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地层

合集下载

武汉市汉南地区马影河流域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与评价

武汉市汉南地区马影河流域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与评价

2019年4月第2期城市勘测Urban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SurveyingApr.2019No.2引文格式:邓青军,刘亚洲,朱帆济等.武汉市汉南地区马影河流域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与评价[J ].城市勘测,2019(2):191-195.文章编号:1672-8262(2019)02-191-05中图分类号:P642.5文献标识码:A武汉市汉南地区马影河流域地质环境特征分析与评价邓青军1*,刘亚洲1,朱帆济1,王先登1,陈玉茹2*收稿日期:2018—11—09作者简介:邓青军(1987—),男,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相关工作。

(1.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武汉430023; 2.湖北省地质调查院,湖北武汉430034)摘要:通过对马影河流域现状全面深入勘测,结合区域资料成果综合研究,从研究区现状、地层分布及岩土理化特征、特殊性岩土及不良地质作用、岸坡稳定性、地下水补径排条件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分析了马影河流域工程、水文地质特征,并对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剖析,为马影河流域的生态地质环境合理开发与综合整治以及流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地质依据。

关键词:马影河流域;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汉南地区1引言马影河既是武汉市汉南地区防洪排涝的重要通道,又是该地区重要的滨水景观带,一直被视为汉南区的“母亲河”,同时该河流域又是汉南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和重要的工业生产基地。

近年来随着汉南地区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快速推进,马影河沿线人类工程建设活动不断加剧,致使河道内严重淤积、排水不畅,沿线局部地段出现水生态受损重、环境隐患多等问题,影响和损害群众健康,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并且未得到有效治理前可能造成沿线水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有进一步恶化趋势。

因此摸清沿线地段地质环境对合理可持续开发马影河流域资源与保护马影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提升汉南区城市景观与形象、改善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标准地层表

标准地层表
古新统-上统
公安寨组
K2-E1gz
白垩系-古近系岩层
(5-2-1)泥岩
褐黄色、灰绿色,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主要分布于汉阳南部、武昌西局部及汉口西北部
(5-2-2)砂岩
棕红色、灰绿色,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5-2-3)砂砾岩
杂色,泥砂质胶结,局部地区灰岩胶结具有溶蚀现象,可能发育有溶洞,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志留系岩层
(5-7-1)泥岩
灰绿色,粉砂质泥岩夹薄层状粉砂岩,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汉口南部、汉阳西部及武昌南部
(5-7-2)砂岩
灰色、灰绿色,薄层细砂岩,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5-8-1)玄武岩
属侵入岩,沿湘广断裂分布
主要分布武湖附近
(5-8-2)凝灰岩
属侵入岩,沿湘广断裂分布
武汉市测绘研究院 编制
(3-3-2)残坡积土
主要表现为红土碎石层
下更新统
东西湖组
Qp1d
(3-4)
(3-4-1)黏性土
Q1al+pl
棕红色,硬塑
(3-4-2)黏性土夹碎石
棕红色,含碎石,含量多少不一,局部表现为碎石土
阳逻组
Qp1ydl
(3-5)
(3-5-1)含砾黏土
棕红色,偶夹砂层
(3-5-2)中粗砂砾石
浅灰色,局部夹细砂及粉质黏土
汉口、汉阳江边及武昌沙湖南部
龙潭组
P3l
(5-4-2)粉砂质泥岩
灰黄色,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夹炭质页岩,偶夹杂砂岩,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中统
孤峰组
P2g
(5-4-3)硅质岩
灰、浅灰色,薄层状,夹硅质泥岩,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武汉地区岩溶及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处理措施汇报lb20151208-1

