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整理)《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doc

(2020年整理)《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doc
(2020年整理)《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doc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标准

一、课程简介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通过“视”“听”“说”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真实交际场合中各种视听材料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英语进行外贸业务、外事接待、英文翻译、公文处理等工作,能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精神的高级技能型人材。

二、课程性质与定位

(一)课程性质

《商务英语视听说》是商务英语专业的职业能力课程,同时也是一门必修课程。(二)课程定位

《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的课程定位是适应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职业岗位的需要,通过视、听、说帮助学生了解和巩固相关的商务知识。本课程强调语言技能的训练与商务英语知识的融合,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英语听力》和《英语视听说》。

课程开设的对象为商务英语专业三年级的学生,开设学期为五学期,每学期周课时4,总计64课时。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遵照教高[XXXX]14号、教高[XXXX]16号、教高厅函[XXXX]47号等文件精神,依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本课程的目标和教学内容,具体遵循以下原则:(一)目标设定:面向淄博区域经济商务职业岗位,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要素,培养学生商务方面的英语听说能力,进而提高商务交际能力和国际贸易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设计:突出对商务职业素养的养成和旅游技能的训练,强调商务和旅游及酒店工作中英语语言的使用。立于基本,立于实用,立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按照“教、学、做”为一体的总体原则,根据课程特点选择教学方法,推广情境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任务教学等教学方法。另外,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推进产学研结合。

(四)利用现代技术:极大地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学生提供课文学习所需要的教学资料,背景知识等。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为学生选择不同水平级别的材料或模块学习。建立网络学习资源库,集多媒体技术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生动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四、课程培养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视听说技能为主线。通过系统的视听说专门技能的单项训练及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快速反应、准确辨别、分析推理、归纳总结、信息处理及记录和记忆等能力。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1)基础知识:常用词汇和常用句型,语音、语调知识等;

(2)语言文化:异国的文化习俗,风土人情、人生百态等;

(3)策略知识:认知策略及学习策略知识等。

2.能力目标

(1)能积极与他人进行英语交流

(2)在商务交际场合中,能用英语精选思维;

(3)能分析不同民族在思维、文化与商务习惯上的差异;

(4)能够听懂、预测日常交际内容,抓住中心大意,能辨别说话人的态度与语气并能流畅、准确、得体的进行日常交际。

3.素质目标

(1)具备文字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与分析能力;

(2)具备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

(3)具备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五、课程内容和要求

六、教师任职要求

七、教学条件与设施要求

(一)教学硬件要求

1. 校内教学及实训场所

主要运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学,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配以大量的视频、音视频资料。

2. 校外实践条件

各专业都建设了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可以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进行语言实践。

(二)教学资源要求

1.《商务英语视听说》课程资源

充分利用课程的教案、课件、实践项目进行自主学习。

2.参考网站

(1)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377304.html,/webscript/scrip246.htm

(2)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377304.html,

(3)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377304.html,/

(4)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377304.html,/bbc/

(5)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377304.html,/

(6)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377304.html,/

(7)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377304.html,/

(8) https://www.360docs.net/doc/3313377304.html,/

八、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应加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注重以任务引领型诱发学生兴趣。

2.应以学生为本,注重教与学的互动,通过典型的实践项目活动,由教师提出要求或示范,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培养职业能力。

3.应注重职业情景的创设,以多媒体、录像、影视作品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必须重视实践,更新观念,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引导学生提高职业素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5.改革教学方式,使教、学、做合一,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方法,把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过程设计为“边学边用,学用结合”的过程,使教室与实训室一体,讲授内容与实训内容统一,教、学、做统一,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教学评价建议

1.通过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调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2.将听说技能测试与综合素质测试相结合,注重学生进行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教材编写建议

1.必须根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教材。

2.教材必须充分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思想。

3.教材应突出实用性和前瞻性。

4.教材应以学生为本,文字表达精炼,内容图文并茂,突出重点,旨在提高学生学习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

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三、课程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充分考虑本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的变化:“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课程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注重启发式;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评价中的几个关系;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 五、“双基”变“四基” 2001年版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标准

