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二首

合集下载

凉州词古诗二首

凉州词古诗二首

凉州词古诗二首
凉州词古诗二首有:
唐·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以一种特殊的视角描绘了黄河远眺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边塞的酷寒正体现了戍守边防的征人回不了故乡的哀怨,这种哀怨不消沉,而是壮烈广阔。

唐·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二》: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汉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亲归去来。

以上只是我提供的一个简略列表,符合要求的古诗可能还有很多。

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7古诗词二首

新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7古诗词二首

《忆江南》 (唐)白居易
江 南 好, céng ān 风 景 旧 曾 谙。 shèng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能 不 忆 江 南?
梳理诗意
忆江南
词牌名。原题下有词 三首,这里是其中第一 首。
[唐]白居易
江南好,
从前,指诗人 年轻时曾漫游 江南。
风景旧曾谙。
曾经。 熟悉。
组词:回忆
追忆
记忆
造句:我经常回忆童年时的趣事。
书写指导:十字的竖稍向左拉, 下框内是两横一竖,上不出头。
nán

音序:N 部首:十 结构:上下
组词:江南
南北
南方
造句:江南的风景真是美如画。
书写指导:第一笔竖在左边, 日字里面只有一横。
jiù

音序:J 部首:日 结构:左右
组词:旧书
旧友
旧的
造句:我非常珍惜朋友送给我的这本旧书。
这首诗描绘哪里的自然风光? 草原的景色 串珠问题:
1.《敕勒歌》描写了哪些景色? 大草原、阴山、天空、草、牛羊 2.《敕勒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草原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书写指导:中间是竖提和点,要小 些,人字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音序:S
部首:亻 结构:左右
组词:相似
好似
似乎
造句:这俩小姐妹长得非常相似。
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
之称。
主要作品:《长恨歌》《卖炭翁》
《琵琶行》等。
认识“词”
词是不同于诗的另一种文体,兴起 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词是用于配乐演唱的文体,就像现 在的歌词一样。 词和诗不同,词的句式有长有短, 所以词又叫长短句。 词的题目叫词牌名,“忆江南”就 是词牌名。

能体现汉字趣味的古诗

能体现汉字趣味的古诗

能体现汉字趣味的古诗
一、《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情)。

译文: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

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二、《无题》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思)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译文:相见很难,离别更难,何况在这东风无力、百花凋谢的暮春时节。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烧成灰烬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早晨梳妆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容颜不再。

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蓬莱山离这儿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烦请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

三、《南歌子词二首》
唐·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烛-嘱,围棋-违期)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译文:深夜里点亮烛火深深的嘱咐你,此去路途遥远我的心与你相伴,切记不要忘了归期。

小巧精致的骰子上嵌入那意喻相思的红豆,你是否知道那深入骨中的就是我对你的相思意?。

古诗二首绝句

古诗二首绝句

古诗二首绝句
一、《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所作。

他在此诗中运用了极富感染力的自然景象来表达离别之情,使人不由自主地感同身受。

二、《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巨匠杜甫所作。

他用悲秋、独登高台等手法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苦与沉痛,既展示了诗人自身的人生境遇,又表达了深层的社会关怀。

以上是古诗两首,都表达了离别、孤独、苦难等主题,通过自然景象
的描绘,让人们感受到了原生态的情感。

古诗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传承中华文化,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二首

四年级语文古诗词二首

《古诗词两首》第一首《独坐敬亭山》一、学习课文独坐敬亭山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复习学习古诗方法:解诗题,知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2、解诗题,知作者(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

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3、抓字眼,明诗意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①思考: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②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

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

因怀才不遇一直抑郁不平。

身心的疲惫,需要得到慰藉。

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是其一。

此诗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伤心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

“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尽既有消失的意思,又有慢慢消失在天际的感觉。

闲,主要是为了表达闲适的感情,是以孤云的闲适衬托作者心境的闲适。

这两个词主要是为了写作者此刻独坐但情意悠然,很符合李白本人的仙道思想。

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

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四单元-古诗词二首 教科版(2016)(共49张PPT)

三年级下册语文课件-第四单元-古诗词二首 教科版(2016)(共49张PPT)

