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
武汉是北方还是南方

武汉是南方还是北方我国划分南北方的界限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为南方,以北为北方,大多以此划分南北方人。
以此划分的话,湖北省武汉市位于长江中游秦淮以南,所以是南方。
同时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武汉处于中国中部,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及唯一的副省级城市。
作为九省通衢,南北枢纽的武汉市,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战略支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是全国三大智力密集区之一,中国光谷致力打造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
根据国家发改委要求,武汉正加快建成以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
武汉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境内盘龙城遗址有3500年历史。
春秋战国以来,武汉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明清时期成为“楚中第一繁盛处”、天下四聚之一。
清末汉口开埠和洋务运动开启武汉现代化进程,使其成为近代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有人说南北的划分是以冬至那一天的最低气温来衡量的,并不是人为定的,冬至那一天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的属于北方,在零摄氏度以上的属于南方,因为湖北省有一小部分在北方,但大部分在南方,所以我省属于南方。
也有人说南北是以黄河为界,或者是以秦岭为界,这样的话,湖北也算南方。
怎么算湖北都算是南方。
但也有人说湖北属于不南不北的华中地区。
其实呢,我们所谓的华中地区只是一个行政概念,不是一个自然概念。
湖北应该算是个地地道道的南方地区。
从地理上说,湖北下辖的几个市都属于秦岭淮河以南,属于南方地区。
从气候上说,湖北是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湖北的饮食习惯也很符合南方人的习俗,方言也是典型的南方口音,而且湖北和湖南在文化上都属与荆湘文化区,文化上可谓是同根同源,湖北的风俗习惯也是南方特色的。
湖北在历史上是属于楚国核心地区,以郢都(今湖北荆州,古称江陵)为国都,长达四百余年,被称为荆楚大地。
所以湖北从各方各面上来说都是属于南方地区。
试论武汉城市功能定位-兼与中部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比较

试论武汉城市功能定位兼与中部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比较付丽萍舒亚东摘要: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认为,武汉的城市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一个特色、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四项功能。
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应该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四个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城市圈内交通、产业、市场、科技四方面对接,促进圈内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和企业重组,形成武汉辐射周边、周边支持武汉,九市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真正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功能定位是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
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如何制定和完善城市发展战略,如何彰显个性和特色,发挥独特优势,城市功能的准确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通过对武汉自身资源和体系环境的分析,确定自身最优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环境和资源,最准确地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最大化占领和控制市场,才能实现最优化的发展,最大化地创造财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文在解释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中部城市定位的特色,论述武汉城市的功能定位。
一、城市功能定位的一般性解释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就有了一定的功能。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以及各地城市规划的编制,对城市功能的探讨也日益热烈,城市功能的定位,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2006年4月出台的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就明确要求,把“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对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