武汉地区岩溶及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处理措施汇报lb20151208-1

灰岩,呈近东西向成条
带状分布,主要分布于 向斜及背斜的两翼;白
云质灰岩主要分布北部
盘龙城一带。 三叠系泥灰岩、灰
岩多分布于向斜的核部
图1-3 武汉市灰岩分布范围图
中南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Central Southern Geotechnical Design Institute Co.,Ltd
2 岩溶发育形态与发育程度分析
3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
3.3 武汉市岩溶塌陷类型
武汉市塌陷类型及典型案例分析
(1)饱和松散层(粉土、砂、砾石)潜蚀—渗流—漏失塌陷型 饱和松散层在地下水位变化过程中发生潜蚀——液化,通过岩溶裂隙 直接漏失到岩溶空洞中,造成地面塌陷。 Ⅰ级阶地典型案例:
椭圆形,长约8米,宽约6米
图3-2 Ⅰ级阶地某塌陷实例照片
3 武汉地区岩溶地面塌陷
3.2 武汉市岩溶塌陷类型
武汉市历史塌陷
武汉市在自然及人类工程活动(抽取地下水)作用下,自 1931 年以 来,主要在武昌丁公庙、江夏区马鞍山井田、汉阳中南轧钢厂、武昌阮家 巷、陆家街、毛坦港、市司法学校、青菱乡烽火村、江夏区范湖乡金水村、 乌龙泉京广线、鹦鹉洲大道、江夏文化大道鹏湖湾等十处地方发生了岩溶
1 可溶岩地层岩性、工程特性及分布特征
1.2 可溶岩工程特性及分布特征
岩性
石炭系黄龙组灰岩;二叠系马鞍组炭质灰岩、泥灰岩及栖霞组灰 岩,局部白云质灰岩;三叠系厚层泥灰岩、灰岩。
工程特性
石炭系(C)灰岩块状构造,强度很高; 二叠系(P1-2)炭质灰岩、泥灰岩、硅质岩薄层状、层状构造,强
度较高;生物屑微晶灰岩中薄层状,强度很高;白云质灰岩为灰白色,
江夏鹏湖湾
世贸锦绣长江
已建成的7层楼房的一角地基。楼 I级阶地,标高20m,Q4冲积 二叠系 P灰岩,背斜北 角的塌陷坑长约5米、宽约3米、 物,具二元结构,厚26m, 翼,岩层陡倾角 深约10米,里面露出数根水泥桩。 下部砂层厚10m。 I级阶地,标高20m,Q4冲积 倒转背斜北翼至核部, 白沙洲高架桥工程桩基础施工期 物,具二元结构,厚25-30m, 三叠系T、二叠系P、石 间至少发生3次大的地面塌陷 下部砂层厚20m。 炭系C灰岩 二叠系P灰岩,岩层陡倾 椭圆形,5米见方,第1次塌陷深 龙岗地带,上部为老黏土层, 角,向斜北翼,塌陷部 约3米,第2次塌陷深约6米。 灰岩顶面有红粘土 位发育有土洞,深溶沟 与下部溶洞相连 I级阶地,标高20m,Q4冲积 大桥断层西侧,二叠系 椭圆形,塌坑长10米,宽 8米,塌 中南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物,具二元结构,厚25-30m, P灰岩,向斜北翼,岩层 坑深6米 Central Southern Geotechnical Design Institute Co.,Ltd 下部砂层厚 20m。 陡倾角

武汉地层

武汉地层

一、地层(一)地层区划武汉市地层按其特征分为南、北两区,与湖北省所跨的秦岭—大别、扬子二个Ⅰ级地层区相吻合,界限以襄(樊)—广(济)深断裂为界(武汉市内该断裂大体从黄陂横店—武湖—涨渡湖一带隐伏通过)。

北部属秦岭—大别地层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纪大别山群和红安群变质岩系,少量的古生代地层和中—新生代白垩—第三纪地层、第四纪地层,缺失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地层;南部为扬子地层区,出露地层有古生代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地层,中新生代白垩—第三纪地层及大范围的第四纪地层。

本市区内扬子地层区实为下扬子地层区。

(图1-1至图1-3)图1-1 武汉市地质图图1-2 武汉市地质构造图图1-3 武汉市地层分区图(二)主要地层单位1.前震旦纪地层武汉市前震旦纪地层不发育,仅于黄陂区北部和新洲区东部小范围分布,均系经变质作用改造而成的变质岩系。

