是《诸葛亮集》的作者。
他的形象在历史上被塑造成聪明睿智、深思熟虑的智者形象。
身世背景诸葛亮出生在西汉末年的南阳郡蜀郡,家族为占卜术的世家。
在诸葛亮小时候,他就表现出非凡的智慧和才能,被誉为天才儿童。
他的父亲早逝,由母亲独自抚养。
年幼时,他便开始阅读各种兵法、历史和经典文学作品,培养了自己的广博知识和卓越智慧。
协助刘备诸葛亮成为政治和军事的顾问。
他对政治和军事策略的出色洞察力使得他成为刘备的重要谋士。
他首先向刘备提出“竹筒借箭”的战略建议,帮助刘备成功攻下四川地区,确立了蜀汉的行省地位。
此后,他作为军事家的形象越发被深入人心。
军事战略作为军事家和战略家,诸葛亮以其出色的军事计谋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他主张“隐忍”战略,主动避免直接的战争,以观察对方势力的发展并积蓄自身力量。
此外,他创造了一系列治理军民的方法,包括“循序渐进”和“以德服人”。
他还发明了很多军事和防御设施,如木牛流马和钟鸣炮,以对抗敌人的进攻。
文学才能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文化人。
他对古代文学修养极为注重,精通《春秋左传》、《论语》等经典著作,他通过自己的文学才智成为了文化名流。
他以文人的身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诗文和书信,表达了自己对时事的观点和对人生的思考,使其被后人赞誉为文学巨匠。
在文学方面,诸葛亮最著名的作品当属《出使表》。
该文是他在刘备面临曹魏入侵时向李严传达诸葛亮的意图和计划的一封表信。
此文以优美的文风和精巧的修辞展现了诸葛亮对刘备的忠诚和对蜀汉前途的坚定信念,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
去世与传承诸葛亮在战乱中去世,终年54岁。
他的去世对蜀汉的政治和军事形势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该王朝走向衰亡的开端。
然而,他的政治遗产和军事遗产却一直被后人所传承。
《诸葛亮集》收集了他的战略计划、书信、演讲等各种文献,成为研究和借鉴中国古代军事和政治的重要资料。
诸葛亮的历史资料

诸葛亮的历史资料诸葛亮,中国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散文家、发明家。
207年,受刘备三顾茅庐邀请出仕,随刘备转战四方,建立蜀汉政权,官封丞相。
下面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对大家有用。
中文名诸葛亮逝世日期 234年10月8日主要成就帮刘备作出战略规划;助刘备夺取荆州、益州;平定南蛮;发明木牛流马、改造连弩代表作品《隆中对》《出师表》《诫子书》等谥号忠武侯出生地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封爵武乡侯出生日期 181年别名(字) 孔明、卧龙、伏龙国籍中国朝代汉末三国民族汉族职业政治家、军事家祠庙武侯祠人物基本资料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中国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外交家。
诸葛亮早年在南阳隐居。
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
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赤壁之战大败曹军。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汉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
千百年来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