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等领域的解释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定义。
如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效能。
武汉城市战略地位研究

武汉城市战略地位研究【摘要】武汉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副省级城市,随着中部崛起的国家战略的实施,其战略地位也日益突出。
未来城市导向终将走向城市群化,随着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武汉在根本上实现了转变。
究竟武汉在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占据着怎样的城市地位?是主导还是被主导?本文将从武汉的战略优势、区域经济理论指导、战略作为等方面对武汉中部核心城市这一地位进行研究,以期促使其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增长“第四极”的作用。
【关键词】城市群武汉地位战略长江中游城市群是指以位于长江中游的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核心外加鄂湘赣三省沿长江、环洞庭湖、鄱阳湖的若干城市,通过整体规划和集成发展形成跨省域的区域经济高度一体化的城市集群。
从陆大道最早提出的国家“T”字型空间结构,到国家主体功能区的“两横三纵”空间结构战略,长江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和空间开发的重要主轴,而城市群的构建也是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的重要战略。
作为中部崛起战略规划的重要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有着不同于东西部城市群的发展导向力,整个城市群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较强,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城市化率较高,但总体实力还有待提升。
这些发展状况又集中地体现在了武汉这个城市上。
长期以来,武汉有了相对较快的发展,在国家部署下建设了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通过自身影响辐射周边,形成了泛武汉经济圈。
在此基础上,开始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建设,这期间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发挥了积极重大的作用,武汉也逐步成为城市群内部的指南针。
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的研究,首先要放在武汉城市地位的研究上。
这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对战略城市完整定位的需要。
对武汉的城市区位、区域经济理论指导和对城市群的建设作为,都要有全面的把握,才能对其有清晰的城市地位的战略分析,从而针对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制定基于城市及城市群发展的良策,更好地发挥城市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创造力,带动区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湖北在中部崛起战略中的新定位

中 部 六 省 ,地 处 内 陆 腹 地 , 总 人 口 36 .1亿 , 占全 国 的
2 . ; 村 人 口 高 达 2 4亿 , 全 国 农 村 人 口 的 3 . 。与 81 农 % . 4 占 1% 2 东 部 、 北 和 西 部不 同 , 东 中部 并 不 是 一 个功 能相 对 一 体 化 的 经
源 为 主 。农 业 是 全 国重 要 的 商 品粮 生 产 基 地 和 最 大 的 淡水 产
湖 北 在 中 部 堀起 背 景 下 的战 略 定 位 ,必须 研究 分 析 其 处 在 中
部六省的位次, 以此 作为 科学 决 策 的 依 据 。 比较 而 言 , 北 具 湖 有 如 下优 势 :
中心 , 二 大智 力 密集 区 。 第 这使 得 湖 北 成 为 国 内 的 主要 科 教 中 心 , 技 创 新优 势 明显 。 0 0年 以来 , 北 申 报登 记 的省 级 重 科 20 湖
河 南
湖 湖 北 南
53 6 l 76
47 - 2 63 2 39 . 618 8
2 7 .8 15 6
3 5 .6 5 35
254 4O 8
3 7 .8 9 23
23. 8 04 6
4 l. 8 26 8
39 . 4 59 4
校8 5所 , 校 学 生 8 . 在 92 人 , 全 国 第 三 ; 0万 居 国家 重 点 实 验 室
1 3个 , 全 国第 三 ; 有 院 士 4 居 拥 9人 。武 汉 是 全 国第 三 大 教 育
品生 产基 地 ; 工业 已 形 成 以 众 多 大 中型 企 业 为 骨 干 。 汽 车 、 以
冶 金 、 械 、 力 、 工 、 纺 、 材 为 支 柱 的 门 类 比较 齐全 的 机 电 化 轻 建
介绍武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优势

介绍武汉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优势一、武汉在全国的地理区位优势无可替代其实这一点不用多说,九省通衢,内陆最大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到北京、上海、深圳、成都的距离都在一千公里左右,等沿江高铁建好后,到这些城市的时间都在四五个小时之间,因此,武汉在全国具有无可替代的天元地位,优势十分明显。
二、武汉在全国的政治地位非常高武汉市是国家中心城市,副省级城市,政治地位仅次于全国的几个直辖市,甚至某些方面超过天津、重庆。
