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合集下载

刘禹锡《忆江南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二首》原文、译文及赏析《忆江南二首》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组词作品,这组词充分体现了“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这首词的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忆江南二首》原文唐代:刘禹锡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裛露似沾巾。

独坐亦含嚬。

春去也,共惜艳阳年。

犹有桃花流水上,无辞竹叶醉尊前。

惟待见青天。

译文及注释译文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临行的时候谢别洛阳城的人。

柔弱的柳枝随风飞舞象是挥手举袂,一丛丛的兰花沾满白露正如浸湿的头巾,遮住芳颜独自欢笑又像是含嗔带颦。

可惜春天已经匆匆过去了,一起来珍惜这艳丽明媚的年华吧!只见依然有桃花飘落在流水上,哪怕倒满竹叶青美酒一饮而尽,醉倒在了酒杯前。

只希望能等到雨过天晴、重见青天的时候。

注释(1)多谢:殷勤致意的意思。

洛城人:即洛阳人。

(2)袂(mèi):衣袖。

(3)裛(yì):沾湿。

(4)颦(pín):皱眉。

(5)尊:同“樽”,酒杯。

赏析第一首的主旨是伤春。

词中,先写春向人们告辞,柳、兰喻春含泪挥手而别,后写一个女子惜春情态,一边惋惜春天的归去,一边又觉得春天对她也有无限依恋之情,作者以拟人手法,把人的表情动作赋予春,有依依难舍之情,郁郁感伤之意,抒发了惜春、伤春的感情。

构思新颖,描写细腻,手法多变,充分体现了诗人乐府小章的“清新流畅、含思婉转”的艺术特色。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春去也,多谢洛城人。

”“去也”两字感情色彩极浓。

在临别之际一声“去也”。

抵得上很多言语,其中当然也包含着不忍去、不愿去、又不得不去的衷曲。

后来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愿去去千里烟波”,连用两个“去”字,也是为了突出他心头不忍去、不愿去而又不得不去的复杂感情。

这是从春的一方即客观的一方言之。

再从爱春、惜春的一方即主观的一方言之,则“去也”两字更为关情。

《西厢记·长亭送别》有句云:“听得道声“去也”。

白居易的《忆江南》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的《忆江南》注释及译文

白居易的《忆江南》注释及译文【导语】这里作者给大家分享一些白居易的《忆江南》注释及译文(共6篇),方便大家学习。

篇1:白居易忆江南注释及译文白居易忆江南三首注释及译文忆江南词三首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吧!忆江南三首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清晨夜晚总要再次相逢。

【注释】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⑻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三首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三首

忆江南白居易古诗三首《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词作品。

第一首词总写对江南的回忆,作者选择了江花和春水,衬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运用比喻和映衬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第二首词描绘杭州之美,通过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的画面来验证江南之好,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忆念之情;第三首词歌咏苏州,选取竹叶春酒和吴娃醉舞,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表达了作者对苏州的忆念与向往。

这三首词主旨相同而各具首尾,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以及女性之美,相对独立而又互为补充,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忆江南三首其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白话译文其一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其二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杭州:游玩天竺寺寻找中秋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其三江南的回忆,接下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能再次相逢?整体赏析《忆江南三首》分写江南春色、杭州秋景和苏州胜事。

三首词主旨相同而每首自具首尾,有一定的独立性;而各首之间,又前后照应,脉络贯通,构成有机的整体,显示出作者谋篇布局的高超艺术技巧。

第一首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景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忆江南 白居易全诗赏析

忆江南 白居易全诗赏析

忆江南白居易全诗赏析忆江南白居易全诗赏析白居易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忆江南词三首朝代:唐代作者:白居易原文: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能唤起追思的是像天堂一样的杭州:游玩灵隐寺寻找皎洁月亮中的桂子,登上郡亭,枕卧其上,欣赏那起落的钱塘江大潮。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回忆苏州的吴宫,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不知何时会再次相逢。

注释⑴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⑵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⑶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⑷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⑸”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⑹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⑺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忆江南古诗全文

忆江南古诗全文

忆江南【作者】白居易【朝代】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译文注释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创作背景刘禹锡曾作《忆江南》词数首,是和白居易唱和的,所以他在小序中说:“和乐天春词,依《忆江南》曲拍为句。

”此词在公元837年(唐文宗开成二年)初夏作于洛阳,由此可推白居易所作的三首词也应在开成二年初夏。

赏析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

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

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本诗其第一首,作者泛忆江南,兼包苏、杭,写春景。

全词五句。

一开口即赞颂"江南好!"正因为"好",才不能不“忆”。

"风景旧曾谙"一句,说明那江南风录之"好"不是听人说的,而是当年亲身感受到的、体验过的,因而在自己的审美意识里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接下去,即用两句词写他"旧曾谙"的江南风景:"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日出”、“春来”,互文见义。