划分为两个群组单位,即: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大别山(岩)群和中元古代红安(岩)群。

均分布于武汉市内的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大别山(岩)群(Ar3Pt1D)。

本群在武汉市内仅于新洲区东团麻断裂以东不足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露。

全群为混合岩化中高级变质杂岩内的变质表壳岩系,由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或片岩)、富钴片岩、磁铁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石英岩、浅粒岩、石墨片岩、大理岩等组成。

市内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黑云二长(或斜长)变粒岩组成(Ar3Pt1Db)。

据同位素测定,年龄为2050Ma~2820Ma。

武汉市内出露的大别山(岩)群岩石属“片麻岩变粒岩岩组”。

红安(岩)群(Pt2H)。

大面积出露于黄陂区与李集联线的北东地区,出露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

为不整合覆于大别山(岩)群之上的中浅变质岩系,由片麻岩、片岩及少许千枚岩、大理岩、石英岩、磷锰矿层和钇矿层所组成。

总厚度大于3千米。

(岩)群内自下而上划分为黄麦岭(岩)组、天台山(岩)组、七角山(岩)组、塔耳岗(岩)组。

岩土层的认识、描述及武汉市地质条件简介

岩土层的认识、描述及武汉市地质条件简介

五、探井验收及编录
• 探井的描述由技术负责人或描述员在井内 完成,遵循先描述后取样的工作顺序,用 皮尺自上而下量测各层位界限,直接观察 并记录下土层性状和原位特征,描述完成 后,有选择地在井壁上采取具有代表性的 Ⅰ级土样,土样可采取大块状,尺寸控制 在20cm见方左右,用胶带缠封后即刻送实量依试验项目而定, 一般不少于2
1)强风化的坚硬岩或较硬岩;2) 中等风化~强风化的较软岩;3)未 风化~微风化的页岩、砂岩、泥质 砂岩等 全风化的各种岩石; 各种半成岩;三系砂岩
锤击声哑,无回弹,敲击 处有凹痕,易击碎,泡水 后用手可 掰开
锤击声哑,无回弹,敲击 处有较深凹痕,手可捏碎, 泡水后可捏成团
极软岩
• 5、坚硬程度:反映岩石的岩性、结构、矿 物及胶结成分、风化程度的一个综合性特 征,共分为5个等级,野外定性鉴定标准见 表2。 • 6、完整性:是对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描述, 主要取决于岩体中各类结构面的发育程度。 可描述为5个等级:完整,较完整,较破碎, 破碎,极破碎。在钻探时,主要视岩芯的 完整程度,参照岩石质量指标 RQD而定。
• 3、颜色:指新鲜岩石断口处的颜色,如紫 红色、深灰色等;如为中性非均一颜色, 按次要色在前,主色在后的排列描述,如 灰白色、黄褐色等。 • 4、风化程度:岩石的风化程度一般划分为 六个等级,未风化、微风化、中等风化、 强风化、全风化、残积土。划分岩石风化 程度的测试试验指标是波速比Kv和风化系 数Kf。野外鉴定特征参考表1。
钻进
0.2~ 0.4 <0.2
残积土
结构全部破坏,已风化成土状,锹镐易挖掘, 干钻可钻进,具有塑性
表2
坚硬程 度等级 坚 硬 岩 较 硬 岩 较 软 岩 软 岩
岩芯定性鉴定 锤击声清脆,有回弹,敲 击时震手,难以击碎,基 本无吸水反映 锤击声较清脆,有轻微回 弹,敲击稍觉震手,击碎 较难,有轻微吸水反映 锤击声不清脆,无回弹, 较容易击碎,泡水后用指 甲可刻出印痕