现在要求武汉直辖的呼声很高,如果武汉能直辖的话,武汉的政治地位将仅次于北上,就算是还有其他的城市直辖,也不会超过武汉在全国的地位。
三、武汉的水资源全国占有量最高武汉自然资源最大的优势是水。
长江、汉水在武汉交汇,湖泊星罗棋布,光武汉市就有大大小小的湖泊166个,是名副其实的“百湖之市”。
武汉现在最大的城中湖汤逊湖48平方公里,第二大城中湖东湖33平方公里,湖面开阔,水质优良,风景如画。
毛主席曾经每年会有半年时间在武汉东湖边生活工作,对武汉的喜欢是最直接的。
在现在中国北方城市的发展面临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今天,拥有丰富水资源的武汉就具备全球城市的基本要求,按照武汉的规划,武汉要发展成人口2000万以上的特大城市,水资源充足是武汉市最大的底气,也是建设江风湖韵美丽武汉的基石。
四、武汉在全国的区位经济引领作用强2007,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1+8”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6年,国家发改委批准武汉加快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高水平科技创新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四大功能为支撑的国家中心城市;2018年,湖北自贸区武汉片区成立。
特别是同意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批复,就给武汉在全国的经济引领地位,特别是在华中地区的经济引领地位定了调,承担着中部崛起、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的核心引领作用。
五、武汉的教育水平有绝对的优势武汉拥有985大学2所,211学校7所,还有几所在全国知名的军事院校,大学生数量曾经排世界城市第一位(今年被郑州和广州超过,但是数量多的不明显)。
中部崛起案例

中部崛起案例
中部崛起是指中国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案例。
以下是一些中部崛起的经典案例:
1. 湖北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武汉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武汉以汽车制造、军工、光电等产业为主导,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2. 湖南长沙:长沙是湖南省省会城市,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取得了快速发展。
长沙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机构,培育出了一批国内领先的企业,如腾讯湖南总部、阿里巴巴湖南数据中心等。
3. 河南郑州:郑州作为河南省的省会城市,积极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郑州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物流等产业为核心,不断引进国内外优质项目,建设了一批重点园区,如郑东新区、郑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4. 湖北鄂州:鄂州市以化工、电力等产业为主导,通过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鄂州市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如鄂城石化、华电湘潭煤电鄂州公司等。
5. 湖南岳阳:岳阳市通过打造“汽车之城”,吸引了一批汽车产业和零部件企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岳阳市以湘潭-岳阳-常德汽车产业集群为核心,通过政策扶持和投资引导,
实现了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上案例展示了中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就,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引进优质项目、培育龙头企业等方式,中部地区加快了经济发展步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武汉市在中部堀起中的优势和对策

武汉市在中部堀起中的优势和对策种种迹象和信息表明,“中部塌陷”已经越过了临界点。
“中部塌陷”的继续强化,不仅会给中部地区造成严重的损害,而且会给中国经济发展造成整体性和全局性的损害。
因此,振兴中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武汉市、长沙市,郑州市、南昌市、太原市分别作为中部五省省会城市,在各自所处的城市群中又居于中心地位。
通过对地区经济核心的比较,可以起到了解自身发展的优势和劣势,抓住机遇,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中部地区的发展。
一、2005年武汉市与中部其它4省省会城市发展状况比较1.经济总量及人均收入2005年,武汉市、长沙市、郑州市、南昌市、太原市五市的GDP产值分别为2238亿元、1519.9亿元、1650亿元、1007.7亿元、895,5亿元。
从GDP 总量来看,五个城市大致可以分为三级:武汉市为第一级,长沙市、郑州市为第二级,南昌市、太原市为第三级。
虽然武汉市GDP总量仍然领先,但是人均生产总值的差距呈缩小趋势,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大致已经相同。
2.产业增加值总体看来,五个城市三大部类产业的结构和增加值比较差别不大,武汉市产业分布相对比较合理。
产业的发展,需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但五个城市普遍缺乏具有强大实力的大型企业。
武汉市在2005全国企业500强排行榜上,仅有四家入选。