他曾革新“连弩”,可连续发射10箭;制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个人档案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1994年央视版《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出生:公元181年农历七月二十三官职:丞相、领司隶校尉、益州牧、录尚书事、假节爵位:武乡侯、武兴王(东晋追封)谥曰忠武侯先祖:诸葛丰(西汉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字君贡(东汉末年泰山郡丞)母亲:章氏叔父:诸葛玄(豫章太守)配偶:黄月英(黄硕)同族:诸葛诞兄弟:诸葛瑾(兄)、诸葛均(弟)子女:诸葛瞻(长子),诸葛怀(幼子)、诸葛果(长女)、诸葛乔(养子,原诸葛瑾之子)孙子:诸葛尚(瞻长子)、诸葛京(瞻次子)、诸葛质(瞻三子)、诸葛攀(养子之后,后因诸葛恪获罪,满门抄斩,故重归诸葛瑾门下) 继任者:蒋琬、费袆、姜维人物生平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
揭秘诸葛亮五大神秘法术 撒豆成兵 游走阴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诸葛亮五大神秘法术撒豆成兵游走阴阳导语:诸葛亮去世以后,民间就产生了不少有关他的故事传说。
《全相三国志平话》写玉帝差司马仲相断阴案,判韩信、彭越、英布托生为曹操、刘备、孙...诸葛亮去世以后,民间就产生了不少有关他的故事传说。
《全相三国志平话》写玉帝差司马仲相断阴案,判韩信、彭越、英布托生为曹操、刘备、孙权,三分汉室天下,又让楚汉的智士蒯通转生为诸葛亮,道号卧龙先生,这是神化诸葛亮的序曲。
《平话》写诸葛亮出山后,成为刘备集团的“军师”,诸葛亮虽然是“军师”,但不同于历史上的“军师中郎将”,而是一个具有非凡本领的“神仙”式的指挥者。
那么这位”军师”有何神奇之处呢?《平话》主要作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神化;一、祭风。
《平话》写赤壁之战中,周瑜起初不相信诸葛亮有呼风唤雨之术,诸葛亮“披着黄衣,左手提剑,撒豆成兵”,从而助周瑜用火兵攻破曹军。
这几乎把本属于周瑜的赤壁之功归了诸葛亮。
蜀军收西川时,庞统托梦黄忠,将助其战。
而诸葛亮在升仙桥上祭风,从而使风助沙石,大败川军,黄忠得以斩了川将张任。
二、降温。
《平话》写诸葛亮有调节水温与气温的能力。
诸葛亮平孟获时,行至芦水江(泸水),其溪热,不能进。
武侯抚琴,江水自冷。
后来到焦红江,其热不可受,诸葛亮再一次抚琴,竟然使云南的六月降大雪。
这些超自的描写,既反映了人们对诸葛亮的喜爱,也反映人们征服自然的愿望。
三、驱使鬼神。
《平话》中描写在五丈原时,诸葛亮左手持印,右手提剑,披头,点一盏灯,用水一盆,黑鸡子一个,下在盆中,压住煞星。
不仅如此,诸葛亮死后传书司马懿,信中云:我死后,汉代的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上下五千年-诸葛亮之死

中国上下五千年-诸葛亮之死 说到诸葛亮⼤家⼀定都不会陌⽣的,历史上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有很多,但是你知道诸葛亮是怎么死的吗?下⾯我们就来看看中国上下五千年-诸葛亮之死吧! 诸葛亮之死 雍州刺史郭淮对司马懿说:“诸葛亮肯定会争夺北原,我们应当先⾏占领这个地⽅。
”参与议论的⼈多数认为不必这样,郭淮说:“如果诸葛亮跨过渭⽔登上北原,和北⼭连兵,断绝长安与陇西的通道,会导致民情不安,这是对国家很不利的。
”司马懿便派郭淮驻防北原。
堑壕和营垒还没有筑成,蜀军就已浩浩荡荡杀来,郭淮带兵迎战,击退了蜀军。
诸葛亮因为前⼏次出兵,都因粮草运输跟不上,才没有成功,于是分出部队实⾏屯⽥,作为长期驻军的基础。
屯⽥的⼠兵和渭⽔之滨的居民杂处,百姓安居乐业,军队不⽣私弊。
司马懿同诸葛亮相持了⼀百多天,诸葛亮屡次挑战,司马懿就是不出战。
诸葛亮就把妇⼥⽤的服饰送给司马懿,司马懿恼羞成怒,上表请求出战。
魏明帝派遣卫尉⾟毗,持符节担任军师,来节制司马懿的⾏动。
护军姜维对诸葛亮说:“⾟毗持符节到来,敌⼈不会再出战了。
”诸葛亮说:“司马懿本来就⽆⼼出战,之所以向朝廷请求出战,是要向部下表⽰⾃⼰不害怕出战⽽已。
将领⾝在军中,君主的命令不⼀定要接受,如果他真能够打败我,哪⾥还需要向千⾥之外的君主请战呀!” 诸葛亮派遣使者到司马懿军中,司马懿向使者询问诸葛亮的睡眠、饮⾷和事务多寡,⽽不打听军事上的消息。
使者回答说:“诸葛先⽣早起晚睡,凡是⼆⼗杖以上的责罚,都亲⾃批阅,吃的饭⾷也不多。
”司马懿对别⼈说:“诸葛孔明进⾷少⽽事务烦劳,这样下去能坚持多久呢!” 诸葛亮病重,于当⽉在军中去世。
长史杨仪整顿军马撤退。