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学院 《仓储与配送实务》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信息工程系(物流管理)编制单位:信息工程系物流管理教研室编制日期:2014年9月1日

《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专业制定时间:2014年9月1日 课程代码:所属系部:信息工程系 学分: 6 学时:108 先修课程:《现代物流概论》后续课程:供应链管理 课程类型:专业核心课程考核方式:考试 一、课程名称 《仓储与配送实务》 二、课程性质与适用对象 仓储配送在物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切物流活动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点,现代仓储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对于优化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系统,提高国民经济的运行质量有着重大的意义。 《仓储与配送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是培养仓储专业一线的工作人员、作业班组负责人、部门主管及业务经理等仓储配送人才的必修技能课程。它与《供应链管理》、《运输实务》、《货代与报关实务》等几门课程构成了物流管理人才必备的专业技能框架。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独立或与人合作完成合同签订、入库作业、在库管理、响应客户投诉等作业任务,并能够以较强的成本意识、科学的评估手段来策划和优化仓储过程管理与控制。 本课程适用于全日制大学专科教育(。 三、课程培养目标 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懂管理基本知识,熟练掌握作业流程,会选择使用各类设备,能指导他人进行物流作业活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高素质劳动者。 四、参考课时 课程的周学时为6学时,共108学时;在实训阶段采取课堂与实训场所一体化的授课方式。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设计 1. 课程定位 《仓储与配送管理》是物流专业的一门主要的专业课程,也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本门课程前序课程为《现代物流概论》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解仓储、仓储管理及物流配送的基本概念及功能,掌握仓储作业、配送中心运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及现代化仓储管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范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主讲内容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三、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 四、几点建议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1) ?2002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 (蓝皮本) ?2005年开始修改数学课程标准 ?2007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7修改稿(已经有很好的修订过程的内容变化批注) ?2011年完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 ?2011年九月推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年十月开始课程标准培训 ?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黄皮本) 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2) 1.进行广泛深入的实施状况调查研究 (12个省,问卷3768份) 2. 组织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 (12次修改研讨会 3.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

2006年6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征求意见。 2007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征求意见稿发放全国10个省教研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以及40名专家征求意见。 此外,还通过不同形式,向项武义教授、张奠宙教授,以及部分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征求意见。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 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 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 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 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 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 正如“数与代数”一样,“图形与几何”代表了第一、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侧重点:在第一、二学段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等加以确认;第三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出师表 两汉: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仓储与配送实务》课程标准

《物流管理综合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仓储与配送实务 课程代码:mj3131 建议课时数:48学分:3 适用专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 1.前言 1.1课程的性质 该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属于专业综合课程,开设在第五学期。主要是对全部所学专业课程进行综合实践训练,并对典型职业岗位的核心技能进行强化训练。课程内容主要含盖仓储与配送岗位实训。同时也是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管理类专业的选修课程。 本课程的前导课程是前各学期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如仓配与配送管理、运输管理实务、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后续课程是第六学期到企业的毕业顶岗实习。 课程直接为培养学生的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能力服务,同时为学生的上岗实习教学奠定基础。 课程坚持能力本位,理论与实训相结合,以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基本技能培养为主线展开教学。 1.2设计思路 《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定位于服务于无锡商贸经济发展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决定了其课程设计必然是基于区域物流行业企业的工作过程,按项目来组织课程,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和组织单元内容。课程内容反映完成工作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工作任务以岗位及其操作程序为逻辑展开。 2.课程目标 2.1职业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管理的内容做安全管理工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提升职业道德素质(2)能够运用各种设备知识认识与了解仓库和自动化仓库的各种设备操作操作能力(3)熟练操作条码制作与识别设备的能力及操作RFID设备的能力 (4)手动搬运设备及各种非机动车辆的操作能力,机动车辆的识别能力 (5)熟练进行仓储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基础资料的输入、维护操作能力