武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地貌分区详见图1。
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概况
图1 武汉市地貌略图
工程地质性质
? 二、工程地质性质 [2]
? 1、第四系地层工程地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征
武汉地区80%以上地表覆盖着第四系沉积层,绝大多数的工业与 民用建筑坐落于其上。因此,武汉地区的工程地质特征主要表现在第 四系地层工程地质特征。
武汉地区第四系地层有全新统走马岭组,上更新统凤凰山组与青 山组,中更新统王家湾组和下更新统半边山组。这些地层由于其年代 不同,成因有别,分布范围不同,所处的地貌单元及所具有的工程地 质特征也各不相同。现将其地层结构与工程地质特征分述如下:
湖地区。 现以常青花园地层(代表凤凰山组) 和徐东路小区地层(代表青山
组)为例分别将两组地层结构及其特征列于表2和表3,由下二表可知, 凤凰山组地层工程地质条件比青山组地层好 。
工程地质性质
地层名称
顶面
地层
埋深(m) 厚度(m)
颜色
(1) 填土 (2)
(3)
(4)
杂填土 素填土
粘性土
淤泥质土, 淤泥或软 粘性土
粉土或粉 砂夹粉质 粘土(互层)
0~5 2~4
3~5
9~13
0~5

0~3

0~6
黄褐
6~20

3~5

(5) 砂土
(6)
粉细砂 中粗砂
12~18 25~30
30~35
武汉市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概况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 教 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高科集团 总经理
武汉丰达地质工程有限公司
董事长
冯晓腊 博士
自然地理地质条件概况

武汉阶地分级标准

武汉阶地分级标准

一级阶地区沉积具有典型的二元韵律,阶地上部人工填土及第四系全新统冲积成因之粘性土,局部夹淤泥、淤泥质土,该土层自稳性能差,属不均匀的、强度较低的、压缩性高的土层,分布不连续,厚度变化较大,对明挖、基坑的边坡支护存在不利影响;中部为第四系全新统冲积砂性土层,赋存第四系孔隙承压水,水量丰富;下部卵砾石层,底部岩层强风化~微风化,围岩分级为V~VI级。

二级阶地区,表层为松散填土,其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可塑状态粉质粘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洪积硬塑~坚硬状态粘土;冲积中密状态细砂及中粗砂夹砾卵石;围岩分级为V级。

三级阶地区,地表浅部分布有薄层的人工填土层,其下局部地段分布有层厚不大的第四系全新统粘性土,但大部分地段多为第四系中、上更新统老粘性土及砂类土、卵砾石,围岩分级为V级,该层力学性质好,是良好的建筑物基础持力层,该层老粘性土部分段具弱膨胀性,基坑开挖应注意其影响。

下伏基岩为志留系坟头组、泥盆系五通组、石炭系黄龙组、二叠系等地层,属极软岩~较硬岩,受构造影响,岩层较破碎,围岩分级为IV~V级。

标准地层表

标准地层表
泥盆系D
上统
皇家蹬组
D3h
泥盆系岩层
(5-6-2)砂岩
灰色,中厚层状,局部含赤铁矿,局部夹石英砂岩,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汉口、汉阳江边及武昌沙湖南部
云台观组
D2-3y
(5-6-1)石英砂岩
灰黄、浅灰白色,油脂光泽,强度高,局部底部含砾石,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志留系S
下统
坟头组
S1f
古新统-上统
公安寨组
K2-E1gz
白垩系-古近系岩层
(5-2-1)泥岩
褐黄色、灰绿色,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主要分布于汉阳南部、武昌西局部及汉口西北部
(5-2-2)砂岩
棕红色、灰绿色,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5-2-3)砂砾岩
杂色,泥砂质胶结,局部地区灰岩胶结具有溶蚀现象,可能发育有溶洞,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汉口、汉阳江边及武昌沙湖南部
龙潭组
P3l
(5-4-2)粉砂质泥岩
灰黄色,中厚层状构造,局部夹炭质页岩,偶夹杂砂岩,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中统
孤峰组
P2g
(5-4-3)硅质岩
灰、浅灰色,薄层状,夹硅质泥岩,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栖霞组
P2q
(5-4-4)灰岩
深灰色,中厚层状,生物碎屑灰岩,燧石结核灰岩,分为强、中、微风化三种风化程度
侏罗系
下统
王龙滩组
T3J1w
侏罗系岩层
(5-2a)砂岩
厚层状不等粒和中细粒石英杂砂岩、含炭泥质粉砂岩
中生界
三叠系T
下统
蒲圻组
T2p
三叠系岩层
(5-3-1)粉砂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层(一)地层区划武汉市地层按其特征分为南、北两区,与湖北省所跨的秦岭—大别、扬子二个Ⅰ级地层区相吻合,界限以襄(樊)—广(济)深断裂为界(武汉市内该断裂大体从黄陂横店—武湖—涨渡湖一带隐伏通过)。