古诗二首
小练笔 月亮还像什么?请你用一句或几句话写 下来。 弯弯的月亮像小船一样;圆圆的月亮像 明亮的灯一样; 无论什么形状那个的月亮, 在用她那淡雅清纯的月光滋润着我们的心田。
古诗二首
结构梳理
放爆竹 元 日 喝屠苏 迎红日 换桃符 阳 关 曲 中 秋 月
溢清寒
பைடு நூலகம்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渡。
古诗二首
曈曈
形容太阳初升明亮 的样子。
玉盘
比喻洁白晶莹 的月亮。
古诗二首
整体感知
读古诗,说诗词写了什么内容?
第一首诗中诗人描写了春节期间各种民俗文 化,描绘了一个辞旧迎新的欢乐景象。 第二首词中讲述了作者与弟弟久别重逢,共 赏中秋月的乐事。
古诗二首
背诵古诗,思考:两首古诗分别描述 了什么节日?第一首古诗是关于______; 春节 第 二首古诗是关于________ 中秋节 。
古诗二首
春风送暖入屠苏。
一种酒。
句意:和暖的春风吹来 了新年,人们欢乐地畅 饮着新酿的屠苏酒。
场景介绍, 烘托气氛。
古诗二首
屠苏
指屠苏酒,古代一种
酒名,相传农历正月
初一饮屠苏酒可以避
邪,不染瘟疫。。
古诗二首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 苏。”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鞭炮响,转眼间一年已过, 屠苏酒,随春风吹拂温暖人心。
古诗二首
朗诵古词
阳关曲·中秋月 宋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词牌名
古诗二首
整体了解《阳关曲·中秋月》是什么词?
这首词记述了作者和弟弟苏 澈久别重逢,共赏中秋之月的故 事,抒发了作者对即将与弟弟分 手的哀伤与感慨。

二年级古诗二首大全

二年级古诗二首大全

二年级古诗二首大全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春夜喜雨》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3、《寻隐者不遇》唐. 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春晓》唐.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5、《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6、《望月怀远》唐.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7、《绝句》唐.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8、《江雪》唐.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9、《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10、《悯农》唐. 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草》唐.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2、《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13、《江南春》唐. 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14、《五岁咏花》唐. 陈志贤(陈知玄)花开满树红,花落万枝空。

唯余一孕在,明日定随风。

15、《清明》唐.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6、《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

17、《游子吟》唐.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18、《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夏天的古诗两首

夏天的古诗两首

夏天的古诗两首夏天的古诗两首送走了温暖的春天,迎来了炎热的夏天,一起来看看关于夏天的古诗吧!一、《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注释(1)晓出:太阳刚刚升起。

(2)净慈寺:杭州西湖畔著名佛寺。

(3)林子方:作者的朋友。

官居直阁秘书(4)毕竟:到底。

(5)四时: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6)别样:格外。

(7)接天:与天空相接。

(8)无穷碧:无边无际的碧绿色。

(9)同:相同。

(10)六月中:六月中旬。

译文到底是西湖的六月时节,此时的风光与四季不同。

碧绿的莲叶无边无际好像与天相接,在太阳的映照下荷花显得格外艳丽鲜红。

鉴赏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

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

果然,“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

全诗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丽风光。

诗人驻足六月的西湖送别友人林子方,全诗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极度赞美,曲折地表达对友人深情的眷恋。

诗人开篇即说毕竟六月的西湖,风光不与四时相同,这两句质朴无华的诗句,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然后,诗人用充满强烈色彩对比的句子,给读者描绘出一幅大红大绿、精彩绝艳的画面:翠绿的莲叶,涌到天边,使人感到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骄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格外艳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古诗二首教案设计设计说明《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娃“偷采白莲”的有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充满了童真、童趣。

《小池》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写了初夏荷花池的美丽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由衷喜爱之情。

本课的设计重点是使学生学会古诗并掌握识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情境体验,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使学生回想起自己的生活经验。

通过朗读、想象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借助音乐、画面等教学手段,带领学生走进诗中,感受诗中儿童的快乐,进而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1.课文插图、关于本课的多媒体课件。

(教师)2.古筝曲《春江花月夜》。

(教师)3.做一份本课生字小卡片。

(学生)4.搜集整理以前读、背过的古诗。

(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1.师引言:同学们,夏天到了,你们高兴吗?说说为什么。

(学生交流)是啊,老师也非常喜欢夏天,去年夏天,老师还出去游览了一番,拍了不少照片呢!今天,老师把照片给你们带来了,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分享快乐吗?请大声说出你们看到的美景吧!(课件展示令人赏心悦目的荷塘美景:碧绿的荷叶挨挨挤挤,亭亭玉立的荷花娇媚动人,鲜嫩的莲蓬清香诱人。

)2.师激趣:看到这么美的荷塘,你们最想干什么或说什么?(学生交流)看到这么美的池塘、莲花,谁不想欣赏一番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欣赏——第12课《古诗二首》。