百姓跑着去报告司马懿,司马懿率领军队追赶蜀军。
姜维让杨仪调转战旗顺序,擂响战⿎,像是要向司马懿进攻。
司马懿见状,收束军队后退,不敢继续进逼。
于是杨仪结阵离去,进⼊斜⾕之后才发丧。
百姓为此编了⼀句谚语说:“死诸葛吓⾛活仲达(仲达是司马懿的字)。
纸上谈兵?揭秘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

纸上谈兵?揭秘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诸葛亮简介他是烽火连天时蛰居深山的伏龙,十年沉潜未出,却既能观天下之大势,又能享田园之乐,好不快活;他是羽扇纶巾吟诗作赋的谦谦君子,才比管仲,智堪无双;他是洞悉战局的谋士,满腹经纶,虽书生意气,却安坐营帐中指点江山,屡立战功。
他是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三国群雄并起时的一颗明星。
诸葛亮画像公元181年,琅琊郡县,诸葛亮呱呱坠地,即今天的山东沂南县,虽琅琊郡县已经消散在历史的起承转合中,但琅琊诸葛氏却因着诸葛亮的名字永远的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中原曹氏,江东孙氏,琅琊诸葛氏,在硝烟四起的东汉末年,似乎在冥冥中,给了诸葛亮一个绝佳的舞台,是跌宕起伏的时势,还是因了他心中的匡天下之志也未可知,才有了这样精彩绝伦的历史画卷。
建安十二年,未及而立之年,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得到了刘备的青睐,于是有了家喻户晓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他面对地图,清晰而精辟的分析了当时的天下大势,这是诸葛亮从悠闲自得的乡野踏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步,他用自己的观察和谋略为刘备勾画出了一个详细的战略蓝图,而果不其然,随后刘备的战略部署基本都是沿着既定的路线前进的。
诸葛亮心中是怀着统一汉室的理想的,这也是他蛰居多年未出,最后却选择站在刘备的阵营的原因之一,火烧赤壁,三国鼎立之势方成;夺荆州,占益州,上兵伐谋,他以智取胜,势如破竹,让敌人闻风丧胆。
建安二十六年,蜀汉政权建立了,这是诸葛亮生命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英雄终究是气短,公元234年,诸葛亮出师北伐时身上已经带着伤病,他最终没能等到江东孙氏的援兵,阖然长逝。
可谓真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司马懿和诸葛亮谁厉害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大智大慧,天文地理求仙问道无所不能无所不会;司马懿阴险狡诈,诡计连连。
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司马懿和诸葛亮二人相比,谁更厉害呢?诸葛亮剧照要比较司马懿和诸葛亮之间孰优孰劣,就先从二人是如何登上历史舞台说起。
司马懿先是在曹操手下默默无闻,因为在曹操帐下有郭嘉、荀彧和荀攸等谋士,武有曹洪、曹仁、许褚、张辽、徐晃、于禁等一大票的名将,因此司马懿一直是籍籍无名。
【想象】采访诸葛亮

【想象】采访诸葛亮诸葛亮:你好,我是诸葛亮,请问有什么问题我可以帮助你解答?采访者:诸葛先生,您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智者、军事家和政治家,您的智谋和贡献至今仍然被世人所称颂。
请问您是如何成为那个不朽的传奇人物的?诸葛亮:谢谢你的称赞,我认为自己之所以能够成为历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主要归功于自己的学识和思考。
我出生在一个学问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培养了丰富的知识和扎实的学问基础。
再加上我对于历史、文学、兵法等领域有浓厚的兴趣,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日益精进,追求智慧和睿智。
采访者:您在三国时期为蜀国主持国家大事,赢得了无数的战役和重大政策制定,被誉为智胜奸雄。
您在军事上的智谋究竟有何特点?诸葛亮:在军事方面,我注重战略的谋划和实施。