北部属秦岭—大别地层区,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纪大别山群和红安群变质岩系,少量的古生代地层和中—新生代白垩—第三纪地层、第四纪地层,缺失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地层;南部为扬子地层区,出露地层有古生代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地层,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地层,中新生代白垩—第三纪地层及大范围的第四纪地层。

本市区内扬子地层区实为下扬子地层区。

(图1-1至图1-3)图1-1 武汉市地质图图1-2 武汉市地质构造图图1-3 武汉市地层分区图(二)主要地层单位1.前震旦纪地层武汉市前震旦纪地层不发育,仅于黄陂区北部和新洲区东部小范围分布,均系经变质作用改造而成的变质岩系。

划分为两个群组单位,即:晚太古代—早元古代大别山(岩)群和中元古代红安(岩)群。

均分布于武汉市内的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大别山(岩)群(Ar3Pt1D)。

本群在武汉市内仅于新洲区东团麻断裂以东不足6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出露。

全群为混合岩化中高级变质杂岩内的变质表壳岩系,由斜长角闪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或片岩)、富钴片岩、磁铁角闪岩、磁铁石英岩、石英岩、浅粒岩、石墨片岩、大理岩等组成。

市内主要为黑云斜长片麻岩与黑云二长(或斜长)变粒岩组成(Ar3Pt1Db)。

据同位素测定,年龄为2050Ma~2820Ma。

武汉市内出露的大别山(岩)群岩石属“片麻岩变粒岩岩组”。

红安(岩)群(Pt2H)。

大面积出露于黄陂区与李集联线的北东地区,出露面积约1,100平方公里。

为不整合覆于大别山(岩)群之上的中浅变质岩系,由片麻岩、片岩及少许千枚岩、大理岩、石英岩、磷锰矿层和钇矿层所组成。

总厚度大于3千米。

(岩)群内自下而上划分为黄麦岭(岩)组、天台山(岩)组、七角山(岩)组、塔耳岗(岩)组。

同位素年龄800Ma~2031±56Ma,属中元古代。

1996年《湖北省岩石地层》按与邻省协商意见,将“红安群”更名为红安(岩)群,内部划分为黄麦岭(岩)组、七角山(岩)组与塔耳岗(岩)组。

介于黄麦岭(岩)组与七角山(岩)组之间一套片麻岩、浅粒岩组合称为天台山(岩)组。

武汉市区内无天台山组。

黄麦岭(岩)组(Pt2h)不整合于大别山杂岩之上,与上覆天台山(岩)组成七角山(岩)组呈整合接触的白云纳长片麻岩、石英片岩、钠长角闪片岩、微斜钠长变粒岩或浅粒岩、含锰大理岩、石墨片岩、石英岩、磷灰岩及锰土矿组合。

可分两段,下段底部以磷矿为主,上段底部以锰矿为主。

两段浅粒岩中均赋存重稀土矿(钇)。

全(岩)组总厚度316.7米。

在含磷石墨片岩中曾采集到少量疑源类化石:Asperatopsophosphaerd sp.,Polyporatamicroporosa,P.obsateta 等,这些分子常见于北方中元古代地层中。