(6)使用WMS及配合无线手持终端设备进行全自动立体化仓库入库操作的能力 (7)入库商品的验收与处理能力 (8)托盘识别与使用堆垛、托盘装卸与搬运操作、托盘货物堆垛能力。 (9)使用半自动托盘缠绕机对托盘化货物进行加固操作的能力 (10)入库商品理货操作及根据商品的特征选择货架和货位,进行堆存堆垛操作能力(11)各种典型商品的堆放与储存及仓库温湿度的控制和货物的防损、防腐、防霉操作能力 (12)仓库商品盘点作业能力及仓库成本核算与分析能力 (13)使用WMS及配合无线手持终端设备进行全自动立体化仓库出库操作的能力(14)使用WMS进行摘果式电子拣货及使用WMS进行播种式电子拣货操作能力(15)能够运用补货策略进行各货位的补货操作能力 (16)商品包装操作、手工打包机械操作、半自动打包机打包操作能力 (17)配送中必各种形式订单的处理操作能力,配送中心各种单证的填制、修改、输出操作能力 (18)能够根据订单要求,进行配送线路设计的能力 (19)货物配货计划编制及货物装车积载操作能力 (20)给校园客户实施配送作业进行运输、调度、跟踪操作能力 2.2知识目标 (1)6S管理的内容和6S管理活动的推介方法 (2)容器类、货架类、分拣机、输送机类设备知识 (3)条形码制作,识别与输出设备知识、无线识别设备的知识 (4)各种小型手动搬动设备知识与操作要求,各种运输车辆的知识。 (5)仓储配送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模块知识 (6)WMS入库流程操作步骤,无线手持终端设备使用知识,堆垛机工作步骤 (7)商品入库验收的步骤,验收进出现各种货物与实际情况不符的处理知识 (8)托盘知识及托盘成组方法知识,卸与搬运作业流程知识,叉车操作知识 (9)半自动托盘缠绕机操作规程知识 (10)入库商品理货操作理货操作流程,货架与货位知识,堆存堆垛操作知识 (11)各种货物堆放的方法,温湿度的控制方法,防锈、防腐、防霉处理技术 (12)仓库盘点知识,成本核算与分析知识,WMS成本核算与分析功能的知识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 测试题及答案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知识测试题 一、填空题。(45%)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3、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4、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5、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6、“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7、《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8、《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选择题(1-10单项选择,11-15多项选择)(30%) 1、数学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C )的过程。 A、交往互动 B、共同发展 C、交往互动、共同发展 2、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B )。 A、教教材 B、用教材教 3、“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 B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数学思考 B、过程与方法 C、解决问题 4、《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表述(A )不同程度。

A、学习过程目标 B、学习活动结果目标。 5、评价要关注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学习的( C ) A、成绩 B、目的 C、过程 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A )次。 A、一 B、二 C、三 D、四 7、在新课程背景下,评价的主要目的是( C ) A、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和课程的发展 B、形成新的教育评价制度 C、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8、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 C )。 A 组织者合作者 B组织者引导者 C 组织者引导者合 作者 9、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是一个( A )的过程。 A、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 B、主动和被动的生动活泼的 C、生动活泼的被动的富于个性 10、推理一般包括( C )。 A、逻辑推理和类比推理 B、逻辑推理和演绎推理 C、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 BC ) A、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B、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C、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2、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 AB )之上。 A、认知发展水平 B、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 C、兴趣 13、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 ABC )。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全)

解读《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 【新旧课标比较】与旧课标相比,新课标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 到实施建议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具体变化如下: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基本理念“三句”变“两句”,“6条”改“5条” 2001年版“三句话”: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011年版“两句话”: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6条”改“5条”: 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2001年版的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2001年版: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数学教学活动——评价——现代信息技术 2011年版: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四、理念中新增加了一些提法 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两句话) 数学教学活动的本质要求 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注重启发式 正确看待教师的主导作用 处理好评价中的关系