因此,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放在扶持大型企业和合理升级产业结构上。
3.社会固定资产投入从投资结构看,武汉市第一产业投入所占比例不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投资重点仍然放在第二产业上,这于武汉市政府发展策略有关。
武汉市非国有经济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偏低,只有34.5%。
同期,长沙市、郑州市、南昌市的该项比例分别达到了69.1%、38.2%和52.7%。
非国有经济投资比重不足说明武汉市经济缺乏活力,私有经济发展不够活跃。
4.金融业服务行业金融水平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
2005年末,武汉市金融机构存贷款金额分别为4084.95亿元和3170.88亿元。
把武汉城市圈打造成中部地区重要战略支点

20 0 7年 1 月
湖北 大学 学 报 (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哲
Ju n l f b i nv rt( hlsp yadS c l ce c ) o r a e iesy P i oh n oi in e o Hu U i o aS
中部地 区 6省 交 通 和流 通 , 文化 和 教 育都 十 分 发 达 , 口众 多 , 源 丰 富 。 人 资 自古 以来 就是 中 国经 济发
展 的中心 地带 。 国经济 的持 续 高 增长 不 能 没有 中部 地 区的 崛起 中央 提 出 的 中部 崛 起 战略顺 应 时 代潮 中
流, 深得民心。 但中部地区尚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区域经济板块。 、 二 三产业 比重比较高是高水平的分工
协 作 的必 然要 求 , 是 中部 地 区表 现 为一 产 比重 过 高 , 可 三产 比重 过低 。0 2年 。 20 中部 六省 第 一产 业 比重高 于 全 国平 均水 平 (45 4个 百分 点 , 1.%) 更远 高 于长 江 三 角洲 (.%) 58 和珠 江 三 角洲 ( . ) 从第 二 产业 看 , 56 。 % 比重 低 于全 国平 均 水 平 ( %). 百分 点 , 5 . 63个 8 也低 于长 江 i角洲 (19 ) 5 .% 和珠 江三 角 洲 (93 。从 第 4 .%) 三产业看 , 比重 高 于全 国平 均 水 平 (37 2 3 .%). 百 分 点 , 仍 低 于 长 江 三 角 洲 (23 ) 珠 江 三 角 洲 3个 但 4 .% 和
该 有创 新 的 战略 眼 光 : 在没 有 公认 的区域 中心 的基 础 上形 成 和加 速 发 展 一体 化 的 区域 经济 ” 而 中央 将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在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及发展建议区域经济学2004级 200440239 洪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东部开放、西部开发和振兴东北之后国家提出的又一重大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在2004年全国两会上温家宝总理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之后,在湖北省要求武汉做中部崛起的“领头羊”,武汉表示“中部崛起,武汉先行”的同时,其它中部5省及省会城市也纷纷提出了各自率先崛起的目标。
看来中部崛起“领头羊”之争势在难免。
从现实来看,武汉在中部最具实力也最具发展潜力,最有希望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
但武汉要成为中部崛起的龙头,必须要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加快发展脚步。
一.武汉的竞争优势分析中部各省会城市的竞争不难发现,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加剧,并且主要反映在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与武汉城市圈之间的竞争上。
但武汉崛起将是中部崛起的重头戏,不论郑州,还是长沙,或其它中部城市,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大武汉的崛起地位。
与中部其它省会城市比较,武汉不但现实经济实力居首,而且也是中部甚至全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
(一).区域因素状况。
区域因素状况可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
初级要素指自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人口统计特征等。
高级要素指交通、通讯科研等基础设施。
熟练掌握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及专门技术知识等。
从因素状况综合评价来看,武汉是国内和国际投资进军中西部的优区位。
突出表现在:1.武汉地处中国居中区位,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发达。
武汉承东启四,贯通南北,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几何中心和中国经济地理的心脏,引东进西的优区位。
长江、京广线、京九铁路以及即将兴建的沿江铁路、京汉粤同轴电缆系统和宁汉渝、京珠、沪蓉高速铁路在此交叉。
天河国际机场连接国内外。
武汉网站通过互联网联结世界,“武汉热线”被访问次数排在全国第五位。
临长江和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水、电等设施完备,供应充足。
因此,它是国内人、物、价值流、信息流集散的主要网络节点之一。