春来百花盛开,已极红艳;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

在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

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舞粼。

在这里,因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

作者把“花”和“日”联系起来,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联系起来,为的是异色相映衬。

江花红,江水緑,二者互为背景。

于是红者更红,“红胜火”;绿者更绿,“绿如蓝”。

题中的“忆"字和词中的"日曾谙"一字还说明了此词还有一个重重要的层次:以北方春景映衬江南春录。

四年级古诗词忆江南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词忆江南知识点

四年级古诗词忆江南知识点在四年级的语文学习中,古诗词《忆江南》是一首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深入了解这首词的相关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忆江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二、诗词原文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三、诗词释义“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江南是多么美好啊,那里的风景我过去曾经非常熟悉。

“谙”在这里是熟悉的意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升起的时候,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

“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来了,江水绿得像蓝草一样。

“蓝”,一种植物,叶子可以提炼蓝色的染料。

“能不忆江南”: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呢?四、诗词赏析1、语言简洁明快整首词语言简洁,没有过多的修饰,却生动地描绘出江南的美景。

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短短两句,色彩鲜明,画面感极强。

2、巧用对比通过“红胜火”与“绿如蓝”的对比,突出了江南春天的生机勃勃和色彩斑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3、情感真挚词中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深深的怀念之情。

这种情感自然流露,毫无做作之感,让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对江南的热爱。

五、写作背景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在江南生活了很长时间。

后来他离开江南,回到北方。

由于对江南的美好记忆难以忘怀,于是创作了这首《忆江南》。

六、诗词主题这首词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七、诗词影响《忆江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

它不仅让人们对江南的美景充满向往,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借鉴。

八、重点字词1、“谙”:熟悉。

2、“胜”:超过。

九、诗词朗诵在朗诵这首词时,要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作者对江南的赞美和怀念之情。

“江南好”三个字要读出赞叹的语气,“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要读得轻快、活泼,表现出江南景色的明艳与生动,“能不忆江南”则要读得深情、悠长,体现出作者的眷恋。

忆江南古诗词

忆江南古诗词

忆江南古诗词忆江南古诗词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作为一种诗歌体裁,指的是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又称古风、往体诗。

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忆江南古诗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忆江南旧居(唐·雍陶)闲思往事在湖亭,亭上秋灯照月明。

宿客尽眠眠不得,半窗残月带潮声。

送客(唐·陈子昂)故人洞庭去,杨柳春风生。

相送河洲晚,苍茫别思盈。

白蘋已堪把,绿芷复含荣。

江南多桂树,归客赠生平。

山路见梅感而有作(唐·钱起)莫言山路僻,还被好风催。

行客凄凉过,村篱冷落开。

晚溪寒水照,晴日数蜂来。

重忆江南酒,何因把一杯。

江南春(唐·张籍)江南杨柳春,日暖地无尘。

渡口过新雨,夜来生白蘋。

晴沙鸣乳燕,芳树醉游人。

向晚青山下,谁家祭水神。

采莲曲(南北朝·刘孝威)金桨木兰船,戏采江南莲。

莲香隔浦渡,荷叶满江鲜。

房垂易入手,柄曲自临盘。

露花时湿钏,风茎乍拂钿。

和常州崔使君咏后庭梅二首其一(唐·孙逖)闻唱梅花落,江南春意深。

更传千里外,来入越人吟。

弱干红妆倚,繁香翠羽寻。

庭中自公日,歌舞向芳阴。

感遇十二首其三(唐·张九龄)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

可以荐嘉客,奈何阻重深。

运命唯所遇,循环不可寻。

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

忆江南其一(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其二(唐·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

忆江南其三(唐·白居易)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忆江南其一(唐·皇甫松)兰烬落,屏上暗红蕉。

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

人语驿边桥。

忆江南其二(唐·皇甫松)楼上寝,残月下帘旌。

梦见秣陵惆怅事,桃花柳絮满江城。

双髻坐吹笙。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全诗注释翻译及赏析

忆江南三首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更重游!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注释忆江南:唐教坊曲名。

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

”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

”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名。

这里所指的江南主要是长江下游的江浙一带。

谙(ān):熟悉。

作者年轻时曾三次到过江南。

江花:江边的花朵。

一说指江中的浪花。

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绿如蓝:绿得比蓝还要绿。

如,用法犹“于”,有胜过的意思。

蓝,蓝草,其叶可制青绿染料。

“山寺”句:作者《东城桂》诗自注说:“旧说杭州天竺寺每岁中秋有月桂子堕。

”桂子,桂花。

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

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

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竹叶:酒名。

即竹叶青。

亦泛指美酒。

吴娃:原为吴地美女名。

此词泛指吴地美女。

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早晚:犹言何日,几时。

翻译江南是个好地方,那里的风光我曾经很熟悉。

春天的时候,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江南的回忆,最让人容易想起的就是杭州:游走在天竺寺中寻找中秋盛开的桂花,登上郡亭枕卧其上,观赏起落的潮头。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江南的回忆,再来就是容易想起苏州的吴宫。