我善于分析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与情况,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
我非常注重兵器的运用,精于制定军事计划和调度兵力,同时注重快速行军,以求取战争胜利。
我也擅长运用谋略,通过出奇制胜、以小搏大等手法,使敌人陷入被动局面,达到最终胜利的目的。
采访者:您以精研《孙子兵法》而著称,为当时的军事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您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和应用有何心得?诸葛亮:《孙子兵法》确实是一本至关重要的军事兵法书籍,它不仅对我个人的军事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也为中国古代军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我对《孙子兵法》的理解主要体现在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上。
我十分重视战略的灵活性和变通性,相信军事计划应以敌情为依据,随机应变,以求取战争胜利。
我也非常注重兵力的合理分配和用于最有效地打击敌人的要害部位。
采访者:除了军事方面,您还在政治上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
您作为蜀国丞相期间,采用了许多改革措施,促进了蜀国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您在政治上的理念是什么?诸葛亮:在政治上,我主张以“民为本”和“谋国家至善”为出发点和目标。
我认为政治家应该始终关注人民的福祉和利益,力争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谋发展。
我也非常重视政治家的廉洁和公正,以示对人民负责。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个聪明的人诸葛亮是历史上享誉千古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卧龙先生”。
他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在人们的心中,他是一个聪明、睿智、能干的人。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诸葛亮的聪明进行探究。
一、智慧的来源诸葛亮的聪明并非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多年的学习和努力才得到的。
他自幼就勤奋好学,精通兵法、经济、政治、文学、艺术等多方面的知识。
他在学习期间不断地探索实践,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同时,他也取材于日常生活和身边的人事物,认真观察思考,搜集反映社会状况以及历史背景的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
这种广泛学习、积累经验的做法,为他赢得了广泛的思考和决策能力,从而成为了一个聪明的人。
二、智慧的应用在政治军事领域,诸葛亮大才大略,深谋远虑,非常善于谋划、布局和策略。
他以“纳贤”为核心,打造强大的团队,施行精细的人才管理计划,挖掘优秀人才并赋予其合适的职位,建立了蜀汉强大的政治体系。
在蜀汉与魏国的战争中,他运筹帷幄,人称“孔明”,取得了古今罕见的将领之美誉。
他善于虚实相生、诈敌制胜,即便在形势千钧一发的时刻,也能取得对手的信任,占据先机,从而获得胜利。
从此,被誉为他的名言“军师有三项本领,谋略、机变和伸缩”三者的辉煌。
在文学领域,诸葛亮功成名就之后,也把大量的心血倾注在了文学创作上。
他的文笔犀利锋芒,洞察时势,反映时代,同时也散发出人文情怀和智慧魅力。
他的文学作品尤以史学与文学成就突出,现存有《诸葛亮集》、《出师表》等作品,受到后人极高的赞誉。
三、智慧的道德诸葛亮不仅智力高超,而且道德高尚。
他对待朋友忠诚,尊重长辈,敬重师长,具备极高的道德品质。
同时,他也是一个宽容、仁慈、谦虚的人,时刻以平和的心态面对挫折和困境。