无论是在T型、H型、菱形、十字型中国经济增长极模式中,居中的武汉都是各区域间实现梯度转移、辐射扩散、协调发展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支撑点,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中心辐射优势是武汉成为区域增长极核心的天然条件。
新世纪,武汉处在国家信息“高速公路”纵横大十字的交汇点上,是形成水、铁、公、空主体交通网络的全国四大交通枢纽之一,可能重造“东方芝加哥”辉煌,成为国际性信息、金融、商贸中心。
淡水资源是武汉市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
武汉市坐拥中国第一大河流――长江和长江最大支流――汉水,还有世界第一大市内湖――33平方公里的东湖,地表水和地下水都非常丰富,人均淡水资源居世界城市第一。
在水资源日益宝贵的时代,武汉充足的淡水资源将为武汉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现在上海、北京等城市人口增长,淡水资源已经严重不足,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水水位下降,房屋下陷的情况屡屡出现。
淡水资源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武汉市被联合国评为“可持续发展城市”,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武汉丰富的淡水资源。
武汉的水资源可以承受的人口规模达到2000万人的城市需要,而且可以保证2000万人的现代化高质量生活,这也为武汉今后的城市规模扩大,建成世界级超大城市,武汉城市圈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2.高等生产要素优势不可取代。
哈佛商学院波特教授把生产要素分为基本生产要素和高等生产要素两类。
他认为高等生产要素,包括高技术人才及其创造力、科教机构、领先学科、现代化的通信网路等,并强调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优势主要是建立在高等生产要素而不是建立在自然资源、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初级劳动力等一类基本生产要素上。
据此,武汉应是中部地区也是全国高等生产要素的密集地区之一。
武汉拥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48所,在校学生49万人,居全国第3位,拥有中国科学院等科技机构35OO多家,中高科技企业1751家,现有科技专业人才45万人,科研综合实力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北京、上海,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我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
去年,全市科技部门计划实施的科技项目185项,其中国家级科技项目120项。
全市累计高科技企业1751家,实现产值556亿元。
此外,武汉电讯是全国第三大业务领导局。
同时,武汉作为历史悠久的商端口和综合性工业基地,培训了多行业、多门类的熟练劳动力,而且人力成本相对东部沿海低。
此外广阔而富足的农业腹地、“唯楚有才”的楚文化和正在营造的生态园林城市等都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人居环境。
(二).区域市场容量、结构和消费习惯、市场竞争激烈程度是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并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取胜的重要因素。
武汉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市场体系,实现了资源配置市场化。
它是中西部最大、最完备的区域子市场,并联结国内国际市场。
据统计分析,以湖北省为例,武汉市经济规模占全省经济规模的比重已达40%左右,武汉城市圈8个城市的经济规模则占全省经济规模的70%左右,而且这两个比重还在不断提高。
这表明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经济聚集已达到一定规模,中部核心经济区的功能已初步具备。
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6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加快0.3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最高增幅。
人均生产总值21460元。
全年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230.89亿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17.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45.06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幅为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
其中,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部投资的比重达到57.7%,比上年提高5.7个百分点。
2003年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比重中部省会城市生产总值对比表2003年,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的经济总量分别为武汉的66.3%、55.8%、38.6%、31.0%、28.74%。
无论是从城市人口、经济规模,还是从人均GDP看,武汉是中部5省区中最大的城市。
一个城市的辐射能力包括向城市外部提供就业机会的能力(即吸引民工的能力)、出口产品和向外输送产品的能力、向外技术支持和消化外部配套零部件的能力等等。
在这些方面,武汉市以其较全面的产业结构和较强的经济实力成为中部地区辐射能力相对较强的城市。