q)指红安(岩)群的中部含碳片岩(岩)组,其不含七角山(岩)组(Pt2磷锰矿,总厚度1,253.87米。

全(岩)组可分三段:q1)为不墨片岩、白云石英片岩、片状石英岩与白云母片岩,偶夹下段(Pt2方解石大理岩。

q2)为白云钠长片麻岩夹白云石英片岩与钠长角闪片岩。

中段(Pt2q3)含石墨片状石英岩、白云石英片岩,与石榴钠长角人岩、石榴上段(Pt2角闪绿帘石岩、石榴角闪片岩等互层。

(岩)组底界经石墨片岩为主要标志与下伏(岩)组分划;顶界经角闪片岩为主要标志与露(岩)组分划。

与上、下(岩)组均整合接触。

该(岩)组的正层型为黄陂区邓家湾剖南,系湖北省区测队1973年测制。

te)为红安(岩)群的顶部(岩)组,底与下伏之七塔耳岗(岩)组(Pt2角山(岩)组含碳绢云石英片岩或绿色片岩呈整合接触;顶以白云钠长石英片岩与上覆露旦纪千枚岩呈断层接触,总厚度1,175米。

全(岩)组共分三段:te1)为白云钠长片麻岩、白云石英片岩夹钠长角闪片岩与微斜钠下段(Pt2长浅粒岩。

te2)为微斜钠长浅粒岩,夹白方钠长片麻岩与钠长角闪片岩。

中段(Pt2上段(Pt2te3)为白云纳长片麻岩或白云钠长石英岩,夹白云石英片岩与钠长阳起片岩,为鄂北蓝闪片岩产出层位。

2.震旦纪—志留纪地层震旦纪—志留纪时期,武汉市境内仍以襄—广断裂为界,分为南部扬子地层区和北部秦岭—大别山地层区。

扬子地层区,市内仅出露中志留世坟头组碎屑岩,其上地层缺失,其下地层未出露。

秦岭—大别山地层区,震旦纪地层下部以基性火山碎屑岩为主,夹少量正常沉积,其上为碳酸盐岩直到早寒武世早期。

仅出露震旦纪早世耀岭河组及晚震旦世—早寒武世灯影组,其他地层缺失。

耀岭河组(Z1y)。

仅见于黄陂区境内梅店水库和院基寺水库间局部地段,出露面积不足4平方公里。

与下伏的红安(岩)群呈断层接触,与上覆的灯影组呈平等不整合接触。

为一套基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

岩性以灰绿色变玄武岩、变含砾基性沉凝灰岩、变中基性凝灰质角角砾、变中酸性岩屑凝灰岩、变凝灰质粉砂岩为主;底以含砾石英细砂岩或绿帘阳起片岩为界。

本组厚度变化较大,一般厚200米~500米。

同位素年龄值795.7+77Ma,有微古植物化石Lignum sp., Tromatpsphaeridium minutum, Asperatopsophosphaera sp.等(湖北省区调所,1987),其层位可与峡东地区的莲沱组对比,故本组应归于震旦纪早世。

灯影组(Z2-∈1d)。

与下伏耀岭河组相伴产出,出露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

与下伏的耀岭河组平行不整合接触。

主要岩性为:下部灰白—灰色薄—中厚层灰岩、含白云质灰岩、夹燧石条带及结核;上部为灰—深灰色中厚层—巨厚层状白云岩、硅质条带灰岩、硅质条带白云岩。

厚度小于398.85米。

是优质的白云岩矿产出层位。

含少量的微石植物、微体海绢骨针、叠防石及丰富的藻类化石。

微古植物化石及其后生植物文德带藻属与基拉索带属、软体后生动物及其遗迹化石等,时代场属震旦世晚期,本组顶部白云岩中采集到时代属早寒武世早期梅树村期的小壳化石。

因此,灯影组时代为震旦世晚期—早寒武世早期,为一穿时较长的地层单位。

fn)。

分布在武汉市内扬子地层区,于长江及汉江之南的汉阳区、坟头组(S2武昌区、洪山区及江夏区内露呈出露,呈近东西向展布,多构成背斜核部。

与上覆泥盆纪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下伏地层水出露。

主要岩性为:黄绿、灰黄色泥质粉砂岩或粉砂质泥岩夹细砂岩、石英砂岩、页岩,偶冗紫色页岩,局部含磷,未见底。

厚度大于175米。

本组化石丰富,习称“化石层”,在蛇山、磨山、锅顶山等地采获有三叶虫:Coronocephalces rex,腕足:Eospirifercf.tingi,Strispirifer sp.,鱼类:Sinacanthus wuchangensis,Hangangaspis guoelingshanensis Panet Lin。