他谦虚的为人,愿意跟任何人学习,不停地探索前进,始终保持拥有无尽的智慧的心态。
他的高尚的思想和文化含义,将永远流芳千古。
总结在诸葛亮的一生中,他以自己的才干、智慧和行为,成为了现代人们心中的榜样和抱负,成为了功绩非凡的天子名相、仁人志士;成为了最优秀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之一。
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_传说

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篇一传说当年诸葛亮在襄阳隆中隐居时,天天都在用功,平时很少出门。
一晃已经二十多岁了,还没找到一个称心如意的媳妇。
离隆中十多里的黄家湾,有个名士叫黄承彦。
黄承彦有个独生女儿月英,也将二十岁了,还没有找到婆家。
黄承彦看中诸葛亮的人才,有心把女儿许给他,就托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去探探诸葛亮的口风。
诸葛亮听旁人说,黄家小姐长得丑,就支支吾吾没有答应。
黄承彦心里清楚诸葛亮的想法。
有一次,诸葛亮同崔州平、徐元直、石广元一同去拜访黄承彦。
他们来到黄家门口,刚要进去,突然从屋里窜出一只大黄狗,直往他们身上扑。
他们正急着左右躲闪,忽然又从门后跳出一只老虎,诸葛亮吓得转身就跑,被崔州平一把拦住。
回头一看,那老虎没来咬他们,却把那只狗撵回门旮旯里去了。
诸葛亮等人小心翼翼地进去,再一看,原来狗和老虎都是木头做的。
这时,黄承彦出来把他们让进了屋。
待宾主坐定,黄承彦伸手把桌子角一按,从门后走出两个端茶人,把茶递给了他们。
诸葛亮正要道谢,抬头仔细一看,端茶人也是木头做的。
他惊奇地说:“黄先生能做出如此奇巧的机关,实在令人敬佩。
”黄承彦听后,哈哈大笑,说:“这哪里是我做的,都是小女阿丑捣鼓出来的小玩意儿。
”关于诸葛亮的传奇故事篇二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兵法。
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
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
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
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
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还原真实的历史-关于诸葛亮你必须要知道的8个真相
诸葛亮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是我国历史上著名且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发明家。
可是现在人们经过小说《三国演义》的洗礼,对于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面目,早已变得模糊起来,下面,我们就为大家纠正一下,那些《三国演义》里关于诸葛亮不符合史实的事迹吧。
1.火烧博望坡
小说《三国演义》里面,把火烧博望坡写成了诸葛亮初出茅庐立下的第一件功劳。
可实际上,“火烧博望坡”和诸葛亮没有什么关系,这场战斗其实是刘备亲自指挥的,《三国志》记载,刘备投奔刘表后,便屯兵新野,和曹操的军队在博望坡对峙,刘备在道路两旁埋设好伏兵,然后自己烧掉了驻扎的营地,假装逃走,结果曹将夏侯惇不知有诈,领兵前去追击,被伏兵扑了个正着。
而且最主要的是,博望坡战斗发生在公元202年,而诸葛亮直到207年才出山。
2.草船借箭
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使用过“草船借箭”,真正使用这个计策的人是孙权。
《三国志》上记载,在公元213年,也就是赤壁之战5年后,曹操平定了关中地区后,又率军南下,准备伺机进攻孙吴,东吴军队和曹军在濡须口对峙。
一天,孙权借江面有雾,便亲自派遣出小分队,乘坐战船,前去靠近曹军水军阵地,打探军情。
后被曹军发现,因为江面有雾,曹操不敢派军出战,就下令射箭退敌,孙权的船上很快就被射满了弓箭,因为一面受箭,重心不稳,就在快倾覆的时候,孙权下令掉转船头,让另一面受箭,等船恢复平衡后,便划着小船大摇大摆的离开。