3.识记并书写生字“首”。

(1)指生当小老师领读,注意强调“首”是翘舌音。

(2)结合字理图讲解“首”的本义并组词。

(3)结合本课讲解“首”的引申义并组词。

(4)指导学生书写。

①指导学生观察“首”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②学生尝试交流书写注意点。

③教师归纳:点、撇位于竖中线两侧,首横长且直,横画上下对正。

4.揭题:诗人白居易也来到了池边,看见了荷花池上发生的一个关于小娃的有趣故事,于是,诗人忍不住写了一首诗。

板书诗题。

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介绍诗人。

(2)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是唐代著名诗人,有“诗魔”之称,他的诗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

设计意图:让“现实生活”这一活的资源与生动的画面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视、听等多种感官,让学生眼前一亮,身心愉悦,为轻松学习古诗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一)自读诗句,认识生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古诗。

3.汇报交流。

预设:采: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字理理解字义。

踪:注意读准平舌音,结合形声字识记生字。

迹:分析结构和笔顺,扩词,理解“踪迹”。

萍:扩词,看图片理解“浮萍”。

…………(二)熟读古诗。

1.划节奏读诗。

师引导:大家和生字娃娃交上了朋友,已经能把诗读通了,但这远远不够,我们还应该读出诗的节奏来。

这首五言诗该怎样划分节奏呢?请用“/”画出来。

(学生各自练习朗读,并根据练习时的节奏用铅笔在书上做记号。

)2.指名汇报,相机大屏显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指名读诗。

4.师讲解诵读要领并范读:诵读古诗的时候,不要一字一顿地读,这会破坏古诗的韵味,要注意音断气连,像老师这样,你们听——5.齐读古诗。

6.趣味诵读。

师引导:这样就读出诗的节奏来了。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读起来更有趣些呢?师示范拍手读。

同学交流多种方法:跺脚读、合作读、开火车读、表演读……7.小结:同学们,刚才你们手舞足蹈、摇头晃脑地读诗,这样多有趣啊!8.师引导:同学们,初读了诗文,你们知道荷花池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吗?(一个小娃偷采白莲。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师引言:一个小娃在池塘上偷偷地采了好多白莲,究竟有趣在哪儿呢?让我们一同走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吧。

(课件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引导学生通过“你问我答”的形式汇报自己是如何“看”出来的。

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小艇:船。

(2)指导学生观察画面展开联想:荷塘是什么样的?白莲是什么样的?(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大家对荷花池和娇嫩的莲蓬的向往之情。

)(3)指导学生融情想象:如果你就是这个小娃,看到一池的荷花都在风中舞蹈,风中还传来了莲蓬的清香,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相机理解“莲蓬”。

课件展示莲蓬:瞧,这就是莲蓬,它长在荷花花瓣中间。

莲蓬里藏着一粒粒的莲子,花瓣落了之后就慢慢成熟了,甜甜的莲子可是夏天解暑的好东西。

)(4)采访式指导朗读。

①小娃欣赏着美景,陶醉在花香中,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高兴。

)来,读出你的高兴。

(被采访的学生读)②小娃采着莲蓬,吃着莲子,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怎么样?(又高兴又激动。

)来,读出你的激动。

(被采访的学生读)③小结:小娃欣赏着美景,享受着美味,真是惬意又幸福。

请大家一起读出你们此刻的感受。

(学生齐读)4. 朗读前两句诗,思考:你最欣赏其中的哪个字?(1)师引导:这么多的白莲是小娃瞒着荷塘的主人偷偷采的,你想想,如果你是小娃,这时候,你会想些什么呢?(2)指导读出紧张、高兴的心情。

(3)是的,偷采了白莲回家的小娃既高兴,又紧张。

(齐读)(4)引导学生讨论:你觉得小娃的这种“偷”可恶吗?(5)你有过偷偷地做一些类似的恶作剧的经历吗?(6)小结:对呀,一个“偷”字,形象地表现了小娃的天真调皮,写出了诗人对小娃的喜爱之情。

(齐读)(7)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师引导:小娃偷采白莲,真的不会被发现吗?你们从哪儿知道的?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

3.学生汇报交流。

(1)小娃忘记了隐藏自己的行踪,满池的浮萍被他的小船冲开了一道波痕。

(2)理解:不解——不懂得,不明白,不知道。

(3)认识浮萍。

①导学:浮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②看,这就是浮萍,它是一种漂浮在水面上的植物。