本组地质时代为中志留世。

3.泥盆纪—侏罗纪地层市内泥盆纪—侏罗纪时期,只在声子地层区有地露,因受晚期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的影响,曾一度在较长的地质埋藏内上升为陆地,遭到强烈的剥蚀夷平,普遍缺失中志留晚期至中泥盆世沉积地层。

自晚泥盆世到上石炭世以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时含鲕状赤铁矿、菱铁矿、煤线地层;晚石炭世至早三叠世经浅海碳酸盐岩为主夹滨海沿泽含煤碎屑岩的地层;晚三叠世至早侏罗世,过渡到陆相沉积,普遍含可采煤层;中侏罗世为一套陆相红色碎屑岩地层,缺失晚侏罗世地层。

y)。

分布于锅顶山至龙峰一带及蔡甸区侏儒、六神山、大军云台观组(D3山,江夏区二龙山、八分山、铁锦山、个子山地,与下伏的志留纪坟头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主要岩性为灰—灰白色石英砂岩夹粘土岩。

底部为厚防石英砾岩;下部为石英砂岩,含植物茎干化石,局部见藻层赤铁矿层、粘土岩;上部为白色薄层至厚防石英细砂岩、粉砂质粘土岩。

该组厚度变化较大,蔡甸米粮山为118米、龟山为107米,江夏大长山为60米,汉阳大军山至江夏纸坊八分山一带为42米~44米,自北向南厚度有逐渐变薄趋势。

本组含植物化石:Leptaphloeum rhombicum,Sublepidodendrom mirabile,(湖北区测队1965、1976),Prototeridophytom devonicum〔李承森等(1987—1993)米粮山〕;蝎类:Hubeiscorpio gracilitanes;孢子:Ancyrospora langii,Acinosporites pyramidatus, Phabdsporites zonofossulatus等,说明该地区云台观组时代属晚泥盆世早期。

g)。

仅于武昌喻家山以东一线及汉阳米粮山处零星出露,与高丽山组(C1下伏的云岩观组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主要岩性为灰白色、浅黄色粘土岩、粉砂岩夹煤线和菱铁矿。

出露厚度不一,武昌花山处厚18米;往西鼓架山处含薄煤一层,厚33.5米;自西汉阳米粮山呈1层~2层薄煤层,厚约17米。

含植物化石:Rhadee hsianghsiangensis, Sublepids dendron mirabile, Neuropteriscf.gigantes。

时代属早石炭世。

和洲组(Ch)。

本组与高丽山组相伴产出,与下伏高丽山组呈整合接触。

1主要岩性为褐黄、灰白色含褐铁矿细砂岩、粉砂岩、粘土岩夹透镜状生物碎屑灰岩,顶部为石英砂岩。

花山一带厚约27米,鼓架山—米粮山一带厚8米~13米。

本组含蜒:Eostaffella cf.honsienica,珊瑚:Ekvasophyllum sp.,腕足:Gigan to productus cf.maxima,Echinoconchus elegans,Cleiothy ridina等,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

黄龙组(Ch)。

主要出露于江夏区乌龙泉一带,汉阳大军山处有零星出露,2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主要岩性为:下部厚层状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上部为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大于30米。

本组含丰富的非蜓有孔虫、蜓类、腕足类、珊瑚等化石。

其中蜓类有:Taitzehoella-taitzho-ensis,Profusulinella aff. Wangyui,P.parva,等,珊瑚有Chaetetes及Caninia等。

时代为晚石炭世早期。

c)。

与黄龙组相伴产出,与下伏黄龙组整合接触。

主要岩性为船山组(C2灰白色厚层微粒灰岩、球粒状灰岩。

厚约10米。

产蜓:Hemifusulilna cf. Bocki,H.cf. ovata等。

时代属晚石炭世晚期。

栖霞组(Pq)。

分布于江夏区乌龙泉、贺胜桥及汉阳的大军山等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