配送管理实务课件——教案

第 1 次课教案 2008年3 月3 日星期一 章节:第一章配送中心概述§1-1配送中心的基本概念 教学任务: 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的运作,对本门课程的学习有答题的概念。 重点、难点: 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区别 教学内容提要: 一、海尔公司的物流发展——物流服务的发展,物流中心的发展 二、盐业配送中心简单介绍 三、大连集龙物流中心介绍 四、中国邮政邮件处理中心;中国烟草 五、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的区别 复习思考题、作业: 课后小结:

第 2 次课教案 2008年3 月5 日星期三 章节:第一章配送中心概述 §1-1配送中心的基本概念§1-2配送中心的地位及功能 教学任务: 通过本节学习,了解配送的发展历史及配送的一些相关概念;了解配送中心产生的背景及相关的一些概念。深刻理解配送中心在经济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重点、难点: 配送的概念;配送中心产生的背景;配送中心的概念; 教学内容提要: §1-1配送中心的基本概念 一、配送制的出现及发展 二、配送中心产生的背景 三、配送中心的定义 §1-2配送中心的地位及功能 一、配送中心的地位 二、配送中心的功能 采购功能;储存功能;分拣功能;分装功能;集散功能;加工功能;信息功能;复习思考题、作业: 课后小结:

第 3 次课教案 2008年 3 月10 日星期一章节:§1-3 配送中心的类型 教学任务: 熟悉配送中心的基本类型; 掌握配送中心的各项功能。 重点、难点: 配送中心的基本类型;配送中心的各项功能 教学内容提要: 一、综合配送中心; 1、区域配送中心 2、城市配送中心 3、储存配送中心 4、流通配送中心 二专业配送中心 1、供应配送中心 2、销售配送中心 3、加工配送中心 三、特殊配送中心 复习思考题、作业: 思考P15页的案例,回答案例思考题 课后小结: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标准ok

《配送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学分制定人修订人合作企业 0310611 3 季金震 季金震 中储南京分公司 适用专业 总学时 制定时间 修订时间 审核部门 物流管理 54 2009.05 2011.09 管理专业委员会 1.课程性质与设计思路

( 1.1 课程的性质 本课程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在开设《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之后的一门重要的专 业必修课程。“配送”与“运输”、“仓储”在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框架中三足鼎立, 同时也是物流行业主要职业岗位的技能框架基础。该课程是以掌握配送的基本运作模 式与方法,按照用户的需要,有效、合理地开展物流配送活动,不断提高物流服务水 平与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配送成本,是物流企业特别是物流配送企业从业人员必 须具备的重要职业技能。 《配送管理与实务》课程理论抽象,但实用性强,需要教师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 使理论现实化,问题表面化,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掌握其基本要求和操作技能,便 于良好地开展实际工作。 1.2 设计思路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 在广泛进行社会与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 对物流配送企业从业人员工作职责进行划分,将配送职业划分为相应的工作岗位,确 定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及知识要求;将能力和知识要求转化为教 学模块(项目);将与配送相关的八个教学项目结合在一起,形成《配送管理实务》课 程。 根据配送中心的工作内容与工作流程确定其内容的前后顺序,同时考虑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认知的心理顺序,将八个教学项目进行横向与纵向组合,模块一即项目一;模 块二即项目二到七;模块三即项目八形成三级纵向,模块二的项目二到项目七形成横 向;教学模块的组合遵循横行组织为主,纵向组织为辅的原则。通过垂直方向逻辑顺 序的叠加确定职业能力的深度,通过水平横向组合确定职业能力的广度。 因为课程内容主要针对配送中心实际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导 向性和确定的目标,具有较强的过程属性。根据这一特点,课程主要解决“怎样做” 经 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 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 性知识为辅,以配送作业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 理的理解为辅。 2.采用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作为学习的行动主体,教师在学习过程中起着组织者与协调人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名词解释