就吸引民工看,武汉大约有50万民工左右,而郑州、长沙等城市仅为25万左右,而太原、合肥和南昌更只有l5万左右。
从出口看,武汉也居第一,大约l0亿美元左右,其它中部省会城市都在5亿美元左右。
从产品的国内外销量看,武汉产品国内外销量远远大于中部其它大城市。
就向外技术支持和消化外部配套零部件看,作为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和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也比较发达的武汉来说,为周边地区提供了对中部最多的技术转移支持,也为周边配套零部件提供了最大的消耗场所,在一定的程度上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这种带动作用比中部其它产业结构相对简单的大城市来说要大一些。
总之,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唯一的超大规模城市,已经具有较强的辐射能力,具备一定的带动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三).支持和辅助性产业。
武汉在建国后,一五、二五时期建成了以钢铁、机械、纺织为支柱,轻工、电子、化工、建材等工业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形成大而全的工业体系,产业关联度高,生产协作条件好。
改革开放以后,实施“两通突破”和“开放先导”的战略,并以钢铁、机电、汽车、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柱产业。
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武汉市及武汉城市群定位是“五中心一基地”,即区域性金融中心、商贸中心、科教中心、信息中心和物流中心以及现代制造业基地。
产业成为武汉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武汉光谷项目的推出,有望聚集国内外先进光纤电子信息技术和企业,使武汉成为中国光电产业基地;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具有雄厚工业基础的武汉也成为国内外投资商们的投资热,其中尤以汽车制造业发展最为迅速,世界三大汽车企业——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日本日产汽车公司、日本本田汽车公司,聚首武汉,神龙公司、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本田公司,构成中国汽车市场上的“武汉集群”。
如今,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成为武汉经济的四大支柱。
传统工业的复苏以及具有巨大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使武汉初步形成了以光电子信息、钢材制造及新材料、生物工程及新医药、环保等为重点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以汽车制造、IT设备,精细化工、轻工食品、出口加工等为重点的武汉沌口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以食品工业、农产品加工及盐、磷化工等为重点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园三大产业聚集区,以及十几个特色科技园。
(四).经济上行空间优势不可取代。
与东部沿海城市和同类城市相比,武汉既不是全国第一层次开放城市,也不是中央直辖市和特区城市,武汉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比沿海晚了几个”节拍”,形成不应有的开放差距,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差距可能缩小但不能消失。
这种因体制、政策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宏观政策边缘化的原因所导致的武汉与沿海城市及同类城市的差距,反过来又说明,武汉经济上行的空间更大,潜力更大,一旦大武汉获得了国家区域发展政策的普照之光,其发展的速度必将加快,持续增长的时间会更长,城市市场的发展更具魅力。
(五).武汉的综合实力优势不可取代。
据(2001- 2002中国城市发展报告》详尽统计,在全国50个主要城市中,武汉的综合实力居第六,真实发展能力居第七,整体实力和发展能力在内陆城市中名列首位。
在这个评价体系中,武汉的城市资源禀赋和影响能力为全国第五;城市基础实力、带动能力、可持续能力、协调能力、环境质量为全国第六;城市工业化水平、基础设施能力、竞争能力、学习能力、集约能力、管理能力、经营水平居全国第七。
正由于武汉的综合实力及其吸引力,全球5OO强中有5O家登陆武汉,其发展极的极化效应和聚集、辐射功能显著增强。
这种综合实力优势及其“总部经济”优势,也是郑州、长沙等省会城市难以比拟的。
联合国组织专家考察武汉后表示:武汉是区域效应最强的中国内陆城市,是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
联合国工发组织认为:中西部投资首选武汉。
武汉的投资环境评价得分143.51分,居中西部城市之首。
在长江流域投资环境评价中,也被评为一级区,说明武汉存在较大的竞争优势。
二.武汉在竞争中存在的不足。
众所周知,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等5个省会城市与大武汉相比,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且6个城市呈梯次递进的发展状态;但在90年代以来这些城市作为各省的区域经济中心,随工业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在武汉以外5个省会城市发展你追我赶、水平逐渐接近的同时,与大武汉的经济总量差距也逐渐缩小。
2003年,郑州、长沙、南昌、太原、合肥的经济总量已分别为武汉的66.3%、55.8%、38.6%、31.0%、28.74%。
形象地说,或一个郑州+长沙,或一个郑州+南昌就超过了大武汉。