(先指着画面让学生理解,再出示浮萍的图片。

)(4)当小船慢慢驶来,浮萍……(做手势)(5)可是小娃哪里知道,小船划出的波痕已经暴露了他偷采白莲的事。

多么纯真质朴的孩子呀!(6)看到浮萍开了,你会怎么想?(替小娃担心、着急。

)(7)指导学生读出这种心情。

(自读、指2—3名学生读、齐读。

) 4.猜诗人的行为、心理:(1)诗中不仅藏着一幅幅美丽的、有趣的画面,还藏着一个人呢?你们猜,他是谁?(2)你猜白居易此时正在岸边干什么?(窥视、偷笑。

)(3)我来采访一下:请问白老先生,您为什么在偷偷地看,偷偷地乐?(4)指导朗读。

四、感情朗读,背诵全诗1.指导学生想象古诗的内容,练习背诵。

2.检查背诵。

3.师引导:诗中的小娃多可爱呀,你能把这首诗改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吗?(学生改编故事,交流。

)4.小结:其实,像这首诗一样,写儿童有趣故事的诗还有很多,比如《四时田园杂兴》《村居》《宿新市徐公店》等,课后大家可以找来读一读。

五、指导写字1.先让学生观察“采”的字形,引导学生分析。

2.教师范写。

3.学生练习写。

(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

) 4.展评学生写的字。

第二课时一、以诗引诗,创设情境1.(出示配乐课件:吟咏春天。

)引导学生背诵古诗《春晓》《咏柳》。

2.交流:我们刚才背诵的诗有什么共同点呢?(都是描写春天景色的诗。

)3.教师引导:大自然的美景总是令人陶醉。

从古至今,不知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赞美它。

(出示配乐课件:夏天情。

)师导言:生机盎然的春天过去,姹紫嫣红的夏天来了,你们看到了什么?4.导入新课,揭题。

是呀,大自然是那么美好,万物是那么和谐。

南宋诗人杨万里被这个美丽的小池塘深深地吸引,写下了一首名为“小池”的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文题目:小池。

)5.学生读课文题目,教师介绍作者。

二、初读古诗,学习字词1.教师导学: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池塘呢?我们一起来有滋有味地读读吧!出示自学要求:(1)自读诗歌,勾画难认难记的生字生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可以读给同桌听,也可以读给老师听。

(2)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学生字。

(3)自由朗读古诗,要把诗歌读得字正腔圆。

2.指名朗读古诗,在对学生进行朗读评价的过程中相机出示“泉”“流”“爱”“柔”“荷”“露”“角”的生字卡片,巩固字音,交流识字方法,联系诗句或者生活实际理解字义。

教师相机指导:(1)课件出示“泉”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甲骨文字形像水从山崖泉穴中流出的样子。

本义:泉水。

(2)课件出示“爱”的字理图,学生观察后小结:手捧着东西送给朋友,以此表示友爱、喜爱。

相机用“爱”组词并说话。

(3)引导学生用“加一加”或“形声字”的方法识记“流”“柔”“荷”“露”。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记“角”。

3.指导学生将生字带入古诗中,再次朗读诗句,读出古诗的节奏。

(1)让我们再回到这个小池塘,去体会它的美。

老师再读。

(2)这首古诗听起来很美,你会读吗?(3)请你也这样读一读,读出节奏。

(4)谁愿意读给大家听?(5)师生对读,同桌对读,男女对读。

(6)师生接力读,全班接力读。

三、深入朗读,体会诗意(一)整体感知。

1.课件出示插图:仔细观察画面,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边看画面边读,说说诗中描写了什么景物,在诗中找出来。

(荷花池、泉眼、树荫、荷叶、蜻蜓。

)(二)理解诗意。

1.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1)相机引导质疑:泉眼的水是怎样流的?“惜”是什么意思?谁舍不得谁?怎样理解“爱晴柔”?(2)指导朗读:一道细流缓缓地从泉眼中流出,池畔的绿树在阳光的照射下,将树荫投到水面,忽明忽暗。

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要读得轻柔、甜美,速度稍慢,饱含不舍之情。

)(3)指导想象:荷叶刚露出什么?蜻蜓就怎样了?如果它们会说话,会说些什么?(4)“早”和“才”诗人用得非常准确、生动。

有了这两个字,我们读这两句诗时眼前仿佛看见了什么?(学生交流)(5)引言:多么细微的画面,竟然被细心的诗人观察到了。

如果你是诗人杨万里,此时会怎样来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呢?①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②配乐读。

2.总结:是啊,清清的泉水,茂密的大树,娇嫩的荷叶,可爱的蜻蜓构成了小池优美的风景。

难怪诗人要把这样的小池写下来,这里真是太美啦!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1.小荷渐渐长大,大家想知道它们在盛夏时节的美丽姿态吗?2.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很多美丽的景色呢。

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大家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

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

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五、写字指导1.学生仔细观察课后田字格中的“无”“树”“爱”“尖”“角”的字形,思考怎样才能把这些字写得正确、好看,并把自己的建议分享给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