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 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依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数据分析观念包括: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合情推理是从已有的事实出发,凭借经验和直觉,通过归纳和类比等推断某些结果;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运输管理实务》是物理管理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可满足物流行业企业对物流运营管理人才在货物运输组织与管理业务岗位上任职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等要求。以研究货物高效位移为首要任务,利用现代物流设施设备来实现最经济的商品输送活动并把握规律性的应用科学。该课程的前续课程包括《物流管理基础》、《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课程,后续课程包括《快递业务管理》、《物流营销与客户服务》等课程。 1.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在内容安排与设计上倡导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整合理论课程、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多个来自物流实践中的案例分析加强学生独立思考与学习能力的锻炼。在课程总体结构的设计上,遵循过程导向的课程观,按照物流企业运输活动的实际流程展开。通过完成各个实训项目,逐渐树立过程意识、成果意识和质量意识。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总设计思路:在分析企业运输管理职业岗位能力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课程目标;根据物流运输业务完成的需要构建课程工作任务;通过项目和任务训练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 本课程以不同运输方式承担的运输业务为载体设计工作任务,内容包括: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多式联运以及配送业务管理。以每项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并以业务流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从该项业务的准备货委托开始,到货物交付结束。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让学生在职业情景中模拟托运方、代理人与承运方等不同角色学习业务操作,并通过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方式练就相关能力。

(完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自身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与计算机的结合,使得数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式和应用范围等方面得到了空前的拓展。数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探求客观世界的规律,并对现代社会中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同时为人们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种有效、简捷的手段。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一、基本理念 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数学为其他科学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5.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

2011年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1)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4.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应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5.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

(完整word版)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仓储管理实务》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仓储管理实务》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在物流专业课程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因为不论是第三方物流还是企业物流,仓储活动都是核心活动,它沟通采购、运输与配送等相关重要物流活动,是生产活动的重要节点,也是保证物品需求的重要据点。它前接《采购管理》、《运输管理》,后续《配送管理与应用》等课程,是物流专业的核心课程和主干专业课。 《仓储管理实务》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仓储经营管理能力、仓储设施设备操作能力、仓库保管作业能力等多种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高职学生应具备岗位职业能力要求,并获得仓储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仓储岗位职业能力、职业道德素养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物流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的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 1.基于仓储与配送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理念 2.工学结合的理念 3.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理念 4.注重学生能动性的理念 5.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1.市场需求研究 通过对山西地区物流的发展研究确立了市场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从而确定了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企业岗位需求研究 在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对相关物流企业的研究确定了物流公司岗位分布,确定了《仓储管理实务》课程培养的技能方向。 3.学情研究

学习本门课程之前,物流专业学生已经学习了《物流学基础》《物流信息技术》《商品知识》等课程,掌握了有关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并对物流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些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同时,在本门课的教学中,我们还充分考虑了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对部分知识重叠的章节,有选择的进行取舍。在教材建设上,以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仓储管理实务》为基础,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同时为了避免与其他课程的重复章节,对原教材内容进行了删减与合并。为达到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目标,该教材与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教材相结合,增添了许多新的知识和技能,如仓库规划设计、自动化仓库操作等内容。同时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针对仓储配送作业的各个环节,加大了实训课程的学时比重,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时间和相应的技术指导,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 为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物流方面的知识,我们采取,一方面通过请专家教授进行讲座使学生了解物流现状及前沿发展;另一方面通过校外参观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学生之间交流所学心得体会,了解自己所学知识的不足,从而更能有的放矢的进行后续学习。 4.课程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以就业为导向,邀请行业专家对物流管理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本课程的工作任务和课程内容。根据物流管理专业所涉及到的仓储管理教学管理基础知识内容,分解成若干教学活动,在仓储管理实训和校内实习和校外顶岗实习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整个课程内容以够用为度。 由于课程内容主要针对实际而具体的工作任务,因此,具有明显的职业导向性和确定的目标,具有较强的过程属性。根据这一特点,课程主要解决“怎样做”(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在课程内容的设计方面,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来传授相关的课程内容,实现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以过程性操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学习模拟测试题(四)填空题 Asd 1、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5、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6、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仿和(训练)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在第一学段图形与几何部分,学生将了解一些简单的(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发展(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图形与几何)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3、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6、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9、《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数学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和学段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20、“图形与几何”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