孙权本意并没有想借箭的意思,不过这笔意外之财还是让人很惊喜的啊,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孙权所乘的船就是特意制作的草船。
3.借东风
《三国志》里在描写赤壁之战的时候,确实提到了用火攻,不过这个火攻和诸葛亮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至于《三国演义》中所说的借东风,史学家们做过大量的研究,最后认定,赤壁之战的战场发生在今湖北省,时间是冬天,而湖北省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性气候,
冬季基本上吹不了东风。
所以借东风也是作者为了凸显诸葛亮能力而虚构的。
而在赤壁之战中,诸葛亮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开战前为孙刘联盟建立的奔波上。
4.三气周瑜
第一气是孙刘为了南郡这个城池而发生的,小说上说,诸葛亮用计策占领了南郡,气坏了周瑜,而事实上,是赤壁之战后,孙刘继续联合力量抗击曹操,孙权作为一名合格的盟友,为了让刘备的势力变得稍微大一点,可以面对曹操,而主动把南郡交给了刘备,小说中所讲的“借荆州”其实只借了一个南郡而已。
第二气是关于刘备和孙尚香结婚的,原著的内容我们就不多赘述了,真实的历史是,当时刘备已经在荆州站稳了脚跟,孙权十分顾忌刘备的力量,于是把妹妹嫁给刘备,希望巩固一下孙刘联盟。
现如今我们已经无法猜测当时孙权的真实目的了,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孙权当时是真的想跟刘备联姻的,而非小说中所说的那样。
第三气直接要了周瑜的老命,小说上讲是诸葛亮将周瑜围困,以至于周瑜气急攻心,旧伤复发,吐血身亡。
而真实的历史是,公元210年,周瑜向孙权请求发兵攻蜀,然后率兵走到了巴丘这个地方,自己病逝的。
5.八阵图
关于八阵图,读者应该一看就可以感觉出来是杜撰的,摆了几块石头,竟然让刘备七百里连营都打不过的陆逊退兵了,实在是太扯了。
后来进入阵中的陆逊出不来,还被诸葛亮的老丈人黄承彦给领了出来,我们细想一下,马谡丢了个街亭就被杀,而黄承彦放出了敌将,还安然无事,情节上很明显不严谨。
所以关于八阵图,我们看着乐呵乐呵就可以了。
6.七擒孟获
关于七擒孟获,《三国志》中有简要的记载,但是现在史学家们通过研究,普遍认为,七擒孟获发生的可能性太低了,更有人认为,七擒孟获就是完全的虚构,目的就是为了凸显诸葛亮的足智多谋,丰富其人物形象。
就连到底是否有孟获这个人存在,也一直都充满了争议。
至于为什么史书中会有记载,通过研究,史学家们认为,这是史书收录了地方传说而造成的。
7.空城计
空城计可以说是诸葛亮最具代表性的一场战斗了,很可惜的是,这个故事也是虚构的,发生空城计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228年,当时司马懿还在千里之外的宛城当都督,怎么可能跟西城的诸葛亮对峙呢?也许你会问,那或许是和别的魏将对峙呢?很可惜的是,根据南宋著名的史学家裴松之的考察分析,诸葛亮从来没有在阳平关一带抵抗过魏军。
而诸葛亮当时见街亭丢失,就急忙撤军回到汉中了。
8.死诸葛走活仲达
《三国演义》中写到,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死了的消息高兴坏了,立刻亲自上马前去追杀,结果半道上发现已经死了的诸葛亮竟然又出现了,以为自己中了埋伏,掉头就跑,跑了老远,才问手下,自己的脑袋是不是还在脖子上。
关于这个情节,史书中都有过记载,我们也可以认定,它肯定是发生过的,可是和小说中描写的,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司马懿率军前去追击撤退的蜀军,遇到了蜀军后,蜀军将领杨仪鸣鼓立旗,摆出准备跟司马懿大干一场的架势,司马懿多疑,又不知道虚实,担心有伏兵,只好下令退兵。
而根据《晋书》记载,司马懿撤兵是因为本着“穷寇莫追”的原则。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真实的历史和小说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所以当我们观看完精彩的《三国演义》后,一定不要把它和历史弄混淆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