喝一喝吴宫的美酒春竹叶,看一看吴宫的歌女双双起舞像朵朵迷人的芙蓉。

什么时候能够再次去游玩?赏析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

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

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

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

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古诗词二首忆江南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及新词,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词。

2、学习通过看注解,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江南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第一板块
赏歌导入新课播放《忆江南》
1、简介江南。

自古以来,江南,就以她的美丽和富饶,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他们游历江南,写下了大量歌咏江南的诗词。

但是,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数白居易的这首只有27 个字的《忆江南》。

那么,这首《忆江南》,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独
特魅力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白居易眼中的江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作者---白居易
第二板块
读通词句读出词中美景感受节奏美
1、初读诗词,说一说这首诗与我们以前学的古诗有什么不一样?
2、介绍“词”与“词牌名”。

3、再读诗词,读准字音以及句与句之间的停顿。

4、指名读。

5、教师指导读“日出江花红胜火”和“春来江水绿如蓝”。

品读词句感受风景美
1、“忆”是什么意思?(回忆、思念)忆景
2、诗人忆的是江南的什么呢?
(1)“日出江花红胜火”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春来江水绿如蓝” 说说自己的理解(你看到仿佛了什么)
(3)红与绿的映衬之美春天百花盛开,太阳出来了,使鲜艳的江花更红得耀眼。

春天的江水碧绿,而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

这红与绿相互映衬,于是红的更红,绿者更绿。

(4)男女生合作读。

3、如此景致,作者是听别人说的呢?还是自己亲眼看到的呢?你从哪儿知道的?理解“旧曾谙”
4、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 ,难怪诗人要由衷的赞叹“江南好” 。

读着“江南好”三个字,我们还会情不自禁想起哪些关于写江南的诗句来呢? 道不完的江南美景,诵不完的江南诗词,但是白居易却只用了三个字道尽了江南好。

5、学生齐读一、二句。

第三板块
忆人
1、赏析反问句“能不忆江南? ”
2、诗人忆的仅仅是江南的景吗?出示资料:白居易任刺史满三年,就要离开杭州了。

三年来,他带领百姓筑起了一道美丽的湖堤,疏通了六井清澈的泉水;留下了200 首杰出的诗篇,结交了许许多多的好友。

离别的那一天,杭州人扶老携幼,提着酒壶,洒泪而别,白居易落泪了…… 离开杭州之后,白居易又在苏州做过几年官,晚年居于洛阳。

公元838 年,离开杭州整整13 年的大诗人,已经67 岁了,他在洛阳香山脚下,深情地遥望江南。

他多想重回杭州啊!但因路途遥远,交通不便,终未成行。

他只能将一腔思念,托付于《忆江南》。

直到去世,他魂牵梦绕的杭州,他亲自命名的西湖,再也没有能够旧地重游。

——节选自王体悟景中深情旭烽《走读西湖》
3、江南景色秀丽迷人,江南人民情深意重,这叫诗人又怎能忘记?
4、曾经多少次,诗人朝着江南翘首以望;曾经多少回,诗人在梦中喃喃以念:江南啊江南,我何日才能重游?
5、学生齐背全词。

第四板块课外拓展赏词
1.诗人在用生花妙笔写出他“旧曾谙”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以“能不忆江南” 的眷恋之情,收束全词。

但这
一句“能不忆江南?” 却勾起了他对江南的无限怀念
之情,于是便又写下了另外两首。

2.课件出示:
其二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何日再重游?
其三江南忆,其次忆吴宫。

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

早晚复相逢。

板书设计:忆江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敕勒歌
一、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认识生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

这首
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

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示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

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局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沛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 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 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 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掌握好字的重心。

“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

里面“户”字的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

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局部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沿。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有知识理解不了的,教师应在学生通读诗句的基础上讲解。

诗句的理解,要在教师指导下,结合插图加以体会,然后通过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这首诗的大意是: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圆的大屋顶,笼罩在原野上。

蓝蓝的天底下,草地一眼望不到边,
风吹过来,草低下了头,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四)朗读、背诵指导在指导读的过程中,结合看插图投影、看录像、听音乐等,尽量让学生感受到诗的意境。

朗读指导可参考示例如下: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指导朗读这首民歌时,教师要多示范,必要时可领读难句。

只要在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多读,就会熟读成诵。

(五)练习提示
课后1、2 题,应在教学过程中完成。

课后第 3 题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读词语,体会“苍苍、茫茫”形容不同事物时,有不同的含义。

应联系事物特点去体会。

天苍苍:形容天空蓝蓝的。

松柏苍苍:形容松柏翠绿翠绿的。

青丝苍苍:形容头发白白的。

野茫茫:形容原野没有边沿。

大海茫茫:形容大海没有边沿。

云雾茫茫:形容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